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2011年11月1日淨宗法師於弘願寺念佛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從今天開始,我們弘願寺將開展「淨土宗法義學習讀書」活動,今天是總動員。這項活動對我們每個人正確把握本門的教理、教義,也就是把握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建立和鞏固信仰、落實專修念佛,對道場的道風建設、學風建設,以及對廣大信眾的弘法利生事業、穩固信眾基礎,給信眾、蓮友帶來切實的念佛利益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下面分為幾點來介紹。

 

       第一點,讀書活動,讀什麼書?所讀的是什麼內容?

 

       這次讀書活動,要讀的就是我們弘願寺已經出版、正在流通的白話文系列,大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口袋書,我們列了一個目次,大家學習的時候可以參考,一本本地往下讀。第一本《人生之目的》,第二本《佛教的無常觀》,第三本《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第四本《略談三皈依》……法義和信仰上逐漸深入。口袋書大概有十幾本。

 

       接下來學習第二部分,就是弘願寺正在發行流通的32開本叢書的白話文系列,也是從淺入深、由簡至繁地學習。

 

       第二點,為什麼要開展讀書活動?為什麼選擇白話文系列來讀?

 

       這次活動可以講是水到渠成,就是時間點到了。我們弘願寺一開始就是從流通經書法寶做起,十多年來一直都這樣做。建寺這幾年來,信眾越來越多,道場事務也越來越多,通過弘法、布教、流通法寶,產生了一些很好的影響,法寶流通遍及全國(除了西藏比較少之外);來弘願寺的蓮友也分佈廣泛,各地蓮友非常期盼弘願寺的法師去。最好我或智隨法師能去,或者其他法師去也好,到各地去指導、講解。這種情況,短時間內很難滿大家的願。

 

       另一方面,通過觀察、瞭解和分析,我們發現這套叢書流通出去之後,作用和功效還是有待提高。往往流通出去之後,蓮友自己隨機隨緣,有時間、有能力、有好樂、有興趣的蓮友,他可能比較深入,也比較系統地來學習;大多數可能看個一二本,或者部分聽一聽,「很好」,就放下了,這樣的情況比較多。即使在弘願寺本部,我們的出家師父、常住護法居士,能夠將這一套書——先不說祖典,白話文叢書能夠通讀一遍的,我看也不多。有的蓮友,雖然跟隨我們很多年,但是在法義學習方面比較淡漠,「念佛,我都知道了」,新出的書、法師的講解,也沒有跟進學習;以前的學習也未必深入,對法義的學習應該說還有很大的空間。

 

       本來,法就是我們的生命。對法能夠解行並進(解是對法義的理解,它能幫助我們的行持),將這句佛號老老實實、死心蹋地、安心穩定地念下去,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少數年紀比較大、生死心比較強、機深信比較強的蓮友──「我這老太,年紀這麼大,也沒有文化,現在能遇到這麼好的法門……」她就一路念下去,往往有非常好的效果。年輕一些的,心比較活,法上再沒有紮根的話,很容易動搖。一方面自己念起來感到枯燥無味,需要搞一些別的充充電;另一方面,本門的書也沒有深入,喜歡看一些其他不相關的書,像看小說一樣,這樣就不能得到一門深入的利益,久而久之,對念佛提不起興趣,難以堅持。可能有善友,有個好的環境,有個念佛堂,「就這樣跟著大家念吧」,時間長了,或許會信入;一旦遇到風吹草動,有人來提出質疑,信心馬上就退失了,有的地方是一片片地退;或者遇到別的緣,我們講善導大師的思想,他也講善導大師的思想,但是講出另一個味道,「我這也是講善導大師教理,很有道理」,你沒有深入教理,所以沒有辦法辨別,心裡就開始不安心了,再往後就偏離了。

 

       淨土法門說簡單很簡單,「念佛往生」我們都知道,但是細微的地方也很細微,如果對這個法門的教理教義沒有長時熏修、深入研究的話,要完整地來理解它,表達它,還是不容易。

 

       法是我們的生命,所謂「法身慧命」,如果在法義的學習上很淡漠的話,剛才所說的幾個現象就會出現,甚至有一些人與我們因緣都不錯,親近時間也比較久,但是信仰發生了變化。究竟原因在哪裡呢?佛念的少,法聞的少,書根本都不看,看的都是些與佛法不相關的書,或皮毛的書,還覺得很好,從裡面捕風捉影找感覺,這根本是心不踏實。當然,這些如果發生在弘願寺外面,還情有可原;可是如果在弘願寺內部,發心出家的淨人,還有常住的護法居士、工作人員,還有出家師父,如果對法義沒有一個系統、全面、穩定的瞭解的話,弘願寺的根基就不牢靠。有的人看到師父就說「師父,快點給我剃度吧」,有這個心可以理解,那應該怎麼做?應該如饑似渴地學法。如果一個人對淨土教法沒有興趣、好樂,那跟弘願寺就不契理,不相應。

