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純粹的淨土宗(一)

──淨宗法師佛門網(香港)專訪

 

 

目錄:

一、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有什麼獨特之處?

二、善導大師的著作回流中國的經過是怎樣的?

三、如何看待日本淨土教?

四、目前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發展的情況怎麼樣?

 

 

一、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有什麼獨特之處?
【記者】

       今天很高興,我們「佛門網」請到安徽弘願寺的住持淨宗法師,為我們作一個訪問。

 

       法師住持的安徽弘願寺,是專門弘揚淨土宗的,而且專門依止善導大師。一般所說,淨土宗有十三位祖師,為什麼特別推崇唐代的善導大師呢?並且晚清、民國時期的印光大師,也是特別推崇善導大師的,說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請問善導大師思想的淨土法門有什麼獨特之處?為什麼說它是最能代表阿彌陀佛本懷呢?請法師解釋一下。

 

【淨宗法師】

       阿彌陀佛。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從一個人的提問,我們往往可以探知他的智慧深淺。在《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就讚歎阿難尊者,說他是「發深智慧」「真妙辯才」。一個問題,能展現出很多的方面。剛才提的這個問題,對淨土宗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弘願寺依止的是善導大師。當然按照一般所講的,淨土宗有十三位祖師,那為什麼特別推崇善導大師?在一般人的認識當中,覺得十三位祖師都差不多,我們都應該平等尊重。當然,這個認識也有它的合理性,這是因為對淨土宗的法脈來源,以及各位祖師的貢獻,還有一些歷史因緣等不太瞭解,才會形成一種等量齊觀的認識。

 

       經中說:「眾流海為最,眾星月為最。」這是兩個比喻。就是說,天上的群星雖然璀璨,但是月亮才是它們的首領,才是最燦爛的,所以才說「眾星捧月」;長江、黃河等雖然都很大,但是海才是水裡邊的集大成者。如果以這樣的視角來看我們淨土宗的十三位祖師,其他的祖師可以說是眾星,而善導大師就是月亮;其他的祖師可以說猶如江河一般,而善導大師就像大海一樣。

 

       我們推崇善導大師的原因,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實德所歸。善導大師特別受推崇,並不是出於我們的主觀愛好,而是善導大師在客觀上有真實的功德,所謂「實德所歸」。

 

       簡單說幾點。

 

       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理論的集大成者。這個理論的集大成者,相當於什麼角色呢?就好像儒家的孔子一樣,雖然孔子前面有堯、舜,乃至文、武、周公,但是孔子才是儒家理論的集大成者。我們淨土宗,善導大師前面也有祖師,但就理論來說,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理論的集大成者,他是這麼一個地位。

 

       同時,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實際創立人。就是說,沒有善導大師,就沒有淨土宗;有了善導大師,才有淨土宗。

 

       就好像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他是天台宗的創宗祖師。天台宗是以《法華經》開宗的,雖然對《法華經》的解釋、修學有很多,比如說三論宗的吉藏大師,還有很多大德也都有解釋《法華經》;但是如果沒有智者大師,《法華經》雖然有,這個法門還是存在,但是就沒有天台宗了。

 

       淨土宗也一樣。淨土宗是以淨土三部經來建立宗派,但如果沒有善導大師的思想,可以講有淨土法門,有念佛法門,但是是否有具備完整系統理論的淨土宗宗派,這個就有疑問了。所以,即使在近代,也有人在懷疑:淨土宗到底算不算一個宗派?比如近代的湯用彤,他就提出過此種疑問,這是因為不瞭解善導大師的思想。

 

       如果沒有善導大師,站在宗學以及嚴謹的宗派理論的立場上看,淨土宗就顯得比較駁雜;但是有了善導大師,就不一樣了,理論體系十分完備。

 

       這是善導大師對淨土宗的理論貢獻。

 

       從善導大師個人的修證來說,他修行了兩種三昧,就是觀佛三昧和念佛三昧。在十三位祖師中,歷史上明確記載得此兩種三昧的並不多。慧遠大師曾修觀佛三昧成功,他一生三次見阿彌陀佛相。而善導大師是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傳記裡記載二十幾歲,就已經證入三昧,他觀佛以及去極樂世界,是很輕鬆平常的事情,這是不可思議的。這兩種三昧,善導大師都是實修實證過的。

 

       而且,不僅善導大師本人這樣,根據傳記的記載,在善導大師當時的時代,受善導大師的教化影響,他的弟子證入念佛三昧的亦不少。懷感大師就是他的弟子,歷史上也明確記載他證入了念佛三昧。

 

       這是善導大師在證悟上的貢獻。

 

