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2024龍年新春講話
  2.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3.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4. 2023中元開示
  5.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6.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8.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9.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0. 2022中元開示
  11.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2.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3.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4.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5. 念佛超度之勝益
  16.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1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18.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19.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0.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1.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3.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6. 2019年彌陀誕開示
  27. 2020中元法會開示
  28. 志工四喻
  29. 人生是苦
  30. 生命無常三根本
  31.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2.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3. 中元節開示(2019)
  34.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5. 豬年話豬
  36.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37.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38. 受戒與持戒
  39.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0.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1. 二種成佛法
  42. 橫超的淨土法門
  43. 往生與預知時至
  44.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5.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6.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47.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49.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0.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1. 彌陀願心的根源
  52.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3. 大慈悲五要點
  54. 慈心法門
  55. 念佛不妄語
  56.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57. 淨土宗的根源
  58.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59. 為何吃素?
  60.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1.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2. 愛與佛命
  63. 不請之友
  64.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5. 學佛的目的
  66. 說愛(二)
  67. 說愛(一)
  68.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69.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0.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1.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2. 「以誠感人」的意涵
  73.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4.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5. 在心、在緣、在決定
  76. 佛教點燈的意義
  77.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78. 念佛成佛的原理
  79. 佛在何處?
  80.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1.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2. 慈悲的救度
  83. 念佛生蓮
  84.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5. 信受彌陀救度
  86. 為新戒比丘開示
  87. 歸依勸囑
  88.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89.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0.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1.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2.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3.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4.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5.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6. 念佛人的「本尊」
  97.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98.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99.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0.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1.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2.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3.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4.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5.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6.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07. 阿彌陀佛的救度
  108.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09.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0.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1.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2.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3.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4.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5.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6.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17.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下)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中)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上)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下)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上)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慧淨法師2008年6月8日於台北念佛會為澳門蓮友開示(二)
 

 

        各位法師、各位蓮友、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之修行,不論聖道門或是淨土門,都有一個共同的過程,就是所謂的「教理行果」,或是「信解行證」。意思是,首先肯定相信這一部經教,接著去理解這一部經教的道理,理解之後就依教奉行,若修行成功就能夠證得這一部經教所說的果位。以聖道門來講,要廣修種種的行門,同時也要經過很久的時間,要生生世世的修行,而且不可以有退轉,這樣才有成佛之日。而我們淨土法門的教理行果與信解行證是跟聖道門不一樣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所依據的教是三經一論,以及祖師的傳承,也就是說,我們是信解正依的三經一論,以及善導流的傳承,進而依教來奉行,也就是專稱彌陀佛名。

 

       我們這個法門是「易行道」,「易行」就是我們這個法門的標準,合乎「易」,就是我們這個法門,如果所講的不合乎「易」,那就非淨土門,所以淨土門的特色就是「易」,就是易行道。然而儘管是「易行道」,若是對道理不了解往往也無從實踐,所以「行由解起」,行是由理解、信解而生起的,當然接下來要「行起解絕」,當我們進入實踐,也就是一心念佛的時候,前面所理解所信受的就通通存在於內心之底,此後就儘管念念不捨的稱名念佛就好,也因為過程是這樣,所以我們對於教理,必須先有正確的理解、把握,這樣才能夠有正信與正行。

 

       在今天下午同修跟蓮友的座談中,我們這裡的同修都很感動,很讚歎澳門蓮友們是非常的純樸,正像佛經上所讚歎的妙好人一樣,都是已經超越了所謂的知識、學問、自力、他力、善、惡,完全融入在彌陀的救度裡面,完全行持在念念不捨當中,所以下午大家的心得發言,使得這裡的同修倍加讚歎。今天晚上,也就是現在,讓大家提問題,我來做回答。

 

 

問:我自己學佛吃素,可是家人並沒有學佛吃素,該怎麼辦?

答:妳是家庭主婦,妳要煮給妳的先生、孩子、家人吃,妳本身完全吃素,但家人沒吃素怎麼辦?當然我們學佛的人才曉得殺生吃肉果報的慘重,所以應該堅持素食,甚至能夠連蛋、奶都不吃,可是我們還有先生、孩子、家庭,我們要如何跟他們平和相處?因為他們沒有佛教信仰,缺乏素食觀念,沒有這一種生活習慣,所以要儘量做到不讓他們起反感,甚而認為妳跟他們不一樣,認為吃素是不好的,所以妳還是照平時一樣煮給他們吃。經常發生的是有的主婦她吃素,可是因為家人沒有吃素,所以她常常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甚至抱怨,很勉強的煮給大家吃,這樣的話反而會引起家人的不滿,所以還是若無其事的煮給他們吃,但是可以善巧方便的作個調整,所謂善巧方便就是,因為我們不殺生吃素,所以即使煮給他們吃,儘量第一就是:三淨肉,然後蔬菜多一點,肉類少一點,可是不要太過明顯,導致引起他們的注意,而反對、反抗、不滿!然後第二就是,你在煮這一塊肉時,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切,一方面煮,一方面念佛,希望藉由阿彌陀佛的功德來消它的業障,來超度接引它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如果能夠這樣做,使得家人不會跟它們結冤,也是功德一樁。對妳來講不是妳主動要煮要吃的,是被動的,也因為這樣,所以這些業障會在家人身上,妳為了化解,為了超度,所以妳就一方面念佛,因佛力不可思議,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往往會達到好的效果。

 

       再來的話也就是念佛迴向給家人,向阿彌陀佛求,希望家人能夠業消慧朗,障盡福崇,早日跟你同信、同願、同行,早日放棄吃眾生肉的觀念。

 

       妳提起的這一種現象是滿普遍的,可以說女眾善根比男眾還要深厚,我們在座,數一數是女眾多於男眾,所以往往女眾學佛,可是男眾在背後扯後腿、反對。還有我們學佛,也不可以認為我是一個學佛的人,我不跟你同樣見識,然後就特立獨行,標榜與人不同,這樣的話不但度不了家人,反而跟家人鬧翻,打擂台一樣,所以反而要因為我們學佛,讓家人眼睛一亮,刮目相看,哎呀!自從我的老婆學佛之後,好像變了一個人,性情變了、氣質變了,讓人家對她不得不敬重,這樣就能夠感動家人、接引家人,所以我們學佛要顧慮到家人的觀感。

 

       當然也有的家庭主婦,她學佛了,就早晚都在趕道場,家庭疏於整理,家人也缺乏照顧,而引起先生、公婆的不滿,相對的也對佛教反感,這一點都是我們要注意的,不要導致到這個地步。總之要讓家人因為我們的學佛而刮目相看、歡喜讚歎,也想要來學佛,所以簡而言之,改煮三淨肉,而且無形之中肉類少一點,蔬菜、五穀雜糧、水果多一點,讓他們吃得可口一點,讓他們覺得,哎呀!原來素食這麼好吃,自從這樣吃,好像大肚圍消了,血壓也降了,或者是慢性病也減少了,哎呀!吃素真好!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就不枉費我們學佛。

 

 

問:(蔡居士翻譯)這位老菩薩平常就很喜歡看書,她現在出現一個問題,就是一看書就想打瞌睡。她就想請問上人,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她好好看經書?深入經藏。她念佛也是一樣,一念佛就想打瞌睡。

