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净土教理的核心(下)
(三)何谓「报土」?
接着解释报土,在解释报土之前,先来了解什麽是「净土」。
1.净土二义
「净土」这两个字,有普通的意思和特殊的意义。
(1)普通义:通明诸佛净土
就普通的意思来说,佛所居住的清净微妙世界叫做净土,也就是清净国土的意思,这是与秽土相对而言的,与我们这个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也就是说,十方诸佛在过去行菩萨道时,所发的菩提愿和所行的六度万行都圆满的时候,所成就的那个依报庄严的境界就是净土。假如当时他的菩提愿和六度万行没有圆满成就,就不可能成佛,也不可能成就佛的净土。
譬如,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或者大日如来的密严世界、药师如来的净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无胜庄严国,这些都叫做净土,因为都是这些佛所居住的清净微妙国土,所以都称为净土。因此就「净土」这二字来说,十方诸佛所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称为净土。净土之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极其清净庄严,无污秽相、无烦恼相、无罪业相的;不像我们五浊恶世的凡夫所居住的世界,有污秽相、有烦恼相、有罪业相。
以上是就一般的净土来说。
(2)特殊义:专指弥陀净土
净土特殊的意义则是专指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来说的。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就说: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善导大师的《法事赞》也说:
众等回心生净土。
这都是将十方诸佛国土通称的净土,来做为极乐世界的别称。也就是说,一旦说起净土就是指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净土。以总为别,以一般的总称、普通的称呼,来特别、专门称呼极乐世界。等於说,极乐世界就是净土的代表,净土的精华。说到极乐世界,就是指净土;说到净土,就是指极乐世界。
《无量寿经》就说:
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十方诸佛世界都是清净微妙,极其殊胜庄严的净土,但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净土,还更加超越。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也说:
观彼弥陀极乐界,广大宽平众宝成。
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所庄严的,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是超越十方诸佛的愿,因此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他所成就的弥陀净土自然就超越十方诸佛的世界,是十方净土之中最为精华的,因此就以净土来专称极乐世界。
若以净土之名作为极乐世界的别名,则有必要进一步对极乐世界是什麽样的境界,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弥陀净土四含意,表依正皆清净
弥陀净土简略来说有四种含意:
第一,由清净之因所建立的国土,故名净土。
第二,由清净之人所居住的国土,故名净土。
第三,国土的相状纯然清净,故名净土。
第四,国土体性与自性清净之法性一致,故名净土。
第一,由清净之因所建立的国土,故名净土。《往生论注》下卷昙鸾大师说:
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
这段法语比较简要。意思是说,极乐世界有三种庄严:一是阿弥陀佛本身的庄严;二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能够和阿弥陀佛一样,得到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庄严;三是极乐世界的国土,本身也是非常清净微妙的庄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菩萨以及极乐世界的三种清净庄严,追根究本,都来自於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是阿弥陀佛以极其清净之心、无我平等的心所庄严的。所以「因」,就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心,「因」既是清净,所成就的极乐国土也是清净的国土,因是清净,故果亦清净,所以叫做「净土」。故说「由清净之因所建立之国土,故名净土。」
第二,由清净之人所居住的国土,故名净土。天亲菩萨在《往生论》说: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意思是说,极乐世界是正觉的、清净无垢无染的阿弥陀佛所居住、维持的地方。因此,极乐世界就是清净之土。简言之「由清净之人所居住的国土,故名净土。」
第三,国土的相状纯然清净,故名净土。《往生论》说: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胜过三界,三界是污染的、罪恶的,而极乐世界没有任何污染、罪恶,纯然清净,远远超越三界六道。所以说「国土的相状纯然清净,故名净土。」
第四,国土体性与自性清净之法性一致,故名净土。《无量寿经》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於无为泥洹之道。
《往生论》说: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往生论注》说:
此净土随顺法性,不乖法本。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本身就是涅盘的自性。涅盘的自性是清净的,所以说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是纯粹无任何污染的。就好像第一义谛︱︱有形体,但又好像「空」,非常的清净,无纤毫污染,是内外光明透彻、微妙的境界,原因就在於极乐净土是随顺法性,没有违背法的本体。所以说「国土体性与自性清净之法性一致,故名净土。」
以这四点来说,第一点与第二点是就佛本身来说明国土之所以清净的原因,因为佛就是清净,所住的国土当然也是清净的。第三点与第四点是就极乐世界的相状及体性来显示其清净的内容。
简要来说,国土虽然清净,可是居住的人不清净,这样就不算是净土。就好像瓶子是乾净的,但是如果所装入的东西不乾净,这样两者就都变成不乾净了;那如果居住的人是清净的,可是所居住之处污秽、不净,这样也不能算是净土,就好像清净的食物装在污秽的器具之中,器不净故,食物亦不净。所以必须是所住的国土清净,住众也清净,这样才堪称为净土。
弥陀净土就完全符合这四种内涵,不论是能居住的阿弥陀佛也好,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也好,都是清净的,而且所居住的极乐世界的体相也都是纯然无漏清净的微妙境界,因此就正报、依报来说,极乐世界全都是净土。
或者有人会怀疑,我们都是烦恼炽盛、业障深重、充满污秽不净的众生,这样的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岂不是就被我们污染了?不是这样的。极乐世界的体性本来就纯然清净,永远不会受任何污染。《无量寿经》:「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我们念佛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同时也因乘佛愿力使我们的一切罪恶、业障、污秽、不净,彻底消灭,佛性的清净智慧功德自然而然会究竟现前。
