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义

  1. 生活教育
  2. 护生与素食
  3. 出离与轮回
  4. 诸行无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净土信仰

  1. 皈命弥陀
  2. 念佛警策
  3. 机法深信
  4. 佛法知见
  5. 众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净土信仰

第三篇 净宗教判

  1. 正杂二行判
  2. 要弘二门判
  3. 圣净二门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难易二道判
  6. 总显其义

第四篇 正依经论

  1. 往生论注
  2. 佛说阿弥陀经
  3. 佛说观无量寿经
  4. 佛说无量寿经
  5. 总显其义

第五篇 净土宗旨

  1. 广度十方众生
  2. 愿生弥陀净土
  3. 专称弥陀佛名
  4. 信受弥陀救度
  5. 总显其义

第六篇 净宗特色

  1. 现生不退
  2. 平生业成
  3. 凡夫入报
  4. 本愿称名
  5. 总显其义

第七篇 净宗宗风

  1. 净土宗宗风(三)
  2. 净土宗宗风(二)
  3. 净土宗宗风(一)

第八篇 净宗传承

  1. 善导大师
  2. 道绰大师
  3. 昙鸾大师
  4. 天亲菩萨
  5. 龙树菩萨
  6. 第十八愿
  7. 总显其义

第九篇 净宗弘传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净土述怀

  1. 净土述怀

【法  语 二】

  1. 净土短文(十一)
  2. 净土短文(十)
  3. 净土短文(九)
  4. 净土短文(八)
  5. 净土短文(七)
  6. 净土短文(六)
  7. 净土短文(五)
  8. 净土短文(四)
  9. 净土短文(三)
  10. 净土短文(二)
  11. 净土短文(一)
  12. 唯称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唤声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实相
  19. 人生像什麽
  20. 无常法语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语
top

法语

净土信仰

  1. 所谓「净土法门」就是指弥陀本愿的救度,如果不是弥陀本愿的救度,就不是真正的净土法门了。因为净土法门的定义就是「易行道」,易行道必须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的。


  2. 净土法门的中心,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以名号为我们的生命、以名号为我们的修持,也以念佛为我们的法乐。


  3. 一代圣教皆是六字注脚,六字名号含盖一代藏教。通宗通教之士,不归弥陀,不得往生;愚夫愚妇之辈,但称名号,速证涅盘。


  4. 净土法门讲专——专修,讲唯一——独一无二。十方诸佛独有阿弥陀佛是王,独一无二。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最」、「第一」,就是独一。净土法门是独一的法门、无二的法门。我们的本尊是阿弥陀佛,我们所拜的对象也是阿弥陀佛,我们所称念的,也唯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我们所信受的,也只有阿弥陀佛的救度,一切的一切都归向阿弥陀佛,一切的一切也都以阿弥陀佛为根本。


  5. 若称佛名、拜佛像、观极乐图,应思我往生早已成就。


  6. 何故世尊强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一佛?又何故吾等凡夫唯以阿弥陀佛一佛为本尊?因为阿弥陀佛是四十八愿的主人,是极乐世界的主人,是救度十方众生的主人;阿弥陀佛也是「诸佛之王,光中之尊」(《大阿弥陀经》之文),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7. 任何法门都必须一门深入,如果没有一门深入是不可能成就的。以圣道门来讲,一门深入都还难以成就了(也因为他是难行道),圣道门如此,净土门也一样。净土门的特色就是「易」,之所以容易成就,所谓「当生成就,一世圆满」,是因为净土门「专而不杂」。如果净土法门失去了「专」,这个法门就不可能有「胜、易」的特色了。
    易言之,一个信仰净土法门的人,只要掌握了「专」,就掌握到了纯正净土法门的精髓。


  8. 净土法门虽然不强调六度万行,只强调一向称名,可是六度万行就会在懂得一向称名的人的内心自然流露出来。


  9. 修净土法门的人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往生的正因,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其他一切都不是正因,不是本愿之行,跟阿弥陀佛的本愿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对往生来讲,除了念佛之外,其余的行持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虽然是这样,可是一个真正的念佛人不可能贬低或者是轻视六度万行,而是就自己的身份以及职责所在,应该做的就去做。这里只是就往生的因、非因,而论往生的多善跟少善,不宜混淆不清。


  10. 一大藏教所说之法,总言八万四千,八万四千,皆纳於一句弥陀名号,弥陀一句,总持八万四千。故弥陀名号是万德之所归,如法然上人言:弥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


  11. 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欠十方众生的债非常多,遍满宇宙,我们要离开娑婆世界这些债要如何偿还呢?只要专称弥陀名号就好,因为这一句弥陀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是足以让我们偿还一切业债的。《观经》说:「称南无阿弥陀佛,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善导大师也说:「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我们从娑婆到极乐世界,资粮功德在哪里?同样在这句万德洪名的南无阿弥陀佛。只要我们专一称念,就必定往生极乐,弥陀名号是我们往生的资粮,往生的大利无上功德。《大经》说:「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往生极乐之後,快速成就佛果,功德在哪里?也在这一句万德洪名的南无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为了成就我们离苦得乐、超凡入圣,而五劫思惟四十八大愿,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的,成就我们的必定往生、快速成佛。


  12. 佛的正报和依报是一体的,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是一体的;再者,佛的本体跟佛的名号也是一体的,佛的本体功德在哪里?就在这句名号里。这样说来,阿弥陀佛有多少功德,这句名号就有多少功德。经典中说,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以这句名号也是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微妙、至高无上」的功德。


  13. 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要救度所有的众生,如果所讲的法没有办法救度众生,就没有达到祂出现在世间的目的。反之,所讲的法,不管是什麽法,只要能使十方众生往生,使十方众生脱离三界六道,了生脱死,离苦得乐,那这个法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目的、本怀。因为唯有往生极乐世界这法门才是我们众生做得来的,也是今生可得解脱生死轮回的,所以可说释迦牟尼佛出生这世间中,一生讲经四十九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十方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


  14.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也好、兆载永劫的修行也好,祂成就的极乐世界那麽殊胜庄严,祂成就的佛身又是诸佛所不能及,这些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盼望我们十方众生都能往生祂为我们所建设的极乐世界。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阿弥陀佛就不需要取这样的正觉。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往生。


  15. 很多念佛的人,往往因不了解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本愿救度道理,所以虽然有在念佛,却心生不安,到了临终之时,也还苦苦恼恼,甚至於让别人担心他到底是否有往生,那都是因为他对佛心不了解。如果了解佛心,了解念佛的道理,不管他怎麽样的念佛,他的心都是安稳的,不会怀疑。


  16. 佛陀成道後四十九年间,讲经说法三百余会,都是随着众生的根机,有方便性的、有真实性的,最终的目的是以方便导入真实。
    学佛如果不知道分辨方便与真实,不晓得方便是进入真实的通道,而执着、停留在方便上,就无法解脱了;这一辈子没有解脱,还要等到未来世。
    如今我们不只生而为人,且遇到佛法,更遇到佛法之中能真实解脱、当生成就的净土法门,这可说是百千万世承受阿弥陀佛慈悲智慧的导引,才使我们这一辈子本来不能出生为人而终於出生为人,不能逢遇佛法却在种种顺境、逆境中,遇到了弥陀救度的法门。


  17. 十方诸佛示现八相成道,目的也是在於说法度生,若非说法度生,则不漫然示现。而能彻底广度十方众生之法,即是阿弥陀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救度法门。十方诸佛舍此法,则不能普救众生;十方诸佛弘此法,则能普救众生。


  18. 大乘、小乘八万四千法门,显教、密教八大宗派中,有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能够圆满大慈大悲地普度众生、给予众生拔苦与乐、令其离苦得乐呢?只有净土宗。不但能让众生离开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之苦、分证法性的变易生死之苦,而且能令众生得证涅盘的真实之乐,这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


  19. 如修其他宗派法门,或者戒定慧三学、六度万行,都很难达到脱离生死轮回。为什麽呢?佛所说的都是真理,可以使我们解脱,但如果无法契应我们的根机,这个法即使如何的殊胜,也和我们没有关系。
    在佛法当中,我们唯有信受弥陀的救度,称念弥陀的名号,往生弥陀净土。这个法门一方面很容易,一方面又很殊胜,可以当生脱离生死,往生极乐成佛,达到脱离三界六道的目的。


  20. 净土法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隋唐净土,一种是宋明净土。
    隋唐净土就是指净土宗善导流,也就是上传龙树、天亲、昙鸾、道绰一直到善导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思想。它是非常纯粹的净土,不掺杂、不庞杂。因为纯粹,所以正确;因为不掺杂、不庞杂,所以没有模棱两可。
    依照这个法脉修行,就是所谓的一百个一百个往生,一万个一万个往生。也就是说,只要依照这个法门去修,任何人都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当生就是极乐圣众之一。这就是隋唐净土,也就是指善导流这一净土法门。
    宋明净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净土。这个净土跟隋唐善导大师的净土相比,虽然同样都是净土法门,但内容却不一样。因为宋明净土已经掺杂了天台、华严、禅的思想在里面,所以看起来教理很丰富、很磅礡,可是已经掺杂了圣道门的思想,其结果就是导致修学者对往生大事心存不确定与不安。


  21. 唯有净土法门才是我们今世可学得来、可拥有的,同时,它是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最高的法门。所以,净土法门是一个圆顿的法门。六字名号具足一切功德,就是「圆」;当下信受、当下修持,当下决定往生,就是「顿」,所以是圆顿的法门。而且下手容易、成就很高、万修万人去的,就是这个净土法门。


  22. 佛教是讲慈悲的宗教,可说若无慈悲,即无佛教。但,真正要圆满达到慈悲,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净土法门,所以说净土法门是佛教普度众生之所在。如果没有专称弥陀佛名、蒙受弥陀救度的净土宗的话,佛教所讲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将成为戏论。


  23. 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只有净土宗这个法门是真正能够彻底、究竟的体现佛大慈大悲、拔苦与乐的精神,其他的法门有的要止观打坐,有的要朝山拜忏,有的要诵经持咒……,可是一个临命终的人,在那时候他还能够诵经持咒吗?还能够求开悟吗?都不可能了。可是只要他有生起一念我要往生,我要靠阿弥陀佛,「口虽未言,佛已先知」,阿弥陀佛立即知道,就会马上示现,而接往生极乐世界。


  24. 能够使这个人依佛法来解脱,却不能够使那个人也依佛法来解脱,这种法就不能称为「大慈大悲」的法。必须是无论圣人、凡夫,出家、在家,甚至善人、恶人,都能够得到救度的,才能称为「大慈大悲」。有所不能「拔苦与乐」的话,这个法就不称为大慈大悲的法。以整个佛教八个宗派来讲,不论北传、南传或者是藏传,能彻底地、绝对地被称为是「大慈大悲、拔苦与乐」的法门,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法门。


  25. 八万四千法门是真实法门之通道、方便,佛的最终目的在宣说弥陀救度。


  26. 只要称念这句名号,往生与否,不在於我们有如何的功夫境界,不在於我们要这样地念、那样地念,不在我们这一边,而完全在阿弥陀佛那一边,阿弥陀佛发愿救度念佛众生,众生念佛必定往生!


