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土文库 > 智随法师文章
top

智随法师文章

法义篇

  1. 广说诸法与专修一法有何关系
  2. 《无量寿经》的「法深信」观
  3. 禅与净土之比较
  4. 西方净土的指方立相是一种执着吗?
  5. 36次呼唤你的名字,只为让你「醒来」
  6. 《楞严经》中暗藏的玄机是什麽
  7. 因果与空性
  8. 法门无量,念佛第一
  9. 如何超越三界
  10. 念佛,需要清净心吗?
  11. 在念佛之余是否要另念一半的观音?
  12. 一声称念罪皆除,为什麽还在胞胎中住十二劫?
  13. 善导大师为何以疏释《观经》开宗?
  14. 十方诸佛为什麽要赞叹阿弥陀佛?
  15. 净土宗之特质——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16. 弘扬佛教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
  17. 净土三经对告众之探微
  18. 无上利益的法门(三)
  19. 无上利益的法门(二)
  20. 无上利益的法门(一)
  21. 净土法门的信心从哪里来?
  22. 观音与弥陀
  23. 概说佛法之判教(二)
  24. 概说佛法之判教(一)
  25. 《大经》解读
  26. 机法深信
  27. 《净土文献丛刊》总编序
  28. 《灵岩法要》编序
  29. 《净土宗判教史略要》学习补充资料
  30. 有关自力他力的妙喻
  31. 印光大师念佛问答
  32. 略说净土法门兴起缘由二
  33. 略说净土法门兴起缘由一
  34. 略谈「护念」之义
  35. 佛来助念 正念往生
  36. 一心不乱 三心具足
  37. 念佛余行 胜劣比较
  38. 何故无问 自说此经
  39. 佛何偏劝 往生西方
  40. 三经五经 亲疏有别
  41. 话说净宗 师资传承
  42. 也说「易往而无人」

随笔篇

  1. 我们发起往生心,是因为佛在忆念我们
  2. 为什麽观音菩萨得自在,而我们不自在
  3. 能安心念佛,得到的就是无量宝藏
  4. 净土法门最大的障碍就是疑惑心
  5. 不信佛的人走轮回道,念佛的人走成佛道
  6. 损失往生大利,人生就白过了
  7. 往生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
  8. 往生的大门在哪里
  9. 我们的心量要敞开,敞开到接纳所有人走向念佛的道路
  10. 教理越深入、信心越扎根,越会老实念佛
  11. 人生最大的福报
  12. 每天念一声佛就可以往生,为何还要多念
  13. 人生的归宿,成佛的宝典
  14. 十方世界都流行,十方诸佛都赞叹的一部经
  15. 净土法门真能「即生成就」吗?
  16. 如何看待佛教众多不同的经典
  17. 观音菩萨与阿弥陀佛的「合作」
  18. 《观经》讲了修行的三种方法,你知道是哪三种吗?
  19. 善导大师讲的「决定深信」有何含义?
  20. 佛为三个人说净土三经
  21. 我们的善根可以跟弥勒菩萨一样多,你相信吗
  22. 一部只「摆事实」,不「讲道理」的经典
  23. 净土复兴的根本保证
  24. 佛力最能改变人心
  25. 乐邦有路 起信即生
  26. 关於《无量寿经》翻译史与会集现象
  27. 佛是如何护念众生的?
  28. 如何看待不同经典?
  29. 人是活着往生还是死了往生
  30. 佛面与人面
  31. 一个道场的氛围比什麽都重要
  32. 怎麽知道亲人往生没有?
  33. 得到25位菩萨保护的人
  34. 暂居於娑婆,常住於极乐
  35. 什麽是佛心?
  36. 果已熟,速摘!
  37.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38. 为啥要往生?
  39. 提升自我无止境
  40. 无诤
  41.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42. 如何看待道场、团队里的是非
  43. 学佛,越简单越好
  44. 千里烧香不如在家念佛
  45. 入佛门径 判教为首
  46. 如何判别「真实之法、方便之法」?
  47. 常与无常当如何?
  48. 从解、行二门谈「一门深入」「广学多闻」
  49. 何为「一门深入」,你真了解吗?
  50. 「三业无功」的念佛能往生吗?
  51. 《认祖归宗》
  52. 学佛法,找明师,有方法!
  53. 为什麽有人念佛念得很开心,有人却念得很烦恼?
  54. 居士能做弘法的事吗?
  55. 逼上梁山
  56. 关於念佛现当二益的法语
  57. 五浊恶世的我们一定要仰靠阿弥陀佛
  58. 做一个真实的念佛人
  59. 念佛能否成为千万富翁?
  60. 弥陀垂迹,大成净宗
  61. 人人皆需要佛法
  62. 重庆一行记实感怀
  63. 何为「一心不乱」?
  64. 岂能任意随缘
  65. 凡夫不可盲目地效仿菩萨
  66. 为学与为道
  67. 学净土门之人 不可相信菩萨不相应教法
  68. 念佛人应建立内心的道场
  69. 念佛人应保持的心态
  70. 念佛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71. 印祖论全仗佛力与兼仗佛力
  72. 监狱里寄来求法之信
  73. 不敢有疑
  74. 话说「名」与「利」
  75. 什麽叫念好?十念当往生!
  76. 亦论「随缘」与「攀缘」
  77. 平淡是真 念佛最乐
  78. 人生的希望 生命的归宿
  79. 一德具万德 一福纳万福
  80. 瞻礼「龙门石窟」有感
  81. 略谈杨仁山与日本学人辩论法义之事

