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部分

  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摘要(二)
  2.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摘要(一)
  3. 《阿彌陀經》要旨(二)
  4. 《阿彌陀經》要旨(一)
  5. 《阿彌陀經》之目標與方法
  6. 《阿彌陀經》大意
  7. 《觀經》大意、宗體、隱顯、廢立
  8. 《觀經》要旨
  9. 《觀經》正意
  10. 《觀經》眼目
  11. 《觀經》構造
  12. 《無量壽經》摘要(二)
  13. 《無量壽經》摘要(一)

祖論部分

  1. 難易二道
  2. 五念門
  3. 《小經》要文善導釋
  4. 「極樂無為」之偈解釋
  5. 善導信願行之側重
  6. 善導大師「讚佛偈」補充講義
  7. 善導大師「讚佛偈」
  8. 善導大師解釋念佛之殊勝利益(略鈔)
  9. 緣佛願力速成佛
  10. 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
  11. 《易行品》大綱
  12. 《易行品》「本願釋」略解
  13. 《易行品》略解
  14. 《易行品》精髓

第十八願

  1. 第十八願善導釋
  2. 《大經》第十七、十八願成就文及流通文略解
  3. 第十八願之白話文、成就文、流通文及圖表
  4. 第十八願善導釋之「補充講義」
  5. 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
  6. 第十八願之義(三)
  7. 第十八願之義(二)
  8. 第十八願之義(一)

經證.祖語

  1. 門餘大道
  2. 現生不退(入正定聚)之證文
  3. 慈悲的救度
  4. 佛在何處
  5. 「彌陀名體相即不離不二」之經文與祖語
  6. 念佛超度三塗眾生
  7. 厭穢欣淨,切願往生
  8. 光明攝護 念佛眾生
  9. 彌陀本願是凡夫為本、現生不退
  10. 念佛諸行比較
  11. 助念開示之經證
  12. 專念彌陀之根據(經文、祖語)
  13. 「但念彌陀,必生極樂」之經證祖傳
  14. 念佛能滅罪障之文
  15. 念佛具足無上功德之文
  16. 念佛佛聖護念讚歎之文
  17. 極樂依正莊嚴之文
  18. 彌陀是本師本佛之經證

淨土宗教理

  1. 佛教的根本教理
  2. 彌陀以名號度生(講義)
  3. 念佛三大利益
  4. 一代教皆念佛化前教
  5. 淨土五觀 (淨土三觀二信)
  6. 阿彌陀佛是何等佛
  7. 二種深信
  8. 往生與預知時至
  9. 五逆往生 為顯念佛
  10. 念佛功超定散諸善
  11.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摘要
  12. 彌陀悲願 天性自然
  13. 念佛與佛 機法一體
  14. 念佛生極樂 脫出三界獄
  15. 一虛一實
  16. 六字釋
  17. 一代聖教六字全收
  18.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19. 淨宗指要
  20. 彌陀與眾生的關係
  21. 淨土宗特色--易
  22. 阿字十方三世佛
  23. 對比勸善,彰往生益
  24. 彌陀何故建立「念佛往生」願?
  25.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二)
  26. 念佛功德
  27.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一)
  28. 名號度生
  29. 凡夫入報問答
  30. 彌陀救度眾生(二)
  31. 增上緣(二)
  32. 彌陀救度眾生(一)
  33. 增上緣(一)
  34. 三重選擇 淨宗口訣
  35. 第二十二願略解
  36. 正行與雜行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佛教的根本教理

       佛教最根本最基礎的教理是什麼?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佛陀最初說法所講的就是「苦、集、滅、道」,雖然說這是最初所講的,但佛陀所有的說法也都不離「苦、集、滅、道」的範圍。也就是說,「苦集滅道」是佛教成始成終之法,不管大乘、小乘、南傳、北傳、藏傳,都離不開「苦集滅道」。所以,佛之一代教法,就是「苦集滅道」。