  27. 唯有使人能脱离生死轮回,这才叫大慈悲。我们引导他人三皈依、受持五戒,这虽然是善业,使他将来可以做人,或者升天,此种法门当然超过世间的法门,但是还不究竟;必须使他了脱生死,甚至使他成佛,这样才是大慈悲、大智慧的法门。


  28. 如同千江万水必归大海,净土法门是万法的归宗。陆地上一切水流,最後需要进入大海,才能得到真正的归宿;佛门中一切的法,最後必须汇入弥陀一法,才能究竟成就佛道。
    因为唯有这个法门,能彻底使一切众生,容易解脱,究竟成佛。只要有这个法门,就通通包含,尽在其中,无欠无余;如果没有这个法门,就不圆满,有所欠缺。可知这个法门的重要性,有此法门则一切法具足,无此法门,就算修了种种法门仍然不具足。


  29. 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能达到三轮体空之境,不管我们贪瞋痴有没有降伏,是否还有妄想杂念,这些都不妨碍,所谓「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因为不是靠我们凡夫的功夫,而是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量。


  30. 第十八愿成就文说:「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往生」多麽容易,还有「住不退转」多麽容易。「容易」是净土门之所以称为易行道的真义所在,这是弥陀威神、功德的最高表现,致使十方诸佛,皆共赞叹。


  31. 净土法门是点铁成金的法门,尽管我们在这里很愚痴,甚至不认几个字,可是往生之後立刻佛性现前,无量的慈悲、智慧、愿力、辩才,百千陀罗尼、三明六通,通通具足,不假借你现在要学什麽、累积多少,不用。
    你现在有时间就念佛,或者看这方面的教理,然後自信教人信,这就是最大的报佛恩。


  32. 《往生礼赞》言:「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亦即光明名号摄化众生之力。因为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大愿,而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因此,这句名号即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之力。名号的本身即是光明,光明即是名号,故称「光明摄取力」。


  33.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独尊善导大师,将大师之净宗思想,巧以四首五言四句之偈语彻底圆彰,此偈妙含「三重选择」之义,後世称为「三选文」,此三选文所独举之「搁、抛、傍、专」四字,可谓「净宗口诀」。其文如下: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於助业,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此文明示三重选择之义,亦即於「二门、二行、二业」之中,「搁圣道、选净土;抛杂行、选正行;傍助业,选正业」,简言之即是「选净土、选正行、选正业」。


  34. 所谓「千句经文不如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的功能,六字名号全收。可以说,这句名号是佛法之中的深奥处,就如法然上人所说:「佛法之深奥者,唯南无阿弥陀佛也」;也因为如此,净土法门是佛法之中所谓「归宗结顶」的法门。


  35. 阿弥陀佛之成佛有「三身佛」,即:「本愿成就之佛」、「救度众生之佛」、「光明摄取之佛」。当我们往生时,阿弥陀佛不请自来迎接我们,所以也称为「迎接众生之佛」。


  36. 十方诸佛虽然同样都成佛,不过,每一尊佛在因地时,所发的愿、所修的行,个个不同。因此,虽然同样成佛,但佛力会有不同。
    阿弥陀佛在因地本来就发过深重誓愿,也就是四十八大愿,当他愿行成就,完成了光明名号,就能够摄化十方,使十方众生来求念。不论是为求往生或是为求现世福利而念这句佛号,都没关系,都让你们求、让你们念,依此愿力,十方众生容易往生极乐世界。


  37. 虽然每位佛都一样发救度众生的「四弘誓愿」,可是如果这个众生跟这位佛没有缘,这位佛要度他就比较困难。
    阿弥陀佛的慈悲,祂的目的是要救度十方众生,所以祂必须先跟十方众生结缘。不管是圣人、凡夫或极恶罪人,都要让他们平等往生极乐世界,这非同小可啊!
    要能救度十方众生的功德,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大、不可思议的多、不可思议的深广,因此要经过兆载永劫,替我们积植无量德行。因为我们每天都在造业,不是在累积功德,甚至毫无真实之善。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就必须先为我们还清这些债务,所以,於兆载永劫积植无量德行,目的就在这里。


  38. 十方诸佛虽然都曾发上求菩提的愿,可是能无尽地下化众生的,却只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39.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具有六种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有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而且具足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愿大力,使得我们称念了能够大善大福,超凡入圣。


  40. 学佛之人,理当众善奉行,然有漏之善,无法凭以往生弥陀无漏之净土,故往生当凭念佛一行。学佛之人,理当诸恶莫作,然凡夫之心,难免妄想杂念之烦恼,故弥陀光明摄取不舍。


  41. 第十八愿成就文说:「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因为往生之功在弥陀巍巍的本愿力,不在儜弱怯劣的凡夫身;故不问善机恶机,但念佛皆往生。
    「但念佛」并非排斥其余修行,而是欲生弥陀净土,不依靠自己修行之力。若论敦伦尽份,闲邪存诚,持斋戒杀,济贫扶弱,随缘随力行五戒、十善、六度,乃是深信因果、愿生极乐的净土行者分内之事。只是欲生彼国之人,应该首先知道众生善恶虽然轻重不等,弥陀佛心却是平等普济。若能如此体悟,则善机感念佛德更加力行善事以报恩,恶机蒙佛救度自能洗心革面以行善。故生起真正报恩、行善的力量,其根源来自对弥陀大悲的触动。


  42. 佛的智慧在哪里?在佛的慈悲与智慧,佛的慈悲与智慧功用是什麽呢?是救度十方众生──救度所有善恶、乃至谤法阐提的众生。有能力救度这样的众生表示慈悲是彻底的,智慧救度的力量是绝对的,诸佛当中,愿力最深广、威德最不可思议,在十方诸佛当中被形容为王,而且被赞叹为十方诸佛所不能及的只有阿弥陀佛。


  43. 「超世愿」即是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悲愿,亦即不改变男女、善恶等十方众生、五浊凡愚之本形,以弥陀本愿力之不思议,使不能救度的人被救,不能往生的人往生;故弥陀本愿名为「超世悲愿」,此道亦名为「超世直道」。
    由於弥陀在因地时发起「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超世愿」,也由於完成了这空前绝後的超世愿,故此佛名为「南无阿弥陀佛」。


  44. 所谓「愿」,有「通愿」跟「别愿」。阿弥陀佛的别愿,是四十八大愿,这是跟其他诸佛所不共的,唯独阿弥陀佛个别所有的,此四十八愿特别宏深,其深智悲愿,远超诸佛菩萨,《无量寿经》中弥陀自誓:「我建超世愿」,释尊也在《弥陀偈经》深赞弥陀之愿而言:「发愿踰诸佛」。故弥陀别愿名「超世别愿」,亦名「别意弘愿」。


  45.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这是印光大师所讲的。印光大师说不要怀疑惊讶单念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超越十地,不必经过三大阿僧只劫,应该知道这六字万德洪名的功能是含盖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而直至等觉的功德的。


  46. 这句名号叫做「万德洪名」。万德洪名的「万」不是数目字的百千万的万,而是「具足、完满、超越」的意思。也就是往生成佛的功德,在这句名号中完全圆满、完全具足,而且使我们超越六道轮回,一旦到极乐世界就能够超越三贤十圣而快速成佛。


  47. 为什麽只要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超越十地,进入涅盘的境界。那是因为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本来就是具足超越声闻、缘觉、菩萨的圆满功德,所以我们念念之中都在断除我们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都在增长我们八十亿劫的福德智慧,念念都是无上功德。


  48. 一般法门都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功夫来脱出三界,乃至圆成佛道。唯有净土法门,是完全仰仗阿弥陀佛的救度。也由於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不管自己有力量、没力量,有功夫、没功夫,人人都能脱离六道生死轮回,人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而快速证入佛果。


  49. ‧只要称名念佛,即得径登不退,无藉劬劳修证,不必观想参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当下圆明,无欠无余;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机亦能臻其域。
    ‧人人可修,人人可证;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以上这些是古德对净土超胜之记述。故净土一门可谓:至简易、至稳当、至直截、至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如是弥陀救度,念佛法门,千生叵遇,万劫难逢;既获见闻,远庆宿缘,决定信受,终身不渝。


  50. 「八正道」含盖所有要到达涅盘佛地的各种佛教修行法门。信受弥陀本愿救度而念佛的人,了解这八正道不是要我们自己去累积、去实践,而是乘上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本愿船,这一条船就是「八道船」。


  51. 净土门是「救度」之教:弥陀已成就二种回向(往相回向、还相回向),赐与众生,众生信受之,当下获得「往生」、「成佛」、「度生」之身份;现在虽尚无此能力,然如太子诞生,长大必继王位;同理,信者皆是佛子,往生即证佛果。


  52. 念佛是佛教最高深、又最平常的法门,上根不能超出其外,下根也能稳坐其中。因此念佛,就法来讲,是殊胜的;就机来讲,是容易的。


  53. 称名念佛有殊胜的功德和容易的功德。「殊胜」的意思是,这句名号具足万行,所以很殊胜;「易」的意思是,念这句名号,只要有口就能念,甚至,只要可以开口出声,连小鸟也能念,所以非常容易。


  54. 《般若经》说:「如以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无不中者。」除非是神箭手,否则我们要射中靶心很不容易,可是如果射大地的话就很容易了,不必要是神箭手,甚至是盲人也能射中。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说,如以箭射地,一射即中。念佛就像以箭射地,因为只要开口念就对了,一念就是佛,念念都是佛。所以有一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55. 净土法门非常易行,易行的本身又是殊胜的,殊胜在哪里?在於能让我们获得成佛的利益,而且不须经过品位阶级,不必经过一劫二劫,也不必经过一地、二地、三地,而是超劫超地,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速」。所以天亲菩萨说「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56. 善导大师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无量、无碍的光明,只是在寻找念佛的众生,同时,保护他、救度他、永不离开他,一直到他临终,一定要使他进入无量光明土——这就是「阿弥陀」的意义。


  57. 不论八十部华严或四十部华严,菁华就在最後的〈普贤菩萨行愿品〉,目的就是要引导华严会上诸菩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华严经之目的,也是华严经深奥之处。
    《法华经》也说,依此经修习,临终也能往生极乐世界莲花之上,诸佛菩萨围绕,花开见佛,见佛成佛。这样说来,《法华经》二十八品,最秘密、精髓之处,也是往生极乐世界。
    不过依《法华经》的方法修习,想往生极乐世界,终属「难行道」,我们凡夫做不到,那是菩萨的境界。但是,我们只要念佛,也可以达到《法华经》的目的。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就是在念佛,由此可知,净土法门为「一切诸佛之心要」。心要,就是最重要的、主要的宗旨之所在,也就是一切诸佛的目的,就是弘扬念佛、劝导念佛。


  58. 念佛一法,是弥陀救世本愿,也是释尊出世本怀,亦是我等出生目的。但能愿生净土,专念弥陀,则弥陀、释尊、我等,三者一致;佛心众生心,心心相印,佛愿众生愿,愿愿相契。


  59. 有眼无灯不见,有灯无眼不视,念佛能脱三界业系,功德远胜五戒十善四禅八定,故念佛是人天眼目;若不念佛,则人天如盲,不见出离之妙道。


  60. 能知念佛往生,虽愚亦智;不知念佛往生,虽智亦愚。


  61. 法无高下,对症则良。但念弥陀,虽不断见思二惑,亦出生死,且生涅盘之极乐。故念佛是超凡入圣成佛作祖之良方也;五浊凡愚,无此良方,生死焉脱!


  62. 三界长夜,五戒十善四禅八定,尚未能出;但念弥陀,十万亿程,一念即至,古德谓之径中径又径也。


  63. 禅家极智慧而明心见性,常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然与弥陀及其净土相较,何啻天渊。以弥陀及其净土,乃经五劫之思惟,永劫之熏积;吾人即虽明心见性,尚未三只百劫,况乎五劫永劫之弥陀!然若但念弥陀,往生其土,则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64. 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要靠名号的万德,不是靠我们的修行,因为我们所修的行并没有万德,彻底而言,我们所修的行是虚假,不是真实。因为只要还没有断除贪瞋痴,所修的行,所做的善,就不算是真实的功德,而是虚假的功德。所以昙鸾大师说:「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依凡夫所修的虚伪颠倒的善行,要往生阿弥陀佛涅盘的极乐世界,是因果不相应的。


  65. 但念佛名必得往生,不论僧俗、男女、智愚、善恶,也不论定心、散心、多念、少念,就以自身根器时常念佛便可;这是阿弥陀佛大智大悲,在十劫之前已预先为十方众生所决定的易行安乐的法门。


  66. 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能够证入等觉菩萨,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当然不是靠我们自己过去世无量劫以来已经累积的菩萨六度万行,完全是因为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兆载永劫以来,就为十方众生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将全部的功德累积在六字名号当中,然後全部白白的送给我们。所以我们是因称念弥陀的万德洪名,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当下进入一生补处。
    也就是说,因为我们是依靠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而到极乐世界,也因为我们拥有了万德洪名,就等同我们在无量阿僧只劫当中已经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才能够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跟释迦牟尼佛坐金刚座一样的得成佛道。所以这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而不是靠自力,如果要靠自力,那是不可能的。


  67. 阿弥陀佛本愿成就,成就了三件事情:第一,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本身,也就是这一句弥陀名号;第二,成就了我们所要去的极乐世界,也可以说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而成就,是我们的;第三,成就了救度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功能、资粮。所以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就是成就:佛身(正报)、极乐(依报)、名号(我们往生的功德)这三件事情。


  68. 无明有总的无明及别的无明,总的无明就是无始的无明;别的无明就是对弥陀的怀疑。我们对弥陀名号理解贯通,就能破除对弥陀的怀疑而生信,对弥陀启信,别的无明就会消除。别的无明消除,往生之後总的无明也会消除。意即在此娑婆世界先破对弥陀怀疑的别无明,一旦往生极乐,自然能破总无明。