 

       今天在這裡講,讓大家有一個明確目標。俗話說「唯馬首是瞻」,要瞭解風向,在法義的學習方面,在念佛的落實方面,在宗風的實踐方面,我們都要同步進行,不是你想要剃頭就趕快剃頭的,看你怎麼做,不然你出家人的身份、品格、素質怎麼培養出來呢?你不一定要到弘願寺出家,到哪裡都可以啊!所以,在這裡,這方面是必然的要求。

 

       常住的居士,我所講的這些,有主觀的因素,就是重視不夠,認為「反正就講念佛,這個我知道」,這個心就是非常懈怠、懈慢;客觀上也有一些原因,就是寺院裡邊日常的運轉,事務比較多。我們以前安排每天四堂共修,再加上打板,前前後後就已經五六個小時了,還要吃三堂飯,也是打板,剩下的時間,各部門都有工作在做,流通處也好,發行部也好,護法的也好,整天忙到晚,大寮、後勤工程、財務……都在做工作,共修的時間加工作的時間,客觀地來講,一個人對法義的學習如果不是特別用心的話,可能在這個環境裡面就無法顧及。尤其是執事更忙,當家師、主要的執事,都要操勞很多事情,空閒的時間就少。

 

       主觀上對法義學習有懈慢,對白話文的書基本上也不夠重視,看祖典又看不懂(我說「看不懂」是說得很武斷,好像沒有給一點面子),自己學習的話,對《往生論註》以及《觀經疏》等五部九卷有正確理解把握的,不能說一個都沒有,但是非常少,往往是看了頭大。白話文不重視,祖典看不懂,事情又很多,法義學習這件事情就暫擱了。暫擱之後,整個就靠環境,也感到內心無力。法如果沒有入心,包括在我們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待人處事方面都會體現出來。

 

       工作上怎麼講呢?法沒有入心,表現出來的就比較生硬(當然我也一樣)。善導大師入心了,慧淨上人也入心了。這個入心,有深淺程度,我還有一點生硬,這個就會體現出來。

 

       再就是體現你個人的心情,煩惱特別多,心亂如麻。都出了家了,怎麼回事呢?缺乏機深信,法不入心,跟阿彌陀佛沒靠上,信仰上沒有安慰,沒有落實。信仰上的大事不能落實,你的面貌、神情、步調一定會有所體現。「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嘛,應當有一種安定、安寧、安詳、自在展現出來,如果不是這樣,就是法沒有入心。

 

       在團體當中,包括我們個人的日常行持當中,會很疲累。我想為大家負責任,所以感到一定要對法義的學習強調再強調,怎麼強調都不夠,所以今天跟大家吹這個風。

 

       這是第二點,我們為什麼要開展法義學習活動。按說這一點是不用說的,因為法是我們的生命。整個弘願寺都在弘傳、宣揚這個法門,但是如果總部當中的人——出家師父、護法居士本身學法的風氣就很淡,寺院常住的安排都沒考慮這方面,怎麼能形成道風、學風,怎麼引導大眾?

 

       第三點,怎樣來安排學習。

 

       我跟幾位主要的師父商量了一下,大家先分成四個組,一個念佛組,三個讀書組。

 

       念佛組,就是念佛堂全天開放。什麼意思呢?它的氛圍是比較寬鬆的,一整天,任何時候,工作人員也好,外來人員也好,出家師父也好,信眾居士也好,隨時可以進念佛堂念佛。你悄悄進去,念十分鐘、二十分鐘、半個小時都可以。比如在寺院裡邊,工作累了,想休息,休息必須要有個好的環境,就可以來念佛堂盤腿念佛。聽到念佛的聲音,會感到很安靜,念佛堂成為我們的心靈休息所,念佛可以讓我們的心沉澱下來。當然,在寮房也可以念,散步也可以念,可是有時候我們需要有個安靜的環境,所以念佛堂全天開放,對出家人、在家人都開放。

 

       一般情況下,念佛堂要敲木魚,要有法器,要有師父帶,其實未必這樣。大家來念佛堂,如果有師父帶就師父帶,如果沒有師父帶,就放念佛機。我們提倡一句一句地念,不是用唱的,這樣的風格自由一些(人盯人很累,你管我,我管你)。在道場裡邊要有自覺性,如果真的很不自覺,可能常住要找你談話了。我們給你一個寬鬆的環境,你要自覺。

