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证.祖传

  1. 《阿弥陀经》以十方众生为对象
  2. 必得超绝去之义
  3. 《小经》要文三译对照
  4. 人身难得之喻
  5. 圣净二门判
  6. 《往生论注》要点
  7. 《小经》要文善导释
  8. 法然上人释「第二十愿」的属性
  9. 皈依即是求救护
  10. 弥陀之救度
  11. 此修福因,彼得乐果
  12. 法照大师《五会念佛赞》之偈摘要
  13. 「乃至十念」即是「称名念佛」 的经证与祖传
  14. 弥陀「本愿」二字之根据(抄要)

净土宗教理

  1. 机法深信浅说( 五 )
  2. 机法深信浅说( 四 )
  3. 机法深信浅说( 三 )
  4. 机法深信浅说( 二 )
  5. 机法深信浅说( 一 )
  6. 昙鸾大师之弥陀佛身观
  7. 净土宗义略说(下)
  8. 净土宗义略说(上)
  9. 净宗原理:二愿和合
  10.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
  11. 南无阿弥陀佛之简释
  12. 「南无阿弥陀佛」略解
  13. 净土宗是弥陀之回向
  14. 往生极乐的条件
  15. 弥陀名号
  16. 弥陀净土之相
  17. 本愿称名,非定非散
  18. 兜率极乐优劣比较
  19. 阿弥陀佛 名体一如
  20. 「忆念」之义
  21. 「念」之义
  22. 弥陀净土的特性----超
  23. 阿弥陀佛愿力的根本特性
  24. 《往生论注》「赞叹门」解释
  25. 弥陀愿心的根源——《无量寿经》「赞佛偈」
  26. 四十八愿分类
  27. 念佛四德
  28. 佛教的核心教理与往生净土
  29. 「见佛」论
  30. 认真去做时
  31. 大慈悲五要点
  32. 净土起信
  33. 弥陀梦中显明摄取之义(唯莲房典故)
  34. 乘佛愿力 凡夫入报
  35. 往生要关
  36. 弥陀.本愿.净土
  37. 譬喻
  38. 本愿之念佛

规约 

  1. 手机的规范
  2. 善待老人
  3. 净土宗教团僧众共住规约
  4. 僧众外出弘法共勉事项
  5. 杜氏家庙念佛超荐仪轨
  6. 僧诫
  7. 净土宗念佛会共修须知
  8. 念佛超荐仪轨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编述
top

编述

机法深信浅说( 二 )

       第十八愿之中,「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八个字,有四个显示:

       一,使不能生者皆能得生。何以故?法藏菩萨已取正觉而成为阿弥陀佛之故。若有不能生者,则此愿尚未完成,以不取正觉故。

       二,凡是往生弥陀净土者,都须靠弥陀愿力,若以自力能生者,则此愿多余,失去意义。即使文殊菩萨与普贤普萨要生弥陀净土,也需靠弥陀愿力。故文殊菩萨「愿生偈」说:「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普贤菩萨「愿生偈」也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三,显示一体:在佛方机法一体,在众生方佛凡一体。

       四,若不生者之「生」,是「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的「生」,显示往生即成佛。故此「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八字的内涵,涵盖第十一愿「定聚与灭度」的内容。

       这「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弥陀誓愿,正显明不管圣凡善恶的任何众生,要往生弥陀净土,也就是说要往生阿弥陀佛这样高妙的报土,都需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无一例外。否则,众生若能以自力往生弥陀净土,则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即毫无意义。也显明阿弥陀佛的愿力弘广彻底,也就是阿弥陀佛一定要使无力断除烦恼,无力脱离轮回的众生,必定往生弥陀报土,同证弥陀光寿。使任何一切众生都往生成佛,不独漏任何一人,否则阿弥陀佛绝不成佛。

       因此,不管任何众生,只要念佛愿生弥陀净土,就是依靠了弥陀的愿力,必定往生弥陀净土,这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真义,也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愿的目的。

       这段「法深信」的法语,善导大师单以第十八愿来解释,可见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生命,是净土三经的本质,是净土宗的根源。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也提出机法深信: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

       这是《往生礼赞》所说的机法二种深信,这与《观经疏》所说的机法二种深信之文,两相对比,可知文句虽不同,但内容意涵完全相同,没有两样。对比如下。

       机深信说:

       「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即是「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非清净福善的圣者。

       「流转三界」,即是「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一直在三界中流转。

       「不出火宅」,即是「无有出离之缘」,不能出三界火宅。

       法深信说:

