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converter
pdfconverter
pdfconverter

土,為凡夫往生所居者。二、攝論師認為彌陀淨土是報土,凡夫無法往生其土。

當時窺基法師(632-682)認為:「西方有二土,若登地菩薩各見他受用

土,若地前生者,便見化土。」(《阿彌陀經疏》)也就是說,彌陀淨土既是

報土,又是化土:對登地菩薩為報土,對地前的初發心菩薩、二乘、凡夫則為化

土。窺基的觀點與迦才相近,也認為彌陀淨土有報土、化土兩種。道綽法師曾

破斥以彌陀為化身、極樂為化土的看法,他說:「古舊相傳,皆云阿彌陀佛是化

身,土亦是化土,此為大失也。若爾者,穢土亦化身所居、淨土亦化身所居者,

未審如來報身更依何土也?」(《安樂集》卷上)即是說,如果穢土是化身所

居,淨土亦化身所居,那如來報身究竟應居於何土?這豈不是沒有報身所居之

土?進而推斷出西方淨土應是報土。善導大師繼承道綽大師,根據《大乘同性

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進一步論述彌陀淨土是報非化:

如《大乘同性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

又《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

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

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又,《觀經》中,上輩三人,臨命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

人」,然報身兼化,共來授手,故名為「與」。

以此文證,故知是報。(《觀經疏》)

彌陀淨土的位格與佛身理論相關。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和(應)化身,

與之相應,佛土就有三種:法性土、報土、(應)化土。如果阿彌陀佛淨土為報

土,其身為報身,那麼就會有一個問題,如有人問:報身常住,永無生滅,為什

麼《觀音授記經》說,阿彌陀佛有入涅槃時?對此,善導大師解釋說:「入、不

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豈況小凡輒能知也?」(《觀經

疏》)就是說,入不入涅槃只有到了佛的境界才談得上。佛為了鼓勵眾生修行,

才說涅槃不滅。若從根本上講,涅槃也是空,眾生也不應將涅槃作為追求的目

標。並進一步指出:

28

三、迦才等人主張彌陀淨土通於報、化二土,地上聖人生報土,凡夫二乘生化

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