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第三篇    正宗分

第二节    广赞

【大意】

       对极乐依正二报的详细赞叹,分为二项。

 

       第一项称赞依报 先解释极乐名义,次述宝树、宝池、花雨、大地,其次说鸟风发出说法的音声,最後结说彼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第二项称赞正报 先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解释阿弥陀佛名,次说成佛以来已经十劫,然後称赞圣众之德,最後列举往生彼国者之果报,与人数之众多。

 

       第一项    依 报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文科】

       赞叹依报,分成四段。这是第一段,解释国土名。

 

【译解】

       舍利弗啊!你知道那个国土为什麽叫做极乐吗?因为那里的众生,没有生、老、病、死四苦,也没有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以及其他种种的苦,而纯净享受无量法喜法乐,所以国名叫「极乐」。

 

【辩义】

 

       1. 依报次第

       首先解释极乐名义,名能摄德,总括无余故;然後例举庄严功德,以德显名,名实相符故。

 

       解释极乐名义,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极乐世界本质性的定义,一切功德庄严不出其外,都在其中。

 

       接下来举例说明「但受诸乐」是怎样的乐,大分三段:

       先总体赞叹极乐世界大环境的清净庄严;

       再具体说明往生人莲花化生小环境的清净庄严;

       再说明往生人莲花化生之後,受用、供佛、闻法的快乐生活。

 

       次序正同我们随佛往生之後所亲身经历的状况,其中含藏着释尊欲劝我们「愿生彼国」的深深慈悲。

 

       2. 略说净土信愿行

       要解:

正宗分三:
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1) 信愿即是大智慧,持名即是大修行。

     二句名言。

全由信愿者,全仗佛力;全由持名者,不必他修也。

示仗佛力之方,亦信愿所归,又方便摄归专念。

 

       2) 深浅有四:

① 工夫。如事理一心等。

② 数目。如《观念法门》每日三万声上品上生。

③ 信心。如大经,明信佛智化生,疑惑佛智胎生。疑重则处胎久,品位下。

④ 自他。凡心自力为浅,佛智愿力为深。

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⑤ 信入佛力,即深即浅,非深非浅,深亦是浅,浅亦是深;冥灭一切差别,不坏一切差别。

 

       3) 信的内涵。

    机法二种深信。事理、因果、自他,六信。

    信极乐乃弥陀救我之宝所,种种庄严已成就。

    信名号乃弥陀救我之功德,无量光寿已圆满。

    信圣众乃先获救度之法侣,清净海众已往生。

    信我称名,必生极乐,入彼海会,同佛光寿。

    信--称名必生。

 

       4) 信愿行之关系。

    一体互含。佛力成就。

    信,称名必得生。

    愿,称名必生之净土。

    行,称必生之名号。

 

① 因愿一体。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② 果号一体。六字释。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③ 要解: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後,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
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於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3. 要解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一往分别:
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於此。

       1) 一往分别,再往无别,更往特别。

       2)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3) 同凡,故易往。同圣,故横超。

       4) 优先、容易、安稳、笃定。易行,安乐,佛力,顿速。

 

       4. 法事赞

佛号弥陀常说法,极乐众生障自亡。

       1) 何故连属上段?

       2) 何故以障释苦?

    极乐众生以有障佛道为苦,无障碍佛道为乐,如七地沉空难等。

       3) 何故未释但受诸乐?

    障自亡,佛自成。十地愿行自然彰。

 

5. 何故《观经》说极乐度苦?

疏:

问曰:《弥陀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何故此经,分身说法乃云度苦者,有何意也?

答曰:今言苦乐者有二种:一者三界中苦乐,二者净土中苦乐。
言「三界苦乐」者:苦则三涂八苦等,乐则人天五欲、放逸系缚等乐;虽言是乐,然是大苦,毕竟无有一念真实乐也。
言「净土苦乐」者:苦则地前望地上为苦,地上望地前为乐;下智证望上智证为苦,上智证望下智证为乐。此例举一可知也。
今言「度苦众生」者,但为进下位令升上位,转下证令得上证,称本所求即名为乐,故言「度苦」也。若不然者,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毕竟常住,离於分段之生灭,更就何义名为苦也?

 

1) 极乐无众苦者,既无三界之苦,亦无下证转上证之障;即是第二十二愿成就,超出常伦诸地行,现前修习普贤德。若他方净土,纵无三界之苦,容有转证之障,以此为苦,故华严海众、十方菩萨皆求生极乐,以求疾成佛道。

 

2) 问:若无者,何故须势至度苦众生?
    答:正由佛菩萨一切依正庄严皆悉说法度苦,故说无有众苦。如言光处无暗,由念念灭暗故。

 

       6. 问:为什麽「无有众苦」一句不作详细说明?

