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土文库 > 智随法师文章
top

智随法师文章

法义篇

  1. 广说诸法与专修一法有何关系
  2. 《无量寿经》的「法深信」观
  3. 禅与净土之比较
  4. 西方净土的指方立相是一种执着吗?
  5. 36次呼唤你的名字,只为让你「醒来」
  6. 《楞严经》中暗藏的玄机是什麽
  7. 因果与空性
  8. 法门无量,念佛第一
  9. 如何超越三界
  10. 念佛,需要清净心吗?
  11. 在念佛之余是否要另念一半的观音?
  12. 一声称念罪皆除,为什麽还在胞胎中住十二劫?
  13. 善导大师为何以疏释《观经》开宗?
  14. 十方诸佛为什麽要赞叹阿弥陀佛?
  15. 净土宗之特质——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16. 弘扬佛教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
  17. 净土三经对告众之探微
  18. 无上利益的法门(三)
  19. 无上利益的法门(二)
  20. 无上利益的法门(一)
  21. 净土法门的信心从哪里来?
  22. 观音与弥陀
  23. 概说佛法之判教(二)
  24. 概说佛法之判教(一)
  25. 《大经》解读
  26. 机法深信
  27. 《净土文献丛刊》总编序
  28. 《灵岩法要》编序
  29. 《净土宗判教史略要》学习补充资料
  30. 有关自力他力的妙喻
  31. 印光大师念佛问答
  32. 略说净土法门兴起缘由二
  33. 略说净土法门兴起缘由一
  34. 略谈「护念」之义
  35. 佛来助念 正念往生
  36. 一心不乱 三心具足
  37. 念佛余行 胜劣比较
  38. 何故无问 自说此经
  39. 佛何偏劝 往生西方
  40. 三经五经 亲疏有别
  41. 话说净宗 师资传承
  42. 也说「易往而无人」

随笔篇

  1. 我们发起往生心,是因为佛在忆念我们
  2. 为什麽观音菩萨得自在,而我们不自在
  3. 能安心念佛,得到的就是无量宝藏
  4. 净土法门最大的障碍就是疑惑心
  5. 不信佛的人走轮回道,念佛的人走成佛道
  6. 损失往生大利,人生就白过了
  7. 往生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
  8. 往生的大门在哪里
  9. 我们的心量要敞开,敞开到接纳所有人走向念佛的道路
  10. 教理越深入、信心越扎根,越会老实念佛
  11. 人生最大的福报
  12. 每天念一声佛就可以往生,为何还要多念
  13. 人生的归宿,成佛的宝典
  14. 十方世界都流行,十方诸佛都赞叹的一部经
  15. 净土法门真能「即生成就」吗?
  16. 如何看待佛教众多不同的经典
  17. 观音菩萨与阿弥陀佛的「合作」
  18. 《观经》讲了修行的三种方法,你知道是哪三种吗?
  19. 善导大师讲的「决定深信」有何含义?
  20. 佛为三个人说净土三经
  21. 我们的善根可以跟弥勒菩萨一样多,你相信吗
  22. 一部只「摆事实」,不「讲道理」的经典
  23. 净土复兴的根本保证
  24. 佛力最能改变人心
  25. 乐邦有路 起信即生
  26. 关於《无量寿经》翻译史与会集现象
  27. 佛是如何护念众生的?
  28. 如何看待不同经典?
  29. 人是活着往生还是死了往生
  30. 佛面与人面
  31. 一个道场的氛围比什麽都重要
  32. 怎麽知道亲人往生没有?
  33. 得到25位菩萨保护的人
  34. 暂居於娑婆,常住於极乐
  35. 什麽是佛心?
  36. 果已熟,速摘!
  37.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38. 为啥要往生?
  39. 提升自我无止境
  40. 无诤
  41.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42. 如何看待道场、团队里的是非
  43. 学佛,越简单越好
  44. 千里烧香不如在家念佛
  45. 入佛门径 判教为首
  46. 如何判别「真实之法、方便之法」?
  47. 常与无常当如何?
  48. 从解、行二门谈「一门深入」「广学多闻」
  49. 何为「一门深入」,你真了解吗?
  50. 「三业无功」的念佛能往生吗?
  51. 《认祖归宗》
  52. 学佛法,找明师,有方法!
  53. 为什麽有人念佛念得很开心,有人却念得很烦恼?
  54. 居士能做弘法的事吗?
  55. 逼上梁山
  56. 关於念佛现当二益的法语
  57. 五浊恶世的我们一定要仰靠阿弥陀佛
  58. 做一个真实的念佛人
  59. 念佛能否成为千万富翁?
  60. 弥陀垂迹,大成净宗
  61. 人人皆需要佛法
  62. 重庆一行记实感怀
  63. 何为「一心不乱」?
  64. 岂能任意随缘
  65. 凡夫不可盲目地效仿菩萨
  66. 为学与为道
  67. 学净土门之人 不可相信菩萨不相应教法
  68. 念佛人应建立内心的道场
  69. 念佛人应保持的心态
  70. 念佛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71. 印祖论全仗佛力与兼仗佛力
  72. 监狱里寄来求法之信
  73. 不敢有疑
  74. 话说「名」与「利」
  75. 什麽叫念好?十念当往生!
  76. 亦论「随缘」与「攀缘」
  77. 平淡是真 念佛最乐
  78. 人生的希望 生命的归宿
  79. 一德具万德 一福纳万福
  80. 瞻礼「龙门石窟」有感
  81. 略谈杨仁山与日本学人辩论法义之事