因果记实篇

  1. 因地不真 投身为猪

念佛感应篇

  1. 烧香礼佛 祸去福来
  2. 乞求观音 儿子病好
  3. 弥陀捶背 幸免车祸
  4. 可爱小鸟 系列感应记
  5. 一念呼救 立蒙感应
  6. 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7. 我的眼好了 佛眼却坏了

往生记实篇

  1. 猪闻开示 柔软往生
  2. 舍利现心字 昭示念佛理
  3. 植物人念佛 安祥往生
  4. 临终遇缘 奇特往生

法师介绍

  1. 智随法师介绍

五浊恶世的我们一定要仰靠阿弥陀佛

       《观经四帖疏》里面讲到「三心」是往生的正因。三心包括: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其中善导大师在解释「深心」的时候,就讲到: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关於深心,我们之前讲十八愿时讲到:至心信乐。什麽是至心信乐呢?《观经四帖疏》里讲「至心」就是深心,深就是深浅的深,心就是心灵的心。善导大师讲深心就是深信,信仰要深。

 

       然後再把深信分为两种: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这就是机深信。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这两条非常重要,善导大师的思想里虽然讲到很多内容,但是可以说这两条就包含了其中所有内容。

 

       前面「机深信」是讲:我们要看清自己是何种根机;第二点「法深信」是讲:我们要对净土法门有深信无疑的信仰。很多念佛的人对净土法门的法义的信仰不够,就是缺少机深信,缺少法深信。有「机深信」的人才会来专心念佛。「机」就是看到我们是凡夫众生,然後解脱的方法就是念佛,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接下来从三个方面来看善导大师的这两种深信的意义。

 

       第一是从总的大意来看,善导大师提出机法两种深信是有一个大的环境。他是延续了前面龙树菩萨、昙鸾祖师、道绰大师的思想,做了一个归纳总结。前面的祖师开显净土法门都是针对凡夫而开。都是看到凡夫众生到了末法时代,没有办法解脱,然後逐步逐步地开显净土法门。然後善导大师将这些思想理论化、体系化,就提出了机法深信。

 

       所以第一点就是:提醒我们要善於观察时节因缘。我们处於什麽样的时代?我们处於什麽样的环境下?我们对於外部环境与时空要有一个观照,因为学佛的人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如果对环境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就不知道该选择何种教法,不知道自己是何种根机?

 

       那麽对时节因缘的观察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度世;
第二、审时;
第三、观机;
第四、择法。

 

       「度势」,我们是处在五浊恶世;「审时」就是时间,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观机」,我们是凡夫之机;「择法」,凡夫之机要选择何种法门呢?就是净土一法!

 

       先从大的环境来看,度世、审时、观机、择法,这四点如果细讲恐怕是一天两天也讲不完。净土法门对这四点非常重视。

 

       一般的教法,学其他的法门,像学禅宗、教理、持戒的人,他注重的就是如何选择法门,然後对法义有阐发。而我们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就是:对时代因缘与自我的根机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於时代因缘与自我的根机有清醒的认识之後,我们才会选择相应的教法。

 

       下面我们就用印光大师的一段法语来说明认清时代因缘的重要性。印光大师讲「时节因缘实为根本」,就是说我们学佛首先应该观察时代因缘,这是最基本的理念。如果对时代背景,对自己的根机不了解,我们就不知该从哪里入手,不知道该选哪一种法门才好。

 

       「违悖时节因缘,亦如冬葛夏裘,饥饮渴食。」我们如果在修学佛法之时,违背了时节因缘,就犹如冬天穿单衣,夏天穿裘皮棉袄。大家都知道冬天是要穿棉袄的,身体才受得了。冬天穿单衣,夏天穿棉衣;口渴时吃东西,饥饿时喝水。这都是违背了我们的身心需要。如果对时节因缘不了解,对此没有深刻的体悟,我们就犹如冬天穿单衣一样,不仅没有好处还会伤害我们自身。

