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真实功德之垂救

       昙鸾大师本来是着名的论学者,极其崇仰於龙树菩萨,对於真俗、空有等佛教哲学概念玄心独悟,至其注解《往生论》时亦嫺熟运用龙树菩萨真俗二谛之理论。通观《论注》,往往引用两两对应之概念阐述其理,姑且称为「对式释义法」。疏理这些成双成对之概念,究明其内在联系,对於我们理解《论注》前後一贯之思想很有助益。

 

       《论注》中双对之概念大分二类:一、相非相夺。二、相辅相成。

 

一、相非相夺。如:难行与易行、自力与他力、凡夫与菩萨、不实功德与真实功德、颠倒与不颠倒、虚伪与不虚伪、轮转与不轮转、无穷与不无穷、有生与无生、三界与安乐。这是第一阶粗显的概念,为非此即彼式。此组概念皆为类似,只是侧重不同,其核心在「不实功德与真实功德」一对。

 

       凡夫自力难行,唯有不实功德,所以颠倒虚伪,轮转无穷,止於三界,妄有生死。欲出三界,生净土,必须仰凭弥陀之他力易行,获得真实功德。

 

不实功德 凡夫 自力 难行 颠倒 虚伪 轮转 无穷 有生 三界
真实功德 菩萨 他力 易行 不颠倒 不虚伪 不轮转 不无穷 无生 安乐

 

二、相辅相成。如:不颠倒与不虚伪、清净功德与不虚作功德、实相身与为物身、法性法身与方便法身、广与略、自利与利他。此为第二阶精微的概念,为非一非异式。此组概念也为类似而侧重不同,其核心在「清净功德与不虚作功德」一对。

 

       真实功德释为「不颠倒」、「不虚伪」,此在阿弥陀如来及其净土即是「清净功德」(实相身、法性法身、略、自利)与「不虚作住持功德」(为物身、方便法身、广、利他)。

 

       由观清净功德,知彼佛土为实相;由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真实慈悲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成回向门,明利他菩提心。

 

       由观不虚作功德,知彼佛为物方便法身;知为物方便法身故,则知真实法身;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归依;真实归依者,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成礼拜、赞叹、作愿三门,明自利愿生心。

 

       由佛功德真实故,行者观此二种功德即得真实功德,真实功德故能生清净佛国土。依此而说「起观生信」,即:观彼佛国土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由名即法故,此二种功德极略收於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乘佛愿力即得往生;彼土是无生界故,见生之为自然而灭,即转生见为无生智。故《论》虽说「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佛国。」终归於称名一行,盖由佛本愿力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故,虽下品愚劣凡夫,同得「遇无空过、速满功德大宝海」之利益。

 

       故知《论注》之论证理路乃是紧扣「真实功德相」一句,由真实功德而对立性地解释出「真实功德」与「不实功德」一对概念,贬斥凡夫之颠倒、虚伪,三界之轮转、无穷、破坏、染污;如此凡夫,必待来自真实功德之垂救,才有可能出於三界流转之暗宅,生於清净安乐之净土。

 

       如何垂救?先释真实功德为「依法性、顺二谛」之不颠倒,及「摄众生入毕竟净」之不虚伪,从理论上说明真实功德之所以为真实在於其有救度颠倒虚伪凡夫之德。不颠倒即一法句之清净功德,不虚伪即愿心庄严之不虚作功德,此二种功德总摄彼佛国土三严二十九种功德;此即显明彼佛国土真实功德相之救度凡夫之力。然而如此的解释过於广泛,且为静止性、理论化,愚劣凡夫或难相契,所以大师在〈上卷〉释如来身业功德时,特别引用《观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句,以木火不离之喻释此如来普遍地活动於一切众生心想(观佛、念佛)之中;又於〈下卷〉解释「如实称名相应」时,释此二德为实相身、为物身;解释「一法句」时,释此二德为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是即将清净、不虚作二德统一於人格化的佛身而显明其活动之救度。

 

       这样阿弥陀如来自利住於「如」(实相身、法性法身)之境界,然当众生若称彼佛名号、或观佛土庄严,则利他「来」而活动於众生之心,与众生成为一体,佛之真实功德成为众生所有,摄救此众生归於净土。如而来、来而如、自利利他之阿弥陀如来,依其本愿力故,其救度众生之原理至为简明。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