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2024龍年新春講話
  2.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3.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4. 2023中元開示
  5.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6.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8.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9.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0. 2022中元開示
  11.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2.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3.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4.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5. 念佛超度之勝益
  16.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1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18.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19.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0.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1.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3.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6. 2019年彌陀誕開示
  27. 2020中元法會開示
  28. 志工四喻
  29. 人生是苦
  30. 生命無常三根本
  31.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2.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3. 中元節開示(2019)
  34.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5. 豬年話豬
  36.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37.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38. 受戒與持戒
  39.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0.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1. 二種成佛法
  42. 橫超的淨土法門
  43. 往生與預知時至
  44.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5.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6.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47.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49.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0.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1. 彌陀願心的根源
  52.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3. 大慈悲五要點
  54. 慈心法門
  55. 念佛不妄語
  56.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57. 淨土宗的根源
  58.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59. 為何吃素?
  60.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1.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2. 愛與佛命
  63. 不請之友
  64.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5. 學佛的目的
  66. 說愛(二)
  67. 說愛(一)
  68.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69.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0.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1.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2. 「以誠感人」的意涵
  73.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4.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5. 在心、在緣、在決定
  76. 佛教點燈的意義
  77.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78. 念佛成佛的原理
  79. 佛在何處?
  80.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1.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2. 慈悲的救度
  83. 念佛生蓮
  84.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5. 信受彌陀救度
  86. 為新戒比丘開示
  87. 歸依勸囑
  88.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89.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0.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1.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2.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3.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4.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5.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6. 念佛人的「本尊」
  97.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98.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99.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0.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1.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2.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3.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4.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5.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6.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07. 阿彌陀佛的救度
  108.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09.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0.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1.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2.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3.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4.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5.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6.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17.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下)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中)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上)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下)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上)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距離上次的大共修,整整有半年。不過我們這套書還有CD也很豐富,至於還沒有出書的資料大部份也都已經鋪上淨土宗網站,同時也有發給大家,如果大家能夠利用時間去閱讀、聽聞,那麼即使現在沒有在這裡聽講也沒有缺陷。

 

       人的心識是無常的,我們第六意識雖有記憶、分辨與思考、判斷的功能,但是隨著我們生理的老化,就是因年齡的增長,它也會退化,所記所憶的東西很容易忘失,今天聽了,到了明天或者是幾天之後,聽什麼就完全回憶不起來了,所以要常利用時間持續閱讀我們這個法門中已經形成文字的資料。

 

       不論我們在這裡怎麼講,橫說豎說也都萬變不離其宗,也都沒有離開我們淨土宗的宗旨與特色,也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都離不開這個大根大本。

 

       上次解釋到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對第十八願的解釋,也就是:

‧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 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

 

       上一次對這張講稿已講了一半,今天晚上就接著講另一半。

 

       我在這裡跟大家所研討的幾乎都有講義,講義是把我要跟大家講的綱要形之於文字,讓大家回去之後,過了一段時間若要溫習就可以有一個具體的內容可以溫習。所以大家如果看這份講稿,思惟它的道理,即使我沒有在這裡講解,應該也大多能夠體會,因為我所要講的就已經寫在這一張紙了,在這裡只不過是跟隨大家把它念一遍,順便稍微消文而已。請大家看講義:

彌陀以此光號,廣度十方眾生。
善導大師言:「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彌陀以此光號,廣度十方眾生」,就是阿彌陀佛是以這句光明名號來廣度十方一切聖凡善惡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光號」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光明名號」,也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雖然是白紙黑字,是一句聲音,可是它的內容是具足阿彌陀佛的光明,而阿彌陀佛的光明又是阿彌陀佛的智慧,阿彌陀的智慧又離不開阿彌陀佛的慈悲,所以這一句名號本身就已含蓋了阿彌陀佛的慈悲以及智慧,因此這一句名號,就會發光發亮,凡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不管他是什麼樣的眾生,乃至不管他知與不知、信與不信、願與不願,他只要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身上也同樣會顯現佛光,也同樣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也就是光明的保護,這個就是「彌陀以此光號,廣度十方眾生」。

 

