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智隨法師文章
top

智隨法師文章

法義篇

  1. 廣說諸法與專修一法有何關係
  2. 《無量壽經》的「法深信」觀
  3. 禪與淨土之比較
  4. 西方淨土的指方立相是一種執著嗎?
  5. 36次呼喚你的名字,只為讓你「醒來」
  6. 《楞嚴經》中暗藏的玄機是什麼
  7. 因果與空性
  8. 法門無量,念佛第一
  9. 如何超越三界
  10. 念佛,需要清淨心嗎?
  11. 在念佛之餘是否要另念一半的觀音?
  12. 一聲稱念罪皆除,為什麼還在胞胎中住十二劫?
  13. 善導大師為何以疏釋《觀經》開宗?
  14. 十方諸佛為什麼要讚歎阿彌陀佛?
  15. 淨土宗之特質——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16. 弘揚佛教文化 促進社會和諧
  17. 淨土三經對告眾之探微
  18. 無上利益的法門(三)
  19. 無上利益的法門(二)
  20. 無上利益的法門(一)
  21. 淨土法門的信心從哪裡來?
  22. 觀音與彌陀
  23. 概說佛法之判教(二)
  24. 概說佛法之判教(一)
  25. 《大經》解讀
  26. 機法深信
  27. 《淨土文獻叢刊》總編序
  28. 《靈岩法要》編序
  29.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學習補充資料
  30. 有關自力他力的妙喻
  31. 印光大師念佛問答
  32. 略說淨土法門興起緣由二
  33. 略說淨土法門興起緣由一
  34. 略談「護念」之義
  35. 佛來助念 正念往生
  36. 一心不亂 三心具足
  37. 念佛餘行 勝劣比較
  38. 何故無問 自說此經
  39. 佛何偏勸 往生西方
  40. 三經五經 親疏有別
  41. 話說淨宗 師資傳承
  42. 也說「易往而無人」

隨筆篇

  1. 我們發起往生心,是因為佛在憶念我們
  2. 為什麼觀音菩薩得自在,而我們不自在
  3. 能安心念佛,得到的就是無量寶藏
  4. 淨土法門最大的障礙就是疑惑心
  5. 不信佛的人走輪迴道,念佛的人走成佛道
  6. 損失往生大利,人生就白過了
  7. 往生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
  8. 往生的大門在哪裡
  9. 我們的心量要敞開,敞開到接納所有人走向念佛的道路
  10. 教理越深入、信心越扎根,越會老實念佛
  11. 人生最大的福報
  12. 每天念一聲佛就可以往生,為何還要多念
  13. 人生的歸宿,成佛的寶典
  14. 十方世界都流行,十方諸佛都讚歎的一部經
  15. 淨土法門真能「即生成就」嗎?
  16. 如何看待佛教眾多不同的經典
  17. 觀音菩薩與阿彌陀佛的「合作」
  18. 《觀經》講了修行的三種方法,你知道是哪三種嗎?
  19. 善導大師講的「決定深信」有何含義?
  20. 佛為三個人說淨土三經
  21. 我們的善根可以跟彌勒菩薩一樣多,你相信嗎
  22. 一部只「擺事實」,不「講道理」的經典
  23. 淨土復興的根本保證
  24. 佛力最能改變人心
  25. 樂邦有路 起信即生
  26. 關於《無量壽經》翻譯史與會集現象
  27. 佛是如何護念眾生的?
  28. 如何看待不同經典?
  29. 人是活著往生還是死了往生
  30. 佛面與人面
  31. 一個道場的氛圍比什麼都重要
  32. 怎麼知道親人往生沒有?
  33. 得到25位菩薩保護的人
  34. 暫居於娑婆,常住於極樂
  35. 什麼是佛心?
  36. 果已熟,速摘!
  37.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38. 為啥要往生?
  39. 提升自我無止境
  40. 無諍
  41.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42. 如何看待道場、團隊裡的是非
  43. 學佛,越簡單越好
  44. 千里燒香不如在家念佛
  45. 入佛門徑 判教為首
  46. 如何判別「真實之法、方便之法」?
  47. 常與無常當如何?
  48. 從解、行二門談「一門深入」「廣學多聞」
  49. 何為「一門深入」,你真瞭解嗎?
  50. 「三業無功」的念佛能往生嗎?
  51. 《認祖歸宗》
  52. 學佛法,找明師,有方法!
  53. 為什麼有人念佛念得很開心,有人卻念得很煩惱?
  54. 居士能做弘法的事嗎?
  55. 逼上梁山
  56. 關於念佛現當二益的法語
  57. 五濁惡世的我們一定要仰靠阿彌陀佛
  58. 做一個真實的念佛人
  59. 念佛能否成為千萬富翁?
  60. 彌陀垂跡,大成淨宗
  61. 人人皆需要佛法
  62. 重慶一行記實感懷
  63. 何為「一心不亂」?
  64. 豈能任意隨緣
  65. 凡夫不可盲目地效仿菩薩
  66. 為學與為道
  67. 學淨土門之人 不可相信菩薩不相應教法
  68. 念佛人應建立內心的道場
  69. 念佛人應保持的心態
  70. 念佛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
  71. 印祖論全仗佛力與兼仗佛力
  72. 監獄裏寄來求法之信
  73. 不敢有疑
  74. 話說「名」與「利」
  75. 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
  76. 亦論「隨緣」與「攀緣」
  77. 平淡是真 念佛最樂
  78. 人生的希望 生命的歸宿
  79. 一德具萬德 一福納萬福
  80. 瞻禮「龍門石窟」有感
  81. 略談楊仁山與日本學人辯論法義之事

