经典部分

  1. 《地藏经》「念佛度亡」之文摘要(二)
  2. 《地藏经》「念佛度亡」之文摘要(一)
  3. 《阿弥陀经》要旨(二)
  4. 《阿弥陀经》要旨(一)
  5. 《阿弥陀经》之目标与方法
  6. 《阿弥陀经》大意
  7. 《观经》大意、宗体、隐显、废立
  8. 《观经》要旨
  9. 《观经》正意
  10. 《观经》眼目
  11. 《观经》构造
  12. 《无量寿经》摘要(二)
  13. 《无量寿经》摘要(一)

祖论部分

  1. 难易二道
  2. 五念门
  3. 《小经》要文善导释
  4. 「极乐无为」之偈解释
  5. 善导信愿行之侧重
  6. 善导大师「赞佛偈」补充讲义
  7. 善导大师「赞佛偈」
  8. 善导大师解释念佛之殊胜利益(略钞)
  9. 缘佛愿力速成佛
  10. 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
  11. 《易行品》大纲
  12. 《易行品》「本愿释」略解
  13. 《易行品》略解
  14. 《易行品》精髓

第十八愿

  1. 第十八愿善导释
  2. 《大经》第十七、十八愿成就文及流通文略解
  3. 第十八愿之白话文、成就文、流通文及图表
  4. 第十八愿善导释之「补充讲义」
  5. 净土宗祖师解释本愿
  6. 第十八愿之义(三)
  7. 第十八愿之义(二)
  8. 第十八愿之义(一)

经证.祖语

  1. 门余大道
  2. 现生不退(入正定聚)之证文
  3. 慈悲的救度
  4. 佛在何处
  5. 「弥陀名体相即不离不二」之经文与祖语
  6. 念佛超度三涂众生
  7. 厌秽欣净,切愿往生
  8. 光明摄护 念佛众生
  9. 弥陀本愿是凡夫为本、现生不退
  10. 念佛诸行比较
  11. 助念开示之经证
  12. 专念弥陀之根据(经文、祖语)
  13. 「但念弥陀,必生极乐」之经证祖传
  14. 念佛能灭罪障之文
  15. 念佛具足无上功德之文
  16. 念佛佛圣护念赞叹之文
  17. 极乐依正庄严之文
  18. 弥陀是本师本佛之经证

净土宗教理

  1. 佛教的根本教理
  2. 弥陀以名号度生(讲义)
  3. 念佛三大利益
  4. 一代教皆念佛化前教
  5. 净土五观 (净土三观二信)
  6. 阿弥陀佛是何等佛
  7. 二种深信
  8. 往生与预知时至
  9. 五逆往生 为显念佛
  10. 念佛功超定散诸善
  11.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摘要
  12. 弥陀悲愿 天性自然
  13. 念佛与佛 机法一体
  14. 念佛生极乐 脱出三界狱
  15. 一虚一实
  16. 六字释
  17. 一代圣教六字全收
  18.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19. 净宗指要
  20. 弥陀与众生的关系
  21. 净土宗特色--易
  22. 阿字十方三世佛
  23. 对比劝善,彰往生益
  24. 弥陀何故建立「念佛往生」愿?
  25.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二)
  26. 念佛功德
  27.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一)
  28. 名号度生
  29. 凡夫入报问答
  30. 弥陀救度众生(二)
  31. 增上缘(二)
  32. 弥陀救度众生(一)
  33. 增上缘(一)
  34. 三重选择 净宗口诀
  35. 第二十二愿略解
  36. 正行与杂行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缘佛愿力速成佛

(《往生论注要义》第119~120页)

 

菩萨如是修1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问答决疑(共二项)

 

一、问

       2问曰:有何因缘,3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答(共二项)   

 

(一)举论直答

            4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二)别释深义(共三项)    

           1.标增上缘

             5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2.正释深义

6他利之与利他,7谈有左右。8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9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10当知此意也。

 

          3.缘佛愿力(共两项)

            (1)正示

11「凡是生彼净土,12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13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2)徵释(共三项)   

                     ①由徵立理

14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②引愿文证(共三项)   

                          A、总标

 15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B、正释(共三项)    

                                a.第十八愿(共两项) 

                                      ▲引文

16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结释

17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b.第十一愿(共两项)

                                     ▲引文

 18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结论

 19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c.第二十二愿(共两项)          

                                       ▲引文

20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 取正觉。」

                                 ▲结释

21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C、总结

22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③示他力相(共三项) 

