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概说(七-上)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第二十四次的佛一讲座。以前佛一法会都是开放莲友参加,一方面共修念佛,一方面听闻讲法。但由於疫情的关系,自本次起,佛一的进行就以讲法为主,除了少数的志工外,没有开放莲友参加。因此,录影的场面就会跟以前有所不一样,完全以我讲法为主。
目前,我们是讲解《观无量寿经》大意。《观经》跟《法华经》一样,有「施、开、废」三种意涵。上次也有讲过,但由於时间的关系,讲得比较简略,这次我另外立了一个标题──「第十八《观经》『施开废』三义」来作较详细的说明。
第十八、《观经》施开废三义
首先,解释「施、开、废」的字义。
「施」,就是施设。譬如,从这岸要到对岸,必须造一条船,或者造一座桥,才可坐船前往,或者过桥而去,这个就是施设。
「开」,就如坐船,或者是走路。
「废」,到了对岸之後,就必须离开船或离开桥而上岸。就好像《金刚经》所讲的「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筏」就是船筏,是指佛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都是帮助我们脱离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的方便,一旦到了目的地,这个法门就必须放下,才能够契入真如实相,证入佛果。就好比到了对岸,就一定要离开船只才能够上岸,也就是「舍舟登岸」,放下一切所依赖的超脱生死的工具,像理论啦、观念啦、方法啦,要抛下这一些,最後才能够真正的解脱。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它当体是空的,了不可得。所以修行到最後就是「舍」,这就是之前所说的废舍是为了昇华,所以「废」也可以说是昇华的意涵。因此「废」,并不是贬低,反而是昇华的意思。好像我们要继续登上二楼,就必须离开一楼;要上十楼也就必须离开七、八、九楼,这个就是废舍。
《观经》的「施、开、废」三义是:
一、为实施权;
二、开权显实;
三、废权立实。
「施开废」也各以莲花来作比喻,叫作「莲花三喻」:
「为实施权」,比喻为为莲故花;
「开权显实」,比喻为花开莲现;
「废权立实」,比喻为花落莲成。
净土宗也称为「莲宗」,也就是以莲花代表净土宗的宗名。莲花,外层是花瓣,里面是莲蓬。莲花的生长过程分为花苞、花开、花落这三个阶段,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时,就是用莲花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来比喻说明。我们如果详细研讨《观无量寿经》的内容,并且探讨这一部经的时节因缘,就晓得《观无量寿经》跟《法华经》一样,都有从假入真的施开废三义。《观经》开显的次第,也同样可以用这三层比喻来说明。那《观经》三层内涵的经文是在哪里呢?
一、为实施权,也就是为莲故花。经文是在《观经》「正宗分」的定散二善。《观经》所讲的十三种定观以及三福九品,可以说是「为实施权」,为了真实而施设的方便,也就是「为莲故花」。
二、开权显实,也就是花开莲现。经文是在《观无量寿经》「正宗分」,定善散善之中所讲出的念佛。所以念佛就是《观经》的真实,其他都是《观经》的方便。
三、废权立实,也就是花落莲成。经文是在《观无量寿经》最後「流通分」,废舍了定散二善而单独立出念佛,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是《观无量寿经》的真实法。其他的定善、散善都是权,都是方便,都是为真实法所施设的,最後都是要导归到这一句名号,导归到专一念佛的。
一、「为实施权,为莲故花」
「为实施权」就是「为莲故花」,也就是《观经》「正宗分」所讲的定善跟散善。为实施权的「实」是指名号,也就是念佛,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解释的弘愿念佛。「权」是指定散二善,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为了弘愿的念佛法门,而先施设权假方便的定散二善,以莲花来比喻,比喻为「为莲故花」。「莲」是指莲子,「花」是指莲花瓣,莲花外面有花萼、花瓣,里面包着莲子,目的不是为了莲花好看,而是为了收成里面的莲子;为了收获莲子,所以先有莲花瓣,这叫「为莲故花」。莲花瓣是要废除的,但如果一开就废,将来哪有莲子收成呢?所以,未到时候莲花瓣还不能废,莲花瓣必须负起任务,把莲子包在里面。
在这部《观经》当中,「为莲故花」是怎麽样的情形呢?「莲」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弘愿,也就是弘愿念佛的教法,善导大师解释为「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那「花」呢?花瓣很庄严,有保护的作用,也有引导的作用,是指什麽呢?是指「要门」,也就是「定善」跟「散善」。从组织结构来说,《观经》「序分」,特别是「散善显行缘」与「定善示观缘」,就是「为实施权,为莲故花」的发起因缘。
