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2024龍年新春講話
  2.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3.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4. 2023中元開示
  5.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6.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8.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9.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0. 2022中元開示
  11.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2.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3.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4.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5. 念佛超度之勝益
  16.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1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18.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19.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0.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1.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3.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6. 2019年彌陀誕開示
  27. 2020中元法會開示
  28. 志工四喻
  29. 人生是苦
  30. 生命無常三根本
  31.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2.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3. 中元節開示(2019)
  34.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5. 豬年話豬
  36.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37.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38. 受戒與持戒
  39.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0.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1. 二種成佛法
  42. 橫超的淨土法門
  43. 往生與預知時至
  44.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5.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6.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47.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49.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0.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1. 彌陀願心的根源
  52.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3. 大慈悲五要點
  54. 慈心法門
  55. 念佛不妄語
  56.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57. 淨土宗的根源
  58.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59. 為何吃素?
  60.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1.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2. 愛與佛命
  63. 不請之友
  64.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5. 學佛的目的
  66. 說愛(二)
  67. 說愛(一)
  68.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69.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0.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1.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2. 「以誠感人」的意涵
  73.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4.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5. 在心、在緣、在決定
  76. 佛教點燈的意義
  77.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78. 念佛成佛的原理
  79. 佛在何處?
  80.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1.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2. 慈悲的救度
  83. 念佛生蓮
  84.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5. 信受彌陀救度
  86. 為新戒比丘開示
  87. 歸依勸囑
  88.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89.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0.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1.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2.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3.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4.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5.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6. 念佛人的「本尊」
  97.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98.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99.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0.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1.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2.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3.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4.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5.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6.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07. 阿彌陀佛的救度
  108.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09.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0.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1.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2.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3.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4.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5.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6.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17.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下)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中)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上)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下)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上)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不請之友

       ──2016年1月23日講於弘願第二屆志工研習

 

 

       諸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今天是第二屆志工研習的最後一天,也就是圓滿日。經過這次的培訓研習,志工及蓮友們對本門的法義應該都有更深入,對於「志工背誦法語」的內涵也能更加了解。這樣,於自信教人信就能更契理契機,在待人處事上也會更得體穩當。

 

       「志工背誦法語」主要是針對發心──尤其是以佛菩薩的慈悲發心做為我們的目標與榜樣。所謂「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如果將這些法語熟讀背誦,銘記在心,經常思維、體會,無形中就會增長我們的慈悲愛心,轉化我們的心性,也會擴大為眾生服務的心量,當然也會減少自己的習性煩惱。自然而然的在團體中,就能夠更加的和諧、融洽,對於自己的擔當、發心也會增長勇氣。所以,背誦的內容,每一句都能潛移默化我們的心性,提昇我們的人性,擴大我們的心量,因此,希望大家儘量將這些法語牢記下來,使它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成為一顆永不磨滅,而且能夠放光的燦爛種子。

 

       現在我們就一起將「志工背誦法語」念一遍:

 

 

志工背誦法語

1.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無量壽經)

 

2.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願為眾生趨走給使,令彼安穩歡娛受樂,為他受苦心不生悔。
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業所作諸善,終不自為恆為他人。
自捨己事先營他事,營他事時不擇時節,終不顧慮辛苦憂惱。(優婆塞戒經)

 

3.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 (維摩詰經取意)

 

4.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華嚴經)

 

5.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莊嚴經)

 

6.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我願保護一切眾生,終不棄捨。
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
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
我寧獨受如是眾苦,不令眾生墮於地獄。
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
彼諸眾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獨無侶。
隨宜救護,一切眾生,令出生死。
度脫眾生,常無休息,無有疲厭。   (華嚴經) 

 

7.禮運大同篇(《禮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8.《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9.宗風一──真諦(往生之道):

一、一向專稱─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二、三不疑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

                     

三、守愚無諍─專崇本宗,不譏他宗;法門高下,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

 

四、六不六化─不尚體驗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實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純學術而信仰化,
        不涉艱澀而淺易化,不落繁瑣而普及化。

 

五、恪守傳承─著作講演,必依傳承,絕不妄自,越格發揮。

        他宗他流,言論若異,敬而不依,堅持本流。

 

六、親近同門─親近同門,切磋法義;若非同門,不親不近,防退失故。

 

 

10.宗風二──俗諦(處世之道):

一、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

 

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

 

三、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四、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五、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六、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七、生活——簡單、樸素。
       語言——誠懇、和藹。
        威儀——安詳、穩重。

 

八、諉罪掠功小人事,掩罪誇功眾人事,
        讓美歸功君子事,分怨共過盛德事。

 

九、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
        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

 

十、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

 

修心八頌 朗日塘巴 造

 

第一頌  視眾勝寶

願我於諸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
饒益滿彼究竟利,恆常心懷珍愛情。

 

第二頌  視己卑下

願我與誰相處時,視己較眾皆卑下,
從心深處思利他,恆常尊他為最上。

 

第三頌  觀心斷惑

願我恆常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己他人時,立即強行令斷除。

 

第四頌  視惡惜寶

願我目睹惡劣眾,造罪遭受劇苦時,
猶如值遇珍寶藏,以難得心愛惜之。

 

第五頌  受虧獻利

願我於諸以嫉妒,非理辱罵謗我者,
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

 

第六頌  視害為師

願我於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雖非理而陷害,亦視彼為善知識。

 

第七頌  暗取他苦

願我直接與間接,利樂敬獻於慈母,
如母有情諸苦厄,我當暗中自取受。

 