 

       现在很多人学法修苦行,效仿菩萨道精进勇猛,一日一餐,夜不倒单,这些行为很好,是佛法所提倡的。但是,我们是不是那种根机呢?很多人不考虑。如果你并非这种根机,那这些行为可能反而会伤害到自己。没有学到法,反而把自己的身体折腾坏了。这就是「费而无益反而有害」。

 

       印光大师非常注重时节因缘。身为学佛的人,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观察时节因缘,印光大师对这一点特别敏感。因为他生在民国时期,这是个充满战乱、饥荒,动乱不安的时代,所以,他对时节因缘特别注重。

 

       他说:「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於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

 

       就是说即使是古佛再来,比喻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或者是古代的某一尊佛,燃灯古佛,即使是这些古佛再来示现在这个世间,他们也决不会在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之外,再对其他法门有所提倡了。因为现在的时代,只有敦伦尽分和净土法门适合我们末法众生。这是时节因缘决定的。

 

       又说:「使达摩大师现於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

 

       这就是引用我们中国古代的禅宗祖师——达摩祖师,他是弘扬禅宗的。如果达摩祖师生在末法时代,他还会讲禅吗?恐怕他讲禅就如祖师讲的门前草深三尺,这就是形容没人来听法,没人懂。世间有句话叫门可罗雀,门前停留着很多麻雀了,现在有很多人非常喜欢禅宗,但是真正的禅我们很多人并不懂。

 

       达摩祖师在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之後,当时中国的佛教还比较盛行。大家都喜欢修学佛法,人的根机也比较高,根机猛利。但即使是那种时代,也只有慧可大师一人得到达摩祖师的真传。那如果达摩祖师来到现在这个时代,虽然也会有很多人希望能在达摩祖师那得到真传,但是现在的时节因缘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参悟到其中真义,也不可能从禅宗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印光大师讲:即使是达摩祖师再来,他也不会再讲禅法了,而会弘扬仰仗佛力的净土法门。这就是这个时代因缘决定的。

 

       那麽我们学佛,首先就应该观察这个时代的时节因缘。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说明。

 

       第一点就是对於世,就是对於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要有个认识。我们读佛经时经常会看到一个词语叫:五浊恶世。我们这个时代叫五浊恶世,不是一个善良的世间,不是一个清凉的世间。

 

       五浊是指哪五浊呢?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浊就是浑浊,是染污的。五浊恶世不是一千年、两千年的时间,而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所处的时期,所处的这个劫运是一个五浊恶世,一段非常漫长的时间。

 

       首先的劫浊就是说:我们整个就是处在一个非常大的浑浊的时代。为何原因呢?後面四浊就是其中原因,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见浊,见就是知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大家聚在一起就是各持己见。各持己见就形成了混乱,知见混乱就形成了浑浊,染污不清。在这个世间有佛教信仰,有其他宗教信仰,还有世间的学问,这也是浑浊之处。这让我们分不清什麽是佛法,什麽是外道,什麽是世间法,什麽是出世间法。这就叫见浊。

 

       烦恼浊,每个人都有烦恼,都有贪瞋痴,个人有烦恼,大众有烦恼,大家聚集在一起,各自的烦恼都很炽盛,互相干扰和影响。

 

       众生浊,就是我们众生都有贪瞋痴,都是被染污的,都是带着业力而来的。

 

       命浊,就是指我们寿命短暂,生命无常。有些人一出世就离开人世了,寿命长的也不过一百岁左右。

 

       这就是五浊。因为有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所以整个这个时代被称为劫浊。而我们现在出生来到这个娑婆世界,都是处於五浊恶世的时代,这是一个大的环境。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讲到如何认识五浊恶世,他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是恶时,恶的时间;恶世界,是一个恶的世界;恶众生,众生是恶的;然後恶见,大家的知见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恶见,自私的凡夫之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这些都是恶的,不是善的,如果从善恶来讲,都是恶的,基本的善法都不具备。所以,就称为五浊恶世。

 

       在这个五浊恶世,能够让我们的解脱的法门就是净土一门。我们生在这个五浊恶世说明了什麽?我们就是五浊的恶人,我们不是善人,如果是善人就会出生在善的地方,比如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以及其他佛的净土。那麽能够来到这个五浊恶世,就是被业力带来的。所以善导大师讲:十方诸佛都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就是为五浊恶世众生开显净土一门,念佛往生西方净土。我们这个时代叫五浊恶世,也叫娑婆世界,也叫堪忍世界,娑婆就是堪忍。我们在五浊恶世可以勉强忍受一些无常苦,生老病死苦,在堪忍的同时如果能够遇到佛法,再精进勇猛地修行,这是五浊恶世的众生唯一的一点善根福德。