                         A、标例

23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B、正例(共两项)    

                               a.自力例

24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

                               b.他力例

25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C、结劝

                          26愚哉!後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缘佛愿力速成佛」之「补充讲义 」

 

1.五念门--《往生论》言:「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论注七页)

 

    

 

五果门--《往生论》言:「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论注一八页)

 

 

2.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答决疑」,有二:一问,二答。
凡此问答决疑一段,是论注一部之总结,净土一宗之肝要;立理引证,以明弥陀本愿他力念佛之真实义。
「因缘」者,《法华玄赞》二云:「因缘者是所以义」。

 

3.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正问「速」之义。所言自利利他成就阿耨菩提,不足容疑;今所以疑问者,上之《论》文说愿生之行者,往生净土,次第渐入近等五门之义,而至此结文,忽转说速得菩提,有何所以?
又,上之《注》文,明此论所被之机为下下品逆恶之凡夫,而如斯恶机,不假一毫断证,命终之後,速得菩提,有何所以?如是问也。

 

4.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二、答中有二:一、「举论直答」。此答只约文面。

 

5.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二、「别显深义」,有三,一、「标增上缘」。
自下示文内所含深义,非文面之释。
「然」者领上之言,而意不同,别显文面之深义。
「核」者明也、实也,明得物之实性。「求」者寻求。「其」者指菩萨二利之行满足。「本」者对末,弥陀为本,众生为末。故次言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後示他利利他之奥义,生佛相对故。《论注》之中,上来处处使用「本」之言时,皆举出弥陀因位之本愿,如上卷解释二十九种庄严而举出弥陀因地本愿之时,皆言「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至下卷解释「不虚作住持」亦言「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论注九九页);又,「净入愿心」之释亦言「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论注一○六页)。
「阿弥陀如来」者--生佛相望,即弥陀本愿力也,故下言「他力为增上缘」。
「为增上缘」者--下品逆恶凡夫,往生净土,速得菩提,必非自力所能,悉弥陀他力为增上缘,「增上缘」者,四缘之一,此指强胜因缘,横超别意,非通途义。
上卷之初,明易行道之处言「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今卷尾言「弥陀如来为增上缘」,首尾相应,始终一贯,皆明弥陀他力本愿为增上缘。

 

6.「他利之与利他」等--二、「正释深义」。
他利利他,其体一物,二名互用。
於佛与众生分左右,就所举《论》文语势,正显示佛利他愿力为本。今《论》文唯有利他之语,《论注》兼采余经论中他利之文,互相对应,明义之左右。
《萨遮尼乾子经》卷九言:「诸菩萨摩诃萨所行一切行,皆为自利,亦为他利,彼二种俱利。」
《胜思惟梵天经论》卷上言:「以自利他利,如实修行,毕竟说法。」
《宝髻经优婆提舍》言:「今说为自利益,为他利益。」
《地持经》卷一言:「自利方便,他利方便。」
以上略引,皆以利他为他利。
「他利」--他指众生,佛使众生得利益。
「利他」--他指众生,佛利益众生。
他利利他,皆是弥陀救度众生之事,其体是一;他利之与利他之「他」,皆指众生。
以「他利」而言者,「他」为主词,从所利益之众生而言;以「利他」而言者,「利」为动词,从能利益之佛而言。各有侧重面,如「喝茶」与「茶被喝」,侧重面不同。

 

7.谈有左右--如「不思议」与「不可思议」,从法体言,则法体本来绝思议故,云不思议;从众生言,则心言难测故,云不可思议。譬如一物,人在左边,则谓物为右;人在右边,则谓物为左。又如一河,在东者言西河,在西者言东河。
就能化之佛而言,谓之「利他」;就所化之众生而言,谓之「他利」,此谓之「谈有左右」。

 

8.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利他者,利益他,力在佛边;他利者,他获利益,力在生边。譬言饮酒,力在人边;酒被饮,力在酒边。物体唯一,谈从便宜。

 

9.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今《论》将就佛力边而言故,不以「他利」而以「利他」之言言之。
依此《论》语例,「利他」之言於佛成就之边言之。
《往生论》之中,「自利利他」之语有三处: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成就。
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论注一二、九四页)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论注一三、一○二页)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论注一九、一一九页)
明知利他之言於佛言之,准此,从众生之边可言「他利」,是此《论》语例也。《论》之中言「自利利他」成就故,不言自利他利,以此语见之,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
他利利他,一体异名,然利他之言,利字置上故,显示能利益之佛力。虽同一字,置上之字属动词,显其主动、积极之力用,如「行行」、「观观」,上之字显出能行能观之力用。此利他之言亦然,利之字置上,显示佛能利益之力用,故言「今将谈佛力,故以利他言之」。

