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念佛著魔的原因

        (問:「念佛人諸佛護念、菩薩擁護,但是為什麼現實當中真是有人也在稱佛名號,但也會出現著魔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原因是他對佛法沒有真知正見。比如說念佛,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如果想求神通感應,想超過人家,顯示自己有修行、有本事,或者以躁急的心想念佛達到某種功夫,如何如何,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往往會出現偏差。

 

        如果他內心完全任憑這尊佛,知道仰憑佛的誓願、念佛一定往生,一心求生極樂世界,把自己整個拋放在阿彌陀佛的大光明當中,沒有任何障礙。

 

        如果出現障礙,是他的知見問題,往往求神通、求感應,或者躁妄心,躁急地要達到某種境界,這樣可能會出偏差。

 

        每個人生生世世都有很多業障,佛菩薩對我們是正確地感應,可是你的想法偏離了佛的正知正見,被過去的冤家知道了,他有他心通,就飛精附體了,給你感應了,見佛見光見花了,「唉,我見了佛了。」如何如何,上當了,被控制了,牽住鼻子了,這樣就可能入魔道,障礙就來了。

 

        我們所講的是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無疑,心中信順,這樣不可能有任何問題。

  

【慧淨法師:】

        有一句話說︰「魔由心生,妖從人心。正心誠意,百邪不侵。」因為我們的理念不正確,我們的心念有某種所求,這個心念就跟宇宙當中那個境界相感通,那個境界就剛剛所講的飛精入體,來到我們的身體之中,或者來干擾我們。我們念佛,如果有正知正見,念佛為了往生,念佛無所求,不求感應,不求神通,不求名利,這樣正心誠意,就不會遭到種種魔境了。

 

        不只是念佛,不念佛也一樣,只要這個人存正念、存善心,鬼怪不會來害他的,冤家債主也不會來害他。一個人很有孝心,當下就有善神來保護他,惡鬼神就不會來害他,冤家債主也找不到他,離他遠遠的,不能近身。

 

阿彌陀佛常住其頂

        我們念佛人,如果有正知正見,不偏知偏見,不求感應神通,功德利益是非常多的。第一,阿彌陀佛常住我們頭頂,經典說念佛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白天晚上擁護他,有什麼功效呢?「不令冤家而得其便」,不讓冤家債主向他討債,不會讓天魔外道、惡鬼惡神妨礙他,「現生常得安穩」,我們現實的生活才能是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即使百業蕭條,也會遇到貴人。那麼臨終呢,臨終安然自在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經典上所講的。

 

阿彌陀佛光明常照

        第二,念佛人,阿彌陀佛的光明永遠都照護著他,像《觀無量壽經》所講的,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整個大宇宙,不受任何障礙,那麼,這個不受任何障礙的無礙光是怎麼樣呢?「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無礙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它的作用在哪裡呢?作用在於攝取念佛的眾生,那什麼叫「攝取」呢?就是現生保護他,臨終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正信的念佛人,現生受到彌陀的保護,不會有魔障,臨終就會來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不捨」,不會厭棄他、捨離他、放他不救。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把我們眾生看成他的爸爸媽媽,看成他的兒女,看成他的兄弟,所以他來救度、保護的話,是永遠沒有任何條件的。佛是不會厭離我們的,因為畢竟是自己的骨肉。

 

        所以,能得到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能得到阿彌陀佛光明照耀,能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我們在石家莊張居士家念佛,十方諸佛各自從東西南北上下方來到石家莊的張家,來護念我們;那麼,將來我們移民到美國洛杉磯去了,在那裡念佛,十方諸佛又從各自的東西南北上下方去到那個地方,護念我們;現在科技一日千裡,將來,我們坐太空船到了土星、火星,甚至到外太空去了,在那裡念佛,十方諸佛又從各自的佛土到那裡護念我們。所以我們念佛人等於在無窮無盡的宇宙當中──宇宙的中心在哪裡?沒有一個中心,因為宇宙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念佛人就是中心點,使得十方諸佛各自從他們的方位來到我們身邊來護念我們。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再者,念佛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是他的兄弟、他的朋友,《觀經》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一般人跟一般人當朋友,是普通朋友,如果有省長當你的朋友,就覺得很光榮,如果總書記當你的朋友那就更加殊勝了,這一些還是凡夫,大家都會覺得光榮,何況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當我們的朋友 !這種朋友真是殊勝無比。所以,念佛人的旁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如影隨形,永不分開的。如果是世間的朋友或許還彼此利用、爾虞我詐,如果是真正的朋友,他有過錯,能及時勸導他,而且協助他,讚美他的好處,彼此互相成就,這才是朋友。「朋」就是兩個月亮互相照耀。那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當我們的朋友,無非在我們往生淨土的道路上能夠護持我們,使我們順利、安穩地往生極樂世界。

 

人中芬陀利華

        同時,我們念佛人,釋迦牟尼佛歡喜地讚歎我們是人中的芬陀利華,芬陀利華是白蓮花,是眾花之王。那我們人在世間上,有的比較有道德,有的比較沒有道德,有的比較有學問,有的比較沒有學問,有的地位高,有的地位低,儘管我們地位不高、學問不高,又很貧困,跟別人不能相比,可是只要我們念佛,那麼,釋迦牟尼佛就讚歎我們是「人中芬陀利華」,「人中芬陀利華」是什麼意思呢?善導大師解釋說︰所謂人中芬陀利華就是 「人中的上人」,在所有人當中,我們的身分地位在別人之上──不是國王是最上的,不是,是念佛人最上;是「人中好人」,我們儘管貪瞋癡還在,甚至沒有錢布施,但是釋迦牟尼佛稱我們是「好人」;而且是「人中妙好人」,這種好人是不能想像、不可思議的;同時又是「稀有人」,又是「最勝人」。所以,我們念佛就有這麼大的好處。

 

天神地祇護衛

        而且,二十五位菩薩率領他們的眷屬主動地、歡歡喜喜地、如影隨形地來保護我們,同時,天神地祇都來恭敬我們,就好像皇帝所到之處,御林軍就要立刻前往護衛。所以,我們念佛人所到之處,天神地祇都要來親近我們、擁護我們,所以,我們一個念佛人,不是去拜神、去求神,反而是讓神來拜我們。

 

淨土法門是不改變湯藥的

        剛剛所講的,為了親友祈求福德,就要誦什麼經典,這是錯誤的理念,因為他不了解六字名號就是萬德洪名,所有的功能、功德都在名號裡邊,因此,我們在現生所要祈求的一切,稱念這句名號就具足了。

 

        稱念彌陀名號,總的來講得到兩種功德利益,這叫「現當二益」,「現」就是現生利益,「當」就是來生利益,來生阿彌陀佛會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三界六道輪迴當下遠離了,而且在那裡畢竟成佛,成佛就能分身千百億,廣度諸眾生,這是來生的利益。另一種就是現生利益,就是剛剛所講的那幾種,彌陀住頂、佛光照耀、諸佛護持、讚為芬陀利華、觀音勢至為我們的朋友、二十五位菩薩相隨、天神地祇恭敬擁護。

 

        因為有光明的照耀,所以能消災免難,能消災免難就能增福增德,就能夠開發智慧,就能夠祛病延壽,同時也能夠超度祖先,也能夠下蔭兒孫,這樣的話,我們念佛祈求親人的病好,也是自然在其中的。

 

        所以如果我們要祈求親友病好,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比如說自己的父親或母親要開刀了,你念幾萬聲佛號迴向給他,本來要開刀,不用開刀了,本來會痛,結果不痛了,就這樣。

 

        當然,誦《地藏經》、《金剛經》、《普門品》都有功德,都能迴向,但不如這句名號來得容易,功德又殊勝。

 

