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義

  1. 生活教育
  2. 護生與素食
  3. 出離與輪迴
  4. 諸行無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淨土信仰

  1. 皈命彌陀
  2. 念佛警策
  3. 機法深信
  4. 佛法知見
  5. 眾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1. 正雜二行判
  2. 要弘二門判
  3. 聖淨二門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難易二道判
  6. 總顯其義

第四篇 正依經論

  1. 往生論註
  2. 佛說阿彌陀經
  3. 佛說觀無量壽經
  4. 佛說無量壽經
  5. 總顯其義

第五篇 淨土宗旨

  1. 廣度十方眾生
  2. 願生彌陀淨土
  3. 專稱彌陀佛名
  4. 信受彌陀救度
  5. 總顯其義

第六篇 淨宗特色

  1. 現生不退
  2. 平生業成
  3. 凡夫入報
  4. 本願稱名
  5. 總顯其義

第七篇 淨宗宗風

  1. 淨土宗宗風(三)
  2. 淨土宗宗風(二)
  3. 淨土宗宗風(一)

第八篇 淨宗傳承

  1. 善導大師
  2. 道綽大師
  3. 曇鸞大師
  4. 天親菩薩
  5. 龍樹菩薩
  6. 第十八願
  7. 總顯其義

第九篇 淨宗弘傳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淨土述懷

  1.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1. 淨土短文(十一)
  2. 淨土短文(十)
  3. 淨土短文(九)
  4. 淨土短文(八)
  5. 淨土短文(七)
  6. 淨土短文(六)
  7. 淨土短文(五)
  8. 淨土短文(四)
  9. 淨土短文(三)
  10. 淨土短文(二)
  11. 淨土短文(一)
  12. 唯稱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喚聲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實相
  19. 人生像什麼
  20. 無常法語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語
top

法語

善導大師

  1. 中國淨土宗自古到現在為止,共推崇十三位祖師,善導大師被尊為第二位祖師。這十三位祖師本身是專修這個法門,有德行,同時也使很多眾生依循著他來學這個法門,也就是以這個法門來利益廣大的眾生,對於淨土法門有很大的貢獻,所以被推舉為祖師。
    但其實僅僅以上述的條件為標準,是不夠嚴謹的,因為被推為一宗的祖師,是有標準的,這標準基本有四:(一)他本身專修淨土,(二)要有著作,(三)所說是了義非不了義,(四)於宗義有所發揮。亦即他本身也有著作,而且這個著作完全是依據這個法門,不偏不倚,純純粹粹,同時是發前人所未發。這樣才有資格被推為祖師。
    就此而論,善導大師具備這個條件標準。因為善導大師他本身專修淨土,同時他的教化非常的廣遠,在當時由於善導大師提倡念佛往生,使得長安城充滿念佛聲,甚至賣肉的生意蕭條,可見善導大師自修化他,自信教人信的深廣。
    善導大師對這個法門有「五部九卷」的著作,這五部九卷都是純粹依據淨土的經典,尤其是依據彌陀根本的願心──第十八願開展出來的;且所開展的,是發前人所未發,將淨土的教理,有系統的組織起來,使淨土宗教理能夠系統化、邏輯化,也使得後來的人可以依據他的教理去創建一個宗派。


  2. 中國自古以來,大多數學佛人最後還是念佛歸向淨土的,所以淨土法門在中國佛教是一枝獨秀,可是並沒有人能夠創立一個淨土的宗派出來,雖然善導大師已經將淨土教理初步建構完成了,但是後繼無人,沒有人把它進一步開展。
    法然上人獨尊善導大師,他將善導大師的所有著作「五部九卷」完全消化後,提煉出最精純的部分,寫成這一本《選擇本願念佛集》,可以說《選擇本願念佛集》是把善導大師的著作思想,進一步系統化的組織。所以,我們如果直接去看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若是智慧不足,反而會看不出善導大師思想的宗旨、核心和目的。若是由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下手,那麼善導大師的思想核心,善導大師的目的,善導大師的法是什麼,就像看我們手掌中的掌紋一樣,瞭如指掌。


  3. 我們這一個法門的根源,是來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尤其是根本願第十八願。解釋第十八願最有權威的,而且最能夠讓一般人一看就懂,當下就肯定,當下就增長信心,增長法喜的,就是善導大師的解釋。善導大師是彌陀的示現,以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來解釋第十八願,等同彌陀自己來解釋祂所發的根本願,所以是最權威可靠,因此我們要回歸善導大師。