第八頌  知法如幻

願我所行此一切,不為八法所垢染,
了知諸法皆如幻,解脫貪執之束縛。

 

       這些背誦的法語當中,包括「淨土宗宗風」以及「修心八頌」,希望大家背得愈純熟愈好,讓這些法語變成我們的個性、生命,成為我們的氣質。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志工背誦法語」中第一段的內容,共有五句: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這五句寶貴的經文出自《無量壽經.序分》中的〈證信序〉。

 

       每部經的開始都有〈序分〉,接著是〈正宗分〉,最後是〈流通分〉。序分可分為二種:一種是「證信序」,一種是「發起序」。「證信序」就是證明這部經確實是佛所說的,因為它有時間、地點、聽眾、對機眾、紀錄者的證據,這叫做「證信序六成就」。一部經有了這六成就作為證明,就表示這部經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他是可信的,不是可疑的,是出自於佛陀的廣長舌相。

 

       「證信序六成就」就是「聞、信、時、主、處、眾」。

 

       本經之「聞」是指阿難尊者,他親身聽佛所說《無量壽經》的內容,所以是可以相信無需懷疑的,這是「聞」和「信」兩種成就;

 

       「時」就是某一個時間;

       「主」是說法的主人,指釋迦牟尼佛,他是主要的講說者;

       「處」是在某一個處所,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某處所說;

       「眾」是對大比丘、大菩薩等這些大眾所說的。

 

       這叫做「聞、信、時、主、處、眾」六成就。一部經典的構成都必須有這六件事,否則不能構成一部經。

 

       《無量壽經》的「證信序六成就」是怎麼說的呢?經典說: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又與大乘眾菩薩俱……‥。

 

       「我聞」就是「聞」,「如是」就是「信」,「一時」就是「時」,「佛住王舍城」就是「主」和「處」,「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大乘眾菩薩」就是「眾」。

 

       佛法有分小乘跟大乘,這裡的菩薩眾都是大乘的菩薩,都不是普通的人物大乘之中又分為三賢位的小聖以及十地位與等覺的大聖,這一些菩薩都是大乘中之等覺大聖菩薩。《無量壽經》形容這些菩薩說:「來會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示現八相成道之化儀。」也就是說,來聽釋迦牟尼佛解說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四十八大願,以及解釋極樂世界如何莊嚴的這一部《無量壽經》中的菩薩眾,都跟等覺的普賢菩薩一樣,能夠以大願行,在無佛的地方示現八相成佛而說法廣度眾生。也說是說,這些菩薩都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可以顯化成佛來救度眾生。像這樣的大菩薩數量有多少?《無量壽經.證信序》說「不可稱記」,無法算出有多少,可見數量多不勝數。這些不可稱記的大菩薩都來參加這次法座,聽釋迦牟尼佛解釋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之法。

 

       這五句經文就是在《無量壽經.證信序》的結論之處,說明並總結性的讚歎這些大菩薩的悲心願行。這五句經文可以讓我們體會到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無條件的要將成佛的功德惠賜給我們十方眾生,消除我們曠劫以來的所有業障,使我們能夠離開六道生死輪迴,而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的殷切之心。

 

       因為菩薩們無非都是學習十方三世諸佛的行願,直到願行圓滿才成佛的,而阿彌陀佛又是諸佛之王,顯示十方三世諸佛菩薩,都是跟著學習阿彌陀佛的願行,踏循阿彌陀佛的蹤跡而成佛的。

 

       這五句經文如果牢記在心中,好好體會,細細思維,就可以領悟到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拔苦與樂的悲願,以及阿彌陀佛和我們念佛人的關係。讓我們能夠很安心、很法喜的來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

 

第一句: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前來與會的這些大菩薩都是學阿彌陀佛的悲心,阿彌陀佛的悲心就是「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庶」是眾多,「類」是各種類別,因此「庶類」就是「眾生」的意思。

 

       眾生概括有二種:

       第一種是一切眾生,也就是指十方一切所有的眾生。

 

       第二種是三界內二十五有的眾生,也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內的所有眾生,包括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道等,總括起來的眾生類別有二十五種。

 

       當然,推廣來講,眾生有所謂十法界六凡加四聖的眾生,剛剛講的是六凡法界(地獄、餓鬼、畜生、人道、阿修羅道、天道),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之聖者因已斷除煩惱,脫離輪迴,尤其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因此,需要做不請之友、為他承擔救度的對象就是六凡法界的眾生。

 

       六道眾生每道又各有不同種類,每個種類又有成千上萬的分類。譬如地球人種,有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個性又是千差萬別,信仰也各自不同;以動物種類來講,更是難以計數;地獄的眾生有大地獄、小地獄、八寒地獄、八熱地獄;餓鬼也是一樣,有各種種類。所以「庶類」也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也就是凡夫眾生。所謂「凡夫」就是還有貪瞋痴慢疑,還在六道裡面輪迴的,這就是凡夫。因此,這裡的「庶類」,主要是指我們罪惡生死凡夫。

 

       「為諸庶類」,「為」很重要,如佛為眾生,父母為兒女,醫生為病人,慈善家為貧困,救生員為溺水,助念人員為亡者,學佛人為法、為眾生,彌陀志工是為自信教人信。「為」在這裡是指佛為我們罪惡生死眾生,主動來做我們的朋友。

 