 

       但是在五浊恶世要解决生死大事,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十方诸佛都劝我们要往生西方净土。西方净土就不是五浊恶世了,就完全变了。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面讲到:於五浊之世,於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

 

       为什麽我们靠自力修行难以解脱呢?首先我们生於五浊恶世,同时又生在无佛之时,现在释迦佛已经不住世了,已经远远离开我们。五浊恶世,又没有佛陀住世,那麽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要通过修行「求阿毗跋致为难」。阿毗跋致就是不退转,我们学佛要成佛,第一步就是要达到不退转。你能够不退转才能够上成佛道。

 

       如果达不到不退转,我们就会随时有进有退,所以「阿毗跋致」是非常重要的一关。就像现在人读书考大学一样,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都只是义务教育之类的,只有读到大学才是被社会所认可的一个阶段。而佛法修学里面最重要的一级就是达到阿毗跋致的阶段,不退转。我们绝大部分人要想在现生达到不退转,在这个五浊恶世的时代那是很难的。所以自力修行称为难行道。

 

       那麽怎麽来转变五浊恶世呢?蕅益大师的思想里面讲到一点,大家看过《要解》的可能有印象。蕅益大师讲: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学理论的人可以多去思维体悟一下。

 

       我们只要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信愿就是要相信这一句名号,愿意往生西方。我们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往生西方净土。只要你庄严一声阿弥陀佛,「庄严」就是随口称念一声阿弥陀佛,当然这种称念与一般念佛不同,他是信愿(有信有愿)来念佛。只要你来念佛就可以转劫浊为清净海会,清净海会就是极乐世界。我们的世界是五浊恶世,怎麽来转变它呢?把它变成一个清净的极乐净土呢?现在有些人提倡人间净土,怎麽提倡?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改变不了它。你提倡再多的善法,这个世间还是一个五浊恶世。但是只要你庄严一声阿弥陀佛,就可以转劫浊为清净海会了,就转变过来了。

 

       转见浊为无量光,因为这句名号是无量光,我们念佛的当下就是无量光,我们的见浊—凡夫之见就在无量光之中转成无量光了。这是在一念之间就转过来了。

 

       转烦恼浊为常寂光,「常寂光」这个词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寂光」就是佛的境界,寂光净土。我们平常说佛入了涅盘,涅盘就是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就是最高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只要你称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可以转我们的烦恼浊为寂光净土,就到了佛的境界了。这是在一念之间就转过来了。

 

       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我们这种众生的寿命都有限,都是父母所生的胎生。但是只要我们念佛,就可以是莲花化生,处在佛的无量光之中,是在佛的正觉当中化生出来的。这就是念佛成佛的道理。

 

       转命浊为无量寿,我们的寿命都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念佛,就可以把有限的生命转化成无限的生命。

 

       所以,把五浊恶世转过来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念佛,只要你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就圆转五浊,整个五浊就转过来了。

 

       蕅益大师後面还有一个说明: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

 

       所以信愿念佛一门,它不涉施为,不涉及施为,施为就是平时所说的修行、用功等。净土法门是不靠我们自己的有为造作,就是说不是靠自己的用功,观想,思维,用个人的精进勇猛,它不是自力修行的观念。因为信愿就决定了净土法门是靠佛力,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愿意往生西方净土,然後以这样的心态来念佛,他自自然然圆转五浊,当下就圆转我们这个五浊恶世。不是靠我们自己如何努力去转变它,不用去想它自然就转过来了。就如同发动机一发动,机器自然就动起来了。开关一开,灯就自然亮了。我们只要来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五浊恶世就转变成净土了。

 

       唯信乃入,是靠信仰进入的,不是靠我们的智慧,不是靠我们的修行,所以净土法门被称为难信之法就在於此,非常难以相信。我们在称念这句佛号之时就直接与佛心相应。

 

       以上是对五浊恶世的一个大的认识。当然具体的解释,大家在很多的经典里都可以看到,比如《地藏经》,说因果轮回,五浊恶世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了。还有《悲华经》以及我们净土法门的《无量寿经》的後段部分说到:五恶、五痛、五烧,也是讲的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的一个现实状况。

 

       第二点就是「时」,就是时代因缘,我们在这个五浊恶世又处在一个什麽时代呢?这个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出世,那时是属於正法时代,佛陀出世称为正法时代,佛陀灭度之後,佛法就慢慢地衰败了。当然我们可能以为佛法还很兴盛,其实从佛一离开世间,佛法就开始衰败了。

