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问答

  1. 如何确定亲人是否往生
  2. 既然讲念佛往生,为何有人只是听到佛号还没念出来,也能往生
  3. 怎样增强学佛念佛的信心
  4. 如何根本的改善社会物欲之风?
  5.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正能量
  6. 求福报与求解脱是否矛盾
  7. 为何定善比散善殊胜
  8. 如何平衡生活与念佛?
  9. 念佛灭罪与因果矛盾吗?
  10. 受苦便能消业吗?
  11. 虽念佛仍然贪瞋重,是否没有机法深信?
  12. 念佛人福德具足,为何会福报不够
  13. 为什麽有时念佛不如念别的经咒有效
  14. 念佛了,为什麽大部分时间高兴不起来?
  15. 名号自然具足三心,为什麽有人念佛却没有往生?
  16. 为什麽经中说还有世界比极乐世界更殊胜
  17. 如何面对临终的孤独
  18. 为什麽我们往生称为「回家」?
  19. 如何看待往生咒?
  20. 极乐世界也是缘起空性吗?
  21. 如何理解「别人是自己的镜子」
  22. 《大经》「五德瑞现」文略解
  23. 念佛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
  24. 只要愿往生不称名也能往生吗?
  25. 机法深信应侧重从机还是从法来入手
  26. 善导大师有提倡「睡前发愿见佛文」吗?
  27. 身体不柔软也能往生是否有违触光柔软的经文
  28. 临终往生不往生之确证
  29. 念佛人怎样积极利世
  30. 适应无常的秘诀
  31. 在世间生活很迷茫压力大,该如何面对
  32. 一个寺院的带头人如何让寺院正行兴盛
  33. 六道轮回是否实有存在?
  34. 怎麽看待佛系人生?
  35. 极乐报土与实报庄严土是一回事吗?
  36. 往生极乐世界再来还要还报吗?
  37. 佛弟子如何过农历新年?
  38. 信心深浅不一样,念佛功德是不是一样?
  39. 应该怎麽用弥陀的慈悲来对治诽谤正法之人?
  40. 五种正行任修一种都能往生吗?
  41. 净土法门如何看待阿弥陀佛心咒
  42. 为什麽他人念佛灵,我念佛祈求就不灵
  43. 为何一句阿弥陀佛包含一切诸佛
  44. 怎样在这个娑婆世间获得真实的快乐
  45. 什麽是功德、福德?能否互换
  46. 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47. 念佛能否转换现世因果
  48. 为何念佛自然可以得到世间福报
  49. 至诚念佛与佛愿感应道交
  50. 富贵贫贱也是因果报应吗?
  51. 念佛人如何人众场合不加入闲话
  52. 次如泥洹
  53. 念佛每天一声与一万声的区别
  54. 如何保持愿生心不退直到临终
  55. 临终助念忏悔灭罪往生
  56. 为什麽天天念佛,还会生病
  57. 念佛念睡着了没回向,有用吗
  58. 平时具足信愿只念十声佛,临终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59. 如何对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60. 怎样才算老实念佛?
  61. 十念往生是别时意吗?
  62. 杂行、三心与报土的关系
  63. 佛教认为女性卑劣吗
  64. 既然不问罪福,为何又说地狱门前僧道多
  65. 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吗?
  66. 多伦多大学讲法现场答疑(中英对照)
  67. 施食就念佛号可以吗?
  68. 为乐愿生,能不能往生
  69. 众生念佛平等之问
  70. 「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71. 怀孕时念佛、听经
  72. 人真的有命运吗?
  73. 念佛只会变好,不会变坏
  74. 善导大师为何以《观经》开宗?
  75. 净土答问
  76. 有关「藏传净土法」之答问
  77. 宗祖初祖之问
  78. 答莲友二问
  79. 净土宗经释问答
  80. 佛堂应该怎样布置?
  81. 念佛人应该怎样对待妄想杂念?
  82. 於「弘愿寺」答莲友问
  83. 答王子九问
  84. 「念佛」与「忏悔」 ——兼答观生莲友问
  85. 论「三福」与「念佛」 ——兼答观生莲友问
  86. 答「功课、吃素」等问
  87. 答「错写牌位」等三问
  88. 答「为他念佛」等五问
  89. 答某人举某大德有关本愿之疑难
  90. 一向专称与诸行回向
  91. 《观经疏》二处眼目问答
  92. 「愿生」与「往生」义
  93. 答莲友「报土化土」之问(一)
  94. 关於三生果遂
  95. 是消业还是带业往生?
  96. 往生净土品位之事
  97. 答莲友问(一)
  98. 金州念佛问答
  99. 王佛臣佛问答
  100. 十念记数问答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念佛问答
top

念佛问答

净土答问

——净宗法师香港《温暖人间》专访
 

1问:你的着作很多都在弘扬善导大师的思想,为什麽?

