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於长春「般若寺」

 

第三讲:自力与他力

       大众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接下来我们学习昙鸾大师有关於自力和他力的解释,这是我们净土宗一个重要的概念。

 

       「自力」,就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生死轮回。

 

       「他力」,相对「自」而言「他」,这里的「他」不是其他人,是专指阿弥陀佛。「他力」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

 

       这是我们中国的祖师昙鸾大师对於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的一种解释。上午我们学习了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判」。

 

昙鸾大师与《往生论注》

       先向大家介绍昙鸾大师,他是什麽样的一位有高德行谊的大师?可以讲,昙鸾大师也是深有来历的人。

 

       昙鸾大师是南北朝时期北魏人,出生在山西代县,五台山附近,仰慕文殊菩萨的灵异神感,十四五岁就出家了。昙鸾大师世学也很精通,对於老庄学的研究、对於医术都有很深的造诣。

 

       出家之後,主要研学的是龙树菩萨的《中论》、《百论》、《大智度论》,所以,成为当时有名的龙树的学者、「四论」的学者。

 

       後来,他注解《大集经》,在注解的过程当中得了病,四大不调,就出去寻找治病的方法,走到秦岭一带,驻足往天上一看,结果就看见很不可思议的景象,「六欲阶位历然齐睹」,六欲天层层相叠,看得很清楚,哪一层、哪一层……。看到这个景象之後,他身上的病当下就豁然痊癒,「我回去再继续注解经典」,又一想:「不行!人命无常,寿命短促,最好是能够强身健体,身体强壮可以长久住世、大弘法化,这样很好!那我暂时放一放,出去寻找仙方,寻找长生不老之术。」

 

       找到哪一位呢?当时有名的山中宰相、道教的一位隐士──陶弘景。陶隐士看到他非常高兴,就给他十卷仙经,「好!我这儿有长生术,仙经,给你」。

 

       回头在洛阳,遇到了「印度三藏」──印度来的菩提留支三藏,就谈论起来了。谈论的时候,菩提留支三藏就对他讲的仙经、长生不老术很鄙夷,「外道哪有长生术啊?如果真讲长生术,唯有我佛教大觉金仙氏才有,外道所修那一点,纵然少时不死,几百年,或成个神仙,最终还要三界轮回。」所以就说:「你放弃这些,我有长生术给你。」就给他经文。

 

       给的经文到底是什麽呢?传说不一样,唐朝的道宣律师说是《观无量寿经》,明朝的莲池大师说是《阿弥陀经》,也有人说是《往生论》,到底是哪一部经?我们不清楚,总之一定是净土的经教,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和阿弥陀佛一样,证得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证得圆满觉行的佛果,这当然是越三只而不能改变,超越时劫的观念。所以,这个叫「佛门长生」。

 

       昙鸾大师得到菩提留支三藏的传授,回来就专修净土,他遗留在世间最有名的着作就是《往生论注》。

 

       我们净土宗说「三经一论」,「三经」就是指:《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这是三部经典──正依三经;「一论」就是指天亲菩萨的《往生论》。

 

       为天亲菩萨这部《往生论》做注的,就是昙鸾大师。

 

       天亲菩萨也是了不起的菩萨,有「千部论主」之称,比龙树菩萨大概要晚两百年左右,他着作了《往生论》。可是,《往生论》不好懂,昙鸾大师就撰写《往生论注》来解释《往生论》。据我所了解的资料,历史上为这部《往生论》撰注的,比较有影响的,只有昙鸾大师这部《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也很遗憾,在我们中国也没有流传下来,大约也是在唐末「会昌法难」之後,与很多经典一起失传了。也是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才从日本回流到中国。

 

       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看到《往生论注》之後,曾刊行流通,对於昙鸾大师非常的崇仰,说昙鸾大师解释的这部《往生论注》:

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
彻底圆彰,和盘托出。

 

       天亲菩萨写《往生论》的本心、他的真实愿望,阿弥陀佛誓愿的功德,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边完全开显。

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
何克臻此!