       在教化眾生這一方面,善導大師的感化力也是無人可以相比的。傳記記載說「士女歸者無數」;甚至過了千年之後,歷代祖師都非常推重、仰賴大師;中國人、外國人,不論古今中外,一致推仰。

 

       這是第一,他有這種德。

 

       第二,我們推崇善導大師,也是大勢所趨。

 

       什麼叫大勢所趨呢?佛法傳到中國來,有個總的發展趨勢,這種發展趨勢就是所謂「諸宗匯歸淨土」。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形成了宗派佛教,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隋唐時代,佛教達到鼎盛,八宗並立。在這之後,各宗都匯歸在淨土法門當中。這是佛教發展的一個總的趨勢。

 

       這個總的趨勢,對我們現在來講,就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佛教鼎盛、八宗並弘的時候,各宗都有高人,就好像佛教的大廈有八根柱子撐著。到了今天,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整個佛法相對來講是比較衰弱的。也就是說,其他宗派雖然還有大德在弘揚,但是很難讓眾生解脫。比如說參禪開悟,現在大徹大悟的人幾乎是沒有了,跟唐宋時代沒法比。不管是天台、華嚴、唯識,還是三論、禪、律等,顯得尤其衰弱。眾生想要當生解脫,都是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這種大的趨勢下,淨土宗,就像剛才講的,原來大廈有八根柱子,現在要靠這根中柱,你怎麼辦?你這根柱子一定要更加堅實起來。也就是說,淨土宗本身要有一套獨立、完整、系統的理論,能夠旁攝,能夠吸納,能夠承擔起這個任務。要有這樣的理論,必須要有一個相應的思想體系,而且也要有一個代表性的人物,這就是善導大師和他的思想體系。

 

       第三,我們推崇善導大師,是法門本身發展的需要、弘法的需要。

 

       因為淨土宗祖師的確立時間比較晚,始於南宋時代,宗曉法師在《樂邦文類》中立淨土六祖,之後志磐法師於《佛祖統紀》中立蓮社七祖,離開初祖慧遠大師已有八百年。當時推立祖師以什麼為標準呢?它並不是按照法脈傳承,而是依據「歷代同修淨業,功高德盛者」。時間不管,早、晚都不論,隔兩百年、三百年也沒關係,只要是修淨土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了;也不論原來是不是修禪宗、天台宗,只要功德高深、教化眾生很有影響力,就有可能被推舉為祖師。

 

       這種推舉祖師的方法,好處在於,只要是弘揚淨土信仰的大德,即使是他宗的,也可以成為淨土宗的祖師,這樣就能旁攝諸宗回歸淨土;不足的地方就是傳承關係不清晰,以致於後面的人難以有一個標準,因為這些祖師大德的思想是有差別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凡夫往生報土」是善導大師思想的一個根本特色,而且在唐朝時代,這種思想正是來破斥諸宗對淨土的解釋,叫「楷定古今」。當時主要有三種觀點:一個是淨影寺的慧遠大師,一個是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另外就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包括迦才等等,他們對於極樂淨土的認識不一樣:有的認為是化土,有的認為是凡聖同居土,有的認為有化土也有報土;凡夫只能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善導大師對此種種不同觀點加以楷定,說:極樂世界是報土,凡夫直接入報土。

 

       那麼,我們後來的人到底以什麼為標準呢?如果沒有標準,在修學的目標、方法上就比較混亂。在我們之前,人的根機比較猛利,這樣的矛盾可能不太突出,到現在就很突出了。

 

       另外一方面,十三位祖師有沒有一個系統,能夠一脈貫穿地安立起來?如果有的話,這個淨土的宗派就能夠成立,就能說得通;如果沒有一脈貫通的思想,不僅修學不方便,對一個宗派來講,也確實讓人起疑。有了善導大師思想以後,剛好十三位祖師就可以有一個系統來安立。

 

       善導大師的思想,在淨土門內細判為要門和弘願。所謂要門,就是方便導入專修念佛的。不論哪一宗哪一派,只要是引導其學人歸入淨土,就算入要門之內,當然也算在淨土門和淨土宗之內。所以他這個系統非常圓融。

 

       如果以要門和弘願來看,十三位祖師就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專門突出彌陀本願力這一方面的,比如說善導、道綽、曇鸞(但道綽、曇鸞還沒列為十三祖之內)、承遠、法照、少康,以及印光大師;其他像慧遠、永明、省常、蓮池、蕅益、截流、省庵、徹悟都可以算要門。

 

       要門與弘願是一體的,都是淨土宗。要門是引導定善修行、散善修行、聖道法門修行的人,歸入阿彌陀佛弘願的他力救度。這樣的話,整個系統就很完整。

 

