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净土教理特色(上)
──2019年7月6日台北弘愿念佛会第六届志工研习开示
诸位法师慈悲,各位学员: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净土宗弘愿念佛会「第六届的志工研习班」第一天的开班。今天要跟大家研讨的题目是「善导净土教理特色」,这是我们净土宗最根本、最基础的教理。大家手上都有一张讲义,可以带回去温习。因为内容是教理性的,会比较生涩些,如果年纪大的莲友,也可以专一念佛就好。
我们这个法门就是善导大师所传承的法脉。善导大师传承自道绰大师,道绰大师传承自昙鸾大师,昙鸾大师传承自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的《易行品》和《往生论》。而净土宗正依经典,也就是「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所以净土宗这个法脉的传承,以净土教理来讲是完全纯粹的,如果不是这一个传承的话,恐怕就会有掺杂。
每一个法门,每一个宗派都有它固有的教理,也必定有跟其他宗派不一样的地方,这个就是这个宗派的特色、特质,也就是特别跟其他教派不同的地方。善导大师这一宗门的净土教理特色在哪里呢?我在这里举出四点:一、念佛观,二、众生观,三、佛身观,四、佛土观。
这四个纲领也可以归纳为三个:
第一,念佛观。这是就法门来讲的。
第二,众生观。这是就根机来讲的。
第三、第四,佛身观跟佛土观。这是就果报上来讲的。
佛的境界,他的身跟土是一体的,阿弥陀佛本身的正报,以及极乐世界庄严的依报,都是一体的。任何众生只要专一念佛,就可以进入阿弥陀佛的境界,与阿弥陀佛共同享用他依报、正报的种种清净庄严。
善导大师这一些教理特色有他深厚、深刻的宗教体验,也有他对教理深入、细致的理解,同时又加上他是经过道绰大师的指导。是有这样一个纯粹的传承。
除了这些之外,又加上内、外宗教环境的淬链。内外宗教环境是指什麽呢?
外在的环境如何呢?善导大师修行,以及证入三昧一直到往生之间,弘化的地区大部分都在唐朝的首都,也就是长安;他修行是在终南山,终南山就是秦岭的地方,也就是长安的南方,他大半辈子所弘化的区域又是以长安城为主。那个时代的长安,不论就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达到了世界最高的水平,人口有百万人以上。因为它是自由的国度,因此不只是中国各地的人会集来到长安,乃至外国,譬如说印度、西域以及中东,有很多人都来到长安定居;同时也有其他的宗教,譬如景教、祆教、摩尼教、回教,也就是现在所讲的基督教或者是伊斯兰教,都有在长安城盖寺院,也有它们传播的管道。
那教内的情况呢?那个时候,可以说是佛教的黄金时代,不仅修行人、出家人很多,高僧林立,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也是在那个时代(隋唐)所创建的。
这些教派当中,有一些大德们也都对净土的教理,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做注解,表达他们的见解。但由於这些见解大部分都是站在自力,也就是圣道门难行的教理来解释净土经典,因此就不合乎净土的精神。善导大师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弘扬这个法门,除了必须面对教内对净土经典错误的解释,也必须面对外来其他的宗教传播。因此,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着作的呈现,都会对教内、教外提出自己对净土教理的见解。善导大师能够成为净土宗的大成者,就是在这样一个大时代淬链下所成就的。
所以,要谈善导大师净土宗的教理思想特色,当然要依据善导大师的着作「五部九卷」;而且,这「五部九卷」的着作是善导大师经过对教理的深入、最纯粹的传承,还有宗教的体验,以及当时教内教外的淬链所呈现的,因此不能单单只就文字表面去理解,也不能单纯地就教理层面来理解,而是必须就刚刚所讲的这几个方面去完整的理解。
现在我们开始解释。
一、念佛观──定善、散善、称名。
「念佛观」是就实践上来讲的。佛教可以说是理论的宗教,因为它在讲宇宙人生的真理,讲解脱轮回、成就佛果之道。
在讲教理之外,佛教更注重於实践。教理是「解」,实践是「行」,可以说佛教是解行并重的。以净土教来讲,尤其「行」比「解」还要重视。
所谓「行由解起,行起解绝」,「行」之前如果没有了解教理,就像盲者往前直走,是很危险的;但如果眼光明亮,可是不前进,一直停在原地,有眼睛也等於没有。所以,「念佛观」是行、是实践,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所谓「正因」就是直接的原因,只要有这个因,必定直接的往生极乐世界。
那善导大师对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是什麽看法?