答:這個當然是業障啊!看新聞,看小說就很有精神,看電視,跟人家閒聊都精神百倍,很起勁;那一旦看佛書、念佛就打盹,疲累想睡覺,提不起精神,這些都是業障,那怎樣去克服?當然還是要去突破。

 

       念佛打瞌睡,如果是睡眠不足,那就要充實睡眠,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要提起精神,念佛打瞌睡就要經行念佛或是禮拜念佛,久而久之就比較不會;那看書也是一樣,有關經文所講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或者我們這個法門講的都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教理,可是居然我們會一面看一面打瞌睡,覺得它沒有什麼味道,感覺不出有什麼精采的地方,所以提不起精神,這個是業障。你要儘量想辦法,如果還這樣,那就一方面起來走一方面看也可以,或者是洗洗臉,頭刷一刷,臉敷一敷,慢慢就會好,業障就會減輕了。

 

 

問:(蔡居士翻譯)她說她一念佛就會有很多妄想,請上人開示。

答:念佛而有妄想這個是正常的、自然的,跟我們的往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我們本來就有貪瞋痴,有妄想雜念,所以念佛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方面就想東想西,想一想又念,念一念又想,一方面想,一方面念,都是這樣的,只是有粗跟細而已,不是妄想雜念很重,就是很細很輕微,很少人能完全沒有妄想雜念,若真沒有妄想雜念,那已是功夫上三昧的境界了,所以一般人念佛時都會有妄想雜念,要完全斷除妄想雜念是很難的,那要怎麼樣讓念佛而妄想雜念少呢?

 

第一、「虔誠恭敬」。這句彌陀名號是活靈活現的,它不是白紙黑字,不是一般的聲音,它是所謂的名體一如,它跟阿彌陀佛的本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像我們的身體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有頭腦會思考、有手腳會行動,那阿彌陀佛他具足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他具足大慈悲、大智慧,這一些的功能在哪裡?在這句名號裡面。所以在這句名號中有阿彌陀佛的眼睛,有阿彌陀佛的耳朵,有阿彌陀佛的心肝,有阿彌陀佛的頭腦,有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願力,所以當我們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我們就用一種誠懇、恭敬、感恩的心來念。只要誠懇的話心就會比較專,像我們的孩子如果生重病,或者突然發生嚴重的車禍,我們去求神或者是求菩薩都會很虔誠,在那很虔誠當中根本不會想東想西,同理,我們今天也應是以這樣的心情來念佛。阿彌陀佛他本身是佛,所以應該虔誠恭敬,阿彌陀佛他救了我們的生死輪迴,我們本來在這三界的火宅,六道的苦海,頭出頭沒,沒有出離之緣,常常被地獄之火所燃燒,可說苦不堪言,今天被阿彌陀佛救度起來,所以我們念佛就會很虔誠恭敬,感恩戴德,所以虔誠就比較不會有妄想雜念。

 

第二、「攝心諦聽」。就是心專注,心專注的話,也比較不會有妄想雜念,就會比較集中。那再下來就是用耳朵聽,不管你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也都用耳朵聽,也就是所謂的「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樣一個循環。因為專注在自己念佛的聲音,自然旁邊的聲音,誰來誰去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為自己的心有一個對象,而且是專注這個對象,這個叫做「攝心諦聽」。

 

第三、「十念記數」。我們在念佛堂的牆壁上貼有「念佛共修須知」,大家有看過嗎?那一篇大家可以看一下,這一篇「念佛共修須知」,我們蔡居士那裡也有,資料也給她,看了就能夠了解虔誠、攝心、諦聽都在「十念記數」這方法之中。知道十念記數方法的請舉手,好,請放下。十念記數就是不管我們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都是十念記數,十句為一個單位,就是我們念第一句,曉得第一句,念第二句,曉得第二句,念第三句,曉得第三句,一直到第十句,這樣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念到了第十句又回過頭來從第一句記起,這叫十念記數。那一下子要十念清楚不容易,那也可以三、三、四,三句,三句,再四句,加起來就十句了,這個就是十念記數。十念記數聽也在裡面,攝心也在裡面,無形中就虔誠恭敬。十念記數如果清清楚楚就比較少雜念,雜念還是有,比較沒那麼多、那麼粗,因為如果雜念多、雜念粗,十念就記不清楚,就不曉得已經念到第幾句了,所以不管我們是固定多少數目的念佛,或是固定多少時間的念佛,我們都用十念記數來念佛。

 

       所以我們在樓下的念佛堂靜坐,眼睛半閉著念佛,攝心專注在念這一句佛號,心中還是十念記數。現在我們就來實踐一遍,我來念,大家聽,看看我念了幾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陀佛!……這樣我念了幾句?十句。是,就是這樣!那麼我在念,你們在聽,是一方面用手指頭算嗎?還是我念一句,你們就數一,我念第二句,你們就數二?不用數,而是用「心記」,曉得它到第幾句,而不是說南無阿彌陀佛一,南無阿彌陀佛二……,不是這樣的,不用數這個數目,但是知道它是到了第幾句。若是用手指頭或者用數的,因為有靠數目,當然就比較不會那麼專。如果在妄想雜念,那十句就記不清楚,為了讓那十句清楚,自然就會很專注,所以我剛剛在念也不敢打妄想,我打妄想你們立刻就知道了,就是這樣。那如果打妄想,糟糕我念到第幾句?不曉得,因為忘記了,那就再從第一句開始。當然,你可以三、三、四來計十念,也可以用五、五來記十念,也可以一句一句專注的念,剛剛我是一句一句的念,這樣子念佛就比較沒有妄想雜念。

 

       但是我們要明白,並不是說念佛要沒有雜念才可以往生,因為十方眾生根機各不相同,有出家、有在家,甚至有聖人、有凡夫,凡夫中又有善人惡人。有的人天生性情就比較純良,比較不會凡事是非計較很多,所以心就比較清淨,可是大部份都是煩惱比較深重,沒有念佛的時候,好像天氣很晴朗,一念起佛來刮風下雨、閃電打雷,妄想雜念很多,甚至以前的事情,老早都忘光了,現在念佛時卻都浮起來。所以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阿彌陀佛都平等救度,而且阿彌陀佛都知道眾生都是這種根機,所以阿彌陀佛沒有任何要求,只說你只要「欲生我國」,你只要「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也就是說平生之機就是上盡一形的念佛,那麼是臨終之機的話,那當然就是若一日,或者是十念、五念、三念、一念,因為他快要斷氣了,這樣大家了解嗎?所以我們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那至於說妄想多妄想少,或者是有沒有功夫成片,夢寐一如,這個跟往生沒有關係,了解嗎?

