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讲演

  1. 2024龙年新春讲话
  2. 皈依开示(2023年11月11日新营)
  3. 庆祝弥陀圣诞暨净嵩法师往生二十周年纪念讲话
  4. 2023中元开示
  5. 剃度开示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2023年8月30日)
  6. 皈依.五戒.剃度开示(2023年7月18日)
  7.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三)
  8. 谈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下)
  9. 谈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上)
  10. 2022中元开示
  11.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2.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3. 为净土宗志工干部讲话
  14. 清明节慎终追远与念佛(2022年清明节开示)
  15. 念佛超度之胜益
  16.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17.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二)
  18.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一)
  19.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必得超绝去
  20.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1.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2.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3. 2021中元念佛超荐法会开示
  24.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5.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6. 2019年弥陀诞开示
  27. 2020中元法会开示
  28. 志工四喻
  29. 人生是苦
  30. 生命无常三根本
  31. 两种深信、触光柔软、感恩欢喜
  32. 剃度开示(2019年7月7日)
  33. 中元节开示(2019)
  34. 剃度开示(2019年5月12日)
  35. 猪年话猪
  36. 剃度开示(2018年7月31日)
  37. 净土宗──往生净土成佛宗
  38. 受戒与持戒
  39. 趋向净土的关键密码
  40. 剃度开示(2018年3月24日)
  41. 二种成佛法
  42. 横超的净土法门
  43. 往生与预知时至
  44. 剃度及皈依开示(2017年9月19日)
  45. 往生极乐的条件(下.问答)
  46. 剃度开示(2017年8月18日)
  47. 往生极乐的条件(中)
  48. 往生极乐的条件(上)
  49. 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佛成佛
  50. 四十八愿分类归结
  51. 弥陀愿心的根源
  52. 净土宗的结论──宗旨四句偈
  53. 大慈悲五要点
  54. 慈心法门
  55. 念佛不妄语
  56.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脱离轮回之上
  57. 净土宗的根源
  58. 真正的孝行──托父母於阿弥陀佛
  59. 为何吃素?
  60. 略谈佛教的意义与净土宗之殊胜
  61. 「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62. 爱与佛命
  63. 不请之友
  64. 岁末聚餐对僧众的谈话
  65. 学佛的目的
  66. 说爱(二)
  67. 说爱(一)
  68. 念佛名号 学佛爱心
  69. 心平气和 无住生心
  70. 念佛超度 三涂众生
  71. 澳门净土宗学会 赞颂辞
  72. 「以诚感人」的意涵
  73. 第一届净土宗志工研习会勉言
  74. 慧净法师除夕团拜电话致辞
  75. 在心、在缘、在决定
  76. 佛教点灯的意义
  77. 念佛的方法与要领
  78. 念佛成佛的原理
  79. 佛在何处?
  80. 志工服务精神的内涵
  81. 净土行人应具备的根本知见
  82. 慈悲的救度
  83. 念佛生莲
  84. 三涂众生 念佛往生
  85. 信受弥陀救度
  86. 为新戒比丘开示
  87. 归依劝嘱
  88. 念佛的音调与心态
  89.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90. 「澳门弥陀共修会落成法语」略讲
  91. 厌秽欣净 切愿往生
  92. 初机念佛群疑问答
  93. 简介净土宗专纯念佛的道风及心态
  94. 净土法门 理事互含
  95. 初学净土法门应有的认识
  96. 念佛人的「本尊」
  97.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98. 念佛即圆满悲智功德
  99. 〈人有实德,天有奇报〉一文的启发
  100.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1. 如何真正圆满人生的目的
  102. 万行不凭凭念佛(二)
  103. 万行不凭凭念佛(一)
  104.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终直入涅盘城
  105. 弥陀名号 不可思议
  106. 守愚念佛 弥陀住顶
  107. 阿弥陀佛的救度
  108.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109. 念佛方能消宿业
  110.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1. 阿弥陀佛 是何等佛
  112. 以佛为念 以净为归
  113.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114. 乘本愿船 登涅盘岸
  115. 净土法门 万法归宗
  116. 世间虚假 唯佛独真
  117. 一心念佛 无疑无杂

法义开示

  1.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三)
  2.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二)
  3.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一)
  4.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
  5.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九)
  6.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八)
  7.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七)
  8.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六)
  9.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五)
  10.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四)
  11.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三)
  12.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二)
  13.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一)
  14.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
  15. 弥陀净土的特色-超
  16. 《观无量寿经》概说(九)
  17. 《观无量寿经》概说(八)
  18. 《观无量寿经》概说(七)
  19. 《观无量寿经》概说(六)
  20. 《观无量寿经》概说(五)
  21. 善导净土教理的核心
  22. 净土宗带三法数
  23. 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24. 善导净土教理特色
  25.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五)
  26.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四)
  27.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三)
  28.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二)
  29.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一)
  30. 《观无量寿经》概说(四)
  31. 《观无量寿经》概说(三)
  32.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
  33. 《观无量寿经》概说(一)
  34.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七)
  35.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六)
  36.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五)
  37.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四)
  38.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三)
  39.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二)
  40.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一)
  41.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
  42.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九)
  43.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八)
  44.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七)
  45.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六)
  46.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五)
  47.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四)
  48.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三)
  49.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二)
  50.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礼开示
  54. 「弥陀三约定」
  55. 为新戒弟子开示
  56. 净土宗「四不」
  57. 《无量寿经》大意(九)
  58. 《无量寿经》大意(八)
  59. 《无量寿经》大意(七)
  60. 《无量寿经》大意(六)
  61. 《无量寿经》大意(五)
  62. 《无量寿经》大意(四)
  63. 《无量寿经》大意(三)
  64. 《无量寿经》大意(二)
  65. 《无量寿经》大意(一)
  66. 《无量寿经》概说(续)
  67. 《无量寿经》概说
  68. 净土宗特色略说
  69. 净土宗宗旨略说
  70. 略说净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礼开示
  72. 自信教人信 担当向前行
  73. 成佛何时、极乐何处、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价值与意义
  75. 略说弥陀名号之义
  76. 为什麽净土法门是易行道?
  77. 净土宗是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
  78. 娑婆众生 无不是业
  79. 龙树菩萨往生安乐国
  80. 华光出佛
  81. 弥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场的灵魂
  83.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84. 弥陀诞辰念弥陀 (二)
  85. 弥陀诞辰念弥陀(一)
  86. 「名号的功德」与「念佛的利益」
  87. 「《大经》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极乐安身实是精
  89. 大悲传普化 真成报佛恩
  90. 相劝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经》「念佛度亡」之文略讲
  92. 口称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与佛,机法一体
  94. 净土法门的大根大本
  95. 何谓「一心不乱」?
  96. 略谈念佛方式与庄严道场
  97. 极乐无为涅盘界
  98. 如何真正纪念「弥陀圣诞」
  99.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
  100. 为回龙寺常住僧众开示
  101. 净宗宗旨与敦伦尽分
  102.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略讲
  103. 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问答)
  104. 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开示)
  105. 净土宗的几个名词略释
  106. 成佛如林的法门
  107. 善导大师-《观经疏》大愿业力与《大经》三誓偈
  108. 善导大师-略说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109.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五)
  110.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四)
  111.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三)
  112.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二)
  113.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一)
  114.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四)
  115.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三)
  116.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二)
  117.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一)
  118.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四)
  119.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三)
  120.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二)
  121.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说
  123. 龙树菩萨《易行品》-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二)
  124. 龙树菩萨《易行品》-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一)
  125.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三)
  126.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二)
  127.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一)