 

       讀書組,目前分為三個大組,將來看需要,如果成熟了,也可以細分。第一個出家人組,第二個男居士組(包括淨人),第三個女居士組;每個組有一個組長。這個組長當然也不是多大的官兒,但是很重要,這次活動要靠他們組織,他們是學習的召集人、組織者,具體主持讀書活動。

 

       怎麼來讀書,可能還要討論,我還沒有時間事先找他們討論,今天是大體上說一下,怎樣安排時間,怎樣安排流程,誰第一組,誰第二組,讀什麼……當然我們會有一個大概的次第。每次學習讀完之後,也可以根據現場情況來討論。當然,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一個人讀,底下的人聽,這樣最簡單。任何時間,任何蓮友,只要有人識字,有時間,願意發心,就可以做,也不難。

 

       有些地方的蓮友,原來是做教師的,很有口才,他是邊讀邊講,比較活潑,契合當地的情況。隨便一本書,哪些案例,什麼事情,他事先有預習,有一個瞭解,然後邊讀邊講解。覺得不需要講解就很清楚的,就一帶而過;覺得是重點的,就稍微著墨,也可以讀完之後大家討論,這樣很輕鬆活潑,讓大家都有參與感。

 

       這三個組,是目前大分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以後可以分成六個組,這樣參與的人就更多了,讓大家都有機會參與。

 

       寺院的日常安排,我們原來是四堂共修,現在改為三堂共修:早殿一堂,晚殿一堂,讀書一堂。剩下的時間,有工作的做工作,要讀書的讀書,要念佛的到念佛堂念佛。

 

       我們這次讀書會活動,是給出時間讓大家學習的,不是應付差事,不是走過場,是有很多密集的工作要做的,通過系統化、組織化的學習,讓法義深入人心,所以對每個人是有要求的,組長也好,當家師也好,執事也好,要引導這個活動。

 

       之所以這樣安排,也就是說,不是除了早晚兩堂殿念佛之外,就沒有了。這樣,想念佛的,念佛堂全天開放,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念佛;想學習的,也有時間來學習,但是最起碼,早晚兩堂殿還是要規範的。

 

       可能有人會說了,「我們原來有四堂殿,弘願寺是一個專修念佛的道場,一天念個四堂殿也不算多,應該要多念佛,把招牌打響」,我想我們不必抱著這個觀念。因為目前人眾不多,而且基本上還是要執事師父帶;執事師父白天還有很多事情,都很辛苦,有時候累了,早晨爬不起來,很辛苦,心裡難免煩躁。所以目前我們挑不起這個擔子,就不要撐這個門面。如果說住眾有五六十、七八十,這樣安排一個精進念佛組,我們就可以將念佛堂整天開放,以這樣一個趨勢來走。這要根據我們的情況,來調整步驟,讓大家輕鬆上道。

 

       真正說起來,法義如果入心,生死觀、無常觀深,願生心切,那你自然而然念佛就打成一片,也不必非要多幾堂殿,是自己很自覺的。我們可以想一想,像慧淨上人,這樣一個人、一個團體,還需要督促上幾堂殿嗎?就是因為我們不自覺。如果自覺的話,應該是越寬鬆越好,大家可以輕鬆地、隨緣自在地來念佛。

 

       活動上是這樣安排的。

 

       第四,希望達到的目標。

 

       那這次活動預計達到怎樣的效果呢?當然就是前面所講的那些不足的地方要彌補,最主要的是法義要深入。這套書如果不深入學習,可能在我們身上只有十分之一的作用,經過學習,會提高好幾倍。

 

       讀到白話文的書,之所以不重視,是因為覺得「白話文我看一遍就懂了」,這個不可以,應該細看,反覆看。慧淨上人所講的,我所講的,目前還沒有一部祖典完整的解釋,是因為時機沒有到。真要研習一部大部頭的著作,也不是一般人的心量所能達到的,因為它組織比較繁密,體量比較龐大,開顯演講的話,有時候你的心量根本抓不住那個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慧淨上人所講的,都會把這個法門最緊要法語,與我們信仰、行持相關的部分提煉出來,加以分析、說明,這是最重要的,要好好學。上人講的都是法要,都是標準,這個不學,你到哪裡去學法呢?

