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1. 「弘愿门」之义
  2. 《无量寿经》的精神
  3. 凡夫入报说
  4. 昙鸾之佛身佛土说
  5. 忏喜念佛歌
  6. 四郎念佛 身现佛体
  7. 竹林钞
  8. 名号万德钞
  9. 自力他力事
  10. 一念多念分别事
  11. 後世物语闻书
  12. 唯信钞
  13. 白木之念佛
  14. 念佛之义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翻译
top

翻译

《无量寿经》的精神

    前田听瑞 作   慧净法师 译

  若欲理解《无量寿经》,明白其精神,应先知其所以为往生经之根本的原由。此之原由,日本高僧大势至菩萨应现的法然上人於八百年之昔,就已明确的说明了。他说:

 

     双卷《无量寿经》者,净土三部经中以此经为根本也,何者?
   一切诸善以愿为本,是以愿能导诸行故。

 然此经既说弥陀如来因位誓愿,故知是根本也。(《汉语灯录》卷七)

  再怎样的伟人,核求其本,在「心」,在「志愿」。有大志愿才有大修行,有大修行才有大功勋。

 

  久远之昔,法藏菩萨对世自在王佛所表白的志愿,实是法界最高的志愿,而且是以炽烈求道之高呼为开始。亦即《大经》「赞佛偈」所说:「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凡是生命的问题,或精神文化的根本,求道一事即已全包,显示「供养诸佛」也成满於「求道」之中。

 

  又说「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为实现其最高理想,再怎样的苦毒,也不畏怯,显示其坚决的志愿。

 

  於是:五劫思惟,选取超世大愿;兆载永劫,修满无量德行。因圆果满,而实现本愿成就身──阿弥陀佛。

 

  是故,使法藏菩萨成为所谓愿王阿弥陀佛,是其伟大之志愿,而说明这志愿──本愿的,就是《大经》之所诠。故,法然上人说:「《大经》者,先说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後明愿之成就。」(《和语三部经大意》)亲鸾上人亦同一口径说:「《大无量寿经》者,说四十八愿之经也。」(《尊号真像铭文》)而且,依此四十八愿之成就,众生之往生决定。亦即我等念佛往生之道,其源不外於出自此经。

 

  因此,《无量寿经》成为往生经之根本,是理所当然,《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正是由於此经而成为往生经。《汉语灯录》卷七「逆修说法」所说「然则念佛往生之道,其源出於此经,《观、小》两经,及以余诸经中所说,皆以此经所说本愿为根本也」,正指其理趣。

 

  《无量寿经》上下二卷,堂堂一万七千四百有余字,实是浩瀚之经典,而且文义亦难解;然,如其〈序分〉之经文本身所说,其要则甚为简明。其〈序分〉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此金口方是净土教精神之真髓,可说此经存在之理由,亦於此金口之上鲜明闪烁。圣聪上人於其《大经直谈要注记》卷七,举出此金口而说「今经之序者,三经之总序也」,全是此之意味,而使我等能知《无量寿经》之精神,亦即不外於:一、无尽大悲,二、真实之利,即念佛大利。

 

  如来之出兴,皆为广度众生,而唯有此愿方是如来无尽之大悲。如来炽盛的大爱,平等无差别;犹如月亮无隔平等照破高楼大厦及海人茅屋,所谓「日月无私心」,此即平等之大悲。其无私心之月光,露留野边丛草,影宿岸上群花,可说平等而无差别。

 

  今依循《无量寿经》所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尤其「於诸众生视若自己」等文,存在着大悲的本质。而且此之大悲必以深智为背景始能成立,本经说明五智,其内容今无暇深入。

 

  关於立基於此深智之佛之大悲,圣净二门之间不应有其等差,而且我等於净土之一门,始依无尽大悲,而立於所说平等真实大利之甚深宗教真理之前,亦即「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於此所说「真实之利」,若依宗义,即是念佛之大利。本经「流通分」所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之文,可作为此点之佐证,特应留心审思。尤其「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之言,又实是不外於说明大利之彻底。

 

  於此不禁令人想起弥陀四十八愿之中心的本愿王,亦即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此愿在此无暇说明,然而关於此点,法然上人夙已说明,《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六「末法万年特留念佛篇」说:

 

凡四十八愿皆虽本愿,殊以「念佛为往生规」。故善导释云:「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故知:四十八愿中,既以念佛往生愿而为「本愿中王」也。
是以释迦慈悲,特以此《经》止住百岁也。

 

  又,《汉语灯录》卷七「逆修说法」说:

 

凡诸宗人,各以所依经持之。
今净土宗之人,当持此经,持此经者,即持念佛往生愿也。
此即六八愿中,以第十八为根本也。

 

  盖,「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是成佛的要谛,而《无量寿经》显示以念佛往生为此要谛。诚然,念佛皆往,是弥陀愿行之要谛,众生之得脱,其所依靠者,亦全在於此。

 

  要而言之,如来无尽之大悲是因,真实之大利是果。故,因平等则果亦不能不平等。如来无尽之大悲,於众生而言是无上之力,值得绝对信赖。此如来无尽之大悲与众生之信赖,其联结唯一之楔,即是口称念佛之一行。

 