2.「报土」之义
接下来,解释「报土」,同时也解释「化土」。
净土宗以往生弥陀净土为目的,故往生的净土是怎样的净土,往生人需何等资格,即为一宗之大要。
(1)身土不二
报土是报身佛所住的地方,当然就是净土。
佛身与佛土虽分为二,佛身是能居,佛土是所居,一是正报,一是依报,从形相上来讲是二。然而,此二是身土不二,依正不二,离佛身无佛土,离佛土无佛身。因此,佛的身与土,其本质不二,不过分其相状为二。是故,一方若是报身,则其净土就是报土;若佛土是应土,则其佛身当然是应身。是故,要知「佛身论」,从「净土论」中便知;要论「净土论」,从「佛身论」中便知。以这观点,从善导大师的净土论中考察其身土论。
首先概说佛身佛土。关於佛身佛土之位格,有种种解说,但大体本於「三身三土」之说,即佛有三身,住於三土:法身佛住法性土,报身佛住报土,化身佛住化土。法身无始无终,报身有始无终,化身有始有终。
法性土,唯佛自受用
「法性土」,法身理佛,遍一切处;法性寂灭,不可说示,姑且不论。
亦即,若就法性土来说,就没有报土、化土的问题,因为法身佛与法性土是理体,无形无相,无始无终,超越时间、空间,空无一物,无法想像,无法形容。不过,那是涅盘寂静的境界,也就是常寂光的境界。成佛,自然就会进入法身。
报土,圣者并得受用
「报土」,「报」为酬报,报土即是酬报佛过去因位之清净愿行(因地所发大誓愿、所修大功行),果上所成之万德庄严之净土。亦即依彼佛因地之大愿大行所成就真实状态的净土,在各种佛土之中属於最高等最胜妙的净土。故报土乃佛本身之境界,又称「真实土」、「真实报土」。此土为第一义谛所摄,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广大无边,纯然无漏,清净庄严。
报身佛是有始无终。他成佛的时候,就有报身,而这个报身是永远的、不灭的,叫做有始无终。有开始、有生的时候,但是没有灭的时候。报身的大小和法界一样,因为他是法身所显现的,所以他的范围和法身一样。论身,可以说是尽宇宙、遍虚空法界都是报身佛的身,也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因此,报身佛所住的净土叫做报土,这就是「报身、报土」。
报土的范围和报身佛一样,广大无边。这个土既然是这尊佛在因地时所发愿、修行,到了因果圆满时所成就的净土,所以这个土是纯然无漏、清净庄严的境界。也就是说,在佛的境界是依正一体,也就是身(正报)和土(依报)是无二无别的,因此非常的清净,虽然看得到,不过他本身没有一个固定的个体;虽然可以为我们说法、示现,但是对他来说,他没有起心动念,这就是报佛。
「报身」亦名受用身,有二种定义,就是「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报土」亦名受用土,也有二种定义,就是「自受用土」与「他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乐,或施与他人(菩萨)受用其法乐。不管是自受用身或他受用身,不管是自受用土或他受用土,其实都是一体的。因为,报身自受用的同时,也能够他受用;报土自受用的同时,也能够使他人来受用。亦即能够使圣者(若依藏通别圆四教中的别教来说,就是初地以上;以圆教来说就是初住以上)进入他的报土,因为这样的圣者已经断除无明,所以能够进入报土的境界;进入报土,他的感受、享受就和这尊报佛一样的受用,并且这尊报佛也能引导这些圣者早日成佛,这就是报身佛。
化土,教化凡圣之应化土
「化土」,又称「变化土」、「应化土」、「方便化土」,应化土即是应身佛所住之土,有始有终。「化」是变化、化现之义,此土非佛本身境界,随众生机感不同,适应对方根机所假现变化之佛土,有净有秽,有大小种种限量之别。为教化未登地之菩萨所现之应化土属於净土,为教化声闻、缘觉、凡夫所现之应化土属於秽土。如释尊於此世界教化二乘及善恶凡夫,故此世界即是秽土之应化土。
3.极乐是报,凡夫亦得受用
就极乐世界来说,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极乐国土就是报土。极乐世界是报土,但是我们并不是圣者,而是贪瞋痴具足的凡夫,却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同等受用,与弥陀寿光一体,证同弥陀,光寿与悲愿,毫不减少。如《无量寿经》所说:「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故第十一灭度愿之後,便是十二、十三之光寿无量愿,此光寿无量固是弥陀自证自受,目的全在与诸菩萨共证共受。这当然不是靠我们的根机和功夫,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佛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之力。
(1)善导楷定,极乐是报
「凡夫入报」之依据:善导大师於《观经四帖疏》〈玄义分〉「和会门」自设问答。首先以三部经证明阿弥陀佛是报身,弥陀净土是报土,之後说明只要乘托「弥陀本愿力」,一切圣凡善恶之任何众生,都能平等往生其报土,此即「凡夫入报」之义。
善导大师首先自设问答说: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
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
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以这三部经证明,即是:
一、北周闍那耶舍译《大乘同性经》显明在净土中成佛是报身,在秽土中成佛是化身,而说:「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有如是等。‥‥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即是报身。」此经明确地说出弥陀是报身佛,极乐世界是报土。
二、《无量寿经》中说,法藏比丘於因位中发四十八愿,而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以此证明弥陀身土是法藏比丘「酬因感果」之报身土,故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简言之,法藏因行是因,极乐净土是果,而以此为《大乘同性经》之佐证。
三、《观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与化佛前来迎接往生者,以此经文证明弥陀是报身佛。如上品中生之经文说: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从行文语意判断,「阿弥陀佛」必须是报佛,才能够「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便知阿弥陀佛非化佛而是报佛,是报身与化身共来授手。佛为报佛,土当然是报土。
可知,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净土是报土,这在经典中甚为明确。
「报土」亦云「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乐,或施与他人(菩萨)受用其法乐。

(2)善导楷定,入涅盘之义
有人依据《观音授记经》中有关阿弥陀佛入涅盘的部分经文,而误判阿弥陀佛是化身佛,极乐世界是化身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谓无量寿,非真无量,是有量的无量,因为如果是报身佛,是有始无终,不会入灭的。
关於这个误判,道绰大师《安乐集》上卷第一大门的第七解释说:
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灭度也。彼《经》(意)云「阿弥陀佛入涅盘後,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证也。