宗风

  1. 宗风学习(七)
  2. 宗风学习(六)
  3. 宗风学习一~五

临终开示

  1. 临终的殷切劝导叮嘱
  2. 娑婆旅程尽,辞别归莲乡
  3. 信顺弥陀救度

访问篇

  1. 辅仁大学宗教系所师生参访慧净法师记
  2. 传承的路_与越南团法师谈话

问答

  1. 为善导寺干部莲友开示(问答)
  2. 他力与因果,有矛盾吗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随缘的念佛?
  4. 如何从自觉愚恶契入弥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莲友问
  6. 於弘愿寺答僧众问

第十八愿善导释

  1. 第十八愿善导释(二十)
  2.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九)
  3.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八)
  4.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七)
  5.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六)
  6.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五)
  7.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四)
  8.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三)
  9.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二)
  10.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一)
  11.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
  12. 第十八愿善导释(九)
  13. 第十八愿善导释(八)
  14. 第十八愿善导释(七)
  15. 第十八愿善导释(六)
  16. 第十八愿善导释(五)
  17. 第十八愿善导释(四)
  18. 第十八愿善导释(三)
  19. 第十八愿善导释(二)
  20. 第十八愿善导释(一)

净土法门的核心

  1. 净土法门的核心(二十)
  2.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九)
  3.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八)
  4.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七)
  5.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六)
  6.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五)
  7.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四)
  8.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三)
  9.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二)
  10.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一)
  11.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
  12. 净土法门的核心(九)
  13. 净土法门的核心(八)
  14. 净土法门的核心(七)
  15. 净土法门的核心(六)
  16. 净土法门的核心(五)
  17. 净土法门的核心(四)
  18. 净土法门的核心(三)
  19. 净土法门的核心(二)
  20. 净土法门的核心(一)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

  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四、忆与念
  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着不能忘
  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二、闭关念佛的苦恼者
  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一、念佛先要认识佛
  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现往东方的佛
  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令众成佛的佛
  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使凡入报的佛
  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报身报土的佛
  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诸佛证诚的佛
  1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临终来迎的佛
  1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亲近增上的佛
  1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身心无碍的佛
  1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息三涂的佛
  1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无碍的佛
  1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唯摄念佛的佛
  1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名号的佛
  1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名体一如的佛
  1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下)
  2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中)
  2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上)
  2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下)
  2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上)
  2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为作大安的佛
  2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阿弥陀佛,是一尊召唤众生的佛
  2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不摈众生的佛
  2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代众受苦的佛
  2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以身为质的佛
  3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3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3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主动救度的佛
  3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狱的佛
  3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众生的佛
  3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阿弥陀佛,是一尊为大施主的佛
  3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八)
  3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七)
  4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六)
  4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五)
  4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四)
  4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三)
  4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二)
  4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一)
  4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
  4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九)
  4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八)
  4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七)
  5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六)
  5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五)
  5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
  5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
  5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
  5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一)
  5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 目录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易行品》概说

【目录】

壹、 前言

一、 《入楞伽经》悬记之文
二、 《易行品》别册刊行
三、 《易行品》科判
四、 《易行品》第一
五、 《易行品》宗趣
六、 初地位之重要
七、 易行道之重要
八、 易行道之内容
九、 净土宗之基柱

贰、 举难请易

参、 呵问许说

肆、 判明二道

一、 总判二道,明举苦乐,劝易舍难
二、 三番相对──「诸、久、堕」与「一、速、必」
三、 难行道之相状
四、 易行道之相状

伍、 《易行品》之归趋

一、 二重相对
二、 龙树菩萨本意

陆、 《易行品》之易行通局──横向观察(弥陀与诸佛之异)

一、 总赞别赞之异
二、 详赞略赞之异
三、 能赞所赞之异
四、 能等所等之异
五、 本愿有无之异
六、 常念有无之异
七、 往生有无之异
八、 愿生有无之异
九、 信疑有无之异
十、 乘船有无之异
十一、 回向有无之异
十二、 悬记有无之异

柒、 《易行品》之组织次第──竖向观察(施、开、废三义)

一、 「十方十佛章」
二、 「十方诸佛章」
三、 「西方一佛章」(弥陀章)
四、 「过未八佛章」

捌、 《易行品》之核心──「弥陀章」略解

一、 「称名易行疾至」之偈
二、 「弥陀章」之本愿取意文
三、 「现生不退」之偈

玖、 《易行品》於净土宗之功绩

一、 难易二道判
二、 本愿称名论
三、 现生不退论

拾、 《易行品》难易二道图表

附录:

壹、易行品
贰、十二礼
参、龙树菩萨略传

 

 

 

壹、前 言

一、《入楞伽经》悬记之文

        龙树菩萨被大乘佛教尊为八宗共祖,然其本意,唯在净土宗,不在别宗。此若熟思其《易行品》与《十二礼偈》,便可颔首;尤其「楞伽悬记」之圣谶,更是不容置疑。《入楞伽经》卷九释尊悬记之文说:

於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二、《易行品》别册刊行

        《易行品》为龙树菩萨所撰述《十住毘婆沙论》(daśa bhūmi vibhāśa śāstra)之第九品,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翻译,收录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十住毘婆沙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注书,分量应该相当庞大,但现存的只有注释《十地品》中之初地与二地的十七卷三十五品而已。

 

        三十五品中,第一品是《序品》;从第二之《入初地品》到第二十七之《略行品》是解释「初地」;从第二十八之《分别二地业道品》以下到第三十五之《戒报品》等八品是解释「二地」。解释「初地」中之《易行品》前面之三品──《发菩提心品》《调伏心品》《阿惟越致相品》在於说明难行的内容;接着於第九《易行品》则专说易行之内容。


 

        古来对《十住论》并不看重,但却特别重视其中之《易行品》。在古印度时,《易行品》已从《十住论》中抽出别册刊行。梁朝天监年中(五○二~五一九)僧佑法师所着《出三藏记集》卷四有「《初发意菩萨易行法》一卷,出《十住论.易行品》」的记载。可知在我国六朝时代亦将《易行品》别册刊行,则此《品》之受重视可见一斑。

 

三、《易行品》科判

 
 

四、《易行品》第一

        有三个名词:「第一、基础、根源」。角度虽异,其意本同。《易行品》於净土宗之教理有此第一、基础、根源的不磨地位,十点以明。

 

        (一)第一部净土宗祖典
        (二)第一次净土宗教判
        (三)第一次判定易行道
        (四)第一次形容安乐道
        (五)第一次比喻如乘船
        (六)第一次显易行疾至
        (七)第一次本愿取意文
        (八)第一次举弥陀本愿
        (九)第一次释本愿称名
        (十)第一次明现生不退

 

五、《易行品》宗趣

        《易行品》将佛陀一代教法判为二道,即「难行道」与「易行道」。《易行品》既是「判教」,更是宣说「易行」之道,并且力劝舍难归易,专修易行道;而易行之中,则以弥陀「本愿称名」之「易行」为宗,现生不退、往生成佛为趣。故此易行道,不单是易行,也是绝对性的殊胜之道。

 

        此判教既开後来各宗判教的先河,也是净土宗判教的嚆矢,更为净土宗之「易行」与「殊胜」一锤定音,使净土宗在大小显密各宗之中,永居登峰造极、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地位。可知,《易行品》虽然文字不长,然其涵义甚广,影响甚钜。

 