       答:是的,我们专门弘扬善导大师思想。历代推行净土宗的有不少都是天台宗的,像宗晓法师、志磐法师,他们不会从法脉的角度来看,所以净土宗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一脉相承的关系,这样就有所不足。譬如说到天台宗,毫无疑问便想到隋朝智者大师,以他为标准;禅宗便以六祖为旗帜性人物。如果没有旗帜,这个宗派、这个法门就不能凸显。那麽净土宗的旗帜人物是哪一位呢?不可能十三位、十五位祖师都是旗帜,谁能担当净土宗这面旗帜?只有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是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又是净土宗的集大成者,他不管在证悟上,还是对理论的贡献、度化众生的能力、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所受的崇仰,都堪称为弥陀化身。他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净土宗信徒心中也有一定地位,所以称得上是旗帜人物。

 

       为什麽我们现在提出此问题?因为在历史上,他虽然备受尊敬,但在中国却没有他的着作流传下来,直至一百年前,杨仁山居士从日本把善导大师的着作请了回来,我们才发现原来善导大师的理论如此完整,与这个时代众生的根器如此接近。

 

       一般我们不谈圣道门,因为很难;如果根据一般的概念,要念佛修行功夫达到某个程度,才可以往生净土,净土宗也不容易成就。但以善导大师的理论,则往生净土人人有分,只要专心念佛,靠着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愿意让佛救,就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了。靠自己不行,靠佛力就可以。

 

       这个年代的人,较容易理解他力,譬如从香港到北京,靠自己走路,要走到哪一天?但坐飞机很快就到了。坐飞机、动车、船等各种交通工具都明显是他力。善导大师讲,靠着弥陀的愿力,我们所有人,不管居士、法师,能修行、不能修行,有智慧、没有智慧,出家长、出家短,通通可以平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门真正大开,真正大慈大悲,真正大愿大力,所以净土法门真正是这个时代众生的需要。

 

2问:修持净土法门的人,是否就要靠他力了?

       答:是的,是他力、本愿力。这个他力是指阿弥陀佛的力量。

 

3问:修持净土法门的人,是否就要靠他力了?这样说,净土的修行方法岂非与基督教的教理类似,都是强调救赎?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如果是靠阿弥陀佛救赎的力量,世间的人在平常生活中需要以怎样的善行来配合呢?

       答:在形式上,乍听起来,靠他力救度的净土宗和基督教之间好像是类同,但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差别大概有几点:

 

       第一,净土宗信仰毕竟是在佛教系统内,教理上是以缘起论为基础,不是创世论。就像我们信仰阿弥陀佛,他的净土缘起於他的清净业力,所以他的净土是乐土,在那里可以自然成佛,自由自在,是缘起观的。这是根本上的区别。

 

       具体的,在信仰上也有不同。目标不一样,我们信仰的是阿弥陀佛,基督教信仰的是上帝、耶稣;他们靠上帝的力量上天堂,我们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求生西方,究竟成佛。

 

       另外,在修行方法上,净土宗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有没有信仰、是否已皈依也不重要,只要念阿弥陀佛,当下佛的光明就会照亮。阿弥陀佛是一切众生平等救度的,佛性平等,无有差别。甚至我们造了罪,譭谤了佛法,到了地狱之後,千劫万劫不能超生,但佛可以去救我们出来,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彻底救度。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其他宗教可以衡量的。

 

       救度总是让人感动的,不管是哪一个宗教的救度,它总能给人某种安慰,这是宗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在所有的救度当中,唯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最平等,没有任何条件,最方便,最彻底,最究竟,就算你堕落到地狱中,也不会把你遗漏,直至你圆满成佛,无量光寿,与阿弥陀佛一样平等光寿。

 

       第二个问题,若是这样的话,我们是否可以不行善了。这可以分两方面来说。

 

       一、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上。弥陀是没有善恶分别的,佛是无我的,善恶分别是众生的事情,这是人的标准,不是佛的标准。若以佛的标准来说,我们通通都是恶的,没有善的;以人的标准来说,孝养父母为善,违逆父母是恶。真正的佛法,从佛性方面来说,它是超越善恶的,是纯的,正如《心经》说的「不垢不净」。真理是绝对性的概念,超越了人间善恶分别的思维。阿弥陀佛的佛性平等当然不会像人一样,分别哪个善、哪个恶,善的就喜欢,恶的就排斥,因为他知道我们是苦恼的众生。我们为什麽会苦恼?因为作了恶。就算行善,也是苦恼的众生。行善,孝养父母、尊敬师长、布施持戒等等,将来会生天,生天後将来还是会堕落,要轮回。所以,从佛眼来看,我们都是轮回的苦众生,善生天,恶堕落,都是短暂的时间,从佛的角度来看,我们太可怜了。所以他不分别善恶,通通救度。在佛这方面,显示了佛的慈悲。

 

       二、站在佛弟子的立场上。对信佛的人来说,我们还是「要」行善积德,还是「会」行善积德。

 

