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證.祖傳

  1. 《阿彌陀經》以十方眾生為對象
  2. 必得超絕去之義
  3. 《小經》要文三譯對照
  4. 人身難得之喻
  5. 聖淨二門判
  6. 《往生論註》要點
  7. 《小經》要文善導釋
  8. 法然上人釋「第二十願」的屬性
  9. 皈依即是求救護
  10. 彌陀之救度
  11. 此修福因,彼得樂果
  12. 法照大師《五會念佛讚》之偈摘要
  13. 「乃至十念」即是「稱名念佛」 的經證與祖傳
  14. 彌陀「本願」二字之根據(抄要)

淨土宗教理

  1. 機法深信淺說( 五 )
  2. 機法深信淺說( 四 )
  3. 機法深信淺說( 三 )
  4. 機法深信淺說( 二 )
  5. 機法深信淺說( 一 )
  6. 曇鸞大師之彌陀佛身觀
  7. 淨土宗義略說(下)
  8. 淨土宗義略說(上)
  9. 淨宗原理:二願和合
  10.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11. 南無阿彌陀佛之簡釋
  12. 「南無阿彌陀佛」略解
  13. 淨土宗是彌陀之迴向
  14. 往生極樂的條件
  15. 彌陀名號
  16. 彌陀淨土之相
  17. 本願稱名,非定非散
  18. 兜率極樂優劣比較
  19. 阿彌陀佛 名體一如
  20. 「憶念」之義
  21. 「念」之義
  22. 彌陀淨土的特性----超
  23. 阿彌陀佛願力的根本特性
  24. 《往生論註》「讚歎門」解釋
  25. 彌陀願心的根源——《無量壽經》「讚佛偈」
  26. 四十八願分類
  27. 念佛四德
  28. 佛教的核心教理與往生淨土
  29. 「見佛」論
  30. 認真去做時
  31. 大慈悲五要點
  32. 淨土起信
  33. 彌陀夢中顯明攝取之義(唯蓮房典故)
  34. 乘佛願力 凡夫入報
  35. 往生要關
  36. 彌陀.本願.淨土
  37. 譬喻
  38. 本願之念佛

規約 

  1. 手機的規範
  2. 善待老人
  3. 淨土宗教團僧眾共住規約
  4. 僧眾外出弘法共勉事項
  5. 杜氏家廟念佛超薦儀軌
  6. 僧誡
  7. 淨土宗念佛會共修須知
  8. 念佛超薦儀軌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編述
top

編述

機法深信淺說( 四 )

二、凡夫的屬性

  善導大師《觀經疏》「機」深信之文說:

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罪惡生死凡夫」,何故是凡夫,因有「三毒,五欲、七情、八風」之故。

  「三毒」就是「貪、瞋、癡」,我們貪什麼、瞋什麼?我們貪五欲,五欲滿足就喜歡,五欲不滿足就瞋、就怒、就不喜歡,甚至就哀痛。

  所謂「五欲」是什麼呢?就是「財色名食睡」,有一句話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也就是說,人的一生都是在貪圖追求財色名食睡,而這財色名食睡是墮落地獄的五個種子。我們在這一輩子所播種的都是五欲的地獄種子。

  「財」,錢非萬能,但沒錢則萬萬不能,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需要錢,可知錢的重要。沒有錢財不能生存,也可說錢財是生活的根本,所以人人都要工作賺錢。古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愛財,不顧體面。」但因為人都是凡夫,都有貪心,為了確保生存,或者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往往不當的過度地追求財富,甚至不顧仁義道德,不擇手段,不管金錢的來源是否正當,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因而造下了地獄的惡業。

  「食」,不吃就不能生存,但人都有貪心,吃喜歡吃的,喜歡吃的吃到了就滿足歡喜,吃不到就會不滿足不歡喜,甚至會生氣瞋怒。而不喜歡吃的就會厭惡。

  想吃的,再怎樣的酸甜苦辣,再遠的地方也想去吃,再多的錢也花得下。

  我們象山教團的對面,開了一家京都咖啡店,一杯咖啡至少就是一兩百塊,開幕的第一天是八點開門,可是七點多就已經大排長龍了。此後,天天幾乎都是排隊的,排隊的都是一些年輕人比較多。

  那麼修行人、出家人,只會「安貧樂道,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所以對於吃的就會怎麼樣呢?佛陀規定我們修行人,就是簡單,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都要簡單,都要樸素,也就是要過極簡的生活。

  吃的不可以要怎麼樣的酸甜苦辣、山珍海味,或滿漢全席。出家人對於吃的觀念就是「食存五觀」,所以寺院的齋堂叫做「五觀堂」,要做五種觀想。其中第三個觀想就是「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要防犯貪心,離開這個過失,也就離開對飲食的貪瞋癡。第四個觀想就是「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只要可以療治飢餓,不使身體枯萎,能夠飽就好,這就是出家生活的飲食觀。修行人如此,在家修行人也應該有這樣的觀念。