 

10.当知此意也--结上段「核求其本」之文。今释毕利他之言乃显示弥陀愿力,故上段言「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而以「当知此意也」结之。此非仅释他利利他之言而已,乃为显示众生往生之因果,全是弥陀他力之回向,以发挥《往生论》一部之奥义。

 

11.「凡是生彼净土」等--三、「缘佛愿力」,有二。一、正示。
上段释他利利他之深义,以明弥陀佛力为增上缘故,此段示其佛力即是弥陀本愿力,成众生往生因果,悉缘弥陀本愿力。
「凡」者,广泛总示之言。「生彼净土」者,往相因果,因果五门之中因之五念门,及果五门中之前四门,皆收於「生彼净土」一语之中。

 

12.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还相利益。此是净土之菩萨以果之五门中第五「园林游戏地门」为普贤大悲之行。
「菩萨人天」--净土圣众,皆是菩萨,因顺他方,故言「菩萨人天」。
「所起诸行」--所谓「普贤之行」。即上之菩萨四种功德庄严之处(论注五九│六二、一○四│一○五页)所言之供佛利生自利利他之行。此所言「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即是众生往生因果、还相度生,因之五念门、果之五门,皆包含之。

 

13.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上所明往相因果,还相利益,皆缘弥陀本愿力。「本愿力」者,总指四十八愿,故次下言「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别指三愿(十八、十一、二十二),故下引三愿。然此一段,正答上问之文也,何者?上问意谓:有何因缘,逆恶凡夫生净土,速得阿耨菩提之佛果;故今答意谓:若凡夫欲以自力难得往生,不能速得菩提之佛果,今则往生之因果,还相之利益,皆缘弥陀因位本愿力回向成就,依佛本愿力故,往生净土,速证阿耨菩提之佛果也。故次下证此本愿力,别引三愿,一愿一愿之後,皆显明其愿益,而言「所以得速,一证;所以得速,二证;所以得速,三证」,以此「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结答上问之「有何因缘,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14.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二、「徵释」,有三。一、「由徵立理」。
此中初一句「何以言之」者徵起,「若非佛力」等者立理,故言由徵立理,自下徵起广释。
「若非佛力」等者,正立道理,文意谓弥陀因位,悉誓众生往生因果,其愿不空,故今成阿弥陀佛之果。是故众生往生因果,皆凭弥陀本愿力,若自力成就,非佛愿他力,则弥陀因位四十八愿,便成徒设,则本愿力便成无用矣!

 

15.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二、「引愿文证」,有三,一、「总标」。
「的」者明也,适也。「义意」者,义理、意趣。谓众生往生之因果,皆由弥陀本愿力,本愿力有此义理意趣故。上卷之最初,明难行道之难成,举出五难,亦言「粗言五三,以示义意」,此是《论注》笔格。
今为证明佛力之增上缘,而取三愿,以证其义意。於中第十八愿证往相之因,第十一愿证往相之果,第二十二愿证还相回向。举此三愿,则余愿皆摄之。

 

16.「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等--二、「正释」,有三,一、「第十八愿」,有二:一、「引文」。解此愿文,可见「第十八愿之义」。
「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之称名念佛之意。如《观经》言:「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17.「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等--二、「结证」。
「十念念佛」即是「乃至十念」念佛之意。
「十念念佛,便得往生」者,此乃显示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为称名念佛,念佛者往生正因,往生正定业,顺佛本愿故,故第十八愿名为「念佛往生愿」。上卷之终,引《观经》之文而言「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其意全同。

 

18.「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等--二、「第十一愿」,有二:一、「引文」。

 

19.「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等--二、「结证」。
「正定聚」即是「不退转」,圣道门之不退转有三:
(1)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
(2)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
(3)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别初地,圆初住)。
正定摄近、会二门,灭度收宅、屋二门,此明果门之前四门皆缘第十一愿之力。
「回复」者,水旋流之貌也。《十住论》言:「生死大海,旋流洄澓。」
意谓往生净土得证灭度故,永离生死流转之诸难,并七地沉空之难也,故速得菩提。

 

