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第二章    六成就之二(第六成就)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1) 比丘    又作苾刍,译解为乞士,上乞於法,下乞於食,以养身心,所以称为乞士。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2)     梵语samgha,具名僧伽,略称僧,译解为和合众。理和,同证无为解脱;事和,身口意见戒利。

 

(3) 阿罗汉    梵语arhat之音译,译作应供、应真等。指断尽一切烦恼而得尽智,值得受世人供养的圣者。

 

(4) 长老    年长有智慧的出家人之尊称。

 

(5) 舍利弗    梵语音译,译解为身子或鶖鹭子。佛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本来与目犍连尊者共事外道,各有弟子百人,释尊成道後不久,成为弟子,圆寂於释尊入灭前。《小经》以此人为对告众。

 

(6) 摩诃目犍连    音译,译解为大采菽。摩诃译为大。神通第一。

 

(7) 摩诃迦叶    音译,译解为大饮光。头陀行第一。

 

(8) 摩诃迦旃延    音译,译解为大文饰或大不空。论义第一。

 

(9) 摩诃俱絺罗    音译,译解为大膝。答问第一。

 

(10) 离婆多    音译,译为星宿。无倒乱第一。

 

(11) 周利盘陀伽    音译,译为净路、边生。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

 

(12) 难陀    音译,译解为欢喜。佛亲弟。仪容第一。

 

(13) 阿难陀    音译,译解为庆喜。佛堂弟。多闻第一。

 

(14) 罗睺罗   音译,译解为覆障。佛子。密行第一。

 

(15) 憍梵波提    音译,译解为牛王。宿世恶口余报。受天供养第一。

 

(16) 宾头卢颇罗堕    音译,译解为不动利根。久住世间受末世供。福田第一。

 

(17) 迦留陀夷    音译,译解为黑光。为佛使者,教化第一。

 

(18) 摩诃劫宾那    音译,译解为房舍。知星宿第一。

 

(19) 薄拘罗    音译,译解为善容。寿命第一。

 

(20) 阿那楼驮    音译,译解为离障。佛堂弟。天眼第一。

 

(21) 菩萨摩诃萨    摩诃萨(Mahasattva)译为大众生,指行菩萨道济度一切众生的人。与菩萨同义,菩萨摩诃萨指位阶高的菩萨。

 

(22) 文殊师利    音译,译解为妙德。法王子是诸大菩萨之别称,菩萨是即将得佛果的人。佛是法王,菩萨相当於法王子。

 

(23) 阿逸多    音译,译解为无能胜,弥勒菩萨的字。

 

(24) 乾陀诃提    音译,译解为香象觉。

 

(25) 常精进    Nityodyukta的译解。

 

(26) 释提桓因    全名释提桓因陀罗,译解为能天主,即帝释天。忉利天之主,是归依佛法者的护法神。

 

【文科】

       六成就之六,众成就。列举声闻众、菩萨众、诸天。

 

【译解】

       常年随侍释尊左右的高贵僧团弟子,如最着名的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大迦叶尊者等十六大尊者,共一千二百五十位名德尊显的大阿罗汉,文殊、弥勒等许多大菩萨,以及帝释天等无量的天、人,同预法座。

 

【辩义】

1. 为何先声闻、後菩萨、後杂众?

要解:

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
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
天人列後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2. 此等声闻菩萨圣众是何资格?

要解:

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为大。


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皆求往生),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


文殊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

 

① 诸经列众,凡有四类:发起、当机、影响、结缘。

② 声闻为影响众,复当机众。

③ 证圣道,而解净土。

④ 证解与信解。先证後解,由证入解。即信即解,仗佛力故。
信解行证(圣道证)—证解信行—证(净土证)。
悟後不念弥陀,管保老兄未悟。

⑤ 念佛人,信则智同文殊,生则位同弥勒,任运进道不休息,自利利他常精进。

⑥ 大菩萨求生,二十二愿之益。文殊、普贤愿生偈。

⑦ 摄机之广,下从凡夫,上至等觉。

 

3. 法事赞

1) 声闻众

愿往生,愿往生。
如来教法元无二,正为众生机不同。
一音演说随缘悟,不留残结证生空。
或现神通或说法,或服外道灭魔踪。
自利一身虽免缚,悲心普益绝无功。
灰身灭智无余证,二万劫尽复生心。
生心觉动身还现,诸佛先教发大乘。
众等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

 

① 元无二,成佛一实大教。由机见差别。

② 既等二万大劫,何如早生净土。

 

2) 菩萨众

愿往生,愿往生。
菩萨大众无央数,文殊师利最为尊。
发大慈悲行苦行,不违弘愿度众生。
或现上好庄严相,或现上好庄严身。
含灵睹见皆生喜,为说妙法入真门。
十方佛国身皆到,助佛神化转法轮。
众等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