  69. 念佛三昧有两种:定的念佛三昧与散的念佛三昧。
    定的念佛三昧是念佛念到入禅定,定中见佛。这非常的难,古来少有。
    散的念佛三昧是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也是三昧,但因不是入禅定,故称为散的念佛三昧。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万德的结晶,具足六度万行的功德与功能,如《无量寿经》就显示这句名号具足「三昧常寂,智慧无碍」的功德,使念佛之人,不论入定不入定,都具足三昧的功德;平生弥陀光明摄取不舍,临终弥陀亲自现前来迎。所以信受我们这个法门的念佛人,即使没有定的念佛三昧,也等同有了念佛三昧,必定往生,大安心、大满足,而了无遗憾。


  70. 若十方众生称念弥陀佛名而不能往生的话,阿弥陀佛就不成佛,可以这样说:他的成佛,是依靠我们念佛而能往生的功德之上;而我们的往生,也依靠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功能成就之上,所以阿弥陀佛发第十八愿,是把我们众生跟祂结合在一起,绑在一起发愿的,我们不能往生,祂不能成佛,祂不能成佛,我们就不能往生。


  71. 如果阿弥陀佛不能完成我们往生的功德,阿弥陀佛怎麽能够成正觉呢?既然阿弥陀佛已成为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了,我们怎麽不能往生呢?我们的往生,必须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正觉,只要有阿弥陀佛的正觉可以依靠,我们百分之百今生现在就已经具足往生的身份。因为佛之所以成正觉,是为了完成我们的往生功德。


  72. 「因」遇「缘」则「果」现,依缘之不同,果亦不同。如「碳素」以常温常压则成「碳」。若加以摄氏二千之温度,五万五千之气压则成「钻石」。如「水」遇摄氏零度则成「冰块」,若遇摄氏一百度,则成「蒸气」。罪业凡夫遇普通之缘,则依然三途六道,造业造罪、受苦受难之凡夫。《观经》九品,虽有遇大乘、遇小乘、遇恶三缘之不同,因而显现外在善恶辈品之差异,然而内在实质依然皆是一味之凡夫、常没於生死之苦海,是以善导大师定判为「九品皆凡」。
    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对於圣道根机来说,固然「渐顿各称所宜,随缘皆蒙解脱」而成为出离之缘;但是对於九品凡夫来说,遇如不遇故,还成普通之缘,不成出离之因;永难得度之善恶凡夫,若能得遇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则万不漏一,往生成佛。
    凡夫出离之缘,唯在弥陀佛愿。永离生死无常之业身,必证涅盘常住之佛身。


  73. 善导大师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善凡夫是靠佛的愿力,恶凡夫也是靠佛的愿力,如果没有佛的愿力,善恶相差很大,但如果靠佛的愿力,其实都一样,没有什麽高低的差别。比如石头不管大颗或小颗,只要放在船上,同样都到彼岸。如果没有船可以靠,表面看有大颗、小颗,但因没有船,一样都沈入大海。


  74. 我们众生都有烦恼、罪业,这些烦恼、罪业虽各有轻重,好像石头有大有小,但只要有罪,就必定在三界六道轮回。如果有佛力让我们依靠,不管重罪、轻罪,都能够解脱;如果没有佛力让我们依靠,不仅重罪不能解脱,轻罪也同样不能解脱,依然都要沉沦。所以,如大、小石头乘船,自然能到彼岸。


  75. 净土法门跟因果有什麽关系呢?「念佛」是因,而「成佛」是果,就是这个关系,所以法照大师说:「念佛成佛是自然。」不必加以勉强,不会被阻挡,也不可能有万一如何,因为它是自然性、必然的结果。
    所以这个法门不管任何人,只要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名号,必定往生极乐。一百个人念佛,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念佛,一千个人往生。不管什麽时候,不论什麽地方,念佛都必定往生,所以念佛是非常简易、非常稳当的。


  76. 净土门与圣道门不一样,净土门是他力信心之教,他力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谓「信」就是信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外在客观存在的事实,那我们的信仰就是空洞、空口说白话的!然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存在是佛为我们保证的客观事实,所以阿弥陀佛的存在就是我们的信心根源,我们只要信佛所说,无须种种筹量计度,自然纯朴,无疑无虑,当下即能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这就好像天上的明月,映入水中成为月影,月影不是水自己产生的,只要有月亮,水面就会映现出月影来,是不假方便而产生,大的湖也好,小的杯子也好,就怕你用东西把它盖住,不然的话,千江有水,千江就有月。只要我们愿意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人人心中就都有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就跟你我同在一起,同出同入、同睡觉、同工作,永远保护我们。
    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心水盖住了,怀疑哪有阿弥陀佛?哪有极乐世界?哪有那麽容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呀!这样的话,就自失大利了;这就如同太阳普照大地,照大树也照小草,照出家人也照在家人,照会修行的也照不会修行的,但是如果你自己一直躲在洞中、屋内,那麽,太阳就跟你没有交集了。


  77. 净土门是「他力信心」之教,是今生此时在这个娑婆世界「相信念佛必得往生」而「一向念佛」,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证果位。
    所谓「一向」就是没有二向三向,不会今天念佛,等一下或者是明天又念别的,如果心思不定,修这个又修那个,那就不是一向。一向是从现在发心开始,一直到往生都不会改变,才是一向念佛。


  78. 欲生净土之人,应先知弥陀本愿,弥陀已预先为我等成就极乐世界,预先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资粮,也预先为我等承担偿还旷劫以来我等所负一切业债;我等从娑婆往生到极乐净土之应备各种资粮功德等,弥陀早已为我等圆满完成。由於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领受弥陀功德,因而继续徒受轮回。
    今日信知,称名愿生,乘佛愿力,定得往生;一信永信,始终不二,始终一贯。从早到晚,从晚到早,皆一向专称专念弥陀佛名,不念余佛菩萨并其他经咒,此善导大师苦口婆心之所劝导也。


  79. 信愿行的「信」,应该这样信──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能救度任何时代的任何众生,而不应掺杂含有自力的、修功行来回向的成分。完全纯粹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纯他力」的法门,如果还掺杂自己的意见在里面,叫「自他二力」。


  80. 同样是净土法门,有弥陀本愿的内涵跟没有弥陀本愿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如果以圣道门来解释净土,那就不是纯粹的净土了。进一步,在一般的净土理念当中,净土法门也不是弥陀本愿救度的法门。所以,一般圣道门看净土,会对净土有曲解、有误会。同样的,以一般的净土理念来看我们这个法门,也会对我们这个法门有曲解、有误会。


  81. 一生造恶的人,在临命终的时候,显现在他眼前的往往就是地狱的景象,牛头马面会来到他的面前。这个时候,正如《无量寿经》所讲的:「大命将终,悔惧交至」。这个人就会懊悔平生所做的恶事,想要改已经来不及了,这个时候,唯有恐惧会堕落地狱、受地狱之火的燃烧。
    在他懊悔的时候,想要悔改,可是生命将尽,没办法让生命再度延长,让他好好地忏悔、弥补,回头来行善积德、依法修行,他有这个心,可是来不及了。这个时候,唯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才能救度他,也唯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才能显出佛教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救无类地拔苦与乐之所在。假如这个人生命延长的话,他就会成为「乃至」一辈子的念佛,而不会只是十念而已。


  82. 何谓弥陀的「不可思议」?在何处?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亦即「能救我」才是弥陀的不可思议。不但救我永离地狱、脱出轮回;而且使我成就佛道,广度众生。


  83. 什麽是不可思议?能够使具足烦恼的凡夫,不被他的罪业牵绑於三界六道,而且能够使他往生成佛,这种力量(弥陀愿力)才是不可思议。


  84. 念佛的本身就已经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了,就像坐船,只要上了船就必定到彼岸,因为这一条船的目标就是直通涅盘城,而且是不受障碍、万无一失、必然会到达的。


  85.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阿弥陀佛为了圆满极乐世界,为了成就佛身救度我们,祂所求的是清白之法。我们世间所赚的钱、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清白的,都是有漏的、有贪瞋痴的、污染的、有毒素的。阿弥陀佛既然没有「欲觉、瞋觉、害觉」,而且「住空、无相、无愿之法」,也就是没有贪瞋痴,没有无明执着,当然所求的法都是清白之法,清白之法都不是为了祂自身,自利是为了利他,所以说「以惠利群生」。
    阿弥陀佛把清白之法送给我们,那「清白之法」在哪里呢?就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当中。如果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那麽阿弥陀佛让我们成就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在哪里?当然也就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使得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的资粮功德就具足了,六度万行就具足圆满了,所以,六度万行的结晶就是这句名号。


  86. 法然上人有一个黄金的譬喻:「如以锦锈包黄金,与以蒿苞包黄金,同是黄金也。」意思是说用一个高贵漂亮的盒子装黄金,和用破布包黄金,对於黄金的本质来说,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善恶凡夫同称这一句弥陀名号,不是靠我们的善恶来往生,对往生来说,善不增,恶不减,都是依靠弥陀名号到净土。到净土之後,就抛开善恶凡夫的业,而完全领受这一句名号的功德。


  87. 不管五逆十恶,不管谤法阐提,他只要能够回心念佛、愿生净土,都能够往生;弥陀的万行就是他的万行,他虽然一生没有修行,也等於拥有这些万行;没有发愿,也等於拥有这些大愿,因为背後有弥陀的慈悲,有弥陀的愿力。


  88. 「蜎飞蠕动之类」是被人类看不上眼的小动物,「蜎飞」就是在天空中飞的小虫,「蠕动」是在地上爬的昆虫,牠们尽管渺小,尽管愚痴,没有智慧,可是如果能够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会起柔软心、欢喜心,以这句六字洪名的力量,就能够使牠们往生极乐世界。


  89. 人的根机不同,大智慧和最愚痴的人,要契合第十八愿比较容易。因为大智慧的人领悟力高,当下就可以掌握;愚痴的人,没有那种头脑去分别计较,别人怎麽说他就怎麽做,这样也很符合第十八愿。往往那些不是大智慧也不是很笨的人,很会分别思虑计较、种种踌躇怀疑,这样的人就比较需要对第十八愿的道理多闻熏习,来破除疑惑。


  90. 法然上人说:圣道门之修行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之修行者,还愚痴生极乐。学这个法门的人,最後都要像一个愚人。愚人什麽都不分别计较,只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别人赞叹他,他也不会应酬,他只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别人骂他、毁谤他,他也不会去计较,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91. 《无量寿经》说:「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我们净土法门是横超的法门,怎麽横超呢?横超五戒的人、十善的天、四果的阿罗汉,还有,三学六度的菩萨阶位,横超四十一品的阶位,所谓「五趣三途尽罢休」。


  92. 往生是靠这一句名号,并不是靠我们的学问、知识,或是多麽的深入经藏,博闻强记背了很多经文。因为,即使我们再有学问,多麽的深入经藏、博闻强记,到最後临终那一些都用不上,都不能够让我们依靠;在那个时候,我们不可能依靠背念或口诵某种经文来往生极乐,或者是依靠着自己的学问甚至道德来往生极乐。毕竟,只要我们还没有脱离六道,还是贪瞋痴的众生,所谓的学问道德、修行功力,到那个时候,一点力量都没有;这时能让我们依靠,使我们往生的,只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93. 任何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他的正因、正业、功德资粮在哪里?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中,这句名号是圆满的、具足的、甚至超越的。也就是说,这句弥陀名号圆满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具足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超越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
    要往生极乐世界,它的正因、正业、资粮功德通通在这句弥陀名号之中。弥陀名号的功德对往生者来讲,对成佛来讲,毫无欠缺、毫无遗漏,圆圆满满地具足,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被尊称为「万德洪名」。


  94. 这一句六字洪名,善导大师解释:「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南无」这两个字就是归命,简单讲就是把我们的身心、生命毫无保留的投入进去,所以「南无」者就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归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愿生极乐世界,完全归命於弥陀的救度毫无保留;而「阿弥陀佛」四个字是归命的人所有的功德,往生的功德在这四个字,往生成佛的功德也在这四个字,我们只要专称就统统拥有了,所以善导大师说「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95. 有关阿弥陀佛的救度、极乐世界的殊胜,这些法,是「难信之法」,也是「难说之法」,像我们这样愚恶的凡夫,业障深重,是没有福德智慧来认识、来接受这个法门的。因此,阿弥陀佛在为我们思惟四十八愿时,就预先考虑到,而在这四十八愿当中发了第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为了要以第十八愿来救度十方一切众生,首先,阿弥陀佛必须促使十方恒河沙无量诸佛来弘扬祂的救度众生的法门,来引导众生深信、发愿、专称弥陀佛名。


  96. 净土法门何以「易行」?只要念佛,简单容易,故名易行。何以「难信」?任何众生,只要念佛,必生极乐,既永不再轮回,且速证涅盘;方法极易,功德极高,似乎不合凡情之比例原则,不免令人起疑,故言「难信」。
    为了发起众生无上信心,当释尊在《阿弥陀经》开示「念佛必生极乐」之时,立即六方诸佛主动地、欢喜地、异口同声地为释尊证明,所说不虚,藉兹劝众生生信,念佛必生。
    虽然难信,但是易行;有智之人应知:信疑如何且置,「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下品下生」既是理证,也是事证。


