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第四講:信機與信法

       大家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請放掌。

 

       今天我們開始第四個講題——「信機與信法」,這是善導大師解釋「機法兩種深信」,而棄自身、歸投於阿彌陀佛。

 

       這一部分內容應該說在前一題當中有所涉及,就是在「自力與他力」這個概念當中有所涉及。因為在我們淨土法門當中,尤其善導大師的「機法兩種深信」,對我們信仰的建設、對我們本身對自己、對彌陀這個法的認識,非常重要。所以,把它單獨列出來,作為一個專門的講題來說明。

 

機與法

       佛教「機」和「法」是一對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所講的,佛法要「契理契機」,「理」就是指法理;「機」就是指眾生的根機。「機」和「法」是佛教弘通佛法、眾生得利益的主要關係:「機」,就是指我們眾生的根機;「法」,就是指世尊的教法。這是各宗各派都通用的名詞。

 

       不過,我們今天這裏所講的機、法,在我們淨土宗特別指出來:所謂的「機」,就是指我們每一個人自身,總要落實在我們自己身上;「法」,也不是指其他的三藏十二部教典、種種法門,「法」就特別指彌陀——阿彌陀佛這一方。所以,「機」指我們眾生這一方;「法」就是彌陀那一方。

 

機法相應

       學法總要機法相應,不管學什麼法門,如果我們的根機相應於這個法門,當下就可以得證,當下就可以開悟。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代,他講一部經,一場法座下來,往往底下開悟的、得道的、證果的、得無生法忍的無量無邊,不在少數,往往都說幾百萬幾百萬、多少億多少億。他們就是機法相應,根機成熟了。

 

       佛不一樣啊,大聖啊!他了知眾生根機,知道你的根機,就講這個法;講這個法就可以開悟、證果。

 

       如果機和法不相應,就得不到法的利益。雖然也是佛法,比如說我們也讀誦《華嚴經》,《華嚴經》的境界非常高超、殊勝,「我於一念見三世」、「十方三世一切佛」,《普賢行願品》大家都讀誦過嗎?在這一念之內,貫穿過去、未來和現在,三世一切劫都在一念之中,十方法界都在一個毛塵當中,而且,這一個小塵埃不用擴大、十方法界不用縮小,十方世界都可以進去,這樣的境界,所謂「理事圓融」,「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雖然瞭解,但是,這個法,我們來修學就不相應了,我們難以達到這樣的境界。

 

       所以,我們學佛法,最重要的是就我們本身的根機,就機而擇法。

 

       這就好像我們看病一樣,到醫院看病,不是看哪個藥檔次高,「哎,這個藥進口的,美國產,這個藥很貴,四百塊錢一粒」,看哪個貴就吃哪個藥,那可能就要吃錯藥。吃錯藥怎麼辦?吃錯藥對身體就有妨害,不但治不好病,甚至病上加病,這就不好了。

 

       我們到醫院去看病,雖然藥櫃上有很多藥,但是,根據我們得的什麼病,抓適合我們這個病的藥,這叫做對症下藥。這個醫生才是好醫生。如果這個醫生來了以後,隨便胡拿一把藥抓給你,那麼,這個醫生叫庸醫。庸醫會殺人,庸醫沒有高超的醫術,可能會誤人的性命。

 

       如果我們作為法師,或者說我們的蓮友自己──現在印刷術很發達,經典流布也很廣範,不管對治我們自己,還是我們告訴別人佛法,只要是佛的經典,都是法藥,就抓起來一大堆,「你要學法?」「 咵咵咵」都灌給你。可能啊,這個叫……庸醫是殺人,你這個叫「庸法師」,可能會殺人慧命。這就麻煩了,因為這個法不對機。法不對機,徒增苦惱,增加我們的纏縛。
所以,一定要觀機,觀察根機,有明亮的眼睛,然後擇法。

 

       這一點不容易。

 

善導大師的良苦用心

       我們這裏所講的,就是善導大師以彌陀示現這樣的身份,來幫助我們,就好像醫生看病一樣,給你一把脈,「哎!你呀,是什麼什麼病……」,然後根據這個病給你開一副藥,「你應該服這個藥」。善導大師作為彌陀化身──阿彌陀佛是大醫王,善導大師也是醫師,他來為我們把脈。他把脈呢,是先說他自己,以他自身來代替,這就叫做示現:「我是這樣,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祖師菩薩都這樣示現,當然是以一來代替其餘,讓我們有一個自覺性。

 

       這是我們善導大師解釋「機法深信」的良苦用心和深切慈悲。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這段文就出在《觀經四帖疏》的上品上生。我們底下就要學習善導大師的「機法兩種深信」。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就說: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需發三種心。

具三心者,必得往生。
何者為三?

 

       哪三種心呢?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有這三個心,你必定往生。

 

       大師又解釋說:這三心,如果少一個心,你就不能往生。

 

       當然,雖然說是三心,其實是一體的,成為一體。像在《阿彌陀經》裏就說「一心」。三心是從三個層面來說明,那麼,真正落實下來,就是一個心,所謂信順的心。這一段是在解釋「深心」的時候,善導大師就說:

深心者,
深信之心也。

 

       什麼叫「深心」呢?就是「深信之心」。

 

       此有二種。

 

       「深信的心」有兩種。下面我來把這段文誦一遍,大家好好聽。這個可以講非常重要,我們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我們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根機。所以,善導和尚很慈悲,來給我們畫一幅像,來給我們拿一面鏡子,說:「某某人哪!你就是這個樣子!你看好,這個樣子!」

 

       一者決定深信:

 

       首先講我們自身。如果對我們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你擇法可能就不準確了,「我是大乘根機、圓頓根機」。像我本人,就是自不量力,那就是犯了過失。

 

       所以,善導大師首先就把我們自身的狀況說明白,他說:

一者決定深信: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可以說分成四個小節,這一段話很懇切。

 

