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converter
pdfconverter

三、論凡夫何以往生報土

(一)凡夫入報的理論基礎──他力本願

善導大師回應諸師異說,分別確立了往生之土為報土,往生之人為凡夫,但

問題是,如果彌陀淨土是報土,凡夫何以能往生到報土呢?因為按佛教業因果報

的思想來說,如果彌陀淨土是報土的話,罪業凡夫是無法往生的,也就是說「凡

夫入報」本身就存在矛盾。所以有人問:「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

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對此,善導大師回答道:「若論眾生垢障,實

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觀經疏》)也就是說,眾

生障重,憑自力修行往生很難,但借佛力則五乘根機都可以往生。這說明凡夫入

報依靠的是佛的本願力,而並非凡夫自力。

他力本願思想是在淨土判教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曇鸞法師的二道二

力說,繼龍樹菩薩之二道說,而又別有創新。其後道綽法師在「難行道」「易行

道」的基礎上,加入末法思想與時機相應的思想,提出了「聖道門」「淨土門」

的理論。善導法師作為道綽法師的弟子,進一步完善了他力本願思想。在《觀經

疏》一開始,善導大師就將淨土門判為「要門」與「弘願門」: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

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

願業力為增上緣也。(《觀經疏》)

善導大師明確了要門與弘願門,與要門相比,弘願門攝機更廣,一切善惡凡

夫均可得生。正是在這一思想基礎上,凡夫入報才成為可能。

(二)凡夫入報的修持方法──稱名念佛

善導大師主張往生之人是「罪惡生死凡夫」,與之相應,在修持方法上也提

倡更簡便易行的口稱念佛。「念佛」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主要方法有實相念

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與持名念佛。曇鸞大師發揮天親「五念門」的觀點,在

重視實相念佛及觀想念佛的同時,特別強調了持名念佛。善導大師之時,觀想念

淨土宗雙月刊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