 

       昙鸾大师如果不是深悟佛心、具无碍的辩才,那是写不出这部《往生论注》的。

 

       昙鸾大师跟龙树菩萨特有因缘,临终之前就由龙树菩萨现身来给他讲一首偈子,说:

已落之叶不可更附枝,
未束之粟不可仓中求,
白驹过隙不可暂驻。
已去者不可返,
未来者不可追。
现在今何在,
白驹难可回。

 

       鸾祖一听,「这是告诉我往生的时间到了,树叶从枝上落下来了,不可能再长上去了;你这个寿报快要尽了」。他就召集弟子大众,说:「我要回归净土了。」出家、在家来了三百多位弟子,为他念佛。

 

       大家在一起念佛,鸾祖就讲了:

地狱诸苦,不可不惧;
西方净土,不可不欣。

 

       「地狱之苦,不可不厌离;极乐之净,不可不欣求。这是我为你们最後的嘱咐。」说完之後,端身正坐,手执香炉,高声念佛。这时候,大众就看见佛光阵阵,就听到空中的音乐,见到佛菩萨来迎接。

 

       这麽一位了不起的大德。

 

自力修行之难

       昙鸾大师作的《往生论注》,开宗明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引用龙树菩萨《易行品》所讲的「难易二道」来做解释,说:为什麽难呢?在「无佛时代」──末法时代没有佛,没遇到佛,要修行达至不退转,很难。

 

       他列举了五个难点:

       第一点就是: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什麽叫「外道相善」?就是外道表现出一种很善的相貌,我们没有智慧鉴别,认为「这就是佛教」,其实它是外道法。

 

       现在这个时代,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我们缺乏鉴别的能力,认为这个就是佛法了,其实落在外道法当中。

 

       第二点,他说:

声闻自利,障大慈悲。

 

       「声闻」就是阿罗汉,「我自己了生死就算了,我哪能发大心呢?那个太困难了!」──「障大慈悲」。这也是在我们讲「难易二道」的时候龙树菩萨说的「或堕声闻、辟支佛地」,堕落了。发大心怎麽会堕落呢?因为修行太困难了,困难到什麽程度呢?上午我们用经文说明了,「重於举三千大千世界」。

 

       这里也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就是舍利弗尊者,世尊十大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的乞眼因缘──人家跟他要眼睛,他就退了菩提心了。

 

       事情是怎样一个原委呢?那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已经修持到六住菩萨的程度了,我们佛教讲的三贤十圣,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住,就是在住的位子上有十个阶位,他已经修到第六,六住菩萨,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我们根本就不可想像──到了六住菩萨的位子。

 

       有一次,有人向他来乞讨,乞讨什麽呢?「你行菩萨道,我现在需要一只眼睛,你能不能给我?」(如果有人这样问我们的话,我们敢给吗?「我的眼好好的,抠下来给你呀?」)但是六住菩萨行菩萨道,内舍、外舍、一切舍,内而身心器官,外而国土家财,要什麽给什麽,要楼房给楼房,你要做国主,国家就给你,要妻子给妻子,要儿子给儿子,要眼睛给眼睛,要内脏给内脏,这就叫行菩萨道,布施啊。

 

       「好,没问题。」「啪」,不用打麻醉药,伸手抠了一只眼睛给他。

 

       「哎!搞错了!我要的是右眼,你挖的是左眼,这哪里行啊?不配套!」

 

       好不容易抠了一只眼睛下来,你看,抠错了!

 

       好,要右眼,「啪」,马上没二话,再给他一只右眼。

 

       这样的一种布施,精进修持,谁敢想像?两只眼,宁愿自己瞎了也要给他。

 

       给他之後,对方应该感恩戴德啦,应该顶礼啦,不!对方很骄慢,拿过去用鼻子闻一闻,「哎呀!你这个眼睛很臭,不好用!」一下把它仍到地上,用脚就踩,像踩一只鱼泡一样,「啪嚓」踩碎了。

 

       当时那一声啊,舍利弗就起了退堕心了(他没有产生瞋恨心),心想:「哎呀!发菩提心度众生、成佛道实在太难!众生实在难度!实在实在太难!我还是自己先成阿罗汉,我先了生脱死再说。」

 

       下面第三个难点:

无顾恶人,破他胜德。

 

       就是说,人家来障碍,你想修行,他故意设置障碍。

 

       第四个难点,叫做:

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你修行,也没人障碍你,你在那儿修善修德,结果,没有证悟真如实相──我们所修持的,都是有为有漏的善法,这样叫「颠倒善果」,什麽叫「善果」呢?有善因,得善果;什麽叫「颠倒」呢?求升反堕,叫做「第三世冤」:有修持,来生做大富贵人,有权势、有财力,可是佛法因缘忘记了,趁着福业而更加造业堕落。他有权势和威德,如果没有佛法的修持,那就很难想像了。或者升天,然後再堕落下来。所以,这个叫「颠倒善果」,颠倒的,并不是顺法性的,是一种染污、不清净的、不能让我们解脱的、系缚的,这个能障碍我们清净修持,能坏我们的梵行。

