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义

  1. 生活教育
  2. 护生与素食
  3. 出离与轮回
  4. 诸行无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净土信仰

  1. 皈命弥陀
  2. 念佛警策
  3. 机法深信
  4. 佛法知见
  5. 众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净土信仰

第三篇 净宗教判

  1. 正杂二行判
  2. 要弘二门判
  3. 圣净二门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难易二道判
  6. 总显其义

第四篇 正依经论

  1. 往生论注
  2. 佛说阿弥陀经
  3. 佛说观无量寿经
  4. 佛说无量寿经
  5. 总显其义

第五篇 净土宗旨

  1. 广度十方众生
  2. 愿生弥陀净土
  3. 专称弥陀佛名
  4. 信受弥陀救度
  5. 总显其义

第六篇 净宗特色

  1. 现生不退
  2. 平生业成
  3. 凡夫入报
  4. 本愿称名
  5. 总显其义

第七篇 净宗宗风

  1. 净土宗宗风(三)
  2. 净土宗宗风(二)
  3. 净土宗宗风(一)

第八篇 净宗传承

  1. 善导大师
  2. 道绰大师
  3. 昙鸾大师
  4. 天亲菩萨
  5. 龙树菩萨
  6. 第十八愿
  7. 总显其义

第九篇 净宗弘传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净土述怀

  1. 净土述怀

【法  语 二】

  1. 净土短文(十一)
  2. 净土短文(十)
  3. 净土短文(九)
  4. 净土短文(八)
  5. 净土短文(七)
  6. 净土短文(六)
  7. 净土短文(五)
  8. 净土短文(四)
  9. 净土短文(三)
  10. 净土短文(二)
  11. 净土短文(一)
  12. 唯称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唤声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实相
  19. 人生像什麽
  20. 无常法语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语
top

法语

信受弥陀救度

  1.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就是专讲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我们有功德、没功德,善恶多、善恶少,都另当别论,只要有阿弥陀佛救度的力量,那麽人人都能往生,人人都能成佛。所以,念佛法门是人人都可行、人人都可证的。


  2. 真正的净土法门是讲弥陀的救度,是要众生随顺弥陀的救度的,那要如何随顺呢?只要专念弥陀名号,就是随顺弥陀的救度了。


  3. 我们只要接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本身就跟阿弥陀佛的这句名号以及他的光明智相互相契合、互相随顺了,所以,从弥陀那一边来讲是佛名佛义,从我们这一边来讲是信受奉行,所以名义信行、信行名义两两互相在一起,所以说两两相即。


  4. 内心因为对弥陀的救度了解跟信受,自然就会显现在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之上;如果不专称弥陀佛名、不愿生弥陀净土,就不是真的信受弥陀救度,而只是一种头脑中所了解的概念而已。


  5. 对於弥陀救度的法门我们要「信受」,「信」就是相信,信客观的事实,而不怀疑。可是如果不了解道理的话,要我们不怀疑是不可能的;道理了解了,自自然然会在心中形成「信」,而不是要自己去起这个信、勉强发这个信。
    那要如何信呢?就是多看我们出版的这一套书,多听我们出版的光碟,这样不去求信,也没有勉强自己信,自自然然信就在心中了。信了之後,自然就会去受持,所以「信」是相信,「受」是受持,也就是相信弥陀的救度,受持弥陀的救度。


  6. 「十方众生」是无所不包的,是无一遗漏的,每一个众生都是弥陀救度的对象,每一个众生在弥陀的救度之中,都有资格往生。只要他回心转意,专念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他再怎麽样深重的罪业,都能够因弥陀的大愿业力,都能够因弥陀的六字万德洪名,而罪业消除,都百分之百能够往生极乐净土。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讲「信受弥陀救度」的法门。


  7. 实相就是我们的佛性,也是法性,也是空性,是属於涅盘寂静、不生不灭的境界。我们学佛的修行人,不管你是学显教、密教,不管是八大宗派的那一个宗派,目的都是为了证悟真如实相;真如实相是共同的目标,只是方法各个不一样。
    我们净土宗是念佛靠佛的救度,被救度到极乐世界,就能够证入实相,犹如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忽然间大彻大悟,真如实相立刻现前,当下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完全展现。


  8. 对众生来讲,阿弥陀佛是救度众生的佛,这个「救度」有特别的内涵。
    既然是谈「救度」,就对象来讲,就是平等而无差别的;就方法来讲,几乎是不讲条件,几乎是没有门槛的,这个才能称为平等救度。所以,救度必须是绝对性的,超越於讲求种种对象、种种条件的相对救度。救度的爱心必须是彻底的、绝对性的、无穷尽的,它的能力也必须是彻底的、绝对的、无有不能的。
    这就好像世间良医,他是只管医治病人,他不去管病人是好人坏人、有罪无罪,只要他是病人,医生就有这个义务,就有这个天职去医治他;至於他有犯法没犯法,有罪过没罪过,那是警察、法官的事,是因果、阎罗王的事;对阿弥陀佛来讲,阿弥陀佛是救度的佛,你是善人恶人、有没有犯因果,阿弥陀佛不看这个,他只看你要不要回心接受我救度,若你要接受我的救度,我就救度你,不管你是善人恶人,不管你的身份条件,不管你有没有智慧学问,不管你有修无修,这样才是所谓救度众生之佛。


  9. 弥陀救度,主动、平等、无条件,不论一切,超越一切;任何人只要愿生极乐,专称佛名(「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之意),零度亦救,一百度亦救。
    善导大师於「二河白道」形容弥陀之保证、弥陀之呼唤而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因此,凡是「专称佛名愿生」(一心正念直来)之人,则不应有水火湿烧之畏(不畏烦恼之意)。