       當然,阿彌陀佛不只是要我們念佛獲得現生的利益而已,更要我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臨終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因為現生再怎麼樣的幸福安樂畢竟都是短暫的,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是究竟的。一般人學佛,無非是為了消業障、增福慧、身體健康、事業發達、家庭和樂、所求如意,但林林總總的這一些,只要他虔誠念佛,無形之中都會得到他所祈求的。

 

       而一個念佛人,儘管怎麼樣求,他都有任憑彌陀安排的觀念。也由於阿彌陀佛是佛,他最曉得我們的需要,所以他也會斟酌我們所求的來處理,但基本上可許則許,都會讓我們事後覺得一切很順,似乎冥冥之中有某種安排,這就是阿彌陀佛光明的攝護不捨。善導大師說「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這一段文也叫做「光號攝化文」,以下是它在《往生禮讚》中的全文: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這段法語主要也是在解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把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背後的涵意顯發出來。不久之前我有編一張講稿,就是〈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也就是把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等這幾位淨土宗祖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都列出來,總共有二十幾條法語。希望我們之中比較年輕的、記憶力還比較好的人能夠把它背下來。

 

       剛剛所念的這一條「光號攝化文」也是其中一條法語。「光號攝化」這一段法語其實內涵很深,非常的好,我在這裡只是引用其中的兩句十五個字--「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面還有兩句是「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對比其他十方諸佛,無論是通願也好、別願也好都是較為深重的,為什麼呢?論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如同《悲華經》所講的,貪瞋癡特別的強盛、罪業也特別深重,所以被千佛所捨棄。

 

       千佛代表著什麼呢?代表其他諸佛,所以被千佛捨棄就等同被其他諸佛所捨棄。千佛為什麼會捨棄我們呢?因為我們的罪業太深重了,要救度深重罪業的眾生,他的誓願也必須要深重才可以。對於有兩百公斤的重擔,想挑起的人如果沒有承擔兩百公斤以上的力量的話,他就擔不起來。同樣道理,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如果他不發深重的誓願,怎麼能夠救度我們罪業深重的凡夫呢?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裡就說「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也就是《無量壽經》裡阿彌陀佛自己所說的「超發無上殊勝之願」、「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阿彌陀佛要廣度十方眾生,他是怎樣來廣度十方眾生呢?就是這裡所講的,以光明跟名號為因緣來攝化十方眾生。

 

       法然上人在他所寫的《三部經釋》,對《觀經》的解釋就有談到,諸佛都是為了救度眾生,可是無緣的眾生無法蒙受救度,為了跟無緣的眾生結緣,所以阿彌陀佛就發了光明無量願,也就是第十二願,以無礙遍照的光明來跟眾生結緣,使眾生能夠因為跟阿彌陀佛結了緣,而來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這個就是以光明為緣、名號為因。阿彌陀佛為了使十方眾生都能夠稱名念佛往生極樂,因此他在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七願就發願,要請十方諸佛都來稱揚讚歎這句名號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使十方眾生普遍都能夠聽聞、稱念,這就是第十七願的功能。

 

       接著第十八願,也就是十方眾生聽聞了十方諸佛所稱揚讚歎的這句名號之後,能夠發起「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之心,之後就「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法然上人說:以光明為緣、以名號為因來攝化十方眾生。這相應於善導大師在這裡所說的「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第十八願有說到「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對於「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善導大師在這裡就解釋為「信心求念」,信心就是至心信樂的意思;求念,範圍就很廣,不管你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的當來利益也好,或者為了求現世的種種福報也好,你都可以用念佛來求,所以叫做「但使信心求念」。簡而言之,這個「信心」就是信,「念」就是行,也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

 

       接下來善導大師又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這幾句話就是「乃至十念」的相狀,所以乃至十念就是:平生之機就上盡一形的念佛,臨終之機就乃至十念、乃至十聲、一聲、一念的念佛,因此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念念稱名就是乘托彌陀的願力、佛力、功德力,所以就容易往生極樂世界。總之,稱名之所以容易往生,是由於這句名號有光明攝取的功能,有彌陀願力、功德力的內涵,所以才容易往生。

 

       因此,龍樹菩薩說我們這個法門是「易行道」,如同「乘船則樂」。所以我們學這個法門、講這個法門,橫說豎說都必須契應這個「容易」,讓人家聽起來覺得這個法門的教理容易懂、修持容易行。如果所講的或者所聽的,覺得不容易、很困難,那就是講錯或者聽錯,所以如果有人行持雖然精進卻很艱苦,我們就曉得對方的解與行可能有錯誤。因為這個法門有一個特色就是容易-—易。容易才能夠安樂,能夠安樂就表示它不艱苦。所以我們向人介紹或自我行持這個法門,都必須要能夠顯現出「易」這個特色才對。

