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下品下生」的显示
──2008年11月23日於厦门观音寺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我来自台湾,在台湾土生土长,所以我是台湾人,但我也是厦门人。我俗姓杜,我的祖先在三百五十年前从「厦门马銮乡」播迁到台湾台南市,传到我这一代大概是第十代。马銮人口一万多人,大多姓杜,马銮有一座「杜氏家庙」。我十一月十六日晚上来到厦门,十七日就到杜氏家祠去谒祖,跟我的祖先宣说「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妙法,请他们称念弥陀万德洪名,切愿杜氏历代宗亲都往生极乐世界,永远脱离六道轮回。

壹、下品下生经文的重要

今天要和大家研讨的讲题是〈《观经》「下品下生」的显示〉,大家手上都有一份讲义,喜好研究教理的,这一张讲义可以带回去仔细的研读,比较没有文化,或是不认识字的,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了,因为研读的目的也是为了专称弥陀佛名。

《观经》「下品下生」的显示,「显」就是彰显,「示」就是开示,把经典文字背後的道理深入浅出的显现出来,而不只是解读经典字面上的意思,所以叫做「显示」。下品下生的经文非常短,但是意义非常的深远,非常的殊胜,就整部《观无量寿经》而言,下品下生的经文是很重要的,可是一般学佛念佛,或是研究教理的人,都不晓得下品下生道理的重要性,甚至是《观经》重点的地方,往往因为下品下生,在品位上是最低的,在根机上是最劣的,不但没有学佛修行,反而是造业深重的恶人,所以就没有重视下品下生的内容,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我们应知,就是因为下品下生的人是造罪、造恶最严重、最没有善根的众生,这样的众生,也能被救,脱离轮回,也能往生,也能成佛,因此更能显示出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如果没有下品下生这种根机的话,就很难显示阿弥陀佛在整个佛教当中是爱心最绝对、力量最超绝的特色;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下品下生,就没办法显示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就好像如果没有最苦痛病重的病人,就没办法显示这位医生的崇高医德、超世医术一样。唯有下品下生的经文才能显示出阿弥陀佛真是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十方众生没有一个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之外。因此,有了下品下生,就给所有的念佛人、修行人最大的、最高的希望。

可是「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如果没有人开显的话,我们根本不知道,原来下品下生对一个想脱离轮回的修行人是这麽的亲切与重要,而且在净土三部经当中占有非常大的份量。

贰、消释经文

在开显下品下生经文背後的深义之前,我们先消文,也就是先做经文上的解释。我先将经文念一遍,请大家看讲义: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或有众生」众生分圣人和凡夫;圣人包括佛、菩萨、声闻、缘觉,凡夫就是六道众生,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人当中包含善人和恶人,善人有大善和小善,恶人也有重恶和轻恶,这里的「或有众生」是指恶人,他「作不善业」,行为不善,做哪些不善的行为呢?

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他所做的恶业是所有恶业当中最为严重的,「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十恶」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愚痴。「具诸不善」,除了五逆十恶之外,还有其他不善,譬如谤法,毁谤世间没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恶,统统都造做了。可以说是作恶多端,无恶不作、无作不恶,是世间最大的恶人,最卑劣的众生,因为五逆十恶、诸不善业他都犯了。这样的众生,在人群中是被众人所抛弃、所厌嫌、避之唯恐不及,被人指指点点,虽有人形不当人看的;在社会上是要受最严厉的法律制裁的;在因果当中是要直堕阿鼻地狱,永难出离的。 因为,可以说所有的恶,没有比下品下生这样的业更恶了。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一个人相信因果而行善积德、修行解脱,佛陀就称赞他是「智者」;如果不信因果,没有行善积德,反而以他的聪明才智去为非作歹,佛陀就说这是「愚人」,因为倘若他不是愚人,怎麽会去做这样的恶业呢?他如果是聪明人、有智慧,相信因果报应,懂得人伦道德、人情义理,他就不会犯这些恶业了,正因为是愚人,所以才会去做恶业。

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是因,如是果,因为造了恶因所以要堕落入恶道中,是怎麽样的「恶道」呢?是「经历多劫,受苦无穷」的恶道。经典上说,犯五逆当中的一逆,就要堕落地狱受一劫的苦,犯二逆就要受二劫的苦,犯五逆就要受五劫的苦,何况他是五逆、十恶、谤法,种种的恶 业都造了,所以必定要经历过很多的时劫,受尽无穷的痛苦。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临命终」就是命将死但还没有死,快要断气但还没有断气,这个叫临命终。这样的愚人在临命终的时候遇善知识为他说法,这个善知识有可能是出家人,也可能是学佛见闻很广的在家人。