        想求兒子,一般都念觀世音菩薩、誦《普門品》,那也不必,淨土法門是不改變湯藥的,不離開這句彌陀名號之外去求其他的,不必。要求兒子,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七、八年前,安徽省馬鞍山市有一位婦女,當時三十七歲,結婚七年都沒生兒子,感受到公婆的壓力,加上朋友的勸導,要她想辦法生兒子。她想到︰既然不能生,與其求之於醫生,不如向佛求。因為她本身也是念佛人。她家裡沒有供佛像,只有幾年前她到普陀山請的一張送子觀音像,她就把送子觀音像掛起來,她不是向送子觀音求,她把這個當作阿彌陀佛,因為她沒有阿彌陀佛像,她就在佛前發願要念十萬聲阿彌陀佛,希望能夠懷孕。她就念阿彌陀佛,兩個月之後,她發現已經懷孕兩個月了(那個時候,她十萬聲還沒念完),等於說當她發願的時候就懷孕了。

 

        所以,一個人如果有真心的話,當下就得到了,因為你一定不會失約嘛,不會失約就得到了。她是教師,比較沒有時間,一天不到兩千聲,我問她︰「你既然供奉觀世音菩薩,怎麼不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而念阿彌陀佛?」

 

        她說︰「因為我只有這一尊像,雖然供這尊像,也是請她向阿彌陀佛轉達,所以我平常都是念阿彌陀佛。」

 

        我問她︰「那你怎樣念?一天念多少?」

 

        她說︰「我當教員,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所以總共大概念了不到兩萬聲。」

 

        還有一個女眾,她是台灣人,到美國遊學,並在那裡就業。她爸爸在台灣,年紀大了,得了腹瀉,需要開刀,她媽媽年紀大了,家裡面沒有人服侍,她在美國就很焦急,又不能回到台灣照顧,怎麼辦呢?她就請教人家。人家就跟她講︰「你只要在美國虔誠地念南無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加持,也能得到貴人相助。」她就發願在幾天之內念幾萬聲。他爸爸本來不認識醫生,結果透過某一個人的介紹,不但熟悉到醫生,更熟悉到醫院的院長,就由院長安排開刀的事情,本來檢查說要開刀,最後不用開刀了,用夾子把結石夾出來;本來醫生說會痛,結果也不痛了,所以,又沒開刀、又沒痛。

 

        自己念佛,親人能夠離開病痛。所以,念佛的功德很大,居然可以迴向給別人,別人沒有念,我們念,同樣等於他在念一樣。

 

萬德洪名

        善導大師說︰阿彌陀佛之所以跟其他諸佛不一樣,雖然所證的果位一樣,佛佛平等,但是誓願不一樣,阿彌陀佛的誓願超越十方諸佛的誓願,阿彌陀佛的誓願,以他的光明名號來度化十方眾生,使我們十方眾生來相信阿彌陀佛,來求阿彌陀佛,求免難能免難,求治病能治病,求順利能順利,所以,都不離開這一句萬德洪名,不然的話,局限於某種功能,不是具足所有的,就不圓滿了,就不能稱為萬德洪名了。

 

       萬德洪名的「萬」,不是數量上的百千萬的「萬」,而是質量上的圓滿性、具足性,具足無上的功德,具足所有的功德,通通在裡面,所以才稱為萬德洪名。

 

「八哥念佛往生,牠是不是具足信願行?」

        (問:「八哥念佛往生,牠是具足正信呢,還是萬德洪名本身具足這種功能呢?」)

 

        信願行是就人類來講的,因為我們有知識,我們有分別、籌量、計度,有信有疑,所以就強調「要相信,不要籌量,不要計度,不要懷疑」。我們有執著,執著世間,執著下一輩子,執著要上生天堂,所以告訴我們︰這些都不要,要迴向發願,轉向極樂世界,願生極樂世界。八哥沒有這一些,牠沒有所謂信疑的問題,也沒有所謂願不願到那裡的問題,所以,牠只要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牽引它到極樂世界去,所以,《無量壽經》就說︰「彼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自自然然讓牠到極樂世界去,好像黑夜過了就是黎明,冬天過了就是春天。經中又說︰「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這個五道、六道,在佛的眼裡都是惡道,不只是地獄、餓鬼、畜生才是惡道,不是,天跟人也是惡道。只要念佛,就能夠橫超三界,「橫截五惡趣」,是必然性的。

 

        鸚鵡、八哥沒有這些分別執著,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們不如鸚鵡鳥。我們要如鸚鵡鳥的話,我們就要把自己看成很愚癡,只會念這句名號,其他都沒有分別執著。所以,法然上人就說︰如果是聖道門的話,你要明心見性才能成佛,「極智慧離生死」;如果是念佛門的話,「還愚癡生極樂」,就像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只曉得念佛,也不愛講理論學問,平常也不會跟人家閑言雜語、人我是非,也不計較一些稱譏毀譽、順逆苦樂,也不愛攀緣,也不愛炫耀,也不裝模作樣,也不突顯自己,通通不會,有事無事只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人家說他好,他也是「南無阿彌陀佛」,說他不好,他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做好自己的崗位工作,同時也默默地協助別人,好像他什麼都不懂,罵他,他也是「南無阿彌陀佛」,稱揚他,他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不曉得人家在罵他,也不曉得人家在稱揚他。

 

「怎樣面對生活?」

        (問:「在這個競爭的時代,怎樣看待和處理對工作、對學術、對日常事務的執著?怎樣排除生活壓力?」)

  

      我們念佛人是這樣︰看輕現世,注重西方極樂世界,把念佛擺在第一位,事業擺在第二位;念佛擺在第一位,生活擺在第二位。「每天的生活,就從念佛開始」,一天的工作,也從念佛開始。對於世間應盡的責任,自己就應該盡力;對名利地位不去執著,凡事盡心盡力之後,成敗得失就不去計較了,隨緣。我們所說的隨緣,是盡心盡力之後,得失成敗不計較,叫做隨緣,並不是說凡事都不做,「隨他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那不是隨緣,「坐在家裡等天掉下來」,不是這樣的。

 

        對於現世的福、利,比如說利益社會、人群的事,自己能夠做到的話,盡量做到,但是總不如他的精力都轉向「自信教人信」,自行化他,告訴人家這個世間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這個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這個世間的一切都是短暫的,這個世間的一切都會變化的,都是無常的,所以,世間是虛假的,唯有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才是真實的。

 

        當然要觀機逗教了,如果一開始就說「世間虛假」,人家就會說我們迷信,頭腦有問題。

 

        (問:「比方說研究醫術,必須得下功夫,執著地去研究,要不然就成功不了,你就不可能醫術特別好。這樣的話,浪費了很多時間,耽誤了念佛……」)

 

        就看他的志願,如果他的志願是為佛教、為眾生,他寧可放棄別的,專心在佛法上,他與其當一個世間的醫生,不如當一個生命的醫生、生死輪迴的醫生,如果他有這個志願的話,他就會捨掉別的,把時間和精神用在佛法上。如果他的環境因緣還不適合的話,他就要有所衡量,多少時間在佛法上,多少時間在醫學上。是多份在這一方面、少份在那一方面,還是一半一半?隨自己衡量。

 

        最好是不要把我們這麼難得、這麼寶貴、這麼稀有的人生,用在世俗上,這樣太可惜了。所以,生而為人,又遇到佛法,又遇到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門,這個真的才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不是其他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難遭遇,我們既然遇到了,我們又來把我們的身體賣給公司,一天八個小時,一個月領那麼一點點錢,幾千塊、幾萬塊,只是為了家庭幾個人而已,那豈不在蹧蹋我們的人生?太沒有價值了。我們應該把我們的人生奉獻出來,為彌陀救度的法門、為整個佛教、為眾生的救度,不是為家庭而已,而是為了一切眾生;不是把我們的生命在公司上幾個小時的班,而是上整個佛法的班了。

 

        唯有得到人身,才能聞到佛法,唯有得到人身,才是六道生死輪迴解脫的契機,生天上不能解脫生死輪迴,生為阿修羅也不能,生在地獄、餓鬼、畜生也不能,唯有人是萬物之靈,所以才是解脫的契機。

 

        現在我們好不容易生而為人了,卻跟一般沒有遇到佛法的人一樣的,去做一般的事情,那豈不太可惜了?用關公的寶刀去砍石頭,太可惜了。

 