又,《宝性论》(卷四意)云「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即其证也。
道绰大师同样引用该经「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以及《宝性论》等,以这一经一论之文,证明阿弥陀佛并非入灭(命终),而是「示现隐没相」,因为若是深厚善根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能够常见阿弥陀佛。说明见与不见是因众生根机不同,有的见入灭,有的不见入灭,薄少善根的众生,不能见阿弥陀佛;深厚善根的众生,则能常见阿弥陀佛。缘此可知,问题全在於众生根机之深浅有别,与弥陀报身之永不入灭全然无关。
所谓「深厚善根的众生」是指念佛的众生,也就是该经之文所讲的「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所以道绰大师在《安乐集》第四大门就说「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这是指专念弥陀佛名的人是深厚善根众生,反显非专念弥陀佛名而自力杂修诸行回向往生者,是薄少善根众生。
因此接着引用《宝性论》所说「报身五种相」,其中的「示现隐没相」作为证明。什麽是隐没相?比如,某人从这个房间走到隔壁房间,如同从这个房间隐没了,但并不代表此人没有了;又像玩捉迷藏,拿一个桶子一盖,不见了,是隐没了。虽现隐没相,但其实其人还是存在的。
《宝性论》即是《究竟一乘宝性论》,此文出自《宝性论》卷四〈身转清净成菩提品第八〉,其文说:
受乐佛如是,神通力自在,此神力自在,略说有五种:
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
是名要略说。
此文是赞叹佛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之中的报身之德能,文中之「受乐佛」是指报身佛,报身佛神力自在之事,以五种相状概略说明。五种相是:说法相、可见相、诸业不休息相、休息隐没相、示现不实体相。这是五种不同的示现,都是指报身。
一、说法相:相对於法身不说法,报身是为众生而说法,如《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
二、可见相:相对於法身无色无形之不可见,报身是有相好庄严之可见。
三、诸业不休息相:报身有始无终,大悲救度众生的利他事业,尽未来际永无止息。
四、休息隐没相:为了众生暂时随缘示现隐没。这是针对尚未成熟的根机,摄化的另一种方法,也是显示报身任运无造作的功能力用。
五、示现不实体相:示现不实即是指八相示现的化身佛,报身常住的当体,具有八相示现的功用。也就是八相示现的化身佛之种种功能,都是报身佛之相状。
要而言之,五种相之中,前二相是与法身相对而显示报身的性格,次二是显示报身的摄化,後一是就显示化身,以明常起其用。总之,这五种相无非都是在於诠释、彰显报身之德。
因这五种相是报身自在的功用,适切引用其中的「示现隐没相」,正可成立弥陀是报身的理由。道绰大师着眼於此以会通《观音授记经》,何以《观音授记经》弥陀入涅盘非真灭度;若了解「示现隐没相」,则依据《观音授记经》所说「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便知并非所有往生者都见入灭,既然说「有常见阿弥陀佛」的众生,自然地就可以断定见入灭的,是未得念佛三昧之未熟众生的机感。因此道绰大师更能确信的以「示现隐没相」主张非入灭,而完全是机感的问题,并在恳切劝导众生都要专称弥陀佛名。
关於入涅盘之义,前面道绰大师已经引用一经一论提出有力的辩证,之後,善导大师再以另一种角度,进一步以大乘般若学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先提问说:
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盘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
有人问: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为什麽《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有入涅盘时?既入涅盘即非常住,既非常住即非报身。对这样的提问,首先语带严厉的批驳,并结论性地回答说:
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
虽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经以为明证。何者?
意思是说,报身是常住不生不灭的,本身就是涅盘的境界,亦即佛就是涅盘。既然佛是涅盘,就不存在「入涅盘」的问题,若有,也是佛的境界。佛能观机逗教,随顺机宜,引导众生往生净土以成佛道,如《观经疏》〈序分义〉所说「隐显随机,望存化益」,这不是声闻、缘觉或菩萨所能够测度的,如《无量寿经》所说「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何况无明的凡夫?「小凡」指的是依《观音授记经》而主张弥陀是化佛,极乐是化土的人。
接着引用《大品般若经》第二十九卷所说的经文作为证明,其中一段说:
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盘。
诸法平等,诸法就是万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包含在内。诸法都是因缘和合,没有自性,没有实体,本身就是空相,所谓「诸法空相」,既是诸法空相,所以诸法平等,无高低优劣之差别。空相就是性空之相,因此,世间法之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出世间的一切,所谓四念处、八圣道、十力、十八不共法以及阿罗汉、菩萨、诸佛世尊等,也都是性空。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既然都是性空,当然就是没有差别,无差别就叫作「平等」。所以说「诸法平等」。既然诸法平等,当然涅盘也与诸法平等无差别,都是性空。这种诸法平等性空,是诸法本来面目,不是声闻所造作,不是辟支佛所造作,不是诸菩萨所造作,也不是十方诸佛所造作的。证悟空性,还万法性空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涅盘。
佛之为佛,在於他证悟到诸法性空的实相,与实相冥合为一。也就是说,佛便是涅盘。既然佛是涅盘,哪里还存在什麽「入涅盘」的问题呢?若有也是佛为了度众的一种权巧方便的示现,并非佛就是那样。
因此善导大师最後结论说:
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後入涅盘,其义无妨。
诸有智者,应知。
意思是说,前面所引《大乘同性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现在所引用的《大品般若经》,都充分地证明阿弥陀佛是报身,弥陀净土是报土,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至於阿弥陀佛将来入不入涅盘,那是另一个权宜、方便问题,所以,即使为了度化另一类的众生,而随宜方便说入涅盘,对於无生无灭、永恒常住的报身之实义,全不妨碍,亦不影响阿弥陀佛是报身常住、永无生灭的事实真相。
(3)善导楷定,凡夫乘愿入报