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怎麽样的安慰?说什麽样的妙法?这里没有讲,不过我们可以想像,这个临命终的人一生造恶多端,这个时候肯定是非常的痛苦,什麽样的痛苦呢?一个人要断气的时候,地水火风即将分崩离析,那种痛苦是所有痛苦当中最为痛苦的,在肉体上,古人形容为「活龟脱壳、刀风解体,其苦难忍」。同时又有精神上的痛苦,什麽痛苦呢?地狱之火已经燃烧到他的脚下了,阎罗王所派的鬼卒拿着手铐、脚镣来到他的面前要锁拿他,那种慌张、恐惧是语言文字没办法述说的,善导大师以一首偈形容这种众生说:

罪人临终得重病,神识昏狂心倒乱;
地狱芬芬眼前现,白汗流出手把空。

罪人临终得重病」,善导大师说这个罪人在临终的时候得到重病。「神识昏狂心倒乱」,他的神识已经是昏散狂乱,心已经都颠倒了,没有办法稳定与专注,也就是所谓的心识茫茫、六神无主。「地狱芬芬眼前现」,这时候,地狱的景象,刀山剑树、火汤油锅……种种不同的地狱刑具都已显现在他的面前。「白汗流出手把空」,这个人身流白汗,双手向空中抓,抓什麽呢?希望有一个依靠,但都落空,什麽也抓不到。

一个人平日如果行善积德,有重大的善业,往往在临终时,他要去的善处,比如说天堂,天堂境界就会先出现;如果一生做恶多端,虽然还没有断气,往往也会先看到地狱的景象。如果是一个「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念佛人,则常常会在他临终的时候,极乐世界的莲花、金地、楼阁他就先看到了,这是一种自然的果报显现。

像这样临命终时心识昏乱、恐惧的人,善知识当然要先安慰他,让他没有恐惧,在他身心安稳後再为他说妙法。「妙法」,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妙」在这里指什麽呢?指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悲愿与力量,这个就是微妙法。经典上说:「十力威德」、「光明神力」,阿弥陀佛有佛的十力威德,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能够无有障碍的安慰、保护、救度十方众生。为他说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叫做「为说妙法」。

佛陀出现在世间,讲经三百余会,开示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了救度众生的八万四千业障、八万四千烦恼,而妙法就是能够救度众生的;能够救度众生的就是妙法,如果不能救度众生,不能使众生成佛的,这个法门就不是究竟的妙法,而是方便法。这里所说的妙法,就是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因为唯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才能给他安慰,让他离开当下的苦境。什麽苦境呢?眼前他就要堕落地狱了,阿弥陀佛不但能让他离开地狱,还可以脱出三界,同时往生极乐、快速成佛,这才堪称为妙法。「妙法」,其实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门,再直接讲,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万德洪名。所以善知识跟他说了阿弥陀佛的妙法之後,就要他念佛。

在这里,「教令念佛」的这个「念佛」是指心中思惟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这一些内容,以及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每尊佛都各自他成佛的内涵与意义,以及名号。善知识本来是教这个临命终的极重恶人心中忆念思惟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力量。

可是「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这个五逆十恶的罪人在当下临命终时,身心被种种苦所逼迫,根本不能稳定专注,无法在心中思惟忆念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怎麽样的慈悲?有怎麽样的功德?又是怎麽样的救度?这一些他都思惟不来,甚至也不能稳定专注的忆念佛名。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就另换一个方法说, 你如果心中不能思惟忆念阿弥陀佛,你就口中直接称他的名号,所以说「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过善知识另外教他这个方式的时候,这个人就能够做得到了。他就以至诚恳切的心,令嘴巴的声音能够相续不断的「具足十念」,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十声。

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由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缘故,每一念、每一念都在消除他旷劫以来、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乃至今生今世所累积的种种罪业;这种永远要在六道当中生死轮转的罪,在他每一念、每一念的念佛当中都消除了。

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他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断气了,断气的时候,他就看到金莲花,非常的明亮清楚,好像圆满光辉的太阳一样,金光闪闪地显现在他的面前。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在一刹那之间,当下就坐着这一朵金莲花到了极乐世界,在莲花当中经过了十二大劫,莲花才开。