当韦提希夫人请求释迦牟尼佛说:「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经文接下来就说:「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微笑了。佛为什麽微笑呢?因为韦提希夫人这麽一问,开展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无差别的本愿救度法门的机缘就来到了。这是释迦牟尼佛微笑的原因。可是还不能马上讲出来,而是说「我今为汝广说众譬」。释迦牟尼佛先跟韦提希夫人说,我来给你讲解一些譬喻,这一些譬喻就是定善十三种定观跟散善的十一种内容。
以定善、散善作为譬喻方便,目的是要逐渐引导到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也就是弘愿念佛。所以到了正宗分,就将序分中的定善示观缘开展为十三种定观,散善显行缘开展为三福九品的行业,在这当中显出阿弥陀佛平等救度的法门,这叫「开权显实,花开莲现」。也就是说,为了引导念佛,也就是实、真实,首先在《观经》的正宗分讲十三种定观与三福九品,这一些是属於权、方便。这个叫做「为实施权,为莲故花」。
二、「开权显实,花开莲现」
《观经》「正宗分」定散之中说念佛之文,当权假方便开显出来的时候,同时也把真实一起显现,这就是「开权显实」,也就是譬喻为「花开莲现」。莲花开了,里面的莲蓬就看到了。在这之前,还不知道里面有莲蓬包在莲花瓣之中,等到莲花开的时候莲蓬才出现。其实,花苞包起来的时候,莲蓬就在里面了,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莲子看不见(代表「为实施权」)。莲子代表成熟的果实,也就是真实,为了这个真实教法,先施设权假方便一一讲定善散善,这譬喻为莲花的花叶。
念佛,是里边的莲子。在刚开始讲定善、散善时,大家不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其实是要讲念佛,好像莲子被莲花包起来还没有显示出来一样,因此称为「为莲故花」。
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花开莲现」,莲花瓣绽开了,莲子就显现出来了,也就是在定善、散善经文中讲到念佛。如定善第九观有一段经文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段经文是指弘愿念佛的功能利益。
也就是说,虽然是讲定善的观像,但是把念佛安插进来了,可以说莲子就显现出来了;在散善时也讲到念佛,如「称无量寿佛名」、「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叫「花开莲现」。这个时候定善的观佛也有了,散善的三福也有了,而本愿的念佛也有了,莲花、莲子都显现出来了。所以「花开莲现」就代表「开权显实」,把权巧方便的教法打开,显示出真实的教法。
「开权显实」的经文在「正宗分」当中总共有六段:
一、也就是前面说的,「定善」中「第九观」的经文: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是《观经》当中很重要的一段经文。显示「第九观」观想成就之後,看见佛的光明是在摄取念佛的人。这就是从观佛引导向念佛,显示观佛是权假方便,念佛才是唯一真实;十三种定观是权假,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真实。所谓「开权显实,花开莲现」,现出了念佛。
二、「定善」中「第十二观」经文说: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三、「散善」中「下品上生」经文说: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
四、「散善」中「下品上生」经文说:
化佛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五、「散善」中「下品中生」经文说:
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六、「散善」中「下品下生」经文说: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散善三观」是在下品生的经文,单讲念佛,不讲其他。因为下三品的众生平生造恶多端,可说是极重的罪人,一点修行都没有,一直到临终才遇到了佛法。对他们来讲,定善散善都不可能修持,只有念佛法门可以救度他们。所谓「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单单提出念佛,也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九品往生当中的「开权显实」。
以上六段经文,就是《观经》「正宗分」定善跟散善之中讲念佛的经文。也就是「开权显实」的经文,比喻为「花开莲现」。
三、「废权立实,花落莲成」
「花落莲成」代表「废权立实」,真实教法比喻为莲子,莲子独立出来了,也就是真实独显。
《观经‧流通分》「废定散立念佛」之文,也就是「废权立实」,比喻为「花落莲成」。意思是莲花开了之後,花瓣慢慢凋谢脱落,最後独将莲子显现出来。这就是「废权立实」,比喻为「花落莲成」。定善散善的莲花瓣弃舍了,不付嘱定善散善,唯有把「持无量寿佛名」付嘱给阿难尊者,将念佛的教法完全独立出来。
这在哪一段经文呢?在《观经‧流通分》的「付嘱文」。付嘱文不流通定善,也不流通散善,只有流通念佛;也就是废舍了权假方便的定善跟散善,采取唯一的真实,也就是念佛。
《观经‧流通分》的经文可以分为两段:一段是在赞美念佛,一段是观念废立,也就是废舍了观想的十三种定观,乃至十一种散善的内涵,而举出了念佛,这叫作「观念废立」。
