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南宁问答

──讲於2009年5月佛沁居士宅

 

 

【佛沁居士开场白:】

       南无阿弥陀佛!

 

       师父为了我们而「无量瘦」,所以到南宁来休养身体。本来没安排和大家见面开示,现在身体也不是好了,只是调养到一个阶段;师父事情非常多,非常忙,已经没有办法继续再这样休养下去,又要去忙了,所以要离开南宁。在离开之前,师父说还是见见大家,因为想大家,所以今天就请大家来到这里了。

 

       今天晚上大家就不要太拘束,大家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跟家长、兄弟怎麽聊天儿,跟师父就怎麽聊天儿。有什麽想法,有什麽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大家尽量坐在前面,因为师父讲话不能太大声。

 

【净宗法师开示:】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宁法务

       去年我来南宁的时候,和大家有的见过面,有的没见面。去年是十一月来的,今年来就像老年比丘了,讲话也比较小声了。刚才雷居士介绍过,我在这里住了三个月,三个月来也麻烦他们很多。能跟大家见面,也是我的愿望,我比大家更感到荣幸。因为念佛,和大家都觉得很亲切。

 

       南宁,在这麽短的时间,我已经来了两次。来到这里,虽然和你们没见面,但是能够和你们的代表见面,吃在一起,谈在一起,也比较近距离地看到他们的工作状况。他们是很令我感动的。

 

       南宁的法宝流通处,就好像是弘愿寺的驻外机构一样。以前没有时间了解,这次住得比较久,有时间和他们在一起,看到他们的工作很具体、很琐碎、很繁重。当然,他们做得很细致,做得也很光荣、很自豪、很有功德。想想,我们念佛法门要普遍救度十方众生,就要透过千千万万的手来推动。让我们为他们鼓鼓掌!

 

       廖居士很年轻,很有当年给孤独长者修建只园精舍的精神,贡献地方出来让大家流通法宝。还有梁居士、张居士,他们都很年轻,真的是後继有人。当然还不只他们几位,我在旁边看,有的时候书送来了,七十件、八十件、一百多件的,佛楷马上忙着打电话,一下子就来了一群小夥子。搬书功德很大——同样是搬东西,费一点体力,你看看,搬一箱军火,可能会杀人无数;搬一些社会上色情暴力的书,也会毒害无边;而搬一箱佛教的书,这福报太大了!这样的机会,你们是有智慧、有眼光的,这很难得!这是修福积德。

 

       不光是这个点(我是有感而发),全国其他点的莲友也是这样辛苦在做,我们感到非常安慰。

 

       在这个地方,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师,就是李老师。我觉得大家跟着这样一位善知识是非常有福报的。李老师确实非常有智慧,他看问题很准,眼光非常独到,对法义的理解、对形势的分析、对法务的处理都很到位。因为我们弘愿寺是面向全国的,像李老师这样的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大家平常有这个机缘来上课,好像是每周两次,是吗?现在三次了。他的因缘也很好,不用上班,这个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身体不好,不用上班,刚好把他奉献出来教大家。也感谢李老师的家人。

 

心超三界外

       有关净土宗的教理,还有我们念佛法门,如果系统地讲解、学习,那要靠平常,今天晚上也不能那麽系统地讲。

 

       我想,佛法要和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往往有些人(我也一样,不是做得很好,这也是一个磨练过程),佛法的道理跟现实生活好像结合不起来。

 

       再来就是我们佛法的根本目标、目的和责任——这个李老师应该讲得很多,我们的光碟也讲了很多——主要就是了生脱死、往生净土这件大事。这是一件大事情,尤其现在特别感觉到时间很快、生命很短。你们在座的,大都比较年轻,首先希望大家世间的事业蒸蒸日上,希望大家做的是正命、正业、正精进。如果靠的是邪命、邪业、邪精进,这就麻烦了。当然,人在世间毕竟很短暂,眼光要长远,胸怀要广大。如果是念佛人,那就不一样了,虽然个子只有一米七,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超出三界外了,已经超越出去了,这样才自在,才有空间感,才有空灵感,不然社会生活的压力可能把我们压得透不过气来。

 

       一个念佛的人、学佛的人,如果还被经济危机、社会压力压得透不过气来,那是学佛没学好,应该去向李老师请益。

 

       今天晚上我想也没有什麽固定的话题要谈,主要是跟大家见见面,希望多听你们谈谈,或者你们有什麽问题可以提一提。

 

出家的因缘

       问:可不可以请师父谈一谈出家的因缘?

 

       答:每个人的因缘各不相同,总之今生一个人能出家,证明有宿世的善根。我跟你们各位比,应该是善根比较薄的、脑筋不开悟的。人家佛楷二十几岁文章就写得很漂亮了,出离心很强。我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还不行。你们真的很不错。我想主要是人生有了一些经历,读书、毕业、工作,为世俗的理想而奋斗,以为经历之後对人生会有感悟。可是经历之後才发现,这些不是我所要追求的,这些不能让我的心得到真正的安慰和安乐。但到底是什麽?什麽会让我安乐?我也找不到。後来遇到了佛法,才发现:喔!这就是我要找的。

 

       佛法揭示人生有轮回这件事情,这样一下子就把我的心打开了,我的视野广阔了:以时间来讲,有无量的轮回;以空间来讲,有无边的世界。这样就有一个理想了。

 

       可是当时我发现,要完成这个理想特别困难,若不出家好像不足以达成此事——当时出家主要是这麽一个因缘。

 

元音老人及其《净土指归》

       问:我看过元音老人的《净土指归》,他的净土是从要门来讲的,追求一心不乱,还有功夫成片。像他们的智慧这麽大,为什麽他们不弘扬弥陀本愿?肉身菩萨和法身菩萨的智慧是不是有差别?

 

       答:你问的这个问题可能要佛来回答了。不过我尽量用我知道的,略微来提出我的看法。

 

       佛法在这个世间恒长流布,有它的规则。至於说某个人是谁应现,我们没有他心道眼,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即使是,他也未必要讲,因为这是一个传承。没有传承的话,也未必能说出来。经典说:「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可得」……

 

       问:他是十地菩萨吗?