        所以,人生價值是非常可貴的,把這麼可貴、難得的人生用來做世俗的事情,實在是太可惜了。所以,懂得的人,他寧可不結婚,獻身出來。因為一旦結婚的話,那糟糕了,彼此就綁住了。即使結婚──這是個人的緣──也不生兒子,為什麼?你生下的兒子,是讓他解脫輪迴呢,還是讓他造罪造業繼續六道無窮無盡的受罪受業、受苦受難呢?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曾孫、玄孫,一直生下去,那豈不是自己的子子孫孫都是在造罪造業、受苦受難,在無窮盡地輪迴?我們學佛的人忍心看自己的子孫這樣嗎?所以,真正學佛的人,不願子孫再度淪落紅塵。但是,子孫有子孫的業,你能不讓他再淪落紅塵嗎?除非不生孩子。

 

        (「兒孫自有兒孫福。」)

 

        那種福不是真正的福,那種是造罪造業。再說,釋迦牟尼佛在世間說法的目的,不是要我們得到那個福,而是要我們假借這個人身,當生成就,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這一輩子修行,累積了很大的福德,下一輩子就大富大貴,在大富大貴當中就享樂,就在樂中造罪,那第三世就輪轉了,所以,佛陀有說「三世冤」,這輩子修行,下輩子享福,下下輩子就墮落惡道了。推究他之所以墮落惡道,就是這一輩子的修福。所以,要我們把這一些福轉到極樂世界去。

 

正行、雜行,多善根福德、少善根福德,是就往生來講的

        如果我們專念彌陀名號的話,不必轉那一些福,因為這句名號就是往生的正因,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應該具備的往生功德資糧,這句名號都具備了,我們即使有布施、有持戒、有忍辱,這些功德跟往生都扯不上關係,所以,這些不是雜行,也不是正行,也就是說,正行、雜行是就往生來講的,多善根、少善根是就往生來講的,如果這件事情不是為了往生、與往生無關,就無所謂正行、無所謂雜行,我們所做的種種行善積德的事情,如果把它用於迴向往生極樂世界,認為「這個對往生有幫助,沒有這個,我往生不能確定」,那就是「少善根福德」,就是雜行。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不是雜行,當然也不是正行。就像淨宗法師常常形容的,坐這趟火車直接到北京,這個才是正行。如果只是坐這趟車逛一逛、遊覽遊覽,那無所謂正行雜行。如果這趟火車是專到北京的,是直達車,是快速的,可是,你不坐火車,而是走鄉間小路的話,那就是雜行了,那就要時刻調整方向,不調整方向就不能到達北京。

 

        所以,正行、雜行,多善根福德、少善根福德,是就往生來講的。就往生來講,唯有彌陀名號才是正行,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要執持名號,其他的如果不攙雜進來,就無所謂正行、雜行、多善根福德、少善根福德。

 

匯集本

        (問:「現在《匯集本》的爭議特別大,而且也是往生的人匯集的……」)

 

        匯集本是匯集本,不是經,我們還是要依經,不依非經,不管匯集的人功行多麼高、往生多麼殊勝,他畢竟不是佛。我們是依佛,不是依其他的菩薩或者其他的凡夫,再說,功行再怎麼高,還是凡夫,不是聖人,是不是?

 

        佛親口所說的才能稱「經」,菩薩所說的還是「論」而已,不能稱「經」,歷代祖師還只能稱為「疏」或「鈔」,也不能稱「論」。

 

        我們都依康僧鎧的,因為這是道道地地的經,而且歷代祖師大德都是依據康僧鎧的本子,善導大師所引用的《無量壽經》,都是依照康僧鎧的,印光大師也是一樣,歷代祖師大德,一旦談到《無量壽經》,就是依康僧鎧的。

 

        如果依匯集本的話,既不是經,同時跟歷代祖師所引用的不一樣了。因為匯集本裡面的第十八願跟原來第十八願不一樣了,而且有加加減減文字在裡面了。

 

        談這些都會有是非,就由我們自由選擇。

 

迴向

        (問:「我父親老年癡呆,我念佛,真的能把功德迴向給他嗎?」)

 

        當然可以。你就「願以此功德,迴向某某某,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因為我們這個法門是大乘法門,既然念佛功德那麼大,豈能只是自利而已呢?所以要利益廣大眾生,希望他跟我們一樣的「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這個「菩提心」就是往生心。每個法門的菩提心各不一樣。淨土法門的菩提心就是願往生心。聖道門的菩提心要先發四弘誓願,然後再個別發個別的願,總願跟別願。四弘誓願我們發不起來,那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目的都是為了廣度眾生,我們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成佛,成佛就能夠有無量的慈悲智慧、神通願力、善巧方便,來廣度眾生。這樣的話,願生心就是淨土法門的菩提心。

 

        (問:「還需不需要念發願文,比如說『在佛菩薩的加持下業障消除、離苦得樂……』?」)

 

        那不必,阿彌陀佛都知道。當然,你要怎麼講都可以,但是,你要曉得︰阿彌陀佛都知道,所以,簡單扼要地就可以了,不必講很長。

 

        (問:「一天迴向幾次?還是不用迴向、念阿彌陀佛就已經迴向了?」)

 

        迴向,早晚課的時候迴向一遍就可以了,早課,就像我上午所講的,就是一起來,洗臉刷牙之後端坐念佛,不誦經,不唱讚,不持咒,也不唱調,一句佛號到底,坐半個鐘頭,就念半個鐘頭,坐一個鐘頭,就念一個鐘頭,坐兩個鐘頭,就念兩個鐘頭。最後就念一遍 「迴向偈」就可以了。

 

        如果沒有早晚課的話,睡覺之前就念一遍「迴向偈」。其他的空閒時間,估計大概能念幾千聲佛號,就把它規定下來。我們都是凡夫,如果不約束自己,不規定數目,往往就東摸西摸,就這樣過了。

  

【淨宗法師:】

        晚上可以念一遍「迴向偈」,晚上講的「願以此功德」就包括從早上到晚上的,通通在內了。這是個儀式啦,即使不了解這些,即使不念 「迴向偈」,也沒有任何關係。

 

  

【慧淨法師:】

放生

        (問:「我放生的時候,往往喜歡把這些善事本能地迴向給我的父母,讓他們身體健康、早聞佛法,這屬於雜行嗎?」)

 

        不算雜行。因為這個跟往生極樂世界沒有關係,所以就無所謂正行、雜行。

 

助行

        (問:「我聽師父講的,勸大家執持名號,我以前所看的淨宗大德的開示,也是勸大家信這句佛號,念佛是正行,其他是助行,好像沒有太大的區別……」)

 

        一般的解釋,「念佛是正行,正行不夠,還要助行來幫助正行,布施、放生、印經,必須要正助雙修才能往生,好像鳥的雙翼、車的兩輪。」這種解釋大錯大誤 !不曉得這句名號才是多善根福德,以為「名號以外還有善根福德,六度萬行啦,行善積德啦,布施、放生、印經等等,這個是助,助我們念佛,單單念佛還不夠,為什麼呢?沒有這些善根福德,恐怕臨終的時候會有障礙,昏迷病痛,所以,要行一些善事,讓我們臨終的時候不昏迷、沒有病痛、沒有災難,那樣才能正念現前、心不顛倒地往生。」這些通通錯誤了,一步錯就步步錯了。

 

        我們不是這樣講,我們講「不插助」,只要專念這句名號,往生的功德資糧都在裡面了,「南無阿彌陀佛」本身是萬德洪名,不需要我們再用其他的助行來幫助阿彌陀佛的救度,所以,很不一樣。

 

        正確的解釋,要依善導大師為標準。善導大師在《法事讚》對這段經文進行了解釋︰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這就是《阿彌陀經》那段經文的解釋。

         

淨宗法師︰】

        首先善導大師解釋「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境界是「極樂無為 涅槃界」,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也就是佛本身的境界,常樂我淨,不生不滅。這樣的境界靠少少的善根不可能往生的,因為這個境界太高了,必須圓滿具足才可以去往生;所以下面說「隨緣雜善恐難生」,以我們今生今世所做的一切,沒有離開我執我見,完全是染污的、雜毒的、有貪瞋癡的,沒有達到三輪體空,不是真實功德,我們所修的一切都屬於「隨緣雜善」,有漏有為,想達到無漏無為的涅槃境界,不可能,因果不相吻合。

