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3. 一时

1) 要解:

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

 

2) 疏:

言「一时」者,正明起化之时。佛将说法,先托於时处;但以众生开悟,必藉因缘;化主临机,待於时处。

 

又言「一时」者,或就日夜十二时、年月四时等。此皆是如来应机摄化时也。

 

言「处」者,随彼所宜。如来说法,或在山林处,或在王宫聚落处,或在旷野塚间处,或在多少人天处,或在声闻菩萨处,或在八部人天王等处,或在纯凡若多一二处,或在纯圣若多一二处。随其时处,如来观知,不增不减,随缘授法,各益所资。

 

1) 一代时处为能待,今经时处为所待。示出世本怀故。

 

2) 由观经时处,释出一代时处,示一代时处入观经时处。

 

3) 时别、处别。

 

4. 何故不按记年,而说一时?

1) 由随方,异地不同故。如人间五十年,即四天王天一日;诸方历法不同。

 

2) 由因缘,通一切时故。师资道合。

 

3) 由幻感,破流转相故。时间乃人类之错觉。一念三际。无量寿。若一日七日。上尽一形下至十声。

 

4) 由流通,同佛在世故。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今经持名,十方世界普流行故,三愿三生因缘感故,无量寿名断三际故。

 

5. 法事赞:415

1) 赞教兴

愿往生,愿往生。
诸佛大悲心无二,方便化门等无殊。
舍彼庄严无胜土,八相示现出阎浮。
或现真形而利物,或同杂类化凡愚。
分身六道无停息,变现随宜度有流。
有流见解心非一,故有八万四千门。
门门不同亦非别,别别之门还是同。
同故即是如来致,别故复是慈悲心。
悲心念念缘三界,人天四趣罪根深。
过现诸佛皆来化,无明业障不相逢。
惭愧释迦弘誓重,不舍娑婆十恶业。
稀遇道场闻净土,腾神永逝出烦笼。
众等伤心共悲叹,手执香华常供养。

 

① 下接高赞云,法事仪规。

 

② 心无二,悉令众生成佛。等无殊,等为此事,无有差别。
佛常一音演一法,众生心见八万门。众生根性各不同,应机故开八万门。
约佛本意,同;约众生解,别。
有流、三界、人天四趣、罪根深、漏於诸佛、无明业障、十恶业—闻净土,出烦笼。

 

③ 何故说诸佛?

 

④ 何故说舍无胜出阎浮?

 

⑤ 何故说八万四千门?

 

⑥ 何为同别?

 

⑦ 释尊出世,随宜广开八万四千法门,目的在悲念十恶罪根众生,劝归净土。此亦诸佛本怀。众等唯一出路。如我今者赞叹……东方亦有……

 

⑧ 以出世本怀,释「如是我闻」。是真如是我闻,所闻深远。

 

⑨ 与疏意趣全同。

 

2) 赞教主

愿往生,愿往生。
释迦如来成正觉,四十九载度众生。
五天竺国皆行化,邪魔外道尽归宗。
天上天下无过佛,慈悲救苦实难逢。
或放神光遍六道,蒙光触者起慈心。
或住或来皆尽益,三涂永绝断追寻。
或震大地山河海,为觉萌冥信未深。
或自说法教相劝,辗转相将入法林。
法林即是弥陀国,逍遥快乐不相侵。
众等倾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① 先随他,後随自。

 

② 何故说释迦成觉?

 

③ 何故说四十九载?

 

④ 何故说五天行化?

 

⑤ 释迦成佛,一期行化,专在劝归净土。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

 

⑥ 以一期行化,释「一时佛在」。四十九载皆入今经一时,五天行化端为念佛一事。一代时处,卷归今经。亦同观经,以一代为净土教之化前序,亦发起序。

 

⑦ 从诸佛到释迦,从无胜到娑婆,入娑婆一期化。如镜头由远至近,广至狭,多至一,聚焦定格於「弥陀国」。

 

 

6. 导师赞偈特点

1) 用语,浅白平实。

2) 文法,天然无饰。

3) 意境,宏阔深远。

4) 内容,易读易懂易记,百读不厌,感人至深,信心倍增。

5) 形式,优美大气,雅俗共赏。

 

7. 证信序    发起序

       通常,序有「证信序」与「发起序」。「证信序」是证明此经无误,使人生信的序文;这是一切佛经共通的形式,所以又叫「通序」。「发起序」是某一部经发起因缘的序文,这在每一部经是各别不同的,所以又称「别序」。

 

       如《大经》以释尊五德现瑞,阿难请问而发起。《观经》以闍世兴逆,韦提厌苦求生佛国而发起。本经乃释尊无问自说,只有证信序,没有发起序。另,要解别判。

 

8. 六成就

        证信序中有信、闻、时、主、处、众等六事。此六种条件合起来,才能成立佛之说法,所以叫做「六成就」。经文中,「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

 

       「佛」是主成就,「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以下是众成就。

 

       此六事,非是佛说,乃是经典结集者说明世尊在当时宣说此经的事实,以令後人相信此经是佛陀金口亲说,非是伪造,证明可信,起尊重心,故成证信序;相比梦定所得、天神所授,皆未足信。

 

9. 为何一切经首皆有此六事?

       佛世经典,皆口口相传,并无记载。根据《大般涅盘经》〈遗教品〉,当世尊将要涅盘时,阿难甚为悲痛,当时阿那律安慰阿难说:「你为何如此愁苦,如来涅盘时间已经到了,你依我语,请问如来四个问题:……第四、如来灭後,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世尊回答说: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

 

10. 佛为何不自己手写佛经?

 

11. 今日法会六成就

信:说者仰遵圣教,所信如是;听者信心调柔,能信如是。

 

闻: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於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
始服人身闻正法,由如渴者得清泉;念念思闻净土教,文文句句誓当勤。

 

时、处、主、众。

 

12. 行者念佛六成就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