 

       答:他是不是十地菩萨我们不知道。即使是九地菩萨,也不能印证十地菩萨,无上觉才能印证。如果是的话,就是他应现的任务不是为了弘扬这个法门,他有他的任务。他是怎麽样的根机和因缘,我们不知道,总之都有他应现的目的。菩萨应现,他是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可能会应现为一头猪呢。有缘的众生哪一个法门比较契机,他可能就会讲这个法门。同时,如果他知道自己是这样一个菩萨,他也避而不说,等待机缘,为度未来众生,他在前面做一个铺垫,这个也有可能。像慧远大师,他是净土宗初祖,他怎麽不弘扬阿弥陀佛本愿呢(他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说:「我以本愿力故,来接引你往生西方。」他见阿弥陀佛遍满虚空)?因为他那个时代因缘还不成熟,他比较早,经典翻译还不齐备,众生的根性还没成熟,他就先来做一个铺垫。

 

       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惠能大师,也都很有名,为什麽他们不弘扬净土宗?智者大师据传是释迦牟尼佛的後身,他怎麽不来弘扬阿弥陀佛的本愿?他们各有使命,应机摄化,传承一代佛法。我的理解就是这样。

 

       这件事情究竟来讲,凡夫的心不宜做过多的考虑。我们所要知道的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不是有经典的证据?如果有,是不是有祖师的传承?如果有,那就认定了。

 

伦理、法制与因果

       问:时代不同,伦理观是不是也会有改变?还是应该按古人的伦理来讲?

 

       答:时代在变,伦理不会变。任何时代都要仁义礼智信,这个如果变了,不就成了杀盗淫妄酒了?再怎麽变,这个是常规,不管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我们佛家讲五戒,儒家讲五常,这是基本的规则。

 

       问:敦伦尽份简要来讲是不是可以说是安守本份?

 

       答:比那个高。

 

       问:对国家的法制、法令是不是就是无条件地执行、遵守?还是看条件?或者对政府的行为是不是可以提出建议?如果说「安守本份」,是不是就是无条件服从?

 

       答:这个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念佛人相信因果。既然相信因果,一切都在因果的法令中。我们最大的法就是因果,因果的法没有任何错失。世间的法令或许有不完善的地方,或许需要修改,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但我们学佛、念佛的人如果信因果的话,自然合乎世间法。对於公民,有国家对於公民的要求;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你是立法委员,你有你提出建议的许可权。

 

       问:那老百姓只能安份守己了?

 

       答:民主社会有民主社会的要求,但基本上来讲有一个社会的规则和法令。我们佛教徒要做遵纪守法的表率。怎样做表率呢?我们不说这个法令合理不合理,因为之所以有这个法令的存在,是众生的共业所感,或者是有看不见的因果。我们做为一个念佛人,我们就去执行它;你要是违背它,你就要付出代价。比如永明延寿大师,他就用官钱放生,违背了法律。永明延寿大师他不懂得佛法吗?他懂,那他为什麽这样做呢……

 

       问:顺因果,是不是因果比法律大?

 

       答:不是大不大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想像的到,永明延寿大师他放生,从形式来看,他是拿国家的钱在放生;从本质来看,他不是拿国库的钱在放生,他是在拿他自己的生命在放生。为什麽这样讲呢?因为他这个事情被发现之後,他当时犯的这个罪是要杀头的。当时的国王就跟执刑的人说:「你到刑场观察他的动静,如果砍头的时候他吓得磕头求饶,那就不管他。」——因为这个国王不是一般的国王,他也是信佛的,也是拥护佛教的。可是国王总要维持国家的常规,不能说「你是国王,你是信佛的,我也是信佛的,我用国库的钱放生算什麽呢?」所以国王就说:「如果是这样,你就执刑;如果他面不改色,你就来回报。」执刑官就去了,结果永明延寿大师一点都不慌张,一点都不後悔,而且很从容。执刑官就赶紧报告国王,国王说:「那好,他就不用受刑罚。」所以,永明大师放生,他懂得因果,也懂得法律,他是拿自己的生命在放生,他也做好准备了,「一旦发现要宰我,我很高兴」。如果你也搞这一套,逮住你了,你吓得要命,「对不起、对不起、我错了」,那就不行了。

 

       世间的法令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完备的,肯定是要修改的。如果你说「既然这样,我来推动」,那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问:是非是没有标准的,因人而定。但是人的行为应该有个标准吧?

 

       答:你问了好几个问题,都跟你的了生死没接上关系。但我还是回答,这个还是要结合我们自己的情况。世间的对错也有标准,如果是非没有标准,这个世间就乱了。什麽是标准?就是刚刚讲的伦常,五戒、十善。利人利他的,我们就去做;害人害他的,我们就不去做。所以,利人利他就是一个标准。这是站在我们人道的标准,如果拿更高的、行菩萨道的标准来衡量,又另当别论了。

 

       所以当然有标准,没标准凭什麽立法啊?

 

怎麽让父母亲近佛法

       问:我想介绍念佛法门给我的母亲,我母亲就说:「我又不做坏事,我一辈子老老实实、本本份份的……。」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怎麽让父母来亲近这麽好的法门?第二个是念佛的时候如果回向说「希望我父母百年之後能蒙弥陀接引」可以吗?

 

       答:你这个发心一定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而且今生一定能见到效果。至於说怎样能让母亲早一点亲近佛法,我想有两点:第一,你本人进一步孝顺,让他们没话说。不要把宗教的道理灌输给她,而是用行动来影响她。第二,在佛法方面,可能也要加强,就是你能够辩才无碍,比如你母亲说「我又不是坏人」,好像她感觉坏人才念佛。母子的关系,还是有机会影响她的,只是她的善根和因缘还没有成熟。儿子已念佛,母亲已离念佛不远矣。你这样的发心很好。

 

见未真,勿轻言

       问:我在学习《弟子规》,书中有一句「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可是我往往是对一件事或一句话,我感觉它对,在还不是非常清楚的时候,我就坚定了我应该去相信它,这样子好像跟书上说的有一点点矛盾。就像今天晚上,我接到通知说六点半在校门口集合,要去干什麽我不知道,可是我知道我应该来,我一定会来。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答:年轻人学《弟子规》,让我感到很惭愧,我自己都没好好学。刚才说的两句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非常好。「见未真」说的是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见解,或者对一个道理的把握。比如刚才十地菩萨的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就是「见未真」。如果我硬说他是或不是,那就不妥当了。所以这件事情我就不能轻易下结论。我们是学净土宗的,我们对别的宗派,比如说禅宗,我们不了解,别人问到,如果随便讲「哎呀,那个不行」,这样就显得我们很肤浅,显得我们太草率。其实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孤陋寡闻,这些事情我们不能轻率地表态。