因果记实篇

  1. 因地不真 投身为猪

念佛感应篇

  1. 烧香礼佛 祸去福来
  2. 乞求观音 儿子病好
  3. 弥陀捶背 幸免车祸
  4. 可爱小鸟 系列感应记
  5. 一念呼救 立蒙感应
  6. 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7. 我的眼好了 佛眼却坏了

往生记实篇

  1. 猪闻开示 柔软往生
  2. 舍利现心字 昭示念佛理
  3. 植物人念佛 安祥往生
  4. 临终遇缘 奇特往生

法师介绍

  1. 智随法师介绍

念佛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除了念佛之外,我们要「真成报佛恩」就还需要做一些世间善法——善行。因为我们念佛之人生活在这个世间,肯定就会涉及到身、口、意三业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如果我们身为念佛之人,我们的三业不清净,有染污的地方,那就自然会影响到别人对净土法门的接纳与信受,令别人产生不信受、抵触的情绪。从往生讲,往生的正定业是念佛,往生不是靠其他世间善法;但是活在世间要有世间善法。讲往生是靠念佛,但是也不否认世间善法,它只是不靠世间善法而已,不是依靠世间善法来往生,并没有否认世间善法的存在。

 

       对於这一点我们要善於理解。不能看到别人持戒就说:「你这持戒就是杂行!」看到别人做善事就觉得是杂行。这也不是杂行!你如果把持戒放生视为往生功德就是杂行;我们不把他视为往生功德,自然地持戒放生,作种种的善行功德,那就不叫杂行。

 

       杂行是什麽观念?我们觉得往生功德靠念佛不够,再加一点才够,要加读经啊,要加布施啊,要加放生啊,等等,那就叫「杂」了——在名号之外加东西。如果我们相信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其他的善行有也可以往生,即使没有也可以往生,这样想就不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去行其他善法就不杂。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心安住在念佛当中,外在的行为上,就可以依照佛法的一些行为标准来行世间善法。

 

       我们要想劝世间的人来念佛,就需要以世间的善法来与他们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来引导他们。世间的善法依佛法而言有个大原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的事情我们尽量不要做,善的事情就要尽量做。当然善恶的标准,世间的人与出世间的人还是有不同之处。比喻世间人往往觉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行了」「我也不伤害人,好像就不错了」。若是依佛法讲,我们经常会伤害人——我们心里动一个念头,或是行为上不小心得罪到别人,即使我们的语言不清净也会伤害人。

 

       佛法对善法的要求,是要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要清净。身业清净就是要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清净,所作所为都是善的,包括在寺院里烧香、拜佛作功德,在社会上帮助他人,对待工作尽心尽责等,这就是善的。语言善,赞叹别人,真心待人,语言上不伤害别人,不骂人,不说脏话,我们口业也必须清净。意业,没有贪瞋痴,当然这一点凡夫要做到很难;我们先把这些原理要明白,在意念里面我们要对众生起赞叹、随喜、恭敬之心。身口意都以善行为指导,这就是我们在这个世间立足的一个基本。

 

