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converter
pdfconverter
pdfconverter

然報、應二身者,

「眼」「目」之異

名:前翻報作應,

後翻應作報。凡言

報者,因行不虛,

定招來果,以果應

因,故名為報。

又,三大僧祗所修

萬行,必定應得菩

提,今既道成,即

是應身。

斯乃過、現諸佛,

辨立三身。除斯以

外 , 更 無 別 體 ,

縱使無窮八相,名號塵沙,剋體而論,眾歸化攝。今彼彌陀,現是報也。

(《觀經疏》)

善導大師以為應身即是報身,突出強調了阿彌陀佛因地行感的果報。西方極

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具足的,不只是應化身。此說繼承了道

綽法師關於彌陀淨土不離法身真土的思想,說明了彌陀淨土作為願力成就而接引

眾生的真實報土的意義。

二、論往生之人為凡夫

隋唐之際,由於佛教中「末法」思想的流行,佛教僧眾中普遍存在著一種末

世幻滅之感。而且在現實中,佛教先後受到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兩次滅法,及

隋末大亂,使佛教受到沉重打擊,僧徒們感到朝不保夕。道綽大師承襲曇鸞大師

難行道、易行道的判教法,提出聖道、淨土二門的判教理論,並在其著作《安樂

集》中提出「時教相應」說,大力提倡淨土法門。善導大師繼承了道綽法師時教

相應的思想,進一步突出在充滿危機的末法時代,往生淨土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但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呢?善導大師主張往生者「定為凡夫,

淨土宗雙月刊 │ 29

《阿彌陀經變相》圖局部 阿彌陀和居民無量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