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土文库 > 净土宗文集
top

净土宗文集

淨土宗文集

  1. 善导大师的净土教及其周边
  2.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3
  3.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2
  4.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1
  5. 五浊增时多疑谤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权示现
  7. 阿弥陀佛的形貌
  8. 《净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国净土宗发展史实
  10. 关於《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
  11. 译经史
  12.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一则
  13. 向死而生的净土法门
  14. 试析《观经疏》「化前序」
  15. 昙鸾道绰树净土宗万世不拔之基
  16. 昙鸾与道绰
  17. 量子力学证实:弥陀净土真存在
  18. 净土泛论
  19. 净土感言
  20. 净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试论道绰时教相应的净土判教理论
  22. 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
  23. 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
  24. 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
  25. 善导教学与宋代净土教──特别以对天台宗的影响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净土教与善导
  27. 中国净土教之时代区分
  28. 论昙鸾的净土思想
  29. 论《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30. 道绰净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和中国祖师观
  32.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
  33. 净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35. 玄中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
  37. 「凡入报土」辨正──《安乐集》研学劄记之四
  38. 称名本愿探意——《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三
  39. 「圣道与净土」辨析——《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二
  40. 「约时被机」解读——《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一
  41. 再读《往生论注》
  42. 昙鸾在净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确立莲宗十三位祖师的过程及其释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45. 穿越千年,为师作证
  46. 论善导大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徵
  47. 道绰《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48. 离业力自然入无为自然之捷径
  49. 纯正的净土法门能使十方众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讨
  50. 昙鸾大师
  51. 净土高僧昙鸾法师的风范
  52.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
  53. 慧远与善导之念佛
  54. 辨析信愿称名求生净土是否为「儜弱怯劣」?
  55. 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学说
  56. 中国净土理论的开山者昙鸾
  57. 善导净土思想之特色
  58. 净土祖师昙鸾与念佛法门
  59.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60. 净土宗的域外渊源与长安立宗及其後世传承
  61. 日本净土宗简介
  62. 论净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学以致用」——谈谈教理研究
  64. 善导「要弘二门判」辨析── 要弘二门是伪命题吗?
  65. 自家宝藏 失而复得
  66. 鉴真大师净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与净土宗
  68. 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
  69. 道绰《安乐集》探略
  70. 不测之人与不测之《注》
  71. 昙鸾大师历史地位再探讨
  72. 中国人口头心头的阿弥陀

称名本愿探意——《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三

冯巧英

 

       道绰大师依圣道与净土的判教理论,取意《大经》,提出净土法门以信佛本愿为宗(旨),强调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其中有二要:一曰信,二曰念。

 

       大师就发心诚信论证道:《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做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发起此心勤修精进,便得速成无上菩提。道绰援述《往生论注》言: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发心愿生阿弥陀佛净土,依靠什麽?道绰上承昙鸾大师意,强调依佛本愿力: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大师明示那些心存疑惑的人: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万闭,无量无边。汝岂得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又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汝以三界系业为重,疑彼少时念佛为轻,不得往生安乐国,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他举了百年积薪由豆大火种半日烧尽、瘸子一日千里(乘坐帆船)等七件事说明事有不可思议,非常情所能度量。大师以此说明世上有不可思议之事,佛智更是不可思议,他说:诸佛如来有不可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可思议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有如是等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佛力如此不可思议,「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即尔,况修常念。」大师依《观佛三昧经》转述释迦佛告父王的话:「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依兰林。」

 

       因此,大师晓喻:「据此经宗,及余大乘诸部,凡圣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大师所处的是大乘佛教兴盛时代,各宗法匠大多以禅观为殊胜的修行,以观佛相好解释《观经》。大师在《安乐集》中说的「念佛三昧」实际包括「念佛毫相」、「念佛相好」的观想念佛,「念佛法身」,「念佛神力」、「念佛智慧」、「念佛本愿」等实相念佛内容,当然主要是持名念佛。这时还是「念观未分」,「念观合论」。直到他的弟子善导大师才「废观立念」,标举「念佛为宗」。

 