       「要」和「会」是什麽意思呢?「要」是我们提倡自我的要求,这是人间善法,佛弟子的基本要求。对我们本身也有好处,行善便有好报,为恶便有恶报,这是因果法则,是佛教导我们的。身为佛弟子,我们要护法,若行为不善,便不像个佛弟子,人家会因为我们的行为而不信佛教,便给佛门抹黑,所以我们要行善积德;另一方面也「会」自然而然地行善积德。为什麽?因为阿弥陀佛的慈悲来到我们心中,我们感染到佛的慈悲,内心一定会有惭愧感,会生柔软心,会自动、主动地行善积德,而且做得再多也不会嫌多,只会嫌少。会想:「我这样卑劣,这样差,佛还救了我,我多多少少也要为众生奉献一点。像我们这样差,佛也将整个极乐世界布施给了我们;我现在有五百元,别人在那里挨饿受冻,我也拿出两三百给他吧!」

 

       我们受到了佛的布施,才有力量布施他人,我们得到佛的爱心,才有爱心给别人。

 

       我们平常为什麽不能爱别人?因为我们内心没有爱。为什麽人间需要爱?因为大家都是爱的饥渴者。阿弥陀佛是大爱,大慈大悲,可以满足所有人,像大海水一样,众生再渴也能灌饱。我们被弥陀的爱感染、感动,我们就有力量,就有温暖。我们穿得暖暖的,才可以脱下衣服给别人穿;我们吃得饱饱的,才可以拿食物给别人吃。所以阿弥陀佛给我们救度,给我们的道粮、灵粮、精神粮食、法身慧命的粮食特别饱足,我们得到了,就自然而然地、踊跃地、毫无顾忌地,很勇敢、很有力量地来爱这个世间的人,来行善积德。

 

       有人担心说:「不要把弥陀的救度说得那麽彻底,要不然就没有人去行善积德了,可能会放纵造罪了。」你问他会不会,他回答说「我是不会的」,你不会,为什麽别人就会?难道你比别人高尚吗?这个想法是不道德的,这是预先定罪。是你把自己看得高,把别人看得很低劣,不应该这样看。一万个人中也许会有那麽一个半个那样想,但总不能为了那一个半个就把法门关起来,没有必要那麽担心。弥陀的救度是在佛性里唤醒我们,如果我们的佛性被唤醒了,绝对会爱众生,绝对会行善积德。

 

       所以,弥陀的救度不但要讲,而且要讲得更彻底。误解,一方面是因为讲得不够彻底,另外是听的人不明白。怎麽办?要正确地把弥陀的慈悲讲得更彻底,反复地讲,让他明白。

 

4问:佛教是说缘起,净土讲求他力,与缘起不是有矛盾吗?

       答:不矛盾。就是因为缘起,我们才靠阿弥陀佛,缘起并非孤立的,而是互相的。我们念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发了大愿要救度我们,这是他的缘;他的缘,起了我们念佛的心,叫缘起。缘不一定是起源於我们,也可以是对方的,看谁的力量大。若我们跟佛比,佛的力量比我们大,是他发起这个缘起,如果我们的力量比佛大,就是我们发起这个缘起。譬如我造罪,要堕地狱,是我的缘使我下地狱,但这个缘是会改变的,不然不叫缘起。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会改变的。如果这个缘不是遇到佛力,你就可能堕落地狱。但你若是遇上了阿弥陀佛这个缘,他的缘把你救度了,借着他的缘你便可以离开地狱,这就是缘起。

 

5问:菩提留支来自印度,净土宗阿弥陀佛有他的缘起,可以在缘起的经典中找到根据吗?净土宗有没有传承?

       答:小乘佛教没有说他方净土,早期经典也没说。有人甚至说大乘非佛说,但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认可,我们相信大乘经典是佛说的。

 

       第一,大乘佛教的教理、境界、智慧圆满,毫无疑问超过小乘佛教,若说这些经典不是佛说的,那谁能超过佛说出这些道理?如果大乘经典不是佛说的,小乘经典更不是佛说的了。能说出这样境界、智慧圆满的,如果他不是佛又会是谁?他才是一切智者,才是圆满的佛陀,不管慈悲、理论、智慧,都是顶级的。不能因为小乘佛教没有把这些讲得很清楚就加以否定,有人说这些不是佛说,其实是不是佛说可根据三法印来判断。

 

       大乘佛教不可思议的境界,不能以这世间的考据学或以人的思维来衡量;因为佛的境界超越时空,本来就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若以人的思维概念来衡量,往往会弄错。所以,以考据学不能判断。西方极乐世界你怎麽考据?即使其他宗教的上帝,你怎麽考据?这方面信就信了,不信也没有办法。我们可以用种子发芽的过程来比喻,如果说种子里有一棵树你会相信吗?你看不到,便说没有,但是大树成长的资讯、密码、基因、程式都包含在种子里。原始佛教就是这颗种子,虽然不能在种子里看见阿弥陀佛、药师佛等大乘教义,但只要深入研究,里面都有大乘的义理,对佛陀的尊重,对愿力的崇拜、信仰,对佛陀过去世的本生故事等,它都以种子的方式存在;一旦种子成了树,难道说它就不是当时那颗种子了吗?我们不能把佛教局限於原始佛教的几部小乘经典中,说後面的就不是佛教。这是我的理解。

 