六、初地之重要

        《易行品》之目的,主要在於将一代佛教,总判而为「难易二道」,令儜弱怯劣之人并及一切众生「舍难归易」;而易之中则在於归弥陀一佛之易行,以弥陀易行是易行之至极、无上之殊胜故。弥陀救度的对象极低──儜弱怯劣凡夫,而给予的功德极高──不退转地之果位;儜弱怯劣凡夫,但能「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即时获得不退转的功德,《大经》谓之「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昙鸾大师谓之「不断烦恼,得涅盘分」。虽是怯劣凡夫,而且人还在娑婆,尚未往生极乐,只要念佛,便预先获此功德,因为必定往生极乐故。

 

        学佛目的在於成佛,虽未成佛,若能进入必定成佛、绝不退转之地位,则虽尚未成佛,亦无怖畏;因为不退故,假以时日,必定成佛。若未入不退转地,则虽才高学博,勇猛精进,然将来於多生多劫中,犹不免有退堕之虞。是故,十地中最重要的地位即是「初地」(欢喜地、不退转地),但能入此地位,则只有升进,绝无退转,岂不成佛可期。

 

七、易行道之重要

        凡是真心想达到某一目标,然仔细衡量,发现欲达此目标太难、太久、太危险,以致根本不可能;在此情形下,必然思惟:有否容易、快速、安全到达此一目标之方法?若无,只能绝望而泣;若有,自能欢喜雀跃。任何人皆如此,故此请问可谓深深地扣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

 

        幸好,菩萨道并非都是难行,还有着如同「水道乘船则乐」之易行。龙树菩萨的回答无疑点亮了怯劣凡夫的心灯,乃至朗照了整个法界。

 

        龙树菩萨将「无量门」之佛法,总分为「难易二道」,并举世间「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之喻说明;接着说「菩萨道亦如是」,也像世间道一样:

 

        第一,如世间道,有难有易;并非只难没易。
        第二,如世间道,有苦有乐;并非唯苦无乐。
        第三,如世间道,有自力(步行)有他力(乘船);并非只有自力没有他力。

 

        须要「勤行精进」才能到达阿惟越致的,是自力、难行、苦道;而「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的,则是他力、易行、乐道。

 

        至此,龙树菩萨大概地指出,修行菩萨道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道路可供选择。自力不足者,完全可凭他力;不堪苦道者,另外备有乐道;恐畏难行者,自可选取易行。虽然尚未明确指呈易行道之内容,但已经让我们受到鼓舞,看到了希望。

 

        到了後面「弥陀章」将易行道之内容「本愿称名,现生不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则如光明遍照,令人欢喜雀跃,安心满足。

 

八、易行道之内容

        众生根机万差,故往不退转地之法亦有多途,龙树菩萨於此《易行品》中,将所有一切至不退转地之法门大判为难行道与易行道二门。难行道是全靠自力,此即是指净土宗之外各宗各派所有法门;而易行道则是全靠他力(此他力单指弥陀愿力而言),不假自力。如人溺水,头出头没,挣扎痛苦,既不会游泳,也无方便可到彼岸;忽蒙弥陀大悲愿力,救度於愿船中,乘此愿船,安稳自在。此人既不用也没钱付船票,同时也不用帮忙驾驶,安全快捷到彼岸。此即《易行品.弥陀章》中所言之弥陀「本愿称名,现生不退」。龙树菩萨於此「弥陀章」言「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故龙树菩萨将此「本愿称名」譬喻为「乘船」的法门,而其他一切难行道法门喻为「步行」。「乘船」乃是显示自己尽管有力量,在此也无用武之地,也置於无用之地;何况就是因为毫无力量,才会堕落,才蒙救度。

 

        昙鸾大师形容弥陀本愿船谓之「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诚然,一旦乘此风航,即得不退;不用步行,速到彼岸;虽无自力,易得佛果。是大乘中简而又简、捷而又捷、圆顿至极之法,此皆是弥陀愿力,亦是本愿称名现生不退,此即《易行品》之宗旨。

 

九、净土宗之基柱

        此品不只是龙树菩萨净土教思想的典据,也是影响广大净土思想形成的基柱。

 

        先有《易行品》的肇端,难易苦乐二道之判,本愿称名现生不退之理,成为净土宗思想屹立不摇的基柱。後有天亲菩萨《往生论》的延续,净土宗的教理更为圆臻。

 

        南北朝之昙鸾大师於其《往生论注》冠头开宗明义之处即单独引用《易行品》之难易二道判,凸显他力,明示念佛之易行;而卷尾之结论也引用经文作为他力之论证,劝导念佛之信心。前後呼应,使难易二道的分辨更加明确,净土教的宗旨为之确定,其影响力更成为决定性。

 

        後之道绰大师继承鸾大师思想,立圣道、净土二门,更使净土教理朗然独照,方针不紊。其弟子善导大师在此基础之上,更从广度及深度两方面进一步展开,立二藏、二教、二门、二行、二业等净土教理,使得净土一宗之教判呈现完备、严整之体系,而大成净土宗。因此,善导大师被尊为净土宗的开宗祖师。

 

        如是,圣道净土、自力他力、难行易行、正行杂行等「二门、二力、二道、二行、二业」之理论整然齐备,无不以《易行品》为其根基。

 

        《易行品》作为净土宗尊崇的第一部祖典,对於净土宗的教理建设,是根本性、基础性、标准性、权威性的。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修学净土法门,有否依《易行品》,其净土教理必有差异,可谓依《易行品》则是纯正的净土宗,不依《易行品》则非纯正的净土宗,足见其地位之重要。

 

        此品文字不长,故凡有志於净土之行者,应该阅读,知其要义。

 

 

贰、举难请易

        《易行品》内容分为「序说段」与「正说段」之二段,并由两个问答所成立。

 

        初,「序说段」之第一问答,举出大乘菩萨至阿惟越致地(不退转地)有「诸、久、堕」之三难,因而希望听闻易行之道,其文说:

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

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

 

       意谓:菩萨到达不退位,要经过长久时间修行诸种难行之法,其难实是极为艰难困苦,而且有堕落声闻缘觉之怖畏。此即「诸、久、堕」之三难,亦即行诸难行之「行体之难」、经历长久始能获得之「时劫之难」、修行中途或堕二乘之「退堕之难」,而生大怖畏。因此,若有「易行道」,而又能快速到达不退之位,无有堕落之虞(「一、速、必」之三易),希望为我讲说。

 

 

参、呵问许说

        对此《易行品》言「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非丈夫志干之言」「发愿求佛道,重於举三千大千世界」「於此二乘人,亿倍应精进」「是法甚难,久乃可得」。所谓「儜弱怯劣,非丈夫志干」,儜弱即非丈夫,怯劣即非志干。「儜弱怯劣」,即是《观经》释尊为韦提希夫人所说「汝是凡夫,心想羸劣」之意。「丈夫志干」,本《论》第八品解释说:「志干者,所谓威德势力。若有人能修集善法,除灭恶法,於此事中有力,名为志干。虽复身若天王,光如日月,若不能修集善法、除灭恶法者,名为无志干也。虽复身色丑陋,形如饿鬼,能修善除恶,乃名为志干耳。」