 

       十方眾生往生的正業正因都離不開第十八願所講的信、願、行,也就是善導大師在這裡所講的,由於彌陀光明名號的攝化,使我們能夠起信心,然後盡自己的根機、環境、因緣來念這一句名號。乃至你要求現生福報、求未來解脫生死輪迴都可以,這個就是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同時也是天親菩薩在這裡所講的「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的涵意。接下來:

又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彼佛光明無量」,彼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到什麼程度呢?到達遍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障礙」有兩種,有外障跟內障,外障就是有形的,譬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乃至鐵圍山、地獄等有形的障礙。內障就是我們的貪瞋癡、深重的罪業、冤家債主、天魔外道。阿彌陀佛光明的照射是無所障礙的,既不受有形所障,也不受無形所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遍照十方世界的無礙光明,他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觀察、找尋念佛的眾生而攝取不捨,那如果不是念佛,是雜修雜行的就不蒙受彌陀的攝取不捨。為什麼呢?可以說有兩點:第一點,從第十八願來講,第十八願只有講乃至十念的念佛,沒有講其他雜業雜行。第二點,從名號來講,名號本身就含有光明在裡面,所以你稱念名號就跟光明有接觸,如果不稱念名號跟彌陀的光明就了不相干了。

 

       至於「攝取不捨」,就是從現在開始都不離開我們、不捨棄我們、不嫌怨我們,到臨終就會顯現來迎。這一種念佛的眾生如果他本身是有願生之心的話,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若本身沒有願生之心那就不一定。不過他能夠認定這一句名號功德的偉大,凡事都能夠求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往往也會有願生之心。如果說平生沒有願生之心,可是常常念佛,阿彌陀佛光明攝取不捨,臨終顯現來迎接他的時候,往往他一看到阿彌陀佛巍巍的佛相跟佛光,心中苦惱恐懼消除,對彌陀極樂的依正二報頓時產生嚮往之心,那個時候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接下來:

雙取《觀、小》二經,彰顯《大經》本願密意。

 

       剛剛所念的這一段法語是善導大師將《阿彌陀經》以及《觀無量壽經》的法語融合做解釋,解釋的本身也在於彰顯第十八願的密意。《阿彌陀經》裡面問說「舍利弗,彼佛何故,號阿彌陀?」接下來就回答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觀經》的經文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善導大師就把這兩段法語揉合,然後寫成這樣的文句。兩段法語,幾乎相同,所不同的是加了「唯觀」兩個字,由於有「唯觀」兩個字才能明白顯露出第十八願的涵意、密意,因為第十八願只有講念佛,而且這一句名號又是光明名號。接下來:

彰者,發露密意於外。

 

       「彰」跟「顯」這兩個字的意思是不一樣的,「顯」是表示於外面、大家都看得到、一看就一目了然的;「彰」是把背後的、一般看不出來的內涵發露出來。

 

       善導大師剛剛那一段「光號攝化文」說:「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如果以第十八願來講,第十八願並沒有談到光明這兩個字,可是善導大師在這裡加上「光明」,以「光明攝取」來解釋第十八願,這個就是善導大師把第十八願隱密的內涵發露出來,讓我們透過善導大師這一段法語來看第十八願,就曉得第十八願有這一層涵意。善導大師另外還有一首偈子說:「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這段法語也在說明「光明」跟第十八願的關係。

 

       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所講的「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也是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專稱彌陀佛名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同時也隨順阿彌陀佛本願名號裡面所含「光明攝取不捨」的功能。總之,一旦專稱彌陀佛名的話,是隨順了名號之義、也隨順了光明的功能,這才是真實的修行。

 

       接下來:

眾生稱名,契佛名義,光攝不捨,應聲即現,證得往生。

 

       「眾生稱名,契佛名義,光攝不捨」,十方眾生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契合這句佛名的意義內涵,這一句佛名它的內涵就是光明攝取不捨念佛人,所以就有「光攝不捨念佛人」的功能。

 