  「色」,對於色,男女都一樣,生為男人就喜歡女人,生為女人就喜歡男人,一直到老死都不會消除。沒有食跟色,就不可能出生在這個欲界。

  所謂「飽暖思淫欲」,就是說吃飽了、穿暖了、身體強健了,就會增強欲望,因此,「飽暖」就成了障道因緣,也在增強地獄的種子。

  「食色」,經典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圓覺經》說「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古人說「食色性也」,食跟色是人的本性,出生下來就自然擁有的,不用學習就會去貪求的。

  「睡」,適當的睡眠是應該的,過分的貪睡,每天就懈怠昏沉。睡眠如果真正睡著的話,一天只要睡幾十分鐘,精神就飽滿了。可是我們一般人有的睡了七八個小時,還覺得精神不夠,就是因為沒有完全睡著,也是因為煩惱重,妄想雜念多。

  食與睡,這兩件事是天天要面對的,所以難免有時會忘了尺度而縱容了它,造成鬆懈、放逸、或者貪求,而荒廢了道業。

  「名」,人都有我執,都喜歡人說自己好,不喜歡人說自己不好。人都喜歡好的名聲,甚至希望有高度的地位,高度的名聲。其實名就是利,一般人喜歡人家稱讚是個好人,是個孝順的人,是個有愛心的人,甚至喜歡人家稱讚他是個有錢人,都喜歡聽好的不喜歡聽不好的,如果聽到自己不好的,就不高興。而修行人也一樣,喜歡人家稱讚他是個上根利器、很精進、很會修行、很有功夫、很有功德的修行人,也喜歡人家稱讚他是個很有智慧,很會寫文章,辯才無礙,很會講經說法,人氣旺盛的出家人。修行人容易被「名聞,利養,勝他」所迷惑,被名枷利鎖所囚困,這些都是地獄的種子。

  「七情」,七種情緒:「喜、怒、哀、懼、愛、惡、欲」。人的所有情緒,都可歸納為這七情,它指的是凡夫本能的需求與發洩,是「弗學而能」的,因而使人造業造罪,這些也都是地獄的種子。

  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是四順四逆一共八件事,順利成功是利,失敗是衰,別人背後誹謗是毀、背後讚美是譽,當面讚美是稱,當面詈罵攻擊是譏,痛苦是苦,快樂是樂。

  得到利益,或被人家讚歎,我們都會心飄飄然的;失去利益,或被人家批評、誹謗,那就會一夜難眠。可說人生一輩子都在八風之中,只要八風稍微一吹,我們立刻東倒西歪。這八風使人喜怒哀樂,也使人造業造罪,這些也同樣都是地獄的種子。

  《心地觀經.八》說:「心如猿猴,遊五欲樹,不暫住故。

  《涅槃經.二十九》說:「眾生心性,猶如獼猴。獼猴之性,捨一取一。眾生心性亦復如是。

  這些都是我們生死凡夫的煩惱習性,因此我們都是「罪惡生死凡夫」。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也說:「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真正一個有修行的人,他會是怎麼樣呢?莊子說:「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字面的意思就是說,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睡覺是不會作夢的,他醒過來了,不會有憂悲苦惱的,他吃東西是不執著味道的,他的呼吸很深沉,直到湧泉穴,就是腳底,一般人的呼吸只是到喉嚨或到胸部而已。

  他的意思是說,真正的修行人,煩惱少,心很寂靜,沒有妄想雜念,所以他很好睡,睡覺也不會做夢;所以他平常不會有憂悲苦惱、喜怒哀樂的,他對於吃啊、穿啊,就像禪宗所講的,整日吃飯沒有咬到一粒米,整日穿衣沒有掛到一條絲。也就是說,他只要吃得飽,在他的口中沒有酸甜苦辣的那個執著,他只要穿在身上能夠禦寒遮蔽身體,對於好不好看,質料高不高貴,他完全是不放在心中的。但是,我們要達到那個地步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就是「罪惡生死凡夫」。

  這個只是粗略的講,我們的心沒有那麼細,不了解我們起心動念的快速,因此也不了解我們心中惡念的多寡。經典上怎麼講呢?

