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1. 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
  2. 眾生安樂我安樂:說說佛涅槃圖
  3.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4.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5.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6.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7. 一句彌陀作大舟:朝鮮「般若龍船圖」
  8. 翻山越嶺,只為我來「山越阿彌陀圖」
  9.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10. 絕唱《願生偈》古壁耀慈光
  11. 淨土瑰寶:最早的西方三聖像
  12. 悲欣交集見彌陀
  13. 一幅傳世巨作,一片故鄉風月
  14.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曇鸞大師親筆寫經
  15.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
  16. 同生安樂: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
  17. 遊戲見天真:齊白石筆下的「阿彌陀佛」
  18.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19.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20. 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21. 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22.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23.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24.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25.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26. 一時作佛──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隋)
  27.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
  28. 器宇如王——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
  29. 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30.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
  31. 稱名必來迎——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32.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33.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
  34. 引路菩薩圖
  35. 巍巍獨坐度眾生——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
  36. 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37. 阿彌陀佛的微笑——西魏彩繪泥塑:麥積山石窟第44窟
  38. 大勢至菩薩像
  39.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40.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41.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42.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
  43. 回顧的阿彌陀佛
  44. 2020,彌陀依舊愛你、愛你!
  45. 淨土,在名號等你
淨土宗
淨土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藝術 > 淨土宗藝術
top

淨土宗藝術

淨土,在名號等你

一、淨土經變,源自彌陀

  西方淨土,是無為涅槃的境界,微妙深遠。彌陀慈悲,將淨土種種殊勝莊嚴,濃縮成「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讓凡夫的我們可以看見、聽見、稱念,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中,遇見淨土。

  然而,我們總是覺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過於平淡無奇,難以在名號中領略淨土之美、發起願生之心。於是,世尊隨順我們,用世間語言,將極樂世界描繪成我們喜歡的樣子:黃金為地、七寶圍繞,神通自在,快樂至極……。若深入經藏,自然發現,萬千經論的字裡行間,無不是淨土聖境。

  不過,文字的描繪縱然唯美,對於普通百姓,終究難以想像淨土的微妙。

  因此,很多嚮往淨土的人們,也將淨土的絕美,用心描繪刻劃出來。於是無數次的誦經、無數次的觀想,那些虔誠的信仰和精湛的技藝在堅硬的石壁上再現。淨土,終於由抽象的文字轉為圖像,億萬國土之外的世界,宛如目前,親切自然,清新生動,非常打動人心。

  這種將西方淨土的微妙景象,以及佛菩薩的種種莊嚴展現出來的圖像、雕刻,被稱為「西方淨土變相圖」。它承載著彌陀的慈悲,從名號中走來,從淨土經文中走出,出現在石壁上、石窟中、畫卷裡,等待有緣,遇見淨土,稱念彌陀,回歸故鄉。

西方淨土變相圖

  善導大師年少之際,也是遇見了精美的「西方淨土變相圖」而大為感動,讚言:

  「何當托質蓮台,棲神淨土。」至此,欣求淨土之深切願心頓時豁開。後依《觀經》修持,證得觀佛三昧,遁跡終南悟真寺,觀想忘疲,於定中備觀淨土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於是,畫西方淨土變相三百餘壁,示寂之前,依舊在指導畫工,繪畫淨土變相,以啟迪眾生的得生因緣。

  世間無常,大師親繪的淨土變相,早已淹沒在歷史的河流中,我們生逢末法,距大師弘化時代久遠,無法親見那些淨土變相。

  話雖如此,淨土變相中的一切描繪,皆源自彌陀悲願,出自名號功德,能夠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最後還是可以一償我們的心願。我們稱念的當下,淨土就在身邊,彌陀就在眼前。

 

二、淨土迴響,緣聚響堂

  除了善導大師的繪圖,古往今來依然有無數的淨土變相一直守候在信仰的路上,等待與我們相遇。魏晉南北的繚亂、隋唐的繁華;敦煌壁畫上奪目的光芒、世界博物館中散落的收藏,哪裡不是淨土經變默默流傳的地方?何處沒有彌陀名號時時攝取的光明?那些淨土唯美的畫面,總會出現在眾生緣熟之地,千年一遇,十劫相逢。