       「應聲即現,證得往生」,同時,光明既然是彌陀智慧的外相,而彌陀智慧不離彌陀慈悲,所以這個光明也等同阿彌陀佛本身,也就是說,我們只要稱念這個光明的名號,阿彌陀佛就應聲立刻顯現在我們面前,以此證明凡是念佛的人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接下來:

又言:「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但有專念」,這個「但」跟前面所講的「唯觀」的「唯」意義是一樣的,也是專的意思。

 

       「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阿彌陀佛的心光,佛心的光,佛的心是包含慈悲也包含智慧的。包含慈悲就是《觀經》所講的:「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所以佛心涵蓋慈悲,也涵蓋智慧,因此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就說:「佛光明是智慧相」。阿彌陀佛的心光就是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所流露出來的光明。他有一個目的就是「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功能就是念佛眾生就蒙光攝取不捨。

 

       佛的心是怎樣一種境界呢?《無量壽經》有說:「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又說:「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這兩首偈語的涵意是在說明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威神功德,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廣大、微妙殊勝、無上的功德在裡面。大乘的菩薩也好、小乘的聲聞緣覺也好,是不可能了解佛心的境界跟佛光的功能的。如果大乘小乘聖者跟佛的境界相比的話,那就相差非常遙遠了。好像一出生就瞎眼的人,他自己都不能夠自由自在的走路了,何況能夠引導人家走路呢?所以說「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因此,我們學這個法門,就要依循、遵從祖師所解釋的去信受、讀誦、如說修行。如果要問為什麼,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祖師也不能理解,那是「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的境界,聲聞、緣覺與菩薩也「莫能究聖心」啊!。

 

       佛心具足光明智慧的心光,也具足救度眾生的慈悲,所以「能夠」攝取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心光,而「蒙受」攝取的就在於眾生的專稱彌陀佛名,所以說「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除了念佛之外的種種修行非常的多,所以說是雜業,因為雜業非常的多,所以說「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也就是念佛一方面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之行,一方面這一句名號又是光明名號,所以才蒙佛心光明攝取不捨。除此之外任何的法門,不管世間法、出世間法,所謂六度萬行,再怎麼樣的殊勝都不蒙彌陀心光攝取不捨,因為一方面跟本願不相應,一方面沒有這句名號的光明在裡面。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又無所障礙,為什麼我們沒有看到?這個問題在《往生論註》曇鸞大師就有解釋。曇鸞大師說:「礙屬眾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這個問題完全在我們凡夫本身。就像太陽的光明普照地球,但是盲者就看不到,並不是陽光沒有普照。我們因為有煩惱、無明,所以才看不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好像經典所講的「譬如從生盲」,我們一出生下來,就帶著無始以來的無明、黑暗了。當然凡事都要有因緣,要看到佛光,甚至看到佛,也都要有因緣。這部分上一堂課也有講過,大家也可以參考我所寫的〈見佛論〉這篇文章。接下來:

上之「稱彼如來名」是名,次之「如彼如來光明智相」是義,
今此「如彼名義」一句,名義一體,函蓋相合。

 

       天親菩薩所講的「稱彼如來名」,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指「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這一句名號來講的,所以稱彼如來名就跟「名」相應。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就是指這句名號當中有阿彌陀佛光明智慧之相,可以攝取眾生,使眾生能夠破暗,破無明之暗;能夠滿願,滿往生之願,滿其他種種之願,所以這一句是「義」,義就是內涵。

 

       「如彼名義」這一句是將「名」跟「義」結合一起,如函蓋相合。好像方的箱子(函)必須要方的蓋,圓的箱子就要圓的蓋,若圓的箱子配方的蓋、方的箱子配圓的蓋,那函蓋就不相合。現在我們稱如來名,稱彌陀名號,就蒙受彌陀光攝,合乎這一句名號光明的內涵。這樣的話才是如彼名、如彼義,這樣就是函蓋相合,如果都不是,就是不與名義相應,就是沒有跟這個佛名相應、也沒有跟這個義相應。所以「如彼名義」這個「如」,前面有解釋,就是契合、相應、隨順的意思。接下來:

又此三句,初二句「名體相即」,後一句「名義相應」。
《論註》言:「名即法」。

 

       「此三句」,就是「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這三句,「初二句,名體相即」,最初兩句「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這是名跟體在一起,「後一句,名義相應」,「如彼名義」就是名跟義在一起,所以說「名義相應」。也因此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就說:「名即法」。