 

       真正的正法时代就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以佛法的整个法运来看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正法时代;第二、像法时代;第三、末法时代。正法时代是一千年,像法时代是一千年,末法时代是一万年。这是佛教大致的一个时间观。但是因为女众出家,正法时代就少了五百年。

 

       佛陀早期是不同意女众出家的,後来因为阿难尊者的祈请,才勉为其难地同意了。同意了之後,因为女众出家,正法时代就少了五百年。所以一般讲到正法就是五百年,像法就是一千年。我们现在已经是两千五百多年了,已经是处於末法时代了,是末法一千多年之後了。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间段。

 

       那麽身为学佛的人,我们就应该看到自己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出生的,说明什麽呢?我们没有生在正法时代,也没有生在像法时代。在我们中国的唐代,高僧辈出,八宗并弘,但是我们没有生在这个时代。为什麽没有生在那个时代呢?我们的善根福德不够,如果善根福德因缘深厚的人,他就一定会生在佛的正法时代,像法时代那种佛法兴隆的时期。而我们没有生在那个时代,就说明我们自身的根机福报有限,这就是对自己要有清晰的认识。不然我们凡夫众生会傲慢自大,觉得自己有点知识,有些文化,我看过几本书就不得了啦。这就是对时代的了解。

 

       同时对时代有所了解之後,还要,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尤其是从根机来讲。在《法华经》里面讲到:正法、像法、末法时期的众生,如果是靠自力修行会有很大的差异。

 

       正法时代教、行、证具足。有教,就是有佛的教法;有行,就是有修行;证,就是证果。你看佛陀在世之时,有些人一出家三天就证罗汉果,有些人听法的当下就证得初果罗汉。大家看经典里面就知道了:在听法的现场就有一些人得法眼净、须陀洹果、阿罗汉果等,他们就是一闻法就证得果位了。他们就是有教,有行,有证。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知道教、理、行、证。「教」是阐叙一个理论,懂得教理之後开始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要证果位。证什麽果位呢?凡夫到圣人的果位(圣人的最低果位就是小乘的四果罗汉),然後到大乘的菩萨,最後再到成佛。这是从凡夫到圣人证果,我们证果的最低标准就是须陀洹果。佛陀在世之时的人,他们就是有教有行有证,这是在正法时代。当然在佛陀离开之後的五百年之内,还是有很多人可以证得果位。

 

       到了像法时代之後,就是唯有教行,无证果者了。有教有行,但是证果的人就很少了。教理有,经典有,法门也有,很多人的行持也很好。我们看古代的高僧大德,他们行持很好很高,但是能证得果位的人就很少了。

 

       一般学佛的人如果不了解理论,觉得某某人修行很好啊,就以为他是圣人再来,菩萨再来。其实菩萨不是我们自己给他贴标签,他就是菩萨;他能够修苦行,他就是菩萨。菩萨是有严格的标准的,要看你内在烦恼断的程度达到什麽境界,你的智慧与慈悲心达到什麽境界。当然从佛法的,大的,笼统的一个标准来讲:所有人只要你一发心就是菩萨,凡夫菩萨。如果从修行的角度讲呢?那就一定要证果位才能称为菩萨,叫圣人菩萨。

 

       在像法时代的人,他既懂教理又能修行。吃苦,读经,研究教理,持戒,包括五戒十善他都能修。但是能证到果位的圣人就非常少。大家知道天台宗有个被称为「释迦佛再来」的智者大师,当他走的时候有人问他:你证到何种果位?他说:还只是五品凡夫位。还在外凡夫之位,内凡夫都没达到。当然这只是智者大师自己所说,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否圣人再现。智者大师讲:他如果不领众,不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他可能会达到内凡夫位。但是因为过早领众弘法,所以他还是外凡夫之位。

 

       智者大师在我们中国佛教界就是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了,被称为「释迦佛再来」的人,他还是凡夫之位,可想而知其他人了。所以断烦恼不是我们想像的那麽容易,很难断。当然智者大师是在隋朝时期,已经是末法时期的初期,进入末法时代了。所以像法时代证果位的人就非常少,到末法时期就更少了。

 

       末法时期唯有教,而无行、证。末法时期,佛法还在,经典还在,理论也在,但是没有人修行,没有人证果了。所以很多学佛的人去寺院一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不顺眼,看到个个都是凡夫。学佛的人不论在家、出家,不论小德、大德,好像大家都差不多,那麽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因为有些人虽然懂理论,但是事项上做不到。

 