       「一者決定深信」:所有一切眾生要修持淨土法門,必然要有這個深信,如果沒有這個深信,淨土法門進不來,擋住了,被我們傲慢的心擋住了。不管你是什麼人,你就是禪宗開悟的大禪師,你就是說法度眾生如雲如雨的大法師(你要不學淨土門,那麼你按你的去過),如果想學淨土門,這個就是門檻,能過這一關,你就能入淨土門;這一關你心裏過不來,說:「我就不承認我是罪惡生死凡夫」,那淨土門你就關閉了,你不是罪惡凡夫,不用學淨土門了。

 

       所以,我們如果想學淨土法門(世間也有兩句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話說起來似乎很壓抑,很低調了,說得我一無是處啊」),你看,「一者決定深信」:

 

       「自身」:就是我們每個人自己,大師當然說他自己──善導大師尚且如此,那我們是何許人也?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現身證入念佛三昧,口念一句佛,就出一道光,他都如此,何況我等呢?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現下的狀況。所以,上次也說到了:在我們佛弟子心中有一個矛盾,什麼矛盾呢?就是「本來是佛」和「現是凡夫」的矛盾。禪宗、一般的修行法門,很少講「現是凡夫」,他都鼓勵你:「你本來是佛!你要敢於承擔,你要有大丈夫的氣慨,你不要那麼卑劣!」這是角度不同。可是,我們頂了這麼一個高高的帽子,「我本來是佛、本來是佛……」哎?還是一個凡夫。

 

       「本來是佛」,理體上雖然如此,現實來講,我還是凡夫──怎麼解決?「本來是佛」,現在不是佛,怎麼辦?這個矛盾。

 

       淨土宗入手點,就從我們「現是凡夫」這個立場來契入;其他修持法門呢,是從「本來是佛」那個理想的境界、你的本地覺性入手,然後讓你像穿山、打隧道一樣,「你現在是凡夫吧」,哎,通過,悟得佛性了,哎,把這個「本來是佛」落實下來──這個談何容易呢?

 

       我們淨土法門就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思維方向。所以,大家學淨土教,不能局限於原來的思惟模式,不能局限於原來通途的禪、密、天臺、華嚴宗……他們的觀點。

 

淨土法門的特別之處

       所以,印光大師很懇切地說: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
一名通途法門,
一名特別法門。

 

       「通」就是普通的,「通途法門」就是普通性的法門;「特別法門」就是有它特別、不同的地方,叫「特別法門」。

 

       什麼叫「通途法門」呢?大師說:

一切法門,無論大小權實,

 

       不管是大乘教還是小乘教,不管是方便權教還是真實了義教,叫「大小權實」。

皆須以戒定慧,
斷貪瞋癡。
令其盡淨無餘。

 

       以修行戒定慧,讓貪瞋癡徹底乾淨、了無餘剩,小灰塵這麼大的貪瞋癡都沒有,完全乾淨了。

斷惑證真,了生脫死。

 

       斷除一切惑業,證得本來的真心真性,這樣了生脫死。

此則難如登天。

 

       這樣的法門修持,比登天(沒有翅膀想登天)還要難,叫「難如登天」。

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

 

       不是像我們這樣通身業力的凡夫所能指望的。什麼叫「具縛凡夫」呢?「縛」就是纏縛、捆綁。我們身上被種種業力的繩索所捆綁。像我們這樣的凡夫,希望說「我用戒定慧,斷貪瞋癡,達到盡淨無餘、斷惑證真」──想都不要想!我們沒有這個指望。

 

       這叫通途法門,以戒定慧為宗旨,以斷貪瞋癡為行持,以盡淨無餘為證果的目標。

 

       那麼,什麼叫「特別法門」呢?只要真信切願,仰投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無論你功夫深淺、道業有成無成、智慧是大是小,通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這個叫「特別法門」。

 

       它之所以特別,就特別在阿彌陀佛的誓願。

 

       所以,一切修持佛法的人,首先要明辨這兩個法門的區別,不可以拿著通途法門的教理來衡量阿彌陀佛大悲誓願、特別法門的利益。你不能說:「怎麼那麼容易啊?這樣怎麼可以呢?」這就是拿通途法門的框子來套它,這就不是量體裁衣了,這個框就套錯了。

 

       印光大師很感歎,他說:從古到今,很多人自以為在弘揚佛法,認為自己在弘揚淨土宗,可是,他把通途法門的觀點拿來講淨土法門,自以為弘法利生,其實是誤害了眾生、阻礙了佛法,還不知道。

 

       所以,我們學習淨土法門,要用另外一個思維模式。

 

現在是罪惡生死凡夫

       比如我們這裏講的,善導大師在著作當中不談「本來是佛」,他的入手點很懇切、很親切:「我們現在是凡夫」。給我們畫了這幅像,現在是「罪惡生死凡夫」。你看,凡夫前面沒有講那些漂亮話,而是「亂想凡夫」、「顛倒凡夫」、「罪障凡夫」、「苦惱凡夫」、「雜念紛飛的凡夫」──「罪惡生死凡夫」。有沒有說「清淨凡夫」、「解脫了的凡夫」?這不存在嘛!一講「凡夫」,前面的說明詞都是很差的。

 

       所以,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罪惡」是因,「生死」是果。我們起惡造罪,有這個因,就生死流轉。

 

       我們的面貌就是「罪惡生死凡夫」。

 

過去常沒流轉

       「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現在如此,過去世也根本不好,過去世無量大劫的時間,我們都在六道裏邊輪迴,叫「常沒常流轉」。「常沒」,多數時間在三惡道,少數時間在人天道。像在水裏一樣,埋下去了,好不容易在底下嗆得半死,抬一個頭出來,喘一口氣兒,好,還沒喘過來,又埋下去了。你說這樣苦不苦?我們好不容易投胎做一次人,幹個小科長,賺個一萬、十萬的,就高興了、滿意了,就覺得「我人生達到目的了」……嗯!又掉下去了。

 

       人生啊!人生特別難得啊!珍貴的人生,不拿來修持佛法,在我們這個寶貴的、比石火電光還要短暫的人生當中,沒有修持佛法,結果我們造罪、造業,更加的沉淪墮落,太可惜了!所以,不學佛法的人,真的感受不到生命的可貴,感受不到人身的尊嚴──可以講,這麼一個寶貴的法器呀!