       佛是三覺圓滿,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至極尊貴高尚的,所謂「天上天下無如佛」,不是我們凡夫有資格可以和他並肩同行、平起平坐、可以和他做朋友的,何況是和諸佛之王的阿彌陀佛平等往來。因為我們不是羅漢、也不是菩薩,我們自覺不夠資格,高攀不上,也不敢高攀,畢竟我們是在六道中輪迴,貪瞋癡具足、煩惱業障深重的凡夫,只有自卑自嘆、自怨自艾的份,哪夠資格和佛作朋友呢?當然也不知道有佛願意來和我們做朋友。

 

       但是,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卻不嫌棄我們,主動來找我們,要來和我們做朋友,要來救拔我們,可說阿彌陀佛是我們的不請之友,他是主動地來當我們的朋友,也主動來邀請我們作他的朋友,未經過我們的拜託,也沒有經他人的介紹推薦,所以說「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可說阿彌陀佛是我們不請之友,是主動地來當我們的朋友,也主動來邀請我們作他的朋友,不經過我們的拜訪,也沒有他人的介紹,我們跟阿彌陀佛--法藏菩薩素不相識,可是法藏菩薩就主動地不嫌棄我們,不嫌我們門風不相對,身分不對等,就來當我們的朋友。這說明了阿彌陀佛曠劫以來,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時候,心心念念都是為我們眾生設想,無量德行也都是為了奉獻給十方眾生。

 

       在社會上,與人作朋友難免有身分、地位的考慮與限制。譬如我們到美國去,歐巴馬總統會不會接見我們?不會!因為身分地位懸殊;又譬如進入社會,如果對方的地位很崇高,他們即使願意,也不一定能與我們作朋友。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凡夫與聖人之間,也有類似的情形。進一步來講,世俗有真正的朋友嗎?可以說很少,因為世間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因為意見衝突或是利害攸關而分道揚鑣。甚至,一方困苦潦倒、生意失敗、負債累累的時候,另一方就躲起來了。因為我們凡夫的心是無常的。這個世界──不管精神界或者物質界,有形、無形,都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就沒有所謂的「真」;能夠稱得上「真」的唯有佛的境界,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阿彌陀佛的本願。

 

       在《現果隨錄》第二卷裏有一個故事,大意說:「有一位居士叫做趙朝奉,他與同伴坐船要回家鄉,卻在半路突然生病無法醫治而死亡,他的同伴不得已,只好將他棄放在海邊,自己坐船回家而去。趙朝奉在海灘上被海風一吹,起死回生,甦醒了過來,可是一見海天浩蕩,四顧茫茫,沒有人跡。他見眼前一座大山,到處都是叢林草木,他撥開草木,攀爬到山上,山頂平地上竟然有一座大寺院,而且金碧輝煌。他當下心中歡喜,知道自己得救了,就進入寺院。一進寺院,看到很多僧相奇特的出家眾,人數約有四五百位,他就懇求師父們收留他,有一位出家眾就引導他到廚房去當火頭,一晃眼,已住了好幾個月了。

 

       原來,這寺裡的出家眾都不是普通人物,全都是證果的阿羅漢,他能夠遇到阿羅漢真是很大的福報,若不是過去世的緣份,是沒辦法的。不久之後,有一位阿羅漢對他說,你還是具足貪瞋癡的凡夫,而我們都是證果的解脫者,不宜長久相處,於是就以神通把他放在袖子裏,剎那之間就把他送回家鄉去了。

 

       凡夫跟凡夫要做朋友都不容易了,何況我們跟佛的境界相差那麼大、那麼遠。以菩薩五十一階位來說,「十信」還是凡夫,不能了解「十住」的境界;十住雖已是聖賢之列,也還不了解「十行」,十行不了解「十迴向」、十迴向不了解「初地」、初地不了解「二地」、十地不了解「等覺」……這些境界也一樣相差懸殊,因此就有尊卑、大小、高低的區別。所以,我們既不能了解對方的境界,也就談不上跟他當朋友。可是今天阿彌陀佛以佛王之尊,主動來當十方眾生的朋友,目的是要承擔我們的罪業,成就我們成佛。
能夠與我們永不捨離、常相廝守的,就是阿彌陀佛。他主動而來,既不嫌棄、也不計較,歡喜接納我們,而且對我們極盡體貼包容。想一想,我們在這世上,連親人之間都不能體貼、不能包容,凡事都會計較了,何況是朋友呢?由此應知,唯有阿彌陀佛是我們真正的朋友。人生在世,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若有阿彌陀佛做我們的朋友,能夠與佛同在,我們就有絕對的大依靠,就能夠徹底的解脫,這是何等的福報!所以,念佛人要曉得阿彌陀佛是「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不僅是我們的不請之友,也是我們永不分離的親友。

 

第二句: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不僅如此,阿彌陀佛更進而「荷負群生,為之重擔」。「群生」跟「庶類」一樣,是指十方一切眾生。「重擔」是指眾生輪迴的罪業,「荷負」是肩扛背負,扛在肩膀上或負於背部上。這八個字的意思,就是阿彌陀佛荷負承擔眾生罪業的重擔。

 

       以世間而言,我們若欠人巨債,朋友大概就嚇得跑開,見不著影子了。眾生的罪業有多重呢?《大悲經》說:「娑婆世界,諸眾生等,煩惱厚重,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棄者,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摒棄,以重業故。」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煩惱特別強盛,罪業特別深重,使得一千四佛有心無力,都對我們搖頭而離去。我們所造的業無量無邊,這樣的罪業我們自己根本無法承擔,又沒有人來協助我們,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他主動而來,承擔十方眾生生生世世所造的罪業,也就是彌陀為我們「荷負重擔」。阿彌陀佛主動來作我們這群罪苦眾生的朋友,既然是朋友,就有互通有無,甚至同甘苦、共患難的情誼。

