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土文库 > 净土宗文集
top

净土宗文集

淨土宗文集

  1. 善导大师的净土教及其周边
  2.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3
  3.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2
  4.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1
  5. 五浊增时多疑谤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权示现
  7. 阿弥陀佛的形貌
  8. 《净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国净土宗发展史实
  10. 关於《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
  11. 译经史
  12.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一则
  13. 向死而生的净土法门
  14. 试析《观经疏》「化前序」
  15. 昙鸾道绰树净土宗万世不拔之基
  16. 昙鸾与道绰
  17. 量子力学证实:弥陀净土真存在
  18. 净土泛论
  19. 净土感言
  20. 净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试论道绰时教相应的净土判教理论
  22. 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
  23. 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
  24. 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
  25. 善导教学与宋代净土教──特别以对天台宗的影响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净土教与善导
  27. 中国净土教之时代区分
  28. 论昙鸾的净土思想
  29. 论《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30. 道绰净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和中国祖师观
  32.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
  33. 净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35. 玄中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
  37. 「凡入报土」辨正──《安乐集》研学劄记之四
  38. 称名本愿探意——《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三
  39. 「圣道与净土」辨析——《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二
  40. 「约时被机」解读——《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一
  41. 再读《往生论注》
  42. 昙鸾在净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确立莲宗十三位祖师的过程及其释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45. 穿越千年,为师作证
  46. 论善导大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徵
  47. 道绰《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48. 离业力自然入无为自然之捷径
  49. 纯正的净土法门能使十方众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讨
  50. 昙鸾大师
  51. 净土高僧昙鸾法师的风范
  52.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
  53. 慧远与善导之念佛
  54. 辨析信愿称名求生净土是否为「儜弱怯劣」?
  55. 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学说
  56. 中国净土理论的开山者昙鸾
  57. 善导净土思想之特色
  58. 净土祖师昙鸾与念佛法门
  59.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60. 净土宗的域外渊源与长安立宗及其後世传承
  61. 日本净土宗简介
  62. 论净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学以致用」——谈谈教理研究
  64. 善导「要弘二门判」辨析── 要弘二门是伪命题吗?
  65. 自家宝藏 失而复得
  66. 鉴真大师净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与净土宗
  68. 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
  69. 道绰《安乐集》探略
  70. 不测之人与不测之《注》
  71. 昙鸾大师历史地位再探讨
  72. 中国人口头心头的阿弥陀

慧远与善导之念佛

高桥弘次(日本佛教大学前校长)

一、引言

       日本净土念佛宗的鼻祖法然上人(1133—1212,以下敬称略)在其主着《选择本愿念佛集》中云:「於净土一宗,诸家不同。所谓庐山慧远法师,慈愍三藏,道绰、善导等是也。」指出中国净土教有三个流派。

 

       庐山慧远(334—416,後赵延熙二年至东晋义熙十二年)一般被称为中国净土教的初祖,为不与其後的净影慧远混同而被称为庐山慧远。据传慧远初受儒教老庄之薰陶,後为道安(312—385)之弟子,依《安般守意经》(讲数息观安那般那)等修习禅观。三七九年道安被带往长安之後,慧远南下止於庐山,直到八十三岁入灭为止,三十三年之间,结白莲社,专修念佛。其结社念佛乃是依《般舟三昧经》之见佛三昧。这一慧远流的结社念佛,盛於唐、宋,并於镰仓时代(约1192—1333。译者注)以依般舟三昧而修结社念佛的形式而传入我国。

 

       慈愍(680—748、永隆元年至天宝七年)就是慈愍三藏慧日,据说他停留印度十八年,於七一九年(开元七年)回到长安之後,专求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着有《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其修行虽是禅净双修,然受善导《法事赞》及《般舟赞》等的影响,而勤修往生之业(念佛)。这就是所谓慈愍流。《宋高僧传》(卷二十二)虽谓其与善导流的净土教无异,但既然是实行禅净双修,则不能说是与善导流相同。此流未传入我国。

 

