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往生论注》是一部伟大的净土教着作。昙鸾大师以其非凡的智慧,将印度佛教最为杰出的两大代表人物——龙树菩萨与天亲菩萨的净土思想融为一体,发扬光大,开辟出中国净土教的崭新局面,为最终净土宗的全面建立奠定了深厚的教理基础。

 

      全《注》大分二大部分:

一、 从开始「谨案龙树」到「曰优婆提舍」,明《论》玄义。

二、 从「此论始终」至终结,释《论》文义。

 

      所谓「玄义」,即幽深玄妙之义理,难知难见故,预先指呈,以使学者易得要领;然後依文释义,全体洞明,了然无滞。如下: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谓於五浊之世,於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


「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於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


後圣者婆薮盘头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生偈〉,复造〈长行〉重释。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


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余人制作,皆名为子;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例。


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


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又如女人,於子称母,於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人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优婆提舍。

 

      这一段玄义的部分,文字简短,意义深远,主要说明了七点:一、明《论》之相承。二、判《论》属易行道。三、判佛力为宗。四、判上衍极致。五、判正依净土三经。六、判名号为经体。七、明《论》之地位,义同佛经。

 

一、明相承

      《往生论注》是注解天亲菩萨《往生论》之作,然而开章即举出印度净土教的先驱「龙树菩萨」,并加「谨案」二字。「谨」是慎重、小心、郑重、恭敬;「案」同按,为遵照、依循。「谨案龙树菩萨」略说有四层含义:

 

一、说明昙鸾大师不是依照自己的意思来注解,而是很慎重、很小心、充满敬意地、完全按照龙树菩萨的思想来读解《往生论》。

 

二、如经说,龙树菩萨乃是亲蒙世尊授记「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的大菩萨,其净教思想为净土教理的源头、标准,欲明弥陀净土教之意旨,必须唯龙树菩萨马首是瞻。其马首即是「易行道」之「易」。

 

      这对我们的启发是:不仅读《往生论》,乃至读《论注》、读净土三经、读净土宗诸祖师的教着,如果读不到「易」,唯读到「难」,说明我们没有读懂;修持净土法门时,如果感受不到易,总是觉得难,说明我们修持有误。而其他解释净土的着作文章,如果解释不出「易」,反而说很难,那就是解释有误;见其他人修持净土,都是很高深很难,反而没有易,我们不羡慕、不随学。

 

三、说明天亲菩萨之净土思想乃是相承於龙树菩萨。

 

四、说明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相承於龙树、天亲二菩萨。

 

 

二、判《论》属易行道

      接下来《论注》引用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之内容,判明《往生论》为易行道的教典。《往生论》之总体,尤其「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菩萨巧方便回向」等等内容,说相甚为高超故,古今很多人都依难行道的教理来做种种阐释,很难联系到这是一部易行道的教典,但昙鸾大师慧眼独具,依论偈: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判《论》为佛力、易行道。既然「遇无空过者」,当然是人人可行、人人得益的易行道;为何易行,乃因「佛本愿力」之故。

 

      这对我们这些下劣根机来说,真是莫大的安慰与恩惠。

 

 

三、判佛力为宗

      所谓「乘佛愿力,便得往生;佛力住持,即入正定。」

 

      昙鸾大师以「自他二力」解释龙树菩萨「难易二道」,然而这更重要是在解释的天亲菩萨《往生论》。也就是在详细解释《往生论》的文义之前,先给一个指标,让学者了解整部《往生论》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为宗,是一部宣扬佛力救度的教典。定下这样的基调,便於我们理解《往生论》的精神实质。

 

      昙鸾大师看准《往生论》的中心在「观佛本愿力」之「不虚作住持功德」一偈,以此为眼目,整部《往生论注》都是在彻底显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略举一二:

 

