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天亲菩萨净土教之代表作是《往生论》。《往生论》也很短,但是它是天亲菩萨总摄净土三经之要义系统构建净土门教理的专着,历来被奉为净土宗正依经论之「三经一论」中的一论,所以非常重要。此论对於净土门教理架构的贡献可以概略为三项:一、三依,立宗之大纲。二、五念,自行之规范。三、真实功德相,教相之判释。

 

壹、 三依——立宗之大纲

       印度之佛教并没有如中国佛教之宗派,其净土教经由龙树菩萨《易行品》到天亲菩萨《往生论》,已经独立而成熟。天亲菩萨宣示「依三经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而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愿生安乐国。」这固然是《往生论》的宗旨,但其意义正与任何一部论着都有其立论的宗旨一样,而与後来宗派意义的「宗」有着很大的差距。可是藉由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我们发现後来中国佛教风起云涌的宗派创立运动,其所立宗的根本要素早已明示在此论当中。

 

       《论》言: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注》明:

成上三门,起下二门。
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
何所依者,依修多罗。
何故依者,以如来即真实功德相故。
云何依者,修五念门相应故。

 

       此偈既是成上三门(礼拜、赞叹、作愿),起下二门(观察、回向),故知是整部《往生论》教理组织之枢纽,如门户之枢,转动开合全赖於此;《往生论》之一心五念,乃至所有教理之开展,皆依於此偈,可知其重要。更由昙鸾大师着名的「三依释」,使我们明了:不仅《往生论》,乃至整个净土宗之教理结构也赖此偈而成立。

 

       「何所依」:说明依於何种经典,即一宗成立之「正依经典论」。天亲菩萨说依「无量寿修多罗」,昙鸾大师释为「净土三经」。

 

       「何故依」:说明依此经典之理由,即一宗成立之「教相判释论」。诸祖教判不过究竟显明:三经所诠弥陀名号,为凡夫唯一可依之真实功德,故依三经。

 

       「云何依」:说明依此经典之方法,即一宗成立之「法脉相承论」。《论》建立以称名为中心之五念门行。

 

       有此「三依」,则成立净土一宗之要素整然齐备。此後经由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的努力,终於在印度净土教的基础上发展出完整意义的中国净土宗。由此可知净土宗立宗缘起之根深基固,早已预埋於菩萨论中;净土宗作为一宗,其创立遵循着「三依」之必然理则;昙鸾、道绰、善导大师一脉之净土教义,与印度龙树、天亲菩萨之净土教义相承一贯、浑然一体,实与後来掺杂诸宗观念而支离破碎之净土教观大相径庭。

 

贰、五念——自行之规范

       佛法弘传,无外乎自行化他。龙树菩萨与天亲菩萨做为净土教之先哲,正是担当了「化他」与「自行」这样两个不同类型的指导者。首先,龙树菩萨《易行品》是缘於对一个求道者的教化所展开,明显地以「化他」为着眼点,在自行方面仅说「是故我常念」,过於简略;天亲菩萨造《往生论》,一开篇即说:

       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而长行则详细展开为五念门行(五念)之实践,显示「自行」之规范,至於化他方面则纳於回向门而「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龙树菩萨扮演着「指路者」,而天亲菩萨扮演着被指引的「行路者」的角色。龙树菩萨恳切地指示说:道路虽多,欲求容易、快速、安全到达目的者,当选择(自归)弥陀本愿易行之道。天亲菩萨则欢喜地回应说:正是如此!故我归命(一心愿生)并这样地行(五念)於此易行道,希望众生与我共行。

 

       「一心五念」属於三依当中「云何依」的内容,将於法脉相承章中详细讨论,此处不过略明天亲菩萨净土教之特色。又此「一心五念」虽然不是教判,自可视为净土门之「行判」,亦即相对於通途菩萨道之「菩提心、六度万行」之难,显明净土门「愿生心、五念门行」之易。佛愿成就故,愿生心即是菩提心,五念行摄尽六度万行,往生净土速得成佛。

 

