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平生業成論

       淨土法門以往生淨土為目標,業報之身未捨之前,總在穢土,必待臨終佛來迎接,才入淨土蓮花化生。然而往生淨土之業事,非必皆要待至臨終才能達成,而是在平生之時即可達成的,此即稱為「平生業成」。平生相對於臨終,業指往生淨土之淨業,成是成就;平生之時,往生淨土之業事已經成就,臨終則必定往生,沒有任何不確定性。如泥坯已燒製成磚,雖在窯未出,磚已成就,遇水不化,只待出窯而已。

 

       願生淨土之人,修五念門行,雖身在穢土,命尚未終,往生之事已然成辦,只待臨終佛迎而已。

 

《論》說:

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

 

《註》明:

此五種功德力,能生清淨佛土,出沒自在。

此五種業和合,則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

 

       「成就」謂無有變壞、不可改轉。「自在」明無障礙。「出沒」謂沒於穢土,出於淨土;又生淨土已,任化十方。「自在業成就」明修五門行,自在往生,無有障礙;此指平生而言,若必待臨終,則非自在,是未成就。

 

       《論註》上卷末八番問答處,引用《觀經》下下品之十念(十聲稱名)往生,說明「在心」、「在緣」、「在決定」。又說:

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時節也。

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

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

 

       《論》雖說五念門行,《經》唯舉稱名一行,故知五念門行盡收入稱名一行。

 

       又就稱名之十念,釋「念」非取時節,「十」不關頭數,則唯是名號之法體本身令行者往生,與行者稱名久近多少、功夫深淺無關;故知所謂十念業成者,成在名號本身,亦即所謂佛力成就。以此而言「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其意謂:稱名往生是名號本身之作用,名號如何成就眾生之往生,此是阿彌陀如來本身之境界,非凡夫所可測度,故只需順彼佛願,積念相續而已。

 

       往生之業成在名號,此即「在緣」。行者聞名號之德,一心領納,此即「在心」,故也可說往生之業成在信心。一心領納,無間無後,積念相續,執持不怠,此即「在決定」,故也可說往生之業成在稱名。

 

       業成在名號者,成在十劫之前,又成在彌陀大願大行;業成在信心者,成在當下一念,又成在眾生之身,此是彌陀施於眾生;業成在稱名者,念念稱名皆是業成,此業成不壞之相。

 

       《觀經》舉下下品臨終之機之十念業成,以明平生之機之平生業成,在心、在緣、在決定故,不在時節久近、頭數多少故。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