 

       我们现在讲念佛,当然,念佛一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不用谦虚,这个是「见真,非轻言;知的,非妄传」。经证、祖师的教言都非常明显地摆在这个地方。

 

       如果我们对这个法门不了解,听别人说「念佛就往生」,你说:「哎呀!就那麽几个字,念了就往生,这怎麽可能?」如果你这样说,从净土宗来讲,很明显你就是破坏了规矩,就不像弟子了,因为你见未真,怎麽可以随便乱讲?有人可能觉得他见真了,这个需要阅历、智慧。

 

有所怀疑,无碍往生

       问:「信得着人,才信得着天。」可是现在朋友之间有时候一些小事都信不着。谈到钱,就更是信不着了。

 

       答:你是说人跟人之间相互会有不信任、怀疑的念头。「疑」是我们众生的一个烦恼。众生为什麽叫凡夫?他就是多疑。他为什麽多疑?因为见未真啊!「是还是不是?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多疑,而且一个受过骗的人更容易多疑。

 

       我们在这个世间经常被骗。怎麽经常被骗呢?就是客观现实跟我们的主观愿望相反。比如说我们希望幸福,可是现实经常让我们感到很不幸。我们希望活到一百岁,可是活到七十岁就要到医院,就快不行了。我们希望青春常在,可是也不可能。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在轮回的生生世世当中,我们希望永远健康,可是天天演变着无常的事实,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我们说:「哎呀,为什麽你骗了我?」其实没有人骗你,骗你的是你自己的心。这种累积会让你远离真理,所以修行第一是见道位——亲眼看到了真理。真正说起来,这是不容易的。按大乘菩萨来讲,大概是要十信位,那也是不容易的,十信位就不是我们这样的根性所能达到的。

 

       所以,多疑是我们凡夫的本性。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如果能念阿弥陀佛的话,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阿弥陀佛值得信靠。甚至说,念阿弥陀佛也有怀疑心,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我念阿弥陀佛到底能不能到极乐世界?谁看见了?法师这麽讲,我又没死过,又不能死第二遍……」,难免有怀疑。「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有人学佛很久了,还在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很正常,我有一个同学就问:「我想信佛,信不来,怎麽办?」我说:「信不来表示佛是真的;信得来,我们这种凡夫、这种心计,信得来的,那就很简单了,就信人民币嘛!」佛法,信不来,才要信。信得来的,人民币,谁信不来?通通信得来。

 

       我们念着佛,即使心中还有所怀疑,也百分之百往生!就像我们第一次坐船一样,茫茫的大海,沉沉的夜空,汹涌的波涛;我们可能是心甘情愿上的船,也可能是稀里糊涂上的船。船长安慰说:「哎呀!小夥子,我跑这条航线已经是老船长了,一年都多少个来回,肯定可以把你从黑暗带到光明的彼岸!」但是我们心里还是不免担心:万一撞到暗礁怎麽办?对不对?所以栏杆抓紧一点。

 

       坐过飞机的人就知道,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肯定都是担心的。我家姐就跟我说:「我第一次坐飞机,一上飞机就念佛,一口气都没有停。你知道为什麽吗?因为我坐上了好害怕。」旁边的人问她:「你在做什麽?」她说:「我在念佛。」旁边的人都感到很安慰,因为她念佛也保佑了他。

 

       这句佛号的力量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半空中。在云空里面,雷电一来,「哢!」飞机的翅膀打掉一边,这时候你靠谁呀?靠你的权利、地位或智慧?靠你身体好?什麽都靠不上。这时候你想起来,还有一句阿弥陀佛,你就会抓着这句佛号,感觉他特别实在。在陆地上,一般人会觉得钱很实在、佛号不实在;到了半空中,就会觉得他平时最看不起的、感觉最轻飘飘的佛号,这个时候最实在。

 

       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在念佛,你们心中是有主见的,恭喜大家。

 

       人是不容易生信的,但我们念佛就好——好不好?(莲友答:「好!」)南无阿弥陀佛!

 

信不来,念得来

       问:师父的意思就是说,一定要自己先提起正念,自己先信得着就好?

 

       答:一个客观的事实,领纳在我们心中,这就是所谓的信。并不是说我们幻想出一个目标,然後来相信它,那是信不来的。比如说我今天晚上不在这个地方,你们怎麽能相信有一个法师在?想信也信不来,因为明明不在啊!可是我在,你就信了。

 

       阿弥陀佛有一个极乐世界,那是一个事实,这一个事实领纳在心中,这样很简单。有人说:「我没有看见,我没有抓着,所以信不来。」看不见、抓不着不代表没有,说不定那就是真理。因为我们在黑暗当中,在无明当中。「我现在还没信到那个程度,怎样信也信不来」。信不来,你可以念得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管你信得来信不来,只要念佛就可以了。就像刚才讲的比喻,我们信不来,说:「船长!你千万不要出差错。」船长说:「你信不来没关系,像你这样的乘客我看得多了,你只要坐得来就行了。」所以我们只要做得来就可以了。

 

       所以佛不要求我们信得来,他要求我们做得来就行,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一向专称,如果我不救你,我就不成佛!你一向专称就好了。」

 

       像孩子很小的时候,你叫他信妈妈,他怎麽信得来?他只要吃奶吃得来,他就长得大。

 

       所以,就多念佛。

 

学佛最大的感受

       问:师父学佛最大的感受是什麽?

