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第二节 善导开宗

       前面第一节是为第二节铺垫的。第一章的学习来意为什麽放在这一节呢?因为这一节有承上启下的关系:上面第一节讲什麽是宗,承上,说明善导大师符合这个宗;启下,善导大师开宗是什麽思想内容,这在第三节《净土宗述要》专门设为一节,突出善导大师开宗的地位以及净土开宗的意义,对我们会有特别的启发。

 

       本节分为三大科:
         第一,印度无净土宗;
         第二,中国开净土宗;
         第三,宗派名称的来历。

 

       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二点「中国开净土宗」,说明中国开净土宗的状况。先略明,就是简略地说明;然後广明,就是广泛地说明。广泛说明从佛所说的净土三部经开始,接下来龙树、天亲造论,然後到昙鸾大师,再到道绰大师、善导大师,最後讲善导大师的地位。

 

       如下图所示:

 

 

       印度净土法门虽普及、发达,但并没有所谓「净土宗」。佛教传入中国之後,至隋唐时代形成「大乘八宗」,净土宗即其中之一。

 

       第一句话就说印度没有净土宗,从第二句开始讲中国开宗。这是简略说明。

 

一、中国开净土宗

       下面详细说明。

 

       由释迦牟尼佛开说的净土三经,经印度龙树、天亲二大菩萨作论提倡;至中国北魏昙鸾大师,依弥陀本愿力阐明净土立教之本旨,奠定净土宗之理论基础;复由道绰大师承其教说;传至唐代善导大师(613—681),完善净土宗之系统理论及实践行仪,净土宗正式创立。

 

       这些话虽然都很简短,但其中每一句话的内涵都很丰富,也跨越了很长的时段。这一小段简单的话涉及到佛、菩萨和祖师,涉及到经典、论典和祖师的释典,涉及到印度、中国,最後净土宗就成立了——善导大师正式创立了净土宗。

 

       「由释迦牟尼佛开说的净土三经,经印度龙树、天亲二大菩萨作论提倡」,当然,不仅是龙树、天亲这两位菩萨提倡净土法门,还有别的菩萨、律师也提倡净土法门,不过这两位菩萨的思想、论着影响更深远。

 

       「至中国北魏昙鸾大师,依弥陀本愿力阐明净土立教之本旨,奠定净土宗之理论基础」,昙鸾大师的贡献,在於以弥陀本愿为核心,阐明净土立教的本旨。净土宗教法建立的根本宗旨在哪里?就在弥陀本愿。这是昙鸾大师的贡献,他奠定了净土宗的理论基础。净土宗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哪里?就在弥陀本愿上。昙鸾大师说,净土三部经,名号为体。圣道法门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众生心性上,比如天台宗以实相为体。这就是宗派建立的基柱不一样。这很重要,就像建立一幢大楼,根基紮在哪个地方,大楼就一定要顺根基建立起来。昙鸾大师的贡献是前无古人的,他是净土宗奠定基础的一位重要的祖师。

 

       「复由道绰大师承其教说;传至唐代善导大师(613—681),完善净土宗之系统理论及实践行仪,净土宗正式创立」,前面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是铺垫、基础,到善导大师正式创立了净土宗。为什麽说善导大师正式创立了净土宗呢?因为净土宗有了系统理论和实践行仪,教、行两方面都完备了。

 

       善导大师被尊为净土宗之集大成者、净土宗之开宗祖师,尊为净土宗「宗祖」。

 

       这是说明善导大师的地位,用了三句话:「集大成者」,「开宗祖师」,「宗祖」。开宗祖师叫「宗祖」,也叫「开祖」。一般说净土宗十三位祖师,或者十五位祖师。祖师和祖师之间是有差别的。

 

二、宗名来历

       宗派的名称,或依经典立名,如「华严宗」;或依祖师立名,如「天台宗」;或依行法立名,如「禅宗」;或依教判立名,如「密宗」。往往一个宗派不止一个名称,如天台又称「法华宗」,密宗又称「真言宗」等。

 

       宗派的名称,或以经典来立名,比如说华严宗以《华严经》来命名,天台宗又称「法华宗」,是以经典《法华经》命名的;或以祖师来立名,比如天台宗是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国清寺创立的,智者大师又被称为天台大师,天台宗以天台大师的名称来立名;或以行法来立名,比如禅宗,禅宗以它的行法——参禅悟道立名;或以教判来立名,比如密宗,密宗判一代时教为显密二教。

 

