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1. 《往生論註講記》前言
  2. 《瀕死體驗》前言
  3. 《淨宗講義》序文(摘要)
  4. 《見聞錄》《現果隨錄》合刊序(摘錄)
  5. 《名號萬德鈔》解題
  6. 《念佛感應錄》編者序
  7. 《人生之目的》序
  8. 《念佛金言錄》編譯者序
  9. 《選擇集》編序
  10. 《觀經四帖疏》編序
  11. 《法然上人全集》序  
  12. 《善導大師全集》編序
  13. 《安樂集》編序
  14. 《易行品要義》序
  15. 《無量壽經五本分段對照》序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序文
top

序文

《善導大師全集》編序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六一三—六八一)之著作,現存的世稱「五部九卷」:一《觀經四帖疏》四卷,收錄於《大正藏》第37冊;二《觀念法門》一卷、三《法事讚》二卷、四《往生禮讚》一卷、五《般舟讚》一卷,此四部收錄於《大正藏》第47冊。大師的淨宗宗旨、淨土思想,盡在此五部九卷。尚有《阿彌陀經義》,可惜散失,至今不傳。

 

        此「五部九卷」之淨宗寶典於唐末之後即散佚失傳於中國,卻保留弘傳於日本;直至清朝末年,才由日本回歸祖國。印光大師早年獲睹善導大師《觀經疏》等,深為景服,一意依從,讚言:「淨業行人之指南針也。」親加校對,出版流通。其一部《印光大師文鈔》力倡善導專修之旨,歎為「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又對善導大師之高德極為傾倒,讚仰而言:「善導大師乃神妙不測之大聖人,彌陀化身,所說等同佛說。」

 

        茲經百年化功,淨土機緣普現,念佛覺芽增長。值聞彌陀救度,如渴者得泉;受教一向專稱,猶盲者開眼。可謂教赴時機,佛日輝光;法流無盡,大拯群萌,正其時也!乃與淨宗法師敬編此「五部九卷」,並於「附錄」述顯要義,集為一冊,名為《善導大師全集》,普世流通。所謂「令法久住,利樂有情」,以使大師一生行德及法語,永作長夜明燈,引導苦海群萌,共登極樂之彼岸,齊證涅槃之常樂。將見無量光等照群生,悉歸淨土;無量壽恆益未來,永開覺路也。

 

        此《善導大師全集》依據《大正藏》所收為底本,旁考日本淨土宗之刊行本,互為校訂,詳予分段標點;為易讀易解,於文字上端詳加「眉註」,旁邊則加「邊註」,並於書後附上「索引」。同時也為了掌握淨宗旨趣,乃將五部九卷之要文摘出,另編成〈五部九卷摘要〉及〈善導大師法語〉。此外亦加「附錄」,收有〈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及〈觀經四帖疏綱要〉、〈四部五卷概說〉、〈善導大師略傳〉、〈善導大師年表〉等文。

 

        大師是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每念佛一聲,便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聲聲佛號,聲聲光明,因此,唐朝皇帝尊稱大師為「光明和尚」。

 

        當大師撰寫《觀經疏》之前夜,西方淨土境界現於夢中;自此以後,每夜夢中,常有聖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觀經疏》完成之後,連續三夜,極樂依正,朗朗現前。因此,《觀經疏》等同彌陀親說,尊重如經。

 

        大師於二十幾歲即已親證三昧,往往能於定中進入極樂世界;每於佛前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其自行化他之盛德,難以形容,在整個中國佛教史上,可說超群拔萃,少出其右。

 

        唐朝文諗大師、少康大師共纂之《瑞應刪傳》高度讚言:

 

      佛法東行以來,未有禪師之盛德矣!

 

        明朝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深心感伏地讚言:

 

      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觀其自行之精嚴,利生之廣博,萬代而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設非彌陀,必觀音普賢之儔也;猗歟大哉!