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当莲花开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充满绝对爱心的语言为他广泛的宣讲「诸法实相,除灭罪法」。「诸法实相,除灭罪法」是佛教的名词,他的意义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的功德,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妙法,唯有妙法才得以灭罪,唯有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才是这里所讲的「诸法实相」。

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这个罪人在莲花开了之後,听到二位菩萨为他宣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他心中欢喜,当下就发了菩提之心。菩提是因,成佛是果,显示他已经可以成佛。以上是简单的从文字上来解释。

在下品下生这短短的经文当中,念佛的「念」总共出现在五个地方,有六个字:

第一个地方是「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第二个地方是「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第三个地方是「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以上这三个念属於意业,指心中思惟阿弥陀佛的功德、救度,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这三个念和後面的念是不一样的。

第四个地方是「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第五个地方是「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具足十念」的「念」,和「念念中」的「念」属於口业,是口中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念」,不是意业思惟忆持的「忆念」。这看经文是很明白的。经文说「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称无量寿佛」之前的念是忆念,之後的念就是称念,在汉字都是同一个念,但有「忆念」与「称念」二种不同的内涵。之所以要这样详尽的分别,因为《观经》在「下品下生」的地方标举口业的称名念佛,是有很深的内涵的,对「净土宗」来讲,更有其根本的意义。

参、显示深义

接下来,我们要彰显下品下生这段经文背後所包涵透漏的深层义蕴。一个念佛人,如果能够体会下品下生背後深奥的道理,对净土法门就会开启心灵的智慧,生起坚固的信心,增长往生的法喜。文字背後所显示的涵义,分「十点」来说明如下。

一、显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即是十声之「称名念佛」。

二、显名号功德,大利无上,超越定散二善。

三、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

四、显极恶最下机,极善最上法;必堕地狱,必生极乐。

五、显三业无功,完全他力;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六、显以恶人、临终、十念,摄善人、平生、多念。

七、显念佛往生,行是易行极致,益是无上涅盘。

八、显定散二益,不如念佛;定散而行,为归念佛。
(《观经》〈流通分〉言:「持无量寿佛名」,善导释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九、显净土宗是弥陀救度的法门,弥陀救度,无一遗漏。

十、显佛教之大慈大悲,体现在弥陀之救度。

自视最下根机,专修无上大法。

第一点,显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即是十声之「称名念佛」。

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根本愿──第十八愿总共有三十六个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愿文中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跟下品下生这段经文所说的大致上是一样的。下品下生经文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岂不是显示,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口业称念;而且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称念其他的诸佛菩萨。

以前的大德对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各宗派各有不同的解释,但大多以圣道门的立场,引用他们各自所重视的经文、教义来解释,因此所显示出来的内容,都曲解了第十八愿的真正涵意,偏离了净土法门的核心。

譬如有人引用《阿含经》的十念: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七、念休息;八、念安般;九、念身非常;十、念死。很明显的,那种十念跟我们说的「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风马牛不相及,跟净土法门完全没有关系。

另外,也有人引用《弥勒菩萨所问经》中的十种慈悲心来解释「乃至十念」,那也是错误的,和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完全没有关系。

他们为什麽会解释不正确呢?根本原因在於没有用纯正的净土经论来解释净土的经典。净土宗的教义,唯有以净土的经论来解释净土的经文,真正的意涵才能显示出来,若以他宗的经典教理来解释净土宗的经论,一定会偏差,使念佛人无法真正了解弥陀愿力的慈悲救度。

现在我们以净土之经解释净土宗的经文,用经文来对照经文,以下品下生经文所讲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来看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当下就一目了然,就知道这里所讲的「十念」是十称南无阿弥陀佛,是指口业的称名念佛不是其他的十种念,也不是四种念佛中的其他三种念佛。

四种念佛是指「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称名念佛」,净土宗弥陀本愿所讲的都是指「称名念佛」。为什麽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要众生称名念佛呢?是要让我们在今生今世,乃至现在,就能够往生有份、往生一定,就能够安心欢喜的安住在念佛当中,而不会有所退转,甚至改变;也就是要让我们晓得,要往生极乐世界是很容易的,是我也有份的,而且现在、今世当中就能够确定往生有份了。如果说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不是称名的念佛,而是《阿含经》讲的十念,或是《弥勒菩所问经》中的十种慈悲心的话,那我们在场的大部份人,甚至是所有的人就往生无份了。如果是这样,那这个法门跟我们就没有关系了,因为不是救度的法门,也显示阿弥陀佛不是大慈大悲、大愿大力,祂的爱心有限,力量也不够,因为祂不能救度我们,祂所救度的是能做到《阿含经》讲的十念的人,或者是做到《弥勒菩萨所问经》所讲的十种心的人。同样的,如果十念念佛不是称名念佛,而是实相念佛或观想、观像念佛的话,那我们就不能往生了,因为我们做不来,如果是这样,也不能显现出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唯有「乃至十念」是称名念佛,才能显出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大愿大力,能够救度我们,我们往生有份,即使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的罪业深重凡夫也能往生。