  97. 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它的难以相信,并不是因为它高深玄妙,反而是因为它太简易又殊胜了,让我们瞠目结舌难以相信。


  98. 净土法门真的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管你到哪里讲,人家都不太相信的。而且要宣说这个法门也不容易,所以释迦牟尼佛又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如果讲不好,人家不只是不相信,恐怕还会反过来诽谤。即使相信了,如果他领解的内容不正确,反而会藉口说,既然有阿弥陀佛的本愿可以救度,那我还要行善积德干什麽呢?我还是尽情享乐吧!在这种偏差的观念误导下,他就可能无恶不作,任性妄为去了,所以是「难信之法」,也是「难讲之法」。


  99. 念佛人若能涉猎有关(本门的)教证、理证、事证,则疑心的乌云,自然消散;信心的光辉,时常朗照。


  100. 虽然也念佛,但对这句名号了解不够正确、彻底,以为要往生,虽然有弥陀的救度,可是如果自己念佛没有达到某种工夫,或者是累积某种的功德,恐怕往生就不容易了。因此虽然他晓得这句名号超越其他的功德,但是另一方面他却把这句名号,当作在累积自己的工夫,没有完全信靠阿弥陀佛。念佛之外,同时又另依靠这个咒、那个咒,修习这个法、那个法,这称做「万行随一」的法门,也就是把这句名号当成跟其他法门是一样的,这是属於「自力的杂行」。


  101. 同样是净土法门,同样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可是由於了解的不同,在心境上就有差异。有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想往生极乐世界,可是由於不了解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法门,而把这一句佛号跟其他的佛名、咒语、法门等同并论,以为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只不过是跟念其他的咒语、修其他的法相同的功德而已,没有什麽特殊,这就是所谓的「杂修杂行」。


  102. 我们念佛完全都靠阿弥陀佛,不靠我们自己。有定力没定力,或定的深浅都不管,有定力是靠阿弥陀佛,没定力也是靠阿弥陀佛。临终是靠阿弥陀佛接我们去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的定力去极乐世界。所以,往生是阿弥陀佛来接我们,因此我们只要负责现在的念佛。


  103. 鹦鹉念佛往生是「事证」,证明「理」──「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之理。也证明我们这个法门是绝对他力、完全他力。这只鹦鹉有什麽智慧?有什麽修行功德?牠只会学人之语,而且惯性的称念这一句弥陀名号,死了也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名号的力量,自自然然的引导牠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众生称念名号就自然能够往生,不须加以造作、勉强,不必假藉其他功能方法的。
    至於人,因为有种种的分别、计量、筹划,所以第十八愿才说你要相信、要愿生我国。如果不这样讲,有的人不晓得要愿生极乐,只想到念佛有很大的功德,下辈子要生而为人,或要如何、如何……,因为人有这些分别、选择、好恶取舍,所以就要引导他愿生极乐,告诉他称念就必定往生。对畜牲来讲,牠们没有那些分别、取舍,牠如果能惯性的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就像《无量寿经》所讲的:「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名号功能自然牵引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愿力自然」。


  104. 每日功课,不管几次,都全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弥陀全德成名,以名摄物;一句弥陀,功德已满;何所不足,须待外求?何况往生极乐净土,非靠自力,乃全靠他力,故不论众生的身份资格: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缁素贤愚,不论罪之轻重,不论行之有无,不论心净不净,不论念一不一。一切不论,但称佛名,乘佛愿力,必得往生。亦即但凭弥陀不思议之本愿力,十恶五逆,谤法阐提,皆得往生。
    所谓凭本愿力,即是决定信受弥陀救度,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故往生极乐,不论自力,只论他力。


  105. 不用顾虑念佛念得好或不好,临终时呈现的是好现象或坏现象,纯正的净土法门不讲这个;只有自力圣道法门的行者,以自力功行来回向往生极乐,才讲这个。所以这个法门之所以简单又殊胜,就是在这个地方,殊胜而又容易。容易之处在於每个人都做得到,念得来;殊胜则是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因为所有的功能都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面。


  106. 一向专称之人,不至於得「精神病」,若因宿业故,得「老人痴呆症」,亦必往生;因为此乃官能上身业之症状,非心理上意业之退转。


  107. 往生之功在弥陀巍巍的本愿力,不在浊恶不善的凡夫身;故不问善机恶机、平生临终,但念佛名皆得往生。


  108. 初看念佛法门似非一般印象中的修行法门,可是却具有无上的功德。想想看:念佛,谁不能念?无论何人、何时、何处、何缘,都能够念佛,都没有忌讳,也没有障碍,甚至鸟、猫、狗……,播放念佛机给牠们听,只要听到,就进入阿赖耶识,因缘一到就能够解脱。所以念佛虽然不能说是修行,但其功德却比大修行还要高超。因此可以说,一个学佛者,只要他念佛往生,在家胜过出家;如果不晓得念佛往生,那麽出家输给在家。


  109. 念佛往生的人,到了极乐世界就示现等觉,也就是一生补处,然後「修习普贤之德」。「修习」就是广施、展现的意思,「普贤之德」就是以佛的显化来救度众生,而不是普贤菩萨的那个菩萨愿。


  110. 阿弥陀佛的愿,是以十方众生为对象的,而十方众生中需要弥陀救度的,除了已经成佛的佛以外,其他九法界都需要弥陀的救度,一方面能够离开三界六道轮回,一方面能够回小向大,也能够快速成就佛道。


  111. 阿弥陀佛主动的、积极的、迫切的、疼惜怜悯我们十方轮回的众生,不忍我们永无穷尽的轮回造罪、受苦受难,所以为我们完成极乐世界,为我们完成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南无阿弥陀佛」送给我们、呼唤我们来领受,这个就是佛教真正大慈大悲的地方。


  112. 弥陀的救度,主动积极而来,不须经众生祈求拜托;不讲条件,不择对象,与智慧、学问无关,也与修行如何,为人善恶无关。重要的是,弥陀要救你,你是否相信?你是否答应?只要你肯接受,肯被救,愿生称名,当下即一切圆成。


  113. 因为名号的本身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有佛力;名号的本身是弥陀的愿力所成就,所以就是佛的愿力;名号的本身是佛功德所成就,所以名号有功德力:我们是「自」,而名号是「他」,我们的法身慧命是靠弥陀名号的力量得救度,所以是靠「他力」。总之,我们这个法门是靠他力、佛力、愿力及功德力。


  114. 有人教理基础不够,以为虽然平生多念,念念不舍,但依然烦恼炽盛,业障深重,妄想纷飞,杂念丛生,没有清净心,没有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恐怕难得往生。有这观念,就是尚不知净土宗的教理,不知弥陀的慈悲。如果能够薰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教义,所有这些疑问,必能烟消云散,而信日朗天。

     


  115. 人终有一死,人在将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亲自来迎接我们到极乐世界,永远离开了阎罗王的魔掌,离开了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而且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快速成佛,这些功能都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当中,尤其是在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116. 一个念佛人临终时,阿弥陀佛百分之百决定现前,临终之时未见到阿弥陀佛现前,他就不是一个念佛人了,因为有什麽样的因,就有什麽样的果,因果是必然的。因此,若是一个念佛人,已经快到了临终之时,却还没有见到阿弥陀佛现前,因而心生烦恼,就表示他对这个道理还不了解,因为时候未到弥陀才未现前,只要时间到了,阿弥陀佛一定会现前,他终究会看到阿弥陀佛的;所以不需要有这样的疑惑,有疑惑就是对道理不明了。对道理不明就会不信,不信就会不安,不安就会苦恼,故云:「理明信深」。


  117. 净土法门本来就是要安我们的心的,而且让我们大安心、大满足,既然遇到这个法门,如果还有苦恼、有不安,那就表示:虽然念佛,但是还不了解这个法门。这样的话,就务必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多看我们出版的善导大师思想的书,很多问题在这些书中都有解答。


  118. 为什麽念佛这麽简单,功德那麽殊胜呢?完全都是这句名号的功德力用,祂不是一般凡夫的名号,不是一般人事物的名号,祂是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名号涵盖着阿弥陀佛的正觉功德在里面。
    不过,这一句名号跟阿弥陀佛本体的关系,义理非常深,一般人理解不来,理解不来他就无法相信。因此说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
    这一句名号的功能,能使念祂的人(念佛人)次生(下一辈子)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因此,释迦牟尼佛就预先以「芬陀利华」来比喻、赞叹,而言:「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不管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出家、在家,不管大人、小孩,不管人类、畜牲,不管天上、地狱,只要他能够念佛的话,那麽阿难你要知道,你不要轻易的忽略,不要轻看念佛人,当知这个人就已经是人中的芬陀利华了。


  119. 「芬陀利华」即是千叶白莲,世间罕有,其尊贵远超众花之上。以「芬陀利华」譬喻念佛人之罕有尊贵,远超众人之上,显示念佛人是真佛弟子,身虽在人间,已超六道外;虽未生极乐,已是净土人。


  120. 念佛人就是「妙好人」,「妙」就是指妙莲花,所以,净土法门又称为「莲宗」,念佛人称为「莲友」。


  121. 《观经》以「芬陀利华」比喻念佛人,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解释「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妙好人、上上人、最胜人」。一个人念佛,他就是人中的妙好人,不管他是在家众、出家众,是男众、女众,是善人、恶人。总之,一个人只要念佛,他就是人群中、世界上的好人,不但是好人更是妙好人。
    所谓「妙」就是难以想像、不可思议,所以不但是好人,更是难以想像的好人;不但是上人,更是上上人;不但是上上人而且是最胜人。因此,念佛的功德真的是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没办法以文字来形容、来称说、来比较。所以《观经疏》又说,其他的修行法门虽然都是善,都是修行法门,都是功德,可是和念佛相比,就不能比较了。


  122. 念佛就是正定业,除了念佛以外的法门、功行,都不是正定业。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正定业,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就是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领受阿弥陀佛的功德,现在就已经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上了。所以,二六时中,有时间就念佛,想到就念佛,张口就念佛,念念不舍,该睡就睡,该吃就吃,如果能这样,就是正定之业。正定之业就是百分之百能够使因成果,百分之百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123. 念佛的当下、念佛的本身,就是增上缘;若没有念佛,就没这个增上缘。一粒小小的沙,放在水面上,一定会沉下去;但是再大的石头,只要放到船上就不会沉,而会被载到彼岸去。石头就是指我们凡夫的业障,船就是指阿弥陀佛本愿增上缘,我们虽然业障深重,只要有阿弥陀佛本愿的增上缘,就不会继续在六道苦海浮沉,一定会到涅盘彼岸。


  124. 自力行者,不知弥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愿心,以自力作勤行精进,息虑凝心之见佛;善导大师谓之自力「要门」,非他力「弘愿门」。若能因此而体悟弥陀悲愿,则能由观念、忆念等之方便「要门」,回入「本愿称名」之真实「弘愿」。如《观经》第九观言:「以见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受众生。」亦如《般舟三昧经》阿弥陀佛告入定见佛之行者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亦因此而悔责先前见佛之方法,而见如不见,彻底归命弥陀,一向称名,不作他想。


  125. 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困惑,念佛到底是意业上的观想念佛呢?还是口业上的称名念佛呢?这方面如果我们对照《观无量寿经》,就可以晓得是「称名」念佛。为什麽?《观无量寿经》言:「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里所讲的「具足十念」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的「十念」是什麽意思呢?接下来就说「称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念」是称名的念佛,意义很显明。


  126. 四种念佛是指:「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称名念佛」,净土宗所讲的念佛是指「称名念佛」。
    为什麽弥陀的救度是要众生称名念佛呢?因为弥陀大慈大悲,就是要让我们轮回的所有苦恼众生都能够在今生今世,乃至现在就往生有份、往生一定,都能够安心欢喜的安住在念佛当中,而不会有所退转或改变。也就是要让我们晓得,往生极乐世界是容易的,连我们这样烦恼强盛、业障深重的愚人罪人也有份的,而且今世、现在就能够确定往生有份了。如果是其他的三种念佛,不只下品下生的根机做不到,我们也做不到。


  127. 圣道门诸行,须经万劫苦行,故名渐教;不如念佛一法,只要专念弥陀,命终即生弥陀涅盘国,即得不退证无生;三界六道轮回,当下因亡果绝;不经万劫苦行,即证无生法忍。故知本愿念佛,即是顿教一乘。