 

       人身是難得的,你要投胎做畜生了,你要到地獄、餓鬼道了,那個法緣就太吝嗇了!唯有人道堪持聞法。結果我們沒有修持佛法,把我們的精力、生命、光陰都用在追求世間的五欲,這個非常不值得。

 

       所以,我們過去世都如此過了,「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講到這裏,我們的眼睛,往過去不要看了,過去都是生死凡夫。

 

       我們是罪障凡夫,這個要有認識。現在是這個身份──現在是過去的結果,以果推因也好、因果相續也好,我們過去世曠劫「常沒常流轉」。

 

未來無緣出離

       哎呀!常嘆息啊!過去的過了,不講了,不堪回首啊!過去都是罪惡凡夫,我們就眼睛看未來吧,「看我將來怎麼樣?」善導大師講話很懇切,說未來啊,未來在我們身上找不到出離之緣:

 

       「無有出離之緣」:如果在我們自己身上想找到了生脫死的方法,找到自己出離生死的能力,這種可能性,沒有!一點可能性都沒有!你就死心了。

 

       我們聽到之後就冰涼了!就絕望了!

 

       所以,這三句話是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是說明我們本身。這三句話,對我們「機深信」、對我們本身,說要「決定深信」,不要含糊動搖。如果說:「我可能這樣,可能不這樣……如果我努力努力,加一把勁,我今生可能證一個阿羅漢!我再使勁使勁,可能得到無生法忍……」這個就不叫「決定」,這個就是很驕慢的。「決定深信」就是說:這是一個事實,我們對這件事實,如實地認識它,這叫「決定深信」。

 

深信

       講深信、講淺信,其實是相對於我們還沒有信來講的。比如說你叫張蘭花,那麼,你會不會說:「我決定深信,我就叫張蘭花。」會這樣講嗎?不會吧!如果這樣講,人家說:「哎?這個人可能有問題,昨天可能出了車禍,腦筋撞昏了,今天早上起來,像紮爾多一樣,在那裏問。」

 

       如果你自己不這樣說,別人說了:「某某人哪!我決定深信你就是張蘭花!」

 

       「哎?怎麼搞的?我就是張蘭花,怎麼叫決定深信?」

 

       這就是說,因為還不認識,就像公安局要取案子、要找人,開始有點疑惑,「是不是他幹的呢?」──嫌疑犯;哦!通過種種的證據,「哎!可能是他」;「哎!肯定是他!」這時候才講「我決定深信:這個事兒肯定是你做的!」這是個過程,一旦落實、定案了、就是他了,就不談信疑,也不講決定不決定了,成為一個事實。

 

       因為我們驕慢,不認識我們的本來面貌,所以善導大師用這個詞,說:「你要決定深信啊,你現在就是罪惡生死凡夫啊!」

 

       大家對這一點有懷疑嗎?

       (「沒有!」)

 

       我們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是不是這樣?

       (「是!」)

 

       未來有沒有出離之緣呢?

       (「沒有!」)

 

       在自身上沒有出離之緣。

 

不要看自己,要向佛那邊看

       所以,善導大師講的「一向專念」,就是我們的眼睛不要在自己身上找,既然自己身上沒有出離之緣,我們又想出離生死輪迴,那要往哪裡找?你的眼睛就要從自己這邊移開,向那裏看,要向佛那邊看,這才叫「一向專念」。一個方向,專門念佛!

 

       所以,昨天也講到了,我們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看自己,你就看阿彌陀佛成佛了沒有,他是不是要救你?他有沒有這個慈悲?他有沒有這個願力?

 

       他如果只有這個慈悲,「我想救你」,但是他沒有這個力量,那也是白搭;他如果有這個力量救你,但是沒有這個慈悲,說:「我不救你!你太罪過了!我不願意救你。」那也白搭!

 

       阿彌陀佛稱為「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慈悲普救一切眾生,願力也能救度一切眾生。

 

       所以,我們一向專念,不要在自己這邊看。

 

       我們很多學淨土教法、念佛的人,都在自己這邊找。善導大師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你找不到啊!

 

不在我們自己身上找活計

       怎麼找呢?「師父啊!你看我妄想紛飛,我這樣怎麼能往生呢?」

 

       不要說你妄想紛飛不能往生,你就是清淨也不能往生。所以,叫你一向念佛,不要回頭想自己的煩惱,把它徹底放棄,把它徹底看破。你妄想紛飛當然不是往生之因,既然不是往生之因,你幹嘛要問它呢?它有妄想、沒妄想,跟你往生有什麼關係呢?

 

       我這樣講,大家能聽懂嗎?

       (「能!」)

 

       我希望大家聽懂。我們有妄想、沒妄想,跟往生毫無關係。

 

       比如說:這個人,他不是你的兒子,他是好是壞,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好嘛,「嗯!好好好」;他壞嘛,「好好好!」

 

       如果他是你的兒子,就不一樣了:好了,高興、歡喜;壞了,就悲傷、憂鬱。

 

       你把妄想當兒子,「哎呀,妄想少一點啦」,高興了;結果妄想一來,「壞了!我就悲傷了」。你把它當做你的親生兒子,你才在那裏起伏波動。你要知道它就是你的敵人,「好壞跟我沒有關係,我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去往生」。

 

       妄想跟你有什麼關係呢?猶如天上的雲,它要起,就讓它起;猶如樹上的葉,它要落,就讓它落,是黃、是紅、是白、是長、是短……所以,我們一向念佛,就把它徹底地放棄,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個罪業凡夫,就以這樣妄想凡夫的身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一向專念」。

 

       不在我們自己身上找活計,不在我們自己身上找那種解脫的因緣,因為我們沒有!