 

       名與法的關係分「有名即法」、「有名非法」兩種,也就是說,名稱跟他的本體是在一起的,就是「名即法」;如果名稱跟本體不在一起,那就是「名非法」。譬如說我們念某某人,但他的名字跟他的本身是各自分開的,他如果不在現場,你再怎麼樣的喊破喉嚨,他也不曉得,因此,不會聞聲即來,應聲而現,這個就是「有名非法」。可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名號,跟阿彌佛本身是在一起的,所以這一句彌陀名號同樣有阿彌陀佛本身所具足的慈悲智慧,還有相好光明與願力、神通、道行在裡面,所以這一句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就不只是一句聲音而已、不只是白紙黑字而已,而是活生生的、活靈靈的,是有生命的,而且是佛的生命,所以在經典上處處都講這句名號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

 

       所以這一句彌陀佛名是名即法,是名體相即、名義相應,因此,無論何人、何時、何處、何緣,只要稱念彌陀佛名,阿彌陀佛當下即聞聲而來,應聲而現。

 

       這個「名即法」,法然上人有一段法語就形容得很好,法然上人說:「體外無名,名外無體。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恆沙功德,備口稱一行。」這句法語上次也有解釋過。

 

       法然上人這一段法語講得很好,其實其他的祖師也有類似這樣的說明。譬如《念佛感應錄》第一集序文裡面,我就有引用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的法語。蓮池大師有一句法語說:「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這段法語很好。「彌陀乃萬德名號」就是說南無阿彌陀佛也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好,這句佛名就是萬德洪名。這個「萬」不是數目字百千萬的萬,這個「萬」是包含一切的意思,所有佛法當中的功德通通包含在裡面,因此叫做萬德洪名,所以深廣無比。只要我們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一念出來,當下就具備了佛號當中所具足的萬德,所以說「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真的講得非常的好。

 

       蕅益大師也有幾乎相同的法語,蕅益大師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意思差不多。「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是萬德洪名的佛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以這一句佛號來感召萬德、感召佛本身所具備的所有願行、所成就的功德。「罄無不盡」是完全涵蓋、完全吸收、沒有遺漏。這一句法語也非常的好。

 

       印光大師也有相同的法語,印光大師說:「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罄盡。」這句法語跟蓮池、蕅益這兩位祖師的法語幾乎一樣,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所證的菩提覺道,菩提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所覺悟的、所證的佛果,佛的果德在那裡?在阿彌陀佛這一句萬德洪名裡面「包攝罄盡」。這一句萬德洪名包含阿彌陀佛成佛的時候所證的、所圓滿成就的所有功德,「包攝罄盡」就是沒有遺漏,一點一滴全部包含在裡面,沒有漏掉。

 

       這幾句法語都很好,用這幾句法語來解釋曇鸞大師在這裡所講的「名即法」,就非常的貼切。

 

       接下來:

名與法即,舉名即義,取義即名。

 

       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萬德洪名,跟阿彌陀佛的佛體本身是一體不離、一體不二的,所以說「名與法即」,當我們引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佛名,也同時涵蓋這句名號的意義,也同時擁有了這句名號意義裡面的功能,所以說「舉名即義」。那麼引用說明這句彌陀名號的內容本身,同時也是在說明這一句名號、也是在引用這一句名號,所以說「取義即名」。

 

名與義,義與名,如水波相依、珠光相從。

 

       「名與義」,阿彌陀佛這句佛名跟他所具足的內涵,「義與名」,阿彌陀佛的內涵跟他的佛名,就如同什麼呢?就如同水和波的關係一樣。水滾動起來就成為波浪,波浪的本身又是水,雖然形狀不一樣、外現不一樣,但本質都是一樣的,是相依相成的。水要達到推波助瀾的功能,必須要有波浪的顯現,而之所以有這個波浪,是因為有這個水是它的本體,不然也沒有這個波浪,所以說「如水波相依」。「珠光相從」,有珠必然有它的珠光,所以珠必有光,而光不離珠,珠跟光、光跟珠是在一起,一體不二、一體不離的,所以說珠光相從。接下來:

稱名念佛,隨順彌陀本願,隨順彌陀光明,隨順彌陀名義。

 

