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土文库 > 净土宗文集
top

净土宗文集

淨土宗文集

  1. 善导大师的净土教及其周边
  2.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3
  3.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2
  4.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1
  5. 五浊增时多疑谤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权示现
  7. 阿弥陀佛的形貌
  8. 《净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国净土宗发展史实
  10. 关於《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
  11. 译经史
  12.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一则
  13. 向死而生的净土法门
  14. 试析《观经疏》「化前序」
  15. 昙鸾道绰树净土宗万世不拔之基
  16. 昙鸾与道绰
  17. 量子力学证实:弥陀净土真存在
  18. 净土泛论
  19. 净土感言
  20. 净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试论道绰时教相应的净土判教理论
  22. 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
  23. 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
  24. 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
  25. 善导教学与宋代净土教──特别以对天台宗的影响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净土教与善导
  27. 中国净土教之时代区分
  28. 论昙鸾的净土思想
  29. 论《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30. 道绰净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和中国祖师观
  32.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
  33. 净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35. 玄中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
  37. 「凡入报土」辨正──《安乐集》研学劄记之四
  38. 称名本愿探意——《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三
  39. 「圣道与净土」辨析——《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二
  40. 「约时被机」解读——《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一
  41. 再读《往生论注》
  42. 昙鸾在净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确立莲宗十三位祖师的过程及其释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45. 穿越千年,为师作证
  46. 论善导大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徵
  47. 道绰《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48. 离业力自然入无为自然之捷径
  49. 纯正的净土法门能使十方众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讨
  50. 昙鸾大师
  51. 净土高僧昙鸾法师的风范
  52.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
  53. 慧远与善导之念佛
  54. 辨析信愿称名求生净土是否为「儜弱怯劣」?
  55. 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学说
  56. 中国净土理论的开山者昙鸾
  57. 善导净土思想之特色
  58. 净土祖师昙鸾与念佛法门
  59.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60. 净土宗的域外渊源与长安立宗及其後世传承
  61. 日本净土宗简介
  62. 论净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学以致用」——谈谈教理研究
  64. 善导「要弘二门判」辨析── 要弘二门是伪命题吗?
  65. 自家宝藏 失而复得
  66. 鉴真大师净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与净土宗
  68. 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
  69. 道绰《安乐集》探略
  70. 不测之人与不测之《注》
  71. 昙鸾大师历史地位再探讨
  72. 中国人口头心头的阿弥陀

关於《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

文/福原隆善 译/杨笑天

  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的正宗分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讲述了西方净土及其主人公阿弥陀佛的超胜性;其次讲了念佛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最後展示了六方诸佛的证诚。归根到底,《阿弥陀经》的要点在於念佛发愿往生,关於这点,中国和日本的净土教者是如何认识的,特别是关於一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的理解,本文将以此为中心试为探讨。

  先将鸠摩罗什的译文列出: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据此文所示,少善根福德因缘是不能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然据传是智顗所作的《阿弥陀经义记》中虽也说少善根不能往生,但後面又说,一七日念佛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其理由并非时日多少,而是众生用心之厚薄。这与天台「十乘观法」的行法所示,上、中、下根皆可实践的方法是殊途同归的。《阿弥陀经》所示是适合下根的实践方法,所以,如果下根之人能至心念佛,便可往生。

  对此,善导说:

娑婆极苦非生处,极乐无为实是精。

  又说: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认为极乐是无上的理想境界,纵然积聚世善,也不成往生正因。所以他作了以下开示,对无有他途的凡夫,示以念佛之法: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

  继承了善导的法然,关於「多善根」,在《选择集》第十三章中通过「以念佛为多善根,以杂行为小善根之文」来进行解释,这在《阿弥陀经释》中已有所提及:

  二、「念佛」者:亦分为二:

  一简小善,二正修念佛。

  一、「简小善」者:「小善」者,谓不足为往生因,诸小善根也。而大小义,异说纷纭。今依善导,以杂善名为「小善」,专念佛名名为「大善」。

  此中,以少善根之「少」为「小」,说诸师中也有解为大小之义者。其根据则是前述善导《法事赞》之「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之文和王日休《龙舒净土文》之:

  阿弥陀经脱文

  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陈仁棱所书,字画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乱」而下云:「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

  通行的《阿弥陀经》没有「多善根」之语,而针对同经的「少善根」,《襄阳石刻阿弥陀经》提供了以念佛为多善根的论据。此虽未必即是大小之义,法然也认为存在异说,但却遵从了多少之说。《襄阳石刻阿弥陀经》存放於日本福冈县的宗像神社,京都的百万遍知恩寺和小松谷正林寺等处,也有它的复制品。

  法然在《选择集》第十三章中说:

  私云:「不可以少善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者,诸余杂行者,难生彼国,故云「随缘杂善恐难生」。
  「少善根」者,对多善根之言也。然则杂善是少善根也,念佛是多善根也。故《龙舒净土文》云:
  「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陈仁棱所书,字画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乱』而下云:『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
  非啻有「多少」义,亦有「大小」义:谓杂善是小善根也,念佛是大善根也。亦有「胜劣」义:谓杂善是劣善根也,念佛是胜善根也,其义应知。

  此中,与《阿弥陀经释》相同,在提到《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之後,说杂善既是少善根,也是小善根,更是劣善根。与此相对,阐明了念佛是多善根,是大善根,更是胜善根。尽管将《无量寿经》的三辈、《观无量寿经》的三福等诸行万善也作为往生要因,但还是将其作为杂善予以否定,而将念佛定位为多善根、大善根、胜善根。因为此法能摄尽万机。少善根之法需要依靠众生自身的能力,而念佛则是阿弥陀佛所提供的实践方法。