念佛有分四种: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在这几种念佛当中,善导大师认为哪一个才是正因呢?小标後面有说「定善、散善、称名」,也就是定善、散善、称名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不过从结论来讲,「定善、散善」是属於自力、难行道,必须回向;「称名」是属於他力、易行道,是往生的正因,不必回向,也如是因如是果的必然往生弥陀净土。所以善导大师最终认定是「称名」,这後面还会再解释。
善导大师认定往生正因是「称名」并不是他个人的独创,也不是因为他喜好称名,是有教理依据,有传承,更有他宗教的体验。
善导以《大经》核心教理解释《观》《小》二经的行门,并做要弘、正杂、助正的废立。
对於净土三经,善导大师在五部九卷当中虽然也有注解《阿弥陀经》,不过已经遗失,只有注解的《观无量寿经疏》一直流传到现今,同时五部九卷当中,也以《观无量寿经疏》为核心。善导大师虽然没有注解《无量寿经》,可是对《无量寿经》的教理非常的深入,有正确的掌握,也有他本身的体验。善导大师在注解《观无量寿经》当中,其实也是以《无量寿经》的精神来注解《观无量寿经》;如同释迦牟尼佛讲《观无量寿经》也是以阿弥陀佛的愿心、愿力来讲《观无量寿经》的。因此,《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可以说是一体的经典。
《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的根本经典,阿弥陀佛如何发愿?发什麽愿?发了愿之後如何修行?经过多久的修行?愿行圆满成为阿弥陀佛之後,阿弥陀佛他的正报是什麽?依报是什麽?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方法是什麽?所救度的根机有哪些?这些内容都在《无量寿经》当中。
《观无量寿经》则是以《无量寿经》为基础,开展出阿弥陀佛救度的众生是什麽样的根机?阿弥陀佛救度的法是什麽样的法?所以《观无量寿经》是《无量寿经》的另一种开展。
至於《小经》(阿弥陀经),则是总结性、结论性的,《阿弥陀经》经文很短,只有一千八百五十八个字,全经只讲执持名号,以及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证明,只要专一念佛就必定往生。
善导大师是以《大经》的核心教理解释《观》《小》 二经的行门,同时也做了 「要弘」「正杂」「助正」等教判上的废立。
「要弘」就是「要门、弘愿门」;「正杂」就是五种正行与五种正行之外的所有杂行;「助正」就是五种正行当中,除了念佛之外,其他是助成念佛的,所以念佛是正业,其他四种是助业,唯有念佛是正定业,是往生的正因。
《大经》核心教理即是第十八愿、愿成就文、流通文、愿成就偈。
第十八愿的内涵概括为「信愿行」,「信愿行」是阿弥陀佛功德所流露的;第十八愿也在讲阿弥陀佛跟我们众生「机法一体」的关系;第十八愿也是整个净土法门的核心、基础、根源,如果没有第十八愿那就没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可以说,如果没有第十八愿,释迦牟尼佛就等於没有讲这一个法门,就没有净土教理,没有净土法门,没有净土宗。而解释第十八愿的内涵,必须以「愿成就文」来做解释比较有权威性,也比较正确,因为这是释迦牟尼佛直接对阿弥陀佛根本愿第十八愿的解释。「流通文」「愿成就偈」也一样,也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对第十八愿的解释。
因此,我们要了解《无量寿经》,其他理解不来没关系,但是对於这四段经文一定要正确地理解它;喜好教理的人,也可以把这四段经文背下来,思维它的内涵,会使自己信心更加的坚定、欢喜。
接下来是善导大师对念佛的看法。
善导念佛观即是以第十八愿为本,导引圣道门自力难行的定散诸机,入净土门弘愿(本愿)念佛之一行。
善导大师是以第十八愿为根本,同时也导引圣道门的自力难行的定善诸机,进入净土门的他力易行的弘愿念佛,而在《观经疏.玄义分》作了「要弘二门判」
《观经疏.玄义分》说: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净土宗圣教集》459页)
这一段法语是在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玄义分》的前面,这一段文很重要,可说是《观无量寿经》的大意;只要掌握了大意,就能够掌握整部《观无量寿经》的重点在讲什麽。而《观无量寿经》的大意也等於是整个净土宗的大意。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这是指《观无量寿经》的起因。