所以下品下生的这一段经文:「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对我们念佛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文,可说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往生的根据、往生的保证。

第二点,「显名号功德,大利无上,超越定散二善。」

大利无上」,大利和小利是相对的,无上是和有上相对的。意思是说,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有大利无上的功德。大利是指真实之利、成佛之利,如果不是成佛的利,不是真实的利益,就不是大利。《无量寿经》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
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个「真实之利」就是这里所讲的大利。《阿弥陀经》也说:

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个「我见是利」是一般的利益吗?是小小的利益吗?不是,是大利,能够当下让我们离开三界六道轮回的,能够往生弥陀净土的,能够快速成就佛道的,能够快速广度众生的利益才是大利。如果不是这样的利益,就称不上是大利,是小利;不是真实之利,而是方便之利。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上」就是成佛。佛是最高的,如果不是佛的话,那就还是有上。阿弥陀佛这句功德名号是万德洪名,是大利无上的功德,超越《观无量寿经》所讲的十三定观的定善功德,也超越三福的散善功德。为什麽?从下品下生这一段经文就能显现出来。

下品下生是五逆十恶的人,现在他正面临命终,虽然一脚还在人间,可是另外一脚已经踏在地狱了,这样的众生有什麽法可以救他呢?刚刚讲的定善跟散善,就是六度万行功德的总称,六度万行功德归纳起来离不开定善跟散善。

我们想看看,这样的众生他能够修三福中的世福──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靠这样的功德救他吗?不能,因为他造的是五逆十恶的业,但是念佛不但能消这个业,而且能脱离轮回往生极乐,显示念佛比三福中的世福超越。

再来,戒福──受持三皈,具诸众戒,不犯威仪。下品下生的人所犯的是五逆、十恶罪,甚至谤法,戒福的功德能救得了他吗?不能。何况大家都有受过三皈依,有的也受过五戒、菩萨戒,虽然受了戒,但受持不易,根本没有具足,可是念佛就能救度他,可见念佛的功德是超越戒福的。而且下品下生这种五逆十恶的根机在临终的这时候,他能够修世间的福吗?他能修五戒十善吗?修不来,他根本没有时间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具诸众戒,何况这种根机即使有时间的话,他也做不好这一些。所以就方法来讲,这种方法他是做不来的,就功德来讲,要消五逆十恶谤法的罪,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念佛的功德超越五戒、十善。

接下来,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能够消他五逆十恶谤法的罪吗?也不能,为什麽?发菩提心是因地所发的,必须要实践菩萨道。大乘经典,如《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地藏经》……,要读这些经典的话,一方面他已没有时间了,即使有时间他也不一定能够读诵,何况读诵经典顶多能够消一千劫的罪业,可是这个人犯的是五逆十恶谤法,是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的功德也不够消他的罪业。一方面没有力量消他的罪业,一方面没办法度他脱离六道生死轮回,所以只有念佛,念佛不但能灭他的地狱火,而且能够拔他出地狱,脱离三恶道,远离六道轮回,甚至能让他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念佛的话,这个人就要堕落地狱了,这样岂不是念佛的功德超过世福、戒福、行福。

由此可知,念佛方法很简单,简单到连这样一个人都能念得来;念佛功德非常的殊胜,超越三福,也超越十三定观,甚至超越六度万行,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被尊称为万德洪名。在佛经上,你们有谁看过哪一句佛号或咒语被称为万德洪名的?没有。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包含了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一切诸菩萨的功德也都在六字名号当中,八万四千救度众生的法门也包含在南无阿弥陀佛当中,所以这六字才会被尊称为万德洪名,其他佛菩萨的名号,其他的咒语统统不堪称为万德洪名。

因此,我们专称弥陀佛名,专念弥陀一佛,等同称念恒河沙数诸佛。我们诵八十八佛、念千佛、拜万佛,都不如念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八十八佛也念到了,千佛、万佛、十方诸佛都念到了,如果不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很多,尽一辈子也念不完,而且也不能同时蒙受十方诸佛的护念,所以善导大师就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较。