 

       沒有,就徹底放棄,眼睛投向阿彌陀佛,到哪裡找?就到第二點「決定深信」。

 

善導大師的棒喝

       所以,第一點叫「死盡偷心」,叫「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雖然這句話是禪宗經常講的,也可以引用到我們淨土宗裏邊來。我們為什麼覺得往生不定啊?妄想不死啊!老是在自己這邊找──找不到嘛!所以,這一點徹底放棄。

 

       善導大師解釋「機深信」,是讓我們對自己徹底失望、徹底絕望、徹底放棄。

 

       淨土宗這個地方,就是入手的地方,這是要熄滅我們的驕慢心。你想入淨土門,善導大師就用這幾句話,「咵!」打下來:你要深信自己是罪惡凡夫,你要知道自己沒有出離之緣,決定深信自身沒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念佛必生

       「那怎麼辦?」怎麼辦?眼睛就看到那裏──「二者」。我們就看下面:

二者決定深信:
彼阿彌陀佛……

 

       你看!主人來了,大醫王來了,救主來了!

 

       這邊是死定了,過去、現在、未來是無有出離之緣了。那麼,我們的眼光就看到阿彌陀佛,「彼阿彌陀佛」,這個「彼」是一個特指,我們在此界,佛在彼方,也說明我們淨土法門是有此有彼的法門、有來有去的法門、有取有捨的法門。跟禪宗就不一樣了,禪宗是無彼無此、無人無我、無來無去、無取無捨,他必須要這樣講,本來是佛嘛,佛性平等嘛!都是如此了。淨土門就有取捨,就有分別。分別,就有彼有此,「彼阿彌陀佛」。

 

       這個「彼」還有拈擇的意思,就是:十方諸佛雖然很多,但是不是藥師佛,也不是釋迦佛,也不是須彌光佛,也不是光明王佛,是特指這一尊阿彌陀佛。所以,「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這樣,把我們的眼睛從一切法門當中──先從我們自身引開,然後在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法門裏邊,給你像聚焦一樣,就聚到阿彌陀佛一佛身上。「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一尊!

 

       彼阿彌陀佛什麼呢?

四十八願。

 

       為什麼決定深信這一尊佛呢?因為唯有這尊佛為我們發了四十八願。所以,「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你翻開所有大藏十二部經典,沒有第二尊佛為我們發如此的四十八願、為我們建立如此的極樂淨土、召喚我們回歸極樂家園。所以,我們「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我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因為他為我們發了這樣的四十八願。

 

       發四十八願幹什麼呢?

攝受眾生。

 

       「攝受」就是救度;「眾生」是什麼樣的眾生呢?就是指前面那個「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常沒常流轉,自身無有出離之緣」。這樣的凡夫,我們自己絕望了。哎!阿彌陀佛不遺漏,發四十八願,把我們救度起來。所以,這底下講的「眾生」兩個字,就是指前面那種沒有出離之緣的造罪的凡夫。這樣的眾生,十方諸佛、通途的教法不能救度,唯有阿彌陀佛大慈誓力、大慈願力能夠救度,為我們發這樣的誓願。所以說「攝受眾生」。

 

       那我們自己怎麼辦呢?

無疑無慮,
乘彼願力,
定得往生。

 

       不要懷疑,不用顧慮。「無疑」、「無慮」這兩個詞,應該說,在前面的「機深信」當中就已經給我們解決了。怎麼這樣講呢?因為我們之所以懷疑,是覺得說:「我罪過這麼重,阿彌陀佛到底救不救我?」哎!現在善導大師所解釋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救的就是你這樣的人。

 

信機才能信法

       所以,首先要有「機深信」:深信我是造罪凡夫;深信彌陀救的就是這樣的凡夫。深信我自己沒辦法解脫生死輪迴;深信阿彌陀佛救度的就是沒辦法出離生死輪迴的這樣的人。

 

       有了「機深信」,我們心裏邊才能信法。所以說「無疑無慮」,沒有懷疑,沒有顧慮。

 

       本來我們在懷疑,「阿彌陀佛救度是救度,可能救度那個出家的;可能救度那個能讀誦大乘經典的;排隊的話,阿彌陀佛救人,可能救那個上根利智的,他們排隊優先。我呢,肯定是落後的,我要是給掃垃圾掃到阿彌陀佛那小簸箕裏邊,我就高興了。阿彌陀佛掃地,『嘟嘟嘟嘟』掃進去了。哎呀!給我混進去了!混到極樂世界,也很高興!」就以為我們是阿彌陀佛不要的。

 

       恰恰相反,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救度眾生,是以我們這樣的凡夫作為優先考慮的物件!

 

       聽明白沒有?

       (「聽明白了。」)

 

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以下根劣智優先

       「阿彌陀佛怎麼以我們為優先考慮物件呢?」

 

       釋迦佛打了個比喻,他在《涅槃經》裏講:

譬如父母,而有七子。
父母之心,非不平等。

 

       父母有七個孩子,父母對子女,心都是平等的,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大、老小都是我的孩子」,「非不平等」。但是呢:

於其病者,特加憐愍。

 

       如果七個孩子當中有一個生病了,父母對這個生病的孩子,就特別地要照顧他,問寒問暖,「哎呀!你發高燒啦?吃點藥啊,你好好休息啊,注意啊……」是不是這樣?

 

       (「是。」)

 

       哎,你們都做過父母,都知道,對不對?

如來亦爾,

 

       「如來」就是佛。

於諸眾生,非不平等。

 

       對眾生都平等慈愛。但是呢,對煩惱罪業深重的人:

於罪苦者,猶加憐愛。

 

       對於罪業特別深重、苦惱特別深重的人,佛格外地要去照顧他、憐憫他、愛護他。這才叫慈悲啊!