  128. 以圣道法门的次第来讲,一个人发心修行,从累积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然後降伏烦恼,生生世世都没有退转,这样经过一大阿僧只劫,才能够到达初地;又经过第二大阿僧只劫,才能够到达七地。但是,到达七地就有可能会退堕,所以称为「未净心菩萨」;如果到八地就永远不会退堕,因此称为「净心菩萨」,由此再经一大阿僧只劫才到十地。可是如果依靠弥陀的愿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即时跟净心菩萨(八地以上),以及地上诸菩萨平等无别,一定会到达成佛而永远不可能有退堕之难。


  129. 一个学佛念佛的人应该知道往生极乐无为涅盘的世界,正因是「专称弥陀佛名」,而世福、戒福、行福是我们为人、学佛者理所当然、随分随力应该要做的,有这样观念才是正确的,这样的人,他往生就在报土当中,不会含苞在莲花中。


  130. 弥陀关怀十方众生,但唯有信佛念佛之人,蒙佛心光摄取,而未信者只蒙光照,未被摄取,故不能自然往生。


  131. 众生皆因业障故,初信而又疑,解决了疑虑之後方能深信。盖因五浊恶世众生,皆有见浊故,欲其一信到底,总须破其见浊中对弥陀愿力之疑。


  132. 人活着的时候,意识是我们的主人;临终的时候,意识渐渐消失,内心的业力就变成真正的主人。所以心中有怀疑,现在就要解决,等临终才想解疑,恐怕就来不及了。不过,只要我们愿生极乐世界的心是恳切的,并且专称这一句名号,即使有怀疑也没关系,因为临终时阿弥陀佛会出现,看到阿弥陀佛,凡夫的疑心当下就会消除,好像光明一到,黑暗立即消失。


  133. 「第十八愿成就文」解释「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而说「乃至一念」。後来有少数人就专重「成就文」的「乃至一念」,认为乃至一念就是信心的乃至一念,进一步解释为体验的一念,更进一步钻牛角尖,再解释为所谓往生就是在於体验的一念,只要有体验的一念,往生就决定了。所以往生不在於念佛,只要这一念,因此必须要去追求这体验的一念,有这体验的一念就万事OK了。
    他们以为学佛的目的、听闻佛法的目的就是在这一念,人生的目的也在这一念,不在於其他,所以就偏执一念邪义,而废乃至之称名,这就很极端了。我们以善导大师提出的日念三万为准,这样的话,一念邪义自自然然不攻而自破了。


  134. 往生,不是逃避到极乐世界,也不是到那里享受,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後,我们的心量自然就会广大,不但所有的烦恼业障能够顿时消除,而且也能够生起跟佛一样的慈悲智慧,因此现在的念佛人就是未来之佛。


  135. 《无量寿经》说:「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所以能够「谦敬闻奉行」就是精进,如果对这个法怀疑不信,再怎麽样都是懈怠,为什麽?因为他有憍慢之心。以憍慢之心来修诸功德,跟这个法门来比较是懈怠不是精进。


  136. 净土法门在教理上固然可深可浅、可多可少,但在行持上就是一句弥陀佛号,亦即「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易行道。
    这个法门虽然是易行,但也是难信的法门,释迦牟尼佛已预先在《阿弥陀经》里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是极难信之法,也是极难说之法,因为如果说的不稳妥,会让人家误解。而之所以难信,是因为它是易行道,太容易了,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救度;同时又太殊胜了,必定往生,快速成佛。因其极简极易、至顿至圆,使得一般初听这个法门的人就会两眼一瞪,嘴巴一张,很惊讶的:「会是这样吗?」所以净土法门难信难入。


  137. 净土法门实在不是我们凡夫的思惟逻辑可以推论、想像的,所以《阿弥陀经》说净土是「难信之法」,玄奘法师翻译的《净土经》说「极难信法」,《无量寿经》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那怎麽办?我们只有信受奉持,依教奉行。


  138. 阿弥陀佛的功德我们是思惟不来的,只能信受随顺。阿弥陀佛五劫的思惟、永劫的修行、依报、正报、内德、外用,统统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中,这一句名号的功德是无法想像,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的。


  139. 善知识所传的教理尽管我们理解不来,尚有疑惑,还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可是如果能先接受,再一步一步的去理解,这样也可以。因为每个人的根机不同,除非宿世薰习深厚,他这辈子才能一听就信受,否则总会有疑问的地方。那怎麽办呢?先接受,再逐步的去理解。这样的话,真正理解到哪里,信就到哪里了,「理明信深」就是这个意思。


  140. 所谓阿罗汉就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因为阿罗汉他应该守的戒律都守了,应该修的功行也完成了,他是「我生已尽」,万古以来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到这一辈子已画下休止符,不受後有。念佛的众生,虽然没有阿罗汉那样的证悟和断惑,可是果位比阿罗汉更高超殊胜。


  141. 念佛人若到其他的道场去,而该道场所供奉的本尊不是阿弥陀佛,可是我们既然到了那个道场,理所当然就要顶礼三拜,那算不算杂行呢?那个不算,因为理所当然就是要向佛表达恭敬的嘛!但是心情是不一样的呀!


  142. 不论何人,愿生极乐,只要念佛,则乘佛愿力,必得往生。简言之,即是「念佛乘佛愿,必生极乐国」。信者信此,行者行此。这是弥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普救的弘誓本愿力。


  143. 净土宗学风的倾向:以经证祖传为基,以因果感应为证,以促进、坚定净土信仰。


  144. 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如是因必定得如是果。你念佛不能往生,有这个因没有这个果那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修净土法门,就会专称弥陀佛名,而不会杂修杂行,因为他知道,如此专修就往生有份,必定往生。这个思想就是纯正的净土法门的教理思想。


  145. 我们何幸得闻佛法,得遇净土,成为极乐圣众之一,旷劫以来造罪造业受苦受难的生死轮回,很高兴难得地今生终於划下了休止符,次生之後,便是光寿无量的佛身,得永恒的生命,自在的身心,於宇宙间自由来往,广度历劫怨亲并及一切众生,一想到此,则任何苦都不以为苦。
    由自身之所以特别苦,便可知道自己旷劫以来罪业之深、出离之难,也由此更应乘托弥陀愿力,定得往生;知道此机是弥陀正客,座上嘉宾。


  146. 阿弥陀佛是以祂所完成正觉的功德来回向、布施给十方众生,作为十方所有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成佛、广度众生的功能。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修行的功德,就是十方众生的功德,十方众生要离开娑婆世界、脱离生死轮回、往生弥陀净土、在弥陀净土究竟成佛、广度十方众生,只要有阿弥陀佛的正觉,这些功能就通通具备。


  147. 我们今生今世遇到净土法门,不是没有原因的,是我们宿世与阿弥陀佛结下的缘,在当时我们往生之心不够恳切,专念之心不够纯一,致使我们只结这个缘,等到未来世(即今生今世)才得到这个果。凡是与阿弥陀佛结缘的众生,阿弥陀佛生生世世都会跟随他,不放舍地引导他,启发他的信心,使他信受进入第十八愿。


  148. 成佛原本只要三大阿僧只劫就可以,所谓「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可是阿弥陀佛却经过五劫的时间发愿,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之後才成佛。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跟兆载永劫根本不能比啊!为什麽要经过这麽长久的时间,累积那麽多的功德呢?因为要救度十方众生;不但要将十方众生救离六道轮回,而且使他们往生净土就快速成佛。
    所谓十方众生,包括现在还活着的人,即将临终的人,也包括已经断气在中阴身的人,及已经堕落到三恶道的人,总之九法界的众生通通包括在内。


  149. 南无阿弥陀佛也叫「光明名号」,因为这一句名号跟阿弥陀佛无碍的光明是一体的两面,名号是有声音的光明,光明是无声音的名号,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150. 「光明」表示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慈悲,超越十方诸佛的慈悲,非常彻底,没有限量;也表示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力量非常彻底,无量无边,众生有多深的罪业,阿弥陀佛便有多大的力量来救度他。


  151. 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功德力,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大平等之力。


  152.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跟阿弥陀佛的佛体本身是一体不离、一体不二的,所以说「名与法即」,当我们引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名,也同时涵盖这句名号的意义,也同时拥有了这句名号意义里面的功能,所以说「举名即义」。那麽引用说明这句弥陀名号的内容本身,同时也是在说明这一句名号、也是在引用这一句名号,所以说「取义即名」。


  153. 「体外无名,名外无体」,阿弥陀佛的本体还有祂的佛名是在一起的,离开了阿弥陀佛的本体就没有六字名号,因为六字名号是本体所成的,而这句名号之外也没有阿弥陀佛。想想看,如果没有这句名号的话,我们要怎样跟阿弥陀佛接触?要怎样跟阿弥陀佛互动?就没有一个对象了对不对?阿弥陀佛浩浩荡荡存在宇宙当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可是若没有这一句名号,我们就不能跟祂沟通,就好像电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若没有管路、没有频道、没有开关,则接不上线。所以说「体外无名,名外无体。」


  154. 「万善妙体,即六字名号」,阿弥陀佛所有的诸善万德、不可思议的威神力,就在这六字名号中。
    「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恒沙无量无边的功德,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就完全具备,毫不缺少,所以说「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如果不是念弥陀名号的话,我们就不能完全拥有阿弥陀佛的恒沙功德,所以说念佛就是总修行,包含所有的修行功德在里面。


  155. 净土法门,一定要发起决定不变的、临终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毫不妥协、毫不苟且、毫不更改、毫不动摇,决定要往生西方。


  156. 我们自己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同时也劝别人念佛、愿生极乐世界;自己修持净土法门,也能够弘扬净土法门,这不仅是自利,同时能够利他,彼此都能出离生死苦海。


  157. 为什麽要往生极乐世界?第一,无三界六道轮回之事,亦即无痛苦境界。第二,无起惑造业受苦之事,亦即无痛苦身心。第三,得永恒自在安乐之命,亦即成佛度众生。


  158. 往生之义──舍此往彼,莲花化生;行者瞑目之刻,即是莲台结趺之时。「往生」这两个字,在我们佛教、尤其是我们净土宗来讲,有特别的含义,给人一种殊胜、光明、尊贵、难得的感觉,是值得赞叹、钦敬的语言。念佛往生净土之人,就在极乐国土的七宝花中,自然、不假造作地化生了。所以,「往生」两个字非常的尊贵、殊胜,往生意味解脱与成佛。


  159. 「往生」这二字是具有很神圣、很殊胜的内涵,带有赞叹、赞美、可贵难得的意味,因为往生并不是死亡,往生是脱离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而且到极乐世界成佛。所以往生不但不是死亡,而且是超越死亡,获得永远的生命、真正的生命。


  160. 一个临命终的人,这个时候是他升沉的关键时刻,可说是千钧一发,非常的重要,我们劝他念佛,他念佛了,往生了,不再轮回了,这样法界就少了一个轮回的众生,大宇宙当中,就多了一个救度众生的佛。他能够往生成佛,是因为你的劝化,这样的功德,怎麽能够想像得来呢?即使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供养佛,都不如这样的功德。所以自己念佛,又劝他人念佛,这是所有功德当中最大的。


  161. 如果能够往生的话,那麽第十一愿也好,第二十二愿也好,自自然然的就会得到,任运自得,即使不知不求,也会自自然然的证得佛果!