 

       那為什麼我們只要專一念佛,不管我們的功夫如何,就都必定往生,只以念佛做為往生唯一的正因,為什麼?因為念佛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靠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念佛不是靠我們念佛的功夫、靠我們念佛的功德,就像這幅對聯所寫《觀經》的經文:「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我們只要念佛,就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蚊帳裡面了,蚊子或者其他的害蟲就咬不到我們;也就是說冤家債主、天魔外道,三界六道的魔境都無法來干擾、妨礙、障礙我們,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怎麼樣的不捨?從今天到明天不捨,從今年到明年不捨,從現在到臨終通通不捨,這個叫「攝取不捨」。我來說一個故事,是跟蔡居士有關係的。

 

       蔡居士的先生是台灣高雄人,姓史,大概去年,我到高雄,他先生不是很信,現在也是這樣的,當然說完全不信也不是,內心之底多少有信,為什麼?因為他有感應到彌陀的攝取不捨,這是我的一種隱喻。他在二十幾年前做生意失敗,跟人家打官司,是被告,而且經濟上有困難,很苦惱,怎麼辦?人在苦惱當中就像在大海當中沉溺,都希望有東西可以抓可以靠,剛好他的朋友跟他介紹說台北有一位算命專家,算紫微斗數很靈驗,客戶很多,你是不是也去給他算看看。他答應了,就當下打電話預約,結果對方客人很多,預約要排到三個月之後,他那個朋友跟紫微斗數的先生有認識,所以他的這個朋友就跟紫微斗數的先生拜託是不是能夠提早一點,因為他希望趕快解決這個困境,所以提早了一個半月才輪到他,雖然一個半月後,可是現在要先將自己的生辰八字報給對方。

 

       時間到了史先生就從高雄到台北,這個算命先生跟一般算命有一點不一樣的就是,如果準才付錢,你認為不準,可以不用付錢。要怎麼樣確定準不準?這個算命先生就跟她的老公講說,你最近是不是犯了官符被人家挨告?結果準不準?準了,那這樣可以繼續算,算著算著,最後算命先生就跟他講說這個官司也不是很難解決,你只要回你居住的地方高雄,找個比較興旺的廟宇去許個願,然後也做些善事,這一關就能夠突破。史先生向來鐵齒,所以平時也沒有在燒香拜拜,到底高雄有什麼廟,那一個廟宇比較興旺呢?他想一想,想到關帝廟,關公是忠義之臣,許多做生意的人都會供奉關公,他就去那裡燒香,跟祂許願,跟祂說,我依靠你,你來幫我做主,如果我能過得了這一關,每年我都來做戲酬神。經過了幾天,他看報紙,不曉得是九如,還是里港我忘記了,有一個囝子仙,就是神童,那個小孩子都有神明來附身,幫人家解決危難的問題,很多信眾老遠包車而來求問。人在困境當中往往都會到處祈求問卜,今天看到這個神童這麼靈驗,他也打電話報名了。

 

       報到的那一天,他就去了,一看,喔!真的很多人從遠地包車而來,他還要排隊,輪到他的時候,那個神童一看到他,就站起來,向他行禮。這個神童向蔡居士的先生行禮,你說她先生偉大不偉大,那她先生就想這個神童怎麼向我行禮?他這麼想,他實在不敢當,所以他也向神童回禮。這個神童就跟他講我不是向你行禮,我是向你背後的將軍行禮。大家想他背後的將軍是那一位?關公!因為幾天前他已經去關帝廟許願了,因為他這一關如果不能過的話,不曉得將來如何。我們央託人家的話,如果可有可無,不會很虔誠,如果是很困難,非得有人協助的話,就會很誠懇,對不對?關公為人忠義,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所以就給他做主,今天到這個地方,關公還是跟隨著他,沒有捨離他,好像「攝取不捨」。

 

       我們想一想,假若三更半夜,須要經過一個地方,那個地方是墳墓,鬼神很多,經過那個地方鬼神要不要肅敬,因為關公來了,他所到之處等同關公所到之處。大家想一想,關公祂是高級的神明,然而阿彌陀佛是佛,大慈大悲、大威大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何況阿彌陀佛又主動為我們發願,主動要求我們來念他的名號,來依靠他,來讓他救度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主動要求我們,巴不得我們來依靠他,來念他的名號。現在我們隨順他的願,來稱念他的名號,來願生極樂世界,把我們的身心性命,生死輪迴都託付給阿彌陀佛,哪有阿彌陀佛受我們之託,不忠我們之事的呢!何況不是我們求佛念佛,是阿彌陀佛求我們念佛,對不對?

 

       父母都很關心孩子,希望孩子多吃一點飯,冬天到了要穿暖吃熱不要貪冷,以免感冒,希望孩子到學校要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專心聽課,不要搗蛋。你說這是父母在要求孩子,還是孩子在要求父母?當然是父母在要求孩子!那諸佛菩薩,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像《無量壽經》所講的,阿彌陀佛因地以來都把我們看成他自己,使得這一些菩薩也效法阿彌陀佛「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於諸眾生,愛之如子,就像自己獨生的兒子一樣。所以是阿彌陀佛主動要求我們來念佛,然後時刻保護我們,他的視線不離開我們,從現在就已經在看著我們,保護著我們,救度著我們,等我們臨終的時候要迎接我們到極樂世界去。

 

       在這裡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如果我們一心一意的供奉關公,關公會在背後保護著我們,讓我們此生能夠消災免難,但是我們一旦命終到了地獄、到了閻羅王那裡的時候,關公做得了主呢?還是做不了主?我們要明白,在那時候能夠為我們做得了主的就只有阿彌陀佛,在地獄中一旦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下火燄化紅蓮,當下所有的苦皆停止,閻羅王一聽到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也要起立恭敬。所以能夠讓我們從生到死,完全一路可以徹底依靠的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蔡居士的先生誠懇的向關公許願,請關公做主,關公就能夠在背後常保護他。在經典上說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而且「諸佛護念」,觀音、勢至都如影隨形來保護我們,所以同樣要尋求依靠,我們要尋求徹底的,絕對可以依靠的,那就是靠阿彌陀佛。因此,我們雖然知道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八大宗派,但是我們為什麼不去依靠那一些、學那一些呢?因為我們曉得以我們根機是學不來的,也就是那一些不能讓我們依靠,只有南無阿彌陀佛,他不求自來,而且要求我們,所以我們就是專依靠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專信受彌陀的救度,專稱念彌陀的名號;不管我們功夫深功夫淺,有功夫沒功夫,妄想雜念如何,我們不管,因為往生跟我們的善惡無關,往生是靠彌陀的願力救度不是靠我們用功夫來迴向。

 

       當然,在念佛的當中比較沒有妄想雜念的話,我們的氣質會改變,心性會改變,會感受到念佛的法喜,此後有事沒事,隨忙隨閒,就會喜歡念佛,把這一句佛號時刻掛在嘴上、掛在心中。尤其是我們學這個法門,就是一個念佛人,一個念佛人他如同善導大師所講的,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從早到晚,從晚到早,不管行住坐臥,不管時處諸緣,都是念念不捨的;如果平常都念佛,往往臨終會順利安然,比較不會有病苦,即使重報輕受,甚至得了癌症,也沒有一般癌症的痛苦。

 

       念佛有專的念,有散的念,專的念就是這個時候有個空擋,沒有做其他事情,可以專心一意,可以念半個鐘頭,一個鐘頭,三個鐘頭,或者是念個五千、一萬,這個是專的念佛;那散的念佛,是因為有在工作,眼耳有在面對聲色,所以不是專,雖然不是專,可是不妨礙我們念佛,我們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動嘴巴也可以念佛。這樣的話,行住坐臥,時處諸緣,二六時中沒有不可以念佛的。所以阿彌陀佛跟我們,我們跟阿彌陀佛就恆常都結合在一起,因為彌陀憶念眾生,眾生憶念彌陀,彌陀跟眾生,眾生跟彌陀,一體不相離開。也許有人會問,當一個念佛人在念佛時固然是念念不捨,可是他畢竟是凡夫,當他突然間忘記念佛,在打妄想的時候;或者士農工商在工作的時候不能夠念佛,那這樣能算是念念不捨嗎?阿彌陀佛的光明是否也是攝取不捨呢?肯定的說,也是照樣攝取不捨!