  10. 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救度的法门就是讲无限的慈悲,因为是无限的慈悲救度,就不可能有条件,如果有条件的话哪算是救度?所以救度是彻底的、主动的、平等、毫无条件的,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这个样子。


  11. 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一定会称名念佛。因为在他的心中,最重要的以及最值得感恩的,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自自然然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下去,这就是「信心必具名号」。


  12. 有信心必定是伴随着称名,如果有信心而不称名的话,这种信心就不是真信。如果有人说「我已经信了,我可以不用念佛了」,那是虚假的信心。真正信受了,他会把信心融入念佛之中的,并不是说念佛有什麽辛苦,或什麽着相,不是的!称名念佛,念在心中也好,念在口中也好,高兴起来,欢喜跳跃地念也可以,这个会自自然然在心中产生的,「听闻弥陀本愿力,欢喜不觉称佛名」,会不知不觉念出这句名号来。


  13. 信受弥陀救度之人,不假修持之造作,日常生活,唯任运称名便可。《大经》言「乃至一念」(短在一念);又言:「乃至十念」(长在一生)。《小经》言:「若一日乃至若七日。」此等经文皆谓:闻说阿弥陀佛,信心发起之时开始,一生之间,唯执持名号之称名念佛。此之称名,亦是无造作,所谓「念佛以无义为义」。亦即「僧俗善恶不选择,时处诸缘无拘碍」。


  14. 弥陀救度,既无条件,故不可以自己心情之如何来论弥陀之救与不救。心情乃是无常,遇缘而生,缘过则灭,缘生缘灭,本无实体;佛言「观心无常」。尤其业障深重、烦恼炽盛之凡夫,易随境转,然而不管转喜转忧,皆无碍弥陀之悲救。因弥陀之救度,过去、现在、未来,皆犹如金刚,永恒不变之故。


  15. 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没有条件的,白白地送给我们的,现在就完成的,这个就是「信」。
    所谓「白白送给我们」,现在就已经完成,在哪里呢?在於你闻信之後只要相续称名,短在十声、五声、一声、一念,长在百声、千声、万声,若一日、若七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叫做「乃至十念」。
    这个「念」自然含「信」与「行」。「信」,就是信弥陀救度;「行」,就是称弥陀佛名,就这样。所以说没有任何条件的。
    没有时间的人,你就少念,若有时间的人,你就多念。甚至现在要断气了,要死了,现在才听到弥陀的救度,这个时候,嘴巴、舌头都僵硬了,嘴巴不能念,而心中念,照样往生极乐世界。
    那最短最短没有比心中这麽一念更短的吧,这一念是最短的了,「乃至一念」就是这麽最短的时间,当下死、当下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寿命延长的话,自自然然地就会忆佛念佛、称名念佛,这个时候,就演变为乃至一日、乃至一年、乃至一辈子的念佛,就会这个样子。
    所以,真正懂得的人,如果有时间、有精力,他就以那些时间、精力去称念这句名号,不会在这句名号之外间杂其他的修行法门。


  16. 阿弥陀佛跟我们有很多约定,归纳起来有三个约定:第一个约定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称名必定往生」的约定。
    第二个约定就是「光明摄取」的约定。《观无量寿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意思是说,阿弥陀佛遍照大宇宙的无碍的光明,目的在何处?在於摄取念佛众生。人只要念佛,那麽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照耀他,使他消除业障,增长福德;使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使他驱除病苦,延长寿命;一直到他临终,永远不舍弃他,这个就是阿弥陀佛「光明摄取」的约定。
    第三点的约定是什麽?在《阿弥陀经》谈到,一个专心一意,专一不杂的执持名号的念佛人,不但一生当中受着弥陀光明的摄取保护,而且临终、还没有断气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带着他的莲花,率领着清净海众,浩浩荡荡、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来到他的面前,来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就是「临终接引」的誓愿。
    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不但是易行道,而且殊胜,是讲「信受弥陀救度」的法门,不是讲苦修苦行的法门。


  17. 至心信乐的「乐」,破音读成「ㄧㄠˋ」(要),「至心」就是真心的意思,我真的信阿弥陀佛的救度。「乐」就是喜乐、欢喜、喜爱,我喜爱极乐世界,想要去极乐世界,这叫做至心信乐;也读作至心信乐「ㄌㄜˋ」(乐),就是说,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我的生死可脱,成佛可期,所以我很欢喜,有这个欢喜,所以叫做信乐。
    有至心信乐的人,他就会有一种心境,就是善导大师说的「念念称名常忏悔」。为什麽呢?因为知道我们是凡夫,业障非常的深重,烦恼非常的强盛,但是偏偏没有办法降伏,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没有办法脱离苦海。所以他在念佛的当中,内心之底就存有一种忏悔的念头。若内心没有忏悔的念头,那麽他就不是一个念佛人了,因为不合乎这种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意思是说,他一方面知道自己是生死凡夫,造业造罪,生生世世以来,欠别人很多,没有办法以自己的力量脱离生死轮回,只有阿弥陀佛包容我们,没有嫌弃我们,不跟我们计较,甚至於把极乐世界成佛的功德,没有条件、平白地全都送给我们。若了解这个道理,心境就会转,心境如果转了,就会有一种忏悔的心,就会更加柔软,觉得自己很卑贱,明知应该要如何做,但偏偏却做不到,所以在念佛称名当中,就都有忏悔的念头在里面,这就是「念念称名常忏悔」。在这忏悔当中,又有喜乐、安慰、欢喜的心情,因为他知道虽然自己现在是这样的业障深重,却不会堕落下去,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救度。
    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则虽忏悔,就无法同时拥有喜乐的忏悔、安慰的忏悔。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就是这样,心中一方面有忏悔,一方面又有欢喜,忏悔有多少,欢喜就有多少,边忏悔边欢喜,忏悔跟欢喜都在一起,自然会有这样的心境。


