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第七章 作业行仪

第一节  作业之意义

       作业,即修念佛正定业及正行中助业所用之行仪。

       往生极乐法门,必须心、行、业三种相资,亦即必须具足安心、起行、作业,方能成就。前面已述安心、起行之关系及区别,今更就心、行、业三者之关系加以说明。如喻安心为目,起行为足,作业即彼目足运用之方规。

       作业有二,谓四修及三种行仪。

 

第二节 四修

       「四修」之名称,本出於大小乘论藏[1],为说明圣道门菩萨修行之法,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引为净土门修行所需,而转释成凡夫所修行业。四修通於五种正行,如三心缺一不可,四修同样必须具足,一修不可缺少。四修即: 一、恭敬修; 二、无余修; 三、无间修; 四、长时修。

 

一、恭敬修

 

       依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所释,于修五正行及五念门时,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彼一切圣众。恭敬,意业为主; 礼拜,身业示尊,即身心并敬,为恭敬修。

 

二、无余修

       专称佛名等五种正行之外,更不加杂余一切行,故名无余修。

 

三、无间修

       「间」即间隔。相续修五种正行,不以余行来间,故名无间修; 又不以贪瞋烦恼来间,但凡夫之人不可能全无贪瞋烦恼,设起贪瞋之时,直下觉悟忏悔,常使清净,所谓「随犯随忏」。

 

四、长时修

        所谓「长时」,并非必须年月长远。但从初发心之後,相续专修五正行、五念门,直到临终,於其中间,无有中止,即是长时修。然人之发心有早晚,纵令今日发心、今日命终,只要中间无退转,也是长时修。此长时修为其余三修所通用,无论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若中途退转,皆不得往生,故知为成就前之三修而说长时修,因此善导大师各于三修之下而说「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第三节 三种行仪

       前节四修,总通五正行、五念门之作业。今说三种行仪,唯局念佛正行,不通助业。三种行仪即寻常行仪、别时行仪、临终行仪,本据善导大师《观念法门》,源信 上人《往生要集》引述之。

 

一、寻常行仪

       即平生寻常之念佛。不必入道场、着净衣、定时间等,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道俗男女日常念佛,课数一万、三万、六万等皆是。

 

       细论有多种不同,且举数种:

 

       (一)约声有四种,即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大声念余人能闻; 小声念在口耳之间; 金刚念,动唇舌,不发声; 默念,唇舌不动,念在心中。其中金刚念最能持久绵密,不昏不掉。

 

       (二)约心有两种,即专心念与散心念。摈弃事缘,摄心专注,口念耳听,或心念心听,为专心念。其余如走路、乘车,及做不必太用心之事,随念佛习惯,散漫口称,即散心念。

 

       (三)约数有两种,即定数与不定数。初学多倡定数,多少各任其力,从百至千,乃至过万,克己完成。行人根据实际情况,互相调节使用,皆成正定之业。

 

二、别时行仪

       先定时处,若一日乃至七日,或三七日、七七日不等,庄严道场,香花供养,穿着净衣,入道场念佛外,更无余言,不得交头窃语,亦不须依时礼佛、诵经,不须数珠,唯一向相续专心念佛,心与声相应,念念作见佛想。可一年一度、三度,一月一回、两回,总为别时行仪: 即今之打佛七。

 

三、临终行仪

       大体同别时行仪,不过别时行仪适於平时,临终行仪适於临终,而由临终之特殊要求,行仪亦少有不同。如西面(或环境所许适当方位)安置本尊,令临终人面对本尊,眼瞻佛像,心思佛迎,「我随佛後,决定往生」; 又同行莲友助同念佛,迭相开导,忏悔除罪,劝慰其心,扶持正念: 即今之临终助念。

 

       临终实为升沉关键[2]。三心具足、念佛不怠、平生业成之人,临终固然无虞,任运随佛往生,然若得莲友念佛相慰,则弥增喜乐,大众同受鼓舞。

 

       若平时未信佛之人,杂行之人,不具三心之人,临终或由病苦多恼,或由魔缘障乱,或执着财物,或贪恋妻子,而起种种妄想颠倒,当此危急之时,能有大力成就其事者,全赖善知识。故宜侍临终人之旁,观其苦乐,察知其心,以种种方便安慰,劝厌三界苦,欣求极乐乐,赞如来功德,宣念佛利益; 其人愿心一发,即刻随佛往生。

 

       以上三种行仪,依善导大师之意,以寻常念佛为正,因净土宗本意,易行为特点。而寻常念佛不别定行仪,不论行住坐卧、时处诸缘,普适大众,最为易行,一生不退,决定得生; 别时行仪因有种种要求,稍嫌难行,未能普适大众,只为有心堪行之人策进念佛而设,并非不如此即不得往生; 临终行仪特为常人最後关头万全之策,但不可菲薄平生信愿,过分依赖他人助念。

 

       要之,念佛行人以平生三心具足、行住坐卧专行不舍、誓毕此生中无退转为要,如此则顺彼佛愿,平生业成,不待临终[3],决定往生。

 

       又今念佛人多行早晚定时念佛,即属寻常中别时行仪。日日所行,故为寻常; 克定时段,入堂行道,故为别时。

 

       顺便一提,今普通寺院流行之早晚课诵,约於明代定型,其内容博杂,与善导大师专念思想相去甚远,专修念佛即不用之。又心念与口称,虽同是念佛,但依净土宗意,以口称为主,详见第八章。


名词注解:

[1] 大小乘论藏 《摄大乘论释·第八》《俱舍论·第二十七》《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七十五》等皆谈「四修」。

[2] 升沉关键 临终念头的善恶,往往决定来生的去向。

[3] 不待临终 平生信愿念佛即可决定往生,不必等待临终决定,所谓「平生业成」。此是相对「临终业成」而言。多有净业行人,以为往生与否决定於是否临终正念,若临终昏迷,一生所修皆成徒劳。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