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小常識

  1. 持經持佛
  2. 除苦惱法
  3. 引業與滿業
  4. 紫磨金色身
  5. 佛後普賢
  6. 自力不退與佛力不退
  7. 十力佛名
  8. 法藏志願
  9. 十方眾生
  10. 真正、絕對的「三好」
  11. 臨終三隨
  12. 三在釋
  13. 「唯除逆謗」之義
  14. 實相身、為物身
  15. 三重念佛
  16. 念佛人的自覺
  17. 救度凡夫的念佛法門
  18. 凡夫的意義
  19. 阿彌陀佛光壽關係
  20. 《阿彌陀經》名義
  21. 極樂之立名
  22. 「五德瑞現」文略解
  23. 無量壽光的體性力用
  24. 「迴向偈」之意
  25. 迴向有二
  26. 念觀音聖號往生,仍不出彌陀願力
  27. 往生成佛因果三願
  28. 三橫超
  29. 彌陀名體之關係
  30. 佛門分宗的理由
  31. 對比勸善,彰往生益
  32. 一願意三願意
  33. 淨土宗的極致
  34. 十劫久遠
  35. 指方立相論
  36. 無欲的世界
  37. 淨土泛論
  38. 極樂淨土之真相
  39. 門餘大道
  40. 方便與真實
  41. 三種自然
  42. 圓融至德嘉號
  43. 門餘大道
  44. 蓮花五德
  45. 二種深信(二)
  46. 二種深信(一)
  47. 他力往生
  48. 二種迴向(二)
  49. 他力迴向
  50. 名體不二
  51. 二種迴向(一)
  52. 二種法身
  53. 二種深信
  54. 無量壽佛
  55. 南無阿彌陀佛
  56. 阿彌陀佛
  57. 歸命
  58. 南無
  59. 一代結經
  60. 一代化前
  61. 淨土最上根
  62. 順他意與順自意
  63. 彌陀本願之行
  64. 乃至
  65. 具足三心
  66. 下品下生的折與攝
  67. 念佛即是乘佛願
  68. 懺喜念佛
  69. 念佛超越諸善萬行
  70. 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念佛三昧
  71. 念觀廢立
  72. 別意弘願之佛
  73. 六字名號如摩尼寶珠
  74. 靜默往生人
  75. 金剛信
  76. 略安心
  77. 一生輕鬆成佛
  78. 一分鐘教你認識「淨土宗」
  79. 隨順佛教、佛意、佛願
  80. 信以客觀為據
  81. 無需印證
  82. 成佛度生之極則
  83. 厭穢欣淨
  84. 圖久當生西
  85. 至親路各別
  86. 身獨不相代
  87. 一切無可樂
  88. 悉令如佛
  89. 泥洹無雙
  90. 快樂安穩
  91. 為作大安
  92. 速生我剎
  93. 罪惡觀、救度觀
  94. 過火聞佛名
  95. 三界如火宅
  96. 彌陀救度的特點
  97. 必信之法
  98. 必說之法
  99. 謗法
  100. 五逆
  101. 三福田
  102. 光號攝化
  103. 入正定聚
  104. 現當二益
  105. 名體一如
  106. 特留此經
  107. 第三世怨
  108. 不苦不樂受
  109. 常沒眾生
  110. 樂受
  111. 正、像、末三時
  112. 苦受
  113. 五濁
  114. 萬行結晶
  115. 強緣
  116. 天人五衰
  117. 他力迴向
  118. 三界相狀
  119. 輕毛
  120. 十方眾生
  121. 真實之利
  122. 他作自受
  123. 無為自然
  124. 願力自然
  125. 業力自然
  126. 萬德洪名
  127. 臨終機相
  128. 眾生機相
  129. 取意文
  130. 機法一體
  131. 大慈大悲
  132. 攝生三願
  133. 光號攝化
  134. 釋尊本懷
  135. 胎生
  136. 化生
  137. 三輩
  138. 九品
  139. 三福
  140. 凡夫入報
  141. 佛身土報化
  142. 五增上緣
  143. 三緣
  144. 四修
  145. 學律方知自己罪
  146. 五念門
  147. 專雜得失
  148. 五種正行
  149. 入正定聚
  150. 正助二業
  151. 正雜二行
  152. 現當二益
  153. 名體一如
  154. 三心
  155. 迴向發願心
  156. 深心
  157. 至誠心
  158. 厭欣心
  159. 菩提心
  160. 安心
  161. 宗祖
  162. 初祖
  163. 相承論釋
  164. 《觀經疏》
  165. 五部九卷
  166. 《安樂集》
  167. 《往生論註》
  168. 《易行品》
  169. 《往生論》
  170. 《佛說阿彌陀經》
  171.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72. 淨土宗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小常識
top

淨土小常識

佛門分宗的理由

淨土宗編輯部

       佛法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所有世出世一切諸法,皆在其範圍之內。揚眉瞬目,擔水劈柴,是極尋常的世法,然而若欲研究:何以有眉目水柴?何以會揚瞬擔劈?則非深入經藏,窮法相唯識之學,必不能提出一個所以然的圓滿答案。因此大至整個宇宙,小至一粒微塵,其性其相,其體其用,若不把佛法來說明,就永遠成為啞謎。

       佛法傳到中國,就分出許多宗來,倘若研究分宗的理由:第一、三藏教義,卷帙太多,不分門就艱於研讀。第二、法法各異,有時其性質還極端相反,合之則兩俱不成,分之則各顯其用。第三、眾生根器不等,若欲對治習氣,勢須對症下藥,症既多端,則藥需分類。第四、為使系統清晰,便於傳承故,不得不化整為零,避繁求簡。第五,佛法廣精深,若欲遍學,則壽命精神皆有限,勢必至一無所成,倘若一門深入,則下手及成功皆易。第六、歷代佛門大德,其修證傳持之法,既各有不同,則其所根據以化導後進者亦異,由是各立門庭,勢所不免。這些皆是佛門分宗的理由。有人以為分宗是佛法的分裂,其實分宗乃是分工合作。譬如醫院裡,雖然分有內外眼耳等多科,然而惟有這樣,才能完成整個醫院的體系和工作。

       佛法在印度時代,雖已規模大備,其間亦有類似宗派的傳承,例如無著世親的揚唯識,龍樹、提婆的弘揚三論,迦葉、阿難的弘揚禪法,龍智善無畏的弘揚密法等,然而皆無顯著的門庭的標榜。逮至法雨西來,經過諸善知識,分析歸納的結果,乃先後成立了十三宗。即小乘的俱舍、成實二宗,大乘的律、禪、淨土、華嚴、天臺、法相、三論、真言、地論、涅槃、攝論等十一宗。其後則地論併於華嚴,涅槃併於天臺,攝論併於法相,由是大乘僅餘八宗,合小乘二宗,共為十宗,這便是中土佛法的輪廓。

       《圓覺經》中,威德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以成菩提,非一方便。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這明明道著:佛法非止一門,修行有多方便,那麼,分宗是勢所必然。既然法法皆歸無上菩提,則各宗各派,亦如萬流趣於大海,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也。

       近時人士,多修淨土,然而亦有學力充沛,和求知心切者,欲窺諸宗的堂奧,故不得不把各宗的教義,略予敷陳,以供采擇。其實若論實行,須一門深入,方能收效,倘欲以一身兼擅諸法,則成效微矣。

(摘錄自方倫《中級佛學教本》)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