首先,经文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这一段经文是先赞叹念佛,说念佛有两种果报,也就是「现当二益」。
「现」指现在,肉体还在这个世间,还没有往生到极乐世界的现在。念佛的人,现在蒙受释迦牟尼佛称赞为人中芬陀利华,是人中的白莲花;莲花表示不受污染,而白莲花是莲花之中最高贵的,这段经文的内涵,等於赞美念佛的人即使内心还有贪瞋痴烦恼、妄想杂念,肉体还在这个五浊恶世,可是不受五浊恶世的牵绊,也不受我们内心烦恼妄想杂念的果报,将来必定脱离而到极乐世界成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就以芬陀利花来比喻、赞叹念佛人。
同时又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两位等觉菩萨是念佛人的朋友。一般人的朋友都是凡夫,但念佛人的朋友是这两位大菩萨,这等同说,一个念佛人就是平生业成,现生在这个娑婆世界就已等同跟等觉菩萨一样了。显示到了极乐世界就进入妙觉,也就是成佛。所以,接下来释迦牟尼佛就说「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就是「当益」,来生「当坐道场」,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以这一段经文赞美念佛人之後,接着就付嘱阿难尊者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一段经文就是释迦牟尼佛「废权立实,花落莲成」的经文。
「持是语」显示不是观无量寿佛,也不是持三福,而是持什麽呢?是持无量寿佛名,也就是持名念佛。把真实的教法显露出来,单提这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这才是整部《观经》的心髓和精要。这一句经文,可说是一锤定音,所谓「千里来龙,在此结穴」。《观无量寿经》一开始讲定善,讲三福九品,经文内容非常多,就像一条龙从千里之外而来,到了流通分付嘱文,在此结穴。
所以,《观经》的心髓、《观经》的精要、《观经》的中心点、核心之处,就在这一句「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释迦牟尼佛付嘱文,这才是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观经》最後的落脚点,也就是持名──持名念佛,执持名号。
不过,这样讲并不是说十三种定观的修行不好,三福的内容不好,不是的;而是就以净土法门来说,往生的正因不在那些,是在这一句名号;同时就众生根机来讲,普遍的众生根机是没办法入定观想的,也没办法圆满三福功德的。如果没有念佛,没有这一句名号的话,岂不是普遍的众生都不能脱离轮回,永远必须在六道中造罪造业、受苦受难?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要门(定善、散善)的花瓣统统凋落了,只留下了弘愿的「持无量寿佛名」。这就是「废权立实,花落莲成」。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首先暂时建立「念观两宗」,他说: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先建立两个宗,最後才作取舍废立。也就是依据释迦牟尼佛的付嘱文: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依据这一段经文而判定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个解释也同样是「废权立实,花落莲成」的「施、开、废」的取舍废立。如果以建筑来讲,做柱子要先钉板模,然後往里面浇灌水泥,板模是方便,是要废的。既然是要废的,为什麽还要钉板模呢?因为不钉板模就没办法浇灌柱子,为了浇灌柱子,所以要钉板模。水泥浇进去,还要保养一段时间,水泥凝固成型,板模就要卸掉,也就是废了。所谓的「废」是这个意义与作用。
又如登船,船很高,要架个梯子,或者离岸有一段距离,就要拿登船的桥板才可以走过去,等上了船或登岸了,才能将梯子或桥板撤走。虽然这是一个过程,可是开始没有也不行;而有了桥板之後,也不能一直站在桥板上不动,而要走过去而上船,直到要开船了,这个时候桥板就可以收起来。这中间有必然的次第关系。
释迦牟尼佛用这样的次第来引导我们从圣道门入净土门,在净土门里,再从诸行而入专修念佛。如果了解这样的道理,就不能辜负释迦牟尼佛的一片苦心,就应该专修念佛。
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观无量寿经》,可说是煞费苦心。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如果没有佛的智慧,以这样的方便善巧来讲这部《观经》,次第引导,我们连弘愿的门都摸不着。总之,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观无量寿经》,他的意思在哪里呢?不在定善也不在散善,而是在「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要十方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到了最後结尾的地方,就付嘱持弥陀佛名给阿难尊者。
以上是《观经》施开废三种意涵。
有关「第十八《观经》『施开废』三义」就讲到这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