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土文库 > 净土宗文集
top

净土宗文集

淨土宗文集

  1. 善导大师的净土教及其周边
  2.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3
  3.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2
  4.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1
  5. 五浊增时多疑谤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权示现
  7. 阿弥陀佛的形貌
  8. 《净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国净土宗发展史实
  10. 关於《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
  11. 译经史
  12.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一则
  13. 向死而生的净土法门
  14. 试析《观经疏》「化前序」
  15. 昙鸾道绰树净土宗万世不拔之基
  16. 昙鸾与道绰
  17. 量子力学证实:弥陀净土真存在
  18. 净土泛论
  19. 净土感言
  20. 净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试论道绰时教相应的净土判教理论
  22. 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
  23. 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
  24. 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
  25. 善导教学与宋代净土教──特别以对天台宗的影响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净土教与善导
  27. 中国净土教之时代区分
  28. 论昙鸾的净土思想
  29. 论《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30. 道绰净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和中国祖师观
  32.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
  33. 净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35. 玄中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
  37. 「凡入报土」辨正──《安乐集》研学劄记之四
  38. 称名本愿探意——《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三
  39. 「圣道与净土」辨析——《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二
  40. 「约时被机」解读——《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一
  41. 再读《往生论注》
  42. 昙鸾在净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确立莲宗十三位祖师的过程及其释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45. 穿越千年,为师作证
  46. 论善导大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徵
  47. 道绰《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48. 离业力自然入无为自然之捷径
  49. 纯正的净土法门能使十方众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讨
  50. 昙鸾大师
  51. 净土高僧昙鸾法师的风范
  52.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
  53. 慧远与善导之念佛
  54. 辨析信愿称名求生净土是否为「儜弱怯劣」?
  55. 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学说
  56. 中国净土理论的开山者昙鸾
  57. 善导净土思想之特色
  58. 净土祖师昙鸾与念佛法门
  59.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60. 净土宗的域外渊源与长安立宗及其後世传承
  61. 日本净土宗简介
  62. 论净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学以致用」——谈谈教理研究
  64. 善导「要弘二门判」辨析── 要弘二门是伪命题吗?
  65. 自家宝藏 失而复得
  66. 鉴真大师净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与净土宗
  68. 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
  69. 道绰《安乐集》探略
  70. 不测之人与不测之《注》
  71. 昙鸾大师历史地位再探讨
  72. 中国人口头心头的阿弥陀

论昙鸾的净土思想

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 董群

 

第二届净土会议论文

 

       昙鸾(476~542)是慧远之後对净土宗产生实际影响的第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奠立了净土宗的基本理论框架,比如难行和易行之别,他力和自力之分,持名念佛的重视,并依中观之说,以无生说往生,不断烦恼而得涅盘,主张信、愿、念佛作为修持净土的基本原则,以往、还二义释回向,以法性和方便分析两种法身。如此等等,对於净土宗的创立作出了基础性的理论贡献,其思想影响到道绰、善导,而成净土宗所谓「三系」中的善导一流。

 

一、易行道

       净土宗思想的重要特点是指出了易行道的修行方法。从昙鸾开始,这一思路就已经明确了,其思想渊源来自《十住毗婆娑论.易行品》中对於菩萨求阿惟越致(不退转)的难易两种方法(道)的区分,「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昙鸾将此概括为难易两类,「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这实际上也有判教的意味。

 

       难行道的提出依据,是基於佛教对末法时代世道人心的估测,「难行道者,谓於五浊之世,於无佛之时,求阿鞞跋致为难。」一是五浊恶世,减劫时有劫、见、烦恼、众生、寿命五种污浊。二是无佛,指末法时代,有教而无行无证果者。在这样的情形下,要精进修行,非常困难。昙鸾具体地提出五种困难。一是外道扰乱菩萨法,二是声闻乘人只求自利,妨碍大乘佛教的慈悲法门,三是无所顾忌的恶人破坏佛教的胜德,四是一些人颠倒善恶,从而障碍清净之行,五是只有自力而没有他力。

 