       善导(613—681,隋大业九年至唐永隆二年)据传是继承了昙鸾(476—542)、道绰(562—645)净土思想的血脉而使中国净土教得到大成的人物。他从明胜出家之後,各处寻师求道,结果得遇道绰,受《观无量寿经》,以为得救之法。善导以为其经所示观佛三昧(定善)和念佛三昧(散善)之中,念佛三昧方是得救之法,自修称名念佛,亦劝人称名念佛。此即善导流之净土教。在中国净土教思想的流派之中,善导流虽非主流,但在我国,可以说法然继承了善导的净土教,使我国的净土教得到大成。

 

       在这篇小论之中,我打算阐明一下在同一净土教之中,慧远的净土教及其所修的念佛与善导的净土教及其所修的念佛有什麽不同,又有什麽相同之处。并根据历史事实来阐明一下它们是以什麽样的形式传到日本来的。

 

二、慧远之念佛

       慧远在庐山结成白莲社,与同志百二十三人一起,在般若台阿弥陀佛像前,实修念佛三昧。其念佛三昧乃是根据传为後汉支娄迦谶所译的《般舟三昧经》。此经所说的般舟三昧,即:

 

「佛告拔陀和菩萨,有一法行,常当习持,常当守,不复随余法,诸功德中最第一。何等为第一法行?是三昧,名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是pratyut panna-bud-dha-sammukhā Vasthitāsamādhi的译语,被省略地音译为般舟三昧。般舟pratyutpanna的意思是「面对某人或某物在其近前而立」,若修成此三昧sādhi(等持),当见十方佛立於其前。就是这麽一个内容的修行(实践)。

 

       对此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经》是这样说的:

 

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拔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止一处,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是间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阿弥陀佛。佛告拔陀和,譬如人卧出於梦中,见所有金银珍宝、父母兄弟妻子亲属知识,相与娱乐,喜乐无辈。其觉以,为人说之,後自泪出,念梦中所见。如是拔陀和菩萨,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刹,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以後,见阿弥陀佛。於觉不见,於梦中见之。譬如人梦中所见,不知昼不知夜,亦不知内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见,不用有所弊碍故不见。如是拔陀和,菩萨心当作是念,时诸佛国界名大山须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目亦不弊,心亦不碍,是菩萨摩诃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於是间终生彼佛刹乃见,便於是间坐,见阿弥陀佛,闻所说经悉受得,从三昧中悉能具足,为人说之。譬若有人,闻堕舍利国中有淫女人名须门,若复有人闻淫女人阿凡和梨,若复有人闻优陂洹作淫女人,是时各各思念之。其人未曾见此三女人,闻之淫意即为动,便於梦中各往到其所,是时三人皆在罗阅只国,同时念,各於梦中到是淫女人所与共栖宿,其觉已各自念之。

 

       慧远等人在庐山东林寺般若台阿弥陀佛像前所修的即是此般舟三昧。经中说,出家(沙门)在家(白衣)念西方阿弥陀佛,受持戒律,一心念,经一昼夜,若七日七夜,能见阿弥陀佛。而且未得神通之人,亦能现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亲闻说法,乃至发智开悟。

 

       《般舟三昧经》(行品)还这样说:

 

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怛萨阿竭,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乐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空耳,设有念者,亦了无所有。如是拔陀和菩萨在三昧中立者所见如是。佛尔时颂偈曰: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见心,心起想则痴,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坚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般舟三昧经》(行品)所说的般舟三昧的内容,与《观无量寿经》(像想观)所说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即: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像。

 

       慧远等人在般若台阿弥陀佛像前所修的般舟三昧之见佛,与《观无量寿经》(像想观)所说之内容,是何其相通!

 

       讲此般舟三昧的《般舟三昧经》说:

 

於是间国土闻阿弥陀佛,数数念,用是念,故见阿弥陀佛。见佛已,从问当持何等法生阿弥陀佛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数数,常当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佛言:是菩萨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常当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比丘僧中说经。

 

       即,念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生阿弥陀佛国。

 

       依据《般舟三昧经》的这种说法,慧远与同志(据传有一二三人)一起,为欲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而修般舟三昧(念佛),而关於其修行的体验,在《念佛三昧诗集》的序中是这样说的:

 

序曰:夫称三昧者何?专思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闲守而感物通灵,御心惟正,动必入微。

 