       答:略有四点:

       一、 无故不说。极乐本来没有这些苦,所以不说。

       二、 知故不说。娑婆众苦,众生亲身经历,不说也知,所以不说。

       三、 已说故不说。一切诸经是本经的前行基础、发起方便,本经是诸经的结归。娑婆众苦已在其余诸经里都说过了,所以本经不再说。

       四、 无益故不说。诸经详说种种烦恼业苦以及对治方法,是想让众生依法修行,离苦得乐,而这些浊恶众生靠自力根本做不到,所以释尊在这一部出世本怀经中也就只字不提了。

 

       7. 二种离苦得乐

 

       愿求离苦,愿得安乐,是一切众生的本能,人类的一切行为皆从此出发,但效果甚微。佛法对於众生的利益,正是在於能令众生离虚妄轮回之苦,得真实究竟之乐。

 

       佛法离苦得乐的方法有两种:

       一、即苦而离苦。也就是正当处在苦的环境中,却不会受到苦,反而安乐。如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好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金刚不坏,在太上老君高温猛火的炼丹炉里,一点也不觉得热,还觉得很清凉,居然在里面睡着了。又像一个人,自身具有解毒的特异功能,处在充满毒气的房间,不仅不会中毒,而且所有毒气一经入孔,立即化为清新甜润的香风。

 

       二、离苦而离苦。也就是离开苦的环境,来到一个没有苦只有乐的环境当中,自然离苦得乐。

 

       两种方法比较,即苦而离苦太困难,只有极少数特殊的人才可以做到;离苦而离苦才是能救一切人离苦得乐的究竟办法。好像一所房子着了火,要离火烧之苦,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冲出来,来到露地,就是再大的火也烧不着了。要避开城市的空气污染,只是靠关好门窗,在房间里洒上空气清新剂,是不能根本解决的,但如果来到林泉树下的大自然环境当中,自然就没有了空气污染。

 

       即苦而离苦,是圣道门的修行方法,所谓「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这只有无生法忍的菩萨才可以做到。离苦而离苦,是净土法门的方法,一旦往生极乐,自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圣道门修行,为达到离苦得乐,首先要详细分析众生的身心状况,五阴四大、六根六尘六识、心王心所等等;继而说明烦恼业苦的品类,百二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苦五苦八苦无量苦等等;再说明种种对治方法,四谛、十二因缘、三学六度等等;再说明修行时节,多生累劫,难行苦行等等;再说明随所修治达到的果位,罗汉四向四果、菩萨五十一阶位等等。而初果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如此困难;娑婆罪障凡夫,处於五浊五苦之恶世大环境中,欲凭自力,即苦而离苦,根本不可能,只能是随业流转,种种烦恼业苦剪不断、理还乱,越来越多,无穷无尽。导师言:烦恼恶障,转转增多。大经说: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来到本经,这一些统统不讲,只一句话:「无有众苦」,一切烦恼业苦就一扫而尽,好像大风吹散云雾一样轻松乾净;再一句「但受诸乐」,无量法喜,一切安乐,顿时拥有,如同太阳初升,大地一时照明,普同金色。净土法门之高超、顿速,於此可知。

 

       8. 佛教的苦乐观

       1) 人生是苦。苦集灭道。

       2) 苦能启觉。乐多废道。苦恼的人有福了。厌苦缘。

维摩诘所说经:

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又如植种於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3) 苦苦、坏苦、行苦。苦的止息。

 

       4) 众苦,生死苦。五苦、八苦,身苦、心苦,内苦、外苦。轮回大苦。
诸乐,涅盘乐。世间乐、出世乐。秽土乐、净土乐。

 

经说:

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从苦入苦,从冥入冥。五恶、五痛、五烧。

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论注:

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是污染相,是破坏相,颠倒不净。31

 

三界盖是生死凡夫流转之闇宅。虽复苦乐小殊,修短暂异,统而观之,莫非有漏。
倚伏相乘,回圈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拘。且因且果,虚伪相袭。32

 

不虚伪处,不轮转处,不无穷处,毕竟安乐大清净处。

 

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染污。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

 

导师:

舍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

一入弥陀涅盘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一到弥陀安养国,毕竟逍遥即涅盘。

一入涅盘常住国,彻穷无际更何忧;
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如此逍遥快乐地,更贪何事不求生。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後,入彼涅盘城。

 

       简机堪受堪信,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若不乐信行者,如《清净觉经》(卷四意)云:「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此《经》又云:「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5) 佛说苦乐,为令众生正知苦乐,厌苦欣乐,离苦得乐,拔苦与乐,劝生净土。

 

       9. 拔苦与乐

       智慧门,破迷开悟,兴发慈悲。空、平等门。圣者,自力,难。因。渐。

       慈悲门,拔苦与乐,开启智慧。有、差别门。凡夫,他力,易。果。顿。

       说迷悟难解难行,说苦乐易知易求。

 

       10. 受,接受、享受。现成,被动。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