  《淨度菩薩經》:「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念念中所做,皆是三塗業。

  《仁王經》卷上:「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

  佛教指極短的時間單位是一剎那,一念有90個剎那,一個剎那有900個生生滅滅的念頭經過。

  以現在的時間計算,一剎那相當於75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鐘有75個剎那。

  如果以量化顯示:

  一秒鐘:75個剎那,就有67,500個生滅的心。

  一天有86400秒(八萬六千四百秒),就有五十八億三千二百萬個生滅的心。

  假設一念為一秒鐘,1分鍾60秒,1小時60分鐘3600秒,一天24小時=3600秒×24=86400秒(八萬六千四百秒),人一天就至少有「八萬六千四百」個「念」頭以上。而這還要乘以900的生滅心。這顯明我們單單一天之中的惡念就難以計數,何況一輩子的惡念?。

  老式的電影是每秒24張照片相續不斷地轉動,才有一個似乎會動的人物在我們眼前活動。

  一秒鐘:24張照片。

  一分鐘:24×60=1440張照片。

  一小時:24×60×60=86,400張照片。

  一天:24×60×60×24=207,3600(兩百零七萬三千六百)張照片。

  看一個小時的電影,就有86,400張的照片轉動過去,但我們都不感覺只經過這一小時,就已經有將近九萬張的照片轉動過去了。

  但是,我們凡夫心念的轉動比它還快速好幾倍。

  在印度的文化裡面,經常會用「八萬四千」或「八億四千」這個數字來顯示數量極多的意思。譬如形容煩惱很多,就會說有「八萬四千煩惱」;而佛陀為了要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所以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所以《淨度菩薩經》所講的「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念念中所做,皆是三塗業」,是指我們凡夫的心念非常多非常快,凡夫發覺不來,而心念的本身本質就是煩惱,念念都從煩惱所生,因此念念都不離開煩惱,所以單單一天的煩惱罪惡的念頭,就非常非常的多,而念念都是三惡道的種子。

  《無量壽經》也說:「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心口各異,言念無實。」

  《地藏經》:「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

  《地藏經》所說「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正是娑婆眾生的真實寫照。

  「舉止動念」,「舉」就是動,「止」就是靜。人每日行為,不是動就是靜,而動靜之間所起念頭何只成千上萬?如前面所引《仁王經》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安般經》也說:「彈指之間,心九百六十轉。」《菩薩處胎經》說:「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

  「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人之舉止動靜,所作一切,不出身口意三業。而身口二業,都由意業所主導。三業之本,以心為源,命終之時,也是意業之心識接受果報。動念若善,就有無量的善果報;動念若惡,就有無量的惡果報。然而娑婆眾生煩惱厚重,常懷貪瞋,因此,檢點自心,於二六時中,起惡念時多,起善念時少。故《八大人覺經》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心」指意業,「形」指身口二業,由意業的思維帶動身口二業而付出行動。所以,心不正則百罪生。貪瞋癡等,都是心所犯的罪。心念既然惡多,身口自然善少,故說「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人之心中,由於煩惱厚重之故,微細之惡念多如恆河之沙,善念則少如麟角。所以二六時中,舉止動念,惡多於善,罪多於福,何況放縱此心,任意造作身口意三業。「殺害、竊盜、邪淫」是身三惡業,「妄語」則包含口四惡業。所謂「百千罪狀」,就身之殺業輕重,大概分為上中下,細分則無量;乃至意業之貪瞋癡,也分為上中下,細分則不勝枚舉,所以總說「百千罪狀」。不論輕重,受報之時纖毫不爽,故《地藏經》亦言「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

  由於娑婆眾生煩惱厚重,常懷貪瞋,因此念念結罪,所以《淨度菩薩經》說:「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念念中所作,皆是三塗業。」

  以我們來講,可說生生世世所累積的三業行為都是在造罪造業,沒有脫出六道輪迴的力量,只有日益累積、加劇輪迴的業力而已。所以,善導大師說我們是「常沒常流轉」的眾生,「曠劫以來,無有出離之緣」。簡要而言,我們若不念彌陀,必將墮落地獄,因為誰敢說他生生世世都能擁有人身、遇到佛法、不會墮落三惡道?

  我們都有無明,都有貪瞋癡。在無明、貪瞋癡沒有降伏的情況下,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從貪瞋癡延伸出來的。既然這樣的話,再怎麼行善積德,都還是有無明、有貪瞋癡摻雜在裏面。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言:

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人天諸善」即是五戒十善,五戒為人,十善生天。然而五戒十善仍是有漏,所以為人或生天,還在輪迴。既在輪迴,就會墮落。

  故佛於《地藏經》說:

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又於《涅槃經》說:

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又於《正法念處經》說:

無始生死中,業網覆世界。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

  五戒十善還是不離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何況成就五戒十善並不容易,所以出離輪迴更不可能。

  故善導大師於《法事讚》說:

人天少善尚難辨,何況無為證六通。

  尤其是我們這些出生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貪瞋癡三毒很強盛,煩惱業障很深重,善心微微,而造惡卻如狂風暴雨那麼強烈。

  我們不用去尋找書本上的其他批註,也不必問別人,我們問問自己——自己是什麼東西!