  162. 极乐世界的圣众,除了阿弥陀佛以外是哪些圣众呢?就是现在已经在极乐世界,以及现在十方法界同一念佛的众生,他们现在还在各个世界,可是命终就必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所以,这种十方法界的众生也是极乐世界的圣众庄严之一。


  163. 阿弥陀佛虽然真身端坐在极乐世界不动不摇,但却显现到十方世界去救度众生。阿弥陀佛的法身遍满整个大宇宙,我们每一位众生,没有一个人是离开了阿弥陀佛如来掌中的,亦即在不动不摇的当下,已经跟十方世界合在一起了,所以说「巍巍独坐度众生」。


  164. 我们凡夫众生若要成佛、度人,必须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但是我们空有其心而毫无其力,所以阿弥陀佛代替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然後一点一滴的把功德融入六字名号中,再把这名号送给我们。不管是谁,只要称念这六字名号,就具足六度万行,就是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165. 弥陀六字名号跟阿弥陀佛的佛体、阿弥陀佛的佛身是一而二、二而一,是在一起的,是一体的两面,所以叫做「一如」,也就是名号的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而阿弥陀佛的本身也就是名号。「法身」无形无声,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也无法想像。那佛要度众生,必须要让我们看得到、听得到、想得到啊!所以就「垂名现形」,因此有这句名号和这尊佛像。


  166. 善导大师说:「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彼此三业不相舍离就是「一体不离」,所以这也是「机法一体」。


  167. 名与法的关系分「有名即法」、「有名非法」两种,也就是说,名称跟祂的本体是在一起的,就是「名即法」;如果名称跟本体不在一起,那就是「名非法」。譬如说我们念某某人,但他的名子跟他的本身是各自分开的,他如果不在现场,你再怎麽样的喊破喉咙,他也不晓得,因此,不会闻声即来,应声而现,这个就是「有名非法」。可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名号,跟阿弥陀佛本身是在一起的,所以这一句弥陀名号同样有阿弥陀佛本身所具足的慈悲智慧,还有相好光明与愿力、神通、道行在里面,所以这一句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就不只是一句声音而已、不只是白纸黑字而已,而是活生生的、活灵灵的,是有生命的,而且是佛的生命,所以在经典上处处都讲这句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
    所以这一句弥陀佛名是名即法,是名体相即、名义相应,因此,无论何人、何时、何处、何缘,只要称念弥陀佛名,阿弥陀佛当下即闻声而来,应声而现。


  168. 已经完成正觉的阿弥陀佛跟已经归命弥陀救度的众生,这一种众生跟阿弥陀佛是一体的,「佛心有生」指阿弥陀佛的心中有念佛的众生,「生心有佛」指念佛的众生心中有阿弥陀佛,所谓「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内;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中。」


  169. 弥陀名号,名即法体,名体不离,名体相即,且三身即一身,依正一如,故但念佛名,功德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真如一性之圆明,不离名号故。


  170. 弥陀名号与弥陀佛体,一而二,二而一,名体一如故。法身无形无声,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为度众生,垂名现形,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之万德洪名。故弥陀名号,是弥陀化身也,亦是念佛人之本师本佛本尊也;离弥陀名号,何处觅弥陀,何处见本师乎!


  171. 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一体不离,永远都不会跟阿弥陀佛分离,不是说现在我们念佛,但是阿弥陀佛远在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等到我们临终,而且正念现前的时候,阿弥陀佛才会来迎接我们,那个时候阿弥陀佛才会跟我们亲、跟我们近、跟我们结合,并不是这样。阿弥陀佛现在就已经跟我们亲、跟我们近、跟我们结合、跟我们不相离。阿弥陀佛念我们,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我们。不过这些道理,都是要专一深入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教理,才能够正确了解,而无所怀疑,否则心中多少都会有些疑问。


  172. 一个念佛人是佛在他的心中,他也在佛的心中。不管什麽时候,什麽地方,做什麽事情,都跟阿弥陀佛一体不相分离的。像我们三福无份,像我们烦恼炽盛、业障深重,像我们妄想杂念很多,可是只要念佛,就可以跟阿弥陀佛一体不分离。


  173. 念佛人与佛同在同行同出入,念佛人与佛机法一体不离。善导大师言:彼此三业,不相舍离。《观经》言:佛入我心,我入佛心。(取意)是故念佛人,念佛是其生命,是其人生,是其生活。


  174. 法然上人之後有证空上人的门派,就发展为「机法一体」的教义。
    「机」指众生、念佛者,「法」指阿弥陀佛,我们念佛众生跟阿弥陀佛是一体的。
    「一体不离」跟「一体不二」的意义有一点点不同。比如说,三明治整个是一体的,可是却是一片一片叠在一起的一体,这是「一体不离」;而「一体不二」,是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体,比如水和乳,水乳交融,就成为一体。而水跟油在一起就不是一体,因为水在底下,油在上面。「彼此三业一体不离」就是说众生的三业,跟阿弥陀佛的三业,彼此的三业是一体不离,一体不离就是亲。


  175. 《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当然《大学》这一部书是在说明成贤成圣,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以佛法的观点来解释,「明德」就是每一个众生本具的佛性,「明明德」无非是在觉悟这不生不灭、清净涅盘的佛性,而且不只是自觉,还要觉他──「亲民」,也就是使一切众生的心灵也都能够觉悟本有的佛性,过着新的生命。到了自觉与觉他圆满,也就是「止於至善」,我们这个法门的「止於至善」就是「正信的念佛」。


  176. 《龙舒净土文》这一本书是王日休居士的毕生力作,书中引用种种方便善巧,对每一阶层的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一般贩夫走卒,都有善巧方便的引导文来引导他们进入净土法门,让他们能够心开意解的觉得:唉!必须要学净土,净土才是他们所可依靠的。这一本书就有这样的效果,而且,有理有事,不但有净土的教理,更进而引用典故来说明教理。


  177. 信佛必然学佛,学佛意在成佛,而忆佛念佛,即与佛同在,决定往生成佛,是真佛弟子。
    念佛人,信同愿同行同、目标同、目的同,身虽各处异地,然此心相同,在不同地方,行相同任务;犹如祖师云:「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


  178. 走在净土之道的人,步步踏着莲花,时时受着弥陀光明的护持,所以没有任何障碍。何以故?善导大师提出「四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这个叫做「专修四得」。
    换言之,只要专修就能够得到这四种利益,第一种就是外没有杂缘,能够巩固我们的正念。外没有杂缘,我们的正念坚固,就能够得到三种相应,自自然然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也跟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相应不违背,同时又跟十方诸佛所证明赞叹的也不违背。


  179. 回向的基本要点:
    第一「诚心」。就是至诚殷切的心,所谓「诚能通天」、「至诚格神」、「人有诚心,佛有感应」。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就是至诚心。「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也是一种至诚心,就是虔诚的心。
    第二「寂静」。如果有特定要求某一个目标、某一种对象的话,那就必须寂静下来,尽量少妄想杂念,便容易感通,这样效果就会比较快。


  180. 「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具足归命、发愿回向以及往生的资粮三者。「南无」本身,就是归命的意思,也就是「信」;「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就是「愿」;「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就是「行」。可说这六字名号里面,「信、愿、行」通通具足;这信愿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准备好的,我们不必另外准备。


  181. 回向有两种:一种是「夹善回向」;一种是「直尔回向」。
    「夹善回向」就是修诸功德,以其所作功德回向给阿弥陀佛作为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的交换条件。如果他没有这些善事功德,就没有东西可以回向,因为他并不是像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专称弥陀佛名来往生。
    「直尔回向」就是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是回转向着极乐世界,不需要其他的功德,而且称名是因,往生是果。如是因,自然有如是果,所以归命称名的本身,自自然然就有发愿回向在里面。因此善导大师解释「南无」有归命及发愿回向两种涵义。这两种当中,以归命是南无主要的涵义,只是既然是归命,自然就有愿生之心。


  182. 「发愿回向」这四个字有两层意义,一层是由阿弥陀佛这边来解释,另一层是从我们愿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这边来解释。
    从阿弥陀佛这边解释,是阿弥陀佛发愿回向给我们;从我们这边来讲,是我们发愿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愿生极乐世界,回心转意向着极乐世界,回向极乐,愿生极乐,这就是我们的发愿回向。而我们的发愿回向,当然不是以我们种种的功德来回向极乐世界,而是回心向着极乐,领受弥陀的功德。


  183. 念佛的回向是平等的、没有分别心的,不用说先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後回向给其他的法界众生,没有这一些先此後彼的不平等作法,都「平等施一切」。那平等施一切,我们会因此而减少功德或没有功德吗?不会。就如同我们把房间的灯打开,隔壁没有电灯,我们就把自己的窗户打开,让光明透过去,这样我们的光明会因此而减少吗?不会呀。


  184. 回向要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我回向出去不管能不能达到我的这个愿望,都任凭弥陀,就像陈海量居士所写的──可许则许。
    因为,每一个人生生世世的业缘,现在应该是怎样的安排才是最好的,我们并不知道;既然至诚念佛回向了,结果就任凭弥陀去安排。


  185. 凡是能够认同净土法门的,不管他有学识、没学识,都可说是大智慧、大福报的人;能够专修净土法门,不管他根机高、根机低、都是大善根、大福德的人;如果能够进一步自信教人信,不管他心量大、心量小,都是大慈悲、大愿力之人。自己信佛念佛,就是自行大悲;劝人信佛念佛,就是劝他大悲。


  186. 净土法门是自利利他都可以两相成全的。为什麽?我们念佛就是自利,推广念佛就是在利他,如果是其他的法门就不是这样的。其他法门,自己贪瞋痴都还没有断,自利尚且未做到,怎麽能够去利他让人家断贪瞋痴呢?


  187. 念佛往生,是自行大悲;劝他往生,是化他大悲。能行此大悲者,即是真正知恩报德,功德难思。


  188. 「慈」就是「与乐」,「与乐」就是给他「成佛之乐」。「悲」就是「拔苦」,拔他六道轮回之苦。所以真正能够给他拔六道之苦、与成佛之乐的,就只有念佛法门了,这样说来,弘扬这一个法门,岂不就是一个大慈悲大愿力的法门?


  189. 以念佛的法门来教导人家,这一种救度对方的功德非常的大,可说是大慈悲、大智慧。为什麽?因为只要能够让对方往生,不但离开六道轮回,而且到那里就成佛了,有比这个更慈悲的吗?有比这个更有智慧的吗?不过,这个人也必须要有大善根、大福德,才有福气专念这一句名号,愿生极乐。


  190. 诸佛出世,不是要我们只是去恶行善,以期能出生在天上或人间,因为不论是出生在天上或人间,福报都只是一刹那之间就享尽了,之後又会再堕落三恶道;所以诸佛出世是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具足菩提,然後倒驾慈航来广度众生。因此若我们教导别人学净土法门,或者我们自己专修净土法门,这样就跟佛出世的本怀相应了。


  191. 阿弥陀佛的意义以我们凡夫有限的知见,是无法形容、无力思惟、无能解说的,因为祂的意义很广很深。不过我们知道,阿弥陀佛祂所发愿、所修行的功德,通通融入在这句名号当中,所以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而之所以将全部功德融入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要让我们众生容易称念,容易得到利益。所以不管我们知不知道这个道理,只要称念这一句名号,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口中跳跃,在我们身上放光。


  192. 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光明,而这无量的光明也是无碍的光明,不受凡夫贪瞋痴或业障的障碍,当然也不受时间、空间的障碍,这无量无碍遍照法界的光明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念佛的众生而给与摄取,就是现在就看着他、保护着他,将来就接引着他。


  193. 成就极乐世界的四十八大愿,是阿弥陀佛主动为我们所发的,阿弥陀佛也是主动要救我们,阿弥陀佛随时都在观照十方世界,看哪里有念佛的众生,祂就以光明来摄取不舍;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听闻十方世界哪里有念佛的声音,随时应声而现,来救度他,将来接引他。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如此,是不可能有差错、有失误的,也不可能会忘记的。所以我们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自然会带着观音、势至及清净大海众菩萨来迎接我们。


  194.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祂晓得十方众生,尤其是五浊恶世的娑婆众生,有的是无心於出离,或是不晓得出离,只知五欲的享乐;有的虽晓得享乐造罪会轮回受苦,必须修行,却有心无力,这个心还是被贪瞋业力所占据。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祂悲悯我们,所以预先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所成就的四十八大愿、所建设的极乐世界,主要是为了我们十方众生。四十八愿,可说每一愿都为了众生的往生极乐世界,每一愿也都在说明:只要念佛,必定往生。
    为什麽这麽说?因为极乐世界固然有百千万亿无量无边的庄严,但如果我们不能往生,种种的庄严、清净都没意义了。就像针对大陆三峡的移民,要为他们建设流畅的交通,要有学校、邮局、银行,现代化的房子……种种美好的环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移民来住,如果所建设的都不能吸引三峡的百姓迁到这里来,那麽一切都徒劳、白费了。


  195. 阿弥陀佛之所以五劫思惟、兆载永劫修行,目的就是要为十方众生建设极乐世界,使十方众生欣慕极乐世界、专念弥陀名号,并在众生命终的时候现身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196. 在念佛的当中比较没有妄想杂念的话,我们的气质会改变,心性会改变,会感受到念佛的法喜,此後有事没事,随忙随闲,就会喜欢念佛,把这一句佛号时刻挂在嘴上、挂在心中。尤其是我们学这个法门,就是一个念佛人,一个念佛人他如同善导大师所讲的,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不管行住坐卧,不管时处诸缘,都是念念不舍的;如果平常都念佛,往往临终会顺利安然,比较不会有病苦,即使重报轻受,甚至得了癌症,也没有一般癌症的痛苦。


  197. 为什麽我们只要专一念佛,不管我们的功夫如何,就都必定往生,只以念佛做为往生唯一的正因,为什麽?因为念佛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念佛不是靠我们念佛的功夫、靠我们念佛的功德,就像《观经》的经文:「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我们只要念佛,就在阿弥陀佛的光明蚊帐里面了,蚊子或者其他的害虫就咬不到我们;也就是说冤家债主、天魔外道,三界六道的魔境都无法来干扰、妨碍、障碍我们,因为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