  如今,有一鋪精美的西方淨土變相浮雕,正靜靜陳列在美國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裡。這一鋪浮雕的故鄉,是一座曾經凝聚了整個朝代精髓、如今卻被隱於現代塵埃的石窟──南響堂石窟。

  南響堂石窟,坐落於河北邯鄲滏山之中,與鼓山北響堂石窟相距不遠。北響堂石窟中,存世最早,也是天壤間僅存的天親菩薩《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摩崖石刻──曾經的刀削斧鑿之筆,經過時間的摩娑,渾樸如天成,無聲地展示著淨土的二十九種莊嚴。而南響堂石窟這一鋪淨土變相浮雕,卻生來柔美,曲線勾勒出一身身優美形影,淨土的美好,呼之欲出。

  這一鋪淨土經變浮雕,約作於北齊天統元年(565年),是淨土變相最早期之作,更是中原地區現存最早的西方淨土變相圖。「滏山石窟之碑」清晰記載了石窟建立的因緣:

  靈化寺比丘慧義,仰惟至德,俯念巔危,於齊國天統元年乙酉之歲,斬此石山,興建圖廟。時有大丞相、淮陰王高阿那肱,翼帝出京,憩駕於此,因觀草創,遂發大心,廣捨珍愛之財。

  這山林奇密、三山環抱之地,能夠成就恢弘的石窟群,雕刻出精美的淨土變相,當然離不開信仰的深厚土壤。北齊六代帝王,皆信奉佛教,舉國塔寺林立,高僧輩出。文宣帝將國庫分為三份,一份則用來供養三寶,護持佛法,於是北齊有寺院四萬多座;二千萬人口中,僧尼達二百餘萬之多。

  淨土的信仰,也在這裡廣為流傳。尤其,天竺高僧菩提流支的到來,帶來了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傳唱妙法;曇鸞大師的註疏其《論》,一承血脈,使稱名念佛之風終在鄴城響堂的空谷間迴響。 

  儘管北齊戰亂不斷,響堂山間,千佛競作,大大小小的石窟中,梵音嘹亮,佛號聲聲。僧人靜念彌陀,坐看淨土的生成。而恰恰是這一方壁上淨土,在諸佛護念下,躲過滅齊的戰火和毀佛的動盪,直到今天,開啟了與我們的深厚因緣。

 

三、浮雕風光,願歸西方

  這一鋪西方淨土浮雕,長333.5cm,寬158.9cm,規模極為宏大。聖像衣紋流暢,古樸雅致,一派曹衣出水風格,古韻可掬。

  畫面有三聖同坐,化佛無數,有人天瞻仰、眷屬圍繞,重樓亭台,寶池四布,八功德水宛如要從石壁上流淌出來呢!

  浮雕中央,有一座碩大蓮台。蓮台之上,正是跏趺而坐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右手施無畏印,項有圓光,頂上星月型華蓋精美大氣,寶珠、寶幔自然垂下。華蓋下,巍巍端坐的阿彌陀佛,恆時演說妙法。

  整體來看,石雕雖有剝蝕,阿彌陀佛含笑的慈目,總能在注目瞬間,深深吸引、打動觀賞的人。

  彌陀左右,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端坐蓮台,微微側身,轉向中央主佛。這樣的構圖,讓整幅淨土場面呈現一個向心力,凸顯彌陀,我們的目光自然聚焦,第一眼就看見慈悲的阿彌陀佛。

  助佛弘化的兩大菩薩,淺淺微笑,面向彌陀,似乎在聽受法音,或者在與彌陀討論拯濟之事,傳承度生的悲心,授予十方眾生未來、現在的得度因緣。

  正如《大阿彌陀經》中言: 

       有二菩薩,尊為第一,其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常在佛側,坐侍政論。佛與二菩薩對議十方世界未來、現在之事,佛欲使二菩薩往他方佛所,神足而往,駛疾如佛,分身生此世界,助佛揚化;於彼剎中不失現在。 

    

  畫中七寶樓閣,寶鈴羅網,交錯環繞,極樂聖眾,聚會一處:或端坐合掌,或凝神佇立,或左右交談,或輕盈起舞,或在佛側,或端坐虛空。聖眾形態各異,衣襟輕盈流暢,體態優雅多姿,畫面氣氛活潑愉悅,又不失莊嚴、虔敬──這些極樂聖眾,或許是從十方歸來的補處菩薩,當他們正度生遊化之際,得知娑婆的眷屬已經念佛回家了,紛紛凌空趕回來團聚呢!