  4. 《觀經四帖疏》古今大德皆尊稱為「楷定疏」或「證定疏」,奉為金科玉律,崇敬如經。此書眼目有二處,心要亦有二處;雖有二處,共明一理,知此一理,則《觀經四帖疏》之宗旨,瞭如指掌。此一理即是信彌陀本願之救度,稱彌陀本願之名號;亦即全部生命頂戴彌陀救度,生命與彌陀成為一體。


  5. 善導大師是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每念佛一聲,便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聲聲佛號,聲聲光明。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本願)有非常簡明扼要,立論堅確不移,語出警悟十方,句句顯佛悲心,字字皆放光明的解釋。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此「四十八字願成釋」可謂淨宗宗憲,放之四海皆準,俟之百代不惑。依此,百即百生、千即千生;捨此,百中難得一二,千中難得三五。


  6. 善導大師之所以能夠開展一個宗門出來,就是因為他將淨土法門做有系統、條理性的組織,讓人很淺易的就能夠一眼看出往生的方法──五正行,而不會覺得艱澀,或模稜兩可。善導大師這種開展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然他的師父道綽禪師以及道綽禪師所依止的曇鸞大師,對於淨土法門已經有所發揮和開展了,可是集大成者卻是在善導大師。


  7. 善導大師這一傳承、這個法脈、這系列著作在唐朝末年就失傳了,以致於自古以來,凡是研修淨土法門的學者或行者,都是依據他們本宗的各自教理來解釋淨土法門。也由於沒有完全依據淨土法門的經典來解釋淨土法門,導致淨土不成為淨土,聖道不成為聖道。


  8. 善導大師十多歲出家,二十幾歲已證入三昧,所謂「三昧」,就是在定中見佛、定中見到極樂世界的莊嚴聖境。二十幾歲就能證入三昧,這在佛教歷史中是很少有的,年輕就已經達到那種境界,表示善導大師是一個再來人。


  9. 善導大師的淨土教理是「必得往生」的法門,是「定得往生」的法門,是「易得往生」的法門,是「皆得往生」的法門,是「齊同不退」的法門。


  10. 名號勝諸行,與任何之行相比,名號都是絕對性的殊勝之行,這是淨土宗善導流的特質。其他諸師皆以實相念佛、觀想念佛或六度萬行為勝行,以稱名念佛為劣行;然,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深知名號具有絕對性之價值,非其餘諸行所可比較,而於《觀經疏》「定善義」言: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此是善導大師「稱名說」之特色。


  11. 善導大師所說之念佛,與其他諸師所說之實相、觀想或累積功德、成就工夫之念佛不同,而是「本願念佛」,是以阿彌陀佛於因位名為法藏菩薩之時所發起救度一切眾生之「本願」為其基礎,只要稱名念佛便是乘上彌陀本願而被救往生彌陀淨土,此謂之「本願念佛」,亦即依「本願念佛,必生淨土」。


  12. 善導大師闡釋《大經》三輩的旨趣就說:「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13. 我們是念佛的人,目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同樣也要有純正不偏、專修專弘的善知識來指導我們。否則,雖然目標是極樂世界,曉得方法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但若沒有善知識指導,學習的過程恐將多繞彎路、迷失方向;或者因心中有所擔憂,而障礙了往生大事。
    我們這一個法門的善知識,以祖師來講,最有權威的就是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唐朝的一位高僧,他念一聲佛號就有一道光明,當時的皇帝以及學佛者,都尊稱他為「光明和尚」。善導大師是純正淨土宗教理的開創者,亦即淨土宗的開宗祖師。要修學淨土法門,就必須根據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去修持,這樣才不會走冤枉路。


  14. 「本願註解,異義多端,唯應以善導之釋為其指南」,因為善導大師的解釋,簡明、扼要、明瞭,一看就容易理解,而且容易默記,容易行持。第十八願本來就很清楚很明白的,如果把它發揮得很玄奧,令人摸不著邊際,那其實就已經偏頗了。
    因為它是一目了然,當下可以明瞭、掌握的,卻作過多玄奧的解釋,恐怕就會變成畫蛇添足,走向偏離。