  198. 不管什麽人往生,一定会见到阿弥陀佛,因为极乐世界是大乘法门,不往生则已,一旦往生,就会改变小乘的根性,自自然然会发起广度众生的愿。
    好像路面上的水千差万别,有的乾净,有的不乾净,有杯中的水,也有黄河的水、长江的水,各不一样,可是一旦流入大海,就跟大海一个味道,自自然然地,不必勉强。极乐世界能够转小乘的心量为大乘的心量,所以,我们尽管往生,到那里自有佛的调摄。


  199. 一般佛教徒,大都比较崇敬苦修苦行者,他们认为,既然是学佛,而佛法重在实践,所以要修苦行,越有修苦行的人,越得到大众的信服;而你们跟老太公老太婆,不认识字的人一样,只是动动嘴巴念念佛,那有什麽可贵呢?有人甚至於会怀疑难道这样也是佛法吗?
    这个当然也是佛法,而且不但是佛法,反而是佛法里面最快速的。但是仍然有人很看不起念佛者,认为我这麽有学问,能够深入经藏,这麽的精进,能够学这个法门,学那个法门,难道我还跟你们这些老太公老太婆一样,只是在那里单单念「南无阿弥陀佛」吗?因为有这种偏执,所以就生起高慢心了,如果是这样的情形,那就会如《无量寿经》所讲的「难以信此法」了。


  200. 我们修行不是难行苦行,也不是做大通家,也不是迷於感应,也不是追求玄妙,只要有一个适合自己,而当生能解脱生死的,即使很平淡无奇,这个法就超越任何法。
    净土法门最平淡无奇,只要愿生极乐、专称弥陀,誓毕此生,永不改变,这个人往生决定,这个人成佛决定,将来对众生也是度生决定。


  201. 大乘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利众生,代众生受苦、为众生修行。所以,只有大乘佛法才有「他作自受」的思想。而且只要是大乘佛法,必定多少含有「他作自受」的思想,也必定承认有「他作自受」的功能存在。最能彰显大乘佛法「他作自受」之极的,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弥陀救度的念佛法门是一切大乘佛教中最高无上的法门,是最纯粹、最成熟、最圆满的大乘,是果地大乘,也就是佛乘,所谓「乘佛愿力」。


  202. 净土门是「信念佛」而非「修诸行」之教,是依靠信受弥陀本愿「救度」之教,而非依靠自己修行「六度」万行之教。


  203. 佛法有五种不可思议,其中佛力最不可思议,而佛力之不可思议,正是指弥陀的大悲本愿救度之力。
    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一)必须领受阿弥陀佛的功德,这是阿弥陀佛回向给我们的;(二)我们要发愿愿生极乐,回转以前向天、向人或向其他地方的愿心,而转过来向着极乐。


  204. 阿弥陀佛的光明非常广大深远,遍照十方世界任何地方,这个光明有什麽功能,有什麽样的目的呢?就是摄取念佛的众生。这个摄取的「摄」,就是「摄护、保护」的意思;「取」就是「救度」,将来来迎接你;「不舍」的意思就是自始至终都没有舍离、没有改变。


  205. 《观无量寿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一个真心念佛的众生,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在动脑筋思惟事情的时候,甚至在打妄想的时候,也都在弥陀光明的摄取当中。为什麽?因为阿弥陀佛有这个愿,而我们也这样做的话,就合乎祂的愿,再者,也因为他是一个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佛净土的人,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已经不是娑婆世界轮回的凡夫了。反之,如果不是一个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人,就不在光明摄取当中了。


  206. 功德有二种,一种是真实的功德,一种是不实的功德。真实功德只有佛有,也就是只有「南无阿弥陀佛」有;不实功德是我们人间所造作的,不管因也好,果也好,人间所作的一切功德,以及天人所作的一切功德(当然天人都是享福,很少作功德),都是有漏的,以佛的眼光来看,都是颠倒的,都是属於不实的功德。因此要以我们凡夫自己的修行来往生极乐世界,是因果不吻合的,所以是「少善根、少福德」。因此经典上说:「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以我们所作的善行来往生的。」


  207. 不管念佛的时候心中宁不宁静,都没有关系,只要愿生极乐之心肯定,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专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永不改变,这样的念佛,都百分之百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的愿,不是要你清净心往生,而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是靠名号的功德力往生,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功夫往生。


  208. 念佛人如果希望未来能预知时至,顺利安然往生,平生就要自我调整,於待人接物时,心中没有计较,不管到什麽地方,什麽时候,做什麽事情,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管在大雄宝殿也好,在念佛堂也好,在房间也好,在卫浴间也好,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209. 学佛就是要成佛,要成佛最後都是要忆佛念佛,领悟佛的内容、佛的境界,这样才能成佛。要领悟佛的内容、佛的境界,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最简单、方便的。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圆满包含着佛界的功德与功能,如果不是念南无阿弥陀佛,靠自己的力量就非常的艰难。


  210. 是不是绝对往生,不是凭口说我绝对往生、行为表现我绝对往生、心中想我绝对往生而定,而是要看他的内心。他的内心相信乃至临终一念都能够往生,何况平生念念不舍;我是一个念念不舍的人,所以我决定往生,是靠这样来判断。要真有那个「念念不舍」的心态,反之,如果这个意念只存在大脑中,内心没有念念不舍,这样就不算。所以这个要问自己啊!


  211. 《净土十疑论》里引《大智度论》的内容说:「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父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此《论》中又说:「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意思是说,初发心的菩萨还没得到无生法忍,必须经常跟在佛的身边,要先往生极乐世界跟随阿弥陀佛,这样不但不会退失,而且会上进。


  212. 净土法门的根本就是愿生心,没有愿生心,一切就都免谈。譬如,专称弥陀佛名,但是你没有愿生心,只以专称弥陀佛名作为主要的宗旨,那就违背了。因为称名的目的,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念佛的利益虽有现当二益,可是,它有一个终极的目的,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
    有人会有疑问:「我有了这个体会,我有愿生心,很想往生,可是,还是放不下世间,还是会贪着五欲。」其实这个是自然的凡情,因为,如果我们没有贪瞋痴,就不会执着,就不会贪着五欲。
    那这样会不会影响往生极乐世界?应知那一种愿生心,是潜藏在我们心底的,只不过是肉体还存在的时候,就会挂念儿女……,难免就会有一些执着。可是,时间到了,只能二选一的时候,就会完全放下,往生极乐世界。


  213. 三种愿行具足:
    法体名号具足愿行:愿是救度众生的大愿,亦即弥陀於因位之时五劫之间所思惟发起的大愿;行是成就此愿的行业,亦即是弥陀兆载永劫之间所苦修完成的大行。愿行圆满而成南无阿弥陀佛,因位的大愿大行之功德都具备於名号中,故此六字名号毫无欠缺的具足此愿与行。在此能具的是名号,所具的是因位五劫永劫的愿行。
    归命信心具足愿行:众生闻其名号之威德时,名号成为众生的信心,此谓之他力信心,此信心自然具足名号所具的愿行,故说信心具足愿行。在此能具的是信心,所具的是名号中的愿行。
    称名念佛具足愿行:众生既然具足信心,则能相续称名,其称名是信心全现的称名,亦即信心之体的名号当体显现於口业,故一声一声的称名都具足愿行,在此能具的是称名,所具的是信心中之愿行,亦即名号中本具的愿行。


  214. 我们都是凡夫,对世间种种,难免执着,包括对家庭的责任、对眷属的留恋,以及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或地位。学佛的人虽然过这样的生活,但是他心里很清楚,知道这只是人生的本分,并不是人生最後的目标。尤其是念佛的人,知道自己现在念佛,当临终要面临选择,他当然会选往生极乐世界,放下一切,不再执着,因为知道一切的执着留恋,到头来终究还是成空的。


  215. 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有阿弥陀佛赐给我们的功德福报,让我们能够庇荫子孙;也有阿弥陀佛给我们的神通道力,让我们能够救度生生世世的父母、子孙、六亲眷属。念佛人心中了解这个道理,所以虽然在世俗的生活当中,跟一般人一样,但最後要二选一的时候,他就会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216. 一个念佛的人,他深刻清楚,往生是专靠念南无阿弥陀佛,因此平生就只专念南无阿弥陀佛。除此之外,对於人情世事,当然也要恪尽本分,不可以假借念佛之名,而回避应尽的责任。是故,为人子女当然应当孝顺父母;为人父母应该好好栽培子女;为人兄弟要互相和睦友爱;对其他人要尽量包容、援助对方,随缘随分随力去做自己做得来的善事,此即佛教所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不过,他有一个明确的观念,就是做任何的善事,对於往生而言,是没有增减影响的。他只不过是随缘随分,随顺一个学佛人的本分和境缘,遵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为什麽?因为他知道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这些善行。要往生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已经全部具足。所以,这六字名号称为「万德洪名」。


  217. 我们今生当然要行善积德,但并不是依靠这个而希望还有生生世世。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信愿念佛,信有弥陀的救度,有极乐世界的归属,愿受弥陀的救度,愿生极乐世界。此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这就是信愿具足的往生净业。


  218. 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所做的业(不论善或恶),皆是虚假,唯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真实的。为何我们所做的业都是虚假?因为诸法无常、无我、空性,既然如此,我们万古以来身口意所造善恶之业,皆是无常、皆是无我、皆是空性,真实、永恒不变的,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这句佛号,是从阿弥陀佛清净不变真如佛性所显现,所以万古不变。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尽未来世,也是如此。所以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名号,领受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自然可以消除我们生生世世以来黑暗的业障,使我们当生离开娑婆业报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显现自我真如的佛性。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然因贪瞋痴而造业造罪,不过佛性并未消失,也永远不会消失。


  219. 人有「惑业苦」,无量劫以来含藏的烦恼跟业障,导致无穷无尽的六道生死轮回之苦,可是只要他念佛,愿生极乐,人间也好,天上也好,虽然尚有烦恼、业障,但是烦恼、业障不再能污染而使他下一辈子继续轮回受报,为什麽?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始终不离的摄取保护着他。而且一旦命终,阿弥陀佛就会现身迎接他到极乐世界,而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境界,到了极乐世界就必定成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就用芬陀利华来比喻念佛人。


  220. 对於持戒、布施,甚至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谓的六度万行,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讲是应该做的,应该随缘、随份去修的,只是这些跟往生极乐世界是不相干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以这些为业因、为正因;不过是一个学佛的人应随缘、随份去做的内容。既然不是往生的正因,对往生而言就是少善根。易言之,如果不是作为往生来讲,就无所谓少善、不少善,也无所谓正行、杂行,自力、他力。


  221. 人生在世虽然也会行善积德,但往往都是恶多善少,必定会堕落,轮回不出,生生世世都要受苦受难。所以说起来,真正的善业和功德,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222. 一个念佛人,若家里许可,要供奉我们的本尊。我们的佛堂只要有一尊「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对联用「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平常早晚烧香,礼佛三拜。若是没有适当地方可供奉,也没关系,只要时时、处处都念本尊「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因为,真正的本尊不在外,而是在我们正信虔敬的内心,内心就是最清净庄严的佛堂。只不过我们还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生活,除非没有地方,不然,还是有必要供奉我们的本尊。


  223. 有关诵经,经文的前後文各不相同,如果不注意听的话就不知道对方在念什麽,不能句句听得明白;即使留心听,也不一定能很清楚,更何况无心听,根本听不明白。但念佛就不一样了,念佛是前面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後面也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声声念念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再怎麽样无心的人都会听到。即使没有念,只有听,这一句佛号也会进入阿赖耶识的仓库中,成为我们的种子,成为功德。


  224. 我们这个法门主要的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如果想要诵经,只要诵《阿弥陀经》就好了。至於《心经》、《普门品》、《地藏经》、《药师经》这些可以都不用诵,因为你连念佛都没有时间了,怎麽还有时间诵其他经呢?若论功德来说,佛号就是万德洪名,念佛功德比诵经的功德还高。而且念佛是任何人都可以念,任何时间都可以念,任何地方都可以念,做任何工作都可以念。而诵经呢?若不识字就无法诵,没有适当地方就不适合诵,没有足够时间也不能诵,何况,诵经又没有比念佛功德还殊胜,对不对?
    当然,我们若要了解《心经》是在讲什麽?《普门品》是在讲什麽?《地藏经》在讲什麽?我们就去看、去了解,了解就好了。因为,了解归了解,我们也做不来,既然做不来,就等於对我们的生死轮回没有多大帮助,对不对?当然诵经有诵经的功德,任何事都有它的因果嘛!不过你都没有时间念佛了,哪有时间诵那些经!所以,为自己的往生极乐世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不用再去诵其他的经。要超度祖先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专念佛,不用另诵其他的经,最多只是开示往生极乐世界的道理,或是诵《阿弥陀经》,对以上所说的这个道理我们要分别清楚。