 

       第五点,昙鸾大师就讲:

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这是总结性的,前面几点之所以不行,说明你只有一点不行──根机差。

 

       这是个根本。即使有种种障碍,如果你真是难行能行,那也不成障碍。主要是因为我们完全靠自力的修持,没有阿弥陀佛佛力的加持。所以,「譬如陆路,步行则苦」,就好像在陆地上走路,这是个苦恼的法门。

 

       这是昙鸾大师的解释。

 

易行道乘佛愿力

       大师解释易行道说:

谓但以信佛因缘。

 

       「但」:就是仅仅,很容易,很简单,「你只要这样就可以」。

 

       「信佛因缘」:我们佛教讲「因缘果报」,有因、有缘就有果;有因、无缘,那也不能成果。「但以信佛因缘」。

 

愿生净土,乘佛愿力,
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信佛因缘」,什麽叫「信佛因缘」呢?底下就解释,下面三句话,一句说因,一句说缘,一句说果:

 

       所谓「因」,就是「愿生净土」,这个作为内心的因。你不愿往生,那也没有办法。内因要具足。

 

       那麽,虽愿往生,没有强缘,没有一个决定让我们往生的强大的力量,我们仍然不能往生。比如说你很想过河,这条河有数丈宽,河水汹涌,可是你没有工具。你想过,有因;没有缘,不能过河。所以:

 

       「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乘佛的愿力,以能够使我们往生净土的阿弥陀佛的本愿为增上强缘,这样,因缘合和──你有愿生心,佛有接引志,称念名号,乘佛愿力。

 

       还是我们老和尚总结得好:

念佛即是乘佛愿。

 

       你念弥陀名号,就乘上佛的愿力,那麽,因缘具足,必然往生,所谓「便得往生彼佛净土」。这个就好像水上乘船,这个很快乐。

 

       所以,我们昙鸾祖师对易行道和难行道做了简单的说明:易行道之所以易,是因为乘佛愿力;难行道之所以难,是因为只有自力、没有佛力的加持。这就很明了了。

 

他力的时代

       我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比昙鸾大师那个时代,讲这段话,我们应该更容易理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他力的世界当中,可以讲,我们每天的所做所为都离不开他力。

 

       比如说,我们在这里讲法,这麽大一个讲堂,如果要我一个人声音从这里传到後面去,累死我也不行。哎,可是我有麦克风,後面再远的信众也能听得到,这也是他力;我们到般若寺来闻法,还有外地的、外省的莲友来,他们都是坐火车来的,这也是他力;我们家里很多的器用工具都离不开他力:我们找人办事,电话拿起来,这也是他力;我们早晨起来做饭,燃气灶一打开,液化气就送来了──本来我们也没有啊;甚至我们饭都不用做,下楼到小店里吃一点,这也是靠他力。所以,现在社会分工细腻,科技发达,我们都生活在他力的世界。尤其是通讯、电信、交通工具,都让我们很能明了他力,打电话、坐火车、坐飞机……无一不是仰仗他力的作用。

 

       那麽,以这样的例子来看我们佛法的修持:有难行道,有易行道;有自力门,有他力门。

 

       所以,我们要辨别自力和他力,要体会到我们没有力量。

 

当乘他力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开头的地方分析自力、他力,到最後结尾,首尾呼应,昙鸾大师就说了这麽一句话:

愚哉!

 

       大师讲话都不含糊,该呵斥就呵斥,说:「愚痴啊!」

後之学者,

 

       後来学佛的人。

 

       怎麽愚痴呢?

闻他力可乘,

 

       听说有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可以乘托:

当生信心,

 

       你应当相信啊,你应当乘托啊!