 

       答:谢谢你提这个问题,这也是我最想说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句佛号太好了!希望所有的人都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不花钱,又不费心,又不费力;你可以出家,也可以在家;你可以经商,也可以务农;你可以勤快,也可以懒惰;你可以在道场穿得很整齐地念佛,也可以在家里很放松地念佛。不管怎麽样,只要靠着这一句佛号,一定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所以希望所有的人,不论人种、信仰、年龄,不论他是什麽身份——包括死刑犯,他们如果念这句佛号,他们也可以去成佛啊!站在佛法的立场,犯罪就是业力啊!就是苦啊!我也希望他们念佛,到西方成佛,那多好!这就是我的感受。

 

       如果这个感受成为我们真实的感受,你会觉得很安乐、很喜悦,你会觉得人生不虚。大家想一想,生而为人,才这一点点高,活在世间几十年,这麽短的时间,如果真的可以去成佛,你发多大财可以跟这个比啊!没有任何事比这个更有价值。

 

       在这个世间做事,多麽的不容易!为了活在这个世间,做点生意、做点买卖,那麽辛苦地赚一点点钱,还信不着别人,别人也信不着我们。

 

       你念这句佛号,阿弥陀佛把无量的功德免费送给你,就看你识不识货,就看你要不要。

 

       而且念佛又不影响你的生活,你愿意在家尽孝也可以,你愿意出家为法门做事那当然更好。如果你要孝顺你的父母,就把这句名号告诉他们,这就是最大的孝心,千方百计、善巧方便地让他们接受;如果你爱你的妻子,就把这句佛号给她,这是给她最好的礼物,十方诸佛也只能给出这麽好的礼物了!你说:「这礼物不是一枚戒指、也不是几克拉的钻石所能比拟的,我这个礼物,十方诸佛也只能拿出这麽好的礼物,我拿来送给你!」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也是把这句佛号送给他,他在上学的路上就有阿弥陀佛的光明保护着,一生平安,前途光明无量。

 

       如果将来你自己到西方了,结果你儿子下地狱了,你做何感想啊?真的知道这个法门的好处,我们就会不希望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众生在世间受苦,尤其是和我们关系亲密的这些人。

 

       多了解阿弥陀佛,多了解这句名号的涵义,这是学习净土法门努力的方向。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会照开我们心中的云雾。

 

善巧方便

       问:我曾跟母亲说六道轮回的事,她说她不懂。她还在买彩票,为了让她也念佛,我就告诉她念佛容易中彩……

 

       答:善巧方便度众生,主要是各种因缘不一样。先以欲勾牵,後令入佛智。最近因为住在南宁的关系,我也看看报纸(在寺院是不看报纸的),我看到报纸的彩页特别多,我想:谁看这个呀!原来有人看,我以为人家都跟和尚一样不看。彩页多是标出特别有吸引力的,譬如里面标出一个中了「方彩球」的,结果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傻瓜也认为「我可能是那个万分之一」,然後掏钱去买。你的妈妈可能想挣下一些钱给你,碰碰运气,如果赚了钱,就给你买栋房,也可能她是抱着这样一个好的想法。如果是你的福报,你住在家里,福报也会跟着你来;不是你的福报,也不容易得到。你看有多少中了彩票去领奖的时候都戴着面罩,不能给人家看到啊。我跟你说,这个人如果得到四百万,他最好捐出三百八十万,他没有这个福报。领彩券的钱还戴着面罩,何苦呢?为了钱,光明正大的人都不做了。不是你的得不来,该你得的就是你的。

 

       当你妈妈念出这句佛号的时候,她已经中了阿弥陀佛的彩券了,只是她不知道而已。所以你这句话是真实语,阿弥陀佛的彩券是百分之百中奖。

 

贪心不足

       问:在念佛的过程中已经知道必定往生,但是我又很贪心,想要怎麽样才能达到上品上生?

 

       答:你的贪心还不够,贪心太小。我也贪心,我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能够达到一个最圆满的境界,而且希望所有的人都不用上品、中品、下品,这样不是更好吗?如果你在上品上生,别人在上品下生,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高贵啊?

 

       其实以我们这个法门来讲,到了极乐世界是没有所谓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的。关於品位,《无量寿经》有「三辈」,《观经》有「九品」,这个都是一种方便诱导。真的到了极乐世界,那是涅盘的境界,非心智语言可以表达的。虽然说有佛、有菩萨、有声闻、有天人的这些名相差别,但是经中说他们的内证功德、神通智慧、相好光明——外相、内证都是一样的,都是完全平等、没有差别的。没有差别,为什麽有的是声闻,有的是初地,有的是二地?佛法的微妙就在差别当中。我们凡夫把「一般高」叫做无差别;佛菩萨不是这样,是差别中而没有差别。他们是绝诸对待的境界,因为各自本愿的不同,因为种种因缘不同,会显现有差别,但是他们的内证是完全一样的。这个如果要做专题讲解就要讲得细一点。总之要知道:只要到了极乐世界,就成为一种如昙鸾大师讲的:「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就是说本来在娑婆世界是有三辈九品的上下差别,到了极乐世界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淄水和渑水是山东的两条河,两条河的水是不一样的。但一流到大海里边,就不能分出彼此了,味道都一样了。我们在娑婆世界有男有女、有智有愚、有富有贫,到了极乐世界就进了阿弥陀佛的涅盘大海,所谓「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一滴水进了大海就像大海一模一样,不允许、也不可能搞一个特区;到了极乐世界,都是平等无差别的境界。

 

       所以贪心要大一点——所有的众生去都成佛。

 

国土净与心净

       问:有人说往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这辈子的生命结束了到极乐世界,另一个是这里就是极乐世界了。

 

       答:对,有两方面。但是以前面那个为主。「心净国土净」是《维摩诘经》所说的。真正说起来,这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事实。虽然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秽土,可是果真是大菩萨来这个世界,他心很清净,这个世界就是净土,这叫「心净国土净」。我们学净土法门,对於我们这样的凡夫,这话要倒过来说,叫做「国土净心净」,因为这是我们的根机。比如说假日里为什麽大家要去公园呢?因为公园比较安静嘛,闹市里不安静嘛。我们来到公园,就感到心静了,难到这不是「国土净心净」?另一句话说「环境塑造人」,如果是「人塑造环境」,那是要菩萨才行。法藏菩萨他塑造了环境,他创造了极乐世界;那我们创造的环境,就是三毒、三恶道的环境。我们心不净,所以国土也不净。如果要达到解脱,就要依托一个外在的依报庄严清净的国土。纵使我们是三毒五恶的众生,一到极乐世界,这个心就净了。这里所谓的「净」,不是说感觉到比较清凉一点,而是彻底地了悟宇宙实相,是跟佛一样的那种「常乐我净」的净。这种念佛的利益,在我们今天,极乐净土的光明投射过来,反应到我们身上,也有那麽少分「心净国土净」的意思。什麽意思呢?比如说我们原先很烦躁,茫茫然然的,可是念佛之後对这个世间就很淡然,上大街也不感觉那麽嘈杂了;以前对老公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现在老公看他也蛮可爱的——我们的心比较安宁了,这就是托佛法的恩德而稍微有所改变。我想,念佛人如果真正体会到名号利益的话,都会有这样的改变。你是不是也是这样?