也就是说,念佛以外的种种法门,三福也好,十三种定观也好、六度万行也好,或称念观想其他诸佛菩萨的名号或咒语,这些都是修行,也都有很大的功德,但是「若比念佛,全非比较」,可是和念南无阿弥陀佛比较的话,根本不能比较,好像山的高度要和天比较,能比较吗?不能。地面上最高的山就是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还可以攀登,但是天无法攀登,所以善导大师说念佛功德是其余众行所没办法比的。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上甚深、殊胜微妙的威神功德,能够救度所有造恶当中最严重的五逆十恶谤法之罪的人,这样的人,他一生也没有忏悔过,临命终只是随人家念佛十句、五句、一句,也能够脱离罪业果报,超出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是六字洪名的功德力量。

大利无上」是出自《无量寿经》〈流通分〉,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将来龙华三会成佛之後,要把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念佛法门宣扬出去,以救度所有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念佛是无上大利功德。所以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说:

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由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大利无上的功德,就是要念佛才可以得到。「欢喜踊跃」跟「至诚恳切」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打自内心称念弥陀佛名,这样念念都是属於大利的功德,所谓大利的功德就是无上的功德,所以说「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一句弥陀名号具足万德,有大利的功能,有成佛的无上功能,所以说大利无上。後来的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也好,藕益大师也好,都有相同的说法。莲池大师说:「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藕益大师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意思是说,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具备所有功德在里面了,所以说「弥陀乃万德名号」。只要专称弥陀佛名,自然拥有一切功德。

这个「万」并不是百千万数目的万,而是圆满、具备、超越的意思,也就是说,六字万德洪名圆满具备能够消除十恶五逆谤法罪业的功德,圆满具备能够脱离三界六道轮回的功德,圆满具备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功德,圆满具备到极乐世界能够快速成佛的功德,所以叫做「万德齐圆」、「罄无不尽」,也是超越十三种定观、超越三福、超越三学六度的善,因此万德即是「无上功德」。这个万德是超越所有的善,只要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称念出来,当下就具备了万德,毫无欠缺,不管你知不知道,不管你祈不祈求,当下自自然具备,好像一颗万灵的仙丹,能够治癒所有病,没有一种病是万灵仙丹不能治的,所有的疑难杂症,只要这一颗药吃下去,统统能够治疗,即使我们不知道这一颗药是什麽成份做的,他的功能一样是具备。

第三点:「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

《观经》有谈到九品的阶位,那念佛是在哪一个品位阶级呢?念佛是超越品位阶级的。为什麽呢?九品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又分三品,中品也分三品,下品也分三品,上品生的众生是怎麽样的根机呢?是三福当中「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虽然他的贪瞋痴还没有断除,可是因为他遇到这个大乘法门,以这样的修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随着他所行、所修的高低在上品当中,高的话就在上品上生,低的就在上品下生。所以上辈──上品生的众生是行三福之中的「行福」回向往生的。如果是修三福之中的「戒福」,也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样的众生贪瞋痴虽还没有断除,还是具足三毒,可是他把修行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他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当中。

所以,上辈人遇到大乘的法门,修习大乘法回向往生,所感受的就是大乘的果报,在上品生;如果遇到小乘的法门,修小乘的功德回向往生,就在中品上生或中生当中。那中品下生是怎样的众生呢?是没有遇到佛法,是以一般的人伦道德(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虽然他没有皈依,也没有受持五戒,也不晓得佛法僧三宝,可是临终时他遇到善知识告诉他有六道轮回,有极乐世界可以往生,便以他一生的善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他就在中品下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也好,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也好,都是以他相对的因回向,才得到他相应的果。

至於念佛,功德是超越世间善的世福,超越三皈五戒的戒福,也超越三福中的行福,一个一辈子都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人,他是在哪一品?他是超越品位的,也就是这里所写的「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为什麽?有其因必有其果。

可能有人会怀疑说,《观经》明明有九品,而念佛说在下品,怎麽说念佛超越品位阶级呢?这有几点解释:

一、「摄机意」。《观经》说九品,目的是要用这九品来含盖一切善恶凡夫,上从大乘极善,下到五逆谤法,都能乘佛愿力往生;并不是说念佛一定在下品。《观经》九品与《大经》三辈意思差不多,只是开合不同。如果念佛一定在下品,为什麽《大经》上辈、中辈、下辈都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呢?既然三辈都说一向专念,那就说明念佛本身是总摄万机、超越品位、不在品位当中的,三辈九品只是反映众生本来善恶的机类。