        然而此种说相,并非鼓励难行道,否则所说之易行道则成多余。

        此种说相,反而正是肯定、呼应对方所言难行道之「大衰患」,进而增其对易行道谦敬之信心。毕竟如「举三千大千世界」之难事,绝非常人所能;既然不能,现前即有大衰患。既有同样能至不退转位之法,而且「易行疾至、永无险难、不苦而乐」,则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宣说易行道,正是龙树菩萨的本怀。何以故?纵观《易行品》之行文次第,及其与前後品之承启关系,则知龙树菩萨「藉问说法」「藉难显易」,举出有名的难易二道判,力说阿弥陀佛之慈悲救度,极显易行道之无上殊胜,给予「儜弱怯劣,非丈夫志干」之博地凡夫无上的安心、获救的希望;并且吐露自己至心归命的真情。从字里行间,明确显示问者便是自己;从行文次第,俨然表白自己不惜身命、艰苦求道、由难入易的心路历程。故知《易行品》即是龙树菩萨以过来人的长者身份现身说法,引导後之行者舍难归易,不受大衰患。菩萨悲心,感人至深,令人五体投地,永怀恩泽。

故继之而言:

 

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

 

 

肆、判明二道

 

        次,「正说段」首先总判一代佛教为「难行道」与「易行道」之二道,接着详述易行之道,这是本书名为《易行品》之原由。易行之中虽含诸佛菩萨之易行,然以弥陀「本愿称名」之易行为其归趋、核心、宗旨,因此,《易行品》亦是净土宗正依之圣教。

        「难行道」之语义:「难」者艰难,「行」者行业,「道」者因道。故「难行道」意即难行之道,以修持艰难行业之因道名为难行道。《易行品》之初言「行诸难行」,上之「行」是能行,下之「行」是所行,因此,「难行」之语,意即艰难之行业。

        「易行道」之语意:「易」者平易,故「易行道」意即易行之道,以修持平易之行业为因道,名为易行道。如「易行道」之文言「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一、总判二道,明举苦乐,劝易舍难

        承前「举难请易」之问,继之「呵问许说」回答而言「菩萨到达不退之位,有难行道与易行道之二道」。「难易二道判」之文说: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此是将一代佛教(总指释尊一生之中所说之法,举凡大小、权实、偏圆、顿渐、显密、难易等,莫不总括)分类,总判而为难行道与易行道二种,并显示苦乐相对,难易之道各有多类,难则苦,易则乐。亦即对於难行道的「陆道步行则苦」,举出易行道「水道乘船则乐」,「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之故。

        难行道如陆路步行,艰苦难成;易行道如水上乘船,任运而至。故释尊於诸经之中,处处广赞念佛功德,特别宣说净土三经,彰显易行疾至之道,普惠群萌真实之利。

        此「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之譬喻,词仅二句,意义深远;文字虽短,笔力万钧。犹如南针,指出正确方向;更似救主,给人得救希望。

        此喻正显龙树菩萨劝导舍难归易、专念佛名之悲心,殷切之情,跃然纸上。

        此喻亦显龙树菩萨,开阐释尊本怀,以念佛法门救度一切儜弱怯劣群萌。

        明知,《易行品》之受众,即是儜弱怯劣凡夫,因为若无易行道,既无出离之缘,亦不能疾至不退转地。

        亦知,此易行道之正机,即是罪恶生死凡夫,要法即是专称弥陀佛名,譬喻即是水道乘船则乐。

        以乘船譬喻,显示其根机毫无力量,然而能度彼岸,完全是船力,非凡夫自己之力。

        一切凡夫,只要乘此愿船,不但自度,亦能度人,如「弥陀章」第二十八偈所说: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
        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弥陀佛名即是八正道,一切儜弱怯劣凡夫,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即是乘彼八道船,不但自己能度自力难以度脱的六道苦海,也能广度众生,同出六道苦海,往生弥陀净土。

 

二、三番相对— —「诸、久、堕」与「一、速、必」

 

        若依难行道,则有「诸、久、堕」之险难,如前所言;若依易行道,则有「一、速、必」之安稳,亦即不退之位现生於娑婆世界便可得之,「易行道」之文说:

 

        若菩萨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

 

        此等「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即入必定」「即时入必定」之文,清楚显明易行道之特色,亦即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称名自归」),则「现生」於「娑婆世界」即得「不退转位」,非俟他生他土。此亦是净土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特色的典据。

 

三、难行道之相状:

 

        「难行道」之文言:

 

        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

 

        由此可知,难行道之难有「行难」「时难」「险难」三义。「行难」即「行诸难行」,「时难」即「久乃可得」,「险难」即「或堕二乘」,此称为「诸、久、堕」三难。

        「」者,「行体之难」,所谓「行诸难行」,有三:一行诸行,二行难行,三行苦行。「诸」之言非一,亦即须修行无量难行苦行之法,诸如舍头目脑髓等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之六度万行。如是众行,既多且难,故曰「诸难」。

        此外亦有「行缘之难」,即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冠头所举之「五难」。

        「」者,「时劫之难」,所谓「久乃可得」,必须多劫之间,久修无量难行之法。经言:初地须经一大阿僧只劫,成佛须三大阿僧只劫,乃至无量时劫。

        「」者,「退堕之难」,所谓「或堕声闻」,举出难行之失及其大衰患。以难行、诸行、苦行、久行,故堕二乘凡夫。若堕於此,是名菩萨死,毕竟难成佛。此即难行道之最大衰患,故《华严经》云:

 

        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
        所以於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

 

        以此可知,上求佛道者,若堕於二乘,比堕地狱还要可怕。

        有此三难,故名难行道。「诸、久、堕」为难行道所以难之根本,三者次第为因:因诸而难,因难而久,因「诸、难、久」而「苦」而「堕」。若能於此深生大怖畏,自然期望别有易行之法,既速至不退,且永不堕落。

 

四、易行道之相状:

 

        若是易行道,不但没有以上「诸、久、堕」之三险难,反得「一、速、必」之三安易。

        易行道之「易」是平易之意,申而言之,即有简而不繁之「简易」、浅而不深之「容易」、乐而不苦之「安易」之意。故龙树菩萨以「水道乘船则乐」作为譬喻。

        「易行道」有「行体之易」与「行相之易」。行体之易即是「易之行」,行相之易即是「行之易」。

        「行体之易」「易之行」:此指所行,即是容易修持之行,所行不难。
        「行相之易」「行之易」:此指能行,即是修持甚为容易,无人不能。
        《易行品》言:

 

        若菩萨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
        闻是佛名能信受者,即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人一心称其名号,即得不退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

 

        观此诸文,修易行道至不退位之因,即是「闻名、信受、一心、忆念、称名」,意即:闻信佛名之威德而一心忆念,称其名号者,便能速疾得至不退之位。因此,可谓易行之行体与行相,即是「称念佛名」。故此等诸文之前,龙树菩萨先以偈颂而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亦即只要以恭敬心称名念佛,便能快速得至不退之位,故名易行道。
尤其〈弥陀章〉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此文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取意之文,亦是《易行品》「弥陀章」三十二偈颂的总叙,更是《易行品》所明易行道之眼目、归趋、核心、精髓。龙树菩萨特别以三十二偈,广赞弥陀慈悲之救度,盛赞极乐无量之功德,并吐露自己至心归命、愿生极乐之真情,同时以此自行化他,广劝舍难归易,引导怯劣凡夫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

        此文与「诸、久、堕」之三难对比,充分显明「一、速、必」之三易。除了〈弥陀章〉,其他没有。

        「」者一行,无「行体之难」。只要专称弥陀一佛名号,不须修持诸行、难行、苦行,如「弥陀章」言:「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者速疾,无「时劫之难」。现生即入必定,来生往生成佛,如「弥陀章」言「即入必定」「即时入必定」,此「即」是显明当生,不经多生多劫或无量时劫。

        「」者必定,无「退堕之难」。称名自归之人,此生即入必定,不经来世多生,无退堕之难。

        有此三益,净土宗易行道「以信方便、易行疾至」之妙理一目了然。

        也唯有此易行道,能让儜弱怯劣、非丈夫志干之人,不但得出六道轮回,而且速至不退果位。

        〈弥陀章〉第四偈言: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此偈充分赞叹净土门「一、速、必」之易行与殊胜的特色。