       「苦」,佛陀一開始就說苦,所以學佛的人要瞭解苦。這並不是說學佛的人要去學苦,過苦的生活,完全不是,是要知道苦,而且解決這個苦。

       佛說人生是苦,人生有什麼苦呢?有生老病死的苦,這是四種的苦;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總共八種苦,這是概括的講。如果沒有斷盡煩惱,或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苦就無量無邊了,所以先講苦。好像一個人要健康、長壽,必須先瞭解身體為什麼不舒服,是否有什麼病,然後去找醫生,把身體的病治好了,將體弱的體質轉為健康、強盛的體質,這樣就可以比較長壽。所以,佛陀說苦,是要解決苦的本身,想要不苦,就先要瞭解它的病因,才能對症下藥,所以先講苦。

       「集」,就是聚集。意思是說,「苦」是一個結果,那「因」是什麼?因就是「集」。

       「集」,佛陀依次第性邏輯性而講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可以歸納為兩個:一個是無明,一個是貪愛。我們眾生都有三毒,也就是貪瞋痴,貪是貪愛,瞋是生氣,貪瞋是一起的,對於自己所貪愛的,得到了就會歡喜滿足;得不到就會生氣苦惱,所以貪愛跟生氣是一體的兩面,所謂「愛憎一體」。愛憎來自於無明,來自於愚痴,因為不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理,而起貪瞋的執著之心。

       什麼意思呢?宇宙中所有事物──不管有形、無形,都是無常變化的,一旦變化了,本來快樂的,就轉為痛苦了;而且為了得到所愛的,就會去造業。而這個所愛,當然也沒有離開六根對六塵而生起的執愛,還是沒有離開五欲(財色名食睡)。

       人生一輩子可以說都是為了追求五欲。經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表示我們生而為人,為了追求這五欲,往往墮落三惡道的多。這是「苦、集」。

       「滅」,曉得病因了,就要從病因對治下手,因為「集」這個病因是可以消「滅」的;病因滅了,就沒有苦,就沒有六道輪迴,就永恆安樂,這就是「滅」。「滅」就是滅除。好像猛烈的大火已經熄滅,自然不熱了、清涼了、寂靜了,這叫做「滅」。

       「道」,要達到「滅」,必須修「道」,概括來講就是八正道──八種正確的道路。哪八種呢?

       第一就是「正見」──正確的見解觀念。正見是指什麼?指瞭解有「苦集滅道」;反之,不知道有苦集滅道,表示沒有正見。即使哲學家、文學家、得諾貝爾獎的名人,如果瞭解苦集滅道,他就有正見;如果不瞭解苦集滅道,就是一個沒有正見的人。沒有正見,就沒有「正信」。

       再來是「正思惟」。如果有正見,所想的一定會往正見的目標前進,這就是「正思惟」。然後有「正語」、「正業」,所講的話,所做的行為,都會是合乎正見的。

       再來是「正命」,所做的事業,也會是依「正見」來做。做事業賺錢,無非就是為了養身活命,家庭經濟有來源,可是一個皈依、有正見的人,他不會去做殺生的事業,開賭場等等有違背因果的事業,因為這一些行業不合乎道德,這個叫「正命」。

       然後是「正精進」,努力都是往正面的。沒有「正見」的努力,就會愈走愈偏。最後是「正念」及「正定」。

       有了這八正道,就能夠斷除貪瞋痴;貪瞋痴斷除了,就會離開六道輪迴,達致不生也不死,心永遠是寂靜的、清涼的、自在的。這是「苦集滅道」。

       所以,佛法在講什麼?講苦。

       佛法在講什麼?講解脫苦。

       佛法在講什麼?講生命的真正意義,講不生不滅的道理。

       所以,講到最後,就是要修道。

       以淨土宗來講,我們苦集滅道的「道」是什麼?就是念佛。

       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滅」,就是可以滅掉我們的貪瞋痴,可以得到永恆安樂、不生不死。

       善導大師又說:「念佛即是涅槃門」,念佛就是進入涅槃的通道入口。

       譬如,有一座城牆,乍看之下,四周都沒有進入的門;但其實是有門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到,只要發現到這扇門,就可以進到城牆裡面。念佛就是通往極樂世界的門,我們只要念佛,就能進入極樂世界,所以說「念佛即是涅槃門」。