       印光大师讲: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敦伦」,「伦」是伦常道德。我们人在世间有伦常道德,有五伦——儒家讲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这五伦的关系当中,我们处於什麽位置就应该敦伦尽分,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做父亲的,教育好子女就是你的天职本分——你不可能让你的子女自己去成长,你不管啊!把他交给大自然,让他自生自灭,那就是失去做父亲的本分了,养不教父之过!那麽做子女的,你就应该要孝顺父母;做子女的要是不孝顺父母,那就不是人啦。畜生就是这样的,生下来之後自己回到大自然去,互不相认。人与动物相比,高明的地方就是人懂得伦理道德,能遵守人伦本分,能做自己的本分事情。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我们的本分事情。不论你学佛与否,你都必须去做。

 

       敦伦尽分,实质上讲,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做人,不论你学佛还是不学佛,不论你学净土法门还是学其他法门,你都要做的。当然我们做得好坏,那是另一个问题,是能力大小的问题:有些人做得好一点,像舜帝,他对父母的孝顺程度,恐怕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的。父亲对他再不好他还是一样会孝顺;我们世间人,父亲对自己不好,就躲得远远地,甚至三年、五年都不回家。

 

       敦伦尽分,就是每个人自己站在自己的身份、地位、环境,力所能及地做我们自己的事:这是外在的事相。

 

       闲邪存诚就是内心,我们内心有邪念,要让这些邪念闲下来,停下来。「闲」就是停,就是要除恶向善——我们心中的贪瞋痴就是邪念。「存诚」,我们心中要存有诚敬心,要存有恭敬心。

 

       这个「诚」是儒家里面讲得比较多的,至诚、诚恳。佛门里面也讲至诚恭敬,至诚心。印光大师是把佛法与儒家两者合为一体,用这个「诚」字来做代表。印光大师特别注重恭敬、虔诚:

 

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恭敬是很奇妙的,恭敬当中就可以得到利益。我们恭敬别人,也会得到利益;我们恭敬佛菩萨,当然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佛菩萨的力量在恭敬当中才能够得到。有些人趾高气扬地走到寺院里面来,看到佛像好像没看到一样,那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心中有邪念,我们自己要改正;要恭敬诚心待人,诚心来敬佛。以德感人,这是我们去劝他人信仰净土法门,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在《无量寿经》有一段经文对这方面有说明:我们信仰佛法的人,有佛理在的地方,要「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崇德兴仁」——崇尚道德,兴隆仁慈。我们要崇尚道德,像《道德经》注重「道」,注重「德」,我们佛法也注重「德」,以德行来感召他人,影响他人;以仁义之心去劝化他人。

 

       「务修礼让」就是恭敬,对别人尊重,恭敬他人。在阿弥陀佛的愿力当中,有一条愿叫「触光柔软」愿:阿弥陀佛的光明来到我们心中,我们这个坚固的心、顽强的心就会变得柔软。因为佛很慈悲,佛的慈悲打动了我们,我们也会变得很慈悲;佛让我们往生西方净土,我们也希望别人往生西方净土;佛能够宽容、包容我们这种凡夫的心,我们也就会学着去包容别人:以这种「触光柔软」的心态面对世间,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是一片祥和,一片光明,一片和谐。

 

       我们在这个世间提倡和谐世界,但是不知道和谐该从哪里入手。和谐要从内心出来,我们心中一团和气,走到哪里都会很和谐。你心中没有和气,心中充满暴虐之气,心中充满烦恼,怎麽会和谐呢?看到人就觉得不顺眼,看到人眼中就冒火,那别人对我们也会是抱有相同的仇恨心理。所以和谐来自於我们的内心,不是来自於外在。「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团体」,都要建立在内心和谐这个基础之上。佛法是注重内在,不注重外在。因为有了内在,自然就会有外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和谐,是一团和气。触光柔软,阿弥陀佛的光明来到我们的心中,我们这种刚强我执的心就会慢慢慢慢化掉了,就好像那冰块、冰雪在阳光底下就会溶化掉了。

 

       我们凡夫的心就像那冰块一样,是很硬、很坚固的。但是阳光一照、一温暖,这冰雪就慢慢化掉了;化掉之後就柔软了,水就是柔软的。「上善若水」啊,水是不会坚固的,水走到哪里,它都会给别人让路的,碰到阻碍了,它就马上转过头来了。有些碰到阻碍的人啊,就拚命往前撞,弄得大家头破血流。所以,务修礼让,要修行礼让。要对别人有理,要谦卑敬让。

 

       还有,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学佛悲心,给人欢喜。学佛大悲心,阿弥陀佛是最有大悲心的,让一切众生都往生西方。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阿弥陀佛的悲心里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为何都愿意来念佛呢?就是因为他有大悲心,他有慈悲心能够包容我们,我们才愿意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那麽我们给别人结缘,劝人来念佛,也要有这种大悲心,把佛法的大悲心住在我们的心中,然後从我们的身上散发出这种大悲心,也要包容别人,也要原谅别人,也要体谅他人——大家都是凡夫众生。