此弥陀报土乃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所建立,并迎接十方众生往生之净土。因此,大师紧接着设立「凡夫入报问答」之文,以明「凡夫入弥陀报土」之义而说: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又於《法事赞》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意思是说,弥陀净土既是报土,以通途教理而言,报土非常高妙,唯有破了无明的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够进入,即使三贤的菩萨或二乘的圣者也都望尘莫及,何况烦恼具足、业障深众的凡夫怎能够进入呢?大师首先肯定这种说法,而回答说,是的,若论众生垢障,无有自力能够进入。之後换个角度说,但若是阿弥陀佛的报土,本来就是为十方众生所成就,可说是十方众生的报土,因此只要靠阿弥陀佛本愿之他力,则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天上、人间、三恶道,所有众生都能够进入。这叫「五乘齐入」,所谓「五乘」,指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种众生,以此五乘含盖圣凡善恶之所有一切的众生。这就是很有名的「凡夫入报」问答,显明「凡夫入报」的原理。
净土宗是他力易行道的法门,任何人只要专一信弥陀念弥陀,便是靠上了弥陀的佛力,便能够容易往生弥陀报土,这是昙鸾、道绰、善导一脉相传的净土教理基石。
故大师在这之前已先指出: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又於《往生礼赞》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所以,「凡夫入报」是说以我们原原本本,还具足贪瞋痴的善恶凡夫身分,就能念佛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报土。
亦即凡欲往生极乐净土者,都必须乘托弥陀愿力之救度,无一例外。十方众生,不论善人恶人,凡乘托弥陀愿力之救度者,皆入弥陀无为涅盘之高妙报土,皆与弥陀同证光寿无量之最上极果。此即是《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本愿王──第十八愿的宗旨。
善导大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出弥陀净土是报土,不是化土,而且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往生,他的原理就是靠佛的本愿力。
有一句话说「善导独明佛正意」,意思就是说,在那个时代,弘扬净土法门的高僧大德之中,唯有传承了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净土教理法脉的善导大师,清楚、明白、了解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本怀、正意,了解阿弥陀佛的悲愿、本怀、正意,所以说「善导独明佛正意」。
善导大师将净土宗的根本、核心,很清楚明白提出,让後来的人一看就能够当下了解,不会在模模糊糊中推测。
「凡夫入报」不是善导大师独创的,他是根据经论,所谓以经解经,以净土经论了解净土道理,并不是以其他的宗派的经论来解释净土。
(4)凡夫入报,显本愿特胜
「凡夫入报论」关系到弥陀身土之果境问题。因此弥陀及其净土为报身土或化身土,及凡夫能否往生,是净土教理中最为重要的根本问题。此问题的前提,须先确定弥陀为报身,极乐为报土。
如果弥陀身土非报身土,及凡夫不能往生其报身土,则无法凸显弥陀平等广度众生之特殊性与超越性,对释迦及弥陀二佛立此净土教之本怀,则缺乏意义。
以通途法门而言,净土之圆满清净庄严之殊胜果境,本为诸佛菩萨无漏因行所感,非凡夫二乘等所能共享。然而弥陀净土却有异於一般圆熟之净土,此即法藏菩萨四十八大愿之特殊性和超越性,法藏菩萨五劫思惟之本愿,兆载永劫之无量德行所成就之净土,本为平等普摄圣凡善恶之十方众生往生之净土,弥陀愿行圆满,故弥陀即是报身,其净土即是报土,此报土既是弥陀自受用之报土,也是往生之众生他受用之报土。因此,不论三贤十圣之圣者,或未断烦恼之凡夫,只要乘托弥陀愿力,都能平等往生弥陀净土,一旦往生都能同等受用。此即是善导大师所说:「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齐」字显他力一因一果
此「齐入」之「齐」,有总别二意。
「总」者,五乘齐同乘托弥陀之愿力。「五乘」即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以此五乘总括九界之圣凡善恶等所有一切众生,亦即不论圣凡,不论善恶,不论根机,唯论乘托弥陀愿力,得入弥陀高妙报土。
「别」者有二,齐上与齐下。
「齐下」者:三乘之上机,同凡夫之下机往生。
「齐上」者:凡夫之下机,同十地之上机入报。
齐之一字,也显示他力一因一果,简异自力多因多果。
一因:五乘皆齐同依托弥陀本愿力,同一本愿称名念佛即是一因。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所说「同一念佛,无别道故」,即是此义。
一果:齐入弥陀真实报土,同证无为涅盘法身,平等一相,凡圣一味,即是一果。善导大师《法事赞》所说「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又说「同因同行至菩提」、「净土无生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即是此意。
若论五乘,凡圣善恶各不相同,因既千差,果亦万别(多因多果);然而五乘同舍自力,同托佛力(一因),同生报土,同证法身(一果)。
齐也是平等之意,因平等果亦平等,此皆乘托佛愿之力,毫非己功,故曰「致使五乘齐入」。
十方众生有等觉菩萨,也有五逆谤法,若依自力,则各人果报千差万别;若依弥陀愿力,则上下无别,一同往生高妙的报土,一同证悟光寿无量的极果。
此问答正是显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义。
众生称念为「因」,弥陀愿力为「缘」,往生报土为「果」,因缘和合故。
显明正由佛愿之强缘,小圣与凡夫,皆悉往生高妙报土,是全托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弥陀本愿力之故。
往生全凭弥陀愿力
可知往生弥陀报土丝毫不是靠自力,乃是全靠弥陀愿力,故不论众生的身分资格: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缁素贤愚,不论罪之轻重,不论行之有无,不论心净不净,不论念一不一,一切不论,但信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亦即但凭弥陀不可思议的佛力,十恶五逆,谤法阐提,皆得往生。故往生极乐,不论自力,只论他力。
欲生弥陀净土之人,应先知弥陀之本愿,弥陀已预先为我等成就极乐世界,预先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资粮,也预先为我等成就消除旷劫以来所造一切罪业之名号功德力;由於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领受弥陀功德,因而长劫虚受轮回。今日信知,乘弥陀愿力,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此信一信永信,贯彻一生,更不再疑。
若不乘弥陀愿力,等觉菩萨尚不能往生,何况凡夫?若论凡夫,尚且无力脱离六道轮回,何况往生高妙报土?五乘自力非入报土之因,唯托弥陀愿力才是正因。
不论根机,不论善恶,往生报土,唯依弥陀佛愿之力,不依行者自身之力。
众生皆是杂毒之心,虚假之行;唯有弥陀是清净之心,真实之行。因此,不论众生修行之功,唯论弥陀救度之力。
可说:
弥陀本愿果报土,自力诸善不能至;
三乘圣人与凡夫,齐托佛力平等入。
凡夫入报,平等一相
虽然凡圣染净根机不同,但相同的都以弥陀愿力为增上缘,而同等往生同一报土,自当同享极乐净土之依正庄严,同受法藏之他受用福德果境。此即是「五乘齐入」,亦是「平等一相,凡圣一味」。此论点,自然是以弥陀报土为法藏菩萨特殊的超世悲愿所成,而异於一般依自力所感之净土。