 

       我們人生最重的擔子是什麼?不是欠人家錢、也不是三餐不繼,這一些再怎樣都有辦法突破,都會過去,而且再窮困也只是今生這一輩子;最重的是生死輪迴這個擔子,而且是生生世世無窮盡的擔子,是我們擔負不起的。而阿彌陀佛正是要承擔我們這個重擔,為我們解決生死輪迴的業障,成就我們成佛的功德,阿彌陀佛負起救度我們的責任,把我們一切的罪債全部承擔起來。

 

       我們眾生有擔不起的重擔,阿彌陀佛替我們擔起來。我們眾生到底有什麼擔不起的重擔呢?粗略來講,譬如五戒,第一是殺生,生生世世以來我們都曾殺過生,殺雞、殺鴨、殺豬、殺牛、殺羊、殺魚、殺鳥,甚至殺人,而且所殺之眾生不計其數。單單這一輩子所吃的肉就很多,如果沒有學佛吃素,幾乎天天都是以眾生的肉來養身體,直接殺、間接殺的動物其數就無量無邊了。

 

       就偷盜來講,所謂殺人越貨,明搶暗奪,大秤小斗,貪污舞弊,借而不還,不該拿而拿,不該用而用,不該賺而賺,這些都是偷盜。乃至無德而受人讚歎,自己卻沾沾自喜,這也是偷盜,偷盜名譽,這樣也會損福報,無形中精神、氣色、前途、命運都會衰減,曠劫以來、生生世世,我們能犯的這些,也是其數無量無邊,不可計數。所以我們在物質方面,不拿不義之物,而且也不隨便接受人家的讚歎。

 

       至於欺騙人家的感情、侵犯人家的身體,造成對方夫妻的痛苦,甚至家庭的破裂,這種邪淫的罪惡,曠劫以來所造下的,同樣也是無量無邊,不可計數。

 

       還有欺騙他人、謾罵他人、誹謗他人、背後說別人的壞話,或者挑撥離間,或者說一些閒言戲語,這同樣是一種罪過。這樣的罪過也是無量無邊,不可計算。

 

       殺、盜、淫、妄這四種根本罪業,曠劫以來我們都曾不計其數的做過,所以罪業非常沉重。這些罪業我們擔得起嗎?擔不起;既然擔不起,我們未來的下場結果會在哪裡?在地獄、在三惡道。即使離開地獄,離開三惡道,出生在人間或天上,這些罪業如果沒有還清,就永遠會在六道中來來去去,無法出離。如同佛所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想要出離六道生死輪迴,就必須要將所有業債還清,否則是不可能離開輪迴的。就好像我們要移民到其他的國家,可是本國所定所犯的債務、罪刑,如果沒有結清的話,是會被限制出境,不可能離開的。

 

       我們雖然學佛,但由於貪瞋癡三毒強盛,即便今天做了一些功德也無法抵償昨天以前的種種罪過;今世所累積的修行,也無法抵償過去無量世的罪業,因此我們自身的罪業自己擔不起,也還不完。《華嚴經》:「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意思是說,娑婆世界每一位眾生,所造的惡業非常多,有多少?多到整個虛空都容納不下,這麼驚人的如山如海的龐大罪業,我們如何能償還得了呢?

 

       我們所做的事情,所說的話,乃至起心動念,隨著時間過去好像就不存在,沒有一個形體流轉,可是心動念,言行舉止,自有一股無形的力量,一直留在宇宙當中,時間一到,就必定要受果報,所謂「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些罪業我們承受不起,那別人能代替我們嗎?不可能。《地藏經》說:「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父子、母女是骨肉之親,可是在三界惡道當中,即使相遇了也不一定認識,即使認得了,也沒辦法彼此代替對方的痛苦,可說沒有人能夠承受得起對方的罪業。

 

       十方諸佛當中,只有阿彌陀佛主動來承擔我們的罪障,負起我們的重擔。就阿彌陀佛來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不請之友,沒有經過我們的邀請、祈求、拜託,他主動地、歡喜地來作我們的朋友,乃至做我們親友。經典上說「真友不待請,如母趣嬰兒」,意思是說,真正的朋友不等待請求,我們有了困難,需要協助,他不會袖手旁觀,一定會挺身而出,不是被動,是主動的,不是消極的,是積極而來協助的;猶如慈愛的母親對她的嬰兒的愛護,是主動、歡喜的,再怎樣的為這個嬰兒付出都是心甘情願、無怨無悔,甚至甘之如飴,這是慈母的天性,也就是母親的心,不論是內、是外,她對嬰兒的愛是不講條件,也不假藉其他因素才來愛他,慈母的愛是天生自然、天性自然的,甚至為了愛她的嬰兒,寧可犧牲自己。在世間,這種愛是最偉大的愛,甚至感天動地的愛。

 

       但是,母親對嬰兒的愛還是有限度的,譬如必須是她的嬰兒,而且必須是在能力之所及的範圍之內;特殊情況下,她或許也不愛。而真正的愛,則不管跟自己有血緣、無血緣,是自己的或別人的,他都會自自然然去愛。所以無緣就是不講條件,是天生自然,自自然然,絲毫不勉強、也不用要求的,因為他的本質就是「愛」。不過,這種愛只有佛菩薩有,我們眾生是沒有的,眾生的愛必須講條件,必須假藉各種因緣。所以,所謂「愛人如己」,對我們而言只是學習,要到佛菩薩的境界,才能真的沒有條件的愛人如己,而且佛的愛,是不受任何因緣而改變,是永恆不變的。