 

       善导大师讲:

 

决定相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我们自己是凡夫,别人也是凡夫。我们普通人往往把别人当圣人要求:「你怎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好像别人做得都不好,至於自己做得不好就没关系。别人不能伤害我,我却可以伤害你,世俗人都是这样的。

 

       那麽我们身为学佛的人就应该倒过来,这个世间是个颠倒的世间,我们再颠倒一下,把它倒正,用佛的大悲心去面对世间。善导大师讲我们是凡夫,那别人也是凡夫,凡夫与凡夫之间那就要互相包容,互相谅解,互相体谅。同时,同病相怜,大家都彼此彼此,没多大差别,大家都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

 

       印光大师有一段开示讲:

 

要把自己当凡夫,要把别人都当圣人。

 

       这句话呢,我个人觉得可以改一改:要把自己当凡夫,也要把别人当凡夫。因为我们一旦把别人当圣人,很多时候就会看不惯这个圣人了——「这个圣人怎麽这样做事呢?这个圣人怎麽会有烦恼呢?」当然,印光大师这麽说是希望我们能够尊重别人。别人是圣人,深不可测,他的行为我们不了解,他也有可能是故意在演戏给我们看的,所以,不能去指责他。他即使是圣人,圣人也是可以发脾气的,像四大金刚,像这些护法神;有些佛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提到,也有发火的时候,他们发火是为了什麽呢?当然不是普通的原因,是为了要度化众生。

 

       印光大师这麽说,是为了让我们对别人的思想行为有个正确的看待。我们不要去分别他,不要把他当凡夫;视他为凡夫,我们就会有轻慢心,就不会尊重别人了——这就是凡夫的恶习。但是事实上,我们没有办法把别人当圣人看待。你们能把在座的都当圣人看待吗?觉得他们都是菩萨吗?

 

唯我一人是凡夫,别人都是菩萨。

 

       但是,好多人看来看去,就觉得:「好像别人都是凡夫,唯独自己是菩萨。」看别人个个都不顺眼,看家里人都不顺眼,看其他学佛人好像也不咋地,尤其是读了几本经的,懂得一点佛法道理的,看看满世界好像别人到处都不对,「天上天下我第一!」 「我慢」高涨。

 

       我们以善导大师思想来看,我是凡夫,大家都是凡夫,这样大家的身份就平等了。我有毛病,你有毛病,大家都不计较。我伤害了你,你伤害了我,这样就扯平了。当然扯平不是故意要去扯平,是心里面要彼此理解,彼此包容,彼此尊重。他虽然是凡夫,但是我们要尊重他的人格,他是念佛之人,他往生之後就成佛了。他现在是念佛的凡夫,他现在就不退转,现在就是「人中芬陀利华」,是阿弥陀佛第一弟子,我们不恭敬他就等於不恭敬阿弥陀佛。他是佛弟子,我们不看僧面看佛面,看阿弥陀陀佛的面子,对念佛之人,对所有的人都要恭敬、赞叹。

 

       之前我们讲过,阿弥陀佛把一切众生都视为父母: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於诸众生,视若自己。

 

       以这种心态来看待众生,就会知道一切众生与我们都是一样的,那你就不会分别「你是你,我是我」了,大家的利益无分别。

 

       我们把所有的众生当做与自己是一样的,大众都是一体的,就没有分别之心了:「哦,他的烦恼可能就是我的烦恼,他的业障就是我的业障。」我们要以佛的眼光来看待众生,佛的境界很高,佛眼看众生,我们在座的有没有问题?有没有毛病?应该有吧,佛看得很清楚,比我们看得更清楚了。但是,佛一点都不计较,佛不会去分别:你这个好,他那个差。我们人才会有分别心,才会去计较高低、是非、对错,佛是平等包容。佛既能够看得清楚,又不会计较,这就是佛高明的地方。而我们凡夫呢,看得越清楚就会越计较。我们天天会算账,「哎呀,他欠了我多少账,他伤害了我多少」,我们心中对这些记得很牢固。这就不是学佛的心态,这就是一个凡夫的心态——凡夫的计较、凡夫的执着。

 