  18. 佛法所讲的「信」,是信四谛、十二因缘,是信六度万行,依照这个去做,能够让我们超越轮回、离苦得乐,甚至能够证得菩提,也就是成佛,所以说「於实德能,深忍欲乐」,「深忍」就是深信不疑。
    佛法的信有一个本质,就是心净,也就是心向着解脱的方面去喜好、盼望,而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八正道,不是为了五欲的,也不是希望下辈子享受人天果报,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信就有污染了,所以叫「心净为性」。因此,佛法所讲的信,也叫「净信」──清净的信心,所信的对象是真实的,有功德的,能够拔苦与乐,能够离苦得乐,能够成就菩提。这是佛教通途教理对「信」的定义。


  19. 净土宗对「信」的定义是什麽呢?是「信受弥陀救度」。因为弥陀的本身是「实」,是真实;弥陀的本身是「德」,具足万行、万德;弥陀的本身是「能」,能够让我们离开娑婆、往生净土成佛。
    所谓的「真」,以圣道门来讲,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到了净土法门,就独有弥陀才是真。也就是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


  20. 信心决定就是被弥陀救了,信心决定之人已非娑婆久客,已是极乐圣数。其内容是机法二种深信,此信心是初後不二,初後一贯,相续不断;其位格是机法一体,佛凡一体,摄取不舍,住不退转。故断不至於改信外道邪教,犹如忠犬不认异主,孝子不认贼为父;亦如忠臣蒙王恩宠,常念其王,活在感激王恩中,过着以王为中心的人生生活。故昙鸾祖师言:「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得救的心情如是。


  21. 信心决定不只是一时感情的激动欢喜,更是深藏内心的疑佛救度之心(疑心、疑情、无明、二心、暗心、自力心、计度心)被弥陀真实救度之光明所照破,明来暗去,暗心成明心,疑心成信心,二心成一心,自力心成他力心,计度心成随顺心;疑无明不在,此心安稳满足;烦恼愈深,信心愈固,知弥陀为救烦恼故。一生皆活在光明摄取中,过着想佛、念佛的生活。虽三毒不断,五欲常起,然对佛有信心,对人有爱心,对己有愧心。获得弥陀大爱,很想爱护他人;获得弥陀大恕,很想宽恕他人;获得弥陀大施舍,很想施舍他人。


  22. 净土法门「难信」有约法与约机两面:
    约法而言:凡欲成佛,应於多劫之间,广修万善万行,累积成佛因行;因圆果满时,方谓成佛,此是一般佛教之通则。然而净土门,众生不能自修成佛之因行,但信念名号,一念顿然圆成佛因,命终往生,证得涅盘妙果;此实超越世间寻常因果报应之理,是故此乃世间之人以常识很难相信之法。故元照大师於《弥陀经义疏》云:「今此法门,不简愚智豪贱,不论久近善恶;唯取决誓猛信,临终恶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世间甚难信』也。」
    约机而论:一、自力心强固故:於往生之大事,应脱落依靠自力之心,而全托佛力。然而一切众生,於恒河沙诸佛之处发菩提心以来,自力修行,已成习性,是故,舍弃自力心极难;因此,信受他力,全托他力,也是极难。二、求法心薄弱故:古德云:至坚者石,至软者水,水能穿石。心源若彻,菩提觉道,何事不成?是故若有热烈求法心,必能生信。然凡夫世俗心深重,求道心微弱,故信心难得,故说难信之法。
    虽是难信,然而易行,以行摄信,故言易往。大师云:「莫不皆乘……」又云:「一向专称」。可知但能「一向专称」即是「乘」,信心与报恩,自在其中,六字具足信愿行三义,故「必得往生」。此是难信易行,以行摄信,信在行中。


  23. 不论知不知、信不信、学佛未学佛,只要念佛,其身便有光明,便能解冤结、消业障、增福慧,此乃自然之事,就像点火必烧,吃饭必饱。
    又,凡愿生极乐者,皆得往生。我们即使未想往生,弥陀也非要我们往生不可;故众生愿生之心与弥陀摄生之心,两者是自然感应道交的,所以,愿生者必生,念佛者必生。如此知,如此行,不求信心决定,而决定之信自在其中。
    愿生彼国者,应知名号即信心,信心即称名,称名即往生。名号中一切具足,而凡夫虚妄,一切不具,故善导大师云:「纵发清心,犹如画水。」愚痴凡夫,若徒好智解,自力如何,他力如何,信如何,疑如何;无常迅速,未决之间,不觉落入阎王掌中。


  24. 恶,有大恶,有小恶,可以说罪恶无边。可是在所有罪恶当中,不相信弥陀的救度是最大的恶。为什麽这麽讲?我们信了弥陀的救度,就能够离开轮回、往生成佛,将来广度众生。由於不信弥陀救度,就继续六道轮回,一旦轮回六道,不但自己将来堕落三恶道受苦,即使离开三恶道,到了人间,也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无恶不作,无作不恶。这岂不表示,众生之所以继续轮回、造恶无边,是因为不信弥陀的救度。


  25. 信受弥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六度万行之善,都不如信受弥陀救度之善。
    因为我们根机不堪,所修的六度万行其实都是有为、有漏的,不能算为真正纯净的善;而信受弥陀救度,却能够往生成佛。佛本身是福德智慧两相具足的,所谓「两足尊」,往生成佛的话,不但自己不会去造罪业、危害众生,反而能够广泛救度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不信弥陀救度,是所有恶中之恶;信受弥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


  26. 众生之心皆是杂毒之心,众生之行皆是虚假之行;唯有弥陀是清净之心,真实之行。因此,不论众生修行之力,只论弥陀本愿之力。不依众生的资格论生不生,应该就弥陀之本愿问信不信。信者得生,疑者不生。