为什麽会有《观无量寿经》这一部经?为什麽释迦牟尼佛会开展「要门」?这是因为「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娑婆化主」是指娑婆世界教化的主人释迦牟尼佛,因为韦提希夫人请求释迦牟尼佛教她观想极乐世界,因此释迦牟尼佛就依韦提希夫人的请求,满她的愿,而讲了十三种观想极乐世界的方法,叫做「十三种定观」。这必须要心寂静,达到定而不乱才能够观想,可是欲界众生能够入定观想的少之又少。因此,释迦牟尼佛再针对普遍不能入定的凡夫开展了三种福门,也就是「三福九品」。所以说「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安乐」就是安乐世界,也就是极乐世界;「能人」就是能够救度十方众生的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能人」。因为他能够救度你我他,能够救度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众生。
正当娑婆化主释迦牟尼佛在开展净土要门的时候,安乐能人阿弥陀佛主动的、假藉机缘显彰「别意之弘愿」──有别於十方诸佛救度众生的方法,因他有这种弘广的愿力能够救度所有的众生,所以叫做「弘愿」。
「其『要门』者」 ,所谓「要门」是指什麽内涵呢?善导大师说就是「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就是这一部《观无量寿经》所讲的定善、散善的法门。
「『定』即息虑以凝心」,息虑凝心才算是定,如果不能息虑凝心,就不是定。
「『散』即废恶以修善」,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行。如果有恶的心思言行,就不是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有了定散两种善的功德,把这两种功德回向求愿往生极乐世界。反之,如果没有定的善,也没有散的善,那就没有东西可以回向;没有东西可以回向,就不能往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善导大师说,所谓的「弘愿门」 是如《大经》所讲的:「所有一切善凡夫、恶凡夫,他们要往生极乐世界都必须要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定善也好,散善也好,乃至念佛也好,都必须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只不过,「要门」必须靠自己的定善、散善再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如果就「弘愿」来讲,只要他念佛,信佛救度,专念佛名,当下就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善导大师这里解释「弘愿」,他只是说「如《大经》说」,并没有指出是《大经》中的哪一段经文,不过在《观无量寿经》的最後,也就是《流通分》的「付嘱文」,善导大师有做出解释。从结论上来讲,就是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来解释这里的「弘愿」。
也就是说,所谓「弘愿」就是第十八愿的念佛,释迦牟尼佛讲「要门」(定善、散善)目的不是在定善、散善,而是要引导他们进入「弘愿」,也就是进入「弘愿门」, 引导他们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观无量寿经》这种含义,以我们凡夫浅短的智慧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学佛必须要有善知识,当然更需要有传承。我们这一个法门的善知识、传承就是善导大师这一个法脉。
《观经》「正宗分」并说观佛、念佛,而「流通分付嘱文」(709、710页)则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正宗分」是这一部经典主要的地方。
「并说观佛、念佛」,意思是,在讲「观佛」的同时也有讲到「念佛」。当然这里的「观佛」是涵盖这个「散善」;也就是说,《观无量寿经》的大意就是在讲「定善」「散善」跟「念佛」,所以有「要门」(定善、散善)跟「弘愿门」(念佛),可是到最後,释尊却引导「定善、散善」进入「念佛」。引导的经文在哪里呢?就是在「流通分付嘱文」。
释迦牟尼佛讲完一部经,最後都会再归纳这一部经的重点,然後把重点交代流通,这个就叫做「付嘱文」,所以每一部经都有「流通分付嘱文」。所付嘱的,当然就是这一部经的核心、纲要、重点,以这一部经来讲,叫做「宗」──经宗。
《观无量寿经》的经宗可以说就是在这一段经文。释迦牟尼佛殷切的付嘱阿难尊者,你要专一地念这一句话。哪一句话呢?就是「持无量寿佛名」。也就是说,《观无量寿经》从开始到最後,释迦牟尼佛用很长的经文讲十三种定观(定善)以及三福九品(散善),可是到最後不流通「定善」,也不流通「散善」,是流通在「定善、散善」当中所谈到的「念佛」;而且把这个「念佛」提出来做为唯一的核心来流通。