 

       法門不一樣。淨土法門是佛力救度的法門,其他法門是自力修行的法門。

 

       奧運會游泳比賽的時候,都是世界各國的游泳高手,在游泳池裏比賽,他們的水性非常好,不可能會淹死,是不是?不可能在奧運會比賽的時候淹死了一個游泳運動員,這個冒出天下笑話了──不可能的事情。那麼,你在這裏參加比賽,沒有安全之虞。這個時候,因為是比賽這麼一個場合,所以,你是冠軍,就讓你登上最高的領獎臺,掛一個金牌;亞軍,就掛一個銀牌;第三名,就掛一個銅牌。再沒有牌了。這是一種場合。

 

       第二種場合,比如說現在發大水了,有一個人,他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掉到水裏去了。老大會游水,多少能夠在那裏搏擊風浪,他游水有一定的技術;老二呢,不會游水,不過,他剛好抓住了一塊木頭,浮在水面,隨波逐浪,也還不會沉下去;老小呢,既不會游水,又沒有木頭,只有幾根手指頭在水面上,掙扎著露出頭來,在喊:「救……」又下去了。這個爸爸現在在岸上,看見這三個人──這三個人是你的兒子,你現在該救哪一個?準備怎麼辦?採取什麼施救方案?

 

       有兩種方案。一個爸爸說:「這三個兒子啊,我早就教他們說:『我們這裏是水鄉,可能會發大水,你們要好好學習』,你看!老大就比較聽話,學會了,獎勵他,我應該先救他!老小懶惰,不學習,現在淹得要死了,你活該,讓你淹死!」會這樣嗎?會不會?

       (「不會!」)

 

       爸爸一來,一看,第一個先救老小,把老小救起來,再救老二,老二救起來,再救老大,這樣三個都不會漏,是不是?這樣就救了三個兒子。如果先救老大,結果回頭一看,老小已經沒有了,找不到了。

 

       這三個兒子就代表我們眾生的三種根機:

 

       大兒子代表上根利智,他能夠按照世尊的教法如實修行,對治煩惱(風浪就代表煩惱業力),他能夠搏擊,煩惱一起來,用智慧觀照,當下令它止息,「我用戒定慧,怎麼讓它止息」。這是老大,能夠修持的上根利智。

 

       老二是中根,他雖然不會觀照煩惱、止息煩惱,但是他心地比較善軟,能夠修持五戒十善法(這個木頭,就是他修的),「我還不至於沉下去」,這樣,他不至於墮落三惡道,他還可以靠著五戒十善浮在人天上,還可以苟延殘喘一段時間,可以活一段時間。

 

       老小是指那個下根劣智的,既不能修戒定慧、斷貪瞋癡,又不能把五戒十善修得圓滿,老是造罪造業,身上還綁了一個大袋子,水一打濕了,沉得不得了。

 

       我們不僅不能修持,還有無量的罪業,風浪一來,我們就沉沒在這當中,只有在那裏喊救命:「阿彌陀佛啊!我妄想重,請救救我吧!阿彌陀佛啊!我罪過大,怎麼辦?請救救我吧!」

 

       阿彌陀佛就是大慈父,他來了,所以,他第一個先救的就是我們哪!

 

       如果妄想多、煩惱重、罪業重,你不要擔心,不要擔心阿彌陀佛把你拋棄了。你那個想法,都是把阿彌陀佛當外人看。如果當阿彌陀佛是自己本來的大慈父,你決定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哎呀!老父親啊!我確實很差啊!但是,怎麼辦?我確實想往生!」

 

       所以,修行的法門跟救度的法門不一樣,修行的法門是以上根利智優先;救度的法門是以下根劣智優先。

 

到極樂世界,爭先恐後才對

       像我們救濟人,你越是窮苦,我就越先救濟你。

 

       有個大富長者來佈施,「這個地方發大水了、起大火了,一把火燒乾淨了、大水沖得乾乾淨淨了,我來發救濟糧」。發救濟糧,大家都來領。有一個人,家裏窮得一分錢也沒有,說:「哎呀,我不行!我是窮光蛋,人家肯定不給我!」

 

       我們發救濟糧,如果都認為「窮光蛋一個不給」,我們發不出去啊!「我要來救濟,就是救濟窮光蛋,你最有資格來領救濟糧」。

 

       那麼,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呢──阿彌陀佛也是視察災區的,我們娑婆世界就是一個重災區,娑婆世界叫「五濁惡世」,其他淨土可能不是災區,人家能夠國泰民安、四季豐收。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啊,重災區!煩惱重重、沙石遍地,所以,阿彌陀佛就帶著他的功德法糧──六字名號來了,說:「來來來!我是大富長者,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這是《無量壽經》講的。「在無量劫裏邊,我修成一個大施主,我是大施主,就要去視察災情了,普遍濟度貧窮的人,如果不這樣,我不成佛!」好!他現在修行圓滿,成大施主了,成為一個大富翁,帶著六字名號的功德寶糧來了,說:「我要普遍救度十方眾生,特別救度娑婆世界重災區的造罪凡夫,大家都來領功德糧。」怎麼領?「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都是你的,都發給你。」結果我們往後面縮,我們退讓,說自己不夠資格,這樣跟阿彌陀佛的心就不相應了。

 

       我們應該怎麼樣?我們應該擠著堆兒去,「我最窮,我家裏最沒錢,先給我吧!」佛還高興。這個時候啊,應該爭先恐後,不要說:「這個時候我得禮貌禮貌、讓一讓。」

 

       「往生極樂不講禮貌,有一個就是我的!」要有這個心態;下地獄呢,「哎哎!不去!」那才行。

 

       結果現在不一樣,下地獄爭先恐後,到極樂世界都很禮貌,「你先去,你先去,你有資格!你修得好,你去!我沒有資格」,往後退──這個事情怎麼能夠退啊?