勿自局分。

 

       你不要自己局限自己,认为说:「我哪里够资格,像我这样的人,怎麽够资格乘托佛力呢?我应该达到什麽程度……」可是又达不到!你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所以,大师老婆心切,分析自力和他力的目的,是要劝导我们仰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以,很恳切地说:「这样就太愚痴了!」

 

       我们在座很多人,大家不要做愚者。我们在世间办事都很精明强干,为了达到自己的私心目的,想尽了方法,托尽了後门,找尽了关系,所谓「关系网」;阿弥陀佛有广大的关系网,你干嘛不用啊?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光明,像网路一样,遍布整个宇宙空间,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入阿弥陀佛的光明之网。

 

       我们在世间办事总要找很多关系,「哎呀,这个事我办不了,你看,我儿子大学刚毕业,某某局长!他工作没找到,是不是给他安排个工作?」我们没有力量,托很多人安排工作,还要送礼,还要求爷爷、告奶奶,结果我们都很有的梦做。

 

       佛法里边是阿弥陀佛倒过来了,求我们,说:「十方众生,你要来往生啊,欲生我国、欲生我国啊!」十方的诸佛都说:「对啊!释迦牟尼佛讲得没错,念佛一定到极乐,我们来证明,去啊,去啊!」为我们鼓掌加油。

 

       可是,我们往往就往後退,「这样能行吗?这样真的可以吗?」不乘他力,不乘佛力。这个很愚痴。

 

勿自局分

       这个不是阿弥陀佛不慈悲摄受我们,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画了个圈圈,怎麽画圈呢?自己脑袋就想了:「我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我是肯定不能往生的!」他每天念佛,就想到「我不能往生」。为什麽?「你看,我没有心地清净,怎麽能往生呢?」自己设了一个圈限。

 

       大家翻开净土三部经,没有一句话说到「你要达到心清净才可以往生」。

 

       当然,也有人说了:「有啊!《阿弥陀经》就讲到了,《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比清净心还要困难!」

 

       所以,这里就谈到一个传承的问题,对《阿弥陀经》这四个字的解释,可以讲,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如果要依据我们所学的善导大师的解释,很简单、很容易,大家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一心不乱」;如果按照禅定的工夫来解释──禅定,执心不起,妄念不生,一心不乱,那就难了。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用难行道来解释,这是不合理的。

 

       第二点,果然如此解释的话,那违背阿弥陀佛的誓愿,阿弥陀佛说:「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以我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结果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唱反调,说:「不行不行!在我娑婆世界范围之内,你『乃至十念』不行!你要达到清净心、禅定、一心不乱才可以往生!」这岂不是佛和佛之间有矛盾了?佛和佛之间怎麽会有矛盾呢?佛都是彻证真理实相,佛佛道同,言无二意,不可能有第二个声音的。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的解释,都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为标准,说:这里的「一心不乱」就是《无量寿经》所讲的「一向专念」。

 

       解释不一样。

 

       第一个解释,我们可以称之为望文生义的解释,看到文字了,「因为我本来是修禅的,一看到『一心不乱』,我自然按照禅的观点,熄灭妄念,凝定心神」,这样来解释。这样,就没有站在净土宗的立场。

 

       这就是传承不同、解释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

 

       那麽,你要听信哪一个呢?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因为善导大师解释得容易,上契弥陀之本愿,下契众生之根机,万修万人去;别的解释呢,上不契弥陀本愿,下不契我等根机,万修难得一二个往生。结果你把那个抱着当作金旨玉言,拿这点来防碍,就是自己局限了。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用四句话来解释《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他说:

极乐无为涅盘界,

 

       这个地方很重要哦!这个地方不能打闲叉,这个地方打闲叉,回去就恐惧不安了。把这个问题解决!

极乐无为涅盘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上午我们说过了,解释前面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这样的世界不是一般的世界,是无为涅盘的境界,是报土!「随缘杂善」很难往生的。像我们自己所修的,「听说朝山好,我来朝山;听说拜愿好,我来拜愿……随我的缘份,遇到什麽就修什麽」,这都是善法,都是佛教里的修行,但叫做「随缘杂善」,繁杂,没有主张。随谁的缘呢?随我们自己的这些杂缘,不是随着阿弥陀佛的誓愿,那麽,这样难以往生。因为我们修的是有为法、有漏法,不能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就是解释《阿弥陀经》的那句经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这句话一听,也容易产生分歧,「光念佛不行,光念佛是少善根福德因缘,除了念佛之外,修这个、修那个,这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往生啊!」这样的解释,也是离开了善导大师的解释,也是错误的,反而变成杂行杂修了。

 

       善导大师怎麽解释呢?说:我们不管怎麽修行,任你修行到什麽样的程度,你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跟六字名号来比,通通算是「少善根福德因缘」!

 

       大家承认吗?这点还有含糊?

 

       我们修的善根福德因缘,跟六字名号相比,是多还是少啊?

       (「少。」)

 

       不能相比嘛,还含糊!说:「我想想看,是阿弥陀佛多还是我多?」──脑门儿不用抓了,这个是「少善根福德因缘」!