 

        那麼怎麼辦呢?「故使如來選要法」,這樣建立的淨土,是阿彌陀佛如來選擇一個必然、唯一、根本的「要法」,必須要仰仗這個才可以往生的,為我們選定念佛法門,這是佛親自給我們選定的,所以叫「故使如來選要法」;那麼,選什麼要法呢?「教念彌陀專復專」,教我們念阿彌陀佛,說明念名號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而且「專復專」地念,就是一定要專,不能雜,一旦來念「南無阿彌陀佛」,承托阿彌陀佛的願力,就再也不改變,「專復專」就是解釋「一心不亂」四個字。

 

        善導大師的解釋很簡單、很明了。其他所有的修行都稱為「少善根福德因緣」,那個根本無所謂幫助。如果說念佛還不能往生,需要這些來幫助的話,那於理講不通,好像阿彌陀佛還沒有力量救度我們,還需要這些來幫助,我們所做的這些,比如布施、行善,六字名號裡面有沒有,你說?法藏菩薩兆載修行,是無漏布施,是三輪體空的布施,要頭給頭,要腦給腦,要眼給眼。你這一點點,早就包括在裡邊,而且是清淨的、無染的、無漏的,我們這雜毒的,怎麼能跟他比呢?所以,這些功德六字名號通通都具備了,通通都有了,所以,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正定之業。

 

        善導大師講念佛是正定之業,不講正行、助行,他稱為「正定之業」,念佛是決定往生的,沒有任何的動搖性。

 

        其他有幾種叫助業,助業是讀誦淨土三部經,還有觀察極樂世界,還有禮拜阿彌陀佛,還有供養阿彌陀佛,這四種,直接與阿彌陀佛有關的,他叫助業。但助業也不是說「光稱念名號不能往生」(不然的話就不能稱為正定之業了),是因為透過這四種行可以幫助我們進入正定之業,因為如果你不讀誦淨土三部經,你怎麼知道專念佛一定往生呢?所以,讀誦也好,聽聞也好,是讓我們了解這個道理的,稱為助行。

 

        就好像高速公路,直接到達某個地點,但是上高速公路之前還有個方便的引導,透過一個岔平交道上去,上去之後就可以高速行駛了。

 

        我們透過讀誦,了解了這樣的道理,直接就順著六字名號的高速路直接奔往西方極樂世界,是這個意思。

 

        一般所講的就不一樣了,「以念佛為正行,然後以戒善作為助行」,這個都不是善導大師思想,恰恰相反,成為雜行,這不就雜了嗎?因為念佛還不夠,需要戒善來輔助才能往生,這樣就雜了。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說︰「自餘諸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其他的修行都是善法,但完全不能跟六字名號相比。

 

        就好像我們要過大海的話,你坐上一條大船就可以了,需不需要在大船後面再掛一條小船?根本不需要嘛!世間的船,上面還有救生艇,是因為它可能會觸礁,可能會遇到海難,會沈沒。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大船,根本不會沈沒,根本不可能觸礁,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六字名號的大船完全足夠了,任何眾生乘上了六字名號大願船,毫無疑問可以直達彼岸,根本不需要後面再掛一條五戒、十善的小木筏,因為這些都包含在六字名號裡邊。

 

        從往生極樂世界的角度來講,完全用不著這些東西,只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完全足夠。

 

        當然,從另外的角度來講,我們作為佛子,有我們的規範,那是應當去做的。

  

慧淨法師︰

        應該做的,我們還是要做,不應該做的,我們還是要禁止。應該做的,在世間上還是多少有福報;不應該做的,做了還是有報應的。因為肉體只要存在的時候,就會有報應,除非已經往生了,不再有肉體的延續。肉體存在於這個 世間,一切都有因果,不吃飯就會受飢餓之苦,不穿衣就會受寒冷之苦,罵人家就會受到被罵的果報,偷人家的東西將來就會事業不順利,甚至禍延子孫。行善積德也是一樣,也可以讓事業順利。當然,念佛也都能夠有一些福德,也能夠消災免難。

 

        但是,如果自己在世間做了惡,當然還是有果報的,殺人的話一定會受法律的制裁,欠稅不還還是要受牢獄之災,肉體還在,就有這個因果,除非肉體不在了,往生極樂世界了,那就沒有瓜葛了。曇鸞大師說「無後心、無間心」,他往生去了,沒有生命的延續以及善惡的念頭,所以就沒有那一些果報了。

  

【淨宗法師︰】

        如果以戒善作為助行的話,那跟阿彌陀佛的誓願是違背的,因為阿彌陀佛的誓願只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沒有說到需要別的東西,這是很顯然的。第二,和淨土三部經的宗旨也是矛盾的,比如說《無量壽經》講「當來之世,經道滅盡」,遇到這個經典,念佛隨意往生,經道滅盡的時候,連戒定慧的名字都聽不到,那裡有人給你傳五戒?完全是純惡無善的眾生,他念佛可以往生,如果說正行之外需要助行,好像鳥的雙翼,少一個翅膀不能飛一樣,那麼這樣的人怎麼能往生呢?可是經典說他隨意往生。而在《觀經》裡邊,一個十惡的罪人、破戒的罪人、五逆的罪人,一生沒有幹過一件好事,無惡不作,無作不惡,純惡無善,這樣的惡人,他臨終只念了十句佛、一句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說他有什麼助行呢?毫無助行,他就是以六字名號,孤單單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是一個大修行者、一個善人,我們可能看不出來,「唉,你看,他有別的東西呀,他可能因為那些助行啊 !」我們就會障礙住了。在《觀經》下輩三品裡邊,釋迦牟尼佛選這三個典型的眾生,把前面六品,雖然念佛,還有其他的善行,大家或許還會以為「你看,往生需要助行」,可是來到下三品的時候,他有什麼呢?世善、佛法的善通通沒有,他只是孤單單念佛,把這些完全抖落下來,顯示出念佛,不插助,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經衣冠文物顯的證據。

 

        所以,如果解釋說「念佛和戒善缺一不可,如同鳥的雙翅、車的雙輪」,這個解釋是不正確的,不符合經典。

  

慧淨法師︰

        我們當然要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恭敬三寶、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應該做的,我們不以這個來幫助彌陀的救度,不以行善積德作為補助往生的助行。

 

        有的人以助行來幫助正行。我們沒有談助行,我們所談的助行也不是幫助,是引導他來了解、相信這句名號的功能。他還沒有了解之前,必須要做一些助行,必須要讀誦淨土三經,了解阿彌陀佛的慈悲偉大,想像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才能嚮往、願生極樂世界,既然都已經了解了,就拋開這一些助行。誦經,經典不是要我們誦的,誦經固然有功德,也可以達到定境,但經主要的目的不在這裡,一部經典是告訴我們這條路怎麼走,我們既然懂得這條路了,就直接整裝上路,就不必停留在原地,是不是?