  彌陀蓮台下方,七寶池中,便是往生淨土、蓮花化生的聖眾。寶池中四位聖眾,皆在蓮花中。其中兩位蓮花全開,端坐其上,微微低頭,朝向還在蓮花中的化生童子,或許是在憶苦思甜,傾訴輪迴苦痛,一暢成佛的喜悅。其中一位聖眾,在半開的蓮中,已迫不及待抬起頭來,看看淨土故鄉,看看彌陀慈父。還有一位聖眾,還跏趺坐於蓮花中,不過只要明信佛智,一向專念,於七寶花中,自然化生,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具足成就。

  若細看整個畫面,彌陀雖是聚焦之處,寶池中的化生聖眾,也是另一個核心。彌陀與兩大菩薩,「品」字形排開列坐,中間虛受之處,就是回鄉人寶池蓮生的上妙風光,引得無數菩薩聖眾遍布虛空,悅目歡笑,一一為往生人歡喜讚歎,宣說妙法。

  阿彌陀佛的使命,就是救度眾生往生淨土,這是成就淨土的目的,也是最值得慶喜的事。蓮池海會的盛況,就像阿彌陀佛為曠劫流浪的孩子終於念佛回家而舉辦的團聚慶祝大會。當我們蓮池化生之時,將得到彌陀慈父的親臨;十方弘化的菩薩也將一念遍至,回到淨土,為我們接風洗塵,帶我們遊覽淨土,遊化十方。

 

四、方便示現,圓滿一切

  那時的我們,變成彌陀的樣子,有了彌陀的光明神通,與諸佛在淨土暢遊。畫中寶池自在遊戲的菩薩,便是對極樂聖眾的刻畫。在觀音、大勢至菩薩身邊,各有一寶池,大小不一,比彌陀像前的略小,或許是依《無量壽經》中寶池的描寫所刻:

  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昧如甘露。

  更生動有趣的是,右側寶池,菩薩彎腰而行,水才至腹部;左邊寶池的菩薩,腹肚浸沒在水中。淨土聖眾在寶池水中,隨意自在、神通無礙,如《無量壽經》言:

  彼諸菩薩及聲聞,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

  淨土之水,是摩尼如意水,是彌陀變化所作,上下無礙,出微妙音,水為佛事,可名佛水,亦是水佛──水也是佛,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

  淨土聖眾,非水穀之身,不須洗濯;淨土清淨成就,無有四季變化,何須有水?只因我們生活世間,與水密不可分。而此間之水,有種種局限、染污、災害,彌陀為了讓眾生生起願往生之心,隨順凡夫,故興此願。

  《往生論註》言: 

  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國土,或澐溺洪濤,滓沫驚人;或凝凘浹渫,蹙枷懷忒。向無安悅之情,背有恐值之慮。

  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與宮殿相稱。種種寶華,布為水飾。微風徐扇,映發有序。開神悅體,無一不可。」

  關於極樂世界的刻畫描繪,縱然用盡世間最美好的語言,也不及淨土真實境界的億萬分之一;集古今一切藝術家,窮盡所有想像思維,刻畫得再精美絕倫,也不是淨土真實的樣子。一切的文字、畫面,不過是彌陀慈悲,引導眾生欣慕淨土的方便化現,只是名號功德寶海中,輕輕蕩起的幾朵浪花。種種方便,處處導歸,只為眾生願生淨土,專稱佛名,往生西方。

  淨土真實的境界,一直在南無阿彌陀佛裡,靜靜等你,等你歸來,回到淨土。一切神通,具足圓滿;極樂淨土,自在暢遊,隨意享用。

佛欣 法師

2019年11月16日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