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十六、行者之生處,依心行之事

       願生淨土的行者,他會生在什麼地方呢?是依照他的心行來判斷。看看,這裏說的很清楚。

但念佛者,生極樂國。
但餘行者,生懈慢國也。

   

   什麼叫「但念佛」呢?「但念佛」就是專念佛,除了念佛之外,其他的不修。

 

       什麼叫「但餘行」呢?專門修念佛之外的餘行雜行,佛都不念,叫「但餘行」。

 

       什麼叫「極樂國」呢?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寶國、報土境界。

 

       什麼叫「懈慢國」呢?就是經典裏所講的:多有人願西方極樂世界,而不能到達,半路上就掉下來了。好像坐飛機半路上跳降落傘下來一樣,他們生到什麼地方呢?生到懈慢國,又叫懈慢界,不能前往到達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懈慢國」,看這個名字就知道了,「懈」是懈怠,「慢」是驕慢。「但餘行」,他認為餘行殊勝,認為念佛不殊勝,那就是驕慢心了,這顯然很驕慢,當然也是懈怠了。我們自己凡夫所修行的,怎麼能和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相比呢?這豈不是驕慢懈怠嗎?所以生懈慢國。

 

       這是指還能往生的,還有的人連懈慢國也生不了,那就更危險了。

 

       然念佛餘善兼行亦有二:

 

       怎麼辦呢?這個也要解決啊。他也念佛,也修餘行,這樣的人也有。這樣有兩種狀況:

念佛之邊心重,
而雜餘行者,生極樂。

 

       他念佛,也雜餘行,不過是念佛心為重。餘行呢?有那麼一點點,這個還是生極樂國。

餘行之邊心重,
雖以念佛為助,生懈慢國。

 

       他以餘行為重,偶爾也念念佛。「到極樂世界嘛,怎麼可以不念佛呢?」也念幾句,但是他是以餘行為勝,這樣生懈慢國。

 

十七、前念命終,後念即生之事

       這個是解釋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裏邊所說的「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阿彌陀佛國」。「前念」、「後念」指什麼呢?「前念」、「後念」是指時間上,不是指我們修行念佛這一念,一念、一念,「前面念一句佛,後面就死了」,不是這回事。這一段我是試著來解釋,因為在文句上還有些模糊、不太瞭解的地方。

前念後念者,
此命盡之後,受生之時分也;
非是行之念。

 

       這裏講「前念、後念」,是我們身命終結的時候,要去受生的時間,不是指我們行持念佛「乃至十念」的念,前面一念,後面一念,不是指那個,是我們的時間。我們念佛的人,在念佛的狀況當中,比如這個臨終的人正在念佛,然後斷氣死掉了,這個人百分之百往生。前念是在念著阿彌陀佛的佛名,後念他就命終了,這個時刻,他就到極樂世界去了。下面就解釋:

往生者,稱名也。

 

       這個願意求往生的人,他在稱名當中。

稱名是正定之業也。

 

       稱名屬於正定之業。

然則稱名命終者,
正定之中而終者也。

 

       我記得好像是天臺大師在《十疑論》裏面說的,就是在正定心當中命終的人,隨願往生佛國。我們稱念阿彌陀佛的人,六字名號是正定之業,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命終的人,都是在正定之中命終的,那百分之百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根本就不要再去摸他的頭了,「看他頭上熱不熱?頭頂是不是怎麼怎麼樣……」他是念佛命終的,百分之百往生,不用看。

 

十八、平生、臨終之事

       什麼是平生?什麼是臨終?平生臨終能分得清嗎?平生臨終分不清。只能到真正死的時候才能分得清,「噢!那個時候是臨終。」平生就是臨終,臨終就是平生。因為生命在無常之間,只要你今天還沒有死,你今天就叫平生,你今天如果要死了,今天就是臨終了,但是今天死不死不知道,所以,今天到底是平生呢,還是臨終呢?如果要問你們,你們可能說:今天是平生。未必!各位,今天是平生,還是臨終啊?「是平生。」那你就沒有無常感。不知道啊!今天到底是平生還是臨終?所以底下講了:

於平生念佛,往生不定之思者,
臨終念佛亦不定也;
以平生念佛,決定思者,
臨終亦決定也。

 

       有人念佛,他身體健康,在那裏念佛了,他自己給自己定了一個標準:「我要死的時候,怎麼怎麼個死法,我現在念佛,現在往生還不定,我要好好努力積累功夫,爭取到臨死的時候能定下來……」法然上人就說了:你平時念佛認為往生不定,你爭取到臨死的時候,你也定不下來,你還是不定。

 

       「於平時往生作不定之思,臨終念佛亦不定也」:因為臨終跟平時沒有固定的界限,你今天死了,這就是臨終了嘛,今天不定──怎麼會定呢?好,到明天(今天就過去了,不算了),明天那一天,又在說:「哎呀!今天往生還不定,等到我什麼時候要走的時候,能夠定下就好了。」到底哪天走呢?這個都不定。所以,平時不定,臨終也不定。

 