 

       慈母來到嬰兒的面前,是主動、不須祈請的;阿彌陀佛對我們也是這樣,愛護每一個眾生,不管在哪個國度,哪個種族,信哪種宗教,是善人、惡人,是人間、三惡道,或是天上眾神,阿彌陀佛都主動積極的來作他的至親好友。為什麼要來當他的至親好友呢?為了「荷負群生,為之重擔」,把一切眾生的罪擔,一肩獨挑。眾生曠劫以來的罪業重擔,阿彌陀佛為我們一肩承擔;眾生曠劫以來所有的罪,阿彌陀佛全部為我們償還,這就是「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的目的,目的就是在於「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所以,凡是淨土宗的念佛人首先要了解,雖然我們虔誠念佛,可是其實十劫之前,曠劫以來,阿彌陀佛就已經在念我們了,而且是來到我們面前,要承擔我們的重擔。我們眾生的重擔就是無邊的罪業,這個罪我們擔不起,由於擔不起,償還不起,所以長劫以來一直在六道輪迴,直到現在還沒能償還得了。阿彌陀佛就是為了承擔我們的重擔而來,這就是佛心、佛願、佛力的本體,具體展見了佛教所強調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拔苦與樂」之精神本質。

 

       唐朝時代所編的《三寶感應要略錄》,此書分為三卷,上卷就有一則關於佛菩薩為眾生作不請之友,為眾生服務挑重擔的故事,它標題是「聖無動尊自稱無價馱婆感應記(出祕密記)」。

 

       內容是說,在過去南印度的地方,有一位王子因厭世出家,弘持正法,他常常持誦無動明王的名號。無動明王是密教明王,也是佛菩薩顯化。有一天這位出家的王子他單獨要到某個地方,經過曠野無人的時侯,這一位無動明王就現身跟他做伴,而且他自己表明他是「無價馱婆」,「無價」就是不講代價,不用價錢的;「馱婆」是印度話,是奴婢的意思。不動明王表明說他是不領薪水的奴婢,要像世尊的弟子奉事世尊一樣。他又說他肩上所綁的那條布,就是無價馱婆的標誌。

 

       這段故事記載在《三寶感應要略錄》,不動明王自己示現,當修行者的侍者,而且自己表明是無價馱婆,同時也舉出肩膀上所綁的那條布做為證明。

 

       從經典上來講,不動明王是大日如來的另一種顯化。試想,其他的佛菩薩,都能夠主動現身來做他的同伴,背他的包袱,為他服侍效勞,陪伴他走過荒野無人的險地,更何況是諸佛之王、慈悲至極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佛就是要救度十方眾生,所以他全身上下內外都充滿愛護十方眾生的細胞,隨時等待要為十方眾生效勞。所謂「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一代聖教都是在闡揚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

 

       基督教有一個譬喻,很能貼切的說明荷負群生的重擔:有一位基督徒,他一生虔信上帝,最後終於上生天堂,跟上帝在一起。他在天堂回顧著他在人間的一生,凡是走過的地方都有四個腳印,兩個是他自己的,另外兩個腳印是上帝的;也就是上帝與他同在,陪他走過一生。他看著這四個腳印,對上帝滿懷感恩。看呀看,看到某一段路程卻只有兩個腳印,他一回憶才想起那一段是他一生中最艱難困苦的逆境,可是卻只有他一個人孤獨在承擔,沒見到上帝的腳印。這時候他就向上帝抱怨說:「上帝啊,上帝啊,在我最艱苦的時候禰竟然捨我而去。」此時,上帝就對他說:「傻孩子,不是這樣呀,你最艱難的時候,是我把你扛在肩膀上,所以這兩個腳印是我的呀!」

 

       這雖然是基督教的故事,可是這段故事的經文根據卻在《無量壽經》中──「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第三句: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只要依靠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可以消除我們的業障,獲得無上的功德,離開輪迴,往生成佛。所以《無量壽經》接著說:「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這「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的「法」是指什麼法呢?就是闡述阿彌陀佛救度的純正淨土法門,就是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施諸黎庶」,「施」就是布施、惠施,白白給他,不取代價,是主動的,不等待對方祈求拜託的,而且不是勉強的,是自然、歡喜的,這個就是惠施。「黎」是指人民,「庶」是指眾多,所以「黎庶」是指十方眾生的意思。

 

       意思就是說,在我們還不知道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在我們祈求之前,阿彌陀佛已經主動給我們了。我們其實根本就不曉得要求,也不曉得追尋,但阿彌陀佛也已經主動地迴向給我們、布施給我們了。不等待我們追尋,不等待我們請求,阿彌陀佛就已經送到我們的面前來了。這叫做「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阿彌陀佛布施給我們的不請之法,這些我們不知道要去追求的彌陀救度之法,阿彌陀佛主動介紹給我們,推薦給我們;當我們沒有能力、買不起、無法接受時,佛就不講條件,白白的送給我們、布施給我們、惠賜給我們。這叫做「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我們無法想像的是,可以成佛、度眾生的這個無上尊貴的法,阿彌陀佛已主動、平等、無差別、沒有條件地布施給我們十方眾生,這個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德與境界,只有佛與佛才能彼此了解、彼此讚歎、彼此證明,羅漢、菩薩都不可能了解,所以《無量壽經》說:「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連阿羅漢,乃至菩薩也沒辦法了解、測度、想像,何況我們凡夫怎麼能夠知道而去尋求呢?但是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卻主動將這個法門介紹給我們,而且要求我們務必要接受。大家是不是都願意接受呢?