       此中所说的内容,乃是自初期佛教以来便一直讲的依禅定(dhyān静虑)而获三昧(等持)的禅定思想,他们所修行的,似乎正是这种实践。但是,慧远所修的禅定,乃是依念佛而修的禅定,这点在《念佛三昧诗集》序的如下之文中,说得很明白: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至,而闻见行焉。

 

       慧远在这里说,欲得三昧,虽称名亦胜,然易於实践者,以念佛三昧为第一。这个说明来自慧远对念佛三昧的体验,从中可以令人体察到其体验的真实性。但是对於慧远在此念佛三昧中所经验到的见佛,多少令人有点疑问。

 

三、善导之念佛

       善导遇到了讲说《观无量寿经》二百遍,实修念佛,名闻四方的道绰,真正地成了净土行者。据传这是发生在善导十七至廿四岁(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629-636)之间,道绰六十八至七十五岁之间的事。据《续高僧传》所载:

 

行至西河,遇道绰禅师,唯行念佛,弥陀净业。

 

       一文,亦可知之。

 

       善导针对已经注释了《观无量寿经》的诸师(慧远、智顗、吉藏、道绰),撰述了《观经疏》4卷,提出了自己独自的解释。

 

       《观无量寿经》与《般舟三昧经》一样,亦说观佛(见佛),但善导把目光转向为不堪观佛之人所说的称名念佛,认为佛说《观无量寿经》的目的在於为散善根机(凡夫)说称名念佛。

 

       《观无量寿经》云: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又云:

 

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善导把一切都寄托在《观无量寿经》的这一「持无量寿佛名」的称名念佛行上了。这点通过善导《观经疏》中所认为的: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便可以理解。

 

       善导在《观经疏》中,是这样来系统地谈称名念佛行的: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後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此文中,明确了五个正行(五种正行),如下图:

       其中,以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四个正行为助业,以第四称名正行为正定业。并以正定业、助业以外之行,统统为杂行。认为「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的称名正行,才是合乎阿弥陀佛圣意(愿)之行,痴迷无力的凡夫也可由此而得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报土)。

 

       以这样的称名正行为唯一绝对之行,其理由可以认为是善导对人有充分的理解。那就是,针对注解《观无量寿经》的诸师,善导独立於对九品皆凡之凡夫性的自觉,而求凡夫的往生(得救)。对於不承认凡夫往生报土(净土)的诸师,唯独善导强调地指出了凡入报土。所以,来自称名正行的凡入报土说,才是善导独自的主张。

 

四、结束语

       总之,慧远的净土教是以般舟三昧的定中见佛为目的,并不是易於所有人都修习的行法。而且从以结社念佛的形式而修这一面来看,还要遵守严格的戒律,看来非有相当的修练不可。在中国,结社念佛在唐宋时期特别兴盛,这作为历史上的事实已被解明。此外,慧远的净土教也传到了日本,这作为历史上的事实也已被指出。不过,慧远在中国被认为是净土教的初祖,他的净土教形成了中国净土教的主流,而在我国,是善导的净土教成了主流。

 

       善导的净土教不是把定中见佛等放在中心,而是把谁都能修的称名念佛作为重点,而且强调称名念佛可以往生净土中的报土。善导的净土教传来日本的时期,已从天平年间(729~748)旺盛期所造的曼荼罗中而被解明,但作为我国净土教的祖师,还是法然。

 

       法然上人得遇善导的《观经疏》,据说是在承安五年(1175)四十三岁的时候。因前关白(官名——译者注)藤原兼实的邀请,法然上人撰述了《选择本愿念佛集》。在《选择本愿念佛集》的最後,这样写道:

 

静以:善导《观经疏》者,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也。然则西方行人,必须珍敬矣。(中略)

贫道者,批阅兹典,粗识素意,立舍余行,云归念佛。自其以来,至於今日,自行化他,唯事念佛。然则希问津者,示以西方通津;适寻行者,诲以念佛别行。信之者多,不信者少。

当知:净土之教,叩时机而当行运也;念佛之行,感水月而得升降也。

 

       由此可以窥知,法然上人是如何地因得遇善导的《观经疏》之後而决定将念佛之法作为自己的法门和一切人得救的法门的。

 

(转载自《佛学研究》一九九六年第五期)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