 

        淨土三經在說什麼?說兩件事,一件是目標,一件是方法,像《阿彌陀經》,一開始就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我們所願生的地方,是目標,是不是?那如何往生呢?少善根福德不行,要多善根福德,多善根福德在哪裡?就在執持名號。所以,執持名號就是往生的方法。所以,目標跟方法很明確,目標明確,方法正確。所以,一句彌陀名號就是正行。那麼其他的呢,隨各人的本分,隨分隨緣隨力去做。

 

【淨宗法師︰】

純淨土

        我想補充一點點,我們講純淨土的法門,純在幾方面,第一點,純粹是阿彌陀佛的誓願,尤其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作為它的基礎。第二點,純粹依善導大師的解釋,善導大師是彌陀的示現。如果符合這個,那就屬於純淨土。如果不符合這個,那就不純粹。

 

        譬如說,我們講念佛一定往生,因為阿彌陀佛的誓願不虛假,印光大師也這樣講,這就是純的。如果有人講「你這樣念佛不能往生,一定要達到某種功夫,一定要用其他的修行來輔助才能往生」,這就不純了。

 

印光大師淨土思想

        印光大師的思想是很接近善導大師思想的,因為他讀過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看《印光大師文鈔》,特別是從善導大師的思想來再讀的話,會覺得很親切。但是他也照顧某些方面,有其時代的特點。印光大師說︰念佛,不論功夫深淺,不論功德大小,也不論罪障深淺,通通可以往生,就好像坐火輪船過海,完全是船的力量,不是自己的本事。念佛也是這樣,不是自己的道力,完全是佛的力量。他說「不論功夫深淺,不論功德大小」。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要求說「念佛不達到某種功夫,你不能往生」、「念佛如果不能持戒,不能往生」,所有這樣的言論,在印光大師的思想裡面是沒有的。印光大師的思想是很接近善導大師思想的。我們先看善導大師的著作,透達以後,再看印光大師的著作,印光大師的著作我們也經常看。

  

慧淨法師︰

        《善導大師全集》快印出來了,如果原文看不懂,先看附錄,也可以先看《觀經四帖疏》的序文和《善導大師全集》的序文,這樣的話,這個法門通達了,而且正確地掌握了,再來看其他的,跟其他的比較的話,你就有智慧判斷了。

  

 

【淨宗法師︰】

如果有一點點疑心

        (問:「阿彌陀佛是如此的慈悲,我們稱念名號,他就一定會來接引我們。有的眾生精進念佛,但就差那麼點兒,心裡不踏實,那就因為這個,阿彌陀佛就不來接引了,我覺得這一點,從感情上來講不太能夠理解。」)

 

        其實不是這樣的。雖然有一點點懷疑心,如果說一點點懷疑心也沒有──凡夫就是這樣子的,但是只要他堅持念佛,肯定往生,沒有任何問題,阿彌陀佛不會不來接引。

 

        所謂信心,不是我們做不到的,都是每個人做得到的。他有一點點懷疑心,如果這個懷疑心擴大,擴大到他「哎呀,阿彌陀佛可能不接我了」──懷疑分兩方面,一個是知道阿彌陀佛會無條件救度我們,但心中老有那麼一點點不踏實,「到底是不是這樣?」這是我們凡夫的煩惱,從理上講知道,但內心有這個煩惱,無端地生出這個東西,那麼,只要念佛,是沒有影響的。如果有這個煩惱心,然後聽到不正確的知見,「你單念佛怎麼能往生?」剛好跟你的懷疑心相應了,你就拋棄原來的正知見了,那就離開了專修念佛,那就往生不定了。

 

        就像我們坐在船上面,我們是第一次坐船,從來沒看見大海,海是這麼大,風浪這麼高,雖然船很堅固,我們並不懂得浮力的原理、船長的駕駛技術怎麼樣,我們都不懂,我們坐在船上,「哎呀,這到底能不能過海?半路上沈沒了怎麼辦?」但是,如果船確實穩固的話,我們坐在船上,雖然有懷疑,不要下來,是不是可以到達彼岸?

 

        念佛雖然有一點點疑心,法然上人講︰「雖然懷疑,若念佛者,即得往生。」你雖然懷疑,但只要念佛,即得往生。

 

        其實,這種疑心是不能稱為疑心的,為什麼這樣講?因為他還是信心,還沒有懷疑到放棄念佛,說明他還是相信念佛的。

 

        就好像我們走路一樣,比如說我往百貨大樓走,走了一半,心想︰那個地方是不是百貨大樓?起疑心了,但這個時候,我的腿還往前邁,說明我還是相信那個地方是百貨大樓占主導;如果我的疑心增加了,自然腳步就停下了,站在那裡想一想,這個時候就信疑平等了,好像拔河一樣,紅線在中間了,平等了;如果我想「可能不是百貨大樓」,這個時候我就回頭了,那就懷疑不是百貨大樓了。從你的行為能判斷出你的內心。

 

        如果這個人再講他怎麼信佛,「我很相信這個法門,我專修專念」,但他就是雜行雜修,從外表判斷他的內心,可知不專一;雖然他心中有一點點懷疑,但是他還是專修念佛,「阿彌陀佛一定會救我的」,他有這個認識,當然還是信阿彌陀佛,是不是?你就不要再退回來。

 

「念佛怎麼病不見好?」

        (問:「我念佛念得很刻苦,但是身上不是這個病、就是那個病,老也沒見好,都失去信心了……」)

 

        不是念佛念得病多,這個都是愚癡人的想法,太愚癡了。比如說有的人他生病,念了佛,然後開窗戶,或吹空調感冒了,能怪念佛不靈嗎?

 

        病有多種,一個是我們本身錯誤的生活習慣,不善於照顧自己,亂吃,亂來,得了病,你不能說念佛不靈。再一個就是過去的業障,業障病,念佛必然有效果的。但是我們過去的業障是多少,是什麼樣的狀況,是重報輕受還是什麼樣的狀況呢?我們並不知道,以此懷疑念佛不靈的話,那就乾脆不能念佛了,很愚癡了。

 

        我講一個「賣齋」的故事。有一個人吃齋吃了三年,吃素,行善,他以為這樣肯定就有好報了。後來,他得了一種皮膚病,他就發牢騷了,「我吃了三年的齋了,行善積德,還要我得這個病,看來吃齋是不靈啊,佛祖不靈啊。」牢騷一大堆,「我白吃素了,以後不要吃素了……」

 

        他朋友說︰「因果報應一定有,你吃素一定是有功德的,你不要這樣埋怨。」

 

        他還是埋怨不停。朋友說︰「這樣吧,你真後悔了,我也有辦法,你乾脆把三年吃齋的功德賣給我。」

 

        「那怎麼賣呀?」

 

        「每天多少錢,三年的錢一把算,我們一手交錢、一手交齋。」

 

        他就住於邪見了,「那好啊,賣給你算了,反正我吃了幾年齋還是得病,那有什麼好處啊?」於是就立了字據,把齋賣了。

 

        當天晚上,鬼就來找他了,很生氣的樣子,「某某人,你本來十個月之前就應當死掉的,因為你吃齋的緣故,所以延長了十個月的生命,重報輕受,雖然得了皮膚病,但是並不是治不好。你現在把吃齋的功德賣掉了,等於這十個月讓你白白多活了。豈不是我們失職?」鬼很生氣,「現在就抓你走 !」

 

        他一聽就後悔了,「你饒了我吧,給我一天的寬限,我明天就把齋要回來。」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跑朋友家敲門,「齋我不賣了,錢還給你。」

 

        朋友說︰「對不起,字據我已在佛前燒掉了。」

 

        他又後悔、又著急,當下吐血死了。

 

        你看看,他抱怨吃齋沒功德,怎麼有前後眼呢?

 

        還有件例子就是吳毛的故事。吳毛是清朝人,持戒行善,是個世間善人。但是,他死的時候並不像我們想像那樣,「善人應該有好死啊。」他是被別人扎了七槍而死的,因為戰亂,大兵過境,扎了七槍扎死了。人家都無法理解,「這麼一個善人,持五戒,不殺生,怎麼反而身中七槍而死呢?」

 

        如果沒有後面這段的話,可能很多人就退了信心了。結果,他的弟弟來看他,這時候他就還魂了,跟弟弟講︰「我前世所造的業障,本來應當七次投胎做豬,受千刀萬剮、油燙火鍋,因為我今生持戒行善的緣故,就以七槍來重報輕受,免去了七次投胎為豬的苦報。」(七次做豬,被殺、被剁、被煎、被燙,然後每塊每塊肉吃,那個苦惱怎麼得了?)「不僅如此,我要上升天界了,馬上要上升天堂了。」說完之後就斷氣了。

 

        可以講,他來告訴這件事情,已經是一種福報了──他有神通,知道過去未來了。

 

        如果按照我們的淺見,「持戒不是沒有功德嗎?挨了七槍,乾脆不要持戒了……」所以我們都沒有前後眼。

 