因果記實篇

  1. 因地不真 投身為豬

念佛感應篇

  1. 燒香禮佛 禍去福來
  2. 乞求觀音 兒子病好
  3. 彌陀捶背 倖免車禍
  4. 可愛小鳥 系列感應記
  5. 一念呼救 立蒙感應
  6. 夢見善導 歸入念佛
  7. 我的眼好了 佛眼卻壞了

往生記實篇

  1. 豬聞開示 柔軟往生
  2. 舍利現心字 昭示念佛理
  3. 植物人念佛 安祥往生
  4. 臨終遇緣 奇特往生

法師介紹

  1. 智隨法師介紹

什麼是佛心?

  學教理的人往往是從智慧的層面來理解佛心,有些人講清淨心就是佛心,我心就是佛心,這都是從智慧的層面來理解。淨土法門要理解佛心,不是從智慧層面,因為佛的境界太高,我們理解不了。但是慈悲心可以理解,世間最慈悲的是父母,所以佛法經常用父母來比喻佛為大慈悲父。

  《觀經》講「佛心者,大慈悲是」,大到什麼程度?「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無緣」不是沒有緣,而是無條件,沒有任何要求的慈悲,這是佛心。

  《阿彌陀經》就是佛心的顯現。佛講《阿彌陀經》時,大家都坐好了,舍利弗不問,其他人也不問。雖然沒人問,但是佛也要說,他也不需要問,就會主動來說,因為大悲心所催動。《無量壽經》裡有段經文,正好體現了這樣一層意思: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這段話很重要。我們要理解淨土法義,這段文字就可以幫助我們。「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庶類」就是平民老百姓。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為一般的平民百姓,來作不請之友,因為淨土法門,是為凡夫開的。

  世間人遇到了困難,自己解決不了,就算想到有個很好的朋友能幫忙,還要考慮考慮、掂量掂量,是不是要向他開口。有時候還不好意思開口,怕打擾、麻煩到別人,所以,朋友都是要請的。

  但佛是「不請之友」,我們不用請,佛是主動來的。如果我們有困難了,請朋友幫忙,朋友不來,那這個朋友可能不是真朋友。但是如果我們有困難,又很需要別人的幫助,不請他,自己主動來,而且還能理解我們,這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只有佛才能做到這樣,因為佛有他心通。我們只要有困難佛都知道。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面流浪太久了,只有佛理解,佛知道。我們身邊的人能知道嗎?他也跟我們一樣在輪迴,大家同病相憐。一個人在輪迴的路上獨生獨死,終於能找到一個能理解自己的人,就很感歎。

  我們是凡夫,看似很近,實際卻隔得很遙遠。所謂 「人心隔肚皮」,誰也不知道誰的內心是怎樣的,自己再苦也沒人理解,所以大家都感到很孤獨,很可憐。活在這個世間,佛最理解我們,大家都在找知音,其實佛就是我們的知音。佛有他心通,知眾生心。凡夫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佛都知道。

  善導大師說,我們的心念佛時,佛即知之;我們的身體禮拜佛時,佛即見之;口稱名號時,佛即聞之。所有眾生的知音都是佛。如果大家覺得很苦惱的時候,就找佛訴苦,因為找人訴苦沒有用。大家互相訴苦,只能表達一下內心的痛苦,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只是自己安慰自己。

