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智隨法師文章
top

智隨法師文章

法義篇

  1. 廣說諸法與專修一法有何關係
  2. 《無量壽經》的「法深信」觀
  3. 禪與淨土之比較
  4. 西方淨土的指方立相是一種執著嗎?
  5. 36次呼喚你的名字,只為讓你「醒來」
  6. 《楞嚴經》中暗藏的玄機是什麼
  7. 因果與空性
  8. 法門無量,念佛第一
  9. 如何超越三界
  10. 念佛,需要清淨心嗎?
  11. 在念佛之餘是否要另念一半的觀音?
  12. 一聲稱念罪皆除,為什麼還在胞胎中住十二劫?
  13. 善導大師為何以疏釋《觀經》開宗?
  14. 十方諸佛為什麼要讚歎阿彌陀佛?
  15. 淨土宗之特質——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16. 弘揚佛教文化 促進社會和諧
  17. 淨土三經對告眾之探微
  18. 無上利益的法門(三)
  19. 無上利益的法門(二)
  20. 無上利益的法門(一)
  21. 淨土法門的信心從哪裡來?
  22. 觀音與彌陀
  23. 概說佛法之判教(二)
  24. 概說佛法之判教(一)
  25. 《大經》解讀
  26. 機法深信
  27. 《淨土文獻叢刊》總編序
  28. 《靈岩法要》編序
  29.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學習補充資料
  30. 有關自力他力的妙喻
  31. 印光大師念佛問答
  32. 略說淨土法門興起緣由二
  33. 略說淨土法門興起緣由一
  34. 略談「護念」之義
  35. 佛來助念 正念往生
  36. 一心不亂 三心具足
  37. 念佛餘行 勝劣比較
  38. 何故無問 自說此經
  39. 佛何偏勸 往生西方
  40. 三經五經 親疏有別
  41. 話說淨宗 師資傳承
  42. 也說「易往而無人」

隨筆篇

  1. 我們發起往生心,是因為佛在憶念我們
  2. 為什麼觀音菩薩得自在,而我們不自在
  3. 能安心念佛,得到的就是無量寶藏
  4. 淨土法門最大的障礙就是疑惑心
  5. 不信佛的人走輪迴道,念佛的人走成佛道
  6. 損失往生大利,人生就白過了
  7. 往生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
  8. 往生的大門在哪裡
  9. 我們的心量要敞開,敞開到接納所有人走向念佛的道路
  10. 教理越深入、信心越扎根,越會老實念佛
  11. 人生最大的福報
  12. 每天念一聲佛就可以往生,為何還要多念
  13. 人生的歸宿,成佛的寶典
  14. 十方世界都流行,十方諸佛都讚歎的一部經
  15. 淨土法門真能「即生成就」嗎?
  16. 如何看待佛教眾多不同的經典
  17. 觀音菩薩與阿彌陀佛的「合作」
  18. 《觀經》講了修行的三種方法,你知道是哪三種嗎?
  19. 善導大師講的「決定深信」有何含義?
  20. 佛為三個人說淨土三經
  21. 我們的善根可以跟彌勒菩薩一樣多,你相信嗎
  22. 一部只「擺事實」,不「講道理」的經典
  23. 淨土復興的根本保證
  24. 佛力最能改變人心
  25. 樂邦有路 起信即生
  26. 關於《無量壽經》翻譯史與會集現象
  27. 佛是如何護念眾生的?
  28. 如何看待不同經典?
  29. 人是活著往生還是死了往生
  30. 佛面與人面
  31. 一個道場的氛圍比什麼都重要
  32. 怎麼知道親人往生沒有?
  33. 得到25位菩薩保護的人
  34. 暫居於娑婆,常住於極樂
  35. 什麼是佛心?
  36. 果已熟,速摘!
  37.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38. 為啥要往生?
  39. 提升自我無止境
  40. 無諍
  41.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42. 如何看待道場、團隊裡的是非
  43. 學佛,越簡單越好
  44. 千里燒香不如在家念佛
  45. 入佛門徑 判教為首
  46. 如何判別「真實之法、方便之法」?
  47. 常與無常當如何?
  48. 從解、行二門談「一門深入」「廣學多聞」
  49. 何為「一門深入」,你真瞭解嗎?
  50. 「三業無功」的念佛能往生嗎?
  51. 《認祖歸宗》
  52. 學佛法,找明師,有方法!
  53. 為什麼有人念佛念得很開心,有人卻念得很煩惱?
  54. 居士能做弘法的事嗎?
  55. 逼上梁山
  56. 關於念佛現當二益的法語
  57. 五濁惡世的我們一定要仰靠阿彌陀佛
  58. 做一個真實的念佛人
  59. 念佛能否成為千萬富翁?
  60. 彌陀垂跡,大成淨宗
  61. 人人皆需要佛法
  62. 重慶一行記實感懷
  63. 何為「一心不亂」?
  64. 豈能任意隨緣
  65. 凡夫不可盲目地效仿菩薩
  66. 為學與為道
  67. 學淨土門之人 不可相信菩薩不相應教法
  68. 念佛人應建立內心的道場
  69. 念佛人應保持的心態
  70. 念佛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
  71. 印祖論全仗佛力與兼仗佛力
  72. 監獄裏寄來求法之信
  73. 不敢有疑
  74. 話說「名」與「利」
  75. 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
  76. 亦論「隨緣」與「攀緣」
  77. 平淡是真 念佛最樂
  78. 人生的希望 生命的歸宿
  79. 一德具萬德 一福納萬福
  80. 瞻禮「龍門石窟」有感
  81. 略談楊仁山與日本學人辯論法義之事