  曇鸞大師於《讚阿彌陀佛偈》說:

我從無始循三界,為虛妄輪所迴轉。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繫六道滯三塗。

  道綽大師《安樂集》說: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

  善導大師於《法事讚》說:

人天少善尚難辨,何況無為證六通。

  又於《般舟讚》說:

萬劫修功實難續,一時煩惱百千間;
若待娑婆證法忍,六道恆沙劫未期。
貪瞋即是輪迴業,煩惱豈是無生因。…

一食之時尚有間,如何萬劫不貪瞋。
貪瞋障受人天路,三惡四趣內安身。

  親鸞上人說:

無明煩惱,繁如塵數遍滿;愛增違順,何異高峰岳山。
雖凝定水,識浪瀕動;雖觀心月,妄雲猶覆。
穢惡污染,無清淨心;虛假諂偽,無真實心。
貪愛之心常能污善心;瞋憎之心常能燒法財。雖急作急修,如救頭燃,眾名雜毒雜修之善,亦名虛假諂偽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凡夫者,無明煩惱充斥吾等心中,慾望多,瞋心、嫉妒心重,無有間息。至臨終一念,不止、不消、不絕。猶如水火二河譬喻所示。

  《悲華經》:

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

  《悲華經》所說「厚重煩惱,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正如《大集日藏經》所說「諸惡眾生,悉集其國(娑婆世界)」。

  《雜阿含經》說:

從闇入闇,從冥入冥,從廁墮廁,以血洗血,捨惡取惡。

  《法華經》說: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真正下功夫認真去做時,才知盡做些表面工夫。

  近代律宗祖師弘一大師說:「出家以後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墮落,身體雖然不是禽獸,而心則與禽獸差不多。我自從出家以後,惡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醇乎其醇的一個埋頭造惡的人。」

  又說:「就我自己而論,對於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止可謂為出家多分優婆塞而已,這是實話。」(弘一大師講演錄)

  明末清初蓮宗九祖蕅益大師三讀律藏,也由比丘戒退守至但三歸。

  戒是聖道門自力修行的基礎,此基礎祖師級的人物已自嘆不堪,何況一般人,更何況鈍根之輩?

  次論禪宗,虛雲老和尚是近代禪宗代表人物,一九四七年春,朱鏡宙居士問:「老和尚座下,修持有心得者究有幾人?」虛老嘆息說:「現在連找一個看門人竟不可得,遑言其他。」

  人為妄念所造,所謂心猿意馬,心猿不定,意馬四馳,本為濁水,何能自淨,唯彌陀名號,源頭活水,淨化我等混濁之體。

  若把身口二業所作所言,作為標準,則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心中意業所思所念,作為標準,則天下無一完人。

  若從人所見處,作為標準,則世間尚有賢人;

  若從人不見處,作為標準,則世間皆是罪人。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天下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行不論心,論心萬古無完人。

  越是努力修行的人,越是看到自己的罪惡。唯有深智博覽、切實修行、嚴格微細檢視自心,才能觀察到內心深處盤踞著堅固厚重的無明癡愛、貪瞋煩惱、分別執著與微細快速的心識。若是一般修行人,不但看不到自己的罪惡,還誤以為自己心能清淨,甚至已證果位。

  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雖然做了似乎布施的行為,但可悲的是無論到了何時,總是留著記憶,

  並且在心中悄然存著卑賤之自負。

  人之善是有限度的,只能累積雜毒之善。此心是雜毒的塊壘。

  想也好,不想也好,皆妄念;做也好,不做也好,皆罪體。

  在X光之前無貴賤貧富之別,無男女老少之隔,亦無善惡美醜之是非,

  只見醜陋的骨與骨之連接而已。

  在絕對的佛光之前,無善惡淨穢之隔,也無大小凡聖之別,更無修善逆謗之差,

  十方眾生都是曾無一善、一生造惡、逆謗屍骸。

  凡夫的本性都是煩惱,都是妄念,如同泥塑土人,即使磨成最後一粒渣也是泥土。又煩惱具足的凡夫,猶如黑炭,再怎麼磨洗,也不能變白,始終都是黑。

  如石必沈是其自性。我人必墮是自性,必定地獄。

  罪惡凡夫,今生欲靠自力出離,如油洗油,無有是理。

  印光大師說:

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
修行用功,原為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險太大;
輪迴未出,難免墮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

  以上所引用的經文祖語以及所說的內容,都可以顯明善導大師所說「機深信」之文所講「罪惡生死凡夫」的屬性。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