  225. 有人说业障现前要先念《地藏经》消业障,通途法门才须要这样,我们是净土门,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药方还是念佛,一句万德洪名,一念能够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诵什麽经、持什麽咒,效果没有这麽大,所以真正懂的人他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


  226. 佛教其他宗派、法门,最终都以「心净国土净」为目的,生生世世在这娑婆世界修行证果;唯有净土宗是以今生往生弥陀净土、在弥陀净土成佛之後,倒驾慈航为宗旨、目的,是「国土净心净」的法门。


  227. 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资粮,其实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我们离开娑婆,是阿弥陀佛为我们还清生生世世的债务;我们要到达的极乐世界(也就是我们的归宿),也是阿弥陀佛预先为我们安排好的。
    从这里到那里,从此岸到彼岸,这个资粮,这条愿船,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我们只要「乃至十念」(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地信受称名,就已经在愿船上了。即使贪瞋痴还没断,习气还没改,烦恼重重,杂想妄念无边,只要不离开愿船,对弥陀救度信心不失,对往生极乐愿心不退,一生专称弥陀佛名,就不会再度落入六道苦海了。今生寿命方尽,自自然然地就已在彼岸了。所以,净土法门给了所有修行者无限的安慰,也给了我们最後的希望。


  228. 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慈悲的显现,观世音菩萨的存在是要救苦救难,而能够绝对性地救苦救难,就是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存在,等於是方便地接引我们去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来让阿弥陀佛救度,不然的话,观世音菩萨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要为了我们而闻声救苦,在那里救苦救难,那不彻底呀。


  229. 昙鸾祖师曾经说过: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昙鸾大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但闻彼国土」,只是听到极乐世界这个国土是一个清净安乐的国土,「啊,有那麽好的地方啊,那我也要去」——「克念愿生」,「克念」就是切实有愿生的心;「克念愿生,亦得往生」,这种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同时,「即入正定聚」,已经是必定成佛的身份了,叫「正定聚」。所以,这种愿生已经是含有信在里边了,因为他相信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愿、有信,行也就在里边了,因为,行是阿弥陀佛兆载永劫所累积的功德,是要送给这种愿往生的众生。愿往生的众生,在第十八愿来讲是经过弥陀所呼唤的众生啊!


  230. 「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往生就能成佛,所以,愿往生净土的心,就是净土法门的菩提心。净土法门不必另外再去发菩提心,闻信弥陀救度、回心转意愿往生,这种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


  231. 为了身体可以舍去钱财,为了生命可以舍去钱财与身体,那为了佛法的菩提心,是可以舍去钱财、身体与生命的。因为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菩提心一旦长养之後,可以生生世世留存在阿赖耶识之中,永不消失。因为我们学的是净土法门,已先晓得我们的菩提心很难生起、圆满,因此以念佛蒙受弥陀救度,先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证得佛果之後,自然能够自在无碍的展现菩提心。但是不管圣道门或净土门,既然菩提心是佛法的核心,所以不论目前能做到多少,我们都应该随分随力尽量去做。


  232. 我们凡夫所发的菩提心大部分都是虚假的,这个跟阿弥陀佛真实而不可思议的功德是不能相比的。
    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出世间法,是真实的功德、不可思议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所修的顶多五戒十善。可见一般所讲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乃至八宗兼修、八宗兼弘都不能跟这句名号相比。所以只要专念弥陀名号就远远胜过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功德了。


  233. 「菩提心」是一个共用的名词,圣道门在用,净土门也在用,但净土门的意思是「愿往生心」,愿往生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如果阿弥陀佛有一个标准说要我们发圣道门的菩提心,那我们没希望了!若是只有发那种心的人才能往生,不能发的就不能往生,那我们检讨自己,我们真的发了菩提心吗?比如,每天都在念「四弘誓愿」,可是检讨自己的言行又每每违背四弘誓愿,那怎麽办呢?
    所以净土门的「菩提心」,它的语意内容跟各宗各派的「菩提心」不同,愿往生心就是净土门的菩提心。为什麽呢?「不怕自己不会说法度众生,只怕自己不成佛」,成佛一定会度众生;「不怕自己不会成佛,只怕自己不能往生」,哪有往生不能成佛的呢?所以一切都在往生的当中具足,这就是「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的意思。


  234. 若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很恳切的话,不需要别人的鼓励鞭策,他自然而然会想要念佛。因为他知道世间是虚假的,是颠倒的,不是真实的。唯有极乐世界才是真实的,阿弥陀佛才是真实的,才是值得追求的,才是值得心心念念去思慕的。在此情况下,他的心心念念自然会想要念阿弥陀佛。
    因为,他知道尽其一生之中,最有价值的不是事业有成就赚大钱、地位崇高、家庭美满,而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全都只是各人的因缘果报而已,而且苦乐祸福都只是暂时的。更何况,其实娑婆世界是唯苦无乐,乐尽苦至,乐的本质即是苦。所以,他决定要彻底离苦得乐,究竟厌舍娑婆之苦,完全欣慕极乐之乐,他会有这样的观念。既然有这样的观念,他的心心念念自然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如果是这样,他就是一个决定往生的人。


  235.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功德殊胜快速,方法简易稳当」。因为简而不繁,不需深入烦琐的教理;易而不难,不必修持艰难的行法。任谁都能,毫无资格限制,绝无任何条件,亦无时间、地点、事情的忌讳。只要有口,依样画葫芦的称念亦可;而音不准确、不完全也无碍。亦即只要称念,一切善恶贤愚、时处诸缘,不在简别之列。


  236. 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切善根庄严净土。因为这句佛号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所累积的菩萨万行,成就了果地的万德。因位的万行、果地的万德,全都包含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所以只要称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善法、功德自然具足。


  237. 所有的修行法门当中,能够不妨碍作务的就是念佛法门;所有的修行法门当中,能够让他不离开红尘,也能够修行的就是念佛。所以,念佛不妨碍作务,作务不妨碍念佛。不离世间法,而能修出世法;虽修出世法,也可不离世间法。


  238.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光明,也是我们安心喜乐的来源。有阿弥陀佛的本愿,我们今生解脱有望、成佛可期;没有阿弥陀佛的本愿,我们将万劫沉沦、解脱无期,终此一生,将仰望长天,声嘶哑而哀嚎;匍匐大地,流血泪而悲泣。那种绝望的痛苦,是语言无法形容,人心难以想像的。


  239. 念佛人因为了解佛心,他对自己的往生自然就没有怀疑惊惧。为什麽呢?经典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一个念佛人,他时时刻刻、永永远远、从现在到临终,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之中!犹如水盛在杯子内,它不会流到外面。念佛人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之中,而且到了临终之时,《阿弥陀经》云:「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阿弥陀佛就会带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因为是阿弥陀佛先来,然後我们在命终之时,才能够心不颠倒,正念现前,决定往生!这个时候,还没有断气之前,称之为临终,在尚未断气临终的时候,我们念佛人就会看到阿弥陀佛出现,不管他是否昏迷,即使昏迷,也会在昏迷中看到阿弥陀佛。如果在病痛中,他也知道不是他不想念佛,只因现在痛苦到无法念佛,但是他的心中有安慰,知道时间一到,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他!所以静静地等待阿弥陀佛的出现。像这样的念佛人,在这个时候,他的心中有极大的安心、欢喜、踊跃,知道人生轮回的苦、肉体的苦、世间的苦,已经要尽了,眼前有极乐之乐,平白地要送给他了。
    所以,一个念佛人对阿弥陀佛的救度,对佛心有这样的了解,他在临终病苦,无法念佛的时候,他的心中依然有安慰,有极大的喜乐。如果念佛却对阿弥陀佛的佛心不了解,或是对阿弥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愿力不了解,这样他就会苦恼。很多念佛的人,往往因不了解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本愿救度道理,所以虽然有念佛,却心生不安,到了临终之时,还苦苦恼恼,甚至於让别人担心他到底是否有往生,那都是因为他对佛心不了解;如果了解佛心,了解念佛的道理,不管他怎麽样的念佛,他的心都是安稳的,不会怀疑。所以,我们就是这样在念佛的:你是什麽样的根器,就以你现在的根器去念佛;对往生而言,你就是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只是在人情世事方面要看淡,对於应尽的本分仍要尽力。这是每一个念佛人应具备的根本心态。


  240. 我们念佛人都即时当下,现在就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於佛格,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立刻顿超十地,而且快速成佛。
    念佛人看到「即时不退於佛格」,应该有一种难遭难遇的大欢喜、大庆幸,可是有的人往往欢喜不起来,也没有大感受,甚至苦苦恼恼的,整天一张苦瓜脸,如果是这样的话,表示一方面他没有体会到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大威神力、救度我们的功德、为我们怎麽样的发愿、怎麽样修行、对我们有怎麽样的大恩大德、我们跟阿弥陀佛有什麽样的关系,而且我们如果没有弥陀救度的话,我们又会是怎麽样;另一方面也显示我们本来就是烦恼强盛、业障深重的众生,应该欢喜却欢喜不起来。
    不过即使是这样,我们烦恼的众生面对弥陀的救度,如果能够像善导大师所讲「在烦恼的心中,生起清净的愿生之心」的话,即使再怎样的烦恼苦恼,但是内心却是安详、平静、平和、祥和的,同时过着一种平凡、平常、平淡、平实的生活。


  241. 平生遇到净土法门,信受欢喜,念念相续,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的念佛人,才是真正宿世善根深厚的人,才是真正具足福德智慧的人,才是真正获得大利无上功德的人。


  242. 学净土法门的人,生死心要恳切,恳切到把我们现在就拉到临终,把我们的身份拉到「下品下生」,而「念念不舍」。


  243. 念佛就是我们往生的正行,要往生,念佛就已经圆满具足了。看书只要看我们这个法门传承的书,因为看书才能了解念佛往生的道理,若对念佛决定往生的道理不了解,就不可能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念佛,即使是念佛,心也不安呀!所以为了使我们能够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就得去看这些书,听有关这方面的开示。进一步说,如果你对这些道理都已通彻了解了,也可以不必去看这些书,有时间就念佛,就是这样。


  244. 我们本来心中充满了很黑闇的无明,可是到了极乐世界,无明碰到极乐世界的光明,当下无明就消除,无明的消除并不需要经过长久的时间,好像一个人身上有病,所谓「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病很久了没办法一吃药马上好,要有时间性。但是我们的无明还有黑闇,甚至充满宇宙的业障,受阿弥陀佛无碍光明的照破是立即的、当下的。


  245. 我们只要张开嘴巴念南无阿弥陀佛就等同念了十方诸佛菩萨,就等同修了八万四千法门,尽宇宙遍法界我们所知道的、不知道的,能想像、不能想像的功德统统都领受到了!


  246. 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见到阿弥陀佛,也能够见到十方诸佛,蒙受十方诸佛的授记。《观经》说:「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所以在十方诸佛当中,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些功德不求自得。


  247. 学净土法门,要自认是「三福无份」的众生,但是只要依靠弥陀的救度,就能具足、超越三福。阿弥陀佛把这法门布施给我们,祂善巧方便的来当我们的儿子,爱敬我们。
    世界上的人有爱,未必有敬,譬如亲子、夫妻,很恩爱,但会流於随便;社会上一般人彼此恭敬有礼貌,却未必有亲情。可是阿弥陀佛把我们当成祂的父母,既敬又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接受祂的救度。阿弥陀佛的慈悲,真的是无限的慈悲,让我们不晓得要怎样去感恩报答。


  248. 净土法门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
    犯五逆十恶,极重罪人,应堕阿鼻,佛可以救;若不信佛,佛不能救。因为不信佛、不靠佛、不接受佛的救度之恩。


  249. 我们无法想像的,可以成佛、度众生的这个法,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差别、没有条件地布施给我们,这个法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250. 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冥冥之中,都会有佛的加持。当然有事情的时候,要看事办事,当尽心尽力之後,就是随缘,平常心看待,不患得患失。
    人要有责任心、荣誉感,同时要有所谓的「报冤行」和「随缘行」。「报冤行」──当遇到逆境,要想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一定是生生世世以来,我们亏欠人家,现在因缘到了,所以自然别人会来讨债。「随缘行」──要有一种偿报冤债的观念,随今生今世的缘去偿还人家。不应该有不平、不满,甚至积忿在怀,想要报复的心。


  251. 一个念佛人,第一要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第二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三要愿生极乐世界。


  252. 愿生称名,当下领受,当下被救,何时都是被救之时,何地都是被救之地。


  253. 真正信受净土法门的人,他自然会流露出:惭愧谦卑、念念不舍。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