 

       不久之前,在屏東有一位蓮友她跟我提起她在夢中,夢到攝取不捨的這一種印證。也就是說她有一天對於「攝取不捨」起了一個疑問,「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念佛人固然會念念不捨的念佛,可是不可能二六時中都念佛,白天要工作,晚上要睡覺,同時,凡夫難免忽然間打妄想,要時時刻刻專念於這一句佛號實在不可能,如果是那樣的話是否彌陀也依然攝取不捨呢?當天晚上睡覺之前她就到佛龕前跟阿彌陀佛頂禮,跟阿彌陀佛禱告,希望阿彌陀佛加持她,讓她理解這個道理,她禱告完就去睡了。在她以為跟阿彌陀佛祈求之後,或許什麼時候在聽錄音帶的當中,或是看書當中讓她領悟到了,沒想到當天晚上阿彌陀佛就示現給她理解。怎麼示現呢?那天晚上她做了一個夢,她夢見她還有她的先生還有兩個孩子坐在一條船上,因為自從她閱讀到我們這一套書,就很歡喜,就把她所看到的道理、領會的心得提出來跟她的先生以及兩個兒子分享,她的先生跟兩個兒子一聽,對這個法門也很能接受,也很歡喜。

 

       那天晚上她在夢中跟她的先生兩個兒子坐的這一條船上,日常的生活用品樣樣齊全,感覺船身很堅固很穩定,然而船的外面則是一片黑暗,而且風大浪大,海波洶湧,非常的危險,可是他們坐的這一條船,船的上面及四周有一層無形的光明罩住,保護著他們,不使外面的大風大浪侵犯進來。她說他們坐在這一條船上,那種安全感、安穩度比路面上還要安固、還要安穩、還要沒有恐怖,這一種安全是她一輩子當中從來沒有感受到的,而在那個時候他們四個並沒有在念佛。

 

       她將這個夢境跟我提起,問我說這是不是攝取不捨的意義,我說這個就是攝取不捨,如果說當初你們四個人在船中,都專注精進的在念佛,才有這一種穩定感,那恐怕你還會起疑心,我不念佛的時候是否還能這樣呢?可是那個時候你們並沒有在念佛,顯示並不是你們不念佛,而是凡夫都有忘記念佛的時候,那麼你既然是願生極樂,一生不變,專念彌陀,純而不雜,阿彌陀佛就負責攝取不捨,你們這樣也算是念念不捨,所以阿彌陀佛就攝取不捨。那外面的一片黑暗,大風大浪,在顯示什麼呢?我們都有無明的黑暗,都有貪瞋的勁風吹起我們身、口、意的這一些海浪,但儘管如此,不會墮落到三惡道,不會繼續在六道中輪迴,因為這一條光明攝取不捨的船是往極樂世界的,時間一到,就到極樂世界,一旦登上極樂世界,就轉凡成聖,就立刻證入涅槃的境界,這個夢境就有這一種含意。

 

       我們樓下的念佛堂牆壁有一幅很大的圖,叫做「二河白道圖」,二河是什麼?北方有水的河,南方有火的河,而這個水跟火是非常廣大無邊、一望無際的,那白道,細細的四、五寸,用眼睛不詳細看,根本看不到。白道表示什麼?白道表示我們的願生心、念佛心。那麼二河,北邊的水代表我們凡夫的貪、貪愛、貪欲;南邊的火代表我們凡夫的瞋、瞋恨、計較、不平、不滿。儘管我們走在白道上,表示我們願生極樂,專稱彌陀名號,一生不變,堅定不移,可是一比較之下,這個白道很微細,很小,似有若無,看到的竟是一望無際的貪愛水、瞋恨火,那我們不禁懷疑,像這樣的我能往生嗎?能往生!那是自然現象。善導大師老早就已經知道了,就用這個圖,用這個文字,圖文並茂來開示給我們,來啟發我們的信心,來讓我們認識我們都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必須要「乘彼願力」才能夠「定得往生」。所以阿彌陀佛就說:「你不要懷疑,不要顧慮,不要恐懼,你就這樣地正念直來,我能護汝,你一概不必畏懼會墮入水火之難。」我們由此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就會有安心,就會有歡喜的心,感恩的心,不管我們念佛的當中,煩惱雜念是深是淺,是多是少,我們都不管,儘管將一句彌陀念到底,妄想雜念不管它。

 

       所以,我們如果對這個道理能正確認識的話,自然就會念念不捨,不會認為我早晚念個多少,或是一天念個多少,好了,其他我要士農工商去了,不會這樣的。儘管他在士農工商,他也會念念不捨,為什麼?他的生命投入彌陀懷抱,他一生當中是以念佛往生為最大的事,他的事業他的三餐是為了念佛往生而服務的,不是念佛來服務他的事業他的工作。總之,大家如果是退休了,有的是時間,一天可以固定念多少佛號,或者是念多少時間,這樣的話,肯定往生的時候都很順,都很順利安然的往生,甚至能預知時至。

 

 

問:有一位蓮友,他說他信佛了,他念佛等著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有一個兒子,不做事,他們就說他們已經念佛了,他們就等著去西方極樂世界了,這樣對嗎?

答:發願願生極樂,專念彌陀名號,不上班工作,都在家裡,這必須有前提,也就是只要經濟有來源,不愁吃不愁穿。有的人要找工作賺錢都找不到了,何況他不用找工作,自然就有穿有吃,而且又那麼的懇切要專於念佛,其他的事業也不做,其他的地方也不去,這樣的話是值得讚歎的,難能可貴的。

 

       但是如果他經濟沒有來源,一家吃穿要靠他的話,那應該找工作就去找工作,負起責任義務,只是加強的是我願生極樂,專念彌陀名號。之所以能這樣做,也是因為我們這一個法門,是靠彌陀的救度,不是靠我們的功夫,若是靠我們的話,比如聖道門,聖道門的每一個法門都要靠自己,那最好是要有善知識,而且要專修,甚至到深山古剎去,不要在這個紅塵受到五欲的污染。可是我們這個法門不是,可以普遍到民間各各角落,使得各各角落的士農工商各階人士,都能夠在他的生活、工作崗位上念佛不相妨礙的。所以在世間而不離世間的法門,就是我們這個法門;能夠學佛而又兼顧工作,能夠工作不妨礙學佛解脫的,就是我們這個法門。當然學佛修行就是要安貧樂道,我們不求大富大貴,我們只要有吃有穿,能過可過就好了。所以必須要了解這個道理,而不是一種古怪的、孤僻的,我要念佛,我要求往生了,什麼都不管了,也就是說,如何取捨斟酌,這個是要看情形的。

 

 

問:助念的時候,如果往生者的家人沒有學佛,但是他的家人同意用佛教的儀式去為往生者助念,那要不要為往生者誦《彌陀經》?因為今天早上我們也是為他們的家人誦《彌陀經》,但是他們的家人不知道極樂世界,如果是助念的時候,是不是也要誦《彌陀經》?