因果記實篇

  1. 因地不真 投身為豬

念佛感應篇

  1. 燒香禮佛 禍去福來
  2. 乞求觀音 兒子病好
  3. 彌陀捶背 倖免車禍
  4. 可愛小鳥 系列感應記
  5. 一念呼救 立蒙感應
  6. 夢見善導 歸入念佛
  7. 我的眼好了 佛眼卻壞了

往生記實篇

  1. 豬聞開示 柔軟往生
  2. 舍利現心字 昭示念佛理
  3. 植物人念佛 安祥往生
  4. 臨終遇緣 奇特往生

法師介紹

  1. 智隨法師介紹

關於念佛現當二益的法語

       念佛利益,真實無上,諸經廣讚,依往生前後,可大分為二:一、現世利益,二、往生利益。現世利中,攝盡一切方便利益;往生利中,盡顯無上真實大利。現世利通入往生利,往生利圓成現世利。 

 

       (一)現世利益

        現世利益,無量無邊,既有經論理據,更有現實事證(種種感應,即是事證),古今多有論及,今取其要者,大分為六,略加說明:

 

1.彌陀攝受,諸佛護念。 
2.消災免難,增福延壽。 
3.觸光柔軟,善心生焉。 
4.多善多福,妙上好人。 
5.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6.佛聖來迎,正念往生。

 

⒈彌陀攝受,諸佛護念

 

       彌陀攝護: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諸佛護念: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云何護念:即諸佛菩薩、一切善神保護(心安無懼)、憶念(如母憶子)、加持(增長善根福德)念佛之人,「令其安穩,無諸障難」, 「令其精進,無有退墮」,令其往生,無有障礙。《觀經》云:「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經云:「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當知:念佛佛念,感應自然。

 

       善導大師釋「護念」言:

 

       云何名「護念」?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誠此事,故名《護念經》。如《觀經》下文,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觀音勢至常與行人作勝友知識,隨逐影護。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第九真身觀說云: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十往生經》說: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我從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穩。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彌陀經》說: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盡一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恆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⒉消災免難,增福延壽

 

       消災免難:六字名號具無量光,光即智德。無量光即無量智慧德能,念佛蒙光照攝,即可消無量罪業,免無量災難。所謂「念佛一聲,罪滅河沙」。

 

       《觀經》下品上生云:「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下品中生云:「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下品下生云:「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又《觀經》流通分結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

 

       善導大師云: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謗法闡提行十惡,回心念佛罪皆除。

 

       蕅益大師云:「無論專心散心,聲聲滅罪八十億劫。」

 

       故知:消災免難之法,無過念佛。

 

       增福延壽:六字名號具無量壽,壽即福德,無量壽即無量福德。念佛即增無量福,健康、長壽、無量壽。常云「禮佛一拜,增福無量」。

 

       《稱揚諸佛功德經》云:「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三塗,命終之後,往生彼剎。」

 

       《大智度論》云:「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日行千里,滿一千歲,七寶奉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

 

       是故增福延壽之道,無過念佛。
 
 

⒊觸光柔軟,善心生焉

 

       觸光柔軟: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善心生焉: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最大善心在信心,所謂「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有此善心,即自生發一切善心。
 
 

⒋多善多福,妙上好人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小經》)

 

       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說如是一切世間極難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說,如教修行。當知是人甚為希有,無量佛所曾種善根。是人命終,定生西方極樂世界,受用種種功德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小經(唐譯)》)

 

       多善多福:念佛即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人中妙上好人。

 

       《大悲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為少善根,所謂佈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無正信,迴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持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緣。」(元照大師)

 

       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矣。

 

       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蓮池大師)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蕅益大師)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善導大師)

 

       妙上好人: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觀經》)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善導大師)
 
 

⒌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不仗佛力,不退很難;若仗佛力,即得不退。佛力住持,入大乘正定之聚。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小經》云: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大經》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龍樹菩薩)

 

       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曇鸞大師)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作得生想。(善導大師)

 

       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印光大師)

 

⒍佛聖來迎,正念往生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小經》)

 

       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小經(唐譯)》)

 