       前面講過,不論大乘、小乘,不論顯教、密教,成始成終,都沒有離開「四聖諦」;同樣的,各宗各派的教義,也都沒有離開「四聖諦」。因為佛法的根本,就是在滅苦、解脫苦,可以說所有的宗教都是從人生的苦而成立的。基督教說信者得永生,要上升天堂去享天樂,也是要離苦得樂;伊斯蘭教說信阿拉,就會到他們的樂園,也是要離苦得樂。為什麼?這世界,人有生老病死,死了,所有這一生的成功、成就、可愛的,統統要離開了,那豈不是很痛苦?如果人死是一了百了,那痛苦是短暫的,但如果還有下輩子,痛苦就無窮無盡了。總之,一切宗教皆起源於人生的苦。

       佛陀說有五件事,所有的人,包括女人、男人;在家或出家,都應當時常拿來自我警惕:

       一、我會變老;我不能免於變老,除非短命夭折。
       二、我會生病;我不能免於生病。
       三、我會死亡;我不能免於死亡,要不死是不可能的。
       四、我所擁有的一切,都有離我而去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能避免跟恩愛的人離開,要不相離開是不可能的,所謂「愛別離」、「生離死別」。俗話說「父母恩深終須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人生的現實就是這樣。《念佛超薦儀軌》的最後有一句迴向偈說「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這一首偈是很實在的。要永恆的生命,要永遠的團聚,就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是不可能滿願的。

       五、我所做過的惡業,終究還是要由自己獨自承擔,別人是代替不了的,別人是不可能代替的。事實就是這樣,所以即使再孝順的人,能夠代替老邁父母的病痛嗎?不可能!父母的善業、惡業,父母獨自去承擔,我們再怎麼孝順也代替不了。所以人的一生是「孤獨」的,出生的時候一個人,死的時候也是一個人孤獨去面對自己的生死、承受自己的果報,沒有人陪伴、沒有人代替,可以說是一片黑暗,孤獨、無助、恐懼。所以佛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佛典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北方的迦蘭陀竹園精舍。

       那時,有四位修得了五種神通的婆羅門修行人,聚在一起議論如何躲避死亡,最後,他們的結論是:

       當死神來時,再強悍、再有權勢的人也躲不過,我們應當各自以神通隱藏起來,讓死神找不到。

       第一位修行人飛翔在空中,想以此躲避死亡,結果死在空中。
       第二位修行人潛入深海中,想以此躲避死亡,結果死在海中。
       第三位修行人鑽入山腹中,想以此躲避死亡,結果死在山中。
       第四位修行人鑽入地岩中,想以此躲避死亡,結果死在岩中。

       為什麼?「死」不是外來的,是自己的業力到了,就會死。

       佛陀知道了這件事,就藉此教導比丘們說:比丘們!想要免死的人,應當思惟四個道理,哪四個呢?

       一切行無常,這是第一個道理,所以應當念念不忘修行;
       一切行是苦,這是第二個道理,應當好好思惟這個道理;
       一切法無我,這是第三個道理,應當好好思惟這個道理;
       滅盡為涅槃,這是第四個道理,應當好好思惟這個道理。

       第一,一切存在的現象都是無常的,時刻都在生滅變化,最後都會滅盡;要不變化,那是不可能的。世間上一切形形色色的萬事萬物,都是緣聚緣散,最後成空,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沒有一樣不是在剎那剎那之間遷流、轉變。因為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它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有情世間的人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器世間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的演變,心念有生住異滅的變化。因此,一切法在時間上剎那不住,念念生滅;過去的已滅,未來的未生,現在的即生即滅,它是三世遷流不住的,所以說「諸行無常」。

       佛陀講的無常是會變化、變壞,最後消滅,沒有永恆的安樂。不是說雖然無常,但還有希望,現在失敗了,將來還可以成功,還有機會,不是那樣子的。健康的人還是會死,長壽的人也離不開死亡,所以說無常。因此《無常經》說: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法,不被無常吞。