经文说「佛告阿难」,释迦牟尼佛不只是告诉阿难,也等於是告诉当时正法时代的所有众生,乃至像法、末法时代的众生;也涵盖末法万年之後法灭之後的众生。
善导大师他对这一段经文非常的重视,他看出这一段经文是整部《观无量寿经》最核心的地方,可说如「千里来龙,到头结穴」,这部经的「穴」,就是在这一段「流通分付嘱文」,所以善导大师对这一段「付嘱文」下了两段法语的定论解释。他这个定论解释可说是一锤定音,定下了整个净土宗的宗旨。
善导大师科判说︰「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於遐代。」
其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首先对释迦牟尼佛「付嘱文」作了科判说:「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於遐代。」主要在显明释迦牟尼佛付嘱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万德洪名,让它流通、传播、广宣流布到像法时代、末法时代,乃至法灭无量的时代。等於是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贯通三世,救度三世所有众生。
之後又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意思是说,从一开始到最後虽然讲了十三种定观与三福九品,可是释迦牟尼佛从阿弥陀佛本愿──第十八愿为基础来看,讲这一部《观无量寿经》的本意不在定散这两门的利益,而是在於希望众生都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为什麽?如果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也在定善跟散善,那他流通的付嘱文除了「称无量寿佛名」之外,应该也必须要再流通「观无量寿佛像」或「发菩提心」等等内涵,可是这一些都没有,而只有流通念佛。从这一点来看,释迦牟尼佛最後流通的,就与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前後呼应,始终一体。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下了定案说:释迦牟尼佛说这一部观经的本意在於十方众生都「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向,不二向,表示就时间上来讲、空间上来讲、行住坐卧上来讲,都专一念佛,而不心向其他的法门。
这个就是刚刚讲的「废立」。也就是说,大篇叙述的「定善」跟「散善」没有被建立使用,最後所用的就是「念佛」──专称弥陀佛名。这个就是「废立」。
这也显示出「定善」跟「散善」是阶段性、引导性的,也可以说是基础性的;好像要登高望远上最顶楼,必须从一层、二层、三层起步,经过了第一层要上第二层,必须离开第一层,到了第三层必须离开第二层,这就是「废立」。所废的,就是已经阶段性完成了,进入另一个阶段,可说「广开净土之要门」是为了导入「弘愿」,导入之後就没有要门,而只有「弘愿」一门,而称「弘愿门」。
也就是,善导大师在继承昙鸾大师的难行道和易行道,道绰大师的圣道门和净土门等教判的基础上,根据《观经》在他自己的着作《观经疏》中,将净土门细判为要门、弘愿门。
因为圣道、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法门,圣道门是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这是很困难的;净土门是靠佛力往生净土成佛,这是很容易的。那麽,从自力到佛力,必须设立一个进入的阶梯,善导大师根据《观经》这部经典,将净土门细判为要门、弘愿门,为修行者提供了一个进入净土弘愿门的阶梯,一个接引的方便。由要门,圣道门的行者就可以进入弘愿门,从而容易往生弥陀净土。
「一向专称」这四个字,可谓通明透彻,这就是善导大师念佛观,「称名念佛」的念佛观经文理论依据就是从这里来的。当然,经文依据不只是《观无量寿经》的流通文,它是涵盖着《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所以在「要弘二门判」一开始讲《观无量寿经》大意的时候就说「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那《大经》是在哪一个地方呢?这里就有说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望佛本愿。
由於时间的关系,这一节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