       昙鸾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易行道,「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修易行道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信,信仰西方安乐净土世界,二是愿,发愿离浊世而往生净土。此如《阿弥陀经》中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同时,要依他力,在佛愿力的决定安住维持下,入正定聚,即断惑入涅盘,这就是阿惟越致境界。《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易行道,实际强调的是往生净土的易行之道。而此种易行道首先在北方地区流行,也和北方地区的社会、人心、文化相关,可以说是应机之说。

 

二、十念念佛

       如何修行才是易行道?依昙鸾之意,念佛,特别是十念念佛,才是真正的易行道。

 

       念佛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修行法门,《阿含经》中就将念佛列入六念、十念之一。一些大乘佛教经典,也曾着力讨论念佛,净土宗经则具体提出多种念佛方法,而在昙鸾,着重强调了持名念佛。

 

       依宗密对於念佛的分类,念佛有称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四种基本方法来看,净土宗经中着重强调了称名念佛、观想念佛等类。比如称名念佛,《阿弥陀经》提所讲的「执持名号」即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无量寿经》中四十八愿之第十八愿即是十念念佛,「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明确持无量寿佛之名,「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又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这也是讲十念。

 

       至於观想念佛,《观无量寿佛经》中提出的十六观为代表。

 

       昙鸾主张以持名念佛为基本的念佛方法,他也简单讨论到了观相念佛和实相念佛,但更多地阐明十念的持名念佛,他可谓是中国佛教称名念佛的始祖。《十住毗婆娑论》中提到念佛,是念十方佛名号,「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昙鸾的念佛,从内容讲,可以是念佛的庄严相好,念佛的光明,念佛的神力,念佛的智慧,念佛的本愿,等等,但更重视念佛的名号。从物件讲,专指念西方安乐世界阿弥陀佛,特别是十念,「称阿弥陀佛名号,愿生安乐。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

 

       什麽是十念?是无杂心地念佛,心无他想地念佛,「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昙鸾举人遇贼追杀渡河可脱之例,想到要渡河,就是一念,渡河之念不杂,就是十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注重从一念一直到十念的由一到十的数字上,「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

 

       依三辈九品之说,十念念佛或称名念佛,乃是专对於下辈下生类而言的。「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生於下辈下品者,是根性极浅众生,正是这一点,显示出此修造方法运用的广泛性。

 

       一般认为,念佛法门相对其他的修行方法,要容易得多,但昙鸾指出,虽然称此为易行道,但真正要不杂心念地念佛,对於凡夫来说,念佛也不容易,原因在於其心如同野马,攀缘六尘,「一往言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凡夫心犹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不暂停息。」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念佛法门似易实难。如何才能不难?「宜至信心,预自克念,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应当树立对於净土的信心,克除他念、杂念,逐渐积习成性,使善根坚固。做到这些,才能真正说是易行道。

 

       这种念佛,昙鸾解释为止的一种含义。止有三义,第一义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因为如来名号以及西方安乐净土能止一切恶。

 

三、五念门

       昙鸾宣导的更广泛的修行方法,是依世亲《净土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中的五念门,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和回向门。礼拜门是修修身业,礼拜阿弥陀佛之像,其特别的含义,昙鸾认为是「归命」,礼拜只是一般的恭敬,而归命必是礼拜;赞叹门是口业,赞叹阿弥陀佛之名;作愿门是修心业,心常发愿,愿往生阿弥陀净土,也是修止的内容;观察门指观想二类内容,「一者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者众生世间庄严成就。」观十七种器世间清净、十二种众生世间清净,是修观的内容;回向门指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再转发向众生,愿与其同生安乐净土。

 

       对於五门,昙鸾概括为两类,一是入,二是出,因为「门」就有出入无碍的意义,「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入是自利门,出是利他门。至於回向,昙鸾又细分为往、还二相,往回向之相,是特别是他的发愿层次,「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回向之相,是利他的实践层次,「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毘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往还二相以拔众生苦为目的,所以是大悲心的体现。

 