 

       比如修五戒十善,你不要跟阿弥陀佛比,五戒十善的功行力量能让我们下生投胎为人,或者生为天,它有这样的一个善根。但是,它绝对没有力量叫我们到三界以外的地方去,对不对?

 

       那麽,要到三界以外,你要修四谛法门,成为四果阿罗汉,「苦集灭道」修成就了,就可以出离三界。

 

       修行人天法,我们跟那些不修五戒十善的人来比,我们比他善根福德多;但是比阿罗汉(不要说比阿弥陀佛,比阿罗汉),我们就少太多了!我们还在六道里面轮回。

 

       阿罗汉的善根福德虽然多,解脱生死轮回了,比我们凡夫那就多了;但是要比菩萨呢?那就太少了!因为他是自了汉,菩萨是发了大菩提心的人。

 

       大家想不想听故事?想听故事不要听外面的故事,听佛法的故事,我这里有。

 

       有一位老和尚,带了一位小和尚──老和尚後面跟一个小沙弥,两人在走路。当然,小和尚是徒弟了,年龄又小,应该挑担子,所以,给老和尚挑了经文、用具,跟在後面走。

 

       走了一会儿,老和尚说:「哎哎!等一下等一下,我来挑我来挑!」

 

       徒弟也不知道怎麽回事,师父这样讲,只好依教奉行。师父自己挑,小和尚就在後面甩手。

 

       一老一小,老和尚这麽大年纪,小和尚这麽年轻,不挑担子,叫老和尚挑!大家觉得奇怪。

 

       走走走走走,过了一会儿,老和尚说:「哎!等一下,你挑你挑!」(前面讲得很恭敬、很客气,「我来挑我来挑,不能让你挑」;後面讲得很严厉,「哎!你挑你挑!」呵斥他。)小和尚就挑。

 

       後来他就问师父:「师父,怎麽回事?在路上,一会儿我挑、一会儿你挑的?」

 

       老和尚不是一般人,老和尚是个阿罗汉,他有他心通。开始这个小和尚在後面挑担子,一边挑一边忆诵经文,突然发了一念菩提心:哎!我应该为众生的疾苦修行无上佛道,我要自利利他!

 

       他心里起心动念,老和尚无不知、无不见,「我这个徒弟现在发大菩提心了,超过我啦,这一念心就超过我了!赶紧这个担子不能让他挑,我来挑!」所以他说「哎哎,我来挑我来挑!」

 

       小和尚走走走,「哎呀,不行!发菩提心很难,这太难了!我还是先自己解决问题」──噢!那就退了,「对不起,你退了菩提心,你又是凡夫,你又是我徒弟,又是年轻人,当然你挑了!」

 

       这个故事说明什麽呢?就是凡夫的位子,你起一念的心(还不是真实的菩提心,可进可退的,进进退退的),连阿罗汉都对你恭敬三分,师父都要给徒弟挑担子,所以,发菩提心的善根福德因缘是阿罗汉不能比的,那当然很大了。

 

       可是,就是发了菩提心,你还是菩萨,你还在修行的路上,和阿弥陀佛发的超世悲愿、十方诸佛所不能及的誓愿相比,你怎麽能比呢?

 

       何况,阿弥陀佛已经修行成佛了,把他所有的善根福德因缘就放在六字名号里面,所以,无论我们怎麽样地修行,也不可能超过六字名号,对不对?

 

       (「对!」)

 

       我们自己的修持,相对於六字名号,这个是「少善根福德因缘」;而极乐世界是涅盘界,所谓「涅盘界」,就是佛本身的境界。那麽,佛本身的境界,就需要与佛本身相齐等的功德才可以往生,是不是?

       (「是!」)

 

       我们东北,满清的时候有一朝皇上出在东北,清朝皇上。到皇宫里边去,老百姓可以随便去吗?老百姓不可以随便去;县长、县太爷可以随便去吗?也不可以随便去;巡抚大人可以随便去吗?也不可以随便去;中堂大人可以随便去吗?皇上如果没有召见、没有允许,你跑来了,说不定说你想谋反!你不能随便来啊。如果进皇宫内室的话,只有皇上的召见才有这个力量可以去,对不对?以皇上本身的威德,老百姓才能够进皇宫。不是我们有这个力量,是因为皇上的威德加持、皇上的圣旨召见。
世间的道理如此,何况到「极乐无为涅盘」的境界?靠我们修这麽一点点五戒十善,你想到极乐无为的涅盘界,怎麽可能的事情?