二、「显胜意」。那麽《观经》为什麽只在下品说念佛呢?因为下品都是造恶之机,一个造杀盗淫妄或者是犯五逆十恶的极重罪人,他获救无门,解脱无望,唯有念佛才能救他脱离三恶道,离开六道轮回,所以就将念佛安置在下品。下品下生开显念佛,是在彰显念佛的功德,不是说念佛就落在下品下生。反而因为在下品下生讲,才显示念佛 殊胜广大的功德超越三福、九品。背後是有这样的意义,所以说超越品位阶级。

三、「抑止意」。念佛本身虽然超越定善散善的品位,但下品下生这个人是恶人,恶人念佛虽然同样往生,但却说在下品,这就有抑止造恶的意思。

四、「随他意」。佛说法有随他意、随自意、随自他意三种。也就是说,这部《观经》是释迦牟尼佛随顺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说的,韦提希本来就认为要往生净土,定善功德最为殊胜,所以只请佛说定善观法,而对於称名念佛没有放在心上。这也是一般人的心理,认为定善功德最胜,散善次之,念佛不过是口中称念而已,最劣。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刚好顺着韦提希夫人的意思,先讲十三定观,然後自己开说三福散善,最後在下品下生,一切定善散善都救不了的时候,独显念佛的超胜与绝对,引导一切定善散善的修行人都归到念佛法门。所以念佛就说在最後的下品,这是佛随他意的方便引导,并不是念佛一定在品位当中,甚至是下品。如果释迦牟尼佛完全随自意说的话,那就直接说念佛往生,不说品位,也就是超越品位了。《阿弥陀经》就是证据。《阿弥陀经》是佛无问自说,也就是随自意而说的经典,其中就将一切定善散善功德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独独以念佛为多善根、大善根、胜善根,必定往生;往生也不说三辈,也不说九品,都是不退转,都是一生补处,都是上善之人,都在同一个地位,处於同一个境界。

善导大师有一首偈语说: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又说:

念佛即是涅盘门。

这一首偈子明确的显示唯有念佛才能进入涅盘的境界,因为念佛是涅盘的因,涅盘是念佛的果。有一句话说「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往生到哪里?往生到弥陀净土;弥陀净土是怎样的净土呢?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怎样的境界呢?极乐是无为涅盘的境界。我们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岂不是当下就证入佛果。这个道理我们只要思惟一下就可以了解了。

既然进入涅盘境界的方法是念佛,那三福的内容,如: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不要做呢?当然要做。我们是就往生的正因而讲念佛,不是说除了念佛以外,那些善业就不用做,不是这样的。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我们为人应该做的,这是根本,是人伦。

所谓人伦,就是做人就必须要有做人的格、做人的条件,如果不这样做就不堪称为是一个人。做人就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世福);那「戒福」的内容──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不要做呢?就随分随缘的做。学佛人应先受持三皈,受持三皈只有利没有害。众戒也是,以在家众来说,戒有五戒、菩萨戒,出家众有二百五十条戒或四百八十条戒,就以我们的根机,以我们的身份做理所当然应做的事,所谓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但这和往生有没有关系?(众答:没有)跟我们往生有关系的是什麽?(众答:念佛)不过,说没有关系也有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专念弥陀佛名,而修其他的诸善万行,也就是「杂行」,只要回向也能往生,只是在九品阶位当中。

一个念佛人,应该知道往生极乐无为的世界,正因是「专称弥陀佛名」,而世福、戒福,行福是我们为人、学佛者理所当然、随分随力应该要做的,有这样观念才是正确的,这样的人,他往生就在报土当中,不会含苞在莲花中。

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的道理,简要明显的就是的善导大师的这一首偈,当然善导大师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的,是根据哪里呢?根据《无量寿经》,也根据《阿弥陀经》,但是今天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办法解说。

第四点:「显极恶最下机,极善最上法;必堕地狱,必生极乐」。

由於有下品下生这样最下愚恶的根机,才能彰显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念佛这个法是极善最上的法。下品下生的根机是不是极下最恶的根机?(众答:是)这一种根机的人,有什麽法门能够救他呢?只有念佛。所以念佛是极善最上的法。世福的功德救不了他,戒福的功德救不了他,行福的功德也救不了他,能够救他的一定是极善最上的法,使这个必堕地狱的众生,因为念佛而必生极乐世界,不但离开三界六道轮回,而且往生极乐世界。这显示什麽?显示世间善也好,出世间善也好,都不如念佛。