  15. 不研究淨土教理則已,不專修淨土法門則已,凡是要專修淨土、研究淨土,就必須依善導大師本願取意文的解釋,去信受它、去明瞭它,進而依善導大師所解釋的去實踐。


  16. 善導大師用「一切善惡凡夫」來解釋十方眾生,對我們而言是很貼切的,也讓我們容易掌握。因為十方眾生看起來範圍太廣了,我們會誤以為其他的眾生能夠往生,恐怕我沒有份,遺漏了我,因為,我是一個卑賤低下、惡多善少的凡夫,恐怕是沒有份吧?所以善導大師就直截了當的用「一切善惡凡夫」來顯示十方眾生的涵義,給我們很大的、絕對性的希望,曉得十方眾生就是指「我」。因為,「我」即使不是「一切善惡凡夫」之中的善凡夫,可是也是屬於「一切善惡凡夫」之中的惡凡夫,儘管是惡凡夫也是往生有份的,並不因為是惡凡就在彌陀救度之外,所以給我們莫大的希望。
    善惡凡夫也包含逆謗闡提,善有五戒十善,惡有五逆十惡。在這裡的惡,不但包含了十惡,也包含了五逆的眾生、謗法的眾生,甚至是一闡提的眾生,一闡提就是斷善根的意思,也就是他否定有善惡報應。所以「一切善惡凡夫」是含蓋著五逆、謗法、闡提的。
    以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善的凡夫固然能夠往生,五逆十惡的凡夫,只要回心轉意,念佛願生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佛力、阿彌陀佛的功德力量,也能夠使他五逆十惡的罪消滅,而得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所謂的「罪滅得生」。乃至誹謗佛法的眾生、一闡提的眾生,他也只要回心轉意,願生極樂,專念彌陀名號,同樣也通通沒有一個遺漏的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17. 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對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如何解釋呢?解釋為「稱我名號」。「欲生我國」解釋為「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解釋為「稱我名號,下至十聲」。善導大師這一種解釋,非常的簡單扼要明瞭,讓我們曉得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信樂,到底是信甚麼啊?原來是信「稱我名號」。因為稱祂的名號,依靠祂名號的功德,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那我們的信,信來信去都不離開這個內容,如果離開這個內容,就不是我們這個法門的信。


  18. 第十八願所說的「至心信樂」,信樂是信什麼法?什麼內容呢?不是信其他的法門,不是信其他的解釋,更不是以心中的感覺、感受、感動、感激作為所信的內容;那信什麼呢?信不管任何人,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平生臨終,甚至中陰身,乃至三惡道的眾生,只要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百分之百的,不可能有「或者能夠」往生、「或者不能夠」往生,因為「必」就是必然的,不是或然的,是百分之百的,不是六十分,也不是九十九分。所以「至心信樂」到底是信什麼?善導大師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說:「稱我名號」。
    所以「稱我名號」就是「至心信樂」的內容,就是「至心信樂」所信的對象。善導大師這樣的解釋非常的簡單,讓人一看就明瞭,而且容易做得到。


  19. 善導大師將「至心信樂」解釋為「稱我名號」,對我們來講是恩同再造,給我們安慰,給我們希望,給我們光明。如果沒有善導大師的這一種解釋,我們不敢肯定「至心信樂」是信什麼?「乃至十念」是什麼樣的內容?沒有一個指南針,看不清楚,那就沒有光明,沒有希望,沒有安慰了。所以善導大師的這一種解釋,對我們而言,真的是恩同再造。


  20. 善導大師以「稱我名號」作為我們這個法門「信、願、行」中的「信」,信是信什麼?信──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就必生彌陀淨土。所謂「信」就是信「願」跟「行」。如果所信的不是這樣的內容,那就不是我們這個法門的正信。


  21. 法然上人雖然專修淨土,也在日本開創了淨土宗,但其他各宗的祖師也都有闡示淨土經論,為什麼法然上人不依據其他祖師,卻偏依善導大師呢?這一方面是因為,善導大師是以淨土的思想來解釋淨土,另一方面是,善導大師是證得三昧的人,所以,法然上人就偏依善導大師,偏依就是獨尊。


  22. 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至心信樂」四個字,不作任何複雜玄奧的種種解釋,只直接了當地解釋為「稱我名號」四個字,並斷言「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因為「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大師這種解釋非常巧妙,真截根源,斬釘截鐵,簡明扼要,斷盡凡夫所有擬議之心。又對淨土宗乃至釋尊一代教法,下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總結論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一代教法)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乃至十念」的念佛)。」因此,「專稱彌陀佛名」即是整個淨土宗的旗幟,以「專稱彌陀佛名」來「信受彌陀救度」而「往生彌陀淨土」;也以此顯示淨土宗信願行的內容,及淨土宗易行道的原因。