 

       问:对,有时候听到树叶沙沙的声音,都觉得它们在念佛。现在同学、朋友见到我也都觉得我笑咪咪的。

 

       答:笑咪咪有很多种,有的人是见到钱笑咪咪,有的人是见到心爱的人笑咪咪,有的人见到领导要提拔他就笑咪咪。你是念佛笑咪咪,这是尊贵的笑咪咪。希望大家都成为这样的笑咪咪,好不好?这个莲花开得很大。我们在这里笑咪咪,极乐世界弥陀在那里咪咪笑。大家都念佛,一个跑不掉。

 

极乐西天

       问:我家附近有一个奶奶,做了很多好事,她也经常过来帮我母亲,有人说她是天婆,或以前在天上犯错而下来的人。很多人说她过世之後一定会生天。但是我觉得她去阿弥陀佛那里更好。我清明节回家送了她一串佛珠,也告诉她下次回来的时候我会送她佛像。但是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对於往生这件事情,我自己都还有疑惑,所以我不知道如何去跟奶奶说。而且很多人都告诉她:「你是天上的人,你过世之後一定会生天。」劝她念佛往生,只说「你念佛就可以到了」就可以了吗?

 

       答:你就告诉她:「你是佛的人,你念佛,走的时候会到极乐天。」对她来讲,她年纪大了,不一定要让她分别天和极乐世界哪个好。天也好,佛也好,她只要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她真能专心,只要念佛就好,一定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人家跟她说「你一定会生天」吗,她只要念佛,如果讲天,就是到「极乐西天」,到阿弥陀佛那里,没有任何问题的。

 

       根据你所讲,她一定是过去很有善根的。你跟她说:「奶奶!你这麽好,这样行善,你是佛的人,你要回到佛那里!」然後陪她念佛。

 

       你自己也一样,如果你劝了她,她到了西方成了佛,你凭这个功德也可以成佛了。你劝她不会白劝的。

 

       所以不是一定要我们信得怎麽样才能介绍给人家,而是我们所信仰的物件是不是真实,是不是有这个功能?比如说这里有一个水果,我以前也没见过、吃过,但是它如果真有营养的话,我虽然不了解它,讲不出它怎麽样,我介绍给别人吃,谁吃了谁就得营养,对不对?

 

贪生怕死

       问:因为是凡夫,所以怕死……

 

       答:对,我也怕死,所以念佛。

 

       问:平常也念佛,也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临终的时候,可能看见孙子,见了又舍不得。另外,我又看到印光大师的开示里说不得贪生怕死,觉得这个有矛盾。

 

       答:基本来讲,这有祖师的激励,还有我们自己对自己本身的要求。我们念佛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於往生这件事情,我们就不能贪生怕死,不是说平常,平常谁都贪生怕死,手被烫到就要缩回来,这是本能。

 

       对於往生,你现在重病了,你死了要往生到极乐世界,你说:「我不愿意死,死了要去西方,我不愿意去。」这是一个根本知见的问题;如果说生理的本能,就是我们求生的本能,这个凡夫每个人都存在的,我们这个法门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至於临终家眷的问题,那是看你的心。你的心究竟是不是以往生为主要目的?如果以这个为主要目的,虽然有少许的挂碍,也是不会有影响的。

 

临终挂碍

       问:会不会现在没挂碍、到时候有挂碍?

 

       答:不是看那个时候,是看现在。如果我们现在就念佛求生西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这样的心一定会不断增强,而不会减少。如果你念了二十年的佛,最後舍不得娑婆,不去极乐了,可能这二十年的愿心就不是真的了。按道理来讲,不大会这样,任何人的本能都是会走向自己认为最美好的地方,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比如说一个足球迷,今晚有一场世界盃比赛,而他老婆说:「今天你要陪我聊天,不能看!」打死他他都要看,绝对不会陪她聊天的,因为对他来说世界盃最重要。

 

       那你心里面是不是往生最重要?如果这个最重要,没有什麽能挡住你。如果能挡住你,表示你心中另外一个更重要,这个很显然。

 

       比如说我明天就要离开南宁了,今天晚上我见了你们会凡情难舍,但是明天我绝对不会难分难舍得从飞机上跳下来。虽然我也很难过,大家有感情,摆摆手,心里也挺心酸的,但是我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坐飞机走啊,这道理是一样的。我们都曾送人到火车站,或者和亲人、朋友、战友分开,心里酸酸的舍不得;虽然舍不得,但不也分开了吗?

 

       所以凡情就是如此,更何况还有阿弥陀佛的加持!

 

       我们现在可能会有两种心态:一个是担心「以後万一执着怎麽办?」「所以我现在一定要断掉这种情爱的关系」。这种走下去也会有两种效果:一个走向好,一个走向不好。走向好就不用说了,就是走向正法,如法地修持,然後以佛法来净化自己,慢慢看淡。走向不好呢,毕竟这个不是你的真实心,你只是说在嘴上,到时候境界来了,你挡不过;同时你对阿弥陀佛也不了解,不了解他是怎样的一尊佛,没有依靠他,这就坏了。

 

       那我们现在是另外一种目标方向,知道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也知道我们凡夫本来就是这样的根器,然後把整个心思完全放下来,彻底放下,通身靠倒来念佛。现在我们的身体已经坐在阿弥陀佛的船上(我说的这个「身体」是指我们这个心)。

 

       我们看世间的事情,《核心讲记》里面讲过一个比喻,就好像我们上船一样。我们上船(船还没开动),一只脚在岸上,一只脚在船上。船一开动的时候,就看你的重心在哪条腿。你的重心如果在岸边那条腿,对不起,你就在岸上。你的重心如果在船上那条腿,你肯定会跟着船。我们也一样,我们一边向往净土,一边还有儿孙,那请问你的重心到底在哪里呢?如果你的重心在娑婆世界,你念佛会怎样呢?「阿弥陀佛,我念佛保佑我身体要好。阿弥陀佛,我念佛保佑我发财。阿弥陀佛,我念佛保佑我房子大……」你不是把你的生活归於佛法。如果重心在佛那边会怎麽样呢?你的一切,整个的重心会倾向佛那边,世间的事情,该尽义务的还是尽义务,该照顾孙子的还是照顾孙子,该照顾店铺还是照顾店铺,这是在嘈杂中做佛事,人家看不出你的境界高低。可是你的心在佛法那里,只有你知道,佛也知道,这个很微妙。

 

方便引导

       问:我有一个朋友在医院,身体不好,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他一直有求生的欲望……

 

       答:具体人就具体对待。我刚才所说的是对佛法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往生有了基本的倾向。你的朋友对极乐世界都还不了解,乾巴巴地想活下来,两条腿都还在岸上,要他往生怎麽可能?所以还要善巧引导,告诉他:「你想活下来,我们也都想活下来。开空头支票说我们都能活到一百二十岁,但是我们能吗?这是一个很严肃的事实。你要活下来,一旦活不下来,有没有後路?有一个极乐世界,你愿不愿去?」方便善巧地引导他,让他了解这个事实。

 

即身成就

       问:我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於了脱生死,念佛法门是即身成就……

 

       答:你理解的「即身成就」是什麽意思?