  27. 如果不专称弥陀佛名、不愿生弥陀净土,就不是真的信受弥陀救度,就只是一种概念而已,学问上知道,头脑中了解,但都只是概念。


  28. 念佛的本身就已经靠上了弥陀愿力,念佛的本身就已经在领受弥陀的功德,你只要念佛,念佛的本身就已经获得了弥陀的救度,就这麽简单!没有其他高深玄妙、奇特、奇异、不寻常的,都没有。如果要高深玄妙,或者要有什麽境界的话,那就不是易行道了,这样的法门就不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了。


  29. 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一心靠倒,专称佛名,那人人都能够往生,因为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愿,是往生的正因;如果三心二意,不靠他的大愿船,而全靠或兼靠自己的修行功德,那就不一定能往生。


  30. 现在虽然我们寿命还没到尽头,人还在六道的苦海当中,可是已经注定不会再沉沦了,因为我们已坐在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上了。在这世间,不管你搭怎样豪华的轮船过海,都可能会有危险,可是阿弥陀佛这艘愿船永远都不会有任何危险,因为这一艘船是阿弥陀佛所建立的,是阿弥陀佛在驾驶,服务人员都是极乐世界的菩萨,所以必定到达彼岸,不会有任何的风险,所以我们就全凭弥陀救度。


  31. 善分世间善和出世间善两种。世间的善以佛的眼光来看并非真正的善,只有出世间的善才是真正的善。出世间来讲,就是「称名念佛」。对此点,或许学其他法门的人会不认同,这是因为教判有别。
    以净宗教判来说,「信受弥陀救度」是世间、出世间唯一的善,最大的恶就是「怀疑弥陀救度」。因为信受弥陀救度就会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将来往生净土就完全超越六道轮回了脱生死,宇宙当中就少一位造罪造业的众生,而多一位广度无量众生的佛。这追根究底来讲,是因为他信受弥陀救度,所以「信」是最高的善,对我们来讲也是唯一的善。


  32. 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曾学过佛,也曾行善积德,但是因为没有靠佛的力量,所以轮回至今。因此就我们这个法门来说,真正的善就是信受弥陀救度,真正的恶就是对阿弥陀佛救度的怀疑。


  33. 佛说法的目的,是要使众生领受,依教奉行,故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要我们不要怀疑,要绝对从内心彻底信受。怀疑会失去利益,信受则可获得成佛的大利益;怀疑会继续六道轮回,依然造业、造罪,受苦就无量无边,轮回就无穷无尽。
    总括的说,怀疑阿弥陀佛之罪过,是所有罪恶中最大的罪、最大的恶。


  34. 要怎样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呢?真正至心「愿生极乐世界」,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已经坐上阿弥陀佛的本愿船了。这样的人,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有弥陀的本愿力,所以不因我们烦恼重、罪业深、妄想多就不能往生。如果认为,虽然念佛,但是有杂念、烦恼,所以弥陀的救度是不定的,若有这种想法,就是怀疑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不是真正学我们这个法门的人。
    同样的,如果认为,道心很强、修行境界较高,而且行善积德,这样往生较为可靠,有这种观念的人,也不是学我们这个法门的人。
    真正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会这样想:虽然自己有罪业,但是罪业不能阻碍阿弥陀佛对我的救度;即使我有功德,但是这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也不增加分毫。


  35. 佛救度众生的方法,有依神通来救度,有依光明来救度,有依名号来救度。阿弥陀佛就是以名号来救度众生,阿弥陀佛名号的本身是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而且也具足遍照十方无有障碍的光明,所以这句名号又叫做「光明名号」。
    我们专称弥陀佛名,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永远对我们「摄取不舍」,「摄取」就是保护救度,「不舍」就是一直到临终都不离开我们,然後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而念十方诸佛未必有摄取不舍,何况十方诸佛不是诸佛之王,唯有阿弥陀佛才是诸佛之王。


  36. 阿弥陀佛是用「名号」度众生,所以我们就以「专称弥陀佛名」来信受弥陀救度。


  37. 我们的信,不是以我们自己的感受为标准,不是以我们自己的内心去产生信,始终都是以外在客观的存在作为信心。譬如说台湾的台北有一个101大楼,如果我们看过101大楼,脑海中就晓得有一个101大楼。所以外在客观的101大楼是我们的信,我们信有101大楼,不是我们自己产生的,不是它本来没有101大楼,是我们自己感受产生的,是它客观有;所以是客观有了,才有我们的信。


  38.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说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闻说阿弥陀佛」就是「闻其名号」;闻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名号领纳在心中,就是「执持名号」。可是,阿弥陀佛是无形、无相、无颜色、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手抓不到,像这一种,我们要以心去领受。
    所以,真正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执持名号」,就是「闻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的那一种主动、平等无差别的悲心,触动我们的内心,当下我们内心的疑云消除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了,疑心成为信心了,成为弥陀慈悲了,这种叫做「执持名号」。


  39. 祖师的阐释、法语,目的都是要启发我们对「称念必生」的信心,只是角度不一样而已。正当我们推想东推想西、做方方面面的考量、甚至思惟高深玄妙的道理,无法掌握信的内涵时,祖师们就说,不管你信不信,称念都必定往生。这样当下就能启发信心而使人安心。
    而且,弥陀的救度也真的是如此,弥陀要救度谁?是要救度愿生称名的人,当领受这个道理时,岂不是信就在里面了。