「极乐报土」,极乐是报土,是酬报弥陀因地超世愿行所成就之果报土,故於十方诸佛报土之中,无伦无比,超胜诸佛报土。如《大经》所说:「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因此善导大师说:「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
阿弥陀佛,是酬因报身;极乐净土,是酬因报土;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此是弥陀本愿。如是因,如是果。
善恶凡夫,依弥陀「本愿称名」所得生之土,即是极乐世界之报土,而非化土(应化净土),亦非凡圣同居土(凡夫与圣人杂居之下等净土)。此报土如《往生论》所说是:「二十九句之庄严功德,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平等觉经》说其土是「无量光明土」,《往生论》说其土是「莲华藏世界」,又说其土相是「究竟如虚空」;这都是真实报土之相,是本愿称名所往生之净土。此是净土宗根本宗义,不可混淆,善导大师之「凡夫入报问答」,可谓简明扼要,坚确不移。
此高妙报土,乃是弥陀为十方众生,经过五劫思惟,超发四十八大愿,又经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经此愿行圆满,始得成此报土。此清净报土,纯然一味,无有品位阶级。善恶凡夫,只要称名念佛,即是托佛愿力,必得生此高妙报土。弥陀名号,圆具万行万善万德,是故念佛,能得大利无上功德,成佛之因无不圆满,故得横超品位阶级,往生快速成佛。然有「内证」、「外相」之异。
从果降因,示现菩萨
论其「内证」,往生即得无上涅盘之妙果,与弥陀同得无量光寿,所谓「入佛境界,同佛受用」。
论其「外相」,从佛位降下一级,成为菩萨,此是从果降因之「示现相」。何以故?若据《大经》下卷「众生往生之果」的经文,便知乃是为行「闻法供养,说法度生」之事,故说有时集会讲堂,闻佛说法;有时往诣十方,供养诸佛;有时列诸佛道场,利益众生。此等行事,若以佛身,即不相应,故现菩萨之相。
外相虽现菩萨,内证乃是涅盘;故往生报土,皆得佛果。
虽分「内证」、「外相」,然亦皆平等:「内证平等,外相平等;内证无上,外相无上」。故《大经》「依正涅盘」之文说:「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此即是证悟同一涅盘之相,无二乘三乘之别,无上下阶级之分。
故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最後之结论,以「的取三愿」(十八愿、十一愿、二十二愿)证明「往生报土,速成佛果」之义。亦即依第十八愿之力,往生报土,依第十一愿之力证入灭度(涅盘),依第二十二愿之力,至一生补处,而游诸佛国,开化众生;当下「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引此三愿,证明速得之理。
二十二愿所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显示往生报土,当下直入一生补处,超越十地,不历经一地至一地,故亦不经一劫二劫等,往生即超劫超地直至菩提。故龙树菩萨说「往生不退至菩提」,善导大师也说「同因同行至菩提」、「一入不退至菩提」。同以「本愿称名」为因行,是故往生即得不退,往生即至菩提。
又所说:「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此之「修习」,即前所言之从果降因,毫无所缺,行菩萨之事;非修因感果、从因修果之修。
往生极乐世界,都是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即是候补佛位,候补佛位即是有成佛之功德而尚缺成佛之位置,故从极果佛位而退一等,居补处之位。既居弟子位,则「长时闻法,历事供养」等,如《大经》所说乃是菩萨应行法式。
善导大师或说:「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或说:「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或说:「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本愿胜故,烦恼凡夫,称名入报
报土,以圣道门来讲,是佛与初地以上菩萨所受用的佛土,是登地菩萨才可以进入的。可是阿弥陀佛的报土超越诸佛报土,即使是罪业凡夫,只要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名号,也能进入极乐报土,这叫「凡夫入报」。
归根结柢,善恶凡夫之所以还没有登地就能往生弥陀报土,是因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强缘。
以念佛为因,以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之力为缘,垢障凡夫也能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这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只要称名,尚未断除烦恼就能进入阿弥陀佛的报土。就这一点,昙鸾大师於《往生论注》卷下「清净功德」之文解释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还没断除烦恼就涅盘有分了。
其实,断除烦恼是很难的。以五十二层菩萨阶位来讲,从初信开始,初信是断见惑,到七信是断思惑,到十信才断尘沙惑,之後还要断四十一品无明。到了五十一位的等觉菩萨,所有的无明才断尽,所谓「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才能完成佛果。可是我们一品无明都没断,我们还是贪瞋强盛、业障深重、妄想纷飞的凡夫,连见惑尚且没有断除,也没有降伏,然而,竟能超越通途的地前菩萨,而直入弥陀报土,原因在哪里?原因在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正觉」已经成就。第十八愿已经成就了,我们依据第十八愿,不但往生决定,而且能入报土。所以,净土法门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4.诸师误判极乐身土
有关弥陀身土及凡夫能否往生之论议,隋唐诸师有种种不同分判,大致可归纳为四种:
一、或判极乐是粗劣化土,而凡夫可得往生。这是慧远、智者、吉藏等所主张。
二、或判极乐是高妙报土,但凡夫不得往生。这是摄论师们所主张。
三、或判极乐为报化二土,地上菩萨生报土,地前菩萨及凡夫生化土。这是迦才、道世、元晓等所主张。
四、或判极乐为四土,凡夫只能生於最低的凡圣同居土。这和第一种的主张一样,主要是智者的分判。
(1)不许凡夫入报
善导大师以前,或同时代诸师将弥陀净土做各种这样的分类,是专以所往生之众生根机及修行状况为基准去判别国土之优劣,即彼等诸师都认为受用报土唯是地上菩萨所居之住处,非地前凡夫所能进入。因此,以弥陀净土为报土者,即否认地前凡夫能够往生;认为地前凡夫能够往生之净土,则其净土必是粗劣化土或是凡圣同居土,此二者都认为凡夫不能够往生报土。
对於各种纷纭主张,善导大师唯独强调「凡夫入报说」,大师判定弥陀之净土是报身报土,又判定《观经》之九品都是凡夫,而且主张罪恶生死之凡夫,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便得往生弥陀报土,正因为以弥陀本愿力为增上缘,故凡夫亦可入弥陀报土。显明「凡夫入报」──凡夫念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报土。亦即托佛愿力以为强缘,惑障深重之最下凡夫,与豁破无明之上位菩萨,平等往生弥陀报土。
(2)忽略弥陀救度本愿
究其偏误之原因,在於向来诸师不知站在弥陀本愿的立场,不依据弥陀他力救度的一边,只站在一般通途法门的立场,只依据众生自力修行的一边,因此认为有漏凡夫,烦恼未断,惑业仍在,不可能往生弥陀清净圆满无漏的报土。若能往生,则其净土必非清净圆满的报土,必是粗劣化土,或是凡圣同居土。但,若是如此,则弥陀建立本愿之目的,则成为毫无意义。