参、真实功德相——教相之判释

       龙树菩萨判净土法门为「易行道」,天亲菩萨则判为「真实教」,说「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易行道是相对於难行道而言的,也就是除了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之外,其余都是难行道;虽然难行道本身也有程度的不同,但相对於阿弥陀佛本愿称名皆是难行,自是公论。由此指导修行者舍难取易、归於弥陀本愿,这是龙树菩萨教判的意义。

 

       真实与不实相对。天亲菩萨虽判净土为真实之教,却并不意味着除此之外都不是真实之教。佛说五乘教法,人天乘未示解脱,固然可说是不真实教;三乘解脱教法可说真实。小乘未得究竟解脱,可说不真实;大乘以成佛为目标,自是真实;大乘权教犹带方便,大乘实教如《法华》、《华严》历来俱称最极真实。这样,天亲菩萨虽判净土为真实之教,圣道实教也是真实之教故,似乎并不能如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给人以明确的方向性指引,则其教判的意义又何在呢?

 

       这是因为天亲菩萨的教判是建立在龙树菩萨的教判的基础之上,也就是龙树菩萨以净土为易行道,但所谓的「易行」往往容易被误解为下劣、不殊胜,所以天亲菩萨进一步说明:净土不仅易行,而且是绝对性的真实之教。以此为基调,整部《往生论》的说相相当高超,以尽显净土教法「易」的同时也是「胜」,令人欣喜安住於易行道,这是天亲菩萨的用意。

 

       同时,天亲菩萨在「真实功德」之前加了限定语「我」,说:

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从「我」及「诸众生」根机的立场,将真实之教唯一限定在弥陀本愿之易行。圣道诸经虽然各各宣称其为真实之教,但这只是从教法本身来论的,并不能落实到我及诸众生身上,也就是契理而不能普契於机,所以非我所依;而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不仅本身为佛之真实功德,而且由於不虚作住持功德的缘故,能令任何归命愿生之人速疾满足功德大宝海,所以成为我之所依。

 

       天亲菩萨虽然是高位的菩萨圣者,但造《往生论》表达他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愿生安乐国,却是放下其高位菩萨的身份,完全站在与我等凡夫平等的立场而依赖於弥陀的本愿力。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上卷之末特别设立问答,显明菩萨所共的众生正是我等凡夫。凡夫若不依弥陀本愿,则毫无真实功德可言;凡夫若依弥陀本愿,则与高位菩萨同样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龙树菩萨放眼於释迦一代所说教法,而客观性地判净土为易行道;天亲菩萨则从「我」之一点出发,主观性地认定只有阿弥陀佛的本愿才是我所相应的真实教法。这样透过主客、机理双方面的交叉判定,弥陀本愿同时具有「易」与「胜」两方面的特质而成为凡夫唯一所依。此後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的教判思想也都遵循着两位菩萨的教判轨迹。

 

       这样的净土教判观与诸宗教判相比,自然显示其特长:

       一、从众生根机的角度推重净土法门,自然机理双契。圣道诸宗多直接从教理上论判法门高下,行者容易忽略自己的下劣根机而一味高攀上法,形成虽契理而难以契机的情况。

 

       二、虽然推重净土法门,以净土为真实之教,然不否定圣道诸经也是真实之教,但因非根机所堪故不依行,因此少於诤论。圣道诸宗则各各判自宗为实,而以他宗为权,善会者固能通达无碍,不善会者难免易起诤论。

 

       三、因肯定诸经真实教的地位,所以对诸宗教判持开放态度,因此便於诸宗最终汇归净土。圣道诸宗权实教判,宗见不同,彼此否定故,各各自成封闭系统。

 

       四、虽对诸宗教判持开放态度,而自宗法门之优势牢不可破,丝毫不受影响。圣道诸宗权实之判,若肯定他宗则自宗不能成立,势必水火不容。

 

       五、随着时代的推移,众生根机日趋其下,立於下劣凡夫立场的净土教判理论更加显示其科学性、实用性,而具有永恒的生命活力。很可惜地,圣道诸宗之教判理论於今少人问津,置如历史故案,纵有少数研究者,也皆做玄学空谈,远离祖师判教意在指导行人修行之原旨。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