 

 

伍、易行品之归趋

 

《易行品》初明十方十佛之易行道(此名十佛章),次述十方诸佛之易行道(此名诸佛章),次详阿弥陀佛之易行道(此名弥陀章),次说过未八佛、东方八佛、三世诸佛、诸大菩萨等易行。如此广泛并列诸佛诸菩萨之易行道,乍读之下,以为未必是以阿弥陀佛之易行道为宗;然而若再详加研读,仔细比较弥陀易行与诸佛易行之不同,便知龙树菩萨乃以巧妙之笔法,将诸佛诸菩萨之易行道归於弥陀之易行道,以显弥陀易行即是易行中之至极易行,并示弥陀易行即是《易行品》之中心所在。此若观下列之「二重相对」与「龙树本意」,便可一目了然。

一、二重相对

(一)难行易行相对

若与难行道相对,则十方十佛之易行法或其他诸佛之易行法,都属於易行道,列举此等多佛之易行道以应群机,各人可暂依自己所好之易行道而选择之。在此,则阿弥陀佛之易行道是此等易行道之一,未占特殊地位。

(二)易行通别相对

诸佛之易行道,与难行道相对,可谓易行道;若更再往探究《易行品》之内容,可知龙树菩萨之本意在於光显阿弥陀佛之易行道。亦即:通而言之,易行道含诸佛易行与弥陀易行之二种:别而言之,《易行品》之目的在於弥陀之易行。

此理可从横向与竖向来看,可一目了然。

「横向」即是易行之通局,将「弥陀章」与「十佛章」「诸佛章」之相异对照。

「竖向」即是此《易行品》之组织次第,以「施、开、废」引导群机趋入弥陀之易行。

二、龙树菩萨本意

《易行品》分判难易二道,而广泛开示易行道;此中龙树菩萨本怀,在何教法?若论龙树菩萨之本意,正在弥陀易行;若是难行道及诸佛易行等,唯是随他之方便施设。释尊於《楞伽经》悬记而言「证欢喜地生安乐」,既然有此圣谶,则龙树菩萨之本意,唯在弥陀易行,不在别法。又,熟思弥陀章之文意,可知不谬。何况特造《十二礼偈》,吐露归命弥陀愿生安乐之真心,与《楞伽》圣谶符节相应,更无所疑。

陆、《易行品》易行之通局— —横向观察(弥陀与诸佛之异)

古来大德释此易行之通局,或举出六异,或举出八异,乃至十六异。在此融会归纳为十二异,以明《易行品》乃是以弥陀之易行为其宗旨。

一、总赞别赞之异

从《易行品》文面来看,赞叹诸佛易行,是将其综合并列在一起而总赞之;然而赞叹阿弥陀佛之易行时,则特别设立一章,此章唯一专门赞叹阿弥陀佛一佛,无有别佛。

二、详赞略赞之异

赞叹诸佛,以偈而言,仅不过二偈,然而赞叹阿弥陀一佛,则多达三十二偈一百二十八句之赞歌。又,「十佛章」之善德佛虽比其他诸佛有较多且具体之赞叹,然将其偈颂与长行合而计之,共四百一十字,而「弥陀章」则有六百七十六字之多,可知详略之异。

三、能赞所赞之异

弥陀是所赞,诸佛是能赞,并非等同,「诸佛章」结文及「弥陀章」偈颂言:

是诸佛世尊,现在十方清净世界,皆称名忆念阿弥陀佛。
十方现在佛,以种种因缘,赞彼佛功德,我今归命礼。
诸佛无量劫,赞扬其功德,犹尚未能尽,归命清净人。

依此明知,阿弥陀佛为所赞所归之佛。

四、能等所等之异

读此品之「诸佛章」或其次的《除业品》,出现「阿弥陀等诸佛」之句,举出阿弥陀佛为诸佛之代表,故知以弥陀为能等(代表佛格),诸佛为所等(被代表佛格)。

五、本愿有无之异

亦即称名本愿有无之异。易行之文虽通於诸佛,然而意在弥陀,以称名念佛,是弥陀本愿故。〈弥陀章〉开头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接着举出第十八愿(取意)说: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更以偈颂举出成就文(取意):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因愿有「念我称名」,且偈颂之成就文亦举出念佛而言:「念无量力功德(名号)」,而其直接之利益是「即时入必定」,且归结为「是故我常念」。

易行道之行体即是「称念佛名」,然而余佛菩萨之易行中,没有称名之本愿,唯〈弥陀章〉有,可知《易行品》之目的在於独显弥陀之易行,在於导入弥陀本愿之称名。

六、常念有无之异

十佛易行、诸佛易行等,自归劝他,皆无「常念」之言,独有〈弥陀章〉言之,此是显示龙树菩萨一心归命弥陀,愿生极乐净土,长时系念无间,专在弥陀一佛。如〈弥陀章〉第四偈言: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此常念之文,意义深重,生佛不相舍离故。

更愿佛之常恒忆念,如〈弥陀章〉第三十偈言:

我今亦如是,称赞无量德,以是福因缘,愿佛常念我。

此二偈,「我常念佛」与「佛常念我」,显示「生佛不离」「机法一体」的内涵。
不止自行,亦劝他使长时无间而言:

常应忆念。

明知:难易废立之正意、自行化他之本怀,唯在弥陀之本愿称名。

七、往生有无之异

其他各章只说不退的利益,但「弥陀章」除了说不退的利益之外还说往生的利益。如〈弥陀章〉第三偈言:

若人命终时,得生彼国者,即具无量德,是故我归命。

念佛能得现当二益,《易行品》除了现生不退的利益之外,还说往生的利益,即此偈所明。此偈总赞往生极乐之德,不论何人,但生极乐,不假功行,自然具足佛之无量功德。龙树菩萨自行化他,劝导往生极乐之情,於此偈表露无遗。

此偈亦在於显示舍此往彼(舍娑婆生极乐)之净土宗宗旨。

八、愿生无有之异

「弥陀章」第三十一偈言:

我於今先世,福德若大小,愿我於佛所,心常得清净。

此是龙树菩萨表露愿生之心。「佛所」者指极乐净土,故「於佛所心常得清净」,即显示愿生极乐净土之旨趣。

九、信疑有无之异

「弥陀章」第十八偈言:

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说明易行之内容时,有「信方便易行」之信心的说明,则唯有〈弥陀章〉,此外别无。

故知:可谓之「信方便易行」的,即在於〈弥陀章〉。

十、乘船有无之异

「弥陀章」第二十八偈言: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易行品》开头总判难易二道之处,以乘船譬喻易行道;然始自「十佛章」,以至各章,均无此譬喻,唯「弥陀章」有「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之譬喻。「八道船」譬喻弥陀万德之洪名,「乘彼八道船」即是称念弥陀佛名。弥陀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之功德,举凡佛法中之所有功德,如三学、六度、三十七道品,乃至无量陀罗尼,阿弥陀佛一佛名号全体具足,举一全收,无欠无余。

於此明知:易行之所以为易行,全在於「弥陀章」。

十一、回向有无之异

只有「弥陀章」在偈颂之结语有回向之文而言:

以此福因缘,所获上妙德,愿诸众生类,皆亦悉当得。

其他诸佛、菩萨章没有回向句。此是龙树菩萨表明自己愿生弥陀净土,其自行化他即在此弥陀之易行。

十二、悬记有无之异

释尊在《楞伽经》卷九,即已悬记龙树菩萨以证得初地之圣位往生弥陀极乐净土而言:

於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显示龙树菩萨於十方诸佛十方净土之中,独选弥陀易行及极乐净土为其归趋,则《易行品》以弥陀易行为其所宗不言可知;亦知往生弥陀之极乐净土不只易行,而且殊胜。

综观上述诸异,明知龙树菩萨撰述《易行品》的目的在於显明弥陀之易行,并吐露自己之归趋;而同时并列诸佛菩萨之易行,意在对照比较彼此之不同,以凸显弥陀易行乃是所有易行中之至极易行,使後之净土行者有所遵循,并以此引导圣道诸机进入弥陀易行。

 

 

柒、《易行品》之组织次第— —竖向观察(施、开、废三义)

《易行品》可分为七章:「十方十佛章」(十佛章),「十方诸佛章」(诸佛章),「西方一佛章」(弥陀章),「过未八佛章」,「东方八佛章」,「三世诸佛章」,「诸大菩萨章」。其中,前之三章有「施、开、废」三义,即「为莲故花,花开莲现,花落莲成」,亦即「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

此《十住论》在於注解《华严经.十地品》,故以圣道门「此土入圣」之三学六度万行之难行道为其行因,以此立场而注释之;然其目的在於引导群机趋入弥陀之易行,故其解说采取逐步引导、渐进开显的方式,犹如《法华经》「施、开、废」之过程,这从整部《易行品》行文次第之组织乃至前後品之接续上,便可看出。

一、「十方十佛章」

此章未出弥陀名,似莲实包於花中,如「为莲故花」之貌,有「为实施权」之意。

二、「十方诸佛章」

此章出弥陀之名,并为诸佛之代表,如「花开莲现」之貌,有「开权显实」之意。

三、「西方一佛章」(弥陀章)

此章不言不赞诸佛,唯广泛赞叹弥陀一佛,如「花落莲成」之貌,有「废权立实」之意。

四、「过未八佛章」

此後四章,是承上启下,为与以下之《除业品》相连系故。

 

 

捌、《易行品》之核心— —「弥陀章」略解

如前《易行品》宗趣所言:「《易行品》既是『判教』,更为宣说『易行』之道,并且力劝舍难归易,专修易行道;而易行之中,则以弥陀『本愿称名』之易行为宗,『现生不退,往生成佛』为趣。故此易行道不单是易行,也是绝对性的殊胜之道。」

所谓「弥陀『本愿称名』之易行为宗」,即是本品之「弥陀章」。「弥陀章」是《易行品》的骨髓、核心,《易行品》之灵魂所在。因此本文专就「弥陀章」略作解释,分为三段:一、先引释「称名易行疾至」之偈;二、正释「弥陀章」之文;三、後引释「现生不退」之偈。

一、「称名易行疾至」之偈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

此偈开显「信方便」之具体内容,亦即「易行道」所言「易行疾至」之法,即是「执持称名号」。称名即是「易行」,若非称名即非易行;称名即得「疾至」,若非称名即非疾至。称名,既容易,又殊胜。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若人」指六道中之人道,一切善恶凡夫。「欲」是希求、愿望之意。「疾至不退转」显明非一万劫或一大劫,非多生多劫无量生死;亦非他土不退,乃此土此生不退,此由下文之「若菩萨欲於此身得至阿越惟致地」可知。《大经》言「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易行品》「弥陀章」释言「即入必定」「即时入必定」,明知「即」是「同时即」,非「异时即」,显示「现生不退」。何以故?「本愿称名」故,「摄取不舍」故,「临终来迎」故。至简至易,极顿极圆。

「应以恭敬心」,「应」是劝勉之辞。「恭敬」,谦下自身,崇敬佛德,名为恭敬。《大智度论》三十卷言:「谦逊畏难为恭,推其智德为敬。」指内心谦恭,外相崇敬。虔诚恭敬,至诚恳切。彻底放下,全身靠倒。

所尊所重唯弥陀,唯归弥陀一佛。万德洪名,万善总体,无欠无余。

《大经》言:「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此是机法二种深信之相。

《大经》言:「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此指自力行者,憍慢无谦敬心,不能信此法。

「执持称名号」,「执持」即是「称名号」。如《阿弥陀经》所言「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之意。不论知不知、信不信、净不净,但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念十方诸佛」,反显法。以「念十方诸佛」反显「专念弥陀一佛」。念弥陀一佛容易,念十方诸佛困难。弥陀是「诸佛之王」,念弥陀即念十方诸佛。

《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此是「直接法」,唯举弥陀一佛摄取不舍,非举十方诸佛。

念弥陀,弥陀摄取不舍;念弥陀,弥陀临终来迎。

二、「弥陀章」之本愿取意文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此文名为「本愿取意文」。此文是整部《易行品》的精髓、核心,亦是「弥陀章」三十二偈颂的总叙。此文合采净土三经核心之文,以彰「本愿称名易行殊胜」之极致,包括:《大经》之本愿文(第十八愿)及其成就文与成就偈,《观经》之「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之文,《小经》「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之文。合采以上五段经文,而取其意以造文,故名为「本愿取意文」。兹列表以明,并引其文以证。

 

龙树菩萨本愿取意文 第十八愿文 第十八愿成就文
若人 十方众生 诸有众生
念我 至心信乐 闻其名号,信心欢喜
称名 乃至十念 乃至一念
自归 欲生我国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入必定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成就偈: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庄严经》亦言: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阿弥陀佛本愿」即是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此愿名为「念佛往生愿」。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之根本愿,此根本愿是整部《无量寿经》的根源,是净土三经的根源,也是整个净土宗的根源。若无弥陀本愿,则无净土宗,亦无净土三经,更无阿弥陀佛,可知弥陀本愿之重要。《无量寿经》中释尊已亲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此偈又名为「本愿成就偈」,亦即解释第十八愿之念佛功能,可知,释尊独称第十八愿为本愿。本愿在讲「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此意证之前面所引四段经文便可了然。

故龙树菩萨直承之而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此後代代相承之祖师亦以此「本愿称名」作为净土宗之「心法」。

如天亲菩萨《往生论》以「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为核心。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开宗明义便说:「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最後之结论也前後呼应地说「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又说:「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之结论也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又於《往生礼赞》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也说:「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标起。先举教理之根源,发起後面之因行果益。

「本愿」:直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第十九、二十及其余诸愿皆非根本愿,为使众生欣慕极乐净土而归此愿,故余四十七愿谓之「欣慕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故应掌握根本。

「本愿如是」:「如是」者,下之「念我称名,自归必定」之二句,非此则非弥陀本愿。有具体内容,亦即方法、目标、利益。清楚明朗,一目了然。

只要「念我称名自归」,自然便能「即入必定」,此是弥陀本愿力之自然功能,不用众生造作,亦不假藉他因,全是弥陀本愿之力,故言「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愿文之「十方众生」,成就文之「诸有众生」。然十方众生通指十法界之中佛法界以外九法界众生,而此「若人」唯指六凡之人道,以六道中人道之善恶凡夫为主,显示第十八愿「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之旨。凡夫之中,人道为本,余趣为旁。盖,天人正乐,修罗方瞋,三恶愚苦,唯人道苦乐互具,易生厌秽欣净、离苦得乐之愿行。

「念我称名」:「念」者,愿文之「至心信乐」;「我」者,南无阿弥陀佛。故「念我」即是意业之信佛忆佛,亦即信受弥陀救度、意念弥陀佛名。「称名」者,愿文之「乃至十念」,口业之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故「念我称名」,要而言之,即是「专称弥陀佛名」。