       另一个问题,什麽是传承?传承关系就像奥运的火炬接力,我跑到这里,你接下火炬,下段交给你,你拿火炬一个一个接下去,没有改变的,这就叫传承。我们传承的是法义,譬如昙鸾大师是怎样弘扬弥陀的救度、怎样弘扬净土宗,他的理论思想,道绰大师接受了;上面传,下面承,道绰大师接受之後交给善导大师,把阿弥陀佛救度的思想一个一个传下去,这叫传承。

 

       我们中国净土宗有十五位祖师,其实有明确法脉传承关系的,是昙鸾、道绰、善导、承远、法照、少康,隋唐以来这几位祖师的传承关系很明确,少康大师之後是永明大师,传承关系就稍稍变味了。永明大师是禅宗的大德,在净土宗也很了不起,着有一百卷的《宗镜录》,但净土宗方面的言论思想跟善导大师法脉还是有差距的。後面的蕅益、莲池大师跟善导大师也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就是传承不够清澈。所以,我们讲以善导大师为旗帜,就是要把传承关系梳理得比较清澈,对整个净土宗的弘扬,对众生的修学,都有一个标准,所以我们提倡以善导大师为旗帜、领导。

 

       其他与善导大师相冲突的思想,我们认为是方便说——我们也不是要对前人批评,他们有他们的历史因缘,作为针对当时众生根机的方便诱导,所以跟善导大师不一样。譬如说,天台宗讲四土往生,善导大师则说报土往生,我们就以善导大师为主,别的就作为方便,那就不用起争执了,净土宗可以统一、圆满。

 

6问:《佛说阿弥陀经》提及的「一心不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及「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到底是什麽意思?一般的解释跟您讲的好像有点不一样。

       答:是的,不一样。「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经的一句话,张三这麽理解,李四那麽理解,到底谁正确呢?所以要有一个标准。那阿弥陀佛化身的善导大师怎麽理解,我们以他为标准,而且他的教法也都是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的。

 

       譬如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一般人看到之後,便会说「没有行善积德就不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积极布施,行善积德」,不是这个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你怎麽修行,要到达极乐净土那样高妙的境界,你都是少善根,你根本不够资格。就像一个老百姓一样,不管再怎样努力,要进中南海也不行,那不是你的境界。

 

       那什麽是「善根福德因缘」呢?下面就讲了「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这句名号,它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的结晶,这句名号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因缘,要靠这句名号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像刚才的譬喻,如果到中南海,总书记给你发个名片,签上字,邀请你,你有这个名片不就够了吗?那麽,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给你签的名片,你拿着这个到极乐世界去,谁敢挡你?这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是善导大师解释的,他说:「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就是说,我们所修行的,叫作随缘杂善,叫作杂毒之善,都是少善根,不能往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那麽最重要的多善根福德的法,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教我们专修念佛,这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而且要专复专,用「专复专」这三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如果依据禅宗的解释,那就很复杂,很艰难。我当时听到别人解释的「一心不乱」,就被吓得全都乱了。因为根本做不到,要「理一心不乱」,要「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不乱是登地菩萨的境界,我们连谈都不必谈。只有善导大师解释的「一心不乱」,是易行道,很简单,就是专心念佛,不杂行杂修。「不乱」是不杂乱,不离开净土弥陀法门去修别的法门,或者念这个咒,念那部经;心中也不动乱,不会听到别人一讲就怀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恐怕不行吧?」不动乱、不杂乱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动摇,一行不杂乱,就是一心一行,一心一意靠阿弥陀佛,一心一意专称这句名号,知道我这样就是被阿弥陀佛救定了,我肯定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点不动乱,心一点不乱,不慌乱。为什麽不慌乱?因为往生极乐世界有分,有阿弥陀佛保证,就不慌了;既然不慌,就不动乱了,不会别人一讲,心里就动了;既然不动乱,就不会杂乱了,就不会这个好去修这个,那个好去修那个,而只会一心一意:这就是一心不乱。很简单,很自然,也非常符合念佛人的心意。

 

       关於「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大家必须将经文看明白,很多人没把经文读明白。经文这样说的,「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是一个时间段,「若一日……若七日」是平常的时间段,平常一心念佛不杂乱,直到临终。临终这一结果就显现出来了:「其人临命终时」,没讲有修行没修行,「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个时候,佛自然显现,因为你平常一心念佛,临终时佛就现前,这是第二个时间段。第三个时间段:「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是人命终了,在什麽样的状态下命终的?心不颠倒。这是给你的一个保证,从临命终开始,这都是佛保证你的,不是你自己修来的,所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这是很简单、很自然的。

 

       所以,《无量寿经》第十九愿「临终来迎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十方众生发菩提心,愿意往生我的极乐世界,修行念佛,我保证你临终时来迎接你!」念佛是众生的事,剩下的就是阿弥陀佛的事。如果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没来接引,他就不成佛,因为他失约了。所以,佛保证我们,发誓在我们临终时会来接引。是佛来兑现誓言接引我们,不是我们证得的。所以,佛一来现前,佛力加持,在《阿弥陀经》玄奘大师的译本中说,因为佛的慈心加佑,而一心不乱,因为佛一来现前,他的光明磁场马上令恐慌的心消除,我们的心就自然清净、清凉、安慰、光明、法喜、自在,所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不可能处在颠倒当中。历代祖师都是这麽解释的。像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善导大师的《法事赞》,包括印光大师,这就是所谓法脉的传承。不依祖师的解释,就会偏离。 

 

7问:香港的医院不准家属在医院里助念,很多信众怕往生的时候没有人给他助念,怕去不到极乐净土,但是以你刚才的解释,好像不用担心,是吗?