       所以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有三隨順,第一隨順阿彌陀佛所發的第十八願根本大願;若隨順這一句名號,就會受到這句名號無礙的光明攝取,所以「隨順彌陀光明」;這樣的話就隨順阿彌陀佛的名跟他的義,所以說「隨順彌陀名義」。接下來:

 

念佛即是念「往生正覺之佛名」,亦是念「光明攝取之佛名」。

 

       所以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是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講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既然已成正覺,他就有正覺的佛名,那麼他現在已經成佛了,他正覺的佛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念佛就是念「往生正覺之佛名」。這句佛名有光明攝取的功能,所以也是念這個「光明攝取之佛名」。這個光明跟名號又是一體的,所以光明就是無聲的名號,名號就是有聲的光明,名號、光明是一樣的。再看第四大點:

4、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這個就是天親菩薩這一段四句法語中的第四句。

「相應」者:契合之義,如函蓋相稱;一體之義,形影相從。

 

       「相應」必須要有兩個東西配合在一起,才能談相應與不相應,如果是相應的話就是所謂的契合,函蓋相稱、相合,也等同一體一樣,一體不離、一體不二、形影不離、形影相從,有形必有其影。

此一句六字三語,與上三句,彼此相承:
「如實」二字,承「如彼如來光明智相」;
「修行」二字,承「稱彼如來名」;
「相應」二字,承「如彼名義」。

 

       這是容易理解的。「如實修行相應」有六個字、三句話,就是「如實」、還有「修行」、還有「相應」,這三句跟上面「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這三句,是各自互相承接的。這裡所講的「如實」二字,承「如彼如來光明智相」;「修行」二字,承「稱彼如來名」;「相應」二字,承「如彼名義」。

「名義相應」者:彌陀名義屬所應,眾生信行屬能應;
眾生信行,與彌陀義合;名義信行,信行名義,兩兩相即。

 

       這也容易了解,也就是說我們只要接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本身就跟阿彌陀佛的這句名號以及他的光明智相互相契合、互相隨順了,所以,從彌陀那一邊來講是佛名佛義,從我們這一邊來講是信受奉行,所以名義信行、信行名義兩兩互相在一起,所以說兩兩相即。

彌陀眾生,眾生彌陀,彼此機法一體,能所融合。此謂之「如實修行相應」。

 

       因為彌陀憶念眾生,彌陀以光明的名號攝取念佛的眾生;另一方面,眾生憶念彌陀,眾生專稱攝取不捨的名號,因此,彌陀與眾生,眾生與彌陀,就彼此機法一體,能念的跟所念的、能感的跟所感的就融合在一起了,此謂之如實修行相應。

       接下來:

 「機法一體」有三:
一、《大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二、《觀經》言:「佛入眾生心中。」又言:「光攝念佛眾生。」

 

       也就是《觀經》所講的「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這就是「佛入眾生心中」;而「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就是這裡所講的「光攝念佛眾生」

三、善導大師言:「彼此三業,不相捨離。」

 

       在上一次共修當中,也有提到這三種機法一體,那個時候有約略解釋《大經》「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往生正覺,機法一體」。也有解釋《觀經》這裡所講的「身心功德,機法一體」。這兩個機法一體在上次有解釋過。接下來: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

 

       這是善導大師的法語,這幾段法語就很白話,一看就懂。善導大師說:「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彼此三業不相捨離就是「一體不離」,所以這也是「機法一體」。「機」指我們念佛的眾生,「法」指彌陀攝取不捨的法體。這是「彼此機法三業,不相捨離」。如果眾生稱佛是稱其他諸佛的名號,不稱彌陀名號,所禮的佛不是阿彌陀佛,所想的佛也不是阿彌陀佛,那當然跟阿彌陀佛彼此三業就互相捨離,就不是機法一體了。專稱彌陀佛名有這樣的利益,又是這麼樣的易行,因此我們就應專稱彌陀佛名,來跟阿彌陀佛機法一體才對。接下來:

口稱佛名,三相應一如實。

 

       怎麼說「口稱佛名,三相應一如實」呢?三相應就是這一段法語所講的,「稱彼如來名」的話,就是「如彼如來光明智相」,也就是跟阿彌陀佛的光明智相相應,這是第一個相應。第二、「如彼名義」,就跟阿彌陀佛的名跟義相應,這是第二個相應。接下來「欲如實修行相應故」,這樣才是真正的如實修行,所以有這三種相應。