弥陀主动的广唤十方众生念佛往生其国,并且建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愿,意思是说,十方众生只要念佛,都要使其往生,否则自己不成佛。而今弥陀已成正觉,吾等虽是有漏之罪恶生死凡夫,若念佛归投弥陀,愿生其国,当然蒙受接纳。若不能如此,弥陀为何要建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本愿?又何必为大多数不能够往生之凡夫而庄严此一高妙之报土?这些岂不都成为毫无意义。
或者,如果凡夫以自己之力也能够往生,但只能够往生低级之净土,则所附说「若不生者」之保证也就变成无此必要了。
所以,无论从何方向探究,结论无他,弥陀建立本愿之旨趣,都是为了我等罪恶生死凡夫之破格昇进。诸师之论议,乃不知弥陀净土法门是以弥陀之愿力救度为本义,故所说难免错谬。
《摄论》一派,以及慧远、智者等诸师,都以所往生之众生为基准,判别弥陀净土之优劣。但若依净佛国土之教旨而言,净土都是菩萨「因愿酬报」之土,当然弥陀净土即是报土,并且凡夫得以往生弥陀之报土,在《大阿弥陀经》等诸经中已有明记。因此,今善导大师之凡夫入报土说,方为究竟发挥阿弥陀佛建立净土之实义。
(3)善导依弥陀本愿,楷定误谬
《摄论》学者虽判弥陀身土为报土,却认为凡夫不能往生这样的报土,这都是由於不知弥陀救度众生之他力弘愿的特殊性及超越性。而善导大师则精要扣紧此点,认定弥陀净土之极乐世界是「五乘齐入」、「平等一相」之报土,何以故?弥陀本愿力故。
善导大师判定弥陀身土为报身土,是从弥陀本愿力为出发点,以辨别弥陀净土与一般净土之不同,从而凸显弥陀净土特殊性之所在,此特殊性即表现在五乘齐入、凡圣一味之报土。同时,这也是善导大师与《摄论》学派虽同主张弥陀为报身土之相异处。
善导大师主张弥陀身土是报身土,而且是五乘齐入,平等一相,凡圣一味,同享弥陀之他受用功德及极乐之依正庄严。善导大师判此为「顿教一乘海」,这在圆满净土之因行果报中,是一种特殊性、超越性。尤其是罪恶生死凡夫,依靠弥陀本愿力而往生极乐,亦即凡夫入报土说,此虽迥异於隋唐诸师所主张,然而善导大师则极力提倡,宗述经典,发狮子吼。
其实,若以《观经》所说:「以佛力故,见彼国土。」又说:「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这些经文都在於说明并凸显凡夫往生报土之凭藉,即是「以佛力为增上缘」。《观经》此说,与《大经》所说,符节相应,宗旨一致,两部经都同样宣说依弥陀愿力,使善恶凡夫平等往生其报土,得不退转,入涅盘界。是故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开宗明义便说:「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此即是善导大师根据经典,而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建立净土宗纯正之教理(《观经》要义),楷定隋唐古今诸师之谬误(楷定古今)。
当时诸师皆否定一般凡夫能往生弥陀报土,可是,善导大师却毅然主张凡夫能往生弥陀报土,有独步教界,判断古今之气概,并充分发挥净土立教之本旨。
凡夫往生弥陀报土的原理,是靠「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阿弥陀佛建设极乐世界,目的就是要使十方众生──不管圣人或凡夫,善人或恶人,都能够往生到那个地方,而且快速成佛。这显示出阿弥陀佛的悲愿特别的殷切,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超胜的地方。
弥陀因行,显凡夫入报之必然
如果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所建设的净土,虽然高超殊胜,是报土,但一般众生不能够往生,这样就失去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所建设的净土之意义了。
如果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所建设的净土,不够高超殊胜,是化土,而一般众生都能够往生,这样也失去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所建设的净土之意义了。
为什麽?根本原因在於: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在时间上是经过漫长的五劫,蓝图是参考十方诸佛的国土,取十方诸佛国土之中的精华,再加入自己的智慧,反覆琢磨,才规划出极乐世界。为了要完成这样的极乐世界,经典中说是具足了兆载永劫之难行能行,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才能成就这样的净土。因此,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未完成便罢,如果完成了,极乐世界就是报土,十方众生就能够往生。也就是能够使十方众生──圣人、凡夫、善人、恶人都平等地往生极乐报土。这都由於「弥陀本愿力」。
为了要引导十方众生,使十方众生都能够因欣慕而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极乐世界必须是无三恶道、无轮回、无任何痛苦、无任何污秽罪恶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必须是十方诸佛净土之中最为清净、庄严,最为殊胜、微妙的,这样才能够吸引众生念佛往生。除此之外,往生到这个世界的众生,不但断除烦恼、离开轮回,还必须使他具足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通通具足;这样还不够,必须要使往生弥陀净土的众生,能够快速成佛,当下进入不退转,证悟涅盘。这样,才能够吸引众生,引起众生的欣慕。不止这样,还能令往生弥陀净土的众生和阿弥陀佛一样,得到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同样和阿弥陀佛有大慈悲力、有大智慧力,能够到十方世界救度有缘无缘的众生。这样,才能够彻底使十方众生欣慕极乐、厌舍娑婆,而专称名号,愿生净土。
四十八愿,唯明念佛往生
所以,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在引导十方众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每一愿、每一愿都依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为根本。因此,善导大师解释这四十八大愿说:
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一一誓愿皆是念佛之愿,所以说「一一愿言」。而且还说: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是在说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本来每一愿各有不同的愿名与内容,但是善导大师说每一愿都在说「念佛往生愿」,这就显示第十八愿是根本愿。就好像DNA,树枝也好,树叶也好,树果也好,都没有离开根。它的性质、属性,都是从根所发、依根所现的。
善导大师作《观经疏》的目的是为了楷定古今,为什麽古今诸多大德对弥陀净土会有种种错误的解释呢?因为他们都是依据圣道门的教理来解释净土门的经论,同时也以自力的立场,也就是站在众生根机的立场来论往生之後的境界,也就是说,是什麽样的根机,累积什麽功德、修到什麽功夫,回向往生弥陀净土,然後依各自不同的根机与功德、功夫作为标准,来分判往生之後所处境界的高低。他们却都没有站在阿弥陀佛本愿力,也就是没有站在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发愿修行,没有站在阿弥陀佛建立极乐净土的本意来看,所以解释就错误,导致偏离了弥陀救度众生的本愿,也偏离了释尊宣说净土法门的本怀。
唯有善导以净解净