可知:愿文「乃至十念」之「念」者,即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即是「称念佛名」(故言「念我称名」),即是四种念佛之中「称名念佛」,非余三种之念佛。此即显示龙树菩萨判定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为「称名念佛」。

「乃至十念」,善导大师也解释说「称我名号,下至十声」,此亦是称名念佛之意。

净土宗传承祖师解释本愿文之「乃至十念」之「念」为「称念」之念者,始自龙树菩萨《易行品》。

弥陀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力用,其力用者何?如《观经》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大师《往生礼赞》释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自归」:愿文之「欲生我国」,成就文之「愿生彼国」。「自」者自己,「归」者归命,如本品《赞弥陀偈》多言「是故我归命」,亦如《往生论》天亲菩萨自言「我一心归命」。

不顾他人,我尽管一心归命。自己的生死大事,岂可看人脸色而生顾虑,故应不虑他人,应自己劝勉策励,誓毕此生专修净土法门,专依弥陀本愿,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小经》释尊三次劝勉众生愿生,三劝即是常劝,显示释尊之本怀。是故善导《往生礼赞》言:「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此亦是自归之意。

「念我称名」即是「自归」,自归即是「南无归命」。身心性命归於弥陀,与佛一体,心心相印,函盖相合;佛命生命,一体不离。

正觉之佛命,归命之众生,生佛一体;佛心有生,生心有佛。

「即入必定」:愿文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成就文之「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成就偈之「自致不退转」之意。

「必定」者,必定成佛之位,亦名正定聚,亦名不退转。《大智度论》九十三卷言:「阿鞞跋致(不退)即是必定。必定者,必当作佛。」

「即」有「同时即」与「异时即」,此是「同时即」,如本《品》「弥陀章」「现生不退」之偈言「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此「即入必定」显示「念我称名自归」之人,已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人;即时不退於佛格,往生刹那,顿超十地,快速成佛。

《小经》言:「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善导大师《观经疏》释言:「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昙鸾大师言:「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断烦恼得涅盘分。」「不从一地至一地。」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小经》言:「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结劝。结归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意。本愿文及成就文所言「乃至十念、一念」之「乃至」,《小经》所言「若一日……若七日」之「若」,「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一念」之意。

此句不只是结劝,也是龙树菩萨悲心显露之处。只要称名念佛,便能「即入必定」,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实是「方便易行疾至」。因此,菩萨悲心深切,劝导众生常应忆念,以蒙「现生不退」必生净土之无上大利。菩萨悲心,溢於言表。

善导大师《观经疏》言:「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此文虽短,富含一宗主要内容,即是「机、教、行、益」,或「机、教、行、果」。机是凡夫,教是本愿,行是称名,益是不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此是教理;「若人念我称名自归」,此是行法;「即入必定」得菩提,此是利益。显明「念我称名自归」为因,自有今生不退(必定)、来生成佛之果。一因具二果。今生得不退,往生成佛果。

简言之,即是「本愿称名,现生不退」。「本愿」是教,「称名」是行,不退与成佛,是现当二益。净土法门之教理、因行、果益,关系历然分明;而称名为因,成佛为果,更凸显净土宗「念佛成佛」一因一果之关系,非如圣道法门多因一果之「行诸难行,久乃可得」。则此易行道,不单是易行,亦是绝对性之殊胜道。

「念我、称名、自归、必定」,此是净土宗之「宗旨」,亦是净土宗之「特色」。

念我--信受--信受弥陀救度,
称名--专称--专称弥陀佛名,
自归--愿生--愿生弥陀净土,
必定--度生--广度十方众生。

弥陀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自归即入必定--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本愿之对象--不论何人:圣凡善恶、男女老少、缁素贤愚,皆总包含。
本愿之方法--念我称名自归。
本愿之利益--现当二益(现生必定,往生证果)。
本愿之呼唤--呼唤众生「常应忆念」。

三、「现生不退」之偈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称念弥陀佛名之意。弥陀佛名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如玄奘大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言「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即时入必定」:如上所解「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意。

「是故我常念」:「是故常应忆念」之意,亦即「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偈是净土宗的心髓,也是龙树菩萨的心声,菩萨自我告白地说:「只要念佛,便能即时入必定,易行疾至莫过於此,因此我龙树,恒常忆念南无阿弥陀佛。」此偈几与《大经》「本愿成就偈」同功,偈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本愿取意文」是《易行品》之骨髓、核心、归趋,《易行品》目的在说此弥陀本愿。易行中最极易行,方便中第一方便;此方便非过程,非权说,非不了义,乃直达目标之方法、龙树菩萨思想圆熟之所在,亦彼一生自行化他之归趋与目的。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也说:「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此本愿取意文如明灯,照亮行者前程,指出目的与方法,明示安身立命之处。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玖、《易行品》於净土宗之功绩

龙树菩萨《易行品》於净土宗有三大根本性的重大功勳。一、难易二道判;二、本愿称名论;三、现生不退论。

一、难易二道判

龙树菩萨於净土宗教义发挥之中,最有名的即是难易二道的教判。即将释尊一代浩如渊海的教法,总判为难易二道,即「难行道」与「易行道」。再度引其文如次: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此难易二道的教判彰显:勤行三学六度万行,即是难行道;专一称念弥陀佛名,即是易行道。并以譬喻显明难易二道之优劣,而暗示舍难取易。即难行道如陆路步行,以步行显示艰难、缓慢、困苦、风险,应当舍弃;易行道如水路乘船,以乘船显示容易、快速、安乐、无虞,应当选取。

此难易二道之教判,奠定净土宗「本愿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之教理基柱,判定净土宗是念佛之道、容易之道、快速之道、安乐之道、无虞之道、如他力乘船之道;除了净土宗之外,其余所有法门,都是诸行之道、艰难之道、缓慢之道、困苦之道、风险之道、如自力步行之道。

此难易二道之教判,为净土宗之「易行」与「殊胜」,一锤定音,使净土宗在大小显密各宗之中,永居登峰造极、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地位。可知,《易行品》虽然文字不长,然其涵义甚广,影响甚钜。

此难易二道之教判,可谓开天辟地之壮举,前无古人,後启来者。此教判既开启了後来各宗判教的先河,也是净土宗判教的嚆矢,发起昙鸾大师自他二力、道绰大师圣净二门、善导大师要弘正杂助定之鸿判,从而广引五乘群机,齐入本愿称名他力易行之净土宗。

释尊一代之教,浩瀚广博,必有易行之道;群萌六识之心,愚痴暗钝,全无择法之眼。幸有龙树菩萨慧眼见真,作难易二道之判,明苦乐二行之法,独举弥陀本愿之称名,标示现生不退之胜益,遥引末法之群萌,尽入极乐之莲邦。若无龙树菩萨难易二道之判,则罪恶生死之凡夫,广大无边之群萌,势必旷劫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由此难易二道之鸿判,知龙树菩萨悲心之深广,恩泽之难喻。我等只有依教奉行,舍难就易,专称佛名,往生净土,方堪报恩。

二、本愿称名论

龙树菩萨於净土宗教义发挥之中,最有名的除了「难易二道判」之外,即是「本愿称名论」与「现生不退论」。

《易行品》不但在於说明易行道,更是尊崇高推易行道之易行与殊胜。而此易行与殊胜的内容,即是「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而「信方便、易行、疾至」的方法,即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而「称名号」以阿弥陀佛的本愿为根源。《易行品》中说阿弥陀佛「本愿称名」的,即是「弥陀章」龙树菩萨所举的「本愿取意文」:「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此弥陀本愿称名,不但是净土三经之根源,也是《大经》之根本,更是四十八愿之愿王;亦是十方众生往生成佛的根本依据,也是净土宗特色「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典据。