       你看现在的人修三皈五戒,能严持五戒的人有几个?大家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严持五戒。现在我们不谈六度万行,不谈菩萨道,只说五戒十善,能够把五戒十善做得好的人,现在有没有?这就是末法时代有教无行,更没有证果位的了。

 

       所以在末法时期,大家都很感叹:佛法凋零,佛法衰败。这种衰败并不是指佛法衰败,而是众生的根机不堪。我们没有能力断贪瞋痴,没有能力断烦恼,没有能力证果位,这就是末法时代的一个徵兆。

 

       在《大集经》里讲到: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就是修行的人还很多,但是罕一得道,难得有一个人得道(我们经常讲的开悟,见性成佛),悟道的人在末法时代没有了。那末法时代的众生解脱的希望在哪里呢?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凡夫众生靠自力修行已经没有办法,唯有仰靠佛力往生西方净土,这是唯一的出路。

 

       那麽我们学佛第二点就是审时,要观察这个时代。我们生在末法时代,靠自力修行已经有教、无行、无证。教法还在,比喻《金刚经》《地藏经》等等经典还在,但是你已经没有办法修行了。我们世间人看不破五欲六尘,有几个人看得破?不讲其他的,世间最难过的就是名、利这两关。

 

       清朝时期的康熙皇帝,还是乾隆皇帝曾经在径山寺一带(长江一带),遇到一个老和尚,这位老和尚所住的寺院就在长江边上。他每天就坐在寺院门口,看着一条条船在江面来来往往。皇帝就问他:你看到有多少船在来来去去?老和尚讲:就看到两条船,一条是为名,一条是为利。我们这个世间的人,不是为名就是为利,不为利就为名。

 

       以上就是对时节因缘的观照。所以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里面讲到:我们现在是去大圣遥远的时代。

 

       那麽我们又是何种根机呢?这就要用镜子来照一照了。当然用世间的镜子照不出来,要用法镜,佛法这面镜子来照我们。佛法讲:有贪瞋痴,有烦恼,你就是凡夫;你身心清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你就是菩萨。我们是凡夫?是菩萨?拿经典一对照,我们心中就清楚了。

 

       经典就是一面镜子,当然一般的人不懂。不懂教理的人,就很难看穿自己,到底是何种根基?我们可以自己观照自己,平常的起心动念想的是什麽?面对逆境之时,我们的心中是否平静,心如止水。苏东坡讲过: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讲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是宋朝有名的一个大诗人,同时他也是学佛的一个大居士。他与当时禅宗的一位大德,叫佛印禅师的,经常有往来,两人是非常好的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坐在家里突然头脑一动,妄念一起就写了一首非常好的偈子叫: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写完之後桌子一拍,感叹自己写的太好了,心中非常高兴。然後就吩咐书僮将偈子送到江的那边,交到佛印禅师手中。他送过去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佛印禅师对他的偈子表扬赞叹一下,心中有所期待。因为他觉得自己达到了「八风吹不动」的境界。这「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结果,书僮把这首偈子送到佛印禅师那里,佛印禅师写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一看这两字就不平静了,然後他就气冲冲地过江而来,找佛印禅师理论。佛印禅师就刚好等在江边,对他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东坡是一个宋朝的人,又是一个大文人,大诗人,而且非常精通禅理。从理论上讲,他写的这首偈子是非常高的一个境界。稽首天中天,「天中天」是圣中之圣,是佛,就是指他在顶礼佛;毫光照大千,佛的毫光照满大千世界;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觉得自己八风吹不动了。

 

       八风是哪八风呢?大家知道这「八风」不是指外面的狂风、暴风,「八风」是指的:利益、衰耗、譭谤、荣誉、称赞、讥刺、受苦、受乐这八种境界。

 

       他说自己八风吹不动,你看佛印禅师讲放屁,他就动了。这就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连苏东坡这样的人,他也经不起外界的名利诱惑,何况我们普通人就更不用讲了。我们只要听到别人讲到:某某人怎麽样。心里马上就动起来了。

 

       我们是生在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我们都是凡夫之机,不是圣人,要很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有人说我读了几部《楞严经》、几部《金刚经》,就觉得自己无我像,无人相了。六祖大师一闻《金刚经》就开悟了,那我自己恐怕也悟了,有些人好像觉得是如此的。然後在心中沾沾自喜,无我像,无人相。我们把明白佛理当成开悟,当做证果,这是末法时代的很多人有的一个现象。以为自己懂得一些佛法道理,就证得果位了,就达到佛的境界了。「明理」与「证果」是两个概念。

 