  23. 善導大師《觀經疏》所言之五正行(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是以「稱名」為正定業,此稱名亦是深信「乘佛願力,定得往生」之後,任運自然不造作之稱名。


  24. 善導大師明確指出往生的目標是極樂世界,方法就在五種正行──歷來只有善導大師這樣明確的標示。可說,淨土宗的教理至此就完全地圓滿顯露了,因此善導大師可以說是我們淨土法門的大導師,我們因此獨以善導大師為我們這一宗的宗祖。


  25. 「念佛三昧」是跟「觀佛三昧」相比較的。要觀佛,必需要有三昧的定功才能成就,無論是開始的「日想觀」「水想觀」,還是最後的「雜想觀」,都要有定的功夫,因此觀佛叫「觀佛三昧」。但是念佛不是定功,應該不屬於三昧,而善導大師在這裏卻以「三昧」來讚歎,也就是說,能念者——我們念佛的凡夫雖然心不能入定,沒有定的功夫,不能達到清淨心,但所念佛號的本身是有三昧的功能在裏面的,所以善導大師才說:「正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


  26. 善導大師說:「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這裏講的「雜善」,就是指定善及散善。佛教的修行,歸納起來離不開定善及散善,亦即:定善和散善涵蓋了佛教所有修行(也就是六度萬行)的功德。所以,「雜」是指「諸行」「萬行」,不是雜亂或鄙視的意思。因為念佛只是「專一、專念」彌陀佛名,其他的法門,不管定也好、散也好,就不只是專一地念一佛之名,而是千差萬別,且各有高低。


  27. 只要我們念佛,就擁有成佛的無上功德,而且被讚歎為芬陀利華。因此善導大師才說:「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並且於《觀經》〈流通分〉的最後做出總結論而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上來釋尊雖然廣開定散兩門的修行與利益,但是望向彌陀的本願,則釋尊的本意卻是要一切善惡凡夫都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要夾雜其他法門;專靠彌陀救度,不靠自己功夫。


  28.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玄義分〉說:
    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這就是「念觀兩宗」。但這個只是引導的過程,不可能一經有兩宗,而是一種施設的善巧方便,所以最後顯明「念觀廢立」。因此「念佛三昧」跟「觀佛三昧」的廢立關係,就是廢──觀佛三昧,立──念佛三昧。
    對於「廢」、「立」往往有人會誤解,這個「廢」字聽起來,似乎比較刺耳,但是在這裡,我們對「廢」要有正確的認識與把握。譬如說「定觀」,也就是「定善」──息慮凝心,我們根本做不到,而「散善」──廢惡修善,尤其是「世福」,不管是學淨土或學聖道,乃至一般沒有學佛的人都應該奉行的,因為那是做人的根本,怎麼可以廢棄呢?所以,這裡的「廢」是就「往生」上來講的,是說就往生上來講,不需要那些功能,這個叫做「廢」。
    因此,並不是說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念佛就好,除此之外,定善、散善都要捨掉,都可以不用做,甚至可以殺生、可以行十惡,絕對不是那樣。如果是那樣,他就連佛教徒都稱不上了,怎麼會是淨土行人呢?


  29.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這一首偈涵蓋我們這個法門的目標、方法,教、理、行、果,與淨土三經一論的扼要。
    如果能夠將這首偈子背下來的話,不但可以生信心、長智慧,也能夠增法喜、受法益。


  30. 有一句話說:「一入眼根,永為道種」,背誦法語,就好像種子落在田地裡,有一天就會開花結果。將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法語背在腦海中,會讓我們增長智慧、增長信心、增長法喜。因為,第十八願這三十六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沒有傳承,以我們自己的理解來解釋的話一定會錯誤,或者依其他祖師大德的解釋也會錯誤。
    自古以來,淨土宗祖師解釋第十八願最多的就是善導大師,最重視第十八願的也是善導大師,可以說,漢傳佛教的十三位淨土宗祖師當中,唯有善導大師最重視第十八願,對第十八願有那麼多的解釋的,其他祖師幾乎都沒有;印光大師雖也有,但是不明顯。


  31. 善導大師,彌陀化身,創淨土宗,楷定古今,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