一、释观察二十九种功德庄严。《论》以〈偈颂〉总摄佛经,以〈长行〉解释偈颂,故其要义皆摄於偈颂中。偈分五念门,第一偈含「礼拜」、「赞叹」、「作愿」三门,第二偈成上起下,最後一偈是「回向门」,其余为「观察门」。观察门的内容为国土、佛、菩萨二十九种功德庄严,占偈颂的绝大部分,故有关的解释必然成为重点。我们看《论注》上卷解释二十九种功德时,一一问以「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而观之於佛之本愿。下卷释长行相关内容时,一一问以「此云何不思议?」而观之於佛之本愿力成就。故知所谓的「观」即是「观佛本愿,以及观佛本愿成就之力」。这从观的方法上来说,是思察理解性质的观,而不是息虑凝心性质的观。如此,《往生论》才成为人人可行的净土门易行道的教典。又从观的目的上来说,是为了生起乘佛愿力往生的信心,而不是仗自己的修行力。长行言:「云何观?云何生信心?」《注》明「起观生信」;也就是通过观知弥陀慈悲救度之本愿及本愿成就之不可思议力(观察门、二十九种功德、起观),而一心归命(生信)於阿弥陀佛的救度(礼拜门),称赞为无碍光如来(赞叹门),愿生安乐国土(作愿门)。由「观佛本愿力」而归命、称名、愿生(第一偈),并普愿众生同乘佛愿往生(回向门、最後一偈),天亲菩萨以此即是净土三经真实功德之教(第二偈)。可知「观佛本愿力」一偈不仅总摄观察门,亦总摄全部偈颂,因而总摄全论并总摄净土三经之内容。後来善导大师立於弥陀弘愿的立场,解释《观经》为「由观佛(起观),入念佛(生信)」,与《论》及《论注》完全一致。

 

二、释五念门。礼拜门之「一心归命」是归投於佛之本愿力救度。赞叹门之「称名」为乘佛愿力之正体。作愿门之「奢摩他」(止)、观察门之「毗婆舍那」(观),向来皆被认为是自力修行者特有的标志,而昙鸾大师基於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解释为「佛力三止」及「佛力二观」,从此净土行人有了「佛力止观」大法门。回向门之「菩提心」是「心中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巧方便」是「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净土法门易行道的菩提心、巧方便。由此五念门皆完全是佛力。如此深邃的智慧洞见,如此卓颖不群的妙义阐释,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由衷景仰。

 

三、释速得菩提。《论》以修五念门得五种果,乃至速得菩提一果。昙鸾大师本於论偈「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之「速」来解释「速得」菩提之「速」,说:「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并引用第十八、十一、二十二愿为证。如此往生、成佛、度生也皆是佛本愿力使然。

      「佛力为宗」是以自力、佛力相对而言的;若以难行、易行相对,即是「易行为宗」;观佛、念佛相对,即是「念佛为宗」。由观佛入念佛,舍自力趋佛力,舍难行入易行,正是《论》之玄机所在。

 

 

四、判上衍极致

      在揭示净土门易行道以阿弥陀佛愿力为宗之後,昙鸾大师以两句富有诗意的话来赞叹说: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

 

      「不退」即是正定,乘船说为「风航」。故知前段释佛力、易行道,是为接下来要解释的《往生论》预先定性。

 

      「上衍」即摩诃衍,大乘之谓。「上衍之极致」,大乘佛法当中的顶峰。《往生论》是大乘佛法当中的顶峰,净土三经就更不用说了。这是昙鸾大师对《往生论》、也是对净土门总体教相的判释。以净土法门为大乘佛法当中的顶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

 

      诚然,惑业凡夫「不断烦恼得涅盘分。」逆谤下流「十念业成。」「称佛名力,见生之火自然而灭。」「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平等一味。」「平等法身。」「齐普贤而同德。」「不从一地至一地。」「超出常伦诸地行。」「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前修习普贤德。」
一切佛法中,还有比这更殊胜的吗?