 

       到極樂世界,爭先恐後才對。「我最有資格!因為我罪業深重,我最有資格申請這個救濟糧。我修行差,我最願意往生,我最想往生。如果我不往生,那就不得了,不堪設想!」這樣的想法。

 

       有一次,我在問大家,我說:「諸位蓮友,如果你們這一生不能往生怎麼辦?」

 

       底下馬上有一個蓮友說:「哎呀!師父!你不要講這個話!我這次一定要往生,你千萬不要說『不能往生怎麼辦』。」

 

       我一聽就知道他有救了。他很想往生,連這個假設的話他都不願意聽,聽到後毛骨悚然。「哎,師父!你千萬不要講這個,我一定要往生!」他有迫切的心。

 

       有人講:「不能往生就算了嘛,下次再來嘛!」

 

       這樣的人,完了!也只有算了。這叫「算了居士」,我也遇到不少「算了居士」。什麼叫「算了居士」呢?「不能往生就算了嘛!」叫「算了居士」。那就算了!這個「算了」,我給你算不清帳啊,到了閻羅王那個地方去,閻羅王算盤一打,「啪啦啪啦」,「算了居士!來啦?」算一算,功過一打秤,「下地獄!十八層,為你單開第十九層,裏邊呆著吧!」

 

勇猛念佛,定得往生

       所以,善導大師很懇切地勸導我們: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知道我們是這樣的根機,我們這樣的根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攝受的物件,我們無疑無慮,不要顧慮,不要懷疑,不要說「我不夠資格」,往後退讓,應該「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勇猛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佛有勁!念一句,步步踏在蓮花之上,聲聲活在光明當中,步步向著極樂淨土邁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步一步,腳踏實地,一點都不虛晃。

 

       「南無阿彌陀佛……」好像腳底下飄乎乎的,「能不能往生?」

 

       怎麼不能往生?所以,「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你看,這兩句話連在一起看,這個叫起死回生。前面說:決定深信自身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彌陀願力,定得往生!

 

信機、不信法

       有很多人,他只信第一點,說:「師父啊!我完蛋了,我肯定不能出離了,我這輩子肯定完蛋了!」老是強調第一點,沒有第二點深信。這不叫「機深信」,這個叫罪惡感,懷抱著一種罪惡和恐懼,將來墮落到閻羅王那裏去。

 

       我昨天跟他們在一起聊,也談到了,很多蓮友每天在復習一句話,他念佛都是念那一句話,就是:「我某某不能往生。」為什麼呢?他先給自己畫了一個圈子,「念佛要達到開悟才能往生,我沒有開悟,所以,我不能往生」。今天過了,晚上一拍腦門兒,「我今天開悟了沒有?……沒有!所以,我不能往生了!」今天就講「不能往生」;明天呢,還是如此,「念佛,要清淨心、沒妄想才能往生,可是我還有很多妄想,沒有清淨心,所以,我不能往生!」他每天都說:「我不能往生、我不能往生、我不能往生、我不能往生……」你每天這樣講,到臨終的時候,怎麼能冒出一句說你能往生呢?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裏就講:求生極樂世界的人,要「作得生想」。你要時刻想到說「我決定能往生!」

 

       當然,不是說「我有能力修持」,而是這裏的法深信:「阿彌陀佛有這個能力攝受我這樣的凡夫,雖然我是造罪造業,但是,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定」是決定下來的,不動搖的;「得」就是能夠,就是得到,你決定可以往生的,沒有含糊的。

 

       我們大家是不是罪惡凡夫?

       (「是!」)

 

       那我們這樣的罪惡凡夫是不是定得往生?

       (「是!」)

 

       你看,這個答案就很清楚了。

 

       往往我們很多人,如果不學習善導大師的教法,他第一句接受了,就不接受第二句:「我是罪惡生死凡夫,所以我不能往生」,這就跟善導大師唱反調了;「能夠往生的,不是罪惡凡夫,所以,他能往生。他有上根利智、能夠好好修行,達到什麼程度,他能往生;我沒有達到,所以,不能往生。」

 

真實信心、虛假信心

       所以,善導大師的兩種深信,特別對我們的根機。信我是造罪凡夫,信彌陀救這樣的凡夫。這樣的信心,叫做真實信心。這樣的信,是真信。如果不是這樣的信,就是假信,「我相信我有修持,我有讀誦什麼經典,所以,我能往生。」這個是不是真信啊?

 

       (「不是。」)

 

       不是的。對!

 

       我們之所以能往生的原理在哪裡?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不是「靠我的修持力,定得往生」,我沒有修持力。

 

       所以,我們的眼睛啊,還是剛才所說的,要轉過來,看向阿彌陀佛那一邊,就是「一向專念」。「我自己這邊,早就看透了:心很黑,很污穢,很染污,很骯髒,是貪瞋癡具足」,所以,不要把這個心當寶貝,把它抓起來,「呸!」扔掉!

 

       所謂「厭離娑婆」是厭離什麼?就是厭離這一顆心啊!你還老是把它保住,天天把它當寶貝修修補補──你看,我們很多人就很可憐,我說大家太可憐了!比如說有個人,家裏房子已經破了,風雨飄搖,又漏雨、蟲子又蛀、到處又透風, 樑都快塌了。人家慈悲他,在旁邊給他蓋了一棟別墅,請他去住。結果這個人不去住,沒有福報,他每天抱著這個房子在修修補補。這個人愚癡不愚癡啊?

       (「愚癡!」)

 

       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啊!我們愚癡不愚癡啊?

       (「愚癡!」)

 

       我們愚癡啊!

 

       這個小房子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的心。我們貪瞋癡具足,有很多三毒煩惱的蟲子,有很多惡業煩惱,讓我們這個心破碎、痛苦、難過!阿彌陀佛建造了極樂家園,建了一個別墅,說:「你那個心不要了,我給你換一個佛心,你來吧!」結果我們自己老是看不到那個別墅,老是在這裏修修補補,「哎,我這個地方雖然不行,補一補,補一補,修修補補」。這個時候啊,你不要做修修補補的工作啦!。

 

       當然,我們還沒有到斷氣的那一刻,我們還要體諒它。但是,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也還是靠念佛。所以,把自己原來的心拋棄掉,高高興興地搬家,到那個別墅去住。

 

       這裏也要打一個比喻。聖道門的修行,就是一般的法門修行,跟淨土法門不一樣。

 

       一般法門,就好比這個房子破了,破了以後怎麼辦呢?「不行!我自己建一個新的樓房」,那麼,自己建新的樓房呢,必須打基礎,是不是?