  真正能夠理解我們的是佛,所以佛能作眾生的不請之友。佛知道眾生在輪迴裡面很苦,流浪太久了,貪瞋癡太深了,佛都理解,佛就是要救度這樣的眾生,也知道這樣的眾生只有自己有辦法能救。所以他來作眾生的不請之友。「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阿彌陀經》就是講「不請之法」。

 

要體會佛心

  學密宗都要請法,不但要請,還要恭敬虔誠地請。一個加行修完了才能請下一個,如果這個法沒修完,下一個法不傳。但是我們看《無量壽經》,「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我們不用請,佛主動地給我們。我們在世間想要得到一個法都非常難,然而佛把這個無價之寶——阿伽陀藥,免費地送到我們面前。為什麼叫「無條件」,原因就在這裡。佛主動來告訴我們念佛往生的道理。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這句話要好好理解。在這裡我們是什麼身分?是佛的父母。佛反而把自己當作子女、當作一個純孝的兒子來愛敬父母。不請沒關係,我主動來說,告訴你最好的法,就像我們作子女的孝敬父母,把最好吃的東西供養給父母。佛把我們眾生當父母一樣,把最尊貴,最瞭解的一個法門來送給我們,這叫「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把一切眾生都當作自己。我們把一切眾生都當作外人,佛卻把一切眾生都當作自己。我們的苦就是佛的苦,我們在輪迴就是佛在受苦,佛與我們一樣的感受。我們經常講感同身受,而真正能感同身受的是佛,只有佛才能真正知道我們的處境。我們在輪迴裡面流浪,所受的一切苦,佛都很清晰、很明瞭,所以佛把眾生當作他自己一樣。

  經言:「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

  《莊嚴經》說:「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我們在苦惱的時候,佛也在苦惱,「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這是佛心,佛的大慈悲心、同體大悲心。

  我們要學習佛法,首先要理解佛心。只有知道了佛心,自己的心跟佛心之間才沒有距離。淨土法門體悟佛心就是慈悲心,佛隨時與我們一體,佛在關注我們,想來救度我們。我們得到安樂了,佛也就安樂了,佛出世的本懷就達到了。

  《無量壽經》裡還有一段話,「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前面是把我們眾生當父母,這裡又反過來了,超過父母念子。父母都在憶念、關心自己的子女,佛憶念我們眾生,如母憶子,甚至超過父母。這時候,佛就是站在上面,作為父母這樣的身分。佛有時候為了救度我們,又站在下面作一個孝子的身分。

  《無量壽經》的最後,釋迦佛又說「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這段話就已經表達出佛的大悲心了。「慈悲哀愍」,佛哀愍我們這些末法沒有解脫的眾生,所以「特留此經,止住百歲」,「特留此經」,就是淨土的經典。

  淨土一法,一個是「無問自說」,一個是「特留此經」,這兩個對比理解,我們就能夠瞭解佛的大悲心。

  蕅益大師有一個解釋,講佛的大悲心:

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

  這是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原文。「佛智」,佛的大智慧。「鑒機」,就是鑒別、分辨,透徹明瞭眾生的根機。「無謬」,就是沒有差錯,察到時機,就是我們眾生的機緣成熟。為什麼是「鑒機無謬」?因為這部經典是人人可以修的,看似機緣不成熟,實質上往生的緣早就成熟了。每個人都可以往生,都可以解脫。從這個角度講,眾生的根機因緣成熟。

  「見此大眾」,與會大眾,包括佛陀在世時的人,包括我們現在在場的人,乃至以後聽聞到的人,甚至末法一萬年之後,能夠遇到淨土法門的人。

  「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四種利益」是佛教的基本常識。

  第一是歡喜益,聽經聞法生歡喜心。

  第二是生善益,能夠生善根,生善法。心中法喜充滿的時候,心是善良的,可以生發善根。學佛的人為什麼會心地越來越善良,越來越柔軟?就是能夠生善。

  第三能夠斷惡,只要善心生發,惡的習氣就慢慢減少了。斷惡行善,行善的過程中就可以斷惡。善心一生,惡的習性慢慢就會自然改變。通過念佛聞法,心生歡喜,法喜充滿。

  第四是證果的利益,這是最大的利益。我們念佛往生,可以成就無上佛果。「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這是證果的利益。這是四益。