 

      後来善导大师判为「顿教一乘海」、「凡夫入报土」,则更加清楚地说明了净土门是怎样的「上衍之极致」。

 

 

五、判正依净土三经

      《论》题说「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关於「无量寿经」,《论注》有如下的解释:

 

      「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於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

 

      王舍城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的经有二部,即《无量寿经》与《观无量寿经》;舍卫国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的经有一部,即《阿弥陀经》。总共三部经,都是说的无量寿佛庄严功德,所以都称为「无量寿经」。

 

在文义中,《论注》将三经列名为:

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舍卫国所说无量寿经

 

      《论注》文字一向简练,今举三经之名不避烦琐,而且通称的「阿弥陀经」也换称为「无量寿经」,这当然是特别为之。其用意是在强调说明:论题「无量寿经」不是一部经,而是三部经。

 

      昙鸾大师为什麽要这麽强调呢?这是着眼於论偈中「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之「依」字而做的追根求源、全面性的解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天亲菩萨既然说他依「无量寿修多罗章句」而造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则他所依的经典究竟是哪一部或几部,事关法门根本来源以及整个净土教理的架构,必须详细探明。《论注》也正是将此揭示而显明净土门的系统教理。

 

1. 显明《往生论》是总依三经所造之论。

2. 显明三经是一体之经,都是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的,都以阿弥陀佛名号为体,本质完全一致。

3. 显明无量寿佛一切庄严功德纳在佛名号之中。

4. 显明三经同为净土门的正依经典。

5. 显明《往生论》与三经一体,为净土门正依之论。

6. 显明净土门正依三经一论之架构。

7. 显明依论能通达三经要义;欲知三经要义,皆当依论为指南。

8. 显明三经以《无量寿经》为根本。

9. 显明三经同为易行道的经典。

10. 显明三经同以佛愿力为宗。

11. 显明称佛名号,即是乘佛愿力,即得往生。

 

      净土门教理的大根大本、大框架,三经一论的系统及要点,皆因此而显明。以此为基础,经道绰、善导大师之努力,终於发展成为圆满成熟的净土宗,则《论注》为继承印度净土教、开辟中国净土宗最关键的教着,其重要及贡献之伟大,无可言喻。

 

      如果不特别揭示论题「无量寿经」为净土三经,净土门的正依经典、教理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便含混不明,学者则易将三经作各别不同的理解,修持上也失去统一的规范,也就不可能有後来的净土宗。事实上,古往今来不少人正是将三经做各别的理解而进行各别的修持,比如释《观经》以观佛为主,释《阿弥陀经》以称名为主。唯有昙鸾、道绰、善导大师一流始终以三经为一体之经,昙鸾大师指三经以佛名号为体,善导大师於《观经疏》更明确地指出: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此《经》(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皆与《往生论》之精神前後一辙。

 

 

六、判名号为经体

      天台以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此为通判,固无异义。然而此处昙鸾大师以阿弥陀佛名号为三经之体,乃是立於净土门的立场,更为贴切,对行人更有指导意义。

 

      阿弥陀佛名号如昙鸾大师所说是「实相身」、「为物身」,是阿弥陀佛所证圆满实相的有形表现,因为阿弥陀佛本愿力之作用而有度化众生的功能,能使遇者无空过,速满功德大宝海。三经既以名号为体,必定以称名为正修;称名即契实相,即是如实修行,即获真实功德,能生真实报净土。

 

      实相为众生性德,名号为如来修德,判三经实相为体还是名号为体,演成後来两大不同的净土教系。

 

 

七、明《论》之地位,义同佛经

      昙鸾大师在解释「优婆提舍」时,颇注笔墨,意在显明《无量寿经优婆提舍》之地位崇高,等同佛经,不能用此间「论」来翻译,只能存梵音,用佛议论经所用之专门名词「优婆提舍」来称呼,因为「入佛法相」、「与佛义相应」,得佛应许,可尊可信。则依此《论》所建立的净土教义自然法源深远,宗旨纯正,所谓「所服有宗」、「愿生有宗」。

 

       总结《论注》玄义,有如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明确净土门之正依经典:《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

二、判明净土门之教相属性:易行道、佛力、上衍之极致。

三、明确净土门之法脉相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

四、建立净土门之理论框架:三经一论、佛力为宗、名号为体。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