       (「是!」)

 

       然後,買材料,鋼筋、水泥、磚瓦……還要設計圖紙,然後找工人,付工資,慢慢辛苦地建,建建建,建一棟樓,住進去。這個就是一般修行的法門。

 

       淨土法門不這樣,阿彌陀佛給你建好了,說:「你是我的兒子,我兒,請你來住!」你只要願意進去住就可以。

 

       所以,一般修行法門,需要自己打下深厚的基礎,要懂得建房子的設計、建房子的一些圖紙──我們要懂得教理,怎麼建房,你要知道哪裡哪裡怎麼樣……

 

       那我們學淨土法門,即使教理不懂(房子怎麼建我們不知道),我雖然不懂,阿彌陀佛懂不懂?

       (「懂!」)

 

       人家都建好了嘛!我們只要願意去住就可以了。你能懂、不能懂,問題不大,不障礙。所以,這個是不一樣的,是建好了房請我們住。

 

       靠自力修行,你戒定慧的基礎如果不牢靠,這個房子是肯定要倒的,對不對?

       (「對!」)

 

       戒是基礎,你這個房子如果建在沙灘之上,肯定是要倒掉的。

 

       但是,阿彌陀佛的房子會不會建在沙灘上?

       (「不會!」)

 

       他是建在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他的戒是非常清淨的,六字名號是非常堅固的,我們這六字名號的房子,是決定不會倒塌的。

 

       如果我們自己修行,一定要持戒嚴格清淨,不然的話,你根本不可能建立這幢房子出來,我們還是那個破房、危房,然後屋雨下漏,沒地方藏身。在娑婆世界流浪、漂搖、受苦。

 

       我們把這一點再復習一下:善導大師不僅在一處,他在《往生禮讚》裏邊也講到機法深信。善導大師,可以講,他整個的著作,都體現了「機法深信」的道理:深信我是一個惡機──罪業的機、輪迴的機、沒有出離之緣的機;深信彌陀能救度我這樣的眾生。這個叫做「機法深信」。

 

       把機法深信集中在一起講解的,除了我剛才說的這段文之外,在《往生禮讚》裏邊也有,他說:

深心即是真實信心,
信知我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

 

       我們是具足煩惱,不是具足清淨。「具足」,你完備了。具足煩惱凡夫。

善根薄少。

 

       我們善根薄少,不是善根深厚。

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大家以後如果聽到人家來讚歎你說:「某某人哪,你善根深厚啊!」

 

       「哎!」你說,「對不起,謝謝你的恭維,善導大師告訴我,善根薄少,所以,我謝謝,不接受。我念佛。」不要給他蒙住了。

 

       「我善根深厚,我功德無量,我本來是佛。所以,我就在這裏呆著度化眾生……」這些都不符合我們的身份。

 

       所以,我們「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這是「機深信」。

 

       轉過來呢: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

 

       阿彌陀佛的宏偉誓願。

及稱名號,

 

       阿彌陀佛的誓願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不僅信,而且要落實,所以下面說:稱阿彌陀佛的名號。

下至十聲、一聲等,
定得往生。

 

       這是在《往生禮讚》裏邊同樣來說明。

 

       我們比較這兩段文,剛才說過了,如果我們這樣地信,這個叫淨土宗正確的信仰;如果不這樣地信,就是錯誤的信。

 

       錯誤的信包括很多:「我沒有煩惱了,才可以往生」、「我沒有妄念了、清淨了,才可以往生」、「我開智慧了,才可以往生」……如此這樣的想法,都是錯誤的信,也是虛假的信,因為就我們的根機來講,不真實;就阿彌陀佛的誓願來講,也不符合。所以,這個是虛假的信和錯誤的信。

 

       那麼,什麼是正確的信呢?「我是造罪凡夫,以自身業力必然墮落。然而,阿彌陀佛大誓不虛,稱念名號,必得往生」,這個是正確的信;「我雖然妄想紛飛,我雖然煩惱不淨,我雖然沒有智慧,我雖然沒有出家,我雖然、雖然……有很多雖然,但是──我有一個但是,阿彌陀佛要救度我,我必定往生」,這樣的信就是真實的信、正確的信、決定的信、深深的信。不然,其他的都是虛假的、錯誤的、飄忽的、不定的,那麼,最後的結局呢,往生不定。

 

       所以,這個是第一步,我們淨土宗講「信願行」,這個就是「信」。它分為兩個方面:信自身無力,信彌陀有力。這個就叫做「信」。

 

       不是信「我有力」,「阿彌陀佛有力量,我也有力量,靠一半,結合一點點」,那個就打了折扣,就不完全,就不深。

 

       我們把我們的心徹底地掏空,「我什麼都沒有」,讓阿彌陀佛的願力徹底地灌滿,這個就深了;說「我有一點點」,那就淺了嘛,你擋了一部分了,甚至擋了……都擋到這兒來了(比劃胸前)。我們只有罪業、只有流轉。

 

       剛才講到,有的人老是講:「我是罪業凡夫啊,我妄想紛飛呀,我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到極樂世界?我肯定不可以去的嘛……」這個不叫機深信,恰恰相反,這個叫罪惡感,這樣抱著悲嘆、絕望流轉於三界之內,沒有利益。

 

信法、不信機

       第二叫做「信法不信機」(這個其實也不叫「信法」,因為「法」和「機」是對應來的,你信機必然信法,信法必然信機),那就是一個觀念,說什麼呢?「我相信阿彌陀佛願力廣大無邊,罪惡凡夫念佛一定往生;不過,我還是不念佛,佛給你們念,我不念。為什麼?我是上根利智啊,我是開悟度眾生的,我要在這裏住持法道!」這樣從道理來講、觀念來講,他認為這個可以,但是,他內心不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機,這樣也不得利益,對不對?得不到利益。

 

       就好像一個介紹的人說:「這個醫生是神醫,他有妙藥,你這個癌症晚期、絕症啊,他一治就好;不過,這個藥給你吃,我不用吃,我很健康,我,飛行員的身體,很好!」那麼,這個藥對他就沒有利益。

 

       其實,我們都是罪業凡夫。所以,這個藥我們都要吃的。

 

機法深信要同時存在

       「法深信」就是所謂的對症下藥;「機深信」就是給我們看病把脈。「法深信」就是了解我們是這樣的根機以後,說:「哎!你這樣的眾生,只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一付藥,給你!」你服下去,定得往生。

 

       所以,機法深信要同時存在。

 

不信機、不信法

       如果不信機、也不信法,「什麼六道輪迴?什麼『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我根本就不相信!」那當然,這樣的人,根本不信往生極樂,這樣的人就屬於世間邪見的人,就談不上了,像這樣的人,連佛菩薩都不能教化他,只有閻羅王能教育他,「啊!你來了!你不是不相信嗎?」晚矣!悔之晚矣!