 

       學佛人對十方諸佛、菩薩都應該視為尊貴無比,高高在上的供奉,甚至匍伏在下,五體投地頂禮的,可是我們這個法門,阿彌陀佛與我們的關係與跟諸佛菩薩有微妙的不同,不同在哪裡?在於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主動歡喜的布施給我們,而且要求我們無論如何,非接受不可,這是他對我們唯一的無上命令。

 

       所以,淨土法門也叫做「從果向因」的法門。從果,阿彌陀佛是證佛果的佛,他把所證的正覺功德,也就是能夠消除輪迴之業,能夠往生淨土的這樣的果報功德,送給還在因地造罪業輪迴的眾生,使得我們這樣的罪業眾生,有了佛果──佛的果地功德,自然就能離開三界六道輪迴而往生極樂世界。淨土法門是遷就我們眾生根機,來到我們左右,當我們的朋友,要求我們接受的「不請之法」。

 

       《無量壽經》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開法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成佛的功德,這就是「開法藏」。接下來就說「廣施功德寶」,把這廣大的成佛的功德之寶,來惠施諸黎庶,這就是「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又說:「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阿彌陀佛所求的是清白之法,是白業不是黑業,白業就是善,黑業就是惡,善到達了佛的境界,就是清白,否則白之中還沒有那麼的清純,「專求清白之法」就是以成佛的功德,來惠利群生。

 

       《無量壽經》又說:「以大莊嚴具諸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所發的每一願,所修的所有六度萬行功德,都是為了我們十方眾生,要使我們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淨土而成佛,好像慈父,一生的血汗都是為了愛子而付出一般。

 

       阿彌陀佛所修的法,所惠施的法,是要成就我們的功德,讓我們往生極樂。我們凡夫眾生要往生佛的淨土,要預先消除自身的生死罪業。要消除罪業,最簡單又最殊勝的法門,是什麼法門?無過於念佛,沒有任何的法門超過念佛的法門。善導大師就說:「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如果機法相應的話,門門都能解脫,因為佛(釋迦牟尼佛)是不隨便開口的,有所開口都是為利益眾生。可是這八萬四千種解脫的法門,偏偏除了淨土法門以外,其他的我們都學不來,因為它不簡單。只有念佛這一法,不僅簡單,而且殊勝。因此說種種法門雖然都能夠解脫,可是在殊勝與簡易上,從沒有哪一個法門是超過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淨土法門的。

 

       何況這種種解脫的法門,也必須要看修持者的根機,念佛之外的其他法門,可說都是要利根、上根者才有辦法,以我們末法的凡夫而言,都不是那種根機;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去的法,也就只有念佛法門。何況即使有上根的根機能夠修那些法,功德利益也不如念佛,所以善導大師又說:「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一切法門、一切善事、一切功德,靠自己的力量來迴向,也能往生極樂世界,獲得解脫生死輪迴的利益,可是總不如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為什麼?因為那些即使修得來,也都必須迴向才能夠往生,不然不能夠往生,何況一點也修不來;可是如果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任何人都能夠做得到,而且不管有迴向沒迴向都能夠往生,因為「念佛.往生.成佛」就是佛的本願,這六字名號就是佛的本體。

 

       這六字名號,就如同阿彌陀佛的大願船,這艘船堅固無比,再怎樣的濤天大浪,它都能安如泰山的到達目的地。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等同已安坐在大願船上,必定能從娑婆的此岸到達極樂的彼岸。

 

       善導大師又說:「萬行俱迴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所有法門只要迴向都能往生,可是念佛這一行是最為尊勝的。「尊」是第一無比的意思,譬如國王,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國王,是唯一的,也是獨一的,是唯一、獨一、最尊的,所有的人都在他底下。

 

       萬行與念佛相比,都不如念佛一行,念佛一行就含蓋所有的行門。所以,這一行、這一法、這一門就是普門,所謂「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如《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經文所講的:「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至誠懇切地稱念彌陀佛名,一念一念之中,每一念都是在消除生死的罪業。

 

       善導大師說:「謗法闡提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世間上的罪,沒有比謗法、闡提的罪更大更重,不管行十惡、五逆、謗法、一闡提,只要他迴心念佛,乃至臨終的時候才迴心念佛,那些罪也都能夠當下徹底消除。

 

       善導大師又說:「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臨命終的時候,地獄之火已經燃燒而來,千鈞一髮之際,當下只念一聲佛號就斷氣了,也能夠在當下往生極樂世界,當下消除罪業。顯示這不請之法的簡單與殊勝,是每一位眾生所需要,而且是非要不可的,阿彌陀佛就是推薦這個不請之法給我們。

 

       如果願生極樂的心很迫切,真誠懇切的念佛,這樣所念的每一句名號都在消除我們生死輪迴的罪業;我們的一切罪業都被這句名號的光明所照透,被這名號的寶劍所斬除。可以說,消除業障最容易、最快速、最殊勝的,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這方面可以用比較的方式來顯明。《觀無量壽經》〈下品上生章〉說:「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這段經文意思在顯明:聽聞讀誦大乘十二部經,最多只能消除一千劫的罪業;稱念佛名,則每一念可消除五十億劫乃至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也就是誦經所消除的不是生死的罪業,是一部分,念佛卻能夠消除生死的罪業,能夠拔除生死的罪根,使我們不再繼續輪迴六道。