由龙树菩萨「本愿取意文」,显出净土宗特色,明确净土宗之教、理、行、果,机、教、行、益,奠定净土宗根本教理之基础,於净土宗有不磨之功。

故此「本愿取意文」,总括净土宗一大法门,为净土宗之核心、精髓、根本相承,等同净土宗的遗传基因。自龙树菩萨始,「本愿」即成为净土宗的根本教理,「称名」即成为净土宗的根本行法。後继之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无不围绕「本愿称名」而展开宗义,大弘法化。故此本愿取意文,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举凡後世之弘扬净土者,如果偏离龙树菩萨的本愿取意文,可知即非纯正的净土宗。

三、现生不退论

净土宗特色「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平生与临终相对,亦即不待临终,於平生之间,往生之业已经成就,往生有分,必定往生,从因说果,现生已经预得不退转之果位,此谓之「业成不退」。亦即现世已得安心,非至临终来迎、彼土不退方才安心。

此教义龙树菩萨於《易行品》之中屡屡言及,列举十文如下:

⒈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
⒉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⒊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⒋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
⒌闻是佛名能信受者,即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⒍若人一心称其名号,即得不退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⒎其有称名者,即得不退转。
⒏其有闻名者,即得不退转。
⒐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⒑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以上引文一至三之「疾」是快速的意思,乃相对於难行道之三大阿僧只劫,显明易行道相当快速(顿超之法故)。引文五至十之「即」,就是「当下」「立刻」,亦即显明非但快速,乃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易行品》所言「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即入必定」「即时入必定」之文,清楚显明净土宗易行道之特色,亦即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则「现生」於「娑婆世界」即得「不退转位」,非俟他生他土。此即是净土宗特色「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有关净土宗特色之深广内涵与巨大影响,兹引净宗法师《净土宗特色导读》一文以明。

所谓「特色」,即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辨识事物,必须把握其特色,不然就会张冠李戴,产生错误;修学净土,也必须掌握净土宗的特色,不然就会圣净不分,失去往生。

净土宗有无特色?很显然,若无特色,则净土一宗不能成立。

净土宗有何特色?当代净土宗慧净法师,根据净土三经及相承祖释,提炼为四句话、十六个字,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准确,简练,系统,明了,独显弥陀救度,超胜余佛净土,不共圣道诸宗,至简易,至高深,至稳当,至快捷,万机不漏,一生速成;可谓握一宗咽喉,通法门幽关,除行人恐惧,畅往生达道。

前二句为根本纲宗,後二句明今生胜益;又前一句为因行,後三句为果益。根本自摄枝末,因行必招果益,故四句可收为二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又可收入一句「本愿称名」。

本愿,明教理;称名,明行法;凡夫,明摄机;入报,明果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明净土宗之「教、行、机、益」,即:造罪凡夫,以弥陀本愿不虚故,称名愿生,皆得往生真实无漏极乐报土。而且是平生之时圆满达成往生之业,不待临终;於此世间即获不退转之果位,非至极乐。

本愿称名:圣道诸宗以众生心性为体,悟明心性为宗;净土一宗以本愿名号为体,称名往生为宗,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不共圣道诸宗之特色。又余佛净土虽也劝往生,但未闻有称名往生之本愿,独有弥陀一佛发称名往生之本愿,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超胜余佛净土之特色。

凡夫入报:依圣道诸宗修习,必须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前至诸佛报土;他方净土虽不乏高妙报土,然而一切决非罪障凡夫可至之处。今净土一宗,凡夫称名,仗阿弥陀佛愿力,得生极乐最妙报土,证同弥陀,故此「凡夫入报」即为圣道诸宗所无、他方净土未闻之特色。

平生业成:圣道修行,仗自力累积之功,有渐次断证之位,初果圣人尚需七次往返天上人间,而後业成解脱,不受後有。今净土宗,任何罪重之人,只此一生,决定往生,生死了办,不再轮回。然而如果必须累积一生勤行,直到临终见佛来迎,方才往生业成,仍然不免圣道自力的色彩,往生存有不确定的因素。今说「平生业成」,不说「一生业成」,即是在平时一生之任何时候,皆是往生业成之时。因本愿称名,往生仗佛愿力;佛愿力成故,众生往生之业已由佛边完成;佛边已成故,何时众生信受称名,即时乘佛愿力,往生之业达成,不待临终。唯有临终才信受弥陀愿力者,方是「临终业成」,亦即临终一念往生业成。可知平生业成从机边含「临终一念业成」与「平生念念业成」两种状况,而从法边则是「弥陀愿力业成」。任何人、任何时,信受称名,往生之业当体成就,业成不坏故,自然念念称名有相续之功,声声往生无不定之虑,故说「正定之业」「万修万人去」「遇无空过者」,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现生不退:於圣道修行,不退转位乃是极艰、极难、极重、极要、极尊、极大之事,非敢率尔轻谈、妄自期许,要须生生正见不失,勇猛精修,历一大阿僧只劫方可达致,何况长劫疲劳苦修过程中,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进步者只毛滴水之少;舍利弗以六住菩萨之位,尚以乞眼因缘退心,余者可知。今净土宗,凡夫罪人,但以本愿称名一法,尽获弥陀因中万行果上万德,圆满成佛所需一切功德,於娑婆界登不退位,以烦恼身入圣众数。如此教理,圣道诸宗所绝无,十方世界所仅有,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如上,开为四句,合为一句「本愿称名」。有此一句,自然流出三句。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凡夫入报」;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平生业成」;因为「本愿称名」,所以「现生不退」。

如此重要而鲜明之特色,本含於佛经祖释之中,今将之系统归纳整理,鲜明提出,一一出示经文祖释为证,普令见闻之人耳目开明。

 


拾、《易行品》难易二道图表

 

 

净土门是「信念佛」而非「修诸行」之教,是依靠信受弥陀「救度」之教,而非依靠自己修行「六度」万行之教。

本来圣道门、净土门皆有信,也皆有行。但相对地,对圣道门来说,纵然实相、佛性之理信得极真,但如不能落实於自身之修行,破我法二执,依然不出生死,因此,圣道门可说是「修行」之教。又,对净土门来说,行不是问题,因为任何人都可以称名,毫无艰难。但如此简单易行之称名,能使下劣凡夫往生成佛,一般人不能相信;因不信而不能专一称名,最後失去往生。若有信心,则千人称名千人往生,万人念佛万人成佛,所以净土门可说是「信心」之教。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元照大师《弥陀经义疏》说:

此乃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世间甚难信也。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说:

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

印光大师《文钞》说: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能於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纯正的净土法门即是易行道,在方法上容易,在境界上顿超。龙树菩萨於《易行品》言「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阿惟越致地」即是「不退转地」。疾至不退转地之方法,龙树菩萨言:「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故知: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必能疾至不退转地,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极乐圣数,一旦命终,即生极乐,速证佛果。故「易行疾至」之「易行道」即是净土宗之称名念佛。

「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之念佛人,不假修持之造作,日常生活,唯任运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便可。《大经》言「乃至一念」(短在一念);又言「乃至十念」(长在一生);《小经》言「若一日乃至若七日」。此等经文皆谓: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即「必生弥陀净土」,闻信之後,则「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念」之念佛。善导大师言:「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此即显示称名念佛是易行道,以弥陀光明摄取不舍,故使念佛之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真正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