       「弥陀本弘誓愿」,即是「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即是「乘彼愿力」。

       「定得往生」,即是「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即是「无疑无虑」。

       也可知「乘彼愿力」,就是「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显明「专称弥陀佛名」,即是「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观经疏》与《往生礼赞》所说「机法二种深信」的法语,善导大师单以第十八愿来解释,正确的说,是以「机法二种深信」来解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可见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生命,是净土三经的核心本质,是净土宗的根源。

       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其中「十方众生」的属性,善导大师以「机深信」的内容阐释说明,显明「十方众生」有「五逆诽谤正法」的罪恶心性,因此自身「无有出离之缘」。

       而「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意义,善导大师以「法深信」的内容阐释说明,显明这样的「十方众生」,只要信佛念佛,就「定得往生」,也就是「无疑无虑乘彼愿力」,也是「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因此,善导大师在《法事赞》说:「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显示「十方众生」,只要信佛念佛,就「定得往生」,就「平生业成」。

       我们知道自己是这样的根机,我们这样的根机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摄受的对象,不要怀疑,不要顾虑,不要退转,不要说自己不够资格。而应该「无疑无虑,乘彼愿力」,专称弥陀佛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步步踏在净土莲花之上,声声活在弥陀光明当中,日日迈向极乐净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一句,一声一声,念念相续,毕命为期。

       深信只要专靠弥陀愿力救度,专念弥陀万德洪名,一定能够往生极乐,必定能够往生极乐,肯定能够往生极乐,决定能够往生极乐。

       「机深信」是就「法深信」来讲的,没有「法深信」就不算「机深信」,就是罪恶感、罪恶观。单具罪恶感、罪恶观而没有救度,就只有在绝望痛苦中离开这个世间,从这一辈子的苦又进入到下一辈子的苦,这情形显示出此人没有解脱的盼望,但是「机法两种深信」是有解脱、有盼望的。

       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就是了解自己,也了解阿弥陀佛。如果对这两个都没有了解,往往会认为念佛往生哪有那麽容易的呢?不能达到禅定上的事一心不乱,至少也要功夫成片,梦寐一如,这样才能够往生,都抱持着这一种错误的观念。甚至错误的以为念佛以外,还要假藉其他的善事功德,这样结合在一起,往生才更有把握。这就对自己不知,以为自己能够累积种种的善事功德,不晓得自己所累积的都是有漏之善,不是三轮体空的真正善根福德。我们凡夫在这世间所做的善根福德,都是跟往生极乐世界不相应的,不是往生的正因,是不能够往生的。只有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他的功德是真实的功德,是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只有念这一句名号才是往生的正因。

       所以对自己不了解,也对阿弥陀佛不了解,误以为佛总是高高在上的,高不可攀也遥不可及,让我们仆伏在大地,低低的膜拜;一般学佛者都是抱着这一种错误的观念。这就是刚刚所讲的,对自己不知,也对弥陀不知。

       善导大师说,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就是具足「机深信」与「法深信」的人,也是「舍自力归他力」的纯粹念佛人。

       《大宝积经.如来会》说: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
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阿弥陀佛亲自表白,说他发愿的目的是要成为救世的法王,也就是众生的救主,承担众生的苦难,救度所有众生,给予众生功德宝藏,清白之法,使众生功德成就而成佛。

       「法王」二字是对佛的尊称。「王」有最尊、最胜、及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於法自在,能自在救度众生,故称法王。如《无量寿经》卷下说︰「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法华经》〈譬喻品〉说︰「我为法王,於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於世。」佛为法王,於法自在,而一生补处的菩萨则称为法王子,如《阿弥陀经》所说「文殊师利法王子」等。

       「救世」是救度世间所有众生。

       「不成救世之法王」,意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表白,他自己要成为能够救度世间任何众生的一尊佛,如果他没有这种愿心及愿力,平等地救度十方众生(不管圣人、凡夫,善人、恶人,都平等地救度),他就不成为救世的法王。如果他能够成就这种愿心及愿力,他才能够成为一个救世法王、救世主。阿弥陀佛早已成佛,所以阿弥陀佛是一位救度众生的佛,因此又称为「救世法王」。

       「心或不堪常行施」,如果阿弥陀佛没有那种布施众生福慧,使众生离苦得乐的慈悲心,他就不成为救度世间的法王。他必须要有这种心,而且广济十方没有福慧的众生,能够使十方众生离开三界六道轮回的苦海,而且成佛得到彻底地安稳和快乐,如果他不能达到这种地步,他就不成为「救世之法王」。