 

       總歸就是一句「如實」。其實我們修行必須是如實的修行,才能獲得真正的果報,如果所修所行不如實,不可能獲得真正果報,所以凡事都要真。因為有什麼樣的因,才會有什麼樣的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這個「如是」也就是「如實」的意思。接下來:

故「專稱彌陀佛名」,是真正如實修行;欲如實修行,需「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我們願生彌陀淨土的人,必須要專稱彌陀佛名,這樣才是如實的修行,才是相應於它的果的這個因。那麼,欲如實修行也不是很困難,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了。接下來:

雖常修行,實無修行。

 

       對我們修這一個法門的人來講,雖然天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不捨、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可是追根究本來講,我們也不算什麼修行,所以說「實無修行」。如果是聖道門的話,他要從有修行進入無修行,從有功用行進入到無功用行。

如《論註》言:「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

 

       曇鸞大師這四句話非常的好,本來這四句話是在形容說明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極樂聖眾,他們雖然到十方世界廣度眾生,可是對他們來講是無功用行、是不假造作的,他們再怎麼樣的廣度眾生,日日時時度眾生,可是就他們的感覺呢?他們是沒有在度眾生,好像《金剛經》所講的「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也就是說已經離開了能所,「三輪體空」了,因為他「體如而行」。

 

       這個「如」是什麼呢?就是「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既然是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的話,就無所謂我在修行、或者是我在救度眾生,有一個對象在讓我救度,或者有一個法門在讓我修行,就無所謂如此,所以說「體如而行,則是不行」。那麼「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能夠不行而行才算是真實的修行,如果不能夠「不行而行」就不是真實的修行,那不是真實的修行就是什麼呢?就是顛倒的、是虛偽的,跟體如的「如」就不相應,也就是沒有隨順法性,因為法是不生不滅的、法是無所造作的、法是無能無所的、是離開相對的。

 

       我們專稱彌陀佛名,也等同「體如而行,則是不行」的「如實修行」,為什麼?我們專稱彌陀佛名,相應於阿彌陀佛的本願,而阿彌陀佛的本願已經把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功能、功德、資糧都已經預先具備好了,放在名號當中,讓我們只要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就有了功德資糧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對我們念佛人來講,我們不覺得我們是在累積、是在修這個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跟功德,我們只不過是隨順第十八願所講的,阿彌陀佛要我們乃至十念,那我們就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乃至一念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對我們來講,我們是體如而行,是「不行」,我們這種「不行而行」,其實才是真正的如實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這可能不容易了解,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好像我們坐船就能夠從此岸到達彼岸,可是我們並沒有游泳,我們並沒有從這裡遊泳到彼岸去啊!但同樣也能夠到達彼岸,因為是靠船的航行功能,不是靠我們的功能,我們只不過是隨順這一條船的航行,怎麼隨順呢?就是坐在船上,安份守己坐在船上,也就是行住坐臥、衣食活動都不離開這一條船,自然就能夠從此岸到彼岸,可是對我們來講,我們並沒有在游泳、靠自己的力量從此岸渡到彼岸去。所以對我們來講,念佛才是真正的「不行而行」的「如實修行」。

 

       所以這一句「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令人非常的喜歡。當然「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這句也讓我們非常歡喜,曉得只要稱彼如來名,就是如實修行了;如果不是稱彼如來名的話,就不是如實修行,是顛倒的、虛假的修行。

 

       曇鸞大師在另外一段法語說:「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也就是除了這一句彌陀名號以外,我們所累積的不管是世間法也好、出世間法也好,人的五戒的因跟果也好,天的十善的因跟果也好,都是顛倒、都是虛假,不是真實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不順法性,也就是跟法性、跟空性不相應。

 

       我們雖然對空性是什麼境界摸索不到、也想像不到,就好像道綽大師所講的:「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儘管我們是這樣,但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與如實修行相應了,就相應於如實修行了。所以我們這一個法門很殊勝、很容易。接下來:

彌陀五劫永劫,成此名號,賜與眾生作往生正因,
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往生功德,毫無遺漏。

 