 

       千劫和八十億劫,真是天差地別!何況,以誦經來說不識字不能誦,沒有經本不能誦,沒空閒也不能誦,沒有適當的地方也不能誦。可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不管何時何處都能夠念,有事沒事都能憶佛念佛。所以念佛是既簡單、又殊勝的法門。就像《無量壽經》「流通分」所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意思是說,歡喜踴躍的稱念這一句名號,佛的功德就跟我們一體不離,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具足了無上的功德。所謂「大利」就是「無上功德」,就是「成佛」,因為所有一切功德沒有比成佛更高更上的了。

 

       可知要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沒有比念佛更簡單更容易更殊勝的。

 

 

       第四句: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阿彌陀佛為了將這個不請之法,布施給我們,使我們瞭解,觸動我們的心,可說是想盡了方法,所以《無量壽經》接著又說:「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阿彌陀佛把十方眾生看成他的爸爸媽媽,自己則是純孝的兒子。「純」就是專一不雜,虔誠恭敬,如同心中純淨、毫不偽飾的孝子對待父母親一樣,愛之於心,敬之於色,父母任何言語舉動,任何的需求,孝子都能夠了解,而且欣然接受,毫無難色地去完成。這種純孝之子,在世間是很難得的;所謂「百善孝為先」,「孝」是百善的根本,世間的善以「孝」最大。這樣的孝子,單單以他這一份孝心,就能夠生在天上。所以在座各位,如果父母還健在的話,是很大的福報,大家就有機會盡孝而獲得世間最大的善因與果報。

 

       以純孝孝子愛敬父母來比喻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慈悲救度。純孝的孝子對待父母,不管父母健康或者老邁病重,都永遠不會捨棄,而且會很尊重恭敬的來照顧。經典以「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來比喻阿彌陀佛不捨棄眾生,不忘記眾生,常在眾生的面前。而且,孝子不等待父母開口,就預先體會父母的心意而主動極盡孝養之責,也以這來比喻阿彌陀佛預先為眾生「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百善孝為先,我們學佛要行善積德,第一點就是孝養家裏兩位現成的佛祖,可是我們愈想孝順,就愈發現我們做得不到位,做得不圓滿。《觀無量壽經》特別以一面法鏡來照出我們的本來面目。《觀經》說: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若想以自己的力量往生極樂世界,就要修三種淨業:

 

       第一,「世福」--世間的福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戒福」--小乘的功德:「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行福」--大乘的功德: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而且要「勸進行者」。自利利人,甚至犧牲自己,利益別人。

 

       這三種淨業容不容易?不容易。

 

       第一種是世間的福德,即使圓滿了,也不能了脫生死輪迴,因為它是世間法,但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自問:「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我們能做得圓滿嗎?接下來要「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果吃素,慈心不殺或許還可以圓滿,可是修十善業就很困難。三福的第一項「世福」,我們就做不到。

 

       學淨土法門,如果能夠自認是「三福無份」的眾生,就能老實地、徹底地靠倒阿彌陀佛的救度;只要依靠彌陀的救度,就能超越、具足三福。因為阿彌陀佛把自己的功德布施給我們,佛的功德是果位的,而三福還是在因地累積的,佛的功德當然超越三福。

 

       阿彌陀佛把他的功德布施給我們,他善巧方便的來當我們的兒子,愛敬我們。世界上的人有愛,未必有敬,譬如親子、夫妻,很恩愛,但會流於隨便而缺乏敬;社會上一般人彼此恭敬有禮貌,也就是有敬,但缺乏親情之愛。可是阿彌陀佛把我們當成他的父母,既敬又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我們接受他的救度。

 

       彌陀孝順我們如其父母,那些可以顯化成佛的菩薩,他們也都效法阿彌陀佛,因此他們和我們眾生是甚麼關係?他們以什麼姿態來對待我們眾生呢?同樣是以「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的關係,將我們罪惡生死輪迴的眾生,當做他的父母,而以很誠心、很純樸,出自內心真誠的來孝順我們。對我們非常的孝、非常的順,隨順眾生、孝敬眾生,比世間孝子孝順父母還要超越百千倍以上。所以我們雖然恭敬諸佛菩薩、禮拜諸佛菩薩、供養讚歎諸佛菩薩;但是,諸佛菩薩也是在供養著我們、孝順著我們,以不請之法,來惠賜給我們。

 

       阿彌陀佛的慈悲,真的是無限的慈悲,但這還不足以形容,進一步又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第五句: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這就是視人如己,意思是把所有的眾生,不管天上、人間,還是地獄、餓鬼、畜生,不管是善人還是惡人,沒有自他、親疏、順逆、愛憎的分別,一視同仁,一律平等,一切平等的都把這些眾生看成是他自己,這就是所謂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講條件的,沒有對待關係的,是同體的愛。

 

       手腳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頭目腦髓、五臟六腑也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當手碰到火,被燒傷了,就會趕快去敷藥;腳踩到刺,就會立即把刺拔掉;頭痛會吃止痛藥;五臟六腑不平和,有了病痛,就會去看醫生,總要趕快解決當下的病苦,讓身體能夠舒服。佛就是把我們眾生當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把我們看成是他的手、他的腳、他的頭目腦髓、他的五臟六腑。念佛人如果能夠體會這一點的話,就會體悟「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阿彌陀佛,豈不是更加把我們看成他的手腳、頭目腦髓、五臟六腑?