       答:不用担心,一点都不用担心。我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不认识这个法门,就觉得临终的时候没有人在旁边念佛,就不能去了。因为阿弥陀佛保证,即使没有人来念,如果在大树林里边,一个人死掉了,天不知地不知,人不知鬼不知,佛知道,他会带领诸多大菩萨浩浩荡荡接引你到净土。助念是我们这个世间佛友、亲友送他一程,这是我们的善意、好意,作为万全之策,怕他万一退心了。

 

       但是对於我来讲,根本就不需要你们助念。为什麽?因为我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已经定到底了。佛知道有的人有助念的因缘,有的人没有助念的因缘,那怎麽办?像马来西亚的飞机失事了,如果我坐在飞机里头,虽然飞机解体了,但是我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在那时候,你能找到人助念吗?失联了。许多因缘情况下是没有人助念的,所以佛才发愿在我们临终的时候来迎接我们。

 

       不了解这个法门,才会担心。净土门有四个字——「平生业成」,不是等待临终的时候才往生成就,而是我们平常的时候往生之业已经成就了。就像饭早就煮好了,放在锅里,你盛来就吃,而不是说你打板的时候才揭开锅看熟了没有。是先煮好了放锅里的。

 

       又譬如我们乘船过海,九点发船,但我们八点半就坐在船上,这不就稳当了吗?即使我们睡着了,还是会到岸的。怕就怕我们没有上船,还在岸上。九点要开船,八点五十九分还没上船,这时候就要有人推一把,船开动便可以到达彼岸。所以,什麽样的人需要临终助念?是没有靠上阿弥陀佛大愿船的人,他还在岸上,这时候要靠助念的人推他一把,上这艘船。我们平常念佛就是靠着阿弥陀佛,上了阿弥陀佛的愿船,不存在临终助不助念的问题。所以,如果怕临终出故障的话,那现在就要靠到阿弥陀佛的船。

 

8问:某人念阿弥陀佛,但不表示他就相信阿弥陀佛,这也不能保障他在临终时不生颠倒或一心不乱。但是法师的解释似乎是,有人哪怕只称一句「阿弥陀佛」,他都可以往生。

       答:对,我们讲法的目的就是要让人相信这一点,哪里有怀疑,就要破斥哪里。不信的原因在哪里?我们是不相信佛的保证吗?但佛会讲假话吗?我们世间的有德之人尚且不讲假话、不失约,佛会失约吗?佛的保证会虚假吗?佛陀说,你念佛求生净土,若不往生净土,他是不会成佛的。他要再修行,修行到只要我们称念他的名号,就能到西方去。现在他已经成佛了,请我们相信他。

 

       所以,我们跟别人讲法,就是让别人相信阿弥陀佛不会讲假话骗人。如果我们觉得佛要骗人的话,那麽就不要念佛。既然我们要念佛,总要相信佛陀不会骗我们,否则干吗要念佛。我们不相信佛,是因为我们心里总有点信不过,那是因为我们是凡夫,以凡夫之心测度佛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我们的问题。因此,我们讲法就是要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让大家的心不至於那麽狭小。「佛陀真的那麽慈悲吗?我那麽大的罪过,他会救度我吗?我真的救得了吗?万一我临终的时候迷糊了,我可以去净土吗?」这是我们心中的疑问。但是这些疑问通通已经解决了。

 

       或许你还是不放心,那没关系,如果有时间你可以一个一个地问,我也可以一个一个地回答,绝对可以破除所有的疑问,没有问题是破不了的,就怕不问。就像光明,没有黑暗它破不了。光明要破黑暗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光明一照,黑暗就破了。佛的光明一样破我们的黑暗,没有问题,就怕我们不打开窗。只要心一打开,没有问题是不破的。

 

9问:龙树菩萨说求佛道的方式有易行道和难行道,依据众生根性,概括成信行人和法行人,令人好奇的是到底有没有纯粹的他力呢?

       答:龙树菩萨是八宗共祖,他的着作里,有关净土的就是《易行品》,他在里头把菩萨道分成两种:易行道和难行道。易行道就是称名的方法,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所以他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因为龙树在这一品要解决怎样达到不退转,「阿弥陀佛的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称阿弥陀佛的名号,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愿、自觉、自动归命阿弥陀佛;「即入必定」,现在可以定下来,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不会再退转了,那我们还没有修行呀,为什麽会不退转?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加持我们,所以我们才不会退下去。

 

       现在我们念阿弥陀佛,他说「即入必定」,立即就入必定的位置,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且称佛名号,佛的所有功德,称名号者也会得到。最後得出一个结论,「是故常应忆念」,所以应该要经常念阿弥陀佛。

 