答:助念不誦經,《彌陀經》、《地藏經》一概不誦,助念純粹是一方面為臨終者開示,一方面念佛;至於說唱讚、誦經、超薦,那已經是二十四小時,或者是一兩天之後的事了,即使是一兩天之後或者是做七,也是一句佛號,從一開始就是一句佛號到底,頂多就是跟他開示,這樣就可以。如果非得誦經不可,那就誦《阿彌陀經》或是《無量壽經》,像今天早上在這裡所做的,也只是一種善巧方便的接引。因為那些超薦的名單,都不是我們的同修蓮友,都是外來的,他們都不大信佛,他們都是要超薦、要做七,都是跑各個地方的道場,認為只是一句佛號不夠,人家又有唱,又有敲打的,又誦這部經、那部經,持這個持那個,是非常的豐富,功德非常的多,而這裡只有這一點點,他們就信不來,所以我們就改變方式來接引他們,讓他們從頭到尾能夠依這個淨土法門而不雜。因為他們到其他的地方那就雜了,至少我們這樣的方式還算很專的,因為《阿彌陀經》等同開示,開示亡者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任何的苦,我們所想得到的苦,通通沒有了;但受諸樂,諸樂無量無邊你能夠想像得到的樂,羅漢的樂,菩薩的樂,佛的樂,通通具足了,極樂世界是那麼樣的地方,羨慕不羨慕?羨慕!那方法是什麼?執持名號。所以誦《阿彌陀經》是可以的,跟他開示,之後就念佛,自始自終都不偏離純粹的淨土法門。

 

       我們早上唱的〈讚佛偈〉:「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是善導大師所作的,這四句偈比傳統的〈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還要有深度跟廣度的意義,同時也將本門的宗旨彰顯出來,所以我們早上唱的〈讚佛偈〉比傳統的要殊勝。而且我們這個法門是依循善導大師的教導,善導大師是我們的祖師,其他不是我們的祖師,除非我們的祖師沒有,既然有的話,為什麼不依我們的祖師而依別人呢?當然傳統的〈讚佛偈〉也很殊勝,也很經典的,因為它前六句,完全是《觀無量壽經》第九觀的經文,第七句「四十八願度眾生」是出自《無量壽經》,「九品咸令登彼岸」也是《觀無量壽經》,是引用這一些,可是意義不深廣,也沒有把這個宗旨特色點出來。

 

       那善導大師這一首〈讚佛偈〉,「彌陀身色如金山」,這個就有點出來,點在那裡?「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十地願行自然彰」,像點出這一種宗旨的,是歷代祖師所沒有,只有善導大師這一流派的才有。所以這一首偈無形中涵蓋淨土三部經,前三句是《觀經》,第四句是《無量壽經》,後四句是《阿彌陀經》,同時最後一句「十地願行自然彰」,也是阿彌陀佛的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所以善導大師這一首〈讚佛偈〉就比較深廣。因此,我們在助念而不是誦經的時候,要專一念佛。曾有人說業障現前要先念《地藏經》消業障,通途法門才須要這樣,我們是淨土門,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藥方還是念佛,一句萬德洪名,一念能夠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誦什麼經、持什麼咒,效果沒有這麼大,所以真正懂的人他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

 

 

問:在做七的時候,已經誦《彌陀經》了,如果大家是蓮友,就一句彌陀佛號就可以了,其他不需要,是不是?最好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其他都不需要?

答:對,其他就不需要。

 

 

問:經書上都有說靈明不昧,或三昧,或念佛三昧,這個昧是什麼意思?三昧又是什麼意思?

答:靈明不昧就是清清楚楚,沒有模糊的現象。至於三昧跟靈明不昧是不一樣的,三昧是梵語翻譯過來的,三昧簡單講是定,定心,沒有任何的妄想雜念,對於所觀的境界清清楚楚,除了所觀的境界以外,沒有其他的念頭,所以所觀的境界清清楚楚,這是觀,也是慧,其他的念頭不生起,這是止,也是定,因此,三昧就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總之完全沒有妄想雜念,當下貪瞋痴不起,這是三昧。當然三昧也有深淺長短之別,維持三昧的時間能多久也因人而異。

 

       念佛三昧有兩種:定的念佛三昧與散的念佛三昧。

 

       定的念佛三昧是念佛念到入禪定,定中見佛。這非常的難,古來少有。

 

       散的念佛三昧是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也是三昧,但因不是入禪定,故稱為散的念佛三昧。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是萬德的結晶,具足六度萬行的功德與功能,如《無量壽經》就顯示這句名號具足「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的功德,使念佛之人,不論入定不入定,都具足三昧的功德;平生彌陀光明攝取不捨,臨終彌陀親自現前來迎。所以信受我們這個法門的念佛人,即使沒有定的念佛三昧,也等同有了念佛三昧,必定往生,大安心、大滿足,而了無遺憾。

 

       曾經有人他念佛很專注,那個時候環境也很清淨沒有干擾,使他當下進入某種類似三昧的境界,而且全身如甘露灌頂一樣,從頭到肩膀到四肢手腳,很清涼,而且極樂世界的琉璃地,還有七寶宮殿都清清楚楚看到了,不久之後就消失了。有了這個境界之後,他就一直希望能夠再度有這個境界,可是從那次之後就再也沒有那種覺受了。現在年紀大了,老邁了,甚至某一種逆境來了,反而苦苦惱惱,而對這個法門教理又不太了解,就在那裡疑惑:我這樣到底能往生還是不能往生。所以真正的三昧就是你願生極樂世界,專念彌陀名號,不雜修雜行,這個就必定往生,這個就是我們這個法門的念佛三昧。我們凡夫儘管在這裡有短暫的入定,可是貪瞋痴沒有斷,不往生的話,還是在六道輪迴,該墮落地獄還是墮落地獄。但如果我們願生彌陀淨土,專念彌陀佛名,一生不變,那麼必定往生;往生的話,見惑也破了,思惑也斷了,無明也破了,而且「十地願行自然彰」,不必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就立刻橫超到等覺菩薩,所謂「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能這樣子,那豈不是勝過一般所謂的入三昧,或者是楞嚴大定!所以我們這個法門的可貴就是在於易行而殊勝,你只要願生極樂,專念彌陀名號,一生不退,這樣的話,觀音菩薩、勢至菩薩就很歡喜的,不請自來的,來跟我們稱兄道弟,說某某人我們是好友,我們如影隨行,護念不捨。就像《觀無量壽經》所講的:「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一定往生極樂世界成佛。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不好高妙的、玄奇的、一般沒有的、不要顯現與人不同的、不要顯現我在修行、我會修行、我比大家都有在修行,不這樣,很平常的、平實的、平凡的、平淡的、不好高騖遠、也不好玄奇、好高妙,如果那樣往往會迷失。修行要善知識,我們這個法門也要有善知識來提點,然後信受善知識所講的。如果不能安於平凡、平淡、平實,而要求高深的、玄妙的、奇特的,那他一定會看不起這個法門,一定會去學別的;因為其他的法門學問很多,去聽課,或者是去閱讀,就能夠了解很多佛法的道理,而我們這個法門再怎麼了解,都是三經一論,或是祖師的,而了解了也要擱在一邊,專念一句彌陀名號,那這個太不起眼了;一般老阿公、老阿媽都能做得到的,一般鄉下愚夫村婦都能做得來的,像我受高等教育,頭腦這麼好,學問這麼高,我還跟他們一樣那豈不是太沒有價值了!再去追求一些奇妙、玄妙的,那就迷失了,就不能往生了。所以法然上人就說:「聖道門是極智慧,證涅槃;淨土門是還愚痴,生極樂。」

 