 

       就好比你在地里挖了一个地瓜,说:「我靠这个地瓜就可以到金銮宝殿里去了。」──这个不可以的。

 

       要到无为的涅盘界,就要完全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除此之外,靠菩萨的力量都有缺陷,当然,诸大菩萨也一定会把我们介绍到阿弥陀佛那里,种种佛法因缘,让我们乘托弥陀的誓愿,往生到弥陀的报土。

 

       所以,我这里就讲到说:佛法的修持、对经文的解释,一定要有传承。

 

       善导大师说:

故使如来选要法,

 

       这就是解释《阿弥陀经》的「闻说阿弥陀佛」。

 

       底下解释什麽是「要法」呢?

教念弥陀专复专。

 

       释迦如来怜悯我们,我们连人天善法都很难修持的人,怎麽能到无为涅盘界呢?「所以啊,我就把无为的涅盘界的果报,成为六字名号,让你来称念」,教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专」,又再「专」。这「专复专」三个字,就是解释「一心不乱」:「一心」就是专心,专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专」,没有二,一而不二,就是「专」;那麽「不乱」呢,「不乱」就是不杂、不杂乱──不杂还是「专」。所以,善导大师解释得很恳切: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要专、还要再专,一个「专」不足以形容他的老婆心切,「教念弥陀专复专」,这个就是「一心不乱」!容不容易做到?

       (「容易!」)

 

       真的是恭喜,给大家鼓掌!

 

       昨天晚上还在那里哭兮兮的,「师父,『一心不乱』怎麽办?」今天就已经信心满满,说:「能做到!」

 

       不是不能,只怕不愿。「能做到是能做到,我就是不想做到!」为什麽?「如果我专修念佛,就跟老太婆一样,面子往哪里放?我这麽大的学问,这一肚子的水准,我就专修念佛?」那你是不愿做,不是做不到,这是你没有这份心,这也是善根不成熟,没有择法眼。

 

       所以,昙鸾大师叫我们不要自己局限自己。

 

闻法三关:经典、祖释、事实

       我们莲友之间互相讨论佛法当然很好,我觉得大家讨论佛法要有一个观念,就是我们所讲的话,还有我们听进心里的话,我们要把三关。哪三关呢?

 

       第一点,「你讲这句话,有没有经典的依据?」(我所讲的「经典」,特别指净土三部经,不是讲《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我们不讲这些,因为我们学净土宗、谈论净土法门,就拿正依三部经来做为依据。)如果没有的话,你讲的那个不是我要学的,对不对?讲的是佛法,我顶礼,我五体投地地崇仰,但是那个不是净土法门,不应我的机,所以,我就可以不参考;那麽,你讲到净土法门了,你有正依经典依据,《无量寿经》怎麽怎麽说,《阿弥陀经》怎麽怎麽说,那好,我就可以来考虑。

 

       第一关过了之後,有第二关(经典呢,也不是大家依文解义,「我随便解释的」):你有没有祖师的依据?比如我们刚才讲的「一心不乱」,它引出来,也是经文的依据,还是我们净土正依经典《阿弥陀经》里讲的,但是,不是祖师的解释,是你自己的解释,「对不起,我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所以,第二点,要看他是不是有祖师的依据。

 

       这里讲的祖师,也不是禅宗的、天台宗的、华严宗的,因为这些宗的祖师站在天台、华严、禅的立场,就带有他们的特色,带有方便。那我们学净土宗,就依据净土宗祖师的开示。

 

       净土宗在中国有所谓「十三祖」,十三祖的教义传承不完全一样,有的是学天台转过来的,有的是学华严转过来的,有的是学禅转过来的。

 

       纯粹的、没有它宗思想观念的,那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着作「五部九卷」,通通讲极乐世界,通通讲念佛,通通讲阿弥陀佛本愿,纯一无杂。他本人就是阿弥陀佛化身,就以弥陀誓愿来解释所有净土的教义。所以,这是我们纯粹的净土宗的祖师。

 

       那麽,其他的就带有方便、引导性的。这一点,是因为各宗善知识的慈悲,各人使出各人的手段,引导不同的众生根机进入净土门,都对佛法有大的贡献。

 

       只是我们站在我们的立场来选择。我们既然专修净土,就以专修净土的祖师的解释为标准,所以,要过第二关。

 

       第三关(这两关过了,其实就没有关了,第三关是一个辅证),有没有事实的依据?有经典的证据,有祖师的证据,有事实的证据,你就安心了嘛!比如说人家讲了,「你念佛,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功夫不能往生」,可是,我们看到很多往生传记里面记载,那些人都达到禅定「一心不乱」了吗?我们身边也有人去往生的,难道他们都达到禅定「一心不乱」了吗?事实证明,就是平常的凡夫,你信愿坚固,你专修念佛,你决定也可以往生!