四、他力解脱

       昙鸾在讲到末法时代行难行道为何是难的理由之五,就是只有自力而没有他力,而仅靠自力,难以解脱。易行道为「易」的理由之一,也在於强调依靠他力。这种他力,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修念佛法门的不同根性的信众,在其命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接引。依《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者,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其身,率领观音、势至等众菩萨授手迎接。上品中生者,阿弥陀佛率观音、势至与其他大众持紫金台前来授手迎接,上品下生者,阿弥陀佛率观音、势至与其他眷属众持金莲花,化五百化身佛出现,授手接引。中品上生者,阿弥陀佛率领诸比丘放金色光,来其住所接引。中品中生者,阿弥陀佛率众眷属持七宝莲花,放金色光,前者其住所接引。中品下生者,遇观音及大势至,闻法而生净土。下品上生者,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菩萨化身前来接引,下品中生者,天上雨花,花中有化佛、佛菩萨前来接引。下品下生者,金莲花来至其住所接引。

 

       昙鸾对佛的「愿力」作具体分析,愿是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力是阿弥陀佛的自在神力。两者相结合,共同作用,才构成他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关於本愿,昙鸾特别提出三愿来说明其作用,即十一、十八、二十二愿。第十一愿说,「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二十二愿说,「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昙鸾认为,第十一愿中,因为佛愿力的缘故,修行者能够住於正定聚中,至灭度境界。第十八愿中,因佛愿力的缘故,修行者只要十念念佛就能往生,免三界轮回之苦。第二十二愿中,因为佛愿力的缘故,而能够超出常伦诸地之行。因为佛愿之力,众生往生「速得成就」。正如此,昙鸾要众生相信佛的愿力,「愚哉!後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他力并不是凭空作用的,必须要依自力的前期修行。昙鸾说,「佛力虽能度一切众生,要须有因缘。」所谓因缘,昙鸾主要是指与佛的因缘,如果与佛无缘,佛力不起作用,不闻不见。要具备这种佛缘,必须有修行,三辈九品往生者之中,都有着不同形式的不断自力修行。上品上生者,必须发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勇猛精进,上品中生者,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上品下生,既信因果,不谤大乘,还能发无上道心。中品上生者,能持五戒、八戒等戒,不造五逆之恶,中品中生者,至少一日一夜持八戒、沙弥戒或具足戒,中品下生者,能够孝善父母,行仁义道。下品上生者,虽然作恶,但不谤大乘佛法,命终时听闻大乘经名字,并能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下品中生者,闻听善知识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下品下生者,十念念佛。而依《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者都要一心专念无量寿佛,特别是下辈往生,更应十念念佛。因此,净土宗不是只讲他力,否定自力,其实自力修行是他力接引的基础。昙鸾举例说明自力和他力的表现,比如受持禁戒,修习禅定、神通等类,都是自力。如劣夫骑驴不上,依转轮王之力而能乘虚空游天下,这是他力。他将他力视为上缘,「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依此他力度众生,是佛度众生。但昙鸾又从离四句绝百非的角度说明,佛于众生,其实非度非不度。度众生,是对治之说,不度众生,是第一义之说,「凡夫强分别,作佛度众生。言度众生,是对治悉檀。言不度众生,是第一义悉檀。二言各有所以,不相违背。」

 

五、往生净土

       往生,指人命终之後离此土而生於他方理想世界。净土宗中,专指往生西方净土,这种往生观,反映出宗教对於现实社会的一种隐晦的批判,强调彼岸思想。

 

       净宗经典对於往生净土者,根据众生的根性、修行不同,《无量寿经》区分为三辈,《观无量寿经》,每辈又分三品,而成三辈九品。昙鸾依三辈说,总结《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的不同因缘。上辈往生者,须是满足五项条件,一是舍家作沙门,二是发无上菩提心,三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四是修各种功德,五是发愿往生安乐国。中辈往生者须是满足七项条件,一是发无上菩提心,二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三是奉持斋戒,四是修造佛塔,五是供沙门饭食,六是参加佛事活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七是以此作为回身,愿生安乐国。下辈往生须是满足三项条件,一是即使不作各种功德,但要发无上菩提心,二是一向念佛,十念阿弥陀佛,三是以至诚之心发愿往生安乐国。

 