 

        現代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至誠崇仰地讚言:

 

      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又以梵唄唱讚而言:

 

      師當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淨土愜群情,佛力誰與京!
      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

 

        又勸人應信「大師所說當作佛說」,而以偈讚言:

 

      世傳師是彌陀現  提倡念佛義周贍
      切誡學者須撝謙  兼使極力生欣厭
      解宜遍通一切法  行擇機理雙契幹
      念佛出光勵會眾  所說當作佛說看

 

        大師深受歷代高僧大德之崇仰推重如此。

 

        大師依據淨土經論所闡明之淨宗宗旨及思想,一言蔽之,即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八字。亦即:

 

      善惡凡夫,得生報土,唯依本願,稱名念佛。

 

        「本願稱名」:本願即是四十八願中之根本願--第十八願,此願言: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此本願大意是:

 

      十方眾生,願生極樂,乃至十念,必定往生。

 

        「十方眾生」即是「一切善惡凡夫」。

 

        「乃至十念」即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稱名念佛,平生之機則上盡一形而念佛,臨終之機則十聲一聲一念而念佛。

 

        總之:不論何人,願生極樂,只要念佛,則乘佛願力,必得往生。簡言之,即是「念佛乘佛願,必生極樂國」。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這是彌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普救的弘誓大願。

 

        是故大師於《觀經疏》〈玄義分〉以第十八願之義判言: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又於《觀經疏》之結文說明「本願稱名」之「念佛」即是「乘佛願力」,並以此作為《觀經》一部之結論,其文言: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彌陀佛

 

        「本願稱名」之義,龍樹菩薩於《易行品》釋言: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此之「本願」即是指第十八願,「稱名」即是第十八願所言之「乃至十念」,「自歸」即是第十八願所言之「欲生我國」,亦即「願生彼國」;如是之人,即時入必定(正定聚),故勸「常應憶念」。又說: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  執持稱名

 

        「本願稱名」之義,曇鸞大師於《往生論註》繼承龍樹菩薩而標示於「易行道」言:

 

      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

 

        「佛因緣」是指第十八願,因為一切善惡凡夫,願生淨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之力故。

 

        「乘佛願力」即是「乃至十念」之念佛,念佛即自然乘佛願力故。是故曇鸞大師於《往生論註》之結論言: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以此明知:十念之念佛,即是乘佛願力,便得往生;信而行之,即是「信佛因緣」;不信不行,即非信佛因緣,亦非乘佛願力,不得往生。

 

        換言之,何以「十念念佛」之眾生便得往生?因為「念佛」即是「緣佛願力」故,便得往生。信者信此,行者行此。故《往生論註》之結論總結而言: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攝護念佛人之「彌陀願力」)可乘,當生信心(念佛),勿自局分也。

 

        此彌陀第十八願之義--本願義,始由龍樹菩薩開闡,再由曇鸞大師繼承,後由善導大師大成之。祖祖一脈相承,了無異議。

 

        「凡夫入報」:善惡凡夫,信願念佛,所得生之土,即是極樂世界之報土,而非化土。大師於〈玄義分〉引經證明而言:

 

      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

 

        因此,阿彌陀佛是報佛,極樂淨土是報土。「報土」亦云「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樂,或施與他人(菩薩)受用其法樂。

 

        

 

        此彌陀報土乃是為凡夫所施設公開之淨土,大師於〈玄義分〉設立「凡夫入報問答」之文以明「凡夫入彌陀報土」之義而言: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念佛為因,佛願為緣,因緣和合,致使五乘齊入報土。

 

        大師於《往生禮讚》亦言: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因),以佛願力(緣),易得往生(果)。

 

        又於《法事讚》言: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依大師之宗義建立淨土宗而言:

 

      我立淨土宗之元意,為顯示凡夫往生報土也。

 

        以通途教理而言,報土是菩薩往生的淨土,而凡夫也能夠往生,完全是依託彌陀之本願力,此即所謂「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以上皆是彰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淨宗根本義。凡大師之論釋,皆為闡明此義。

 

        又,大師對第十八願(本願)有非常簡明扼要、立論堅確不移、語出警悟十方、句句顯佛悲心、字字皆放光明的解釋,即《觀念法門》三十二字「本願釋」言: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以及《往生禮讚》以四十八字解釋本願及成就文(四十八字願成釋)言: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此「四十八字願成釋」可謂淨宗宗憲,放之四海皆準,俟之百代不惑。依此,百即百生,千即千生;捨此,百中難得一二,千中難得三五。智慧第一、勢至應現之法然上人極口讚仰此釋而言:

 

      此文應常稱於口、浮於心、寓於目。
      阿彌陀佛,成就本願,莊嚴極樂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覽,有否念我名號之人;
      以佛耳晝夜傾聽,有否稱我名號之人。
      是故,一稱一念之人,阿彌陀佛,無有不知;
      攝取光明,不捨其身;臨終來迎,無有空過。
      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結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釋慧淨   謹識
佛曆二五四七(二○○三)年二月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