 

       所以,经典和祖师、理证和事证,这个作为我们的一个标准。

 

       如果要跟别人讲,我们不能随便讲,「哎呀,我今天朝山了,在哪里听到一句话,来!我告诉你;你这样不能往生啊!」他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法门,告诉人家。

 

       我是按照我们净土宗的传承来讲述,所以,我们学法有我们的规矩,不乱。

 

       如果跟别人讲,我们要慎重:我所说的这句话,有没有经典依据?有没有祖师依据,有没有事实依据?

 

       那麽,如果别人告诉我的,我们也要这样来理性地思维:他这样说,有没有经典依据?有没有祖师依据?有没有事实依据?

 

       我们往往缺乏这样冷静的思维和审慎的态度。所以,我觉得闻法要有一个正确的闻法心态,要如理思维,要冷静。比如说,我在这里当然是宣传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我的心意呢,因为我接受这一点,也希望大家能接受,可是我也不能勉强,我也是介绍,供你们自己冷静、如理地思维,「法师这样讲,有没有经典依据啊?是不是佛祖讲的?合不合理呀?」

 

       当然,我们说要冷静、不要盲从,不要随便肯定,同时也不要随便否定,必须理性地来思维。

 

念佛即是乘佛愿

       所以,昙鸾大师告诉我们要乘佛力。

 

       下面我们要提一个问题:大家愿不愿意乘靠佛力?愿意靠佛力吗?

       (「愿意!」)

 

       愿意!怎麽靠上佛的力量?

       (「念佛!」)

 

       一百分!正确!就是念佛!因为这个答案我们老法师早就写在书上了:

念佛即是乘佛愿,
乘佛愿者得往生。

 

       这两句话大家扎扎实实记住,依教奉行,我可以讲,你不用听经了,你就够了!这两句话你听到後,依教奉行,决定往生!

 

我们要乘上佛愿,有三个方面

       这里我们分成三个方面来说明,我们要乘上佛愿,有三个方面(前两方面是心里建设,你心里要调,调自己的心,第三点才是行持上的落实):

 

       第一点,要信知自身无力。

       「信」是相信的信;「知」是知道的知。你相信了,才叫知道;你知道了,才叫相信──「信知」。信知自身没有力量。


       第二点,要信知弥陀有力。

       如果这两点没有,你肯定靠不上佛力!

 

       因为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力量──我们凡夫都是这样子的:觉得自己有力量的时候,肯定不愿意放下脸来求人的,是不是?大家求过人吗?自己觉得自己能办到,能够放下脸面求人吗?这就是凡夫的骄慢心,所以,这个慢心很重。我们认识不到自己是一个罪业凡夫、没有力量,我们就有一个傲慢心堵在这个地方。像一个瓶子,它里边空空荡荡,它不认识,它把它封起来,「哎!我的瓶很满哪!」怎麽满?里面是空的,它说是满的。我们内心里边什麽都没有,空空荡荡(不是说开悟的那个「空空荡荡」,是没有功德,贫瘠得很),结果我们自认为有修行、有功德,这样是靠不上佛的力量的。

 

       第二点,信知弥陀有力。相信弥陀有决定性的力量,「信知弥陀有力」,大家都会觉得:「是啊,阿弥陀佛当然有力量了。」但是,如果第一点──自己没有力量你不相信,第二点就是一个口头语,是一个观念,跟我们自己不发生关系。

 

       就好像病人看病,他相信这个人是神医,但是,他不相信自己是病人,他会找这个医生吗?会不会?「你是医生,医术很高,跟我有什麽关系?我也不是病人!」他如果知道自己是个病人,非得这个医生治不可,他决定能靠得上,对不对?不然靠不上。

 

       所以,信知自己无力,这使我们发起愿意乘托佛的愿力这麽一个愿望,发起这个心;那麽,信知弥陀有力呢,就有靠。

 

       「阿弥陀佛到底能不能救得了我?我烦恼这麽重,妄想这麽多!阿弥陀佛有力量救得了我吗?」你这就怀疑了,靠不上了,这一搅,就不敢上去了。

 

       相信弥陀决定有力量救得了自己,你就有靠;自己愿意靠,你就有靠。怎麽靠上呢?