  40. 称念弥陀名号就是领受阿弥陀佛所有功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本身,就是归命,也就是「信」;就是发愿回向,也就是「愿」;同时也是「行」。所以六字名号当中,「信愿行」通通具足,不必我们另外再去发愿,另外再去修其他的行来回向。因此,凡是称念这六字名号的人,都能往生。
    如果称念六字名号而未能往生,障碍必定在我们,是我们不愿往生才不能往生,因为我们坚决要再投生为人或留在娑婆,这样阿弥陀佛当然也没有办法。所以我们称念这六字名号,必须有发愿生极乐世界的心,这样名实相符,就是如实修行。


  41. 净土宗的信,就是信受弥陀救度。唯有弥陀是真实的;唯有弥陀的六字洪名,真的是万德万行的结晶;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能够往生涅盘的弥陀净土。这句六字洪名,是「依正一如」,依报的极乐世界、正报的阿弥陀佛本身,都不离这六字洪名,只要我们称念,就能够到达涅盘的极乐世界。
    这个「信」,是以法藏成佛的事实,做为我们信心的内容。因为「信」不是我们内心自行产生的,必须要依靠外在,也就是以外在客观的事实,做为我们内在的信心。譬如说,象山社区有个「净宗书院」,是因为净宗书院是一个已经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自自然然就成为我们的信,我们不必假借任何的方法、任何的造作来产生这个信,我们如实地去领纳、去肯定它,它就成为我们的信。


  42. 信不是在信者的本身,信也不是我们自己产生或到哪里寻找,「称名必生」本身就是信。因此善导大师「四十八字愿成释」,最後两句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可说是杲日丽天,朗照宇宙,非常的清楚明朗。


  43. 对往生没有怀疑,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怀疑,那个就是如实称名。无疑的念佛,就是如实修行。


  44. 「无明」有「总」和「别」两种:总的是「痴无明」,别的是「疑无明」。「痴无明」就是贪瞋痴等各种烦恼,一切的无明都涵盖在「痴无明」里面;「疑无明」是指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总」而言之就是贪瞋痴的一切无明,「别」而言之就是「疑无明」。
    然而,只要怀疑阿弥陀佛的这个「疑无明」破除的话,也就是只要信受弥陀救度的话,即使贪瞋痴无明还存在,也没有妨碍。因为往生到极乐世界,贪瞋痴一定断。如果肉体还存在,自然就有贪瞋痴,还会造其他的业。可是这些业已不是往生的障碍了。譬如说,大雪如果下在陆地,就越积越厚,可是如果下在太平洋温水中,有等於没有,净土法门就是如此。
    以净土法门来讲,严重的无明不是贪瞋痴,而是疑。因为由於怀疑而不能往生,而继续轮回;轮回就有机会去造十恶五逆谤法,任何的罪业都可能造了。所以说,怀疑弥陀的救度是一切罪中最大的罪。


  45. 阿弥陀佛(实相身)救度众生(为物身)的悲愿,原原本本领纳在我们心中,不加我们自己的盘算、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筹量计度进去,这个信心就淳厚了。
    所以说,信心淳,就永恒性地破除疑。信心不淳,那就还有疑。因为有疑,这颗心不一,往往在那里晃动,永远没有决定。持续在那里「或许这样、或许那样,加上这个、加上那个」,好多种,没有一个决定性,这就是「信心不一」。
    倘若信心专一,自然会称名,这种称名就是如实的修行、如实的称名。如果没有这个信心,就不是如实的称名。
    不过,这都是就我们这一方讲的。如果就阿弥陀佛本身来讲,他救度的是十方众生,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信与不信,他都要救度。只怕因不知道、不信,所以跑开了;如果能够不跑开,永远称念这句名号不改变,那就「定得往生」。因为无形中,信也就在里面了;无形中,这句名号就在那里运作了。


  46. 龙树菩萨说「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什麽是「恭敬心」呢?
    彻底放下自力,彻底放下依靠其他法门的执着心,彻底放下对阿弥陀佛救度的怀疑,而全身心性命毫无保留地全部来靠倒阿弥陀佛的救度,这就是「恭敬」的内涵。


  47. 所谓信也是信人言,信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言真实,绝对可信,他讲甚麽我们就接受甚麽,这个就是信。我们一时信不来,是因为我们所看的、所听的,有时候是在理上,如果根机锐利的话,他看到这个理,听到这个理,大概就会信了,不然的话,酝酿久了,思惟久了,他也会信。
    可是一般都是中下根机,必须要有事实来印证。譬如说:「从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世界,有佛号阿弥陀佛。」所谓有极乐、有佛、有阿弥陀佛,经典上都这样讲,但是如果没有事实根据,我们信不来。信不来那要怎样呢?我们有编《念佛感应录》,看《念佛感应录》就可使我们启信,或者是看一些因果报应的事蹟,就可以让我们启信有善恶报应,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样就可以建立我们对善导大师所讲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极乐净土」的教理产生信心。


  48. 净土宗讲「救度」,救度正显示佛教的大慈大悲。「大慈」就是无缘大慈,「大悲」就是同体大悲,能够拔苦与乐——拔除众生轮回之苦,给予众生成佛之乐。


  49. 阿弥陀佛的愿是大慈悲、大愿力、大平等。大慈悲就是大爱心,大到不管任何众生阿弥陀佛都要救度他;大愿力,就是任何一位众生弥陀都有能力救度他;大平等,就是任何一位众生都同样给他念佛之因,同样让他获得成佛之果。
    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大愿力、大平等,是包含等觉菩萨以及逆谤阐提的众生,也就是「上包等觉,下含逆谤」。十法界中,除了佛法界以外的九法界众生,都必须靠佛力才能快速成就佛果。


  50. 下品下生的罪重凡夫往生极乐世界固然要全凭弥陀佛力的救度,即便是等觉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要往生极乐世界还是需要靠阿弥陀佛的佛力。


  51. 只怕我们不信受,不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跟阿弥陀佛不相应,否则任何人都可以被救,因为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现成的。