       法王就是佛,阿弥陀佛是救度十方众生的法王,显示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而且是确实真正的救度,因为是救度我们离开三界六道苦海,救度我们离苦得乐,使我们超凡入圣,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一样,这种的救度不是其他的救度所能比拟的。

       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是信受弥陀的救度的法门。既然讲救度,就表示解脱不是靠我们自己的能力,也不是我们有能力解脱的。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达到,所以能力或力量的本身是在另一方,在哪一方?在弥陀那一方,我们众生的解脱是全靠弥陀救度的。

       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有救度的佛和被救的凡夫,有救度和得救这二件事。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对此重点都应该先要研究清楚。

       什麽叫作「救度」和「得救」呢?

       「云梯救火喻」:若以火宅和苦海来譬喻,释迦牟尼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好像我们在房子里,这间房子发生火灾,到处都是火,我们无法可逃。而救火的人在外面,也无法进入将我们救出。眼看就要被烧死了,可以说非常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消防员突然从空中降下云梯将我们救出。终於,我们得救了,这就是「拯济、救度」的意思。这是以救火来作譬喻。

      「大船救溺喻」:若以救溺水之人来作譬喻,在三界六道的苦海里面,我们在水中浮沉,「浮」就是出生在人间、天上,「浮」的时间比较少;「沉」就是在三恶道中,「沉」的次数比较多,时间也很长。在这茫茫无边的大海之中,眼看自己就要沉入水里,这时尽管呼天叫地,也无人相应,因为四周没有任何船只经过,当然也没有救生人员。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快要溺毙之时,忽然间一艘大船快速移近,放下了救生艇,救生人员迅速将我们从水里拉出,救入船中,自己就得救了。

       可知,在命悬一线的危急中被救出,即是「得救」,即是「拯济」的意思。

       《无量寿经》说「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这里所说的「惠」与「施」都是相同的意思,惠就是毫无条件的白白赠送、白白给与,施也是毫无条件的布施或回施,都是白白赠送给与之意。

       就佛法来讲,一般「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比较容易为人接受;若说「他因自果,他作我受」,那就有点难信。以世间法而言:

       父亲辛苦赚钱,供给儿女读书就学,这是父亲把自己赚的钱(果报),给与儿女享用。就儿女来讲就是「他因自果,他作我受」。

       儿女辛苦赚钱,供养年老双亲生活费用,这是儿女把自身赚的钱(果报),给与父母享用。就父母来讲,也是「他因自果,他作我受」。

       善心人士将自己辛苦赚的钱,布施穷人,慈善机构救急救困救苦,这也是一种给与。就接受者来讲,就是「他因自果,他作我受」。

       诸佛菩萨广发四弘誓愿救度众生,也是一种给与。若众生只能「自作自受」,不能他作我受,则诸佛菩萨四弘誓愿有何意义?

       行者把自身所修功德回向给与家亲眷属,或有缘无缘,同此道理。

       「老板惠施员工喻」:譬如我们去上班,做一天工,领一天钱,或者一个月领多少薪水,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如果去上班,没有领薪水,这样就不合道理。所以,上班付出了时间、体力,领薪水,很合理,是公平交易。但是,在此世间如果没有去上班却可以领薪水,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对方白白要送给我们。

       有一位员工,他每个月上班领薪水,可是有一天他身染重病,没办法上班,住在医院里,不但没有薪水可领,还要付很高额的医药费,可说已经付不出医药费,甚至连家里的生活都产生问题了。所幸,他老板非常有爱心,财力也很丰厚,这时带了礼物来慰问他说:「你这麽不幸,身染重病还经济困乏,没有关系,我为你支付医药费,你虽然无法上班,但是每月的薪水我也照常付给你,你出院以後需要调养身体的费用以及家庭的经济也完全由我来负担。」这样说起来,这位老板对他的员工有恩惠吗?是有恩惠,因为是白白来送给他的,他白白得到的,这叫「惠」。

       学佛的目的在於成佛,成佛要先发普度众生的四弘誓愿,然而反观自身,自己烦恼业障未除,六道轮回未脱,如《华严经》所言「不能自救,何能救他」;自己没有,何能给人?自己在苦海中哀嚎挣扎,亟须被救,何能救人?因此,我们都需要弥陀的救度,而一旦蒙受弥陀救度,往生弥陀净土,则不但当下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而且必定断除烦恼,快速成佛,与弥陀同证无量光寿,亦以大慈悲,广度诸众生,圆成学佛目的。(待续)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