 

       在常住裡邊,佛海居士大家都熟悉。他本來就是大學中文系的,在大學當老師,又會寫,又會講,又會讀,但他最大的體會就是對白話文的書要深入、細緻、反覆地看。他說:「書,你讀深就變深,讀淺就變淺。」所以不是書淺,是你自己淺。有的書,他讀過五六遍,我覺得非常會讀書、非常會學習的人才會這樣。佛海居士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他在讀書之前都會來問我:「我可不可以讀這本書?」譬如一開始我就介紹他讀淨土宗的書,讀完之後,《心經》《金剛經》他也想讀一讀,那我也不知道他心情如何,就試探著回答他,但是他很有智慧,一聽就知道了,這些暫時就放下。讀完淨土宗的書,覺得特別有法喜,再來看別的,就是了解了解,根機已經非常紮實,眼睛也非常明亮,看別人所講的,聽別人所講的,自然就有一個尺度——我們應該好好借鑒他的做法。

 

       我本人也很得益於這一方面,這要感恩慧淨上人,因為上人所講解的文稿,記錄下來的,幾乎都會讓我看,這就給我一個學習的機會,我會很認真地看;每次有機會和上人在一起,上人所講的專題,比如《淨土宗的宗旨》,我就會很仔細地聽,深怕漏掉一句。上人所講的話,如果上人不在場,我可能也會講,按說也沒有必要這麼仔細去聽——其實不是這樣的,上人講的時候有上人的表達,是在對整體法義理解的基礎之上所流露出來的解釋,那是不一樣的(我們是依文解義),這裡面所沉積的內容不一樣。同樣一句話,上人說出來就有加持力、肯定力。同樣一句話,你也會說,我也會說,但是說出來的,我感覺沒有上人那麼飽滿、有力量。原因在哪裡呢?就好像寫毛筆字一樣,你一筆畫下來,也是黑色的一筆,書法家寫的也是黑色的一筆,但是一分析才知道不一樣,人家那一筆是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我們這一筆是飄飄忽忽——力度不一樣。

 

       這個力,一個就是學養,對整個法義,有一個學力。比如上人總結出我們淨土宗宗旨四句話,總結出善導大師淨土宗思想的四個特色,非常簡練,每一個字都是淨土宗的大根大本、大綱大要,一點都不能更改的。這個如果沒有深厚的學力,怎麼可能總結出來呢!上人總結出來了,我們就是稱念出來。上人對「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理解,上人的學力、學養所透露出來的,就不一樣,要好好聽。

 

       再就是長期的念佛熏修之力。上人出家幾十年,對這個法門的摸索、落實、行持,反映出來的都是不一樣的,這樣說出一句話,就是不一樣。又比如《宗風‧俗諦》十條,上人本身就是這樣落實,身體力行,他抄寫出來的條文,由他語言所講出來,那就不一樣。如果我們來解釋《宗風》,力道就不夠,味道就不夠。你體會十分,講出來的才有一分感染力。所以這裡面的學習,可以講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小看的話,可以說是有眼無珠,太驕慢了。

 

       什麼是對法恭敬,對師父恭敬?來了磕個大頭,和師父照張相,那只是個形式,應該更深入。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三世如來共同一法身。什麼是法身?我也好,弘願寺的蓮友也好,外地的信眾也好,我們是共同一法身。什麼法?念佛之法——我們在六字名號裡邊是一體的。這個一體,要有法的連接才能一體,人情的連接是不牢靠的。「師父,您認不認得我啊?不記得我的名字了?」這麼多人,我只能記得大約的面容。不過有一個朱六妹居士我記得,不是她錢捐得多,而是她的念佛給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她是廣東人,不會講普通話,那我也不會講廣東話,可是我開示的時候,她就坐在對面靜靜地聽,我問她:「妳聽得懂嗎?」她說她聽得懂。我說:「你又聽不懂普通話。」她說:「師父講的一句句的普通話我聽不懂,但是師父講的,我這個凡夫一定能夠往生,我句句都聽得懂。」我覺得這樣心靈上就有交流,因為有法的連接。

 

       師父和弟子之間的關係是靠什麼連接呢?如果靠日常的照顧,我確實很慚愧,因為很多都沒做到。本來師父應該多方面關心大家的思想、生活狀況,我確實沒有照顧到,很慚愧。但是我所要強調的,還是在法這方面。在法這方面如果能溝通的話,就會感覺彼此之間很暢通。法暢不暢通,誰有感受呢?我是最有感受的。我講一件事情,講出來之後有一個系列的思想貫穿在裡邊,如果對方沒有反應,或者有一個異樣的反應,或者過度的反應,這就不通暢。一個主張,一個建議,說出來之後能夠得到反響,就會感覺出來對方對法門瞭解多少,對師父的心通達多少。當然,我有感受,對方未必知道,不過我會考慮我的講話方式。如果能夠溝通的話,不管是講話、理念、思想、行動,就非常靈動,就像部隊的指揮官一樣,大家都能理解指揮官的行動意圖,即使不理解,也會無條件地執行,指東就向東,指西就向西。不然我說東他卻向南,我只好說那就往南看看,等到他不行了,才會再過來。