  「故不俟問,便自發起」,所以等不及,不用等待別人來問,佛自己來發起這部經典。

  蓮池大師也有這樣的解釋:

良由此經,救世最急,不俟請故。
末世眾生,根鈍障深,解脫禪定,甚難可得。
佛以大悲,出此一門,橫截生死,急救眾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請。

  我們讀這些淨土法門祖師的解釋,真正地很感動。凡夫輪迴得太久了,聽不到這些法音,不能瞭解佛的大悲心,其實佛都等不及了。所以,「良由此經,救世最急」,救這個世間的眾生,最急的就是這個法。

  每家醫院都有急診室,通常最需要救的人,才會進急診室。因為病重危險,必須馬上做手術,或者馬上急救,時間來不及了,稍微耽誤就可能有生命危險。我們現在就相當於在急診室,稍微停頓,就可能輪迴去了。有些人說:「不著急,等我退休了再來念佛」,他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急救室,也不知道自己身處三界火宅,熊熊的大火已經在燃燒,生命都是無常的,隨時都會墮三惡道。這部經典是救世最急的,兩句話就可以救人命,「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但救的不是我們的身體,而是我們的法身慧命。因為是救世最急的法門,所以「不俟請故」,不需要請。

  如果在醫院裡,醫生坐在那裡說:「你要請我,我才給你治療」,病人都只有上氣沒有下氣了,說明這個醫生沒有一點慈悲心。我們已經輪迴很久了,如果佛還坐在這裡不動,「眾生要請我,我才來講法」,那佛的悲心就不夠徹底。尤其是末世的眾生,根機很遲鈍,業障深重,佛不用人請,自己主動而說,這才體現了佛的大悲心。

  「解脫禪定,甚難可得」,我們想靠自己修禪定,自力解脫很難。

  《大集經》說:

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在末法時代,靠自力修行解脫的人很少很少,雖然修行的人多,但成就的人少,這是講自力修行。「佛以大悲,出此一門」,佛的大悲心一出,來講述淨土一門。「橫截生死,急救眾生,唯恐不及」,所以不用人請。佛一出世,主動地宣說念佛一法,即橫截眾生生死。

  《無量壽經》言「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講的就是活生生的救度之法。

  「橫截五惡道」,「五惡道」實際上指的是六道。六道在有些經典裡翻譯的是五道,少了一個阿修羅道,因為阿修羅道在其他道,比如天道、人道裡都有,所以有時候就不單獨列出來了,如果單獨列出來就是六道。

  「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淨土法門就是橫截生死,我們在生死裡面輪迴流浪,打轉出不來。佛就橫截生死,一刀就把生死截斷了。「橫截生死流」「橫超斷四流」,這都是善導大師的話。

  「共發金剛志,橫超斷四流」,我們要共發往生心,要超越四流,也就是凡夫輪迴的業力。怎麼超越?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橫截了,生死就不存在了。所以這個法門叫「急救眾生」,當下得救,乃至一念,即得往生。

  蓮池大師有一段話,也能體現佛的大悲心:

現前眾生,樂著生死,不求出離,
自能發起佛之大悲,說此經故。

  「現前眾生」,我們在座的眾生,包括舍利弗,以及當時在場的人。「樂著生死」,喜歡生死。眾生生生死死無窮盡,人死的時候,一家人在那裡痛哭流涕,「捨不得你走」。我們在生死面前,有貪瞋癡的情感,有執著心。「樂著生死」,喜歡在生死裡面糾纏,不想解脫。通常人死的時候,都不會說:「你走吧,你去吧」,都是想盡辦法要救他的命。

  我們喜歡生死,喜歡家親眷屬,喜歡情感,喜歡執著,喜歡世間的一切。有錢的放不下錢,有名的放不下名,放不下身,放不下心,放不下我們這個世界。佛告訴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那裡黃金為地,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我們還不想往生,這叫「樂著生死」。我們還喜歡這個世間,即使別人告訴我們求往生好,我們還是覺得這個世界好,「那裡再好,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我現在及時行樂,這個世界很好」,這叫樂著生死,不思解脫。

  因為眾生不思解脫,不求出離,才能夠激發佛的大悲心。眾生越不想解脫,佛的大悲心就越能激發出來。就像小孩越不想讀書,父母親就越關心他,逼著他讀書。如果小孩很聽話,父母反而放心了。眾生越不想解脫,佛越會主動宣說這個不可思議的解脫之法。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