       「净土宗」,乃依教判立名;若依经典立名,可名「无量寿宗」或「弥陀宗」;若依行法立名,可名「念佛宗」;又有以往生净土莲花化生,称为「莲宗」。

 

       「净土宗」是以教判来立名的。净土宗判一代时教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以净土来立宗,称为「净土宗」,这是教判立名。如果依据经典立名,可以称为「无量寿宗」,是以《无量寿经》命名;或称「弥陀宗」,以《阿弥陀经》命名。如果以行法立名,可称为「念佛宗」。也可以证果命名,念佛往生净土,莲花化生,称为「莲宗」。

 

三、宗祖的特殊地位和行德

       下面有两个问答。

 

       第一,善导大师有没有造访庐山?在一些传记里记载,善导大师很欣慕慧远大师,去过庐山。这段历史公案到底是怎样的呢?(见弘愿寺网站http://www.hongyuansi.com/2818.html

 

       第二,初祖、宗祖以及其他祖师之间有何不同?一个宗派往往有很多祖师。净土宗代代传续下来,一般都讲十三祖,这十三位祖师都很了不起,都是大德,那他们之间有什麽不同?(见弘愿寺网站http://www.hongyuansi.com/2605.html

 

       这两个补充资料对我们信心的建立以及对法门观念的厘清有帮助,所以补充在这里。

 

善导大师有无造访庐山

       有人问:善导大师到底有没有访问过庐山?在一般善导大师传记里,都提到善导大师曾经前往庐山瞻仰慧远大师遗风,而慧净法师所撰述的《善导大师略传》却未予提及,这是什麽缘故?

 

       上人编的《善导大师略传》很精炼,在史实、法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准。历史上有关善导大师的传记很多,在上人编的略传当中,凡是没有收集的,一定有原因。

 

       对於提出的这个疑问,上人的回答是这样的:

 

       被南宋时代天台宗之僧人推举为中国净土宗初祖的慧远大师,生於公元334年,乃魏晋时代高僧,受到後世净土行者高度的崇敬是在中唐以後,特别是宋代的净土行者比较追慕慧远大师之高风。与这相反的,从昙鸾大师到道绰、善导等,一贯相承、次第开展的净土教理与修习方法,可谓与慧远大师毫无渊源。

 

       当然,善导大师曾深入禅定的念佛三昧,也曾撰述一部《般舟赞》,不无共通点;然而对慧远大师的追踪,在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的着作中未曾出现。

 

       若论慧远大师,并未有关於净土教理的系统着作;至於其净土修行方法,犹如《观经》要门,系以息虑凝心的观想为中心的般舟三昧。然而,这种方法是难行道而非易行道,姑不论後代,即当时修持的行者亦不多见,成就者更少。故慧远大师往生(公元416年)之後无人继承其法,直到唐初二百多年间,他的净土思想与修行方法对当时净土行者并没有多大影响,也没有广泛传开;亦即在净土一系中,至唐初时仍然默默无闻。因此,唐初迦才大师在《净土论‧序》中说:「上古之先匠,远法师、谢灵运等,虽以佥期西境,终是独善一身;後之学者,无所承习。」

 

       有关善导大师寻访庐山的记载,只有宋代的王古居士所写的《新修往生传》下卷之《善道传》,其文说:「欣慧远法师胜躅,遂往庐山,观其遗范,乃豁然增思。」在这之前的任何有关传记全无记载。因此,所谓善导大师寻访庐山一事,在史实上可信性很薄弱。这或许是在中唐以後,净土行者对慧远大师的崇拜逐渐扩大,因而善意地拉近慧远流与善导流所产生。

 

       善导大师传记,最为可靠的是与善导大师同时代的道宣律师所写的《续高僧传‧善导传》,以及与善导大师时代相近的少康大师所写的《瑞应删传》。

 

       前者记载说:

       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禅师,唯行念佛弥陀净业。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写《弥陀经》数万卷,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後者记载说:

       唐朝善导禅师,姓朱,泗州人也。少出家,时见西方变相,叹曰:「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及受具戒,妙开律师,共看《观经》,悲喜交叹,乃曰:「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遂至绰禅师所。

       善导大师传记虽多,但以前二传最为信实可靠;宋朝以後之传记,则大多拓袭宋人所写的《净土往生传》与《新修往生传》。此二传离大师已有四百年之久,其可靠性总不如与善导大师同时代或时代相近的《续高僧传》与《瑞应删传》。

 

       善导大师和慧远大师之间有没有法义上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是没有的。

 