        當然這個人如果念佛的話,就不是上升天堂了,而是直接往生極樂世界了。他雖然五戒十善修得很好,但是只是生天堂,還是很可惜。

 

        我們在座各位,達不到他那樣的戒善,但是我們的效果比他還超越,因為我們念佛為因,往生為果。

 

        如果說「念佛還生病」,那大街上的人不念佛就不生病了嗎?如果說「念佛還生病,就少念佛,甚至不念佛」,這個是太愚癡了,愚癡得無以復加。

 

        (問:「平常人家都說︰『念佛吧,念佛你的病就好了。』這樣的說法對不對?」)

 

        這是引導他、安慰他,是不是病決定性地能好,那是不知道的。這個人的業障怎麼樣、他是怎麼樣的死法,不知道。但是念佛,決定往生。如果他信順彌陀救度,決定往生,這個是毫無疑問的。或許這個人他會重報輕受,以他此生的病,把累劫的罪業消除掉,臨死的時候生病而往生的,這也有可能,那就不能說你的病能好。

 

        但是說「念佛病好」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我們的病不光是身體上的病,六道輪迴這件事情,這才是根本的大病,是無明的重病,貪瞋癡的煩惱重病。如果這貪瞋癡的煩惱不消除的話,我們的病能消除嗎?這根不斷的話,你能夠沒有病嗎?你肯定會有病啊 !念佛既然能夠到淨土成佛,豈不是所有的病當下斷除了?這也是毫無疑問的。只是我們執著我們的身體,一講到病,「我身體不要生病啊。」想要身體不病,除非心沒有病;想要心沒有病,就要到淨土去。所以,還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無有病苦的地方。

 

冤親債主附體

        (問:「有的人冤親債主找上身了。給冤親債主超度超度,確實能見好。當然,自己念佛的力量是不是把冤業消除了,這個事兒誰也沒把握……」)

 

        誰也沒把握,阿彌陀佛有把握。我們當然沒把握。這就是所謂的「冤魂附體」嘛,這樣的我見得多了。他之所以被附體,因為他一開始知見不正,被附了體。被附體之後,恐懼害怕,正念不能提起來,雖然念佛,「哎呀,怕不行啊,怕他搗蛋哪……」如何如何,這樣自己心中就有虧了。

 

        湖北有位居士,他娶媳婦的時候,媳婦身上帶了這個東西,他怕障礙他媳婦的生活,說︰「那你就附我吧。」就找到他了,答應一聲就附上了。他說自己是觀世音菩薩,能給人家看病,神乎其神的。那個時候他沒學佛法。後來遇到一個居士來給他講佛法,說︰「這個不是觀世音菩薩,這個是邪神,鬼神附體。」

 

        「鬼神附體那怎麼辦?」

 

        「你只要念佛,沒關係,肯定沒任何問題。」

 

        他念佛的時候,那個「觀世音菩薩」就恐嚇他︰「如果你不供我,不答應我的要求,我讓你一出門遭車禍,讓你的兒女怎麼怎麼樣……」

 

        這個人心中有定見,他就去問師父,師父說︰「沒有任何問題,你念佛,他拿你一點辦法沒有,諸大菩薩保護你,他有什麼辦法?」講得很肯定。

 

        他就很有信心了,就不管他了,回來一句佛號念到底。

 

        他不是很好嗎?幾個兒子好得不得了,沒有給車軋死。因為他心裡面很定了。如果他心不定的話,那肯定就麻煩了,「哇,怎麼辦呢?怎麼辦呢?」懷疑心就這樣的。

 

        (問:「我見過附體居然念佛。」)

 

        附體念佛也有。被附的人如果有正知見引導他,他也可以念佛。如果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不構成大的妨礙的話,那沒關係,就來念佛往生。

 

        (問:「他沒得人身,能直接往生嗎?」)

 

        可以啊,「十方眾生」嘛,幹嘛要得人身呢?念佛就可以往生。

 

        這個可能就是他的因緣了,他要假藉某種管道來接觸佛法,來念佛,或許是他過去雖然聽到佛法,念佛也沒有正知正見,沒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往往有的人念佛,他求世間福報等等。我們在座這麼多,如果不知道阿彌陀佛的慈悲,不知道純淨土的法門,我們說不定下輩子投胎成為附體的啦,我們也會念佛──上輩子念過啦。但是沒有得到正知見,沒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結果淪落成那樣子。你講念佛,他也很歡喜,他也願意念,但是未必是正知正見。

 

        我們就遇到這樣子的,他會念佛,還會念《大悲咒》,你念,他比你念得還快。有一個人被附體了,他就念《大悲咒》嚇唬他,想把他鎮住,結果他念的時候,他比他念得還快,舌頭都打轉。這就是沒有正知見。要引導他,引導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慧淨法師︰

久修之後的體會

        我們要出離六道輪迴,可是沒有力量。如果是初學的話,發現不到這一點。

 

        修行久了,苦修一番之後,才曉得︰自己原來是個中下、甚至下下之根,沒辦法以自己的力量來解決自己的生死輪迴,沒辦法以自己的力量來清償生生世世以來所欠的種種業債。那個時候,如果沒有發現到彌陀慈悲救度的這個法門,他就會絕望,就會苦惱。如果有幸遇到這個法門,他就會幡然轉修這個法門。這個時候,他再來看其他的法門的時候,他就會覺得︰那些法門固然修不起來,其實也沒有味道了,那些修行法門都沒有味道,不可能再回頭去修那些了,這一句佛號很簡單,又很殊勝,讓人覺得︰只要念佛,其味無窮,很有味道,很有法喜,這句佛號讓我們感覺很滿足,很安心。

 

        這個是修行多年之後,遇到這個法門時的共同的心聲、共同的體會。對不對?

        (「對。」)

 

        不過說「對」,如果大家是初學的話,感覺不到這一點。如果修行久了,自有這一番體會。

 

心中的疑問

        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大家初聽不可能沒有疑問,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點的不了解和懷疑存在,如果心中藏著不了解和懷疑,那是不好的,會讓我們有所苦悶。東西悶久了,它會發霉,不好。要把它掀開,來晒曬太陽。如果我們心中有什麼疑問的話,要把它吐露出來,讓人家來解答。

 

        問,一時間好像不好意思。如果不問的話,是終身的恥辱,對不對?

 

        好,不要隱藏,盡量把它吐露出來,我們來回答,今天聽了,存有懷疑,但是不敢提出來,或者不便提出來,過後又去問另外的人,他並沒有專學這個法門,也沒有親自來聽講,所以,他所回答的不一定是正確的,所以,大家盡量提出來。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張講義,大家細細地看,細細地思惟,這樣的話,對於「念佛是不是多善根福德」、「念佛能不能往生」就能夠了然於胸。

 

「臨終助念是什麼含意?」

        (問:「臨終助念是什麼含意?」)

 

        如果是學我們這個法門的,不必靠人家助念,為什麼?往生不是等臨終助念才確定,是現在就可以確定,所以,這個法門有一個特色,叫做「平生業成」。剛剛淨宗法師講有三個時段,第一個時段是平生執持彌陀名號,願生極樂而專執持彌陀名號(「一心不亂」就是專的意思),不管我們念佛清淨不清淨、有沒有妄想雜念,不管 !只要我們專念這句名號,往生就已經決定了。為什麼?因為我們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自然會來迎接,即使我們昏迷,阿彌陀佛來,我們也看得到,即使我們病痛,在病床上身體痛苦、念不出佛號來,也沒關係,不用念,那個時候,心中有安慰,曉得時間到了,阿彌陀佛就會來迎接,所以不會焦急、不會不安、不會痛苦,痛苦在身上,可是心上不痛苦,心上是有安慰的,那個時候就會安然地等待佛來迎接,所以,這個法門不必靠助念。

 

        不是學這個法門的,才需要靠助念。

 