  其次,关於称念佛号的善男子善女人,净影寺慧远的《观无量寿经义疏》对经典所说的九品阶位全部照章认可,认为是从菩萨至凡夫。嘉祥寺吉藏也於其《观无量寿经义疏》中将证得各阶位之果者,分为上、中、下三品,谓其皆为圣人。此外,据传是天台智顗所作的《观无量寿经疏》也同慧远一样,谓其为从菩萨至凡夫。此中所谓凡夫,并非後世净土教徒所说的含义,而是高阶位的人。窥基在《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下谓为持五戒之男女。然而,善导却认为九品皆凡,上品为遇大乘之凡夫,中品为遇小乘之凡夫,下品为遇恶之凡夫,都是内怀贪瞋烦恼、罪根深重的凡夫。继承了善导思想的法然认为: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是乃指念佛行者也。此文虽曰:善男善女,意兼恶人。是故善导(《观念法门》)释此文云:「若佛在世,若佛灭後,一切造罪凡夫,但能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即得往生。」
  
与窥基的解释截然不同。

  其次,关於阿弥陀佛所提供的多善根的念佛实践,《经》云,闻阿弥陀佛,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必得往生。「执持」一般被解释为「思念」「随念」之意,被作为「反覆忆念」「不断想起」之义的词语而使用;法然认为把「执持名号」解释为「修念佛」之义方才确切。不过,尽管法然的念佛是称名念佛,也并非意味着其「执持」便是没有心念的口称。源信虽然也主张「非全遮彼,但信称念」,但在《阿弥陀经略记》中认为:「观彼无量光明等义,称名心念耳。」而法然认为,「念声是一」之念,念即是声,声即是念,有深化实践的意味,而非仅仅出声念佛而已。

  其次,关於口称念佛的时间长短,《经》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持续不断。关於这点,如前所述,天台智顗说,并非时日之多少,而是精进之心的厚薄。日本的源信在《阿弥陀经略记》中引智顗此语云:

  意云,若一日二日,乃至若七日,面向西方,观佛威光,遍照十方,无所障碍,称名一心,念愿生彼国土,净信无疑,应如是修。《十二佛名经》偈云:若人能至心,七日诵佛名,得於清净眼,能见无量佛。《观经》亦以一七日为期。当知,多是成就期耳。

  把七日定为若一心念佛即可成就的时间。进而,关於此一七的时间是平时还是临终,他说:

  问:一七日等,为是寻常,为临终耶?
  答:由寻常所行,得临终正念也。然义记云: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何以故?临终一念,用心恳切,即当得去。此释临终正念之用,非言七日必近临终。

  与这些解释相对照的是,善导在《法事赞》中说: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七日七夜心无间」可以理解为限定时日的别时念佛,而「长时起行倍皆然」则是平生的念佛。对此,怀感在《群疑论》中说:

  问日:《观经》之中说,垂终一念、十念亦得往生;《阿弥陀经》说,一日、七日一心不乱,方生净土;《无量寿经》说,尽形寿一向专念佛,方得往生极乐世界。若尽形念佛方往生者,即一日、七日,一念、十念便是虚谈;若一念、十念等亦得往生,何须复教七日尽形专行念佛也?

  释曰:一念、十念,一日、七日,及与尽形,皆得往生极乐世界,并非虚谈,悉是诚言。大圣世尊如语、实语,岂有虚假而谬说耶?然念佛众生,闻净土教有早有晚,发心之时有迟有速,或命有长短,故《经》说不同:

  若临终之日方逢善友教发心念佛,亦得往生,虽复清升,只当下辈。
  有命未尽,经日始亡,或一日、二日,乃至经多日,能念佛名,一心不乱,即随其命,教令一日等称念佛名。
  如其寿命遐长,多日不夭,还教尽其寿命,令称佛名。
  不可命促斯须,令其长时念佛;不可寿终百岁,只令一日称名。故三本《经》文俱劝念佛,各随一义,教念有殊,彼此不妨,义无乖反。
  故《观经》对临终之者,极少一念、十念,亦得往生;
  《阿弥陀经》对经日死人,能念佛亦生净土;
  《无量寿经》对长寿不死之者,长修功德最多,或长时、长日修念。
  又此三别即三品修。上者说形,中者说日,下者说时。
  於九品中各多种故,虽并往生,咸无苦恼,花开悟道,早晚不同,《经》说有殊,由斯意也。 
 

  显示了《大经》《观经》《小经》之不同,乃是由众生与佛法之机缘有异,特别是寿命长短有异。因此,对一日乃至七日之念佛,有别时、平生、临终等种种理解。

  法然在《阿弥陀经释》中引善导《观念法门》的「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说:

  「若一日乃至七日」者:是修念佛三昧时节之延促也。
  文但虽举一日七日,意兼一生乃至十声一声等。

  由此可见,他认为念佛从当下一声到命终为止,是兼於平生、别时、临终的全部时节的。

结语

  以上,围绕着《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进行了探讨。在圣道门中,通过心念口念,一日乃至七日,执持不断,必得成就。但却将九品阶位分上、中、下三等,各自往生相应净土。然而,净土门则主张九品皆凡,通过佛所提供的称名念佛法门,平等往生。而且,并不将一日乃至七日单纯地限定为平生或临终,法然认为兼有平生、临终之义,平生与临终并无区别,他说:

  往生之业成就,亘於临终平生。
  平生之念佛,死时即成临终之念佛;
  临终之念佛,延时即成平生之念佛。

  主张常称佛名,随顺佛意。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