善导大师为什麽能透彻了解弥陀净土的精要旨趣,而画龙点睛述其宗要?原因在於,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善导大师完全是依据净土门的经论及弥陀本愿力来解释净土的教理。
净土正依的经论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易行品》、《往生论》以及《往生论注》、《安乐集》。善导大师是对这些净土正依的经论,前後融会贯通,彻底了解,若在这部经有叙述不完整的地方,而另外一部经有说明,就引用那部经来印证这部经,如此互相对照就可以看出这部经的真正意旨,甚至也同时了达细微不明的地方。互相引证就能够对那个不了解的得到了解,这就是以经解经,以净土的经论相互印证来透达净土经典的道理。依此方法所解释出来的理趣就纯然属於净土的教理,如果以其他的经论、或其他宗派的观点来诠释净土宗教理,就难免产生偏误,成为非纯粹的净土思想了。
净土宗的特色,就是讲他力,他力就是「弥陀本愿力」,只要靠着弥陀本愿力,凡夫自然就能够进入弥陀报土的境界;如果不是依靠弥陀本愿力,是依靠凡夫自身之力,则连要脱出三界都不可能了,何况进入弥陀的报土呢?因此差别就在於是否有依靠弥陀的本愿力?如有依靠弥陀本愿力,自然就进入弥陀报土;没依靠弥陀本愿力,就没办法进入弥陀报土。
弥陀本愿力是佛教之所归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也是净土宗的根本教理与思想核心之所在;唯有「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才是阿弥陀佛最根本的誓愿,也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唯一要宣扬的本怀,也是十方诸佛证明、护持、赞叹的地方。所以,整个佛教的归纳总结,就是在「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因为每一尊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都是为了要救度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离开三界轮回之苦,证得真如涅盘之乐。而八万四千法门,八大宗派之中,能够彻底达成这个目的的,就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离开了念佛法门,离开了净土宗,十方诸佛没有办法能够完全、普遍救度十方众生;离开了念佛法门,离开了净土宗,末法时代轮回的众生没办法脱离轮回,没办法成佛。印光大师也说:「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所以善导大师「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教理,可以说上合十方诸佛之意,下契十方众生根机。使得宇宙之中现出了光明,使得十方众生有了往生的希望。
法然依善导楷定义而创宗
以通途教理而言,报土是菩萨往生的净土,而凡夫之所以也能够往生,完全是依托弥陀之本愿力,此即所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善导大师强调「弥陀本愿力」,提倡「本愿称名」,楷定「凡夫入报」,而判定净土三经都是为了罪恶生死凡夫说明弥陀他力救度的法门。在净土教史上,毫无疑议的,大师是开拓出崭新局面之人。特别是日本高僧法然上人专依大师楷定古今之要义,建立日本净土宗以来,善导大师被尊崇为弥陀之化身,其着书被视为弥陀之直说而受顶戴,直到今天。
法然上人依大师之宗义建立净土宗而说:
我立净土宗之元意,为显示凡夫往生报土也。
以上皆是彰显「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及「弥陀本愿力」之净土宗根本义。凡善导大师之论释,皆为阐明此义。
叄、总结
一、为何强调「本愿称名」?
净土宗为什麽要强调「本愿称名」?略举六点理由:
第一,教理如此故。
第二,契理契机故。
第三,顺佛愿、顺佛教、顺佛语故。
第四,祖师传承故。
第五,为弘扬纯正净土宗故。
第六,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故。
第一,教理如此故。
净土宗的根本教理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我们再怎麽样弘扬传播、怎麽样弘宗演教、怎麽样辩才无碍,都不可以离开这个教理。因为「本愿称名」就是净土宗的根本与纯正的教理,因此不弘扬净土宗便罢,一旦弘扬净土宗,不解释「本愿称名」,不强调「本愿称名」,则所讲的肯定不是纯正净土宗的教理。
第二,契理契机故。
「本愿称名」上契阿弥陀佛的佛愿,下契十方众生的根机;也就是说「本愿称名」一方面契合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心、愿力;另一方面,称念名号每一个众生都做得到,不管男女、老少,乃至有些畜生也能够念佛。所以唯有称名念佛才能完全契理契机。
第三,顺佛愿、顺佛教、顺佛语。
「顺佛愿」,随顺《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阿弥陀佛所说的根本愿。「顺佛教」,随顺《观无量寿经》〈流通分〉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说:「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就是「持名念佛」,这就是顺释迦牟尼佛的教导。「顺佛语」,随顺《阿弥陀经》中十方诸佛对念佛必生极乐的证诚、赞叹、护持。
第四,祖师传承故。
「本愿称名」是净土宗的传承祖师,上自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直至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祖祖代代相传的净土宗的根本教理。这五位祖师的净土宗传承都很专纯一致,都是「本愿称名」。我们後代的徒子徒孙,当然应依自宗的传承祖师,不依他宗的异见、异学、别解、别行。
第五,为弘扬纯正净土宗故。
可以说,「本愿称名」才是纯粹的净土宗,若离开本愿称名,就没有净土宗,也等於没有佛教,因为失去了简要易行的救苦救难方法,众生就要永劫堕落在六道轮回之中了。
第六,「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
我们既然了解、信受这个法门,就应自信教人信,使十方众生同生极乐国,才是真正的报答佛恩。
净土宗特色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因为教理是这样,所以我们要依照原汁原味的教理来弘扬。而且「本愿称名」上契弥陀根本愿、下契十方众生所有根机,因此我们就强调「本愿称名」。
净土宗最究竟的目的是要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只求现世的利益,也不是希望将来再做人,或者上生天界。净土宗专称弥陀佛名的终极目的就是往生弥陀净土,所以才叫做「净土宗」。因为「本愿称名」能使任何众生往生净土,若不是本愿称名,就没办法达到使任何众生都能往生净土。
就弥陀的四十八大愿来说,「本愿称名」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就是根本愿。若不是「本愿称名」,阿弥陀佛也有发愿要接引,就是第十九愿的内容。第十九愿的内容是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回向欲生极乐世界。在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之中,当然也有包含念佛,也就是说,他一面念佛,一面兼修其他功德或修其他功夫来回向求往生。
由此可知,同样念佛,纯和不纯、杂和不杂就有所差别。若是「本愿称名」的念佛,就是纯粹、专一、不杂。
二、为何强调「凡夫入报」?