        如果就第十八願來講,曇鸞祖師解釋說︰「十念者,名業事成辦耳。」也就是說,這十念念佛,是顯明「業事成辦」,往生這件大事業已經在那個時候成就了,確定了,往生決定了,這個「十念」就是「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的意思,只要你專念彌陀名號,當下往生就確定了,因為你不可能再會改變,如果將來會改變,就表示當初我們並不是真正的願生極樂、真正的專稱名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是專稱名號,所以,善導大師說「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又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所以,這個「一心不亂」就是「一心專念」的意思,專心不雜亂地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不用靠助念的,往生是現在決定的,這個叫「平生業成」。

 

「念佛不記數可以嗎?」

        (問:「我念佛以來,從來沒記過數,可以嗎?」)

 

        阿彌陀佛對我們沒有任何的條件跟約束。記數,是我們自己約束自己,因為想到說,這句佛號是那麼的尊貴,我們來念這句佛號,希望以比較寂靜、沒有雜亂的心來念。我們凡夫都是有妄想雜念,要怎麼樣才比較沒有妄想雜念呢?就是印光大師所講的「十念記數」,也不是要你記多少數目,是要你十念記數,以十念記數來攝心,心就比較寂靜,是這樣的。十句,從第一句記到第十句,之後又從第一句記到第十句,是這樣。

 

       如果我們是上了年紀的人,青春歲月已經為家庭、兒女、社會奉獻出去了,現在兒女都已經各自成家立業,我們不必再為他們操勞,這個時候我們比較有時間,為了在這些時間當中盡量來念佛,那麼你就算算看,這些時間大概能念多少佛,比如說,一天有能夠念兩萬聲佛號的時間,那麼就把它定下來,「我要念兩萬聲,或者念一萬五千聲。」如果沒有約束自己去念這些數目的話,那麼,這些時間我們就會東摸西摸,就消磨過去了,有約束的話,自然就會盡量利用這些時間來念佛,想到「哎,我是規定一天要念多少佛的,現在還沒有念到數目,不可以東摸西摸。」這樣約束自己。

 

        不要以為「我一天沒有固定多少數目,因為我時常都是心中在念佛的」,這個不完全正確,心中有在念佛的,是人家念得很純熟了,不必約束自己去念,自自然然起心動念都會念佛。我們初學的人、念佛不到幾年的人,心都是有妄想雜念的,為什麼?我們凡夫的心,自初生下來,習慣於妄想雜念,這個最習慣,你不必刻意地去妄想雜念,它自自然然地就是在妄想雜念,所以,如果你沒有刻意念佛,就是妄想雜念。一天固定念多少數目的話,你再怎麼樣沒有念佛,都是那些數目。如果沒有固定的話,自以為都在念佛,但結果二十四小時統計下來,沒有幾百聲,大家有沒有這種體會?

        (「有。」)

 

 

最好是早上起來就念佛

        最好是早上起來就念佛,因為早上起來,還沒有開始工作,那個時候念佛最好,為什麼?我們早上起來,已經睡夠了,不會再昏沉,同時,早上起來那一段時間的環境和心境怎麼樣呢?心是非常寧靜的,那個時候還沒有動腦筋想其他事情,那個時候的心很寂靜,很接近我們的本性──就是佛性,佛性是沒有念頭的,佛性是安詳寂靜的、不生不滅的、永恆存在的;空氣很清淨,早上工廠還沒有開工,所以,空氣還是很清淨的;環境很安靜,那個時候大家還都沒有出門工作,所以沒有什麼噪音。所以,早上起來心最寧靜、空氣最清淨、環境最安靜,那個時候,我們就起來打坐念佛,先刷牙、洗臉,有佛堂就在佛堂上一炷香,這個香盡量不要用有化學成分的,有化學成分的話,對自己的喉嚨、肺部都不好,我們在家,一支就夠了,不一定要三支,好香,短短的,就可以了。頂禮三拜之後,自己就來盤腿打坐念佛。你在哪裡打坐念佛都可以,只要你覺得舒適。如果不能盤腿,沒關係,你就散盤;不能散盤,你就坐在椅子上,把腳放下來,讓身體安安穩穩、舒舒服服的。眼睛半閉起來,心中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是打坐念佛,所以不必拿念珠。腰帶不要束太緊,讓身體放鬆,讓心放靜,專一在這一句佛號上。你有半個鐘頭,念半個鐘頭,有一個鐘頭,念一個鐘頭,有兩個鐘頭,念兩個鐘頭。在這個時候,什麼事情都不要去想,等大家要吃早餐了,才起來做早餐。

 

        晚上有時間的話,也可以這樣做。

 

        如果說早上有一兩個鐘頭的時間,但是坐在那裡坐不住,可以起來拜佛念佛,可以經行念佛,互相運用。

 

        如果覺得昏沉,可以張開嘴巴金剛念。金剛念大家曉得嗎?我們念佛有四種聲音,一種是大聲念,一種是小聲念,一種是金剛念,一種是默念。大聲念、小聲念的聲音大家都聽得到,金剛念的聲音自己聽得到,別人聽不到,再就是默念,默念就是也不動嘴巴、也沒有聲音,在心中念佛,別人不曉得我們是在念佛。

 

        我們靜坐,就是以心中默念為主,如果覺得昏沉,可以金剛念,同時把眼睛睜開;不昏沉,就把眼睛半閉,然後心中默念。

 

        在這四種念佛當中,平時是以哪一種念佛為主呢?以金剛念為主。因為大聲念、小聲念不能長久,會累,默念又往往容易昏沉或者打妄想,所以就金剛念,金剛念最能夠不累,同時也能夠引起我們的心,因為動嘴巴能夠引起心,同時也能夠綿綿密密、細水長流、相續不斷、念念不捨,所以,平常就金剛念,不管工作也好、走路也好,有事無事都好,只要不動腦筋,就動動嘴巴金剛念,這樣了解嗎?

 

        平常都是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晚上要睡覺了,或者是中午要休息了,躺在床上,那個時候就心中默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好,不要提神,很輕鬆地念,自然地入睡。其他時間都是念六個字。

 

        這一句佛號最沒有忌諱,最方便,你在大雄寶殿、念佛堂、客廳可以念佛,在臥室、在洗澡間、在衛生間也可以念佛,所以最方便、最沒有忌諱。如果是誦經,就沒有這麼方便了,必須要是清淨的地方,臥室、衛生間就不能誦。只有這句佛號,本身沒有障礙,阿彌陀佛是無礙光如來,不會受任何的障礙,不會忌諱「這裡乾淨不乾淨」,他是不垢不淨的,同時,阿彌陀佛又叫清淨光如來,能夠化污穢為清淨,所以,不管在哪個地方念佛,都會給當地帶來清淨、吉祥,能夠消災免難。

 

        所以,大家平常就是動嘴巴,動嘴巴最不累。

 

        當然,法無定法,如果動嘴巴還覺得昏沉,那就出聲念;如果動嘴巴還覺得累,那就心中默念。很方便。

 

「為什麼說念佛人多、往生人少?」

        (問:「師父我問一下,為什麼說念佛人多、往生人少?」)

 

        他們不了解我們今天所講的這個道理,他們都雜修雜行,所以往生就不確定。如果他了解念佛往生的道理,願生極樂,專稱彌陀名號,那就一百個人一百個往生,一千個人一千個往生,一萬個人一萬個往生,人人都往生。因為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願大力,要救度十方法界所有眾生,不願意有一個人留在娑婆輪迴,這是大慈大悲的彌陀的佛心。

 

        我們之所以不能往生,是自我障礙,以為「執持名號是正行,其他善事是助行,要正助互相調和才能往生,如鳥雙翼,才能高飛,如車兩輪,才能行走」,這是完全錯誤的,不順經文,不順祖師的解釋。經文所講的往生正因只有一個,就是「執持名號」,執持名號本身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而不是說以做其他的善事為助行,和執持名號一樣不可或缺,這完全跟經文相違背。

 

        還有一種障礙,「單念佛還不夠,一定要念到某一種功夫境界,否則就不能往生」,這也是錯誤的,也是自我障礙,如果這樣的話,一萬個人念佛沒有幾個往生。不是那樣的。

 

        還有人以為「現在要累積功德,念佛累積功夫,才能夠到臨命終的時候正念現前,來念佛,那個時候佛才會來迎接」,這對不對?