       我们要学佛的大悲心,阿弥陀佛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佛心包容我们,我们就以佛的这种心去包容别人;佛心原谅我们,我们去原谅别人;佛心宽容我们,我们去宽容别人:佛要救度我们,我们也要去救度别人:以这种心态去面对众生,你看个个众生就很可爱了,就不再那麽讨厌了。不听话的人啊,佛缘不成熟的人啊,他们都是真正的可怜悯者,更需要我们去怜悯他。不懂佛法的人需要我们懂佛法道理的人去关爱他、安慰他、引导他,去慢慢地带领他来学佛、念佛。

 

       我们不能去指责他:「哎呀,你不能怎样怎样!」父母教育子女是慢慢引导、带大他的不是靠指责把子女带大的。我们去引导别人念佛也应该是慢慢地来引导——他不足的地方,鼓励他,安慰他,然後再引导他,他就过来了。

 

       在《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里面讲:

 

令众生欢喜即是令诸佛欢喜,令众生烦恼即是令诸佛烦恼。

 

 

       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令众生欢喜。阿弥陀佛有一种光叫「欢喜光」 「智慧光」,我们念佛人就要把这种「欢喜光」从我们的身上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越念越烦恼,越念越愁闷,那别人就不敢靠近我们念佛之人了,那就说明我们没有体悟到佛心——要把佛的光芒从我们的身上体现出来。我们念佛是智慧光,有智慧;念佛是欢喜光,有欢喜:念佛是清净光,走到哪里我们给人的感觉都很清净,别人愿意亲近我们;念佛是安稳光,我们自己念佛得到了安稳,也让别人得到安稳。我们走到哪里都不扰众,也就是世间讲的不扰民;不让众生恐惧,让众生安宁,让众生清净,让众生欢喜,让众生有智慧。从我们身上来感召,让别人看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样即使我们不说,别人也同样可以相信佛法,也会来念佛了。我们自己做好了之後才会有影响力,有感召力。

 

       但凡夫众生要做得十全十美,那也不现实。我们站在自己的位置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一点是一点。做一点能够影响别人一点,我们做得越多,当然就能够影响别人越多。所以我们每个人不要去跟别人比,我们站在自己的位置,力所能及地做,我们尽量做——弘法不行我就多念佛,我念佛也不行就多做事,护持道场,发挥自己的优势。

 

       慧净上人有一段开示,在《念佛人每日诵念思维》当中有四句话,也可以作为我们念佛人生活中的一个指导:

 

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我们与人结缘、与人相处,要给人安心,我们自己安心了,让别人也安心。给人欢喜,我们自己念佛得到法喜了,也让别人欢喜;别人即使不念佛,他看到我们他也欢喜了,然後他也就来念佛了。给人希望,这个世间的人,有希望的人很少,人都很绝望:没有钱的时候想发财,发了财之後发现还是没有人生目标;没有当官的想当官,当了官後发现自己很苦恼:心中总是没有希望。

 

       那麽哪里有希望呢?人的精神境界越来越高,那才会有希望。佛法就是提升我们的精神,让我们最终都成佛。我们要把这种希望给予别人:别人苦恼时我们去安慰他,给他希望,告诉他有解脱的希望,有阿弥陀佛的慈悲,这样他的心中就不苦闷了。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想自杀,他们没有能力、没有愿望在世界上活下去,我们就可以去安慰他、引导他,让他知道人生的珍贵、人身的难得、佛法的珍贵,这样,慢慢慢慢地开导他,让他懂得珍惜人生,也给他希望。

 

       在这个世间能给人希望的就是佛法,佛法是光明之教,能令我们众生都能够得到解脱的希望。当然,这个希望太大、太遥远,有很多人看不见;我们可以从小的方面,点点滴滴地去引导他:有人想陞官的,有人想发财的,有人想身体健康的,告诉他:念佛就能够得到利益——从现世的角度,先以欲钩牵,後令入佛智,那麽,他心中也会有希望了,然後他从这种世间的希望会慢慢过渡到佛法的希望。

 

       给人利益,我们与人相处,身为念佛人,我们可以说是已经得到大利益的人。在《无量寿经》里讲:

 

乃至一念,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释迦牟尼佛见到念佛往生的利益,所以劝我们念佛。我们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往生的大利,这种利益我们要分享给大众,分享给所有的众生。

 

       我们与人相处就是给人利益。这种利益当然也包含世间利益:别人有困难,我们有能力就帮助他一把,经济上、能力上、智慧上,方方面面,只要是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有因缘,别人对方愿意接受,就可以帮助人家,让人家得到利益。有句世间话说:吃人的口软,拿人的手短。我们给他利益,他的口就软了,这时你再劝他念佛,他可能就会答应。「好好好,我来念佛」他自然就过来了。