       所以我們學淨土宗要了解有所謂的聖道,有所謂的淨土,並不是說沒有所謂的聖道,沒有所謂的淨土。並不是說,佛法八宗,八萬四千法都是佛陀講的,都是要證悟真如理體,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沒有所謂的淨土,沒有所謂的聖道,如果那樣講是膚淺無知的,就會混淆了。以從高雄到台北來說,道路很多條,沒有錯都是往台北,往總統府的,可是有一條是高速公路,是直達的,最平穩的,毫無障礙的;那也有省道、縣道,也有鄉村道路,你要走那一條,就這樣分辨出來。

 

       所以,固然無論聖道門,無論淨土門,都是佛陀講的佛法,都是要超凡入聖,都是要證入佛性,都是要證佛果,理上都一樣的,但是事修就有不一樣了,所謂門門不同有八萬四,並不是沒有不同,好像在高山上看月亮是一樣的,可是從山下到高山就有不一樣的道路很多條,我們淨土門是在那一些門門不同八萬四當中的一個法門,而且這個法門是勝易的法門,又殊勝又容易的;那其他的是聖道門的,同樣是要證入佛性,可是聖道門,如龍樹菩薩所講的,要廣修諸行,同時久乃可得,而且或有墮落聲聞緣覺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你要三學六度萬行通通修,而且要從不退轉開始算,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聖道門一定要這樣。那我們淨土門的特色是跟聖道門這一些都沒有關係,因為是專靠阿彌陀佛,目標是極樂,極樂是涅槃的境界,那方法是「稱念彌陀專復專」,所以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一定是會迷失的。當然我們這個道理很難於讓知識份子肯定,這個釋迦牟尼佛老早就預言了,「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這個是難信之法,要說這個法也很難,信難!說難!

 

 

問:(蔡居士翻譯)這位師兄說有什麼辦法能度家人來念佛,因為他在念佛,家人會跟他講:你會不會給人騙了。他有這個煩惱。

答:我想沒關係,短期間家人或許會反對,以後就不會了。你跟他們講,我很篤定的,很相信的,一點都不會被人家騙的;念佛拜佛對我的身心靈來講只有更加的提升,更加讓我心中的煩惱減少,更加讓我對家人充滿了感恩,你就這樣的保證。然後你的行為也要讓他們刮目相看,自從你去學佛、念佛、拜佛之後變得更好、更可圈可點,這樣他們的顧慮擔憂就會消除,反而會想,你在那裡學佛拜佛我也想要去看看。

 

 

問:我們在家的女眾有很多的煩惱,有什麼辦法能夠捨棄這些障礙,一句一句的念佛?

答:這個煩惱、妄想雜念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是正常的,這個跟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會有障礙,沒有關係。只是說要怎麼樣讓自己比較沒有這些煩惱,譬如說凡事都掛念、都計較、想不開、都不平不滿,都是這一些煩惱,是不是?

 

       這問題佛經祖語有開示過「報冤隨緣」之法。佛陀有一首偈子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也就是說我們這一輩子所受到的,不管是苦是樂、是順是逆、是成是敗、是得是失,一切種種都是過去世我們所做的,不是閻羅王要我們這樣的。閻羅王就像世間的法官,他是依據我們所做的來判定賞罰;既然是依據我們所做的、所欠的,我們理所當然要還,所以遇到逆境就是在還,因此這時要當作還債想;受過了之後,這個債就沒了,若不受,債依舊還在,甚至若再起不平、不滿、抗拒,那就前債不但沒有還,反而更加上利息了。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有一種還債的觀念,叫做「還債想」;凡是碰到逆境的時候,挫折、失敗、痛苦,都要有一種我是在償還債務,這是我以前欠人家的,理所當然應該要還給人家,而不去計較、不平不滿,人一旦有了這個觀念就比較會逆來順受,而不會以牙還牙,互相又在冤冤相報,所以首先要有這個還債想的觀念,能如此,人自然就會隨緣接受。有一句台灣 俚語說:「歡喜做,甘願受」,以前我們無知,盡情的造罪造業,現在就要甘願去承擔償還,要有這種還債想。

 

       我們這個法門有一個根柢、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機法兩種深信;「機」是我們念佛人,「法」是阿彌陀佛的救度。我們臉乾不乾淨,我們看不到,必須用鏡子或者是請別人跟我們講;我們念佛人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我們不知道,需要看經典上對我們人是怎麼樣的形容,祖師是怎樣的跟我們開示,我們站在法的鏡子面前,就能看清楚自己。善導大師說我們是個「罪惡生死凡夫」,不是行善積德的凡夫。如果是行善積德的話,他就性情很溫柔、謙卑,有愛心,很會為人著想,吃虧不計較,所以他就不會不平不滿。現在我們不是,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怎麼罪惡呢?貪瞋痴很強盛,有意無意、知與不知,都在造作很多的罪業,傷害到人家,生生世世以來都是這樣。

 

       既然是這樣的生死凡夫,這一輩子,失敗、挫折、被人家偷、被人家欠債不還,豈不是理所當然嗎?對不對?所以就應該逆來順受,不應該不平不滿,怨天尤人,認為沒有善惡報應,沒有天道,認為我這麼好,還讓我這個樣子。因此學佛的人首先要懂得宇宙中有善惡報應,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今生今世之所受的苦樂禍福都是前生過去所累積的,是我們理所當然應該承受的,是不應該有所計較的,學佛的人最基本的要有這一種觀念。總之,要認識我們不是善多惡少,我們是惡多善少,是罪惡生死凡夫,這樣的話,吃虧、失敗、挫折,種種逆境是理所當然的。若能了解這個道理,自然心結就會被打開。

 

       再來要有法的深信,法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你要能夠體會阿彌陀佛這一尊佛的悲心願力,他的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能夠體會的話,這個心境就會轉變了,就不會跟人家計較、結冤積憤在心,不能原諒包容他,而要跟他追根究柢,誓不甘休,不會這樣。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是學我們這個法門,他對機法還有所不知。

 

       所以學這個法門的人,他會原諒別人,體諒別人,包容別人,不會跟人家計較或者是跟人起瞋較勁。所以體會有多深,我們這個性情就會有多少的改變,為什麼?阿彌陀佛是一位徹底的慈悲,主動的救度,顯現在我們身上;像我這樣的人,這樣的罪惡,這樣的卑賤,這樣的卑鄙無恥的人,死了應該到閻羅王那裡被判刑,上刀山下油鍋,甚至下十九層地獄的,阿彌陀佛竟然都不計較,而且還包容我們,跟我們說某某人,我建設了極樂世界,你只要依靠我,遵守我的規定,念我的名號,我就從現在保護你一直到臨終接引你到極樂世界,不會讓你再墮落到地獄,不會讓你再三界六道中輪迴。你體會到阿彌陀佛這樣的悲願,你的心境就會被打開,器量就會比較大,就不會有不可能原諒的人,因為像我們這樣都能被阿彌陀佛原諒了,還有什麼不能被原諒,難道說我們比他還賢善?一比起來,我們要自覺我們都不如其他的人,我們罪惡比其他的人還要深厚,今天彌陀都來包容我們了,那我們還有什麼不能包容人的。

 

       當然我們畢竟還是凡夫,理上了解很容易,道理宣講也不難,但是做起來很困難,因為理解歸理解,習氣還是很強,但如果都沒有理解的話,那豈不是永遠我行我素,放縱自己的言行而認為理所當然。所以我們至少要能夠理解這個道理,然後儘量依教奉行,自然就會轉換,不然的話就一直停留在凡夫那一種罪惡的習性上。