       中国人重实证,行事希望能明显见效。大师着力弘传念佛法门时,多数论证都涉及念佛三昧的利益,旁徵博引,内容丰富,试归纳为以下五点:首先,当然是得生净土;其二,能除一切障;其三,具四摄六度;其四,能延年益寿;其五,能蒙始终两益。中国人重视见证了的事,重视主动的精神享受,对虚无缥缈的来世天国,对超越现实的神只是「祭神如神在」而已。魏晋南北朝时大量出现最具想像的志怪笔记,如作为代表的《搜神记》、《拾遗记》、《续齐谐记》等作品中,我们只是见到张惶鬼神,称道灵异,没有一篇谈论天上世界。那麽,为什麽东晋慧远大师、北魏昙鸾,至道绰弘扬的,凭仗阿弥陀佛愿力,行念佛三昧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就被中国人接受了呢?论者多说因他「简单易行」这自然是理由之一,但仅只简单,并不足以摄服中国人心,他还有更深的意义在。

 

       中国人重经验,但对命运却深信不疑。至少在春秋时代,人们对「命」就没有怀疑过。孔子不谈「怪、力、乱、神」但屡屡说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庄子说「知不可奈何,安之若命」。汉代扬雄:「命者天之命也,非人为也。」因此「命不可避」。令人深思的是东汉王充,多年来被称为「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反对五行谶纬的阴阳灾异说,反对鬼神说,但却相信命,他说:「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适偶之数,非有他气旁物压胜感动使之然也。」以至说:「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至於「尽人事,听天命,」民间相信各种各样的「命定」,至今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因此,我们曾被认为是宿命论的民族。宿命论本质上是人生的无奈,是消极的,它导致逆来顺受的态度,以至於导致迟钝和懒散。当然,自周代以来的宗法制度造成社会等级森严,不可逾越。两汉门阀世族使等级社会更进一步。到曹魏时发展到朝廷实行「九品官人法」,也叫「九品中正制」,结果整个社会形成「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人一生下来就注定了一生的生活道路,才能再高,品德再好也难以改变社会地位,这就是信「命」的根本原因。

 

       到昙鸾和道绰的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少数民族占居中原,北方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原有的士族或走或死,北魏孝文帝时曾下令重新「定四海士族」,社会等级出现大分化、大改组。道绰上承昙鸾,依佛经典,宣导靠个人勤修精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岂不是对「信命」的大冲击。他是社会等级重组时代的心理折射,是调动人生信念的动力。《安乐集》等早期净土信仰的理论价值,有待我们重新认识。

 

       对於西方极乐净土,多年被儒者诟病为「幻想」,是「诱惑」、误导。深思之後,且不说西方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就说中国儒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思想社会,我们在哪个朝代见过?净土三经给我们详细地描绘了极乐净土的林林总总,这个国土有三个显着的特点:清净、平等、自由。在《观经》和《无量寿经》中有详尽描述,不再赘述。对此有什麽人不向往之。难道不也是净土思想家企望救世济人胸怀的表现吗!为什麽只因为他是宗教的就厚责不已?

 

       至於念佛三昧对中国士庶的吸引力,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在道绰之前,净土信仰的全部内容都是死後得益。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是在众生死後往生净土,出离三界,超脱轮回。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则於死後得益之外,加进了现世得益的内容。他认为念佛功德甚多,有益於修行者现世除过去、未来一切诸障,还可以延年益寿。体现了今世与来世,此岸与彼岸沟通的思想。这些都符合中国民众传统心理需求。

 

       其次,《安乐集》里所说「念佛三昧」,包括了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和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是一种形象思维,可能因各人修养、见识而异。而称名念佛,道绰继承了昙鸾大师的「广略相入」原理,认为称名念佛,念念相续,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能」念佛的「我」和被「我」所念的佛,融于一心,「能我双忘」,真心显露之时,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当前一念心性,与佛心融合为一,而悟解净土庄严妙相,得实相之清净。这是一种主动的精神享受。这大约是古代许多大智大慧者归心净土念佛的又一原因吧。

(转载自《净土杂志》)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