       这是龙树菩萨对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分析,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净土门为什麽称为「易行道」,因为太容易了,容易到什麽程度?容易到任何人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它才叫易行道。「若人念我」意思是「只要是人,只要他称念我的名号」,这并没有限定哪一种人,所有的人都易行,它才叫作「易行道」,没有限定是哪一种人。换句话说,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的,即使是一辈子没修行,到临终称名念佛也可以。这种临终才念佛的,哪来的事理一心不乱?一点都没有,乱得不得了,但是他只要口中念出佛便可以了,那时候他称名自归的心是有的。他只要生起一种「我要让佛救度」的心,然後念「阿弥陀佛」便可以了。

 

       甚至是在什麽情况下念阿弥陀佛呢?《观无量寿经》中说的「苦逼十念」,经文是这麽说的:「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这个「念」和「称」是不同的词,临终的苦恼是逼迫的,心中要念佛,但是没法念,一时记不起来,也已经没法念起来了,失去了忆念的功能。所以,善知识跟他说:「你如果没有心力念(因为忆念是要靠心的),应口称阿弥陀佛。」心中虽不能忆念,但是嘴巴上称名,这就是所谓「有口无心」,就能往生。这是《观经》的经文,如果不能念彼佛,应该称无量寿。「称」就是口称,也就是所谓「有口无心」的念佛。当然,他不是完全没有心,归心和求救的心是有的,只是忆念的心力没有了,这样也可以往生。这样靠谁的力量呢?这不是完全靠佛的力量吗?

 

       我们再看生活当中的例子,坐在飞机上是靠我们的力量吗?是不是完全靠飞机的力量呢?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有口无心地念一声佛号,从此之後不再念都可以往生。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要念成一种习惯,念佛是一辈子的。因为大部分一辈子念佛的人都是有信心的,就是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但是有些人是不知道信心的,哪种人呢?比方说弱智的人,弱智的人是搞不清楚的。我在蓝田遇到过一个弱智的人,我断定他一定可以往生。他很喜欢念佛,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因为他弱智。他虽然弱智,可是他知道谁对他好、谁爱他。他一到寺院来,我们都会拿东西给他吃。他也没别的要求,只要吃饱就行了。冬天很冷的时候,我们就给他衣服穿,寺院中的法师们对他都很好。所以,他很喜欢到寺院来。他傻乎乎的,只会一句「阿弥陀佛」。我特别喜欢他,因为他的眼睛特别柔和,很乾净。他每天早晨都会在终南山下的那条公路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大声。那时我们在上殿,我特别感动,觉得这真的是阿弥陀佛的示现,他念很长的时间,至少有一个小时。他的念佛有信心和愿心吗?他只是一种习惯,因为他根本就听不懂什麽是阿弥陀佛,也听不懂教理。我断定他一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将念佛变成一种习惯。

 

       另外,大家可能也听说过鹦鹉往生的故事。主人念「阿弥陀佛」,它也念「阿弥陀佛」,它也可以往生,但是它有什麽信愿吗?它也没听经。这也是将念佛养成一种习惯。

 

       在斯里兰卡的一个岛上,居民世世代代都是捕鱼的。有一次他们出海捕鱼,发现一种很特别的鱼,这些鱼会发出「阿弥陀佛」的声音。人们要捕这种鱼,只要念「阿弥陀佛」,鱼便会越来越多,而且念得越多,鱼的味道便越是好味。所以,这岛上的居民都念「阿弥陀佛」,也把这种鱼叫作「阿弥陀鱼」。後来,有位渔民往生了。他托梦回来,告诉岛上的渔民:他现在已经到西方极乐世界,要渔民们断杀生,这种鱼是阿弥陀佛化现的,为了度化他们,鱼的骨头上都有莲花。就渔民来说,他们根本没有信不信之念,只是把念佛变成一种习惯,自然被名号吸引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记载在《三宝感应录》里的事例。

 

       所以,这种特殊因缘情况下,没有信,也没有不信,没有愿,也没有不愿——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便谈不上信不信、愿不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过,他们念佛成为习惯。这种情况下,他们便被名号的功能牵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名号就有这个作用。

 

       当然人是不一样的,因为人有意识分别,所以才要解决信愿的问题。有人念佛求来生、求人天福报,这就很危险,因为这有个固定的愿望。这情况跟弱智的人不同,弱智的人没有去不去的愿望;求人天福报而念佛的有了固定的愿望。所以,这样的人我们鼓励他要信愿念佛。这是对人所讲的。

 

       可是这句名号不仅是给人念的。三恶道的众生都可以念,因为人是意识分别非常重的众生,所以才要引导他们起信愿行。换句话说,信愿行对人才需要。对鹦鹉或弱智的人就没有这样,只要令他们养成念佛的习惯,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10问:为什麽念佛的人最好专修?