 

       我們遇到慧淨上人講法,應該好好傾聽。我說句話,大家可能會感到有點迷信:上人在講話,打個噴嚏都該好好聽。可能有人會說「你應該理性一點,不要這麼迷信」,當然我倒不是說打噴嚏這件事,我第一次在天津聽上人講《淨土三經一論大意》,上人講時,有些地方會比較有停頓,節奏上有快慢,我都會注意。因為這個錄音是我聽寫的,整理成文字,就感覺到上人確實有他表達的內涵,變成文字之後,就沒有那個味道了,因為當時我在現場,我知道當時的場景以及上人所表現的語氣、內涵,這樣說,並不是要你也找噴嚏來聽,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聞法要有恭敬心。

 

       這次讀書活動,從寺院到各地蓮友,寺院的開展是引導性的,各地蓮友知道這個消息之後,也會來倣傚。這個方法其實不是我創造的,是蓮友創造的,像馬鞍山的佛力居士,山東的佛月居士,廣州的佛廣居士,西安的童健居士,他們就很有組織,也就是所謂的讀書組。只要是讀書活動組織好的地區,就信眾穩定,信仰堅確,不隨便動搖。如果不是這樣,往往信眾流動性比較大,一開始覺得這個法門好,可是時間不能長久,因為沒有動力,沒有得到法的滋潤。「雨露滋潤禾苗壯」,要用法雨滋潤我們的心。

 

       我希望大家還是在法上,以法相接。如果法一致,做起事情、溝通起來就特別舒暢。有些蓮友,我覺得特別有默契,哪怕我三年沒給他打一個電話,彼此也沒有陌生的感覺。

 

       這樣的讀書會有兩個優點:

 

       第一,讓法義熏入每個人的心,念佛在生活中落實下來。

 

       第二,對法門的穩定發展,對法門救度眾生功能的發揮意義重大,因為這能讓我們團結在法義上,這就有力量。

 

       有些蓮友往往沒有這樣的認識和概念,他也很熱心地在弘法,可是在某一地區會發展成幫派現象。倒不是他自己要這樣做,而是人心如此。「你會講,我也會講,我憑什麼聽你的?你講的正不正確還不一定,為了顯示我講的正確,就把這一塊兒抓緊一些」,抓得越緊,越令人不服,後來就爭了。你會講,我也會講,如果我不會講,就搞一些支持我的東西來維繫我這方面。這雖不是普遍現象,但也令一些人苦惱,為什麼很多同修最後走不到一塊兒?如果我們專讀同樣的書,專學同樣的法,就不會這樣。

 

       我們弘揚淨土宗,是依善導大師的思想講話,如果依我個人的想法講話,誰聽啊?善導大師是怎麼註解的,慧淨上人是怎麼說明的,我們就怎麼學習,這樣就有依據,就有來源,不會引起不平不滿。

 

       我把今天的內容稍微總結一下。

 

       第一,今天開展淨土宗法義學習讀書活動,這是寺院弘法建設到了這一階段必然走的一步,這是在過去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高,也顯示我們在本門學風、道風這方面有了第一步,也可以說是標誌性的一步、關鍵性的一步,也是里程碑的一步。過去我們是在摸索當中,現在比較清楚,自信心也建立起來了。大家對此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對這次讀書活動的重要性、必然性以及光明的前景,都要有一個認識。

 

       第二,讀什麼?我們所讀的書的內容,是弘願寺所出的這套叢書,淨土宗白話系列。從口袋書開始讀起,通盤讀下來,每個人都要參加學習,無一例外。在這個地方就是以法為中心,以念佛為生命。念佛的生命從哪裡來?從法義來。所謂「解行並重」,除非極少數過去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然念佛念不下去。每個人對白話文的叢書都要有足夠的重視,祖典不是不給大家看,反而是鼓勵大家看,只是現階段先讀白話文,祖典的學習我們也都預備了一些資料,屆時都會整理出來,也會帶大家講解學習。

 

       第三,怎樣讀?就是分組,以後再詳細討論。

 

       第四,希望達到的目標:法義入心,弘法事業穩固。

 

       今天就講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