 

       如果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的手腳,都是阿彌陀佛身體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的痛苦就是阿彌陀佛的痛苦;我們的痛苦自己沒有力量拔除,但是阿彌陀佛有絕對的力量,因此我們就應信受阿彌陀佛救度,通身靠倒在阿彌陀佛身上。因為,阿彌陀佛是一尊對十方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同心、同感、同受」的佛。

 

       彌陀視我如他自己,看作他本身,所謂「視人如己,愛人如己」。還在因地的菩薩都以這種心態來對待眾生了,何況已經成佛的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全都是出自內心的真誠、是天性自然,沒有任何造作的。好像一張鈔票,本身就具有它的價值性,即使拿在手中揉,放在腳下踩,都不改變它的價值,因為這鈔票的價值是自然就有的。

 

       阿彌陀佛也一樣,不管我們知不知道,相不相信,好與不好,甚至對他不恭敬,對他批評、謾罵,阿彌陀佛還是毫無改變的愛我們,對待我們,做我們的朋友,要救度我們,因為愛我們是他的自性,自性本身就是如此,是不可能受到任何外緣影響的。

 

       就好像一顆藥,它本身就具備藥效,不管我們把它碎成片,磨成粉,怎麼樣的對待這顆藥,這顆藥永不改變它的藥效,因為它本身就有那種功能,除非它不是那樣的藥。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愛是永不改變的,因為阿彌陀佛的本質就是愛,所謂:「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這就是佛的本質。念佛人天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應該曉得我們所念的佛就是這樣的佛。

 

       「視若自己」,等於你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你所負擔不起的,理所當然地我要來為你承擔。所以念佛的人既然信靠阿彌陀佛,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對阿彌陀佛也不要客氣。什麼意思呢?固然我們要對佛存著虔誠恭敬之心,但也不要認為佛在十萬億佛土之外,而且高高在上,我們只有匍匐在大地苦苦地哀求的份,不要有這種觀念。因為阿彌陀佛是「於諸眾生,視若自己」的佛,是跟我們一體的,是生命共同體,他把我們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的問題,就是彌陀的問題;而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六道生死輪迴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承擔不起,解決不了,阿彌陀佛理所當然會為我們承擔,為我們解決,這才是真正的「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阿彌陀佛把我們十方眾生看成他自己,將所有的人,乃至所有的動物,所有六道輪迴的眾生,看成是阿彌陀佛本身,是阿彌陀佛的手,是阿彌陀佛的腳,是阿彌陀佛的身體之一。這樣,十方眾生等於是和阿彌陀佛一體,所謂自他一體、佛凡一體,沒有彼此的對待關係,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等於是自己救度自己,自己救度自己是天性自然的,是理所當然的;自己給自己快樂,自己為自己拔苦,都是很天性自然,沒有勉強,當然也沒有所謂講條件不講條件的。

 

       這也就是《阿彌陀經》裏面所講的「共命之鳥」。「共命之鳥」是兩個生命共用一個身體,我們跟阿彌陀佛可說是兩個生命,我們是凡夫之命,阿彌陀佛是佛命,但是共有一個功德。也就是說,我們這個生命固然很軟弱很愚鈍,但是阿彌陀佛那個生命很健康、很敏慧,可以吸收種種營養分,他所吸收的就是我們所擁有的,他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東西。

 

       所以阿彌陀佛跟我們是生命共同體,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是我們的功德,而我們的負債就是阿彌陀佛的負債;我們的負債如果由阿彌陀佛來承擔,那毫無問題,因為我們生生世世輪迴的業障,在阿彌陀佛功德的大海當中,只不過是一滴水而已。因為我們真的承受不起自己罪業的重擔,因此才永恆地在六道生死輪迴,無有出離之緣,而這業障如果由阿彌陀佛承擔,可說輕而易舉,當生就能夠讓我們脫離六道生死輪迴而往生極樂世界。

 

       既然我們是他,他也是我們,那麼,我們這罪惡眾生所受的六道輪迴之苦,以及在六道輪迴當中所負的債務,豈不是阿彌陀佛都有責任替我們承擔與償還呢?我們是償還不起的,但如果有阿彌陀佛,那就毫無問題。我們再大的業障,在阿彌陀佛的大功德寶海裏面,就如同滄海之一滴而已。

 

       所以,我們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斷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也就是說,整個生死輪迴的大罪,在這稱念名號的當下,就完全斷除了。

 

       原因是什麼?因為這六字佛號是「萬德洪名」,是袪除所有業障的功德寶海,使得罪業再深的眾生,只要依靠這句名號的救度,都能被救,往生成佛。

 

       當然不是說我們現在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專稱彌陀名號,短期間就會往生,不是這樣的。有人誤認為念阿彌陀佛是往生所用的,非到臨終不念佛,否則會縮短壽命,這種想法當然不對。事實上,反而專一念佛,不但可以增福延壽,時間一到,就往生極樂世界,時間還沒到,我們就過著在現世蒙受彌陀保護的生活。

 

       《無量壽經》這五句經文,很能貼切、徹底地流露阿彌陀佛對我們十方眾生主動的、積極的、平等的、無條件的救度,希望把這五句寶貴的經文背下來,細細的思維。

 

       今天晚上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願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