       第二,因為一切的現象是無常的,所以一切現象的本質就是苦。本來健康變得不健康,就有病的苦;本來年輕,變成年老衰邁,就有年老衰邁的苦;本來生存,要死了,就有死的苦;所以一切的存在是苦──因為無常,所以是苦。

       第三,一切存在的現象都是因緣和合,所以任何事物都是空性的,沒有實體的,沒有一個自我,沒有一個主宰者,因此不能自在,不能安樂,所以不要執著。不執著,就會離開生跟死,離開生生滅滅而不生、不死。

       第四,寂靜涅槃。沒有貪瞋痴,不對世間任何的東西產生喜歡、讚美、執著、擁有,這樣就不會苦。因為擁有的時候是樂,有一天會失去,一旦無常呈現,那豈不是苦?而且有了執著,就會造罪造業,就會六道輪迴。如果沒有這個執著的心,就不會有輪迴。但這些,我們都做不到。要我們不執著,那不可能。大家自我檢討:有沒有貪瞋痴?有!那就一定會執著貪瞋痴。我們起心動念,就會執著所起心動念的。除非到了極樂世界,才不會執著。

       「道」,對我們來講就是「念佛」,就是阿彌陀佛的救度之道。十方眾生不管根機如何,不管修行如何,不管一天念佛多少,都不管,只要願生極樂、專稱彌陀佛名,現生就在彌陀保護當中,來生就在淨土蓮花化生。

       《阿彌陀經》講念佛「一心不亂」,這裡說的「一心不亂」跟禪定的「一心不亂」是無關的。「一」者不二,不二就是「專」,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念彌陀專復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亂也是「專」。所以「一心不亂」四個字,在淨土法門來講就是「專」。並不是依一般聖道門的教理,用禪定功夫來解釋,將「一心」解釋成沒有念頭的定心。

       凡夫的我們,再怎麼樣念佛都會有妄想雜念,再怎麼樣的信受彌陀救度,貪瞋痴也不會斷除。我們這輩子不可能斷除貪瞋痴,不可能沒有妄想雜念,但是,我們必定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有阿彌陀佛的攝取不捨!因此,曇鸞大師說「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煩惱沒有斷除,也能夠離開六道,也能夠往生成佛。

       一般要離開六道輪迴,必須要斷除煩惱,要往生一般的淨土,至少要初地以上菩薩的功德。可是凡夫煩惱具足,妄念很多,這樣也能往生到比一般的淨土還要高妙的極樂世界,這當然不是靠我們的功夫、功德、能力。是因為念佛,就依靠了阿彌陀佛的願力,好像從此岸到汪洋大海的彼岸,不是靠我們會游泳,我們沒有那個能力超越洶湧浪潮,是靠這艘船。這艘船很堅固,不受風浪侵襲,能讓我們安穩的到達彼岸。

       我們坐的這艘船,是阿彌陀佛名號建造的大願船。我們念佛願生極樂,就是坐在阿彌陀佛的大願船裡。在船上,不管你是坐著、躺著、翹著二郎腿,還是畢恭畢敬的站在那裡,都不管,只要上了這艘船,就能夠到達彼岸。

       意思就是說,不管什麼根機,每個人就以自己的根機去念佛──出家人以出家人的根機,在家人以在家人的根機,男眾以男眾的根機,女眾以女眾的根機。

       有些人退休了,比較有時間;有的還在上班,有的是家庭主婦……念佛的時間多寡各不同,念佛數目當然也不一樣。

       有些人天性溫和,有的比較有修養,所以念佛時妄想雜念比較少;有的人急躁,或者容易憂心,所以念佛時妄想雜念比較多,這些都沒關係,只要「念佛願生」就可以了。一天念多少都可以,十萬、五萬、三萬、一萬、五千、一千……,都可以。

       念佛,與心清淨不清淨也沒關係,只要你「願生極樂」,只要你每天憶佛、念佛,這樣就百分之百必定往生極樂世界。而且這個往生不是將來,是現在就能決定,這就是「平生業成」。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