  52. 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没有分别的、是平等性的。不管是圣人还是凡夫,是善人还是恶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会修行还是不会修行,心清净还是不清净,通通都是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只要众生愿生极乐,称念名号就必定使他往生。


  53. 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是主动、平等、没有条件的要救度我们,即使是临终才听到这个法门就断气了,只念了十声,或者念了五声,或者一声,或者是嘴巴已经僵硬,只是心中动了一个要往生极乐世界而念阿弥陀佛念头,就断气了,当下一样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念愿生之心,有一念念佛之心,当下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佛的大慈大悲就显现在这里。


  54. 佛教的特色就是大慈大悲,所谓慈悲,就是它的爱是纯净的、平等的。佛的爱有污染吗?没有!它是纯净的;佛的爱它有差别吗?没有!他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且是冤亲平等。既然是平等,他有分男众、女众、出家、在家、善人、恶人吗?如果有这些分别,爱心就不平等,不平等就不纯净了。
    十方众生个个都是阿弥陀佛的独子,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他要把他的功德赐给我们,如果我们随顺的话,就能够离开轮回;如果不随顺──认为哪有这麽容易,念佛太简单了,也没什麽深厚的教理,只是这样念念佛就能够往生去成佛?不可能,应该不是这样。如果这样认为的话,就是没有信顺佛的救度,来生还要再继续轮回。


  55. 所有众生都是弥陀要救度的对象,弥陀所要救度的众生是没有先特别遴选的,是不论任何情状的众生他都救度的,因为阿弥陀佛晓得我们众生都是烦恼强盛,业障深重,被业力的绳子所紧紧捆住。只要我们起心动念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立刻就在我们的心中显现,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以及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这些佛的功能当下就在我们的身心显露。


  56. 阿弥陀佛的救度是随时、随地的,而且不分对象、不讲条件的,使所有的人随时随地都有获救、往生的希望。有关这方面的事蹟如果多看,多了解,心中自然就会有信心、有安心。


  57. 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是平等而无差别的,无所谓一样、不一样;会有一样、不一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众生的根性,我们众生的信受而有所不同。


  58. 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就是信受弥陀的救度。既然讲救度,就表示解脱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众生的解脱是全靠弥陀救度的。
    既然是救度,救度者必需有绝对的爱心与绝对的力量才谈得上。所谓绝对的力量,就是不管被救的对象是怎样的根机,都能够救得了,这才叫「大慈悲」。大慈悲是绝对的平等,没有任何差别观念,是冤亲平等、自他一体的。


  59. 我们这个法门是靠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完全靠阿弥陀佛,不是靠我们的功夫,也不是靠我们的功德。不是靠能打坐入定,不是念佛能进入三昧,往生才可靠,往生的品位才会比较高;也不是靠现世累积的六度万行、行善积德回向,这样往生才可靠、往生的品位才高,都不是这样。
    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以及到极乐世界的境界,都是靠佛,完全不是靠我们。我们只不过是随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我们念佛,我们就念佛,所以念佛是我们负责,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负责。往生到极乐世界、在那里成佛等等,全都是由於阿弥陀佛的力量。


  60. 能够生而为人、遇到佛法,最後能够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背後都有阿弥陀佛的力量在调摄、在推动,否则,以我们的愚痴、罪业以及缺乏福德智慧,哪能够信受这个法门?


  61. 我们这个法门是救度的法门,特色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既然平生业成,若对这个法门还另有所冀求、还有所不满足,表示还没有正确掌握到这个法门。因此,行者如果於此法们还没办法安心,就要去理解体会阿弥陀佛的救度,接受、信受弥陀的救度。


  62. 如果没有体悟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就是信心还没有决定性。那要如何去调整呢?方法是,在还没有体悟弥陀救度之前,应该先肯定: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要像善导大师所讲的,要舍掉其他的行门,而专称这句名号。同时,去体会什麽是机、什麽是法,因为在体会机、法当中,阿弥陀佛的悲心,会在某种情形之下纳入我们的心中。
    不过,你如果能够肯定「专称佛名必定往生」而一生念佛下去,百分之百往生,必定往生!因为这个法门是他力法门,我们不知道求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都已在我们面前合掌,十劫以来都在要求我们了,何况我们有厌离娑婆、欣生极乐的心而称名号?自自然然这句名号的功能就在运作,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已经抛开自力他力,已经抛开是信是疑了,自自然然地信就在里面。我们这个法门与其说是「我们去信」,不如说是「让我们信」。我们没有力量去信的,没有这个信的力量,没有自力。是听闻弥陀的慈悲之後,纳入心中,依弥陀的慈悲,作为我们的信。


  63. 学习我们这个法门要清楚,只要称名,现在就已经是往生决定的身份,是已经给阿弥陀佛救到的人了。我们现在念佛,是就我们这种根机、场合来做技术性的要求,不管做的好或做不好,要求得到或要求不到,对往生来讲都不增不减。以这点来讲,等於是回归到「信」。
    但信的背後是什麽呢?是这一句名号,是因为我们称名靠弥陀愿力,所以在这方面所强调的信,就不是自己想像的信或自己体验的信了。自己体验的信往往是无形的,而且最後都会改变。善导大师说「纵发清心,犹如画水」,即使我们有某一种体会感受,都是不可靠的,往往是遇缘即现,境过则迁,因为心境会改变,不是永恒的。永恒不变的是这一句弥陀名号,永恒不变的只有依靠这一句名号,只要以每个人目前的根机去称名念佛就可以了,我们的信要回归到这样的信,信这样的内容。所以说「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64. 弥陀之本身是行者之信心所在,故言「他力信心」;亦即对弥陀誓愿之悲救,如实地信受,谓之「正信」。此「正信」於《大经》第十八愿谓之「信乐」,成就文谓之「信心」,故「信乐」、「信心」、「正信」,言异意同。
    此「信」之内容乃是名号,亦即弥陀之本身。名号与称名同,故善导大师解释本愿之「三信」谓之「称我名号」,此之「称我名号」与通途念佛不同,乃是不论行住坐卧之「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亦包含本愿文「乃至十念」之意。若能「一向专称」,信便在其中,所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是以大师释为「称我名号」,倘若信而不称名,便非「正信」。