20.「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等--三、「第二十二愿」,有二,一、「引文」。
此愿於卷下(论注一○一页)「不虚作住持」之释有引用。
引此愿文,显示五果门中之第五园林游戏地门利他教化地之益,乃由此愿故。

 

21.「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等--二、「结证」。
举出第二十二愿最後之文,第二十二愿有二愿事,结此二愿事之文。
初句「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者,结「一生补处」之愿事。「常伦」者,圣道门修行之法,由地前登地上,再由初地二地三地等次第阶级,经三大阿僧只劫而至一生补处,所谓经劫经地。今安乐净土者,薄地凡夫一旦往生,直至一生补处,此乃超越一般菩萨所修之行,故言「超出常伦」。「超出」显示不经地,「现前」显示不经劫。此二显示第十一愿所言「必至灭度」,乃当下、即时证得,非久乃可得。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者,结「还相回向」之愿事。净土之菩萨现前皆能倒驾慈航,返回娑婆,行普贤大悲之行,以普度群生,所谓「还来秽国度人天」。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此补处菩萨之相状也。
「现前」者对当来之语,依佛愿力故,不经劫不经地,不经阶次,速至补处,故云现前。
「修习」者,修是修为,习者惯习数为,服行所传之业,熟复不止也。
「普贤」者,约之有三:
(1)人普贤:此指普贤菩萨。
(2)理普贤: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此佛性周遍一切,六道四生,在圣在凡,无不有之,凡圣同体,自他无别。此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
(3)事普贤:得果不舍因门之菩萨也。谓已成佛竟,行德周备,障累永除,自利已圆,上无所求也。为不舍因愿,唯务度生,隐实德而现权形,示居因而号菩萨。是果无不极曰普,不舍因门曰贤。
今此愿文,就「事普贤」而言。
普贤行德,具摄因果,圆融无碍。若以因门取,则常菩萨;若以果门取,则惟是佛。
以上可知,往生弥陀净土,即时入补处位,现前便能不舍悲愿,普至十方,救度众生。此谓之「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也。如《无量寿经》言:「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前二句即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之意,後二句即是「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之意。
「以超出常伦诸地行」等,安乐净土既是超出常伦诸地行之处,故虽逆恶凡夫,往生此之净土,亦当速得阿耨菩提,此是速得菩提之三证,故言「所以得速」。
引此三愿,结文皆言「所以得速」,乃是为答上问之「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2.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三、「总结」。
「斯」者指上所引三愿,「推」者推寻之义。以斯三愿,推寻他力义,若因若果,若往若还,皆以本愿力为增上缘,甚为显然也。「得不然乎」者,必然矣。

 

23.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三、「示他力相」,有三,一、「标例」。
言他力者,如来本愿力,故上所明本愿力即是他力,故下引自力他力之例,以显自力他力之义。
又,卷首引龙树菩萨示二力,今以此义结二力,始终如一。

 

24.「如人畏三途故」等--二、「正例」,有二,一、「自力例」。
「禁戒」者此指五戒十善。凡无戒者堕三途,修五戒十善者生人天,故畏三途者,修五戒十善也。
「受持禁戒故」等,戒定慧乃修持次第,由戒生定,定起五通,故得神足等,游四天下也。此示自力次第阶级之相,故言「如是等名为自力」。

 

25.「又如劣夫,跨驴不上」等--二、「他力例」。
「转轮王」者,经言人寿八万岁时,有转轮王出现,统一须弥四洲,能乘轮宝,游四天下。

 

26.愚哉!後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三、「结劝」。
「愚哉」有版本作「遇哉」,二字并通。愚哉痛伤之词,遇哉庆幸之词,皆劝进诫饬之意。
从「愚」字解者,谓既有弥陀他力本愿可乘,然不乘弥陀他力本愿,固执自力,太愚迷哉,即伤痛也,亦劝诫也。
若从「遇」字解者,《十二门论》僧叡〈序〉云:「遇哉!後之学者」,即与此同。意谓今庆幸值遇弥陀本愿也。
「後之学者」者,後来学净土法门之人,通智愚善恶之机也。
「闻他力可乘」等,《论注》一部宗旨,在显本愿他力,总者四十八愿,别者十八、十一、二十二之三愿,根本者,第十八愿。故上述乘他力之相,今结劝之文,即以乘托本愿他力之信心为劝。
「乘」者,善导大师「本愿释」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言:「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局」者限也,勿自限於自力,而失他力之大益也。

 

 

善导大师言:

  •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 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大小僧只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

法照大师言:

  • 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