       除此三辈,昙鸾分析另一些往生类型,不入此三辈之中,比如有一类人,「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安乐。」他们不信佛智,但还知道罪福果报。对於此类众生的疑,昙鸾分析为,一疑安乐净土,认为只要一心念佛,不必往生西方净土。二疑佛智无称,认为佛智是有相待的。三疑佛能度一切众生,认为佛不能度尽一切众生。四疑佛能得一切种智,认为佛不得一切种智。此类人在净土世界中,往生於边地,边地之「边」表示困难性。因为生於此处,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又如在胎内,因而称为净土世界中的「胎生」一类。昙鸾认为,净土世界并不是真有胞胎中出生的胎生类,这只是比喻,「胎」表示暗。「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实胎生。」这些人并不感到快乐,深自悔责,一心想离开此处。这样将来也能入三辈中。

 

       昙鸾的思想,显然是大乘一路,且昙鸾经常运用中道智慧解释净土义,在往生问题上,世亲讲的愿生和毕竟无生是否有矛盾呢?昙鸾认为,所谓众生无生如同虚空有二层意思,一是凡夫所执着的实有生死的众生,其实是毕竟无所有的,如同龟毛兔角,是谓虚空。二是从因缘的角度说,诸法因缘而生,生即是不生。世亲讲的愿生,是因缘而生,「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即使是下品之十念往生,也是无生之生。

 

       何人得往生?一般地讲,一切众生都得往生,所谓「一切外(道)凡夫人皆得往生」。只有一个基本条件,不诽谤正法,「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关於这一点,《无量寿经》提出五逆、谤正法者不得往生,《观无量寿经》讲作五逆十恶诸不善者都不得往生。昙鸾分析,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谤正法,作十恶者没有讲到其诽谤正法,只要不谤正法,都可以往生。因为诽谤正法是极重的罪,具体表现为声称无佛、无法、无菩萨法等类。

 

       昙鸾的往生观,一般理解为「带业往生」,如印顺法师认为,昙鸾「以净土为圆满报土,而凡愚专持名号,即得带业往生。」昙鸾专以称念阿弥陀佛为教,修行者可以「不断烦恼,带业而往生净土。」陈扬炯之《昙鸾法师传》专列带业往生一段叙述。「带业往生」至少不是昙鸾提出和使用的概念。但这一概念确实是净土宗史上的传统概念,比如明僧智旭讲到,「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元僧天如惟则说,「昔人有带业而生之说。」既然讲到「昔人」,说明这种提法更早了。然依净土类经,更显示出「消失往生」的立场,念佛的利益之一是消业障。《观无量寿经》讲下品下生的五逆恶人,修称名念佛,於念念中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而得往生。昙鸾也讲到,「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强调的是罪业之灭而往生。昙鸾也讲到,「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这是依据中观不二法门而言烦恼与涅盘不二,不能理解为带着烦恼之业而得涅盘。所以讲昙鸾就已经明确主张带宿世恶业或不净业往生,恐怕还是有些勉强。

 

       往生净土还不等於往生成佛,那麽往生净土的三辈九品者是否都可以成佛?依《阿弥陀经》,往生净土者,都达到了阿惟越致境界,阿惟越致是菩萨的一个阶位,据此,往生净土者都成菩萨,众菩萨当成佛,但还未成佛,昙鸾认为因为菩萨誓愿未满,「菩萨愿以己智能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因此,往生净土者,已经菩萨,当成佛,而且成佛为速。昙鸾引经证,认为净土中成佛,都是报身佛,不同秽土中所成之化身佛。

 

       往生净土当成佛,是何成何佛,成何佛?依《观无量寿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昙鸾是从观想念佛的角度解释的,「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像不一不异,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是心是佛,成佛的主体是心而不是身,是即心成佛,不是成身成佛。但这个佛不是如禅宗那样明确强调是自心无生以来本有的,而是有一个外在佛的摹本,并在自心中显现,依此为追求的楷模。

 

六、净土之庄严

       西方净土世界,又称极乐世界,安乐国,因其「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更因为此世界有种种庄严,而称净土。

 