       善導大師的判教系統特別圓融,大家都有所安立。其他十二祖任何一位,蓮池大師也好,蕅益大師也好,都沒有這樣一個系統的判教。

 

       淨土宗需要一個完整的判教體系,讓學人有一個標準,這樣才利於修學,易於達成解脫的目的。所以,我們必須把善導大師突出出來,才能完成時代賦予淨土宗的任務。

 

       在唐宋時代,修學的內外環境相對比較安靜,以自力修行,或者自他二力念佛,修行達到某種功夫,比較容易成就。但是今天這個時代不像過去,這個時代眾生的分別念更重,煩惱也更重。依我個人的感受,離開善導大師的教法,往生非常困難。如果瞭解善導大師的教法,往生如握左券,是正定之業,百分之百,沒有含糊。所以善導大師的思想特別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根機。

 

       這是第三點,法門自身發展的需要、弘法的需要,必須把善導大師突出出來。

 

       第四,這也是一個因緣。大勢所趨也好,時代的要求也好,但如果沒這個因緣,也展現不出來。

 

       在一百年前,善導大師的著作從日本回歸本土,這樣我們才能系統地瞭解善導大師的思想。善導大師作為淨土宗的祖師,歷來都是被認可的,為什麼今天才把他突出出來?是因為這個時節因緣剛剛好。而且大師的這些著作顯現出來了,大家才能夠完全瞭解淨土宗是怎麼一回事。

 

二、善導大師的著作回流中國的經過是怎樣的?

【記者】

       剛才法師也提到了,淨土宗有關善導大師以來的一些發展,但是對於我們現在認識的淨土宗來講,其歷史背景還是比較混亂的。比如說,好像傳統的淨土宗善導大師思想,在中國國土之中曾經有些被削弱了,然後民國時期楊仁山居士從日本把善導大師的經典再傳到中國來。這方面想請法師再多講一些。

 

【淨宗法師】

       好。是這樣的。我們中國人向來對善導大師很推崇,一直以來都認為他是彌陀化身,而且我們中國的淨土宗也都崇尚專修念佛,專修念佛得益於善導大師的教化。但是遺憾的是,善導大師的著作在我們中國並沒有完整地傳承下來。就現在的文獻來看,宋元明清時期,善導大師在中國流傳下來的著作,只有一本《往生禮讚》。《往生禮讚》由唐朝的智昇法師收集在《集諸經禮懺儀》中,但這本書其實並不怎麼流通、普及,所以知道的人也不多。

 

       但即使如此,《往生禮讚》對我們整個淨土宗的教法,以及專修念佛的行持,都產生了很好的作用。因為這本書的前序中,說到專雜二修的分別:專修念佛有四得,雜行雜修有十三失,叫「四得十三失」,專雜得失,是非常明顯的。

 

       善導大師其餘的著作在中國就失傳了。失傳的具體時間難以知道,應該在唐末、五代這一百多年期間,因為唐末的會昌法難對中國佛教有非常大的摧殘,接下來又是五代戰亂,民不聊生。所以,很多典籍在中國失傳,包括有名的天台三大部,律宗、密宗的部分典籍,也在中國失傳了。

 

       怎麼知道失傳了呢?因為有名錄可以比對,比如善導大師《觀經疏》,諸經名錄中有這本書,可是找不到;包括律宗道宣大師的南山三大部,也有目錄,但是沒有書:是這種狀況。如果看文獻,北宋元照律師的《觀經疏》,其中就引用到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元照律師是看過《觀經疏》的第一卷《玄義分》的。

 

       歷代淨土宗的祖師弘揚淨土,幾乎沒有引用到善導大師的著作;元照大師雖然引用了一些,但是因為沒有流傳、普及下來,所以我們幾乎都不知道。後來的祖師,像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都非常推崇善導大師,但是著作裡面所引用到的,只有《往生禮讚》這一段:「為什麼不勸眾生修觀,而勸專稱佛名?因為眾生識揚神飛,觀難成就。」這一段蓮池大師引用過。

 

       到了近代,大概是佛陀憐憫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煩惱特別深重,在一百年前出現了一段歷史因緣。中國有位學者——楊仁山居士,安徽人,是個飽學之人,也是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在近代,佛教的復興,他是有很大功勞的。當時他是作為清朝的外交使節到了英國,在大英博物館遇到一位日本的佛教學者,叫南條文雄。他們兩位都是亞洲人,又都學佛,就攀談起來。因為他們學問都很大,一談談到古代的一些書,說到這些書的名目,南條文雄說:「這些書在我們日本完整地保留著。」楊仁山一聽就很高興,這麼多著作真是求之不得!就約定好,回國之後請南條文雄從日本把這些書請回到中國。後來,楊仁山在金陵刻經處,把這些書刻印出來,大概有三百多部。淨土宗的祖典,除了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觀念法門》《般舟讚》《法事讚》,還有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道綽大師的《安樂集》,都回歸了。還有剛才講的律宗的那些書,也都回歸了,並且都重新把它們編排出來。就是這樣的一段因緣。

 

       所以,我們國人看善導大師的思想,覺得好像新的一樣,但其實這才是我們原本的、純粹的淨土思想。

 

三、如何看待日本淨土教?