       「平時念佛決定思者,臨終亦決定也」:平時都決定往生,那今天死了,今天就臨終,今天就決定往生了。所以,前面說到:「往生思一定則一定,思不定則不定」。

 

十九、一念信心之事

       第十九條跟十八條能夠互相照應。我們來看:「一念信心之事」。

 

       「一念信心」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取信於一念,
盡行於一生。

 

       這個道理好懂。「信」要信一念稱名決定往生;「行」──念佛,應該是一輩子來念佛。如果這一念你不能相信能往生的話,那對不起,你念念都不相信了。所以:

疑一念往生者,
即多念皆疑念之念佛也。

 

       這個很明顯了,「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能往生嗎?」……這一句是懷疑的。第二句又冒出來了,「南無阿彌陀佛」,跟前面一樣,「這一句能往生嗎?」那麼你多念,你一天念了三萬念,你是三萬「疑念之念佛」;再過了十天,就是三十萬「疑念之念佛」,到後來都是疑念的念佛,都有疑心,這個就是不定。

 

       臨終這一念能往生,是因為我們念念都能往生;念念都能往生,才能說我們往生決定。

 

       不是說「我念了十萬念,念了一百萬念,最後那一念才能往生,前面這一百萬都不管用」,如果前面這一百萬不管用,最後那一念決定不能往生。因為我們最後那一念跟我們現在念的都是一個佛,都是一句名號,為什麼最後那一念就能往生、現在這一念就不能往生呢?這就是怪事了。

 

       就好像我們拿了銀行的支票到銀行取錢一樣,你能到櫃檯把錢取出來,你從家裏面拿出來那張就是真的支票,你到櫃檯才能取出錢來。不是說你一路上加功夫,「哎呀,到櫃檯保證能取出錢來啊?」好像現在拿的是一張假的,「一定要到那裏能取出來錢來!」如果現在手上拿的是假的,取不出錢來,你就是走了一百里的路,到了櫃檯旁邊,你還是取不出錢來。我們能到櫃檯把錢拿出來,說明我們現在拿在手上的,就有錢在當中。到櫃檯那裏,就是我們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給我們兌現。我們現在一生之間念的佛,本來就好像那個存款單一樣,就包含了這麼多錢在裏面。這句六字名號裏面,就包含了我們往生的功德,我們就拿著它,比如說五十歲的時候,我們獲得了六字名號這張存款單,我們揣在兜裏面,經過三十年的路程,到了八十歲了,走到阿彌陀佛的櫃檯旁邊,一遞交,就兌現了──往生了。

一期終之一念者,一人往生,
何況一生之間積多念之功,
豈不遂一度之往生乎?

 

       這一輩子命終時的一念,這個人就往生了。這是比較了,他這一輩子沒念過佛,到最後念一句就往生了。那一輩子念這麼多的佛,還能不往生嗎?當然決定往生了。

每一念有一人往生之德,
何況多念無一往生哉!

 

       就和我們剛才講的一樣:我們念的每一句佛、每一句佛,都有讓我們當下往生的功德,具足這樣的功德,所以我們才說往生一定。那何況我們念多念呢?念念都不漏,念念都不捨,念念都成就我們的往生。

 

二十、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之事

       這一段也是很重要的,這一段,因為目前有很多人誤解。這個「乃至一念」出自於《無量壽經》裏邊的第十八願成就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有的人就誤解,就取這個「一念」,捨掉「乃至」,他認為:「『一念』嘛,我現在相信了,我有一念了,所以,我就往生了,我就獲得正因了,我就不用念佛了。」

 

       這「一念」是「乃至一念」。法然上人在這裏講:

我等非「一念」之機,
「乃至」之機也。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說「我等」,像我們這樣的人,不是「一念之機」。「一念之機」是什麼人呢?就是《觀經》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他們來不及念十句,或者來不及念第二句,他只念一句,當下命終,這個叫「一念之機」。我們不是啊,雖然無常就在眼前,可是我們都不是「一念之機」啊!

 

       那我們是什麼之機呢?是「乃至」之機。「乃至」就是「上盡一形」。善導和尚解釋「乃至一念」就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一聲」。我們是「上盡一形」之機,我們是一輩子念佛,這樣的。我們不是臨終才遇到念佛法門,是現在就遇到,所以我們是「乃至之機」。

又「乃至十念」亦如此,
吾等非「十念」之機,
「乃至」之機也。

 

       這個不解釋又不懂了。什麼叫「乃至之機」啊?什麼意思?「乃至之機」就是我們平生念佛,一輩子念佛,就是「上盡一形」之機。

釋謂之: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
定得往生。
如此,吾等非「下至十聲」之機,
「上盡一形」之機也。

 

       「釋」就是善導和尚的解釋。我們是「上盡一形」之機。

 

       很多人把這個顛倒了。他們就說「『一念』,有了這一念,不用再念佛,就往生了」。這個說法跟法然上人的解釋是完全相反的。法然上人的解釋和善導大師的解釋:除非是你時節因緣不允許,你不可能念出第二念,當然這一念就往生。

 