  仰思大悲,伏浴大利之人,专依念佛心行之策励,而具现於日进日新之生活。而且其念佛行,所谓「同得往生」、「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应与一切共同生活於真实之中。一千三百年之昔,善导大师所展开的净土教,关於此点有特别的强力论调,值得注目。

 

  《无量寿经》之中,对於愿生者所趋向之高远实在之境界,亦即关於弥陀本国极乐世界之雄景,有所说明,其中所说:

 

 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之一节,正是弥陀成佛之当相,亦是「彼佛现在」教证的点,不可不特别留意。

 

     尤其欲登宗教性体验之高顶,「彼佛现在」是一种不可抗力,而能使自然感得,吾等不烦引用其例。传说法然上人「每对此文,数有感泪之气,道心显色,随喜至深」。(参照《选择传弘决疑钞》卷二)而且应该铭记此现在西方之本尊阿弥陀佛,其本质关联上,同时也是四十八愿毕竟阿弥陀佛——本愿成就身阿弥陀佛。

 

     盖四十八愿之分类,古来皆依净影大师之释,然我宗学常归祖意,祖意是本,此是依处,理所当然。

 

 

      如斯,若依净影大师,四十八愿之结局则是要约而成为(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之三大愿。

 

     然,若依我高祖善导大师之意,四十八愿毕竟是佛身弥陀,净土极乐,众生摄化。亦即愿愿三摄(摄法身、摄净土、摄众生)。

 

     尤其如「一一誓愿为众生」(般舟赞),或「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散善义)之句所明示,於善导大师之知见,摄法身、摄净土,也都是为了救度众生,除了救度众生之外,向弥陀无可求。

 

     亦即,阿弥陀佛是为众生身(为物身),全分他受用身。佛之胜因、胜行、胜果,即是众生之胜因、胜行、胜果。我等之往生,依佛之正觉;佛之正觉,依我等之往生。因此,我等被引导於本愿成就身、光明摄取身、来迎引接身之阿弥陀佛之前。

 

     仰蒙此无碍自在之光明摄取力,步步念念值佛乘愿,至心念佛者,则往生大道自然而开,一旦往生弥陀净土,即得永远不退,直至成佛。宣说此大义,显彰此大道,即是本经之所诠释。

 

     本经也教导吾等严肃地自我反省。凡就人生罪恶业障之说明的经典,决非少数,然於其说法之庄重度,与渗入众生肺腑之紧迫力,本经下卷「五恶段」之述说,恐是其中第一。尤其对此说法真正作为自己之问题而闻持,则不只不堪正视,毋宁予人一种战栗之感,於此意味而言,本经实是令人敬畏之书。然而一方面又似是在看透自己之父母的面前,被恳切训诫之感的敬畏,也是令人怀念的经书。

 

     想来,凡是真正的宗教,是以严肃地自我反省为其根底,此自我反省是忏悔向上之因,往信行的第一步之故。

 

     诚然,本经「五恶段」实是栩栩如生之生命典型性的纪录,有心之学者,各各善思之,归命忏悔,以跪於佛陀教诲之前。

 

     本经也极力地劝诫疑惑与慢心,疑惑实在令人心暗。本经似以意味甚深地表现出,对大悲之背景的大智疑惑,实可说是本罪。怀疑佛智即是拒绝信行,见弃念佛大利。反之,绝对归依佛智,则能摧破此之障碍,而忘我地安於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南无阿弥陀佛,以成就往生大果。故《经》中言:「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而且与此事关联,疑佛智者,所谓胎生的条件,即使往生净土,五百岁之间,(一)常不见佛,(二)不闻经法,(三)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毫不客气作折伏性的说明。

 

     尤其此疑惑常从慢心诱发,而佛教大海,信为能入。因此,立此地盘之佛教或净土教,常依精进求道之力或信念为支柱,故《经》言「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人有信慧难,若闻精进求。…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此之强力宣说必非偶然。

 

     盖,精进求道之净行,必伴欢喜信受,欢喜信受亦使精进求道热情化,而使此欢喜信受永远不失,唯在念念不舍的念佛相续。因此,一念不如十念,十念不如多念为上乘。法然上人具有特色的法语「信,行虽一念十念尚且不空,而应无间修」(一纸小消息)之语,此消息岂非意味甚深之语?

 

     要而言之,我粗放的结语甚为简单。即《无量寿经》其自身所显示的,应是无尽大悲与念佛大利;别而言之,显示万人皆能之佛教——念佛皆往、念佛一乘之大义的是《无量寿经》的宗致。而念佛皆往是以本愿为根基之故,结局是本愿的念佛皆往。此意,法然上人说:「总之,此经自始自终,可知在说弥陀本愿也。」(古本汉语灯录.第八)如此,确定了以《无量寿经》为往生经之根本。

 

     诚然,弥陀本愿——念佛往生愿才是一切往生道的出发点,是开始,是原理。步步念念值佛乘愿,南无阿弥陀佛——「为往生极乐,唯称南无阿弥陀佛而无疑,思决定往生而称念之外,无别事也」(一枚起请文)之宗祖遗训,完全信受,即是相应於《无量寿经》的意义与重要性,且是单纯率直的领解,这也是彻知如来真实之义的当相。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