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平生业成论

       净土法门以往生净土为目标,业报之身未舍之前,总在秽土,必待临终佛来迎接,才入净土莲花化生。然而往生净土之业事,非必皆要待至临终才能达成,而是在平生之时即可达成的,此即称为「平生业成」。平生相对於临终,业指往生净土之净业,成是成就;平生之时,往生净土之业事已经成就,临终则必定往生,没有任何不确定性。如泥坯已烧制成砖,虽在窑未出,砖已成就,遇水不化,只待出窑而已。

 

       愿生净土之人,修五念门行,虽身在秽土,命尚未终,往生之事已然成办,只待临终佛迎而已。

 

《论》说:

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注》明:

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

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

 

       「成就」谓无有变坏、不可改转。「自在」明无障碍。「出没」谓没於秽土,出於净土;又生净土已,任化十方。「自在业成就」明修五门行,自在往生,无有障碍;此指平生而言,若必待临终,则非自在,是未成就。

 

       《论注》上卷末八番问答处,引用《观经》下下品之十念(十声称名)往生,说明「在心」、「在缘」、「在决定」。又说:

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

 

       《论》虽说五念门行,《经》唯举称名一行,故知五念门行尽收入称名一行。

 

       又就称名之十念,释「念」非取时节,「十」不关头数,则唯是名号之法体本身令行者往生,与行者称名久近多少、功夫深浅无关;故知所谓十念业成者,成在名号本身,亦即所谓佛力成就。以此而言「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其意谓:称名往生是名号本身之作用,名号如何成就众生之往生,此是阿弥陀如来本身之境界,非凡夫所可测度,故只需顺彼佛愿,积念相续而已。

 

       往生之业成在名号,此即「在缘」。行者闻名号之德,一心领纳,此即「在心」,故也可说往生之业成在信心。一心领纳,无间无後,积念相续,执持不怠,此即「在决定」,故也可说往生之业成在称名。

 

       业成在名号者,成在十劫之前,又成在弥陀大愿大行;业成在信心者,成在当下一念,又成在众生之身,此是弥陀施於众生;业成在称名者,念念称名皆是业成,此业成不坏之相。

 

       《观经》举下下品临终之机之十念业成,以明平生之机之平生业成,在心、在缘、在决定故,不在时节久近、头数多少故。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