       昙鸾首先想说明的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故?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一般讲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均不能摄净土世界,是阿弥陀佛别业所得,不属三界。

 

       净土有何种庄严?昙鸾依世亲《无量寿经论》作广略两种解释,称「广略相入」。广释阐明二种清净,二十九种庄严成就。二种清净即器世间清净和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或国土世间)清净有十七种,众生世间清净有十二种,其中,如来庄严八种,菩萨庄严四种。这是广说净土庄严。为什麽称此西方世界是净土?昙鸾认为正因为有此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而称「净土」。略说则一种,即是清净。「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昙鸾解释说,一法之「法」,以何种意义而成法?以清净义成法。又以何种意义而成清净义?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指的是实相智慧,实相是无相之相,因而实相智慧是无知之真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所以一切种智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指的是法性身,法性是寂灭之性,所以法身是无相之相。无相而能无不相,所以,净土世界的「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智慧具有真实之性,这种智慧是中道智慧,非作非非作。法身具有无为之性,法身须以中道来理解,非色非非色。

 

       为什麽要作此广略相入之释?昙鸾认为因为诸佛菩萨有两种法身,一是法性法身,二是方便法身。两种法身异而不分,一而不同,「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方便法身实际上指应化身,而法性法身包括了法身与报身两类。此种法身的二分类,是昙鸾特有的,这部分的内容,实际上也是昙鸾关於实相念佛的看法。昙鸾的这一阐述,非常具有理论深度,因而也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净土宗缺乏理论性。

 

七、阿弥陀佛之光明

       阿弥陀佛是净土宗的崇拜之佛,依什译《阿弥陀经》,阿弥陀之意,一是无量光(Amitqbha),「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二是无量寿(Amitqyus),「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 康僧铠译《无量寿经》,直称为无量寿佛,而其意义也是此两种,「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为第一。」「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 无量光,意义之一是空间的无限性,无量寿,意义之一是时间的无限性。所以,阿弥陀佛具有佛教关於时空无限性的哲学思考。昙鸾在《赞阿弥陀佛偈》中这样概括此两种意义,「寿命方将无有量,法身光轮遍法界。」他依据《无量寿经》着重从光的含义赞叹阿弥陀佛,此经描述阿弥陀佛光明特性说,「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能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称阿弥陀十二光,阿弥陀佛又称十二光佛。可见光之喻在佛教中有非常广泛的意义。

 

       昙鸾在《赞阿弥陀佛偈》中逐一解释经中十二光喻的意义。无量光,「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光代表智慧的无限性,阿弥陀佛具有无量的智慧,而称无量光佛,众生蒙此光明而能觉晓。无边光,光代表解脱,称解脱光轮,此光无所不照,「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众生蒙此光明而离有无,得平等觉。与此相比,菩萨的光轮是有限度的,「菩萨光轮四千里。」无碍光,光代表无障碍,一切人法不可障,如同虚空,「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一切有障碍者蒙此光明,都能入不可思议的无障碍境界。无对光,光代表无可比、最高境界,「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蒙此光明者能除一切业系。炎王光,光代表着无比的照耀功能,炎指火焰,焰王是具有最大照耀功能的光明,「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炎王(炎王光)。」一切地狱、饿鬼、畜生道之黑暗,无所不照。清净光,光代表无比的清净,「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众生一经此光蒙照,能除一切罪垢。欢喜光,光代表得安乐之後的大法喜,「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众生蒙此光照,都能得此欢喜。智慧光,光代表智慧,能破除一切无明黑暗,「佛光能破无明闇,故佛又号智慧光。」不断光,光代表着照耀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时时处处,从不间断,「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众生蒙此光照,心中光明不断。难思光,光代表着不可思议性,除佛之外,一切众生难以理解此光明的奥秘。「其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无称光,光代表着不可说,不可名状,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之,离一切相,「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但蒙此光照,可以成佛,「因光成佛光赫然。」 超日月光,光代表着超越性,超越一切被认为是最具光明性的光辉,「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佛教的光明喻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昙鸾对此的重要阐释理应引起关注,而这正是以往的昙鸾思想研究所忽视的。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