       慧远大师虽然修观想,但在慧远大师的时代,《观经》还没有翻译出来,他主要是依据《般舟三昧经》修行的。然而这种方法是难行道,而非易行道,不要说现在或後来的人,在慧远大师那个时代也不多见,所以无人继承其法。大师在时还有少数学者;大师圆寂了(往生於公元416年),就没人继承了。直到唐初二百多年间,他的净土思想与修行方法对当时净土行者并没有多大影响,也没有广泛传开。若论净土思想,慧远大师没有系统的净土宗着作;若论修行方法,慧远大师修行的是难行道,能修学的人很少。所以,大师圆寂之後,直到唐初两百多年间,都是默默无闻的。

 

       这有什麽例证呢?上人例举了唐初迦才大师的一段文。迦才大师的时代比善导大师早20年左右,他有本着作叫《净土论》,《净土论》序中这样说:「上古之先匠,远法师、谢灵运等,虽以佥期西境,终是独善一身;後之学者,无所承习。」「远法师」指慧远大师。「虽以佥期西境,终是独善一身;後之学者,无所承习」,这说得很清楚:虽然他们都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不过是自己独善一身,自己修行或得到这样的受用、功效,能往生;但是,「後之学者,无所承习」,没有人修学他这个法门。

 

       那为什麽又产生传记上的说法呢?「有关善导大师寻访庐山的记载,只有宋代的王古居士所写的《新修往生传》下卷之《善道传》。」这部传记是在公元1084年写的,也就是善导大师圆寂四百多年之後。「其文说『欣慧远法师胜躅,遂往庐山,观其遗范,乃豁然增思』」,善导大师欣慕慧远大师殊胜的事迹,就到庐山瞻仰;然後受到一种加持、感应,突然之间思路开了。

 

       不过,「在这之前的任何有关传记全无记载。因此,所谓善导大师寻访庐山一事,在史实上可信性很薄弱。这或许是在中唐以後,净土行者对慧远大师的崇拜逐渐扩大,因而善意地拉近慧远流与善导流所产生。」这是有可能的。因为慧远大师很受崇敬,善导大师更不用说了,如果这两位净土宗祖师有某种联系,那也是美谈佳话——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但具体情形究竟如何,因为历史很久远,难以考证。从史料分析来看,善导大师和庐山没有渊源关系。

 

       再看可靠的传记。善导大师传记最可靠的,是与善导大师同时代的道宣大师写的《续高僧传》之《善导传》,以及时代相近的少康大师写的《瑞应删传》。道宣大师写《续高僧传》的时候,善导大师还在世,这两位大师有重叠性,道宣大师比善导大师长十几岁。写《瑞应删传》的少康大师离善导大师比较近,几乎是同时代的,仅相差几十年,史实可信性也非常高。

 

       《续高僧传》记载:「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禅师,唯行念佛弥陀净业。」西河就是山西境内。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渊源关系,是遇到了道绰大师而专修念佛。「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写《弥陀经》数万卷,士女奉者,其数无量」,道绰大师圆寂後,善导和尚又回到京师,京师就是当时的长安城。道宣律师写《续高僧传》时,善导大师三十几岁,那时善导大师回到长安城也就几年时间,这几年教化状况怎麽样呢?写《弥陀经》已经数万卷,士女信奉的不可胜数。

 

       《瑞应删传》记载:「唐朝善导禅师,姓朱,泗州人也。」泗州是安徽泗县。「少出家,时见西方变相,叹曰:『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这是说善导大师对净土的发心渊源:少年出家,看见西方变相图,就触发了内心的善根和往生西方的愿心。「托质莲台」就是莲花化生,善导大师感叹:「如能在莲花台中神栖净土,那就满我的愿心了。」「及受具戒,妙开律师,共看《观经》。」一般古人受具足戒是在二十岁,大师那时和妙开律师共看《观经》,「悲喜交叹,乃曰:『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遂至绰禅师所」,这写得更清晰了,是有证人的——和妙开律师一起,年龄、时间段、在哪种环境情况下都写得很清楚。

 

       善导大师的净土因缘,一是西方变相图,再就是一部经典——《观经》。而道绰大师一生讲《观经》两百部,善导大师看到《观经》後很感动,知道有位大师在讲《观经》,是那个时代的净土宗高僧,很显然要去拜访道绰大师。而且,在善导大师的着作中,开创净土宗的根本教典也是《观经疏》,他和《观经》的因缘特别深。善导大师法脉的传承关系,从经典讲,直接依从《观经》;从人师相传讲,依从昙鸾、道绰。

 

       在历史文献的可靠性方面,以前面两传最值得信靠。

 

(待续)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