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converter
pdfconverter

立教之本:

善導大師《觀經》中的「凡夫入報」思想

文/張國娟

約在西漢哀帝(西元前2年)時佛教傳入中國,東漢靈帝光和二年(179),

支讖譯出《般舟三昧經》,這是淨土教傳來之始。其後,隨著淨土經典的相繼譯

出,信奉者日多。而最具歷史意義的是東晉慧遠大師,依《般舟三昧經》為主,

在廬山結白蓮社,與大眾共同精修念佛三昧,使得淨土教流傳日廣。慧遠大師

也因此被後人列為中國淨土宗的初祖。但是彌陀淨土自成一家則始自曇鸞大師

476-542年)提出「二道二力」的判教學說。由此,「北方大弘淨土之業者實

為北魏之曇鸞。其影響頗大,故常推為淨土教初祖。」(湯用彤:《漢魏兩晉南

北朝佛教史》)隨著周隋時代佛教經文研究的盛行,站在其他學說立場上講說淨

土教理的學說日多,道綽大師(536-607)繼承和發展了曇鸞大師的淨土思想,

作《安樂集》反對諸異說,闡明淨土本意。善導大師(613-681)之時,正值唐

朝佛教鼎盛時期,諸多高僧對淨土理論都有不同的見解,尤其對《觀經》的注

解,都從各自不同的立場加以詮釋。這固然說明淨土思想的流行,但也衝擊了曇

鸞至道綽一系的淨土理論。善導大師繼承曇鸞大師與道綽大師的教旨,以楷定古

今的氣概撰作《觀經疏》。該疏中,善道大師以「凡夫入報」為立教根本,破斥

諸師之立義,捍衛彌陀淨土法門的獨立性與正統性。

一、論往生之土為報土

在佛教經典當中說明有十方世界恆河沙數的諸佛及其淨土,但在中國最流行

的當數阿彌陀佛淨土,也稱西方極樂世界。隋唐之際,有關彌陀淨土的位格的論

說主要有三種:一、淨影慧遠、吉藏等人認為彌陀淨土是屬於化土,是事淨粗國

淨土宗雙月刊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