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1. 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
  2. 眾生安樂我安樂:說說佛涅槃圖
  3.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4.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5.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6.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7. 一句彌陀作大舟:朝鮮「般若龍船圖」
  8. 翻山越嶺,只為我來「山越阿彌陀圖」
  9.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10. 絕唱《願生偈》古壁耀慈光
  11. 淨土瑰寶:最早的西方三聖像
  12. 悲欣交集見彌陀
  13. 一幅傳世巨作,一片故鄉風月
  14.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曇鸞大師親筆寫經
  15.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
  16. 同生安樂: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
  17. 遊戲見天真:齊白石筆下的「阿彌陀佛」
  18.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19.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20. 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21. 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22.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23.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24.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25.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26. 一時作佛──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隋)
  27.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
  28. 器宇如王——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
  29. 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30.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
  31. 稱名必來迎——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32.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33.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
  34. 引路菩薩圖
  35. 巍巍獨坐度眾生——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
  36. 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37. 阿彌陀佛的微笑——西魏彩繪泥塑:麥積山石窟第44窟
  38. 大勢至菩薩像
  39.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40.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41.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42.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
  43. 回顧的阿彌陀佛
  44. 2020,彌陀依舊愛你、愛你!
  45. 淨土,在名號等你
淨土宗
淨土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藝術 > 淨土宗藝術
top

淨土宗藝術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這是存於印度中央邦波帕爾的砂岩浮雕,這幅佛歸鄉說法圖是桑奇一號塔佛傳圖的一部分,屬西元一世紀薩塔瓦哈納王朝(Satavahana,約西元前200年~西元250年)中期作品,創作於西元一世紀。

       這座浮雕高度為1.2米,整個畫面分為上、中、下三層,呈正S形布局,故事始於右上角淨飯王率釋迦族出城,結於左下角釋迦族人到佛陀的精舍聽法。其刻畫的場景豐富、生動、熱烈而又憨態可掬,畫面中不僅人物眾多,還有花草樹木、象、馬等動植物,整個都非常有喜感,充分表現出釋迦族歸依佛、聽佛說法的欣喜之情。

       上層為淨飯王率領浩大隊伍出城迎接佛陀,隊伍從右至左緩緩穿越街道;城樓上擠滿倚欄而望、議論紛紛的群眾,刻畫生動傳神;右上角還有一頭引頸長盼的駱駝。

       中層從左至右刻劃隊伍徐徐出城,城門上站滿士兵;淨飯王坐在豪華的馬車上,裝扮富麗,兩匹駿馬亦戴精緻冠飾;馬車下方為歡迎的樂隊,樂師正在彈琴、吹橫笛和螺貝等樂器,顯得熱鬧非凡。

       下層右端刻樹木,表示隊伍已進入樹林;左端圍欄內的榕樹代表佛陀安居的尼拘律苑;淨飯王居中,貴族長老圍繞於側,均合掌擡頭,神色恭敬;其上方浮於樹叢中的橫石,代表佛陀在空中展現神通,折服釋迦族貴族長老,使得他們都虔心歸依佛。

       

       佛陀回鄉說法,還帶動一批釋迦族人跟佛陀出家,其中有佛陀的兒子羅睺羅,佛的堂兄弟拔提王、阿那律陀、提婆達多、阿難、難陀等。

       這時我們不禁會好奇:佛陀一生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他對自己的老父親會說什麼法呢?佛陀的父親是不是也特別厲害,很自然就能修持六度萬行、一步一步成就菩薩道呢?事實並非如此,佛陀很直接地向老父親指出,他雖貴為國王,卻是凡夫,要靠念佛才能成就。

       《觀佛三昧經》中記載,世尊告訴他的父王:「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第一種,口說十二部經,以法布施利益眾生,能夠滅除眾生的無明暗障,打開智慧之眼,生於諸佛面前,儘早證得無上菩提佛果;第二種,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和無量妙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這些光明相好,不論是總相(總體身相)還是別相(某一相好),無論是現在佛還是過去佛,都能滅除四重(殺、盜、淫、妄)、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之罪,永離三惡道,隨其心意所願樂,常能生於淨土,以至究竟成佛;第三種,勸父王修習念佛三昧。」

       父王問佛:「佛的果地功德,真如實相第一義諦真空妙理,為何不讓弟子行持呢?」

       世尊告訴父王:「諸佛的果地功德,有無量深妙境界和神通解脫功用,不是凡夫修行所能達到的。父王雖為國王,實乃凡夫,所以勸父王行持念佛三昧。」

       父王問佛:「念佛功德是怎樣的相狀呢?」

       世尊告訴父王:「比如有一片伊蘭林,方圓四十由旬。林中有一棵牛頭栴檀,雖然有根芽,但尚未出土。伊蘭林只有臭味,沒有香氣,如果吃了它的花果,就會發狂而死。後來牛頭栴檀的根芽漸漸生長,剛剛長成樹苗,香氣就很濃烈,於是能夠改變這片伊蘭林,使它遍滿旃檀香氣,眾生見此情形,都覺得非常稀有。」

       「一切眾生在生死煩惱中的念佛之心也是這樣。只要能專心念佛,念念不捨,一定能往生佛前。一旦往生,就能改變所有惡業,成就大慈悲,就像那棵牛頭栴檀改變了伊蘭林一樣。」

       在這個比喻中,所言「伊蘭林」,比喻眾生體內的三毒、三障、無邊重罪。所言「栴檀」,比喻眾生的念佛之心。「剛剛長成樹苗」,比喻一切眾生只要能念佛不間斷,就能成就菩提業道。

       《華嚴經》中說,「譬如有人用獅子筋做琴弦,琴聲一響,其餘一切琴弦都會斷壞。如果有人發菩提心,修行念佛三昧,一切煩惱諸障都會斷滅。又如有人擠取牛、羊、驢、馬等各種動物的乳汁,倒在一個容器內,如果將一滴獅子的乳汁滴進去,就會筆直穿過這些乳汁,毫無困難,所有乳汁都被破壞,變為清水。如果有人能在菩提心中修行念佛三昧,便能筆直穿過一切惡魔、障礙,沒有任何危難。」

       這部經(晉譯《華嚴經》卷五九意)又說:「譬如有人拿著隱身藥到處行走,其他所有人都看不見此人。如果有人能在菩提心中修行念佛三昧,一切惡神、一切諸障都看不見此人,無論他走到哪裡,無人能夠障礙。為什麼能這樣?因為這個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之王。」

       佛陀對父親講法的這一段經文,被道綽大師取意引用在《安樂集》中,說在第一大門第四章。第一大門總的宗旨是勸信——勸聖道門人以及所有欲解脫生死之人信佛號功德,信佛力成就,勸捨聖道、入淨土。真是再現了佛陀當年勸老父親念佛的場景啊,南無阿彌陀佛。

       佛視一切眾生為親生父母,「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老婆心切,勸他的親人都來念佛;而我們對佛最真誠的、真正的虔誠和恭敬就是順佛願念佛。如果我們還耽於六道,沉迷於五欲之樂,不願、不信,再度錯過這獨一無二的能讓我們出離生死、疾速成佛的淨土法門,那可真是忘恩負義了。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