【記者】

       為我們說明了這段重要的歷史,也帶出來了我的兩個問題:

 

       一個就是,我們中國人看日本的佛教,好像跟我們中國佛教的發展不一樣,跟今天講的純粹的淨土宗也不一樣。這方面法師怎麼看?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接觸到純粹的淨土宗,但是原來已經修習了摻合其他宗派思想的淨土宗,比如說摻合了天台宗、禪宗等等,其思想和修行的方面,可能跟純粹的淨土宗不一樣,不一樣是在哪裡呢?又應該怎麼去理解、矯正、改變呢?

 

【淨宗法師】

       第一個問題,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和日本淨土教之間的關係。

 

       應該說,日本的淨土宗是完全從中國傳過去的,然後由法然上人立宗的。法然上人特別「偏依善導」,也就是依止善導大師,這點是一致的。

 

       法然上人之後,日本的淨土教特別發達;而在中國,是禪宗特別發達——六祖大師之後,一花開五葉,禪宗就分成五個支派。而日本淨土宗在法然上人之後,也分了五流,後來發展出的最大幾派:一個是淨土宗的鎮西流,再就是親鸞上人的淨土真宗這一派,然後是證空上人的西山淨土宗這一派,後來演變有一遍上人的時宗這一派。所以,日本佛教,淨土的實力很大,他們共同都依據善導大師;如果說不同的話,他們分得非常細,每一個支派都有它自己的特色。

 

       善導大師思想失傳這麼長時間,在日本經過了八百年的沉澱,他們研究得很細,也有他們的長處。他們每一個支派的輪廓特別清晰,同樣解釋一句話,淨土真宗有淨土真宗的解釋,西山派也有西山派的解釋。他們互相之間也有較勁的味道。當然,佛法較勁是沒有關係的,較勁是要表達「我是正宗,我是正規,代表淨土宗」,總之,只要弘揚得出就好。

 

       對我們來說,採取這樣一個態度:我們不站在任何一個流派上,不站在淨土真宗的立場,也不站在西山派的立場;我們要回歸本土,回歸到善導大師本來的立場。如果是對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發揮得比較突出、精彩的,我們也可以拿來用;但是我們不站在哪一個具體的派別,所以也不可能把日本人對善導大師的解釋全盤搬過來,而且搬過來也未必實用。我看了一下,它們比較細膩;太細膩化、過於理論化、過於哲學化,可能在弘化方面不方便。

 

       關於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現代的慧淨法師特別有智慧,他提出四句話,完全把善導大師思想歸納起來,就是: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在法然上人,或在後來日本淨土宗的各個系派中,是有這種思想的。慧淨法師把它完整、清晰地突顯出來,我覺得非常有智慧。

 

       「本願」是彌陀救度的原理,往生靠彌陀本願力的救度。「稱名」是救度的方法。「凡夫」是救度的對象。「入報」是往生的處所、救度的利益。

 

       「平生業成」本來是淨土真宗比較強調的,我們也拿來用,因為這有助於淨土教法的推展。在中國淨土宗祖師中也有這樣的思想,比如印光大師說「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你還沒有往生的時候,已經是極樂世界的人了,不就是說「平生業成」嗎?但是作為一個主要的特色,在理論上的建樹,日本淨土教這方面比較發達一些。

 

       我們現在把這些引用過來,就是說,我們和日本淨土教方面有同有異。我覺得,尤其在今天這個時代,善導大師思想回傳到中國來,我們既不能全盤照收日本人的解釋,也不能故作清高,把他們的都撇到旁邊。他們解釋得好的,可以拿來用。這樣的過程,可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需要有智慧的人來做。

 

       有人不瞭解這個歷史因緣,認為我們弘揚的是日本的淨土教,其實恰恰相反。打個比方:譬如說,父親出國了,時間久了,兒子就以為父親死了,然後就拿了個牌位,天天上香。後來父親從外國回來,結果這兒子不認識,說:「你是從美國來的,是外國人,不是我父親。我父親已經死了。」這樣就不好了,因為他就是父親。