  65. 龙树菩萨说「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显示有疑心就会在苞胎里面,有信心才能花开见佛。这有两种解释:
    第一,「若人种善根」是在讲第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所有善与德的根本,可是第十九愿是以自己修诸功德回向往生,这样恐怕对阿弥陀佛抱有怀疑之心,所以「疑则花不开」。可见真的能够依本愿称名的,就是「信受弥陀救度」,只有「信受弥陀救度」的人才会真的死心塌地的、完全没有怀疑的专一称念弥陀名号。
    第二,有人也是一生专念弥陀名号而求往生,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弥陀他力的救度,也不了解本愿的道理,这样的人往生後是在花苞中还是当下化生呢?就名号来讲,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本身,只要专一称念这句弥陀名号,不管他的心境怎样,到净土都是花开见佛的。
    疑心是肉体还在娑婆世界而存在的意识状态,一个专称弥陀名号的人,不管有疑、无疑,所疑是深或浅,在临终见佛的当下,他的疑心就消除了。也就是说,专称弥陀名号的人往生都是化生,而不在花苞里面,所以龙树菩萨言「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是以「善根」来说明信与疑,而不以「称名」来说信与疑。


  66. 净土法门之信乃信「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一念亦必往生」,既信之後,自必一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善导大师言「弥陀名号相续念」,又言「念念不舍」,又言「念念称名常忏悔」,是故应常称佛名。
    本愿文言「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则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无知之人,执一念之信心,舍一生之称名,则信既非信,行亦无行,全非净土法门。


  67. 以净土门而言,生死、涅盘之因决定在疑或信,不在迷或悟;信者得生,疑者不生。犹如病人,信医生之言(信心),饮服其药(念佛),则病自癒;然而不信其言,不服其药,以致死亡。虽死因在於病重,但因不服药而终致死亡。吾等烦恼病重,不能自癒,唯有服弥陀本愿所成之阿伽陀药的六字洪名,不但万病皆癒,且得无量寿命,身心安稳,六通自在。


  68. 如果是修诸杂行回向往生,那就不是完全信受弥陀的救度,没有完全领受弥陀的功德;也可以说,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有所怀疑,所以才在念佛之外,还要加上这个功课,加上那个修行,加上那个功德,然後再绑在一起做回向,认为这样往生才可靠,这样阿弥陀佛要救度我力量才够,否则恐怕弥陀的力量不够救度我。如果这样的话,就是不了解弥陀救度众生的这个道理,没有完全信受弥陀的救度。


  69. 修诸行回向往生就一定是疑惑佛智吗?这互有因果,由果可知因。如果不疑惑佛智怎麽会回向诸行呢?就因为他不信受、不了解弥陀本愿的救度,以致修诸行来回向。
    在《无量寿经》的「胎化段」中提到:「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也就是说,对阿弥陀佛的佛智不信,但是他还是相信有因果报应而修种种的功德来回向往生,这样的话他就往生在花苞当中。


  70. 凡是念佛的人都会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而且在菩提道上永不会退转。因为有这种种殊胜的利益,所以释迦牟尼佛又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劝我们要信受他所讲的,不要怀疑。因为「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一切的利益都是从信开始的,信了之後,理所当然就会愿生极乐世界。


  71. 我们只要信受弥陀的救度,愿生极乐,称念名号,当下就在弥陀的本愿船上了;并不是说我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动静一如,那时候才是坐在船上;也不是现在念佛,将来一心不乱才是坐在船上,而是当下信受,当下称念,当下就在船上了。


  72. 真正的三昧就是你愿生极乐世界,专念弥陀名号,不杂修杂行,这个就必定往生,这个就是我们这个法门的念佛三昧。


  73. 我们在肉体存在的这个世间,受尽种种的贫穷困苦,死後还会轮回六道,苦不堪言。阿弥陀佛就是要做一个大施主来救度我们,从这一点来讲,功德是从阿弥陀佛那里来的,所以叫做「佛力」,我们以念佛乘佛力而往生极乐。
    经文又说:「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阿弥陀佛以我们十方众生不晓得领受的法──往生之法,来布施给我们。因此我们这个法门,是讲弥陀救度的法门,是讲我们信受弥陀救度的法门,是讲我们信受而专称弥陀名号的法门。


  74. 真正的三昧就是你愿生极乐世界,专念弥陀名号,不杂修杂行,这个就必定往生,这个就是我们这个法门的念佛三昧。


  75. 有些缺乏教理基础的念佛人,虽然专修念佛,但心中依然忐忑不安,忧虑现在虽然身体健康,精神明利,但若临命终,病苦缠身,念不出佛,甚至昏迷,不知念佛,乃至突然遭遇空难、海难、车难、地难、水难、火难、风难等天灾地变,不测之祸,未能念佛而当下去世,不知能否往生?
    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忧虑,有这忧虑,显示他对净土宗的教证、理证、事证,还没有基本性的认知。
    因为念佛人只要信任弥陀救度,平生安心念佛,则一切自有弥陀的安排,临终自有弥陀的迎接,毋庸怀疑,毋庸忧虑。
    阿弥陀佛说:「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故知净土宗是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满足、给人希望的法门,念佛而还有不安,便是还不知净土宗。