 

       问:就是今生证得果位。

 

       答:这个要看根机了。善导大师可以,他是得到念佛三昧。我们这个法门是救度凡夫的法门,如果我们今生可以即身成就的话,就不用学这个法门了。我们这个法门是「不断烦恼得涅盘」,烦恼没有断,你还是凡夫,但是涅盘有份,往生已定。只要此界一口气不来,这里凡夫肉体一脱,到西方莲花一开,法身即已显现,比一般的即身成就高得太多!

 

       即身成就不过几种:一、得阿罗汉道,我们到西方何止是阿罗汉?二、以禅宗来讲是开大悟,我们到西方何止是开大悟?那绝对不会是一个境界。

 

       往生的利益,可以让我们每一个凡夫都能够得到的,这是没法比较的。

 

       我们了生脱死,未必说一定今生要比人家高一筹。只要能了生脱死,就千福万福了。在这个世间,就是尽我们的能力、做我们的根机所能做得到的,不然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障碍。

 

       其实讲即身成就,在末法时代真正讲即身成就的只有我们净土宗。其他的宗派,从教理上来讲,也都有即身成就的法门,密宗也这样讲,天台宗也这样讲,但是你要真正修到那个位置。智者大师说他自己是「但登五品」,尚在凡夫位。他都那样子了,我们还谈什麽?

 

       所以,要了解这个法门的好处,要了解我们的根机,你就会很欢喜,不会觉得不满足。

 

       我们的根机实际上是非常差的。按圣道门的来讲——我们如果修行过就知道,我们的心绪是很混乱的。按净土门来讲,念佛可以到西方成佛,白白给我们佛果,高兴都来不及了。所以会觉得说:其他的对我来讲,既不可能,也不需要。「不可能」是说不是我们根机所能达到的。「不需要」,像印光大师讲的:「有这一句名号念,成佛足矣,不学它法又有何憾?」不学其他法,不会有遗憾,往生成佛就圆满了。其他任何法门都要断烦恼才能得涅盘,可是净土法门是「不断烦恼得涅盘份」,这就是净土法门尊贵的地方。

 

       如果要断烦恼才能得涅盘,基本上是要出家的,而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在家人,都还没有断烦恼。不管什麽职业,不管什麽身份,都可以得解脱成佛的,只有净土这个法门。

 

       问:我如果先去学禅宗、密宗,最後即身成就不了了再来念佛,可以吗?

 

       答:不可以。为什麽不可以?因为你的眼光太短浅了,你现在就是最後,没有什麽最後了,你已经无量劫流转,今生就是最後,你试过无量次,已经都是失败的了,不要再试了。道绰大师讲:「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在无量无穷的流转当中,你肯定遇到过佛,禅、密都学过了,你怎麽又跑来了?这都已经到最後了,你还要到最後。

 

       问:等老了再来念佛。

 

       答:都已经老得不得了了,老众生了,那个想法是错的。我们无量劫流转已经试过很多次了,天上也待过,玉皇大帝你也做过,地狱也下过,禅也学过,什麽都搞过了,就是没到西方去过,没有成佛过。如果说过去都没有试过,你说你再试一次,那还差不多。按照佛法来讲,都试过了,那你何必再试?再一个,你想得那麽简单,你想到老再学,谁知道你一定能活到老啊!无常比明天来得更早,我们怎麽知道一定到老?谁规定五十岁就是老、八十岁就是老?还有那个闲心思啊!那个闲心思就是生死心不切啊!而且你要看人家,在这个时代,即身成就的,你能超得过智者大师吗?智者大师那麽高的水准,是释迦再来,在生的时候,一边弘扬天台的法华法门,一边念佛求生西方。这样的人都走在前面、为你以身示范了,你还要说「我也可以试一下」——不用试!即身成佛谈何容易!不敢想像的事情,想都不敢想。

 

念其他的只要念到一心不乱……

       问:我听人家说,不光是念阿弥陀佛,念其他的只要念到一心不乱也可以成佛……

 

       答:这是邪知邪见,佛经里没有这样的说法。那岂不是这句名号跟「一二三四」是一样了?那十方诸佛为什麽不赞叹「一二三四」、只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呢?

 

名号音声

       问:阿弥陀佛就是四个音,梵音的念法也不同,广东人、四川人的念佛也不同,可是念了都往生。我的意思是不是可以不执着这四个音?

 

       答:我们就以刚讲的坐飞机的例子,你不念阿弥陀佛,你念「一二三四」,可以吗?如果现在飞机就要爆炸了,你会念「一二三四」而不念阿弥陀佛吗?如果说今天翻译错了,他念阿弥陀佛念得不准,只要他念的是佛就行了。佛在印度话本来是两个字——「佛陀」,Buddham,但是这个没关系,他心里的指向是佛就可以。

 

       问:如果心里把「一二三四」想成阿弥陀佛呢?

 

       答:那不行,你怎麽能把一二三四想成佛呢?如果说一开始译经的人就翻译成一二三四佛,你念的才是佛的名号。

 

       问:念佛是嘴上的功夫或是心上的功夫?

 

       答:既不是嘴上的功夫也不是心上的功夫。我们念佛是因为阿弥陀佛发了誓愿,他说:「你念我的名号,我就救度你到西方极乐世界。」跟你有什麽功夫毫无关系。若说嘴上功夫,念得不溜,念得结巴,也能往生。这个像什麽呢?像电视频道,你拨这个频道,你就有感应,这跟你有没有功夫没关系。你不拨这个频道,就没有感应。阿弥陀佛是以名号度众生,你念阿弥陀佛,就有这尊佛的光明和感应,你念「一二三四」跟他有什麽感应?