 

       我們同樣都是念佛人,在團體中,如果誰跟誰有過意不去的話,我們自己就要檢討,是我們對機不夠了解,是我們對法不夠了解,是我誤以為我比他賢善,所以才看不起他,認為他不可原諒,也因為我還沒有接受到彌陀的原諒,所以覺得他不可原諒,如果獲得彌陀的原諒,那就沒有不可原諒的人了。所以如果檢討我們,我們對每一個人,我們還在抱怨他,跟他過意不去,不想跟他相處,看不起他,那表示我們沒有領受到彌陀的愛心,或者是所領受是有限的,同時對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的認識也還很膚淺,即使懂得了很多的教理,那都是在大腦,都只是頭腦的,沒有入心,我們就要這樣的反省。所以儘量要從報冤行、還債想,想到一切都是因緣果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今生所受的都是前世因,「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所以我們現在能化解就儘量化解,逆來順受,不要以牙還牙。進而曉得在這個五濁惡世之中,人跟人之間都是你爭我奪、自私自利的,還是求生極樂世界好,所以挫折如果愈多愈大,那還要感恩這個逆增上緣。因為以我們這一種習性,如果沒有這些逆增上緣的話,我們都會誤判這個世間,以為這個世間很好,會執著這個世間,不想求往生,現在這個苦逼來了,那個苦逼來了,讓我們清楚的、深刻的體會到,哎呀!真的是五濁惡世,真的是三界火宅,非得往生極樂不可。所以了解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學佛之人就會逆來順受,做還債想,隨緣想,而不會以牙還牙。

 

       我們坐在這裡,一問一答,是一種輕鬆自在的,時間久了,大家如果口渴就去喝水,如果要方便就到洗手間,不用拘束。

 

 

問:我在念佛的時候,看著阿彌陀佛的像這樣會不會不尊重?

答:就是說你念佛的時候,眼睛看著阿彌陀佛這樣尊不尊重?因為不專心,是這樣嗎?

 

       這樣不會,因為瞻仰佛像,這一種是恭敬的、仰慕的在瞻仰,所以不是不恭敬。只是說我們稱名念佛不必觀想,不必觀想佛像、觀想光明、觀想佛來出現、觀想我坐在蓮花上、觀想我在極樂世界,通通不必觀想,只要稱名念佛,阿彌陀佛自自然然應聲而現,若我們在念佛時還另做觀想的話,就多了一件事,是會有毛病的。所以當我們助念的時候,不必觀想阿彌陀佛放光來加持,來接引他,通通不用觀想,阿彌陀佛比我們還知道應該怎麼樣,我們只要專一的、虔誠的念佛就可以了。

 

       因為我們是團體在念佛堂念佛,所以才眼睛閉起來,怕被誰來誰去干擾;如果是個人的話,眼睛也不用閉,垂瞼三分目,眼睛半閉,然後專心念佛就好了,其他不用想。如果要瞻仰的話,那也可以啦!不是專心在念佛的時候,一方面想阿彌陀佛這麼的莊嚴,三十二相是世間所沒有的,見佛身者即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阿彌陀佛原來就是要救度我的一尊佛,那麼慈悲,如果他不想救度我,或是他無能力救度我的話,他慈悲就不夠啦!他力量就不夠啦!做這樣的想像。不過這個是從教理去了解,從聽這個法去了解,了解之後就以念佛為主。那不是說不能觀想,那是可以,因為是想像佛的莊嚴、慈悲讓我們嚮往,我也要外貌像阿彌陀佛那樣,我也要內心像阿彌陀佛那樣;但這些都是前方便,此後就專一念佛,因為只要念佛,其他一切功能是自自然然就擁有的。

 

       另外一部《無量壽經》的異譯,也就是《莊嚴經》,就說得很清楚:「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阿彌陀佛他在因地發願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願了:我成佛的時候,我的佛名叫做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眾生不管是誰,只要聽到這一句名號,願生我的極樂世界,專念我的名號,這樣的話,他一定往生。往生之後都跟我一樣的擁有紫磨金色之身,光色如金山,跟我一樣具足大慈悲大智慧,擁有四十八大願,能夠廣度諸眾生,所以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我們,讓我們跟他一樣,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就專一念佛。

 

 

問:(蔡居士翻譯)她說他原先是拜神的,拜了二十九年的神,她現在念佛,但很多神到現在為止還一直來找她。她請問上人要怎麼樣來避開這些神,專心念佛?她去年就已經專心在念佛了,那些神上她的身,她會跟那些神溝通,當初都一直生病,目前已好很多,但是那些神目前偶而還會上她的身,還會跟她要什麼東西,請上人為她開示。

答:其實妳如果很虔誠、很專心的常常念佛,那根本就進不了妳的身,妳應該不是很虔誠、很專心常常念佛,祂才會上妳的身。現在附身沒有那麼頻繁,那現在妳來到這裡,祂有沒有跟來呢?

 

 

問:(蔡居士翻譯)她說有跟到台灣來,來的時候會打哈欠跟流眼淚。她說今天我們讀經的時候,她看到佛祖在這邊,她就很自然很想大聲,結果給他控制下來了,她今天見到的是天上的神,不知道什麼神。

答:妳如果有一種心態--我從今之後就要專心信佛、念佛,不想再拜祂,依靠祂,這樣自然就會疏遠。當然妳拜祂那麼久了,突然間改變,祂接受嗎?那就不一定,那怎麼辦呢?彼此溝通好,怎麼溝通呢?妳可以跟祂講,但是妳講的話,是講這個世間是無常的,是一時因緣和合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也就是說一時的因緣使得祂來讓妳供奉,但這個不能永恒,祂所要的東西妳也不能百分之百的滿足祂,而且因緣盡了,就各自隨過去的善、惡又去投胎轉世,受這個六道的痛苦輪迴,不能夠永遠安樂的在一起。所以基本上這個世間是一個苦海,經典上有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六道是個苦海,所以最終就是痛苦的,沒有安樂的;有一個不痛苦的,安樂的,而且是永恒、自由自在,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就是極樂世界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去,因為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主動來呼喚我們,要來救度我們,甚至要求我們來給他救,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就能夠業障減輕、痛苦減少。

 

       鬼神本身也是有恐懼的,所以他也必須要有一個依靠,也在尋找可以依靠的地方。最可靠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佛是天上天下唯一獨尊,佛是大慈大悲,是大願大力,是絕對可靠,所以我們還是要皈依佛、依靠佛,念佛來消你的業障,增加你的福德,來提升你在這個境界的地位,也可以快速的脫離痛苦的業緣。因為鬼神也是一種業,也是痛苦的。我現在有這個福德因緣來信佛、念佛,因為我們有緣,也希望我們來「同信」,同信佛;「同願」,我要願生極樂,你也願生極樂;「同行」,我現在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你也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能夠消災免難,就能夠永遠離苦得樂,所以我們一起來共修。

 

       如果能這樣就能成為同參道友,當然你要什麼,我能夠給你的還是給你,但是我們的關係就是一種同信同願,同樣依靠阿彌陀佛,所以我不依靠你,你也不依賴我,都是依靠阿彌陀佛,依賴阿彌陀佛,同樣要願生極樂世界,此後同樣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唯有這樣才是最大的安樂,才是究竟的歸宿,你可以念佛看看,一旦你念佛你就會感受到彌陀的光明,感受到彌陀的大愛。妳就這樣跟祂們溝通看看。

 

 

問:(蔡居士翻譯)她說她信佛的時候,有跟這些神明講,說她現在皈依了,也請師父來為祂們皈依好不好?祂們也應聲說可以,她才替祂們做三皈依,勸祂們信佛念佛。

答:我想如果沒有太大的干擾,尤其是生活上的苦惱,那也無妨,只要妳虔誠,然後多念佛,祂們都會沾到佛光,都會接受到妳念佛的功德。

 

 

問:(蔡居士代問)她找到給祂們皈依的那些師父都不是正知正見的師父,如果請有正知正見的師父做三皈依,然後真正靠阿彌陀佛才有辦法,唯有阿彌陀佛能幫祂們解決而已,是不是?