 

       所以,《無量壽經》就講:

大命將終,
悔懼交至。

 

       此時悔懼,又有何及呢?大命快死的時候(他平時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六道輪迴),快死了,就發現:「冤家債主都來啦!哎呀!真的有六道輪迴啊!」害怕了,恐懼了,來不及了,「嗚 --」下去了。

 

信機又信法

       那麼,信機又信法,這個叫做老實念佛人、謙敬念佛人,乘彼佛願力,定得生西方,現生得安穩,臨終佛來迎。我們叫做「信機又信法」。

 

       「信機」,就是《無量壽經》裏講的

謙敬聞奉行

 

       謙卑──其實也談不上謙虛,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就把我們本來那個高慢的心放下來,相對於自己原來不知道是一個罪業凡夫這樣的心態,叫「謙」,謙下來,「我是罪業凡夫,我無有出離之緣」;「敬」就是「信法」,「阿彌陀佛能救度我,我當然恭敬禮拜。」所以,這個是老實念佛人、謙敬念佛人,機法雙重深信。

 

念佛,妄念不能起作用

       這樣,現生很安穩。為什麼安穩?我們不會自苦自惱,「有妄念?有妄念很正常嘛,我就是這樣的凡夫嘛!所以,我就以這樣的身份來念佛!」

 

       這樣,我告訴你:很妙啊!如果你是這樣的想法,妄念就不能夠起作用了,它就不能拿你怎麼樣了,因為你看破它了,你知道它是賊,你認識它是賊,這個賊就不能為害你;你把這個賊當你的親生兒子,它就能害你。

 

       所以,我們很多人,一方面說:「我不喜歡妄念!」

 

       我說:「你講假話。你就把這個妄念當你的兒子,每天在照顧它,每天把它養得白白胖胖的。你如果真的不喜歡它,你就徹底拋棄它:你這個傢伙是賊,你不要騙我,你不要模糊我,你打扮得再花枝招展,打扮得怎樣好看,裝出一副賢善的樣子,裝出一副很清淨的樣子,我也不被你騙;你來了一個猙獰的面貌、很恐怖的樣子,『你看,我很兇猛』,我也不被你騙,因為我有依靠,有阿彌陀佛。你這個才叫看破它了。」

 

       我們現在都不是這樣的,「哎!好一點了,你看,我清淨一點了,這個妄念不錯!我清淨一點了!」好啦!被它偽善的面貌所欺騙;「哎呀!這個妄念很兇猛啊!煩惱很厲害啊!師父啊!你看我怎麼辦哪?」好啦!被它恐怖的面貌所恐嚇。所以,你沒有眼睛。

 

       要看破它,你看破它了,知道它是賊了,它就不能擾亂你的心志。

 

       所以,我們念佛,不是說心中沒有妄念,有妄念又有何妨呢?它與你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的心寬廣,曠曠蕩蕩,像太空一樣,妄念起就起,妄念落就落,像雲彩一樣,它走來走去──你在這裏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哎!師父,天上起了雲,那個雲彩在那裏走來走去,礙我的事,師父,怎麼辦?你看是不是讓那個雲彩停下來,我這樣才能安心念佛,不然我安不了心、念不了佛。」這樣對不對?

       (「不對!」)

 

       但我們很多人就讓我為他辦這件事情,我實在辦不來。他說:「師父啊!我念佛有妄念,你怎麼讓我妄念停止?我才好念佛,不然我念不了佛!」你念佛,心裏有妄念了,你覺照、知道了,再繼續念。我們念佛,對佛的信仰,廣大!像虛空一樣。
我們既然是凡夫的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當然,作為在家人,會想兒想女,出家人可能想寺院的一些事情、弘法利生的一些事情,自然的起起滅滅,本來這個就是生滅法。它,昨天的到哪裡去了?沒有了;明天的還沒有來;現在的又過去了──三心不可得!到哪裡去找它呢?

 

       可是,我們很執著它,它就有了根。你不是很喜愛它嗎?每天在培養它,給它灌溉這個根,讓它長得越來越大、越來越深。

 

       所以,現在斷它的根,斷除它,怎麼斷?念佛!「你不能妨害我,阿彌陀佛給我們做了依靠。」那麼,你起了妄念了,這樣想:「哎呀!又有什麼關係呢?回來我繼續念。嘿嘿!妄念,我這次可把你看準了,你再也騙不了我了!」這個時候,你會覺得跟它有一種做遊戲的感覺。時間越長,它就越覺得黔驢技窮,知道:「我這個主人厲害,騙不了他了」,它就乖了,它就萎縮了,它就慢慢地退場了嘛!

 

       所以,大家這一點,不要妄上起妄,有了妄念了,然後一想:「怎麼辦?不得了啦!」──昨天不是講了嘛,怎麼辦?不用辦!怎麼辦?「佛來辦!」怎麼辦?就這麼辦!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好了!這樣不至於妄上起妄,讓你的心很安穩,所以講「現世得安穩」。

 

       我們很多人念佛,自苦自惱,「哎呀,哎呀,哎呀!……」

 

       所以,佛就很著急,說:「眾生啊,我因為知道你有這樣的病,你有這樣的苦惱,你有這個擔子,所以說,我來給你挑。」結果我們自己緊緊地抱在我們肩膀上,說:「阿彌陀佛,我自己挑,不給你挑!」

 

       所以,我們這一切,讓阿彌陀佛來打掃,我們只管念佛,有妄想、沒妄想,隨它去!所有的一切,不是我們所要管的,我們只管念佛,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這一課到此。大家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