       你看:教、理、行、证。教是经典教法,然後你去明理,依教奉行,明理之後就开始修行,你的行持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然後才是证果位。我们现在的人最多就是明理而已。教、理,後面的行持有没有,不知道。像苏东坡就知道了,这就是对他的一个考验。我们要从事上去考验自己,是否经得起八风的吹动?如果八风一动,我们就受不了,就知道自己是凡夫众生了。

 

       那麽凡夫众生靠我们的自力修行,要想今生今世得解脱,就要断烦恼,断贪瞋痴,要戒定慧具足,我们就该问问自己能否做得到?如果我们今生做不到就要轮回。佛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今世得到人身,如果不能了生死,不能解脱,来生到哪里呢?来世凭我们吃的肉,就要去还人家,生生世世都还不完。我们这一世来到这世间的人,不吃肉的很少。我们不讲其他的杀生、偷盗、贪瞋痴,单凭吃肉这一条,印光大师讲:就足以堕入三恶道了。佛也在经典讲:得人身者如手上的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所以如果今世不解脱,我们来生能够保住人身的人,稀有难得!亿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两个。

 

       从佛法的因果来讲,至少要是持好五戒的人,才会在轮回中保住人身。如果是不学佛的人,恐怕没有哪个人会做得到五戒。即使是学佛的人,能够持好五戒的也不多。像大家都知道的弘一大师,他就是持戒非常严谨的。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持戒的高僧,但是他说自己也只是持初分五戒而已,做到了在家优婆塞的初分五戒。所以,由此可见持戒是非常难的。

 

       凡夫众生为什麽靠自力修行非常难以解脱呢?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理深,自力修行的教理、行、果,这些教法的道理非常深奥。比如《金刚经》讲般若智慧,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讲真如实相,这些理论非常深奥,我我们凡夫众生没有办法契入。理深解微,我们的理解程度非常微小,只有一点一滴的。凡夫众生往往会把自己的理解放大,以为自己的理解达到了佛的层次,然後一坐下就以为自己已经成佛了,自称自己是菩萨再来,或是某某佛再来。这种情况就是不懂得教理造成的。

 

       第四点就是择法。凡夫的根机要修什麽法才能解脱呢?这点就非常关键了。凡夫众生就要选择与自己相应的,可以让自己得到解脱的法门。但是如果按普通的佛法来看,凡夫众生没有办法解脱。你有烦恼,你就没有办法解脱。

 

       佛法里面告诉我们:凡夫有一个解脱之道就是净土一门。净土是为凡夫所开的,凡夫亦只有靠净土法门才可以解脱!修学其他任何法门都无法解脱。其实不是说其他法门不好,而是其他法门太好,好到我们达不到。因为禅宗很高,高不可攀,我们达不到这个境界,是因为他太好、太高、太妙。高深莫测,我们无法进入这种境界。

 

       法就如同药一样,是用於治病的。法是治我们的凡夫之病,生死轮回的病,贪瞋痴的病,我们有病的人才需要求法。只要法能够解决我们的生死大事,那麽这个法的目的就达到了,学佛的目的也达到了。

 

       在末法时代就是净土一门,可以治我们凡夫众生的病,可以让我们凡夫众生可以出离生死轮回,这个叫阿伽陀药。什麽叫阿伽陀药?阿伽陀药就是总持,能治一切病的药,我们世间讲的灵丹妙药、不死之药。比喻说扁鹊在世,华佗再来,其他人治不好的病,他可以治,他的医术高明。那麽净土一门,就是其他法门度不了的众生,阿弥陀佛还有办法。学其他法门不能解脱的人,你念佛还可以解脱。这个叫阿伽陀药,就是面临死亡之人,哪怕就要堕入三恶道了,只要你来念佛就可以解脱。

 

       印光大师讲: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我们想要了脱生死的人,不需要在法门上选择很多。只要你真心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就足够了。

 

       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

 

       我们纵然读尽大藏经十二部,也不过是为了成就此事而已。我们读经的目的是为了什麽呢?就是为了能够了脱生死。我们读了大藏经,学了很多经典法门,目的还是了生死。只要我念佛往生西方,就了生死了。所以说,虽然一字不识,一文不知的人,但是他念佛往生西方,那麽他就达到目的了,他就达到了学佛的目的。我们如果读了大藏经,但是还不能了生死,那你还不如那一字不识的老太婆,她念佛往生西方了。因为她可以了生死,她往生西方之後,就通达佛法教理了,还可以说经典了。她见佛闻法,花开见佛证无生。她自自然然就可以通达佛心,从佛心里就可以流露出经典来。

 

       经典是佛有修证,他修证之後从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我们看经典是看文字,看理论。我们如果达不到这种境界,那麽不能了生死。能够往生西方的人,你就自然进入佛的境界了。所以往生西方净土,你就入佛境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一切智慧,辩才智慧无不具足,这时,你所有的经典都不用看了,你自然就会说了。