第五点:「显三业无功,完全他力;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三业无功」,三业是指身业、口业、意业,「功」就是功能。

一、「口业无功」。下品下生的人,虽然他的业是五逆十恶,可是他随顺善知识,善知识要他念佛,他就跟着念佛,但是他是在很慌乱的情况下跟着念,在这种情形下,他并不晓得自己是在念什麽,不是像我们有寂静的心与闲暇的时间,一句、一句很清楚的念佛。所以就口业来讲,几乎没有功能。

二、「身业无功」。就身业来讲,他痛苦的躺在病床上,身体一直在败坏,根本不能拜佛修行,所以就身业来讲,他完全没有功能。

三、「意业无功」。就意业来讲,他当下的心是慌乱的、痛苦的,没办法稳定地、寂静地、清楚地思惟阿弥陀佛的功德,或者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正所谓业识茫茫、六神无主的状态,所以他的意业也是没有功能的。

就口业来讲,他虽然有随着善知识在口称,但三业以意为主,既然意业失功,口业的本身也就没有了作用功能,虽有口称,发出声音,就像醉人答语、梦人说话、鹦鹉学舌、山谷回响,你能说他有什麽业不业吗?因此三业对他来讲是没有功能的。

他的念佛是怎样一种状况呢?就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沈溺在大海中,眼看就要灭顶了,他拼命的呼救着,这样的人,一定是碰到什麽东西就抓什麽东西,希望有任何东西可以让他浮上水面,这时他的呼救是出自内心的、至诚恳切地,这种心情就是「至心」,只有恳切求救的心而已。至於什麽法他未必晓得,他只是想抓,大木板也抓,小木棍也抓,只要是碰到的东西,当下就是他所有的依靠。这样的人念佛,他并不知道这一句佛号有什麽功能,也不知道会有什麽效果,他都不知道,只是人家教他念,他就慌乱地跟着念。所以经文说:「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他就「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虽然有口称,但是三业无功,三业无功的念佛也能往生,显示往生之功德、功能,不在众生这边,完全在弥陀这边,众生只要称念,佛名之力,必使往生,这就是「完全他力」,也就是「名号独运,称名独达」。佛为此机所成至极易行之法,即是净土宗特色之「本愿称名」,「本愿称名」即是三业无功,全凭佛力,不藉机作,但称佛名,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就像鹦鹉念佛往生,鹦鹉也不知道这一句名号的功德、功能,也无所谓信不信,所以牠意业无功。牠也不是像人能够礼佛拜佛、或至少合个掌,所以身业无功。牠只是靠嘴巴无意识的惯性地念佛,这样也能消牠生死之罪,也能让牠往生极乐世界,是靠什麽力量?完全是靠名号的力量。又如我们要到彼岸,只要坐在船上,这一条船自自然然、安安稳稳的就把我们从此岸载到彼岸,你在船上需要帮忙划浆吗?不需要,需要帮忙做其他的服务吗?不需要。六字洪名就是大愿船,我们只要依自己的根机,老老实实的念佛,就能从极苦的此岸到达极乐的彼岸。

怎样叫做老老实实的念佛呢?就是专称弥陀佛名,不杂修杂行,不好玄奇高妙,只是专一地、单纯地专称弥陀佛名。再者,你是怎样的根机,就以那一种根机去念佛,这就是老实。如果是在家众,就以在家众的身份来念佛,不要说我是在家居士,可是我要学出家人,一定要住在寺院念佛,这样就不老实。我们是凡夫,有贪瞋痴、妄想杂念,我们就安於这种身份来念佛,这就是老实。如果我们是凡夫,却要高攀圣境,要学罗汉、学菩萨、学根机锐利的人那样的念佛,这样就不老实,因为根本做不来。

所以,是什麽身份就以什麽身份念佛,是在家众就以在家众的身份念佛,是出家众就以出家众的身份念佛,不管有无杂念、心清净与否,只要念佛就一定往生。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是「持戒念佛」才能往生,也不是功夫成片的「禅定念佛」才能往生,也不是深入经藏、广学多闻的「智慧念佛」才能往生,也不一定要发四弘誓愿的「菩提念佛」才能往生。我们往生是靠弥陀的愿力,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所以净土宗是「本愿念佛」。