       答:为什麽会讲最好呢?因为念佛人有些不能专修,不能专修的人是因为他的根机还没成熟,所以要鼓励他、肯定他,也不必去打击他。为什麽要提倡专修呢?道理其实很显然,善导大师说:「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佛的心光摄护专念的人;杂行杂修的人,佛光就难照到,因为念佛时佛光才能照到,不念佛时,去修别的,就等於自己把开关关掉了,那麽佛光便难照到。

 

       所以,我们念佛的人既然想往生到西方净乐世界,我们也想在弥陀摄护不舍的光明当中,那麽专修念佛就好,这就是保证。所以,善导大师说,专修念佛之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从概率上来讲,专修念佛的人十个念佛十个往生,百个念佛百个往生;如果杂行杂修,又不够虔诚,功德修得不够,一千个中难得一两个往生,一万个难得三五个往生。

 

       所以,我们不要去修那只有三五个能往生的,要修那百分之百往生的。

 

       专修念佛,有五个专。

 

一、悉皆回向。所有的行为都是回向极乐世界的,都跟极乐世界有关,这就是专。

 

二、专称弥陀。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念其他佛菩萨的名号。当然在特殊的情况下,比如观世音菩萨圣诞日在道场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那不算是杂修。

 

三、专拜弥陀。专拜阿弥陀佛,佛堂中有其他佛菩萨像,拜的时候难免会分心的。我们专的目的,是为了跟十方诸佛更亲近,所以专拜阿弥陀佛,专供阿弥陀佛。

 

四、专读三经。专读诵的经典就是净土三部经。为什麽呢?因为别的经典所讲的方法不一样,宗旨不一样,修行的路线不一样。要先深入本门的经典;对净土三经通达之後,再去念其他的,就会更有味道。当然读其他经典是为了教化众生的方便。先读净土三经,在净土门之内紮根了、坚固了、知见明朗清晰了、往生净土百分百没问题了,这个时候如果你有能力,为了教化众生的方便,诵其他大乘经典,《心经》《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也都可以看,都应该看,有这个条件都应该来了解了解,因为你非常坚固稳定了,就不会杂乱纷扰。

 

五、专想西方。专想西方极乐世界,不想他方净土。

 

11问:开始读三经、修净土的信徒,佛诞能否去浴佛?

       答:这要看他如何决定,可以分几个状况来看。

 

       第一,假如今天是佛诞,你忆念释迦牟尼佛,想到「假如不是佛慈悲诞生在这个娑婆世界,宣讲了净土三经,我哪里知道阿弥陀佛呢?」所以念三声南无释迦牟尼佛之後,依教奉行,接着念阿弥陀佛。

 

       第二,有人打电话给你了,约你一同浴佛,如果你有空,当然可以去。去了之後,也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感恩释迦牟尼佛告诉了你净土法门。

 

       第三,如果你有时间又乐於为人服务,也可以去道场当义工,但同时仍是念阿弥陀佛。大家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很受感动,也可以一同念释迦牟尼佛,也不妨碍、不耽误,也不会因此修杂了,要看自己的定力。

 

12问:修净土除了念阿弥陀佛之外,还要做其他社会上的公益事业吗?

       答:要做,我是鼓励大家念佛行善的。念了佛,要有胆识去做善事,方方面面、自自然然去做,做得越多越好。譬如说我们作为佛教徒,如果除了念念佛就躲在家里没有挂碍,什麽都不去做了,那麽弘法事业、三宝事业怎麽办?就像香港的净土老师作英文翻译,如果只念佛没有人翻译怎麽行?这麽好的法义,还有很多西方人不了解,要把它翻译为英文。也有一些安养院的孤寡老人,他们心里很焦虑、孤独,我们去那里帮忙,让他们知道佛号的意义,这多好。所以善事要尽量做,做得越多越好。做善事会增长我们的福报,也会成就我们的慈悲,增长我们念佛的法喜,所以对念佛并没有妨碍。你会觉得佛太好了,让别人了解佛法,你也会增加喜悦。

 

13问:那麽念佛的利益就不单只为往生了,对现世也有关系?

       答:念佛的利益从今生管到来世,今生也管,往生也管。净土宗讲「现当二益」,除了刚才讲的当来往生的利益,还有现世的利益。

 

       现世最大的利益对我来讲,就是很平安,很法喜,一切都感到很好,世界更加明亮、光彩,心里阳光开阔,很安慰。人间最需要的就是心里的平安。你再有钱,可是心里恐惧,总感到忧虑,这样就会不安了。人一旦平安,就会放出光芒,充满信心,就会为周围带来平安,人家就愿意和你在一起;如果你很紧张,人家看见你也很紧张。我坐飞机的时候经常发现,飞机的乘客比火车的乘客紧张,他们都很拘谨,也比较矜持,都有戒备心,不愿意和人打交道,就像一打交道就会揭发他的隐私一样,我觉得这样过得不好、不平安,非常紧张,这样过得很苦恼。

 