答:對!只要是妳念佛就能影響祂們,也就能帶動祂們,我想沒關係,只要沒大干擾就好。

 

 

問:聽說每一天念佛之後,就燒一朵蓮花,這樣的話,死後就會有很多蓮花?

答:這是錯誤的知見,不需要!這是迷信,邪知邪見,我們儘管念佛就好!我們在這裡念佛,自然極樂世界就會有一朵大大的蓮花在,不必我們來燒。所以我們超度祖先也一樣,不必摺蓮花的紙錢來燒給他,你只要念佛迴向給他,他就有金銀財寶,就能消業障、增福德,阿彌陀佛就會來迎接他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不必燒。

 

 

問:居士林如果沒有師父,居士能不能主持開法會?

答:那要看開的是什麼法會。如果是像我們道場都是念佛共修,或是以念佛超度的話,居士也可以主持,也可以領導。

 

 

問:如果往生之後不掛自己的相片,中間掛阿彌陀佛的相,佛像的下面可不可以放往生者的牌位?如果有人來禮拜的時候,禮拜了阿彌陀佛同時也拜往生者,這樣如法嗎?有師父說要把往生者的牌位移到旁邊,這樣對嗎?

答:如果旁邊有位置就移到旁邊,如果旁邊不寬闊,在中間也無妨。來拜的人也知道他要拜的對象是佛不是他。我們也都知道佛是佛、他是他,主次分明,尊卑有序,並不是籠統的混在一起,把他也看成佛,不是這樣的。

 

 

問:如果有人往生,萬一請不到師父,居士助念能不能助死者往生?

答:當然可以,助念是不分在家出家的。因為我們引導他念佛、給他開示,他如果有信受,願生極樂,然後專念彌陀,他就能夠往生,達到助念的目的,這個是不管出家在家都一樣。如果是出家眾幫他助念開示,可是不如法的開示,不能打動他的心,無法引起他願生極樂,那這樣反而不如會引導的在家眾。如果有懂得我們這個法門的人,能夠引導他,甚至能夠觀察他有什麼心結,把他的心結打開,讓他願生極樂,在念佛當中彌陀出現,彌陀垂手慈悲的要接引他,他能夠毫無執著的,灑然跟隨彌陀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就達到助念的目的。所以不管助念者是在家人出家眾,主要還是看能否善巧引導往生者生起願生心與念佛。

 

       當然我們這個法門也不是依賴人家助念才能往生,因為我們這個法門是「平生業成」,我們專念彌陀,願生極樂,一生不變,平生就與佛同在,蒙佛護祐,臨終就蒙佛現身,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助念是出家在家都可以的,只要是會引導的人,如法的助念這是比較重要,因為是靠彌陀的救度,不是靠助念的人。

 

 

問:如果自己是堅信念佛法門的人,但為了要還人情,經常要幫人家念經、拜懺,這算不算雜修?

答:這不算。這雜修、專修,自力、他力,是就往生上來講的,我們對於往生上來講就是專念佛專靠彌陀,不是靠我去跟人家誦經、拜懺,以這個來迴向的;這樣的話,就無所謂的專修、雜修,無所謂自力、他力,也就是說跟力不力、修不修沒有關係。就好像我們隨緣隨份到四川去賑災,到其他地方去發放救濟品,這個算是雜修,還是專修呢?一點都不算專或雜,因為我們不是靠這個。如果我們認為我這樣做對我往生有幫助,我要迴向這些功德來往生,這樣往生才可靠,這樣就是雜修;如果沒有那個觀念,就無所謂專、雜、自、他,所以專修、雜修,自力、他力是就往生上來講的。所以我們理應孝順父母,恭敬師長,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要隨緣隨份隨力去佈施行善積德,你說這一些是專修或是雜修?一點都談不上專修雜修,因為跟往生沒有關係的,就像我們要吃飯、要穿衣、要做事情,跟專修、雜修都沒有關係。

 

 

問:雜修跟深入專修念佛法門有什麼區別?

答:不但有區別,而且是天差地別。善導大師說專修的話,十個人十個人往生,百個人百個人往生;如果雜修的話,恐怕一百個沒有一、二個,一千個沒有三、五個往生。所以善導大師那一首偈:「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隨緣雜善就是雜行雜修,這個要往生很困難。

 

 

問:我是出家人,可不可以同社會一般人一樣投保,因為我怕年老後沒有人供養,所以就買了一份保險,以無後顧之憂,這樣可不可以?

答:一般人生的規劃往往都會做這一方面的設施,尤其保險,有意外險、老人險,甚至骨灰,骨灰甕要放那裡都已安排好了,那當然也是可以。不過這個是指一個人在精舍裡面,蓮友很少,所以預先為這個老邁之軀或者是死亡之後做處理。如果是在寺院裡面,是不需要的,因為寺院的話是我們的財產都歸於常住,常住每一個月供我們零用錢,平時食、衣、住、行,甚至醫藥費,將來有病苦,住院,這個常住都會供應的。除此之外,常住裡面都有師兄弟、信眾,也會互相的扶持照顧,倒也不需要投那個保,所以是看情形。有的投保是為了將來有保障,有的投保好像投資,所以是看情形,只要是不引起我們那種患得患失的心理現象,然後投一個簡單的保,那也無妨。如果是投資的話就不可以,修行人是安貧樂道的,尤其念佛人更有彌陀安排,有護法神護持的,所以我們只要虔誠念佛,我們的往生就會順利安然,所以依靠阿彌陀佛重於依靠投保。

 

 

問:有位出家師父說,他已修成正果了,他發願生生世世都要在娑婆世界度眾生,到彌勒佛處再下人間投胎做人,就可以再度眾生。

答:這個倒不可隨便相信,因為末法時代有人修行證果,這個是很少的!所以我們不要隨便聽,也不要隨便信;那聽到了也不要隨便批評、批判,通通不要,有聽當做沒聽,我們曉得那個不是正知正見。

 

       至於發願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度眾生,印光大師說,要度他必須要先自己能夠自度,不然自己在苦海中不能出,怎麼能夠救度苦海中的人呢?我們在六道苦海中都要人家救了,我們怎能救他呢?那當然他如果發願到兜率天,將來跟隨彌勒菩薩龍華三會那是可以的,只是說要往生兜率天,沒有我們這個法門那麼容易,不是說要往生到那裡就可以往生到那裡的。

 

       我們就談到這裡,接下來剩下五分鐘大家可以到下面念佛,大家下去就靜悄悄的下去,椅子就不動了,靜悄悄的找個位置坐。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