 

       這是比喻什麼呢?善導大師的著作,離開中國很長時間了。我們雖然推崇善導大師為祖師,但是對於他的思想卻不瞭解,因為他的書去日本做客了。一千年後這些書又回來,就代表善導大師本人的思想回來了,我們要認,不能說這不是我們中國的。

 

       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跟一般所流行的,夾有天台或者禪思想的淨土的教法,修行方法上的差別之處。

 

       這個差別之處,主要來講,就在於「純」和「雜」。

 

       善導大師思想,是純粹仰靠阿彌陀佛他力的救度,純粹彰顯阿彌陀佛救度的本懷,它是彰顯救度的法門。而一般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也承認阿彌陀佛的願力,也要靠阿彌陀佛救,但是不夠純;不夠純就夾雜了自己的修行,認為「我要修到某種程度才達到讓阿彌陀佛救的標準,我才可以到極樂世界去」,有這麼一點點純和雜的差別。可就是這一點點,像我們這樣的根機,就給嚇住了。這自力修行要達到什麼程度?是要達到一心不亂,達到功夫成片,達到能夠讀誦大乘經典,或是要斷煩惱?斷不了煩惱至少要伏住煩惱,又要伏到什麼程度?我們有沒有做到?心中就有很多的疑情,不能取捨,不能完全放下、徹底靠倒阿彌陀佛。

 

       而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卻能夠讓我們徹底安心,完全靠倒。完全靠倒之後,你就發現,一切擔心都是多餘的,完全沒有必要!

 

四、目前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發展的情況怎麼樣?

【記者】

       剛才法師也提到了,慧淨法師是在台灣弘揚善導大師的思想,但香港對這方面可能還是比較陌生。另外,在國內,法師在弘願寺特別提倡善導思想的這種修行。可不可以再講一講中國大陸、台灣,或者是海外地區,善導大師這種回到正宗的淨土宗,當前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淨宗法師】

       當前的發展,總的來講還處於初級階段。就是說,知道的人不多。而且我們說這是純粹的淨土法門,是純粹的、純正的淨土宗,這是我們這樣說;還有人認為,十三祖的系統才是最純正的。因為接觸時間還比較短,像慧淨法師是最早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也就是近二十年的時間吧。所以總的來講,大家還處在共同瞭解的過程中。

 

       不過趨勢非常明顯,因為聽聞到善導大師的教法,都好像黑暗中見到了光明,恐懼中得到了安慰,覺得內心有一股清流,讓我們得到安心。所以它的發展勢頭還是很強的。

 

       另一方面,也因為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和我們這個時代完全相應。這個時代,大家看,就是一個他力的時代。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切都在展現他力。過去要送個信,要自己跑,或者騎馬,馬腿都可能跑斷;現在你看,電話一打,網絡上一發,你根本就不用跑。過去出去都是走路、坐轎子,頂多坐馬車;現在坐動車、坐飛機。吃飯穿衣,一切事情都是仰靠他力,這也是佛法所講的緣起。這種他力緣起的現象,現在比過去體現得更加生動鮮明,離開別人,沒一個人可以生活,人人都必須仰靠他力。古時候,老百姓都是自耕自足,又是做農民,又是做鐵匠,過年的時候又要自己做糖,又要自己打豆腐;現在什麼都是買現成的。為什麼成為這樣的世界?是因為人心期盼他力。比如我們出門不願意自己走路,所以發明了車,依報隨著正報轉,才展現成這樣的一個狀況。

 

       在修行這個領域中,我們呼喚他力救度,這也是必然的,人們不願意靠自力。聖道法門靠自力修行,聖道諸宗,在這個時代,法勢越來越弱,因為能相應的根機越來越少。現在是淨土的時代,這是大勢所趨。佛在《無量壽經》中也說了,「當來之世,經道滅盡」,眾生都沒辦法靠自力修行了,「特留此經,止住百歲」,淨土這一宗特勝。你看中國,一句阿彌陀佛幾乎是佛教的代表,不管哪一宗的寺院,比如大陸的臥龍寺、高旻寺,這些都是禪宗自力修行最濃厚的道場,但是裡面一定有念佛堂,沒有念佛堂那是不能成為道場的,禪堂裡面純粹坐禪的也沒有多少,也很難堅持下去。所以這是大勢所趨。

 

【記者】

       感謝法師這方面的開示。剛才法師提到自力跟他力的問題,還有對當前環境的人,這種新的弘法的接引方便。下面的第二部分,我們專門來談這個。

 

       第一部分就到這裡,謝謝您。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