        (「不對。」)

 

        執著這種理念的人,他自我障礙了。怎麼障礙呢?因為他不能確定能夠達到某種功夫,同時,他一生所行的種種善事功德還不能認定說到底合乎了標準沒有,所以他的心始終都是恐懼不安的,抱持這種心境,到臨終就自我障礙了。

 

        如果不是那種理念,是像我們今天的這種理念的話,臨終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恐懼,安然地等待佛來迎接,那個時候,能念佛就念佛,不能念佛也沒有掛礙,也沒有恐懼,也沒有不安,是不是?

 

        所以,如果正確了解《阿彌陀經》的道理,一萬個人念佛,一萬個人往生,就不會說一萬個人念佛,但往生的只有幾個,或者一二十個。不會這樣。

 

「在衛生間可以大聲念佛嗎?」

        (問:「在衛生間可以大聲念佛嗎?還是默念好一些?」)

 

        大聲念佛、小聲念佛都可以,只是就人情來講,在那個地方不可能會故意地大聲念佛。阿彌陀佛本身是沒有障礙的,障礙都是因為我們凡夫的見解──凡情。

 

「佛像沒開光可以嗎?」

        (問:「有的佛像沒開光,供在家裡禮拜、念佛,這樣可以不可以?」)

 

        阿彌陀佛不用我們開光,阿彌陀佛本身的光明已經普照整個大宇宙,不受任何障礙。正相反,我們需要彌陀光明的攝取、保護、加持,哪需要我們凡夫給佛開光呢?我們凡夫整片都是黑暗、業障,哪能夠為佛開光?那是錯誤的。反而是要佛來為我們放光加持。所以,佛不用我們開光,我們只要誠心供養就可以了。

 

「心不清淨地念佛能不能往生?」

        (問:「念佛念著念著心裡老有雜念,還沒有歸依,這樣念佛能不能往生?」)

 

        能。專稱「南無阿彌陀佛」、願生極樂世界,不管任何人都能往生!你說鸚鵡鳥有沒有歸依?牠照樣往生;我表姐夫有沒有歸依?他照樣往生。他在生的時候,沒有歸依,沒有吃素,沒有學佛,沒有念佛,對佛法都沒有概念的,他怎麼能夠顯現坐著蓮花、跟佛一樣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他在醫院四十三天當中,都是在念佛的,為什麼?因為二十四小時,念佛機都放在他的耳邊,又經過一天三次在他旁邊大聲念佛,來提醒他,所以他在臨終的時候顯現坐著蓮花從天空降下來,向他的女兒滿足地微微一笑,就消失了。

 

        我問她︰「(你爸爸)穿什麼衣服?」

 

        她說︰「穿出家衣服。」

 

        我就問她說︰「那就是像這一種了?」

 

        她說︰「不是不是。」

 

        「那是哪一種?」

 

        「是那一種。」她就用手比劃偏倚右肩的那種。

 

        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無關有歸依、沒歸依,都靠這一句名號,這一句名號可靠就能往生;這句名號如果不可靠,即使歸依、受菩薩戒,也不能往生,是不是?我們要有這個認識。

 

開光

        所以,學佛要正知正見,前面所問的都是迷信的,什麼「佛還需要開光」,當然,一般寺院都有佛開光,那只是作為落成典禮,利用這種儀式來大大慶祝一番,是這樣的。至於我們家庭的話,就不要開光不開光了,有開光沒開光都沒關係,有佛在的地方,有六字名號在的地方,就是阿彌陀佛本身在那裡了,那個地方就是在放光了,所以,我們不必要請人家開光。

 

        佛堂裡最好掛「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因為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一佛發願來救度我們,所以,唯有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救主、是我們的本尊,唯阿彌陀佛我們一念他,他就跟我們在一起,同出同入同睡同起,在保護我們,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獲得十方諸佛的護念,獲得觀音菩薩、勢至菩薩如影隨形地來擁護我們,獲得二十五位大菩薩的擁護,獲得天神地祇的恭敬,我們不必掛其他佛菩薩的像,只要掛「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牌,勝過其他佛菩薩。

 

助念

        經過念佛,面相都會端嚴好看,身體也會很柔軟。至於有往生沒往生,最好的證明、真正的瑞相就是平生,平生他百分之百願生極樂、專念彌陀,這個就是往生的瑞相和證明,這個已經不看臨終不臨終了。如果一個人平生沒有信佛,臨終才經過助念,臉相好看、身體柔軟,這也不能證明往生,當然也不能證明沒有往生,因為我們沒有神通,不了解他願不願生極樂,不過,臨終經過助念而往生的幾率會很高,除非他心裡執著,執著家庭、執著兒女等等。他平常對善惡因果、六道輪迴的恐怖不太了解,對極樂世界的莊嚴不太了解,不曉得離開六道生死輪迴、往生極樂世界的重要性,如果這樣的話,即使阿彌陀佛來迎接他,他還是執著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都會往生極樂世界。

 

        最好的證明是看到蓮花、看到三聖出現,這是最好的證明。單單身體柔軟、相貌端嚴,那就不一定,因為我們沒有神通,上升天堂也可能身體柔軟、相貌端嚴,即使到陰間去當城隍,也會有身體柔軟、相貌端嚴的現象,所以那個不足以為憑證,不過,臨終經過開示、經過助念,他往生的幾率非常得高。

 

        (問:「是不是助念的人幫了他一把?」)

 

        不是,助念的人開示他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往生極樂世界的殊勝利益,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的話,三界六道的苦海火宅是多麼的受苦受難,造罪造業永無窮盡,跟他開示這種恐怖,然後提醒他一起念佛,那個時候,佛就會出現,他就能看得到,如果他往生了,當然就會有相貌的轉變,即使沒有往生,憑著念佛的善根,消除很重的業障,他也不會墮落三惡道,會至少再當人,然後也會有那種相貌,倒不是我們的力量推他一把,我們只是開示彌陀慈悲救度的道理,在旁邊跟他一起念佛。

 

【淨宗法師:】

念佛機

        (問:「家裡二十四小時都開著念佛機。」)

 

        放念佛機,我們耳根就聽到佛號,可以提醒我們念佛,同時,有人經過的話,也可以讓他「一入耳根,永成道種」,所以,家裡可以二十四小時都播放。寺院通常都會放。

 

        有沒有聽清楚?一個是提醒我們念佛,一個是人家聽到也有好處,如果有鬼聽到當然也有好處,當然可以放,念佛的人,二十四個小時──如果有二十六個小時,那就放二十六個小時。

 

佛像

        佛像是凡夫做的,但是做的不是凡夫的像,是佛像,所以要視為佛,如果你心裡真的把它當做佛,它就是佛,它就能救你,如果你認為這個就是木頭的、一般人做的,不恭敬的話,那反而造罪過。所以,心裡要有基本的概念,見到佛像一定要合掌、問訊。因為佛分身百千萬億度眾生,有種種的善巧方便,他的形象就可以給眾生種善根、消罪業,有光明加持的作用,不然就不叫佛了。

 

拜佛

        (問:「只念不拜行不行?」)

 

        只念不拜,當然有一種情況,可能由於某種因緣,家裡沒有佛像,或者不便拜,身體條件達不到,那可以。如果心裡邊有一個見解,「我只念佛,不拜佛。」這個見解需要調整一下。阿彌陀佛對我們這麼有恩德,就應該禮拜。當然禮拜不是作為主要的,我們可以念佛之前拜三拜,然後就以念佛為主,或者說我們身體不便,比如說腰肌勞損、臥床不起,那就另當別論。我們念佛就是要仰靠這尊佛,所以要禮拜他,用行為表達自己的心情︰完全要投靠這尊佛。不存在「我念佛,我就不拜你。」這不大可能。現在不講究了,以前還要拜父母,對不對?不知道你是什麼想法。你家裡有沒有佛堂?

        (「沒有。」)

 

        沒有,那不影響,沒有佛堂、沒有拜的話,那不影響,念佛一樣往生。

 

(二○○四年九月講於河北石家莊)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