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三经宗用全同。

 

       宗是宗旨,修行要径,会体枢机,万行纲领。用是力用。宗、体、用的关系,以宗会体,由体起用。三经不仅体同,而且宗、用也都相同,都以「专念弥陀名号为宗旨」,都以「凡夫入报、不退成佛为力用」。

 

       「信愿持名」与「专称佛名」,大同小异。三而一,一摄三。信愿对不信愿,专对虽愿而杂。信愿极必专,专自摄信愿。顺彼佛愿故。

 

1问:疏以《观经》亦观佛三昧为宗?

 

答:且顺文相,明观佛三昧为宗,观佛入念佛故,结归唯在念佛。故说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诸师唯见观佛三昧为宗,尤在表浅;导师独明念佛三昧为宗,最为深入。

 

 

2问:常见天台五重玄义,释名之外,体、宗、用、相初机甚觉茫然,当如何理解?

 

答:凡佛所说皆从实相心出,故一一皆以实相为体,如前佛像之喻。

 

       佛说法意在令人同证其所证,所谓自觉觉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众生根机万有不等,为不同众生示其不同证悟实相之门径、方法,此即是宗。故诸大乘经虽皆实相为体,而宗各不同。又,佛往往在开示最主要的修行方法时,为普摄群机也会说到辅助性的种种方法,而此皆朋从於宗。如《观经》以定散二善、三福九品广收众机,从於念佛。故以宗为修行要径,会体枢机,万行纲领。

 

       又,诸经之宗(根本修行方法)本来是佛按众生根机所设定,自然会随修行者之根机,修行之所得,而产生修行上的作用,也就是证悟实相的功能力用,此即是用。或有渐证,或有顿证。或自悟心性而证,或三密相应而证,等等不同。故随宗不同,用也有别。

 

       不同的宗与用,便显示出教法不同的相状,或顿或渐,有难有易,或次第或圆摄,或明此土得证,或明往生成佛。这便是相。

 

(4)三经各有侧重。

       既然三经体、宗、用全都相同,可说三经全同一经,释迦牟尼佛只讲一部经就可以了,为什麽要说三经?这是因为三经虽然本质全同,但为善巧摄化众生,又各自有其重点。

 

       《大经》重点在说明「往生的原理」,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因愿果德,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也是「三经共同的原理」,但说在《大经》。

 

       《观经》重点在说明「往生的机类」,即定散二机、善恶九品,普皆有份,发起众生之欣求。这也是「三经共同的摄机」,但说在《观经》。

 

       《小经》重点在说明「往生的方法与胜益」,即凡夫专称佛名,往生极乐报国涅盘界,位齐补处。这也是「三经共同的方法与利益」,但说在《小经》。

 

       三经共明机教行益,互相贯通。

 

(5)三经次第展开。

       从三经不同的侧重,能看出三经次第承接、整体呼应的关系。所谓次第,有「法义承接」与「说时先後」两重。

 

       从法义相承来说,《大经》是根源,为先;《观经》是展开,为中;《小经》是结归,为後。

 

       《大经》侧重在说四十八愿,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阿弥陀佛,没有极乐净土,当然也就没有净土三经,所以《大经》是根源。

 

       根源既发,必待展开,不然不能广利众生,埋没法门奇功。这在《大经》已露其端,即是下卷初「三辈专念」之文,紧接第十八愿成就文之後,将一本愿念佛分布於三辈机品,一一劝以「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不过《大经》的重心并非在此,所以三辈专念文点到为止,接着又转入广泛地描述四十八愿之深广果德方面。

 

       《观经》续承《大经》三辈文,以定散二善、三福九品详细开演之,普摄一切定机、散机,大乘、小乘、善人、恶人,平生、临终,乃至一生逆谤阐提、大命将终、将堕地狱之机,齐归本愿,同称佛名,皆得往生。遂见法门广大,善恶齐归。

 

       既已展开,还须收摄,不然不能回归正辙,混淆法门纲际。这在《观经》也已作了交待,即是流通分「付嘱持名」之文。虽说定善、散善、念佛,可是到最後流通,世尊不付嘱定善,不付嘱散善,唯付嘱「持无量寿佛名」,这就是回归弥陀本愿称名。善导大师释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然而《观经》之特色在於:以定散二善广收众机,归入念佛。所以就能归之定散,不惜篇幅,广泛展开;就所归之念佛,仅选「下品」、「恶人」、「临终」为典型代表,而於流通分画龙点睛,可说余蕴悠长。

 

       《小经》续承《观经》流通分「持无量寿佛名」之文,详细展开「执持名号」之广大内涵,尽显《观经》余蕴。就根机:《观经》持名,机是恶人;《小经》则直称「善男子、善女人」,既显明称名即转恶为善,又显明称名不限恶机,而是普包一切善恶凡夫。就时节:《观经》称名只在临终,一声、十声;《小经》则扩展为平生,一日、七日,直到临终。就利益:《观经》称名,往生只在下品,似不太殊胜;《小经》则打破品位阶级,明直入涅盘国土,皆得阿毗跋致,一生补处,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可知《观经》所说下品念佛为特例,《小经》所说执持名号是常规。

 

       《观经》持名,世尊对根机未熟众生,隐含委曲而说,用「定散」善衣,包「名号」妙药,交与众生服用,故定散先说,念佛後说;定散置上,念佛置下;定散外显,念佛内隐。《小经》持名,世尊对根机成熟众生,称性无遮而说,不用定散衣裹,直将名号付於众生,定散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念佛称「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获六方恒河沙诸佛齐声证诚。

 

       《小经》六方恒河沙一切诸佛,齐出广长舌相,同证、同赞、同劝「一切凡夫,专称佛名,必生极乐」,以此种高度、规格、阵势、仪则,极显念佛一法,超尽一切法门。至此,三经之开展,如同万里长江,源於千年雪山之顶,途经千峰万壑,广纳百川众水,终於到达波平浪静的大海,呈现汪洋无边之景象。

 

       就说时先後,三经虽不能一一指出明确的年份,但根据经文及义理,同样是《大经》先说,《观经》次说,《小经》最後。法义相承之理,已如上说,现补充相关经文。《大经》上卷阿难有问:「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如果在此之前已说过《观》、《小》二经,则阿难尊者不当有此问,可知《大经》最先说。又,《观经》「华座观」中有「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之句,「中品下生」也有「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可知《观经》说在《大经》之後。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