  76. 救度的法门是不论善恶的,救度的法门是超越的,救度的法门是救度无力自救的人。我们不能明心见性、不能降伏烦恼、不能自净其意,反而烦恼强盛、罪业深重,福慧如纸之薄,业障如天之高。但是庆哉!喜哉!我们不但庆幸遇到佛法,更庆幸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听闻到阿弥陀佛从净土传来「欲生我国」的救度法音。这法音顿然划破了我们紧闭的心窗,惊醒了我们幽暗的梦魂,使我们发起愿生彼国的恳切之心,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弥陀呼唤,我们回应,呼应一体函盖相合,感应道交永远不离。


  77. 你只要时时刻刻称名,念念之中都是在发愿,都在回向。所以,每句名号里面,都是在流露弥陀回向给我们的功德,呼唤我们让他救度,也都是在流露自己随顺、信顺弥陀的救度,领受他的功德,愿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声声名号都是在表达这种心,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78. 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他当然是对弥陀有信心、有恭敬心,对自己有良心、有惭愧心,对别人有爱心、有包容心。为什麽?因为他体会到阿弥陀佛对他的爱心,体会到阿弥陀佛对他的包容心。当他体会到阿弥陀佛的大爱的时候,就惭愧自己是一个罪恶的人,因此对自己有良心、有惭愧心,一旦有什麽言语行为上的过失,立刻会受自己良心的谴责,反省比以前更加深刻。


  79. 我们对阿弥陀佛的怀疑是会受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所消除的,一方面,我们就教理去深入探讨、融会贯通,也能够信受只要众生称念就必得往生而没有怀疑;一方面,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在无形之中,对弥陀的救度也会破疑生信。不过,往往必须透过对这句光明名号的理解体会比较容易「破疑生信」。


  80. 如果闻信了阿弥陀佛的救度、闻信这句名号的原理的话,烦恼来了,他会有法喜,苦恼得念不出声,也会有安慰;逆境来的时候,也会甘於承受,会这样的。烦恼来了,就不以烦恼为烦恼;痛苦来了,也不以痛苦为挂碍,这句名号即使念不出来,心总是安稳的。同时,他如果能念佛的话,就会停止原来很苦的「哎哟、哎哟」声,代之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会这样念。
    还有,闻信阿弥陀佛救度的人,心性会转化。因为我们体会到弥陀救度我们,而弥陀救度我们,他不但不跟我们计较,反而是大大地宽谅我们。大大宽谅我们的时候,使我们感动,也会去宽谅别人、不跟别人计较。


  81. 愿生极乐专念弥陀之人,应知已非娑婆久客,已是极乐圣数,生在弥陀光明摄取中,死入极乐无为涅盘界,已是平生业成、往生决定。
    此身是业报身,若业报已尽,宿缘已了,自会命终;若业报未尽,宿缘尚在,命不能终。
    然念佛人,生死已断,往生无碍,虽命未终,自然转苦为乐。以苦有根本苦与枝末苦,世间之苦皆是枝末,生死之苦是其根本,根本既断,枝末自枯。若常感枝末之苦,则其根本之苦仍在,则是未信弥陀救度,此点宜细思。


  82. 藕益大师於《要解》说:
    一声阿弥陀佛,即是释迦本师於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藕益大师说,释迦牟尼佛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这一句弥陀名号,这种解释,是非常令人咋舌,非常令人惊讶、震撼的!可见这一句弥陀名号的境界是佛跟佛的境界,不是菩萨,乃至声闻、缘觉所能想像的。所以对这一句名号,不管你了不了解,我们只能无条件的信受;如果说要等到了解了才来接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不是我们所了解的境界。
    那「信受」的「信」涵盖什麽呢?涵盖「无功用」,因为不是了解之後才信,是服从权威的接受。
    所以我们对於佛法、对於传承祖师所讲的,就应该抱着无条件的接受这一种态度,而不在心中打一个问号,甚至认为虽然经典、祖师这样说,可是我的见解跟他们不一样,这就不是佛弟子了。


  83. 纯正净土法门乃超情离见之「不可思议」法门,是佛与佛的境界,於凡夫但能无条件的信受,丝毫不可拟议。
    「不可思议」即是指弥陀的慈悲救度。故欲入净土门之人,应「信受弥陀救度」。


  84. 领受弥陀的救度,不知不觉就会自信教人信,那个时候才会感觉到自己的不足,那要怎麽办呢?要多看昙鸾、道绰、善导一系净土思想的书,同时多听阐述这些思想的录音带,并加以思惟。领会阿弥陀佛救度的道理之後,为他家介绍时就比较有内容。
    另一方面还要观察对方的根性,他能不能接受、接受的可能性有多少?如果觉得对方完全不能接受,甚至会诽谤,那麽我们就要斟酌了;如果觉得对方是可以接受的,那用什麽方式才能使对方接受呢?我们的目的是要使他接受,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有种种的善巧方便。
    总之,唯有自利,才能利他。唯有自己信受之後,才能使人信受。如果自己信受的程度非常肤浅,要让人家信受,当然不是不可能,只是成分会很低的。所以,一切要先从自己做起。要充实自己,唯有会游泳的人,才能去救沉溺在水中的人;如果自己不会游泳,不仅谈不上救人,反而需要人家来救。所以,我们自己必须先受益,受益之後,有时候不必刻意,自自然然就会影响到别人。


  85. 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对他来说,天下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弥陀的救恩,所以他会自然地去忆佛念佛,其他的事情就会淡了。
    有句语说:「道念浓厚,俗念就淡薄;世念浓厚,道念就淡薄。」所以,信受弥陀救度的人自然会忆佛念佛。


  86. 生而为人,得闻佛法,又遇到弥陀救度的无上大法,真是宿世的善缘!真是最大的福报!所以我们应该要庆喜、珍惜,同时自信教人信。


  87. 信佛救度之人,大安心大满足,是世上第一幸福者。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