 

       佛法的目的是了生死,所以印光大师讲:是则多亦归少,少亦归多,多少同为成就此事而已。则多不为多,少不为少矣。

 

       我们认为法门很多,多的目的是为了了生死,少的目的也是为了了生死,只要能够达到这个目的,那麽多也不算多,少也不算少。不要以为自己只知道一句佛号,好像很少。一句佛号丝毫不少。

 

       所以印光大师讲:念佛一法,成佛尚有余。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成佛都有余了,不学其他法门丝毫不遗憾,也丝毫不欠缺,这就是不存在多少的差异。法与法之间不用衡量数量多少,只在於是否能让我们了生死,超越生死轮回。只要能够了脱生死,能够让我们往生西方净土,修学这法就足够了。甚至是读过《金刚经》的就知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到最後是要舍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学的法很多,法法都通,其实有一点就没有通,法到最後是无法可得。大家读过《心经》的也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就是指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最後,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告诉你:无智亦无得,当你达到无智亦无得的时候,你就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你如果有所得,你想求一个法,那麽你与佛法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如果从自力修行讲,你是要舍,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与非法,通通要舍。

 

       我们现在学佛人的通病是什麽呢?执着於法。我又读了一部经,我又得到了一个法,这是某某上师,某某大德亲自传给我的一个法,觉得得到了宝物一样。当然从传法来讲,是得到了宝,但是要知道这个法的目的,法是让我们断烦恼,出生死,破我相,破执着的。我们如果得到了一个法,就增加了一个执着,那不是在求解脱,反而是增加了执着。

 

       所以说;学法不在多少的问题,只在於是否能让我们了生死。净土法门从某种角度来讲:是破一切法执的。破一切我执,破一切法执。我们要看到自己是凡夫众生,我们一钱不值,我们没有值得骄傲的资本,要把自己放得很低,把自己看淡,然後来归命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就是要放下自我,佛这边呢?他已经是成佛的境界了,佛心当中是没有法可得的。佛是大解脱的圣人,我们来皈依佛,无我亦无法。所以净土一法是真正的,破我执,破法执最究竟的法门。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净土法门虽然是破法执,但是它也立了一个法,立念佛一法。你就念这句佛号,直接就进入佛的境界。即有法而离一切法。

 

       因此在选择法门的时候,不要在数量上去计较多少。我们只要选择一个,能够了生死就足矣。

 

       第二点,我们在选择法门之时要有一个大的原则,就是应机为本。佛法的每一个法门都很好,但是我们选择什麽法修行呢?要应机,「应」就是适应,要适合我自己,这就叫应机。就像我们吃药的人一样,你吃的药刚好对症,你感冒了就要吃治感冒的药,你是癌症病那就无药可治了,就没办法啦。我们是什麽根机,你就要找到相应的教法。这个叫应机之法。

 

       凡夫众生,同时也包括一切众生,都应机的法门就是净土一法。净土法门是应一切众生之机的,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论你是上根,上至观音菩萨、文殊菩萨;下至乃至五逆十恶的人。上至菩萨,下至五逆十恶,不论你是何种根机,净土法门都适用。这个法门被称为「总持法门」就在於此。它是适合於一切人修学的。

 

       如果说要选择根机,有些人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麽根机。我不知道哪个法门适合我?那麽,净土法门都适合,我们可以选择净土门。不论你是什麽人,都适合。禅宗适合什麽人呢?禅宗就适合利根之人、上根之人了,适合那种悟性高的人。但是我们的头脑很笨,别人是看一遍就全悟,而我们是看三千遍都不能开悟,那你就不要去参禅啦。看这个经典不懂,看那个经典不懂,那你就最好不要去参禅了,禅是什麽?问都不要问。我们不是那种根机。学教理、教法的人,比喻天台宗、《法华经》,如果我们看不懂它的文字理论,一看就打瞌睡,那你就不要去学教了,你不是那种根机。

 

       首先就是要知道自己是何种根机?既然其他法门走不通,那就只有净土法门对我们敞开方便之门,为我们所有人开往生之道。这是阿弥陀佛特别慈悲的地方。他要救度众生,所以他为最低根机的众生,找了一个最方便的,最适合修行的法门。净土法门最高明的地方就在於:它既适合於最高根机的人,也适合於最低根机的人修行。菩萨也要念佛成佛。

 

       所以,如果我们凡夫众生不知道自己是何种根机,不知哪一个法门适合自己修学,那我们就选净土一门来安心念佛。尤其是凡夫之机,就更要选择净土一门了。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