 

       第三点,专称弥陀佛名──靠上了!

 

       你专称弥陀的名号,就靠上了弥陀的愿力。

 

       所以,前面两点是一个介绍性质。

 

努力不等於有力量

       我们有力量、没有力量,往往会产生很多错觉。也有人说了:「师父啊,我多少也有一点点力量,没有那麽多,但是有一点。有一点算不算有?比如说,我修行虽然依《金刚经》没有开悟,但是我还能读诵《金刚经》,读得很溜、很熟的,这也算一点点力量吧;我看《金刚经》的解释,多少有一点领悟,这个也不算一点点力量吧?」

 

       那这些是谈不上力量的,所谓「力量」,就是说你能够达到你的目标;达不到你的目标,你就没有力量。

 

       比如说,这里是个悬崖绝壁,悬崖绝壁有多宽呢?有一丈宽;那麽,你能跳多宽呢?你能跳九尺宽,你敢不敢跳?这一丈的壕沟,底下就是悬崖绝壁,你有力量,「我跳远」,「啪」跳九尺,你敢跳吗?说:「我还有点力量,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力量。」这个存不存在百分之九十?说:「你这个壕沟一丈宽,是十尺,我能跳九尺,这样不代表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力量吗?」你百分之九十等於百分之零,不相信你跳跳看!「通」,掉下去了,你跟那个能跳一尺远的是一样的,因为你不能究竟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还是无力的。

 

       何况,以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说,我们根本不是说一丈跟九尺的关系,我们实在是相反,在堕落。所以,经典讲了:我们都是造罪造业勇猛。

 

       就像射箭,五十米外有一个靶子,你的力量能射多远?能射四十九米、四十九点九米,对不起,你射不到目标,不能算你有力量;你能超过五十米了,张弓「哢」放出去,射中了,说明你有力量。

 

       所以,在修行道路上,我们往生净土,不是说「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不存在!要麽是百分之百,要麽就是百分之零,只有两个答案。你要能往生,就是一百分;你不能往生,就堕落。

 

       所以,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要麽往生极乐,要麽六道轮回,不存在第三个方案,说:「我差不多修行修行、努力努力……」努力不等於有力量,是不是?

 

       我们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了,以为「我努力,就代表有力量」,「哎,我使劲在修,所以这代表自力……」这个不算。

 

       大家观念要清楚:就是达成我们的目标才叫有力量。

 

       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电灯,是哪一位发明的,你们知道吗?

       (「爱迪生。」)

 

       爱迪生发明的。爱迪生很会幻想,他小的时候看见鸟会飞,他就做这个事:老是爬到高坡上,把膀子一抖一抖,往上飞,老是摔得个鼻青脸肿,老是飞不起来。儿童嘛,是很天真的。

 

       我想举这个例子说明什麽呢?他很努力,想飞起来,但是,努力不等於有力量,你还是飞不起来。

 

       我们努力地修行,可是我们不能够飞跃三界轮回这麽一个障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我们怎样地努力,也达不到我们所要达成的目标,我们都是软弱无力的。

 

       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边有这麽四句话,也是说到对净土法门的一个正确的心态:

谦敬闻奉行,
踊跃大欢喜。
憍慢弊懈怠,
难以信此法。

 

       「谦」:是谦卑,就是知道「我不行,我的力量不足,不足以达到极乐无为涅盘界」,认识到自己是没有力量的。

 

       「敬」:敬奉佛,「阿弥陀佛能救度我」。「谦」、「敬」。

 

       「闻奉行」:「听说念弥陀名号能到净土,我就依教奉行」,这样决定往生,所以,「踊跃大欢喜」。

 

       「憍慢弊懈怠」什麽意思呢?「我能修持,我有力量,我虽然现在还没有开悟,我明天差不多能开悟;明天不行,我後天可能差不多……」结果过了无数个明天和後天,越来越不行了,这样就要反观觉照啦:「我这辈子不行,我下一辈子差不多可以……」

 

       这个都是颠倒啦!我们不要等待下一辈子,下一辈子是越来越差,整个时代的风潮越来越差,我们众生的根机,你下辈子再出来,能不能做人还不知道;做人还能不能遇到佛法还不知道,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不要抱有这种心,这种心叫「骄慢」;「弊」是弊恶。怀抱这样的心,就是懈怠、不精进,那这样呢,难以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