 

       佛法是给我们一切众生利益的。我们一切众生的心在佛法面前都会软,一定会软下来。因为有利益可求啊,人总是追求有利可图。这是说世间法。

 

       我们要把念佛融入生活当中,在生活当中体现念佛的好处。这样一来,你在世间过的就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了,就是过的念佛人的生活——安心念佛,老实念佛,劝人念佛,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慧净上人还有三句话,也是讲我们平常的行为。这三句话的内涵,在家人也可以去思考一下,这是指生活方面的:

 

生活简单朴实,语言诚恳和蔼,威仪安详稳重。

 

       「生活简单朴实」,生活不要追求奢华,不要去攀高比富,要过得很简单朴实。烦恼是在攀比当中产生、增长起来的。生活过得简单朴实的人,烦恼自然就会很少。很多人问:「师父,烦恼多啊,怎麽办啊?」怎麽办?我们自己放不下贪瞋痴,放不下世间的这些东西,就自然会烦恼啊!那谁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我们自己过得简单朴实一点,有饭吃,有衣穿,有一张床睡,就够了。

 

       在这个世间,什麽人的日子过得最好呢?吃饭吃得香,睡觉睡得香,念佛念得好,这种日子就最好过。我们如果有再多的钱财,吃到口里饭菜却不觉得香,吃到庙里的饭菜觉得不好吃;有再多的床,躺在上面却睡不着,那种日子就很难熬了。人活在世间,生活过得简单朴实,走到哪里都能睡,走到哪里都能吃,这样的人是最容易满足的,是最好的人生。

 

       人在世间要生活简单朴实,简单朴实才身安心安,这才是人生。人如果有了钱,有了地位,这个人却过得很痛苦,那就没有意义了。钱财地位是妆点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扰乱我们生活的。我们很多人已经颠倒了,人成了财物的奴隶,成天就是个守财奴,天天数钱,「我的银行卡里有多少钱啊?我买了多少房子啊?看看我的股票啊。」人的身心状况被完全奴化了,被物质奴化成一个奴隶了。我们现在都在讲做主人,恰恰相反,都已经不知道怎麽做主人了,都成了钱财的奴隶。

 

       我们以为有钱人过得好,他出门就是汽车啦,飞机啦,是很好啊,但是他内心的恐惧是我们看不到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生活简单,要朴实,要自然。我们有多大的本事就过怎样的生活。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趾高气扬的,念着佛走在大街上不会觉得我很寒酸、贫穷落後。

 

       你看出家人穷,叫「贫僧」,出门只有三衣一钵,其他什麽都没有,可是照样过得坦荡荡的。生活是要靠我们的内心与精神力量来生活,不是靠外在的物质来妆点。

 

       「语言诚恳和蔼」,我们讲话要真诚,不能欺骗,不能虚伪,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要真实,要和蔼,不趾高气扬,不能高高在上的,不要有盛气凌人的气势,不要对人颐指气使,人与人之间要和平相处。以佛法那种众生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恭敬的心与人相处。

 

       第三点就是「威仪安详稳重」。威仪就是平时的行为举止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到哪里都让人家很尊重。我们自己稳重,别人才会尊重你;我们自己轻浮,做事不安稳,走到哪里都让人看着不舒服,那自然也不能影响他人。

 

       当然威仪安详稳重,对出家人要求的就比较多。出家人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点点滴滴都要注意。我们出家人作为人天师表——人天的导师,走到哪里居士都要恭敬你,「哎呀,师父,师父请开示!」那麽,我们的威仪、言语就更重要了。我们的一举一动别人都会关注,哪怕你是无意的,人家也都看在眼里。

 

       真报佛恩就是体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是喊口号,不是高高在上的:「要去弘法利生,要去广度众生」,这些大话都不用讲。我们就实实在在地,点点滴滴地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从我们的身边做起,我能做一点就做一点;我不能做的,就默默无闻地念佛也一样,也没有愧对阿弥陀佛。

 

       我们能够老实念佛、安心念佛,也就首先算是对得起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很欢喜,阿弥陀佛很赞叹,十方诸佛都护念。然後,如果还能够影响别人念佛,劝别人念佛,阿弥陀佛当然也欢喜。这就是我们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有的一些行为——怎麽去报谢佛恩,怎麽去感恩念佛。大致就讲这麽一点,其他就靠我们自己去做了。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