       自然之所牽,往生安樂國。(《大經》)

 

       今此經典甚深微妙,廣利眾生。若有眾生,於此正法,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

 

       假使大火滿三千 及彼莊嚴諸牢獄 如是諸難悉能超 皆是如來威德力(《莊嚴經》)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善導大師)

 

       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

 

       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蕅益大師)

 

       念佛是我們的事,往生是佛的事。(法然上人)

 

       (二)當來利益

       當來利益,無窮無盡,非言語能盡。如《大經》云:「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依三經文證,祖釋開顯,大分八點,略加說明:

 

1、蓮華化生,華開見佛。 
2、見佛聞法,悟無生忍。 
3、離苦得樂,身心清淨。 
4、相好莊嚴,六通具足。 
5、諸有所求,應念即至。 
6、上善聚會,願行圓滿。 
7、必至補處,入佛境界。 
8、上供諸佛,下化眾生。

 

       前一、二明往生情形,三、四、五明種種受用,六、七、八明圓滿利益。 

 

 1、蓮華化生,華開見佛。

 

       明信佛智,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大經》)

 

       極樂世界皆蓮華化生,非父母所生。蓮華喻正覺之華,所謂「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大經》云:「從如來生。」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法照大師)

 

2、見佛聞法,悟無生忍。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天人頒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大經》)

 

       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小經》)

 

       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繫。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大經》)

 

       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一切時中常入定,定裡聞經皆得悟。(善導大師)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瞭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大經》)

 

3、離苦得樂,身心清淨。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小經》)

 

       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小經》唐譯)

 

       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大經》)

 

       六根清徹,無諸惱患。(六根清徹)

 

       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余俱盡。(煩惱俱盡)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受樂無染)

 

       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

 

       一切時中聞妙法,煩惱罪障無由起。

 

       念念之中受法樂,須臾悟得百千門。(善導大師)
 
 

4、相好莊嚴,六通具足

 

       相好莊嚴: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悉皆真金色)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形色無好醜)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具三十二相)

 

       相好莊嚴無殊異,皆是彌陀願力成。(善導大師)

 

       六通具足: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宿命通)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天眼通)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天耳通)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他心通)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神足通)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漏盡通)

 

       示現有別: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咸同一類,示現不同)

 

5、諸有所求,應念即至。

 

       大分六點:衣服自然,飲食自然,受用自然,供具自然,聞法自然,度生自然。

 

       衣服自然: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飲食自然: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受用自然: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繒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

 

       其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百寶莊嚴隨念現)

 

       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

 

       供具自然: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尊。隨心所念,華香伎樂,衣服幢幡,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

 

       聞法自然: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

 

       度生自然: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以無礙智,為人演說。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德殊勝,莫不尊敬,滅三垢障,遊諸神通。

 

       結示: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天親菩薩)

 

 6、上善俱會,願行圓滿。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小經》)

 

       若生彼土,得與如是無量功德眾所莊嚴諸大士等,同一集會;受用如是無量功德眾所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常無退轉;無量行願念念增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故。(《小經》唐譯)

 

       日夜六時,親近供養無量壽佛,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所聞法受記,福慧資糧疾得圓滿,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小經》唐譯)

 

       諸上善人:即一生補處菩薩,如彌勒、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第二十二願)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善導大師)

 

       念念時中常證悟,十地行願自然成。(善導大師)


 

7、必至補處,入佛境界。

 

       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小經》)

 

       一切皆是一生所繫,具足種種微妙功德。(《小經》唐譯)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第十一願)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第三十二願)

 

       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大經》)

 

       極樂眾生見聞益,超證常倫諸地上。 
       一到彌陀安養國,元來是我法王家。(善導大師)

 

       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印光大師)

 

       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既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聖見,二皆不生。乃千穩萬當,萬不漏一之特別法門也。(印光大師)
 
 

8、上供諸佛,下化眾生。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小經》)

 

       供養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大經》)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大經》)

 

       一坐華台未曾動,徹窮後際度眾生。(度生之易、之自然)(善導大師) 

 

       (三)總結

 

       只要念佛,現當二益,自在其中,此皆彌陀願力成就之功。

 

       曇鸞云:「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大經》云:「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1、現益自得:

 

       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矣。

 

       印祖云:「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

 

2、當益自得: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善導大師)

 

       種種莊嚴皆說法,無心領納自然知。(善導大師)

 

       一念一時隨眾聽,百千三昧自然成。(善導大師)

 

       一到彌陀安養國,畢竟逍遙即涅槃。(善導大師)

 

       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煩惑不期斷而自斷。(印光大師)
 

3、當益為本:

       念佛雖有現世利益,根本在往生利益。若只求現世利益不求往生利益,是只得其末而未得其本。如印祖言:「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非念佛不能消滅災難也。」是故念佛之人,當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心歸極樂,一向念佛,現當二益,攝盡無遺。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