早上净宗法师有为大家开示「净土宗的特色」,特色的第一点就是「本愿称名」,显示净土宗的宗旨「专称弥陀佛名」是「本愿称名」,不是三学念佛,不是六度念佛,是「称名念佛」,称名念佛的本身就合乎弥陀的本愿力,弥陀的本愿力就是佛力,使念佛的众生人人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即使他五戒不具足,即使他难免妄想杂念,不能功夫成片,即使他没有文化不能深入经藏,即使他还是凡夫心不能真正发菩提心,即使他没有修习三学六度,通通都能够往生,因为能够往生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靠「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名号本身具足能够消除我们生死之罪的功德,具足能够横超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具足到极乐世界能够快速成佛的功德,因为这样,才能让任何的众生、任何的根机,都能够平等、无条件的往生到涅盘的极乐世界,这就是「本愿称名」。

这一句弥陀佛名是万德洪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跟你有没有智慧没有关系,跟你有没有学问没有关系,跟你有没有修行没有关系,跟你有没有清净心没有关系,跟是善、是恶也没有关系。那有关系的是什麽?跟我们有没有「专称弥陀佛名」有关系。如果有专称弥陀佛名,不管是什麽人都能往生极乐国土涅盘的世界,如果没有专称弥陀佛名,那必定是随缘杂善,恐难往生。

由此显示,往生是全凭佛力,非凡夫之力,凡夫之力沉,弥陀之力升。是绝对他力,「他」跟「自」是相对的,他力就是指阿弥陀佛的佛力、阿弥陀佛的功德,我们只要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到达涅盘的极乐世界,所以说「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第六点:「显以恶人、临终、十念,摄善人、平生、多念」。

下品下生是恶人,而且是临终的时候才念佛,他也不是念很多,顶多十句,他都能够往生,何况我们恶不至五逆,而且从现在开始就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怎麽可能不往生呢?所以,下品下生是以一种最低的情况来含盖所有的情况,是以恶人的临终十念来含盖善人平生就开始念佛,不只念佛十声,而是百千万亿声。意思就是:所有众生,只要念佛,必定往生弥陀极乐无为的涅盘世界。

如果没有下品下生经文彰显的话,我们对往生就没有信心,内心会怀疑:像我这一种恶人,念佛又没有达到某一种工夫,恐怕不能往生,恐怕没有达到阿弥陀佛的要求吧?可是由於有下品下生的经文,令我们感到安慰,因为我们即使有贪瞋痴,即使有恶念,但都比下品下生的人还善良,下品下生的众生也是弥陀所救度的对象,而且阿弥陀佛绝对有能力能救他,这样的根机都能往生了,这就表示我也能往生。

凡夫起心动念,不是善就是恶,而恶多善少。以大乘来说,起心动念就犯戒了,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有没有犯过错?有没有杀生、害命、吃肉?有没有欠钱借物不还或未经同意而取用?有没有做生意抬高价?(众答:有)这样都算是杀生、偷盗。有没有起念邪淫过?有没有妄语过?有没有说人家的是非?(众答:有)所以我们都是恶多善少。

人生在世,有善多恶少,有恶多善少,有善恶俱多,有善恶俱少,有唯恶无善,但没有人是唯善无恶的,除非是阿罗汉。

所以,由下品下生「恶人」、「临终」、「十念」的往生,才显示我们任何一切众生都能往生。

第七点:「显念佛往生,行是易行极致,益是无上涅盘」。

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行是易行极致」,「行」就是方法。恶人临终也能够念佛往生,就像前面说的,三业无功的念佛也能往生,还有比这更易行的吗?所以是「易行极致」,亦即念佛是最容易的法门,没有比这个容易的了。而利益上来讲是「无上涅盘」,往生极乐世界就一生补处,超越声闻、缘觉,超越一般的菩萨,就像善导大师所讲的,极乐世界是「无为涅盘界」。

第八点:「显定散二益,不如念佛;定散而行,为归念佛。(《观经》〈流通分〉言:「持无量寿佛名」,善导释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第九点:「显净土宗是弥陀救度的法门,弥陀救度,无一遗漏。」

第十点:「显佛教之大慈大悲,体现在弥陀之救度」。

自视最下根机,专修无上大法(专称弥陀佛名)。

因为时间的关系,第八、九、十点的内容,就不再解释了,其实有关的内容前面也都有涉及到。大家回去如果用心看,应该也能理解,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