       在现世,念佛法门让我们感到平安、喜悦,业障就会消除,烦恼就会减少,人事就会和顺,家庭就会和乐,社会就会和谐,所以念佛的现世利益太多了。印光大师说了很多,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这些都能自然而然地达到,最重要的是不求自得。念佛把根本问题解决了——因为人在世间最大苦恼、难处,就是死亡的威胁。死亡的问题不解决,其他都是假的,你再有钱,如果医院告诉你已经到了癌症末期,只有三天寿命,你能快乐起来吗?你有钱就能救你吗?就算你把所有钱都给了医院都没用,所以最大的苦恼就是死亡的威胁,解决这个问题就能让我们心里得到绝对的平安。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用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否则你就会很担心。现在你可以潇洒走一回,走人间菩萨道,行人间菩萨行,你就可以做到。因为你与别人已无利益上的冲突,也不会有什麽障碍。你骂我也可以的,因为我是到净土去成佛的人了,只要你高兴,骂我一两声也可以。不然的话,你怎能做得到?现在你了解了阿弥陀佛的慈悲,叫他骂就骂了,没关系。

 

14问:不少人认为净土法门一味念佛,较适合年长和文化水准低的人士,而教育程度较高者应参禅、修密或应用佛学。

       答:不是这样的,念佛法门也可以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学的,没有文化也可以学,年老可以学,青年人也可以学、应该学的。之所以会误以为是年老人或是没有文化的人才学,因为年老人的无常感比较深,年纪大了他会想:「我会去哪里?」是他的觉悟力较高,年轻人还没有这种觉悟,缺乏佛教所讲的无常观。有两句话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现在我们说「莫说老来才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也可以说「莫谓老年才念佛,少年也应念弥陀」。青年人如果无常观比较深的话,就明白阎罗王是不会管你年老还是年轻的。你不知道无常什麽时候会来啊!所以就要从现在开始念佛。

 

       以为自己年轻可以不念佛,是没有无常感,是根机比较愚钝的人;认为自己是知识份子就可以去参禅,是把禅看得太低,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参禅跟知识没有关系的,不是知识份子才参禅,六祖大师不识字,对不对?这是分别念,参禅反而不要分别念,知识份子的逻辑分别概念,反而会成为参禅的误区。再有知识也解决不了你生死的问题,不会说你是博士生就不死,不会说你是学术家,阎罗王就会高看你一眼,你的知识在阎罗王那里不管用,在阿弥陀佛那里也没有用,你的知识也不能帮你去西方极乐世界。念佛的人,不会把自己的知识拿出来说,知识与救度没直接关系,只有念六字名号这个大知识,才能做到不被阎罗王招惹。知识份子若能认识这一点,能放下身段来念佛,反而是有大智慧。知识份子若能说会写,若是某方面的精英,念佛了也会带动一大批人,所以我们也鼓励知识份子和青年人来念佛,这样佛教就更有生机,更有希望,也更能够逢勃发展,也能让更多的人得到慈悲和爱心。

 

       我们还是回到「爱」上。难道知识份子不需要爱吗?难道青年人不需要爱吗?爱是我们世间的名词,它可能有清净的意思,也可能有不清净的意思。在佛教里叫大慈大悲,念佛法门就是念佛的慈悲而已,没有任何人不需要佛陀的慈悲,没有任何人不需要佛的大慈大爱,所以这方面就不要谈有没有知识,在爱当中是不分有没有知识的。譬如一个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博士,一个是高中生,母亲的爱不会因为他是博士就爱他多一点,对吧?所以爱不谈知识的多少,也不谈年龄的高低,孩子长到八十岁了,在一百岁的妈妈面前他仍是孩子,她还是爱他的,和年龄无关。

 

15问:在这个年代里,如何弘扬净土?

       答:从理论上,教理方面,我们尊崇善导大师净土宗的思想,让整个净土宗有规范,以净土的系统理论作为我们的标准。然後结合这个时代的特点——这个时代就是他力的时代,人们在心中呼唤着他力,翘盼着他力,如果不弘扬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救度,可以说是违背了时代的趋势,违背了众生的心声。只要弘扬弥陀本愿的救度,就顺应了大势,就顺应了众生的心声。

 

       依佛教说,外面的依报(环境)是心的一面镜子反射出来,我们看看大家是否需要依靠他力,譬如交通,有谁愿意自己走路?到某个地方,只要能乘车就尽量乘车,不仅有汽车,还有火车、动车,还有船、飞机,可能还有更快更舒适的交通方式快要发明了。交通是这样,通讯是这样,甚至我们吃饭穿衣无不如是,没有一件事不是这样。在今天这个商品的时代,都是靠他力,越他力越好,半自动的洗衣机已经没人要了,要全自动的。商品的设计越能靠他力,就越贴近人心人意,就越是畅销,为什麽手机型号要不断更新?因为要更好用,这才有卖点,使用起来很费劲就卖不掉了。所以说人心希望他力,无论是科技产品也好,生活中的常识也好,都告诉我们这一点:「你一定要弘扬阿弥陀佛的救度,一定要弘扬他力的法门,不然的话我们的工厂都不答应了。」而那些弘扬自力的人,他也用手机,他也坐飞机,他也在使用他力,那麽他的行为和主张则是相反的。

 

       他力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一旦乘上弥陀的愿力,就会发现,内心佛性的声音就马上活起来。这时候他就觉得自他不过是一个概念,因为佛跟你都没有分别了——自他不二,但是你还是要专靠阿弥陀佛。

 

(2014年3月11日,於香港)

——转载自 香港《温暖人间》杂志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