 

       佛的名号,不能把他当成一个简单的声音,他就是佛的本身的存在。佛的伟大,佛的不可思议,佛的功能、智慧、光明、功德,就在我们认为是几个字的佛号声音当中完全体现出来。

 

       问:梵音的功德和汉音的功德一样吗?

 

       答:不分汉音和梵语,只要是念佛就行,只要我们念的是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这个就是不可思议。这个名,我们讲「名」和「实」。比如在清代,康熙皇帝也是一个名字。圣旨一到,一听说是皇帝圣谕,臣子马上就跪下了。凭什麽呢?也只不过是几个字,就有这麽大的威德。「康熙皇帝」就写在圣旨上,为什麽就这麽厉害呢?一个世间的人王就这样,何况是佛中的佛王?他的名号怎麽可以跟「一二三四」相提并论呢!

 

念「扫帚」扫除心垢不是净土法门的观念

       问:以前有一个佛弟子,释迦牟尼佛就教他念「扫帚」……

 

       答:这是周利盘陀伽尊者的故事,这不是净土法门的观念,这是通过念「扫帚」扫除心垢。佛观机逗教,不会教每个人都念「扫帚」。佛陀观察周利盘陀伽的根机,他念「扫帚」就可以达到阿罗汉道,这就是佛的不可思议。可是佛陀没有教我们念「扫帚」,他教我们说:「十方众生啊,你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啊。」

 

       周利盘陀伽的根机另当别论,他就是很钝。「钝」是什麽意思呢?他们兄弟两人都出家了,哥哥很聪明,八万法藏都会背,可是弟弟周利盘陀伽很笨,教了前面忘後面,教了後面忘前面。哥哥就要赶他回家,弟弟不愿回家。後来佛陀就教他:「你就一边扫地,一边念『扫帚』。」他对佛很有信心,他是用圣道法门戒定慧的方法,一切万缘放下,内心禅定,等到用功达到一定的程度,本性的智慧自然散发出来,就得到了阿罗汉道。

 

       如果你有这两下子也可以,你也可以这样,念「扫帚」也行,念「一二三四」也行。可是看你问这麽多问题,显然不是周利盘陀伽,你比较聪明啊。

 

两种本事

       问:一般用乘船来比喻靠他力法门,如果另外用一种比喻说要自己吃才饱,或者东西拿到嘴边,要他自己品尝,用这种自力来反驳他力,这两种比喻哪一种比较靠得住?

 

       答:两种都靠得住,就看你的本事。你有本事两种都靠得住,没有本事一种都靠不住,这个也无所谓反驳不反驳。

 

自力他力

       问:一般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答:对啊!师父告诉你念佛,念不念佛靠你,也是这样啊。念佛也要你自己念啊,我也不能代你们念。其实这个世间的道理,世间的法则各有不同,世间既有自力的成就,也有他力的成就,我们不可能拿自力去反驳他力。你可以走路来,也可以搭车来,你有什麽好反驳的呢?这两种都是事实,有什麽好反驳的?就看你自己怎麽选择。佛法修行也是如此,自力、他力都有经典的依据,你要反驳就是拿释迦牟尼佛反驳释迦牟尼佛。

 

       自力不是难一点,也不是难得多,而是难如登天啊!

 

       我们这个时代,绝对是一个他力的时代。不要说跟古代比,就跟几十年前比,你想想看,每天早上起来做早餐的人可能越来越少,出门靠走路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家都用手机,跑路叫人的应该也不多了。出门交通要靠飞机、靠火车,通讯要靠电话、电脑,吃饭要靠饭馆,出去住要靠旅社(人家都盖好了在那里),出门靠搭车,穿衣服靠别人缝制,哪一件事情是靠自力啊?

 

       所谓他力,也是一种缘起,跟佛法的根本道理不矛盾,不过有偏重於自己一方和假借外在的力量之分。如果究竟来讲,讲自讲他都是站在我们这个立场上——凡夫的分别观念上来讲的,就佛性、就法性,无所谓自、无所谓他。佛性有什麽自他?法性有什麽自他?一真法界哪分自他?佛成了佛就是大家都成了佛了,就是你不敢承担而已。

 

       我们念佛,就有这句名号帮我们承担,你接受就是你的。道理都很简单,不矛盾。

 

信的内容

       问:我以前是学圣道门的,现在开始学念佛。我是乱想凡夫,有时候信,可是过了一阵子又不怎麽信。我想问的是,是不是凡夫都这样子?其他的莲友是不是也都这样子?怎麽来解释这个信?信的内容是什麽?

 

       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的心也是大家的心,也是古往今来所有念佛人的心,都是这样。所以,没有关系,他们都已经往生了,我们也决定往生。「边疑边念佛,即得往生」,这是法然上人讲的,他难道不是讲到我们心里来了吗?有念就是有信,没念就是没信。不问信不信,但问念不念。「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是善导大师讲的。

 

       有些人会偏颇在自己的感受方面,这会误导众生,因为我们毕竟是依靠阿弥陀佛这个物件。你说:「我信得好,信得很扎实。」这是你信得好吗?信得感动掉眼泪了。「如果我也像你信得这麽好就往生了」,这样就危险了,这是靠他的感受往生,这个反而是因果颠倒。我们往生是阿弥陀佛发愿不虚,说:「你念我的名号,你就往生。」「好,那我就念佛名号就往生。」不是你信到了就往生。

 

       像坐船过海一样,我是船长,你上了船,你就过海。你说:「哎呀!我信你我信你!」你信可是你还在岸上。

 

       所以不是靠信好、信不好,信是念佛的前方便。是要跟那些认为「没有阿弥陀佛,哪有这回事」的人才讲信。

 

       你在念佛了,所以你不是没信。

 

       问:原来我以为,要二十四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信,那样的话我是不是世俗的事都要放下,就要出家了?接触到善导大师的教法,才知道就以现在这个样子来念佛。

 