      有的人就不喜歡這樣的解釋。為什麼?「這很麻煩。搞得我還要念佛,我就是不想念佛,我就是不喜歡念佛,你搞得多麻煩!搞得我要有自力。」他認為這是自力。「我就這樣放鬆、放任、放逸,這多舒服啊,多好啊!」所以,他天性裏邊反感這種解釋。

 

       但是,佛菩薩要慈悲我們,攝取我們,所以,法然上人在前面講了:阿彌陀佛之本願,是以極惡罪人、無智下機為攝受的正機。所以,他是以「念念不捨」為正因。不可立「無行之一念義」而捨棄念佛。

 

       以我們這樣造罪放逸的眾生,本來就如此,如果不是「念念不捨」,我們根本就直接墮落到三惡道裏邊,墮落得非常快。

 

       現在有的人在傳布這樣的思想,這個就是以邪見而引導,「一盲引眾盲」,像一個瞎子,後面用竹竿牽了一大堆瞎子,後面的瞎子為什麼跟著他?「因為他老,他是老瞎子,所以,我們跟著他。」第一個老瞎子掉下去了,後面的通通掉下去了。很危險!

 

       我想就「乃至一念」多講幾句,因為也是有一些感想。佛法是有一定規矩的,解釋經文教義,不可以依我們自己隨便講的,一定要以祖師的解釋為依據。比如剛才講的「一念」,就有人抱持錯誤的見解。這種錯誤的見解,其實就是隨順自己凡夫的習性。人都很奇怪,他一旦抱有這種見解之後,他就按照他這個想法,為他的歪理去找證據,先把自己迷惑住,然後才有這個膽去迷惑人家。

 

       信心的一念,必然引發出稱名的念念。所謂信心,是信什麼呢?信心不能單獨地存在。如果光靠信心往生,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信心怎麼往生?是我們所信仰的物件、我們所信仰的內容讓我們往生的。不是我們自己這邊的心能讓我們往生。如果把希望放在這一邊,那是完全錯誤的。結果,他也知道這是錯誤的。他又怎麼辦?他又說:「這個信心可不是我這個妄心裏邊出來的,我這個信心是阿彌陀佛塞給我的,是佛給我的信心啊。」這麼一想就安心了,「哎!對啊!這是佛給的,是金剛不壞啊。既然佛給的,當然就肯定可以往生了。」其實這個都是在混淆概念。

 

       比如說有人餓得要死了,你給他一個山芋吃,他就有信心了,他「乃至一念」的信心就是看到你這個山芋了,看到了,哎!他不是光有這個「乃至一念」的信心、不吃山芋就能飽的,如果把山芋拿掉,說:「哎,你要有信心啊!」然後通過種種的說教,放山芋圖片給他看、把香味給他聞,他發了一念信心,山芋不給他吃,他能夠有信心嗎?他能夠活到明天早晨嗎?他肯定餓死了嘛!

 

       佛所給予我們的,我們講這個山芋,對於餓得要死的人,把山芋給你,這個就是信心。如果講「他力信心」,這個就是他力信心。對不對?山芋就是信心。所以,信心是以我們所信的物件作為體質。

 

       阿彌陀佛把六字名號給我們,說:「你念我的名號,我救度你。」我們來念阿彌陀佛,這個就是「他力信心」了,這個就是佛所賜,這個就是信行不離,這個就是往生正因了。如果把這個丟掉了,不念佛了,你怎麼往生呢?那是不可能往生的。

 

       就像我們上次做的比喻一樣,這個窮人沒有錢,窮光蛋。沒有錢,人家送他一塊黃金,高興了,「哎呀!發財了。」結果遇到一個騙子,騙子想騙他的黃金,怎麼辦呢?就想辦法了。說:「哎!某某人哪,你這次一發財成了大富翁了,對不對?黃金也不怎麼貴重,就是因為你看到這個黃金的那一念之間,你那個感覺,那是真實的。那一念之間,已經從一個乞丐轉為一個大富翁了,你想想看,是不是真的?」

 

       那人一想:「是啊!」

 

 

       「那你的感覺很美的。」

 

       「對啊!」

 

       「就那個感覺,才讓你體悟到真實的體驗,那才是真正的富翁,不然的話,你怎麼是富翁呢?你還不是那個樣子嗎?」

 

       「對對對對!」

 

       「好!」花言巧語地把他騙了。然後,黃金偷偷偷走了──「歡喜給你,感覺給你,體驗給你,黃金我拿走。」

 

       請問這個人最後怎麼辦?他豈不是又成了窮光蛋了?

 

       我們本來是一個在三界六道輪迴的造罪眾生,「黃金」就是六字名號。我們來念佛,遇到念佛法門,有這個喜悅的一念──我們以前不瞭解念佛法門的時候,恐懼啊,不安哪,一旦瞭解念佛必然往生,當然我們內心有喜悅的一念。但是這個喜悅的一念,是因「黃金」而有的,是因名號而有的。你不可能把名號丟掉之後還有那一念,再去保留那個喜悅的一念,再去追求那個心情、體驗,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我們接下來就是念念念南無阿彌陀佛。本來是因為六字名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結果你把名號抽空了之後,老是在那裏信心歡喜、信心歡喜,這個是不正確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就是念念稱名而相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