 

3) 杂类众

愿往生,愿往生。
佛与声闻菩萨众,同游舍卫住只园。
愿闭三涂绝六道,开显无生净土门。
人天大众皆来集,瞻仰尊颜听未闻。
见佛闻经同得悟,毕命倾心入宝莲。
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
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
众等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

 

① 同一声闻,先明其实,当机众;後明其权,影响众。或有先证小果,後由大观二经信入净土,今则与佛同游开净土门,即是自信教人信。

 

② 先约众生机不同,随缘悟,故有三乘教法。後明如来无二一音教法正在净土一佛乘。乃是五乘齐入之一佛乘,非仅会三归一之一佛乘。

 

③ 人天正为当机,大悲救凡故。

 

④ 听未闻。前已说过大观二经,岂皆未闻?三经一体。前兼方便。

 

⑤ 同得悟。愿生净土、不退成佛为悟。人天同。凡圣同。

 

⑥ 净土菩提心。先生後还。入净出秽。慈悲无限。长劫报恩。

 

⑦ 众等伤心、众等倾心、众等回心,是皆净土所收机,无不乐求往生也。

 

4. 净土法门摄机

1) 大经

① 十方众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八愿)

②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庄严经)

③ 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大阿弥陀经)

④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庄严经)

⑤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2) 观经

① 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② 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③ 若佛灭後,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彼佛国土。

④ 为未来世一切众生,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3) 小经

① 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4) 导师

① 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② 但为常没众生。

③ 定为凡夫,不为圣人。

④ 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⑤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⑥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⑦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⑧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乃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上包等觉,下含逆谤。凡夫为本,圣人为旁。

 

5. 为何千二百五十比丘僧常随於佛?

       疏:66

1) 问曰:一切经首,皆有此等声闻,以为犹置,有何所以?

答曰:此有别意。云何别意?此等声闻,多是外道。

如《贤愚经》(卷二意)说:优楼频螺迦叶,领五百弟子,修事邪法。伽耶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那提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总有一千,皆受佛化,得罗汉道。其二百五十者,即是舍利、目连弟子,共领一处,修事邪法,亦受佛化,皆得道果。此等四众,合为一处,故有千二百五十人也。

 

2) 问曰:此众中亦有非外道者,何故总标?

答曰:如经中说,此诸外道,常随世尊,不相舍离。然结集之家,简取外德,故有异名。是外道者多,非者少。

 

3) 又问曰:未审此等外道,常随佛後,有何意也?

答曰:解有二义:一就佛解,二就外道解。

就佛解者:此诸外道,邪风久扇,非是一生;虽入真门,气习犹在;故使如来知觉,不令外化,畏损众生正见根芽,恶业增长,此世後生,不收果实。为此因缘,摄令自近,不听外益。此即就佛解竟。

次就外道解者:迦叶等意,自唯旷劫,久沈生死,循还六道,苦不可言;愚痴恶见,封执邪风,不值明师,永流於苦海。但以宿缘有遇,得会慈尊,法泽无私,我曹蒙润。寻思佛之恩德,碎身之极惘然,致使亲事灵仪,无由暂替。此即就外道解竟。

 

4) 又问曰:此等尊宿,云何名「众所知识」?

答曰:德高曰尊,耆年曰宿。一切凡圣,知彼内德过人,识其外相殊异,故名众所知识。

 

6. 今经发起因缘。

有二:

一以释尊无问自说,为释尊自发起。出世本怀故,不待他人发起。即是释尊自开净土门。如上偈。

佛与声闻菩萨众,同游舍卫住只园。
愿闭三涂绝六道,开显无生净土门。

 

要解:

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
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
一以释尊一代说法,为发起净土法门之前方便,即以一代圣教为今经之发起,故不别存发起序。亦如上偈。又如疏以「如是我闻」一句证信,余别立「化前序」,亦属发起,今经亦可同之。

 

虽有二义,归於一义。

 

7. 要解、导师皆以今经为佛自发起,有无差别?

二皆妙释,若欲比较,自有远近、广狭、深浅、隐显之别。

《要解》以「从是西方」为发起,导师以「一时佛在」为发起。

《要解》发起,近在今会;导师发起,远亘一代。

《要解》发起,限於数语;导师发起,博及诸经。

《要解》发起,唯局释尊,显其孤高,弟子不及;导师发起,旁括圣众,明主伴一体,共为一大事因缘。

《要解》发起,为导师发起之末,故入正说。

《要解》发起,已是妙说,超乎诸家;导师发起,深入佛智,究明佛心。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