       答:初学时会这样,到後来你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愚蠢。你跟你老婆在一起,你绝对不会问她「你信我是谁吗?」然後你老婆回答:「我绝对相信你是谁。」所以了解事实之後就是念佛了。善导大师就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他这是很有意义的,讲信、讲疑,这是绕弯的,後来你会觉得搅舌头、没意义,就是念这句佛号。讲信、讲不信,这个没有意思。「我相信你是李老师,我绝对相信你是李老师,我二十四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相信」,讲这句话的人是不是要请佛楷给他开副中药了?一个相信的人,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一向专念,已经不再在我们心中盘算了。「我信得好,信得不好,有没有二十四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信啊」,没有这些了。所以就是一向专念。你一向专念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可说,说出来就是念佛。我们这些罪业凡夫,在这个世间,不念佛你还能干什麽?对不对?这麽大的好处给我们了,还挑肥拣瘦的,还要搞什麽即身成就的。想法当然是挺好的,但是这个想法晚了一点,两千年前在印度可能还可以,释迦佛在的时候,念什麽都行;来到我们这个时代——时代很重要,以圣道门的修行来讲,我们生不逢时;按净土法门来讲,生正逢时。现在这个时代,你想想看,现在我们找一个山洞,叫你在里边待三天,不让你出来,行吗?不行啊,两天你就受不了了。或者你会认为「我进去可以,可是我的手机要带进来」。现在的时代跟以前不一样,以前有手机吗?有电脑吗?人家一进山里边,一坐很安静。我们现在在山里边,即使没有看到,也有很多乱七八糟的讯息一直堆积,这些讯息是什麽内容呢?诈骗、盗窃、杀、盗、淫、妄,都是这些讯息,即使住进山洞,也不得安宁。手机就像娑婆世界业障的焊接点,把你焊接在这个地方。

 

       今天这个时代,实在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一定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大趋势,生活一定要仰靠他人力量的成就。

 

       那佛法的修行,仰靠阿弥陀佛。

 

       圣道门说我们的智慧是现成的,每个人的佛性是本来就有的。「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我们本来都有无量无边的智慧,那为什麽又搞得没有智慧了呢?就是被我们的小聪明害了,所以也不要什麽开悟,只要你把你的小聪明打死了就行了,小聪明不打死的人,不容易好好念佛。就像老实念佛要「通身放下」、「彻底靠倒」。「放下」、「靠倒」还不够,还要「通身放下」、「彻底靠倒」。这是印光大师讲的话,很有深意。念佛之人,要把你的智慧抛向大海之外。有什麽智慧,抛向大海之外。法然上人讲得好:念佛之人要成为一文不识、黑白不辨之身,朝夕念佛也。念佛的人要黑的白的分不清,傻呼呼的,就这样念佛。因为面对佛这麽高的境界,我们凡夫还在那里谈「怎麽样可以往生、怎麽样可以往生,我这样信得好、信得不好……」,太不自量力了,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你无可语言,无可表达,你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什麽好讲的,十地菩萨都不敢开口讲,你还在那里讲。不要讲这些,一听就知道你太不老实了。

 

       净土法门是很高的,有些人念佛了都会讲一些道理了,「禅我不会讲,念佛我会讲几句」。他不知道念佛才是不能讲的,不按照经证,不按照祖师的传承,他觉得他也能讲几句,不知道念佛是佛与佛才能究竟的境界。禅开了悟那还是基础,还是在小学生里。「千悟万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号」。因为禅开悟是悟到我们的自性,我们虽然有自性,可是毕竟我们是一个凡夫,自性也好,实相也好,我们毕竟还是在因地,不是在果地,不像佛已经圆满的名号,那是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怀疑的余地,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法然上人说:「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无常感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无常感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讲一千、道一万,都不如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修到理一心不乱

       问:如果一个人已经修到理一心不乱的时候,是不是也要转成一向专称?

       答:「如果」,没有如果!蕅益大师讲,达到理一心不乱,就是破了无明的登地菩萨,现在没有一个达到的,所以这样假设性的问题是不存在的。如果真有达到的话呢,一定会念南无阿弥陀佛。

 

念到很清净,自然就会很想念

       问:如果念得很定心,是不是还要努力地提起这句佛号?

 

       答:这个问题就问得比较实在,但也要留意自己是不是真的这样。如果念得比较清净了,就不必用力地提起这句佛号,佛号自然就往下念。你静静地念佛,等你念到很清净,自然就会很想念,而且你自然知道会怎麽样。

 

学医和学佛

       我这次到这里来,住了几个月。佛楷在中医方面也教了我一些,让我对中医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当然不敢和在座的各位比。我觉得我跟各位很有缘,这个缘有多层次的缘。我想,首先,学医和学佛可以讲是相通的。就我来说,第一就鼓励人家出家做法师,实在做不了法师,就在家做医师。一个是救人家的法身慧命,一个是让人家的色身解除苦恼,给众生安乐。医生的素质应该具有慈悲心,要做一个好医生不容易,一定要有慈悲心,希望你们都有慈悲心。为什麽呢?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对象都是病患,他们身体的病痛都会影响到心理的情绪。病患往往会对医生表达,因为在家里,儿子、媳妇都不愿意听了,所以他们往往会向医生多讲。我们做一个医生,尤其学佛、有了佛法概念之後呢,要以慈悲心来对待病患。

 

       在医学当中,有中医和中医的系统。我以前是中医的铁杆粉丝,但是对中医究竟不明所以,当然现在也不是说很了解,只是说了解一些框架。就好像我们对净土宗一样,知道念佛,但是如果不知道善导大师的传承,你还是不纯。像我来这里这一段时间,也把刘老师的《思考中医》很费劲地看完了。我看完之後,觉得中医也有它的传承关系,这和净土宗的状况很相似,有一种断代的感觉,现在也正在走向复兴。

 

       你们各位是双料博士,又得到中医传承,又得到佛法传承,在这样的世间,真的可以立於不败之地,法身慧命有阿弥陀佛救度,平常身体的调理又有老祖宗的医学,所以如果讲医和佛有缘的话,那中医和佛就更有缘,因为中医是一个系统的东西,它的一些价值观,一些哲学观,和东方的哲学体系之间都有共通的地方,很自然,很亲切,所以这是医和佛之间的另一个层次的缘份。

 

       如果讲医和佛有缘,那和净土宗、和阿弥陀佛就更有缘,因为阿弥陀佛是无上医王。我也期盼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念佛人,在中医方面都做出我们应有的成绩,广大的众生都渴盼着你们成为一名神医。人病了以後,甚至会病急乱投医。有时候医生比佛还灵,因为立即可以解决身体的痛苦,所以也很感恩大家,也借此机会表达对所有中医人的致敬。

 

       南无阿弥陀佛!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