       阿彌陀佛是經過五劫的思惟,又經過兆載永劫累積他的無量德行。在《無量壽經》是講「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又說「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阿彌陀佛這五劫的思惟和兆載永劫所積植的無量德行,它的結晶是什麼呢?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一句名號就完完全全、毫無遺漏的涵蓋了阿彌陀佛五劫所思惟的四十八大願,以及兆載永劫所累積的無量德行在裡面,彌陀以此句名號賜與眾生做往生正因,白白地賜給我們十方眾生做為往生的正因正業,所以我們往生的正因正業不需外求,只要專稱彌陀佛名。

 

       當然,這並不表示我們除了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之外,能夠做得到的不做、應盡的責任義務不盡,這樣的話就是對我們這個法門產生偏頗的見解了。六度萬行我們都應隨緣隨分去做,只是不靠所做的這六度萬行為往生的正因,如果這樣的話,就是屬於靠他力,不然的話就是摻雜自力。

 

       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我們這個法門另一個特色就是果地的法門,不是因地的法門,不是從因向果的修行法門。如果是自力的法門,從凡夫要超凡入聖,必須要圓滿五戒十善、還要斷見惑、思惑,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是直接以阿彌陀佛果地(成佛)正覺的所有功德做為我們成佛的因,也就是阿彌陀佛以名號,果地覺就是名號,來讓我們做為成佛的因,所以說「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我們已經有了成佛的因,當然就能成佛,如果不是我們這個專稱彌陀佛名的法門的話,他必須要發菩提心、去行菩薩道,若從不退轉位來講的話,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累積成佛的願跟行,那個就是因地法門,不是果地法門。可是對我們來講,我們既無能力去累積那些願跟行,同時也不需要,為什麼?我們連見惑都沒有降伏,何況斷思惑、斷塵沙惑,而破一品無明進入初住的果位呢?我們沒這個能力。同時也不必,因為已經有了、已經具備了,阿彌陀佛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在哪裡?在這句萬德洪名,我們只要稱彼如來名便可以了。接下來:

我但信受專稱,毫無不足,毋需修餘雜行,或迴餘功德,以加於佛。

 

       所以對我們來講,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毫無不足,沒有不夠的,通通具備了,不需要念餘佛的名號,或者是修其它的法門,然後再以這些來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以為雖然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可是恐怕他力量不夠,因此必須要加上我們迴向這一些餘佛餘行的功德來補助阿彌陀佛。如果這樣的話,就表示不了解我們這個法門,他所行持的是不純正的淨土法門,不純正的淨土法門就是通途的淨土法門,純正的淨土法門就是我們所強調、所弘揚的善導流這個法門。

 

       為什麼向來的淨土法門不能算是純正的呢?它當然也可以說是淨土法門,因為同樣以極樂世界為目標,同樣曉得有阿彌陀佛的救度,可是它對於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了解得不夠正確透徹,對於極樂世界是怎麼樣的一個境界?也沒有正確的了解。這兩個都不了解的話,就不曉得阿彌陀佛跟我們是怎樣的關係,甚至不曉得極樂世界跟我們是怎樣的關係。

 

       為什麼會導致這一種現象呢?原因在於善導大師這一系列的著作在唐朝末年就於中國消失,轉而流傳到日本,經法然上人開宗立派而發揚光大。總的來講,善導大師的著作《五部九卷》從我們中國消失,但其中有一部《往生禮讚》並沒有消失,因為它被唐朝的智昇法師編輯在他的《集諸經禮懺》中,所以北宋時代元照大師也看過,因此在他們的著作當中,多多少少就有《往生禮讚》的思想。

 

       可是整體來講,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教理思想是因為自唐末以後沒有被閱讀到、沒有被正確接受到,所以自從北宋以來凡是解釋淨土經論的、弘揚淨土法門的,沒有善導流的依據的話,只能以自己所接觸的、所修所學法門的教理來解釋,這樣就難免會偏向於雜行、傾向於自力,而不曉得我們這一個法門完全是靠彌陀的救度,而且它有一個特色就是龍樹菩薩所講的「易行」與「安樂」。之所以易行、安樂,是因為它是果地法門。所以一般人雖也常常講「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是果地法門,可是又不能肯定往生決定,還必須加上自己的修行來迴向,甚至累積自己的功夫做標準,這樣的話,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只是偏差一點點而已,但是它的結果就大大不同,非常可惜。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

 

      (2010年6月20日)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