净土宗为什麽要强调「凡夫入报」?略举四点理由:
第一,教理如此故。
第二,祖师传承故。
第三,为显示弥陀悲愿之特殊性与超越性,亦即净土宗之特色(特殊与超越)。
第四,为了引导所有众生欣慕极乐,安心念佛。
第一,教理如此故。
如前所说,净土宗的根本教理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我们再怎麽样弘扬传播、怎麽样弘宗演教、怎麽样辩才无碍,都不可以离开这个教理。因为「本愿称名」就是净土宗的根本与纯正的教理,因此不弘扬净土宗便罢,一旦弘扬净土宗,不解释「本愿称名」,不强调「本愿称名」,则所讲的肯定不是纯正净土宗的教理。
纯正的净土宗教理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就照经论如实讲说,不然就不是纯正、实在的净土宗,而是有掺杂的净土宗,这样净土宗就不成净土宗了。净土宗另外一个特色,就是「易」,净土法门是易行道,若不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就必定是艰难的,对我们来说,这样就没解脱与成佛的希望了。
凡夫能入报,易行而功高,是弥陀五劫思惟的悲心、兆载永劫的愿力,使罪恶生死凡夫,直入弥陀报土成佛,他宗他法之所无,唯有净土宗独具,是净土宗之特色,在一代教法之中,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正如传承祖师昙鸾大师所说「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此正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诸佛证诚,若不高举旗帜,向众呼唤,不免辜负佛恩,也愧对己灵。
第二,祖师传承故。
如前所说,「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是净土宗的传承祖师,上自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直至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祖祖代代相传的净土宗的根本教理。这五位祖师的净土宗传承都很专纯一致,都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我们後代的徒子徒孙,当然应依自宗的传承祖师,不依他宗的异见、异学、别解、别行。
第三,为显示弥陀悲愿之特殊性与超越性。
为显示弥陀悲愿之特殊性与超越性,和十方诸佛比较,阿弥陀佛的愿力有特殊性与超越性。不能脱出轮回的众生,阿弥陀佛能够使他脱出轮回;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阿弥陀佛能够使他往生极乐世界;即将堕落地狱的众生,阿弥陀佛也能够使他免於堕落,这是就阿弥陀佛的悲智来说,并没违背因果道理,因此具有特殊性与超越性。
佛教教义的中心是慈悲,最後的目标是使一切众生全部成佛。所以,首先拔除众生无边的生死轮回之苦,才是佛教大慈大悲的根本。所谓慈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也是佛教的特色,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绝对的、平等的、无条件的救度,如果佛的慈悲有范围、有条件、不能平等,那这种慈悲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在佛教之中彻底显示出大慈大悲,绝对的、平等的、无条件的救度,不但拔除众生无边的生死轮回之苦,而且使众生都能平等往生弥陀净土而成佛,就只有阿弥陀佛一佛,显示出彻底救苦救难的法,就是阿弥陀佛念佛一法。
我们众生的苦难很多,但根本性的苦难并不是这辈子生老病死的身心痛苦,或者环境上的水灾、火灾、空难、海难,或者山崩地裂、暴风暴雨等种种的天灾地变;也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互相战争,或人和人之间的互相争夺。这些虽然也是苦,也是灾难,但是,这些灾难都是枝末性的,算是今生今世的小小灾难。人,根本性的灾难、根本的苦是轮回,轮回才是根本的苦。因为还有轮回,再怎样也没办法安乐自在,因为想到人生无常,过一天就少一天,过一年就少一年,有信仰的人,他一日一日是在接近重生──往生成佛;而没有信仰的人,他一日一日是在接近死亡,因为他误以为人死如灯灭,什麽都没有了,不知道人死了之後,还有一个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在後面等着他。
我们众生当然也会起善心、行善事,不过我们的心都是贪瞋痴、烦恼,都是妄想、杂念,本质都是我执,所以再怎麽行善积德,都是由我执所产生,不是无漏的,导致善行不是真正的善行,都是有漏的功德,因为掺杂了贪瞋痴,所以善导大师说,众生所做的善事,全都是「杂毒之善」;昙鸾大师也说,众生所修的五戒十善都不是真实功德,本身是颠倒、虚伪的。这样的众生,或行善、修行,或无善无行,本质上可说都是一样的,没什麽差别。这样的众生,必须要依靠外来的力量(强缘)才能够彻底离苦、究竟脱出轮回,外来的力量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
我们众生的解脱唯有靠着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不讲条件,没有门槛,彻彻底底的大平等性、大慈悲力、大誓愿力才有办法。这种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平等性的救度,显示在阿弥陀佛对罪恶生死凡夫的救度。如果佛对众生的慈悲有条件,这样大多数的众生因为做不到,便没有希望了。所以我们要强调「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就是要显示阿弥陀佛悲愿的深彻,给众生绝对的希望。
一个人如果作恶多端,应该受阎罗王刑罚,打入十八层地狱,甚至十九层地狱,这样才是公平、公义的;然而这样的人,佛也要救度,是不是不符合因果的道理呢?当然,世间因果有因果的道理,世间法律也有法律的原则,但此处所强调的是阿弥陀佛对众生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阿弥陀佛生佛平等、自他一体的看待,佛心没有差别性,佛心超越人我分别的对待,超越正面、负面,超越是非、对立、善恶、恩仇;佛看众生都是一样的,都是受苦、轮回、需要被救的众生,这就是佛心。
佛的心是很难以我们凡夫的想法来了解的。以我们凡夫来讲,我们有善恶、有是非、有因果报应的观念,因此要去恶行善。以佛来说,他是站在超然的方位来看我们众生,不论是善、是恶,全都是罪恶生死凡夫,全都是烦恼痛苦的众生,全都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全都是需要救度的众生,所以不管这个众生的根机高或根机低,都没离开凡夫的本性。就好像石头,无论是大石头、小石头或是一粒砂,放入水中全都会沉下去,必须要有船只,才能够将它们从此岸载到彼岸。只要放在船上,这无论大石头、小石头,都能够顺利到达对岸。
这个譬喻就好比我们在娑婆五浊恶世的此界,想要离苦得乐到清净无污染的净土彼界,若是靠我们的力量,完全不可能到达,全部都需要靠阿弥陀佛的本愿船。不管我们的功德大、功德小、功夫高、功夫低,甚至有功德、没功德,只要愿意登上阿弥陀佛的本愿船,阿弥陀佛都不会嫌弃,都会载我们到极乐净土。一到极乐净土,无论大石头或者小砂粒,全都立即改变它的本质成为黄金。也就是说,我们的烦恼就转为佛性。其实烦恼和佛性是一体的,一到净土,佛性不受烦恼所盖,百千陀罗尼、三明六通当下显现;我们现在是凡夫,虽有佛性,却被烦恼重重叠叠盖住。
第四,为了引导所有众生欣慕极乐,安心念佛。
因为庄严的极乐世界报土连凡夫都能够往生,这样才能够引导所有的众生欣慕极乐世界、愿生极乐世界。同时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就是「念佛」,而念佛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这样每个人就都能够「安心念佛」、「专心念佛」、「一向念佛」、「老实念佛」。(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